199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再谈怎样尊崇“德先生”
  钟颉
  “德先生”多少岁了?大千世界,不好一概而论。掐指算来,在新中国正好五十岁。
  五十岁,该知天命了。但与古希腊的“德先生”比较起来,与近现代欧美的“德先生”比较起来,它还年轻得很哪!
  我们尊崇“德先生”,于是,都希望“德先生”更好地成长,以便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展身手,大显神威。
  我们尊崇“德先生”,于是,也就不能不仔细琢磨和回答:怎样才能使“德先生”健康成长呢?
  从解剖学的原理来说,“德先生”的成长和发挥功能,首先要有一副好身材、好筋骨。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要有一个比较完善和健全的制度。惟有长成了这副筋骨,“德先生”才能昂首挺胸,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以往,我们常把民主当作作风、方法。这固然也是,也很需要。但所有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要依附在它的骨架即制度上的。制度是现代民主的骨架。有了好的制度,民主才能正常有序地运行,也才能保持必要的稳定性。至于作风和方法,都是离不开制度的。习惯上,我们比较强调在领导工作中“发扬民主作风”,但若固本强基,还应该更多地在健全和坚持制度上下功夫。
  身体要靠脑袋指挥。所以,“德先生”需要有一个健康、聪明的脑袋。脑袋是管行动、管全身机体的。决策,恐怕就是一个脑袋的问题。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决策,事关大局。一个错误的决策,会让成千上万、乃至上亿元的人民币付之东流;会让多少条生命顷刻之间遭受灭顶之灾;会让现代化建设的地基塌陷。为了尽可能减少决策的失误,就需要把很多人的脑袋开动起来,发挥多数人的聪明和才智,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十五大报告提出要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这种概括,颇有新意。三个“民”字,都要靠民主的机制来实现和保证。离开“民”字,光靠个别人关起门来拍脑袋,决策很难是科学的。民主机制当然并不能保证个个决策都正确。有时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多数人的决定也难免犯错误。但民主的好处是能够及时纠错,不致使错误扩大。如果没有民主机制,要矫正决策的错误,就会困难得多。
  “德先生”还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以便担负起监督的职能。任何国家的民主制度都是代议的,任何国家的管理责任也只能由一部分人来承担。这些代理者和代议者称职不称职,不能仅靠语言的承诺,也不能仅靠良心的自律,根本上还得靠亿万双睁大的眼睛,靠广大公众的监督。这其实是民主的最大功能和最大作用。在我国,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既然是公仆,就得忠诚于主人,也得受主人的监督。监督,就要靠“德先生”的眼睛。党内监督,是一类眼睛;党外监督,是一类眼睛;法律监督,是一类眼睛;群众监督,是一类眼睛;舆论监督,又是一类眼睛。各种各样的眼睛,千千万万双眼睛,睁大着,紧盯着,众目睽睽,不打瞌睡,那么,少数人玩忽职守或违法犯罪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少。面对当前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我们希望“德先生”的眼睛能够更大一点、更亮一点,别打盹了。
  “德先生”是个大活人,所以是要吃饭的。作为政治上层建筑,民主不能离开它的经济基础,当然也不能取代它的经济基础。民主要发展,经济建设也要发展,而且更要发展。民主建设和经济建设,根本上是不矛盾的。它们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从其战略地位来说,民主建设根本上还是要服从于经济建设。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建设而不是妨碍经济建设。通过发展经济为“德先生”创造更多的资源、更多的食粮,以便充分保证“德先生”的生活需要。反之,如果以为“德先生”可以不要吃饭,或者可以向山姆大叔讨饭吃,那就未免太天真了。
  在我们的心目中,“德先生”应该是一位成熟的美男子,身材魁梧,体格健壮,五官端正,肌肉发达,知识丰富,才华横溢。但是,这样的美男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日积月累逐步长成的。拔苗助长,只会使青春的花朵迅速枯萎。使用激素,只会徒有虚胖的外表而不会有强健的体魄,甚至会造成突然间猝死。因此,我们常说,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或者说,欲速则不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既要有明确的目标,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又要根据条件,掌握火候,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决心要大,步子要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德先生”是一定会长得更健康、更壮实的。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科教兴国是根本大计
  刘振忠 李淑清
  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经济振兴和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为什么说科教兴国是根本大计?这是因为:
  科技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大家知道,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总是和科教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都与科学技术和教育紧密地联系着。通过教育,把科学、文化、技术、技能传递给学生,内化为每个劳动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内化为科技人才的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经过人们不断的发明创造,才有了蒸汽机、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才有了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也就是说,人们把自身内化的知识,再外化或物化到物质生产要素中,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当今社会集中反映在科技和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水平上。从整个世界来看,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其综合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富裕程度如何,并不取决于人口或劳动力的数量,也不取决于资源的多寡,而是取决于其科技教育发展的水平,取决于人口或劳动力的质量。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教育和科技达不到世界的先进水平,培养不出具有世界先进科学文化水平的人才,就不可能在世界范围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看,科教兴国是个普遍规律。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是这个国家生产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教育水平越高,它的生产就越发达;生产越发达,对教育的依赖性就越大。英、法等国是较早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它们在十九世纪就实施了普及义务教育。生产发展以后,要求工人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义务教育延长到初中教育,然后再进到中等职业学校、技术学校,培养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和初、中级技术人员。为了培养高级技术干部和管理人才,高等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美国独立战争以后,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在三十至四十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大力发展中等教育,总体的科教水平很快就超过了欧洲各国,从而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日本也是这样。促成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育的作用是根本的。
  从世界发展趋势看,毫无疑问,科教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重要成员国GDP的50%以上均依赖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美国国民经济的一半以上是依靠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阶段”走上了“大众化阶段”,有的已经向“普及阶段”迈进。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与学习化的社会,教育与科技、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今天的教育关系着明天的经济,教育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由此可见,要实现经济振兴和国家现代化,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纪友伟
  大同是一个国有企业相对集中而又比重偏大的老工业基地,现有国有企业一千二百一十八户,国有企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五大以来,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十五大精神,从大同实际出发,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加强和改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动脑筋、想办法。全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成为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把握方向,把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在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中,大同市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深化、思想渐趋统一的过程。大家感到,正确理解和贯彻十五大精神,既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又不能用“刮风”和搞运动的办法去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按照十五大的要求,因企制宜,一企一策,不能搞一刀切。针对企业领导层中存在的“怕失位子”、“怕丢面子”的不安心态,我们首先把稳定企业经营者队伍和加强企业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提到推进企业深化改革、保证企业和社会稳定、保证企业生产有序进行的高度来抓,使企业经营者做改革的促进派,勇于开拓,大胆工作,放手发动群众,引导职工积极投身到改革实践中去。目前,大同市企业改革正由点到面逐步向深层次推进,围绕煤电主导产业和冶金、化工、建材、机械、食品五大后备支柱产业,通过兼并联合组建的十多个企业集团显示出勃勃生机,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
  守土有责,始终把牢牢掌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作为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职责。党组织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守土有责,必须牢牢掌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理直气壮地肩负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担。去年初,市委制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真正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仅要认识到位、制度到位,而且领导必须到位,工作必须到位。之后,全市各级党组织层层召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认真安排部署和督促检查,建立和完善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责任制。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下大力气抓下岗职工分流和再就业工作,为企业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同矿务局是国有特大型工业企业,在煤炭市场疲软的背景下,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局党委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用党的十五大精神教育和引导干部职工。从局党委到基层党组织,和职工同甘共苦,拧成一股绳,党组织在职工中充分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全局上下万众一心渡难关的局面。
  坚持原则,始终把激发和调动干部职工投身改革的积极性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把确保和强化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干部职工投身改革的积极性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充分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市委、市政府特别强调,所有企业的改革方案和措施都要充分尊重广大职工的意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目前,全市已有三十五家国有企业通过职工民主选举产生了厂长(经理),已经完成改制的企业都保留并加强了工会、职代会。市属某集团公司是一家优势企业、利税大户。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他们把每一位职工置于同一起跑线上,让职工按德、能、勤、绩原则公平竞争。不论是什么身份,只要有才能、是人才,一夜之间就可以从工人变成管理人员,进而发挥潜能,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
  牢记宗旨,始终把全心全意为职工办实事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党的十五大以来,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同市特别注意把为职工办实事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去年市委作出决定,在全市开展了“为困难企业排忧,为下岗职工解难”活动。市县两级班子的成员每人包联一个困难企业,通过现场办公,帮助困难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使三千八百多名下岗职工重新走上了就业岗位。各级共青团组织在开展“百团帮百户”、“一号助一户”结对子互助活动中,与九百八十余户下岗青工特困家庭结成了对子。各级教育部门通过组织开展“红领巾手拉手解困助学”活动,为四千八百余名下岗职工困难家庭的子女继续完成学业提供了帮助。全市各企业立足企业实际,积极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使广大职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从而使企业增强了凝聚力、向心力,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开栏的话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而艰巨,无论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还是深化改革、保持稳定,都面临许多新课题。在学习和工作中,置身一线的领导干部往往有许多来自实践的感受和思考,以及对工作的研究和总结。应读者要求,本版从今日起设《工作研究》栏目,以利于倡导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理论学习的深入,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第9版(理论)
专栏:

  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性和创新精神
  吉理文
  内容提要:●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和精髓蕴含着鲜明的实践性和创新精神。它的形成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实践性和创新精神铸就了邓小平理论独特的思想品格。
  ●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创新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呼唤。
  ●发扬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精神,就要把它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统一起来,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统一起来,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
  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面向新世纪,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的时候,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性和创新精神,对于我们解决面临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鲜明特征:实践性和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它植根于实践,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蕴含着鲜明的实践性和创新精神。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总结历史经验,邓小平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这就找到了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曲折失误的根源。这反映了邓小平坚持实践第一的创新精神。他把社会主义看成是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运动过程,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搞清楚“是什么”和“怎样建”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前提下提出的新的实践课题。邓小平敏锐觉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局势变化的走向,提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主题,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他强调要把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他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体现了既着眼于中国实际又力争赶上时代的宽广的实践视野。邓小平正是顺应时代发展、依据社会主义实践和人民群众的要求,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历程。
  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意味着我们将从对社会主义不切实际的空想转向在实践中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意味着社会主义发展将从对革命经验的总结转向建设道路的探索;意味着社会主义将从封闭式的实践转向开放式的实践。邓小平理论正是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蕴含着鲜明的实践性和创新精神。在邓小平看来,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实践。他强调在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实质就在于鼓励实践,鼓励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实践意义在于,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够格,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行各方面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这个意义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仅仅是开启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激发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改革开放20年来,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我们才闯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不断形成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邓小平把人民群众看做实践的主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视为实践的根本要求,把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看做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镇企业的崛起,从沿海开放、经济特区开办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体现了邓小平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正是由于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实践要求和实践创造作为自己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才使得邓小平理论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不断发展的理论。
  实践性和创新精神铸就了邓小平理论独特的思想品格:面向现实本身的理论思考,尊重实践的思维方式,多维开放的实践视野,唯物辩证的哲学精神,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理论态度。这使邓小平理论能够始终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紧扣时代脉搏,与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相通,因而使理论不断吸取群众的智慧,不断汲取实践的营养,始终处于时代的前列。他回答重大理论课题,都不是囿于已有的现成结论,也不囿于社会主义一国的实践经验,而是善于以宽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观察世界,把握时代,始终把对中国发展的理论思考置于时代发展主流和人类文明进步大趋势的整体实践中,从而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领域和理论空间,赋予理论创新以鲜明的时代内涵。
  我们的事业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实践本质上是创造性活动,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实践和创新中进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民族的伟大实践和创新精神在新时代的展现。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在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性和创新精神鼓舞下,我们党揭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气势恢宏,波澜壮阔,成就辉煌。它向世人昭示:二十年改革开放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生动的改革开放实践又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着邓小平理论。二十年改革开放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尊重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伟大进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实践与创新紧密相联,相互作用。这是二十年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也是改革开放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创新精神。即将迎来的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个时代把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的较量,是创新上的竞赛。创新成为知识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源泉。知识经济的兴起,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难题和巨大的压力。我国是在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我们面临着加快工业化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在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的时代背景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只有凭借不断创新的精神动力,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中华民族只有在实践中坚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充分利用时代提供的契机,迎头赶上,实现民族的全面振兴。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实践、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呼唤创新精神。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我们面对着许多从来没有遇到的重大课题。解决这些课题,不可能指望从马克思主义的书本中去寻找现成的答案,也不可能照套、照搬别国的模式。只有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攻克难关的创造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能形成新思想,拿出新办法,走出新路子,推动我们全新的事业向前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性和创新精神,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十四大以来,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运用邓小平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取得了新成果。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作了新的阐述,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时代精神和革命风格作了科学的概括和深刻阐发,并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地写入党章。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方针和基本纲领;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和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等等。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些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改革开放在新世纪取得更大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扬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精神
  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实践精神,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把发扬创新精神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统一起来。邓小平理论的彻底性,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贯彻到底,形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坚持在实践中创新的品格。发扬邓小平理论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就要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新时期实践的基本内容;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新时期理论创新和实践的根本主题;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新时期实践的根本宗旨;以“三个有利于”为新时期实践的根本判断标准。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就是在这样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下开创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就是坚持了它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党的十五大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为主题,做出了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我们要围绕这一新的跨世纪实践主题,运用邓小平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实现十五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在实践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同时,在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发展邓小平理论。
  把握邓小平理论尊重群众,始终为人民谋利益的实践品格和创新精神,把发扬创新精神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统一起来。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经过2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邓小平理论已经化作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巨大物质力量。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尊重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发动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98抗洪斗争的胜利告诉我们:党心民心高度统一筑成坚不可摧的大堤,是取得抗洪斗争胜利的基础。改革也是如此,我们依靠群众的伟大实践和首创精神闯过了改革旧体制的几大难关。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更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特别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遇到难题,下岗职工增多,再就业问题相当突出,就更需要我们紧紧依靠群众,一方面下决心突破改革难点,同时又要在改革中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注意发挥他们参与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建立在群众满意的基础之上,我们的事业才能持续发展。
  把握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的实践品格和创新精神,把发扬创新精神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邓小平最讲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同时,邓小平也最讲创新精神,强调不用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把实事求是与创新精神统一起来,创造性地提出理论观点,制定方针政策,指导改革开放实践,是邓小平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实事求是与创新精神是辩证统一的。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善于把实事求是化为指导实践和创新的思想方法,使大胆探索的勇气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把实事求是化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思想作风,使理论创新与实践检验统一起来;把实事求是化为在实践中创新的工作方式,使创新精神同深入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统一起来;把实事求是化为一种个人修养,使尊重群众创造精神与独立思考统一起来。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着眼于新的实践、新的发展进行理论思考,同时在理论创新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