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作家文苑)
专栏:

走进世博园
晓雪
走进昆明世博园,我一下子看见了全中国、全世界!一进园门,便见一座直径为十九点九九米的巨型世纪花钟。它是一条长八百五十米、宽四十米的花园大道的起点,这条大道由四十五万盆鲜花铺就,依次设有高十七米、长三十米的“花船”,由报春花、三色堇、万寿菊、金鱼草汇聚成的“花溪”,溪边“花开新世纪”的巨型雕塑,把我引入了梦幻般的天地。
北京的“万春园”,山东的“齐鲁园”,广东的“粤晖园”,重庆的“巴渝园”,山西的“槐香园”,陕西的“唐园”,江苏的“苏园”,江西的“瓷园”,云南的“彩云园”,广西的“山林园”,上海的“明珠园”,西藏的“宝贝林卡”,天津的“百龙嬉水”,吉林的“白山天池”,贵州的“黔山秀水”,安徽的“水口园林”,甘肃的“敦煌飞天”,内蒙古的“草原之家”……还有荷兰园、法国园、日本园、美国园、泰国园、缅甸园、老挝园……还有竹园、茶园、药草园、树木园……
我看到吉林的白桦、西藏的高山松、广东的大王椰、甘肃的火炬树、黑龙江的暴马丁香、湖北的海棠在这里深深扎根,长得郁郁葱葱!
我看到华盖木、伯乐树、金钱松、水青树、银杉、秃杉、水松、华榛、毛叶拐枣等等国家一类、二类的珍稀保护树种,在这里安家落户,一派生机勃勃!
我看见春、夏、秋、冬,无数种奇花异卉同时在这里竞相开放,万紫千红!
我看见东、西、南、北,无数种绿色植物一起在这里欣欣向荣,叠翠涌绿!
我看见四海奇树,五洲绝品,百邦园艺,万方花卉,在同一块土地上、同一片阳光下汇聚。
我在翠叶青青、小径幽幽的竹园漫步。
我在来自七百多公里外、如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大茶树下徘徊。
我在神奇的跳舞草旁边,以三十到五十分贝的声音唱起一首情歌,只见绿衣仙子真的在抒情的歌声中慢慢起舞……
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将于1999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这里——昆明金殿风景区的世博园举行。
“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多么重要、多么深刻、多么美好、多么富有诗意和哲理的一个主题。
这是举世向往、五洲参与的一个花和树的盛会,一个诗与美的盛会,一个人与自然和谐欢聚、“相看两不厌”的盛会,一个在最好的时机、最好的地点举办的世纪盛会。
我从这里看到了新世纪的黎明,看到又一个千年的曙光正在升起。


第11版(作家文苑)
专栏:

塞班的警示
谢金雄
位于太平洋的塞班岛,总面积只有一百八十二平方公里,总人口不足七万,岛上既不种植粮食,也不栽培蔬菜,所有食物用品均靠进口。当地的本土人终生由美国政府供养。二战结束后,这一带洋面一直是美国的军事重地,他们的航母、战舰、潜艇,经常在此间出没和调动,美国对四大洲的军控,全赖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这一块洋面。就在我们短短几天的考察期间,塞班附近海面就停泊了四艘大型补给舰只,舰上装载的全是枪炮、弹药、坦克和各种军需物资。上军舰参观过的当地人说,四艘军舰,就是四个大型的军需补给基地,只要一声令下,军舰可立即启航,向指定的海域驶去。
在塞班考察的最后一天,主人安排我们去看太平洋战争的残迹。我们知道,太平洋战争是二次世界大战最激烈的战场之一,而中途岛战役、瓜岛(瓜达卡纳)战役、马里亚纳群岛(包括塞班、关岛)战役,又是太平洋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三个战役。塞班岛一仗,美国就出动了十二万七千人的兵力,他们在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的统率下,于6月15日发起进攻,强行登陆,但遭到岛上日军的顽强抵抗,当天美军即被打死三千多人,一时间,岛上血肉横飞,尸骸遍布海滩。强攻不下,美军只好改变战术,实行海陆空立体作战,经过半个多月的激烈战斗,美国终于把岛上的三万多日军消灭殆尽,攻上塞班岛。美军攻占塞班岛时,岛上尚有万余日军,他们前无进路,后无退路,又不肯向美军投降,于是集体跳崖自杀,就此形成了岛上的几处自杀崖。
我们一气看了十多处残迹,有战舰、大炮、坦克的残骸,有弹孔累累的崖壁,有军用机场旧地,有被炮弹穿墙的日军指挥部,有在塞班装机去轰炸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仓库等等。
在自杀崖看到的情景,令我们大为不解。这里石碑林立,碑刻成行,“忠魂”、“镇魂”等字样和歌颂跳崖自杀的日军将领、师团级军衔的亡灵者的祭文,比比皆是。据说,日本每年都有成群结队的人到自杀崖拜祭。诚然,作为亲人挚友,慰祭亡灵,这也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但将侵略军的成员称之为“忠魂”,颂扬他们的所谓功绩,这难道是应该的吗?所谓“忠魂”,在这些日本人的心目中,无非是忠于军国主义,忠于“武士道”精神。在我看来,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只不过是凶残、野蛮、霸道的代名词而已,忠于这种精神,它所意味的是什么,那是不言而喻的。
据说,除了拜祭,日本每年还组织大批中小学生到塞班进行所谓“现场”教育,辅导老师指着自杀崖对学生们说,塞班是日本的领土,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美国占领去的。美军占领了塞班后,对日军肆意屠杀,你们的先辈叔伯,不愿投降,于是便跳崖壮烈牺牲。看,这是赤裸裸地在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经几十年了,但在日本政界和军界仍有一批军国主义分子、极右分子、死不改悔的顽固派,他们一方面喋喋不休地叫嚷美国占领了他们的领土;另一方面却又拒不承认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侵略罪行,连世人皆知的在中国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也拒不道歉,拒不认罪,有人甚至厚颜无耻地说南京大屠杀事件是虚构的。中国人记忆犹新,日本侵华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不仅有三千多万人伤亡,六千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延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社会的全面进步。江泽民主席说得好,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中日两国人民是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日本必须正确认识历史,深刻反省侵略罪行,以毫不含糊的实际行动来表明悔改之意,否则绝不会得到中国人民的谅解。但在日本有一些人至今仍在朝思暮想着要圆“东亚共荣圈”的美梦,总想重新祭起军国主义旗幡,以图实现霸占亚洲进而控制世界的目的。但是,历史不会逆转,和平友好是人心所向。现在的世界不是五十年前的世界,中国也非五十年前的中国,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肆意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第11版(作家文苑)
专栏:

火石·火绒·火镰
刘章
见老伴儿做饭烧水,拧开煤气开关,火焰吐艳的刹那,每次吸烟,掏出打火机,手指一捻,火光一闪的瞬间,我总要幽幽地想起童年家乡人击石取火的往事。
“烟火”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标志,断了烟火,就意味着谁家生存不下去了。
我的童年是在伪满洲国西南边境内的“无住地带”度过的。日本侵略者对“无住地带”实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幸存的山民要活下去,火种便是头等大事了。人们要活下去,除了敌人割青苗剩下的庄稼长点粮食自食外,其他生活用品都要穿越伪满的封锁线去买,要冒生命危险的。衣服可以穿破破烂烂的,盐可以少吃,油可以不用,火种却断不得的。那时人们管火柴叫“洋火”,视为极珍贵难得之物,主要保存火种的办法是在灶膛里埋粗木为种,可是敌人搜山,把房子烧掉,把火种扔掉,再宿营三天两夜,火种便断了,于是人们便击石取火。击石取火并非我乡山民发明,而是古已有之,原先只有烧炭放牧的吸烟人用,这时被日伪逼成家家必备了。
击石取火由三件物件组成,即火石、火绒、火镰。其中,火石最为关键。我的家乡是石灰岩地貌,属水成岩,不易击石出火,说来也怪,偏偏在这水成岩地区有些红白相间像花瓣一样晶莹的碎石,很容易击出火来,这就是火石了。火绒草形状与野菠菜十分相似,所不同者,野菠菜背面青绿光滑,火绒草背面是白绒绒。人们把火绒草晒干,揉碎,吹去干叶的粉末,留下白绒绒,便是火绒了。火镰则顾名思义,形似镰,略小,镰背上缚之以布条,以备手握。取火的时候,左手拇指与食指指尖捏紧火石和与火石相挨的火绒,右手用火镰击石,如削土豆状,击出火星,待火绒生轻烟,放在毛毛细草里一吹,火花便开放了。
人们击石取火,煮饭,烧炕,维持自己生存,也招待亲如一家的子弟兵,使“无住地带”烟火不断,革命的火种不绝。站岗放哨的民兵,衣裳单薄,在山头上击石取火,烧起一堆野火,暖着自己,监视着敌人,那缕缕青烟,融入云天,写下了民族尊严。人在山尖烤火,山下是不容易看清的。五十多年过去了,我还在家乡山尖岗上拾起过烤火留下的残炭,不朽不烂,如当年的抗敌故事,我为此写过小诗,为留给后辈儿孙心灵防寒。
我常寻思,水成岩地带哪来的火石呢?也许是女娲补天溅落的彩石碎块,留给人间的圣火火种吧?我还想,燧人氏发明火,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首先不是钻木取火,而是山岩崩坍,乱石碰击生火,烧死野物,才开始利用火的,火石又称“燧石”,正是燧人氏的“燧”字。远古时代,尚无铁器,以石钻木,可能生火,机会却要比石石相击生火的可能性少得多。但无论怎样的机遇,火总是伴随着人类的脚步走向永久永久……


第11版(作家文苑)
专栏:共和国之庆

春天
阎纯德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十年算大庆,那么1999,就是共和国的“耳顺之年”了!五十岁是我们国家的热烈青春之后的成熟,是年富力强、成就伟大事业的年龄。
五十年前,我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当我披着一身风,举着树枝一般的手指,在苦难中乞求,在迷茫中蹒跚的时候,当我的家乡刚刚结束国民党还乡团蹂躏的时候,不知不觉,乡亲们有了土地,我和祖国一起获得了新生。我曾奔跑在黄河大堤上,在孩子群里,第一次体验人生的欢乐,——敲锣打鼓唱歌跳舞,虽然这种欢乐没有节奏,虽然还不大懂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却真正尝到了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滋味。
一晃几十年,作为见证人,我们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喜悦,也渡过“运动”的海洋,穿越“文化大革命”的无情风雨,与共国和一起欢乐、痛苦、光荣,共同经历探索、失败和成功,自豪地迎来了一个伟大时代。
对于有过冬天经历的人,春天的温暖特别珍贵。春天,无论是大地上被春风得意地刚刚播种的鲜花绿草,或是唱着歌谣哗哗流淌的小河,都是一次生命的再造。我和我的家庭,我的故乡,就是在春天新生的。
有两句时髦的话,叫做“日月换新天”“旧貌变新颜”,曾在我们的歌声里飘荡三十年,时时萦绕于千家万户,但那时,在我的故乡纯粹是漂亮的空话。虽然,有了土地,可是,乡亲们仍然是在水深火热之中,几十年如一日地住在经不起风雨蹂躏的土草房里,没吃没穿,人人满脸旧社会,依然过着穷苦的生活。我家乡一位打过日本打过老蒋的老红军对我说:“没想到,革命一辈子,家乡还是这么穷……”
现在,那些五六十年代曾经高唱入云、令人心醉的音符,真的变成了老百姓的心音。我的家乡河南濮阳习城就是一个缩影。虽然,她还不是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一些农村的别墅式的村庄,但我们那些为秋风所破的茅屋,已经变成了温馨的四合院,“四面硬”的砖瓦房,便是故乡向世界展示的东方花园中的奇葩。我儿时的小友说:“解放后最初三十年,咱这儿年年饥荒,年年救济,地里不长庄稼,犁靠人拉,磨要人推,双手就是‘收割机’,俺吃糠咽菜,老是过穷日子;现在好了,家里有了真正的拖拉机、收割机、五马力的‘时风’车,一家人可以驾着‘时风’进县城、逛庙会。这会儿我家的高头大马也派不上用场了,也人模人样地享起福来了。”
我从故乡花花绿绿热闹异常的集贸市场上,看到了色彩斑斓的希望,得到了一个颇受鼓舞的信心。还是那位小友对我说:“毛主席使俺翻了身,邓小平让俺致了富,他们是伟人,都不能忘啊!1958年搞浮夸,县里硬说咱这儿亩产好几千,那是诓人,其实每亩才收几十斤,有的根本就绝收;这会儿科学种田都收五六百斤,你说神不神!”
家乡的记忆是甜蜜的,家乡的风景是一座永远的纪念碑。
从黑暗里跋涉过来的人才更珍惜光明。昨天的寒夜和苦难记忆犹新,我们心上至今还留着累累伤痕。“文革”十年,中国是一株风摧火烧的老树,是滔滔洪水撞击下濒临溃决的堤岸,——中华民族经历了最危险的岁月。如果没有春风的吹拂和雨露的沐浴,中国岂能有今天?至今我们都要感激那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中国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了出来。
五十,是我们共和国的年龄。二十,是我们走向世界的里程碑。虽然,这只是一瞬间,但这一瞬却真正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尽管中国有大富、小富、小康、温饱、贫穷之分,但我们毕竟从误区走向了光明,毕竟所有中国人都已经受益于国家的巨变。
从春天起航,共和国终于绕过了暗礁,沿着最辉煌的航道走向新世纪的春天!


第11版(作家文苑)
专栏:

山之子
李广智
过了野马泉,就是大石头。
山是层层叠叠走也走不断哇。
雪是飘飘扬扬望也望不透哇。
发狂的风,像群兽一般死命地嚎。
但偏偏有人往山里闯。三斤半重的毛头鞋,起起落落,咔咔嚓嚓,让人惊心。
一个苍劲的声音说:“北塔山,你的儿子回来了。风里雪里,这怕是最后一回了。”苍劲的声音到后面变得有点凄楚。北塔山无言,充满空间的,只有这狂蝶乱舞般的雪。
一个稚气的声音问:“爸,百十条沟沟坎坎,百十座山山峁峁,还要往前走吗?”
“关山苍苍,怎么可以不走?”
“走到哪里是尽头?”
“有界碑的地方,飘国旗的地方,儿子,你不是头一回哇!”
是的,儿子头一回上北塔山时才十三岁,还带着红领巾。儿子只知道爸爸在北塔山,就钻进拉冬菜的卡车上来了,颠到乌伦布拉格,花了整一天的时间,下车一问,爸爸却还在二百公里外的三个泉。爸爸当然还是知道了儿子上山的消息,于无星无月之夜,亲驾一部破旧的北京吉普,穿越恐怖的原始胡杨林,赶到乌伦布拉格,抱儿在怀,自豪宣称:“守边之士,后继有人,后继有人哇!”竟掉下泪来。
一阵狂风扑来,儿子一个趔趄,差点扑倒在地,父亲一把抓住了,心里却不由得“咯噔”一下:太轻太单,毕竟只有十六岁呀。
“十六岁上北塔山,不恨爸爸吗?”
“有点。山下,团部,教导队,哪儿不能干,父亲守了二十年的山,儿子就不兴照顾一下!当然,你早就说过了,我是你的儿子,你是北塔山的儿子,除了北塔山,我还能往哪里去!”
“北塔山会给你很多很多的东西,终身受用,用也用不完呢。”
“我知道,谁叫我是北塔山的儿子的儿子呢。”
风雪弥漫处,一面红旗在哨楼上飘。乌拉斯台边防连到了,父子俩行礼告别:
“报告政委,列兵李江安心北塔山,决不当孬种和孙子。”
“头一年不能下山。也不要讲你是我的儿子。”
“不下。也不讲。我是北塔山的儿子。”
“我也是。”政委的声音哽咽了,有如呜哇作响的长谷凉风。
战士李江在北塔山一呆就是三年,果然没有下过山,骑马巡逻,乘驼运草,风雪里查线,烈日下越野,体魄日见强壮,思想日见成熟,成了边防站响当当的优秀班长。
政委一下山就脱下军装,洒泪告别军营,回到陕西故土。在浓烈的商品经济的氛围中,他显得很不适应。他的心里装着北塔山,无论怎么做都放不下。在他的宿舍桌子上,他堆出了一座北塔山的沙盘,把所有关于北塔山的照片都挂上了墙,每天睡觉之前,总要巡视一遍。除夕饮酒,过量而大醉,遂揽沙盘于怀,痛哭失声:“我的士兵呐!我的羊群呐!”唯独没有提到儿子。半月之后,政委起程西行,直奔梦魂牵绕的北塔山,在大石头的阳坡上,正巧碰上巡线的已经与自己齐高的儿子,父子俩忍不住抱在一起,都流下了难以遏止的泪水。父亲说:“北塔山,你的儿子回来了。你要是能接纳转业干部,你的儿子就不走了。”儿子便唱起了自编的《北塔山之歌》,直唱得泪水飞溅。


第11版(作家文苑)
专栏:

远航
皇泯
曾经我的远航
托付给小小的纸船
时间如一片湿透的纸
泡化了儿时的童话
滴水沟搁浅了目光
后来我的远航
祈望于小渡船
把早晨摇过去
把黄昏渡过来
乡情的缆绳
拴住了
摇不动的港湾
如今我乘一缕春芳
飘了很远很远
很远很远的地方没有岸
待到秋天
我坐在一片树叶上
风鼓起帆
思念会驶回故乡


第11版(作家文苑)
专栏:

祖国吉祥
商泽军
有着黄河和长江
脉动的祖国
有着词牌和青铜
照耀的祖国
在朝阳的大红下
走进我的眼睛和血液
我知道
我的话多得可堆成一部历史
从甲骨到钟鼎
从金文到草书
可喉结却以四个字倾诉
道一声
祖国吉祥吉祥祖国
我想说又不愿说
祖国曾有过的酸楚
我曾在司马迁和班固的笔下
看到过我的祖国
我曾在李白和怀素的笔下
寻找过我的祖国
没有什么能替代
祖国的崇高与巍峨
这滋生民族血脉的祖国
在亚细亚的东部
把海的蔚蓝揽在身旁
然后在这片土地上
夏耘冬藏
用城砖铸造的历史
也铸造着房屋
庙宇和生活
我知道
我的祖国
给予了我肤色的标志
我知道
在祖国的附近
有许多的邻居
俄罗斯的旷野
印度的恒河
我知道
有许多和黄肤色
相近的肤色
但我依然爱着
给我肤色的祖国
我知道
祖国有过荣光
也有过屈辱
我知道
生在这个世纪是个福分
我能够倾听
民族的浩歌
中山先生
把拖在脑后的辫子剪去
毛泽东在贫瘠的土地上
点燃星星之火
邓小平把民族的目光放大
让祖国
在世纪的神奇中走过
我祝福祖国吉祥
我祝福吉祥的祖国
虽然我的乡村
仍有辍学的孩子
和干瘪的谷粒
乡土上也有春的花朵
爬满朴实而富足的生活
我知道
城市仍有下岗的女工
在巷口卖报
但我知道
更有楼房幢幢
霓彩辉映的银河
这是一个沸腾的祖国
冬天不是关闭她的喉咙
这是一个上升的祖国
没有什么能阻挡她的脚步
虽然途中还有坎坷
这是一个有着梦想的祖国
笑靥在孩子腮上诉说
这是一个古老的祖国
二十四史不是睡着而是醒着
这是一个永不倒下的祖国
当百年洪水
和东南亚风暴袭来的时候
灾难愈是汹涌
信心愈是壮阔
这是一个新生的祖国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面对着新世纪
知识经济的中国
我的胸中有许多话语
要想说的太多
最动听的一句,就是
祖国吉祥!
吉祥祖国!


第11版(作家文苑)
专栏:

森林的精灵〔外一章〕
许淇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继巡回展览画派之后崛起的画家弗罗贝尔笔下的牧羊神“潘”(PAN)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半人半兽的老头儿,卷发白了,胡须也白了,长长地垂下遮挡瘦瘠的胸膛,多毛的腿和树桩根须融为一体。肺弱气短,他暂停四排孔笙笛的吹奏。喘一口气儿吧!北方森林静默的黄昏充满了音乐。
森林里眼前没有茂密的大树,也许遭人砍伐了,老精灵潘背靠三株歪斜的小白桦,稀疏的沼泽地被灌木丛阻隔了视线,一弯半圆的下弦月仿佛树间结的果实,像一只切掉一半的橄榄形的柠檬。弗罗贝尔善于画桔色的月亮,有时我们偶尔在田野上或楼与楼之间会看到她,幽幽的,蜜蜜的,怅怅的。三朵紫云因挨近她如弥留时的回光返照,转瞬间,红潮即行退去,紫灰绿灰的暮霭将沼泽地夜鹭的哀歌笼罩了。
牧羊神潘深陷在皱纹密布的眼睛里的瞳仁,像蓝宝石一样晶莹剔透,那两点闪耀的亮光,便是画面最小也最亮的笔触了。半透明的眼睛由于年老,幂着一层薄翳,失去了年轻时因创造、征服、爱欲的燃烧而炯炯;失去的还有绿苔蒙茸的记忆,显出无可奈何的忧郁惆怅,他仿佛凝视着你,略带畏惧地凝视前方出现的一个新的人类———新世纪的产物,那将是森林的主人!
牧羊神老了老了,他不能再吹笛和用金毛腿跳舞了!他的左手搁在膝头,如果张开,掌比脸盘还大,骨节凸出像刀刻的年轮一般,疤痕累累的老树枝杈一般,他曾经用这劳动的双手开拓出神话中的王国,他是这丛林深处的征服者。
树和云
列维坦并没有更换新的目光。
这位俄罗斯杰出的风景画家还是古老的罗西亚的田野上的“农夫”;还是套头衬衫树皮鞋;还是用桦树条抽打身子;还是满足地抹一把大胡子,嗅闻盘里的酸黄瓜;听茶炊吹哨。他的《金黄色的秋天》绚亮又沉暗,是真正的俄罗斯的秋天,不是中国的西北或江南,也不是巴黎郊外的枫丹白露。
那些树,那些活的树,那些有生命的树,那些轻歌曼舞的树,那些哗哗欢语的树,和树本身一样真实存在着的画中的树。
树丛前面有一条深黑的小河。桥是三根剥去皮的原木搭架,过桥即见因为泥泞怕滑倒而铺了木板的小路,一拐弯便消失在密林深处。夕阳余晖让河面波纹如网筛金砂,点燃起霎时的旺喜,一刻钟后,天色将会黑下来,四周景物宛如画题命名的《深渊》。于是,所有高矮不等的树木都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一直到黎明,此起彼伏的叹息都不会消歇。
小木屋旁的白杨树,像挺拔的小伙子仰望半圆的月亮———老祖母的纺车旁叫做阿细亚的姑娘的脸容。他蘸点娇嫩的柠檬黄轻轻的一笔,便凸现在甜蜜的紫蓝色的夜空。不是白夜,犹似白夜,草垛像一对对相拥的情侣;白桦杆围抱的牧场,一边是藏着夜莺的森林。月夜无人,浮泛着一支民歌:牧场静悄悄……
他画的那些云:那些多情的云,那些夏日晴空的暖色的云,那些压着雪原的灰彤的云,那些凝定若海市蜃楼的云,那些如盲丐抱着六弦琴行吟俄罗斯的飘泊的云。墓地上空层层叠积的云。倒映在伏尔加河中嬉游的云。衬着远岸城镇的教堂和市集的云。解冻的春潮般漫过小白桦林的云……
列维坦始终在画他深爱着的母亲的肖像,从少女到老妇,他熟悉她脸上的每一根线条,熟悉她体内分泌出的不易消散的泥土和汗渍和乳汁的特殊气味。特殊的树和云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