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重点新书

“东方民俗学林”的价值
涂石
上海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东方民俗学林”:《钟敬文民俗学论集》、《顾颉刚民俗学论集》、《江绍原民俗学论集》、《周作人民俗学论集》、《黄石民俗学论集》、《刘魁立民俗学论集》受到读者欢迎。
我国民俗学虽产生于五四前后,至今有将近百年历史,但前进道路曲折,早期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未被系统地整理出版过,而他们学术上的成就及其影响也尚未被学术界和一般读者所认识。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复苏,高等院校民俗学课程的开设,广大师生和文化学术界越来越感到出版界应有一套反映我国百年来民俗学领域最重要科学成果的丛书问世,“东方民俗学林”六种正是应运而生的这类标志性图书。
中国民俗学运动初期,涌现出大批人物,顾颉刚、江绍原、周作人、钟敬文、黄石、董作宾、茅盾、赵景深、容肇祖、常惠、胡适等是其中代表人物。“东方民俗学林”收入了影响较大的顾颉刚、江绍原、周作人、钟敬文、黄石五位,加上当代的刘魁立,他们的论著都具有公认的理论上较为成熟的权威性特点,又各具鲜明的学术个性。顾颉刚民俗学研究方法对我国新史学有独特创建,又以新史学家的眼光和手段使我国民俗学在发端及奠基之时即立于一个高起点之上。他是从戏剧和歌谣中得到研究古史的方法,并用民俗学的材料去印证古史,作为历史研究的辅助而研究民俗学的,论集收入《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吴歌小史和神道与社会研究等著作。江绍原是三十年代“杭州民俗学会”、“杭州中国民俗学会”创建者之一。他在礼俗迷信、宗教、占卜等研究方面作出了显著成就,他虽应用了英国弗雷泽的理论研究中国民俗现象,但他研究的结论仍是中国的,做的还是中国的学问。周作人重视国外理论的引进,强调民俗学研究于民族发展之重要,昭示民俗学研究之方法与途径,集中论文涉及神话传说、童话、歌谣、妇女、儿童、哲学、信仰、语言、文学与社会民俗等方面。黄石早在二十年代初就投身于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研究领域,翻译、编译出版了家族制度和神话的著作,发表了大量民俗学方面的论文,尤其在妇女民俗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其研究特点在于既注重利用文献资料做历史考察,也注意尽量利用田野调查的材料;既注意吸收国外相关学科理论,又专注于中国本土的民俗事象的研究,他擅长用心理学、比较研究法、考证法探讨种种民俗的历史线索,追寻其动因。他是当时民俗学运动中比较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论集真实地反映了他的这一学术面貌。钟敬文早在四十年代就提出了民间文艺学理论,八十年代提出了民俗学结构体系,九十年代考察了五四时期重视口头文学、宣传通俗文艺、提倡白话、推行国语、搜集整理民俗资料等事象,创立了民俗文化学,所收论文概括了著者从事民俗学活动七十年的学术面貌。他是我国近百年来理论贡献最大的一位民俗学家。刘魁立民俗学论集收入他的民俗学、民族文化学、西方原始文化名著论文,其论著特点是学识渊博、学风严谨,长于思辨、见解新颖。
“东方民俗学林”所收我国民俗学运动百年来的六位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勾勒了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发展轮廓,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观点、流派和风格。这些著作表明中国民俗学已从描红期,步入成年期,走向世界,形成了中国民俗学派。他们无论在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或是在考察民俗现象的方式上、叙述民俗文化的态度上,都表现了民族性格和独创精神。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专家荐书

《城郭九谭》,一本让市民钟情与深思的书
顾孟潮
城市,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创造。“一部世界史,就是人类城市的发展史”。如何认识城市、发展城市、对待城市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位领导者、一位市民现代文明成熟与否的试金石。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世纪,研究与思考城市问题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东方出版社推出《城郭九谭———中国城市问题讨论》(周建秋主编)一书,是及时而有益的贡献。
翻开此书的目录你便会被主编(也是座谈会的主持人)精心选择的九大讨论主题所吸引,它们是:城市意象、世纪末的清醒、空间体验、图像背后的城市、进入开放空间、城市个性与城市特色、城市环境与环境艺术、包装城市与推销城市、关于未来的理念。所讨论的都是城市发展中所遇到的难点、热点、敏感点、关键点,从而组成了九大篇重量级的城市主题论文,虽是近五十位专家的发言,却有一气呵成之感。而且插入丰子恺、华君武等漫画名家的力作,加上编者的阐释更是相得益彰,让人感到画得好解得也好,为之拍案叫绝。由提要组成的目录,有诗篇、格言、警句、随笔的味道,引人深思、促人追索和参与。如“城市意象”部分的目录如是开头——周建秋: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发展,仅仅由一少部分专业人士“垄断管理”、“封闭操作”,显然是落伍的、不明智的。张宇:城市是一部长篇小说。孙荪:对城市有两种复杂的感觉和情绪同时存在:吸引与抗拒,或者说,走进与出逃……从目录开始已娓娓对话,使你不但绝无读一般学术论文的生涩感,反而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
这是一部集纳百家言的城市文明工程的成果。令人感动的是,郑州市分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周建秋同志,锲而不舍地在1998年下半年,在三四个月时间里,邀集近五十位专家分期履约,在郑州连续举行九次座谈会,锁定他拟列的一些题目,对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开放式的交叉研究,完成了这一大著。这再一次证明了百家争鸣——科学与民主的力量,科教兴国、兴市的价值。
要想把事情做好,必须“三思而后行”、“兼听则明”的古训似乎早已被今人忘记了!当前最大的毛病便是做的多而想的少,还谈什么“城市文明”!城市文明首先是一种社会文明,更为复杂,更需思考,盲目的实践是要出乱子的,有此书为证。(附图片)
建筑的起源丰子恺
空间体验:建筑一旦矗立在大地之上,它就具有了生命意义。——李佩甫
(《城郭九谭》插页)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出版信息

出版信息
△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公有制基本细胞——单位的学术专著《中国单位制度》(杨晓民、周翼虎著)近日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作者在大量制度变迁个案的基础上,对中国单位制度的起源、发展、扩张到弱化的全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从中归纳出一些初步结论。
△目前,加强少年儿童安全教育工作已开始逐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为此,专利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少年儿童自我保护手册》。这是一本操作性很强的指导手册,旨在告诉少年儿童,自我保护是每个人的基本生存之道。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永远的歌吟
——读《祖国永远在我心中》
叶于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祖国永远在我心中》,是一本融知识性、抒情性于一体的散文,作者沈世豪以饱蘸感情的笔墨,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写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国旗的崇敬,对社会主义的讴歌,以及对悠久的中华文明和饱经风霜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情。
全书不过六万字,颇富思想容量。它着眼于“国旗、国徽、国歌抒怀”,抒发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声:五星红旗,是伟大中国的象征;国歌,是激励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号角。
爱国主义是一曲悠远绵长的歌吟,数千年来,炎黄子孙,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祖国和民族的强盛,是矢志不渝的孜孜追求。新中国成立之后,爱国主义有了更为切实的内容。面对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唱着激昂的国歌,每一个中国公民,心中的神圣责任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本书把千百年华夏儿女崇高的爱国情怀,赤子深情,化作对新中国国旗、国歌、国徽的礼赞讴歌,用诗人的情怀,唱着高亢激越的爱国主义时代颂歌。
与同类题材的图书相比,作者对这一重大思想主题的表现有其特出之处。他用一些典型意义的故事,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优美画面,特别是把有关领袖人物在建立新中国、制定和决策有关国旗、国歌、国徽的重大事件中的历史贡献和人民群众对国旗、国歌的深挚情怀融在一起,将爱国主义的题旨,描绘得既有人物活动的事件,又有情感飞扬的故事,既生动、又具体。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读物,书中也介绍有关国旗、国歌、国徽的知识,但在这些介绍中,都选取了有关故事,从纵向的历史角度介绍,比如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第一次升起等等,突出了知识性;也从广阔的空间展示出在祖国的神圣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里,爱国主义的旋律高高地回响。因此,我们看到了毛泽东、林伯渠、叶剑英等,为勾画新中国的蓝图,夙兴夜寐;看到了黎明前夜歌乐山下,天涯海角,为新中国奋斗的祖国优秀儿女们的赤胆忠心和热情。
一本以思想性、叙述性见长的散文,爱国主义是主线,然而作者以众多的故事串联,写事写人,写事又抒情,以情感为纽带,这样的思想性有了具体的附丽。作者在充沛昂扬的情感抒发的同时,又有哲理的思索。作者也很注重引用新的素材,比如香港回归、九八抗洪等,这些使作品思想更为丰实。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平津战役纪实》简介
墙师琼
在纪念平津战役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平津战役史料丛书编委会组织编写的《平津战役纪实》一书,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参加撰写本书的作者大都是从事多年战史研究、参加并主持平津战役纪念馆陈列大纲编写工作的专家、教授,具有丰富的军事历史知识和写作经验。作者本着求实存真的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查阅参考了数千万字的历史资料,走访了许多当年参战的将士,吸收了一些史学工作者新的研究成果,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力求把握战役发生、发展的轨迹,揭示其本来的面貌。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读新书

读新书
《吴有训传》
聂冷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书中展现了一代宗师史诗般的一生:一位普通的农家孩子,怎样在少年时代志存高远;二十多年后,他用那把“打开微观世界之门的钥匙”,一步步走向国际物理学研究的前沿;他满怀赤子之心,毅然回到满目疮痍的祖国,在贫瘠的国土上,“开我国物理研究之先河”。在为振兴我国科教事业的漫漫征途中,他用生命铸造起了巍巍丰碑。(附图片)
封面设计:
吕敬人
《格调》
保罗·福塞尔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等级是什么?它不是你的职业,不是你居住的地方,不是你有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你很难说清楚。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梁丽真、乐涛、石涛译。(附图片)
封面设计:
叁陌工作室(附图片)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让京剧走向世界
光明日报记者蔡毅本报记者刘玉琴
4月3日晚在北京保利大厦的一场汇报演出,为中国京剧院欧洲访演画上了圆满句号。记者注意到,自中国京剧院载誉归来,传媒不断地传出他们在西方主流舞台上大显身手,使一向习惯欣赏西方歌剧的欧洲观众,为中国京剧艺术深深打动的消息。人们在高兴振奋之时,仿佛一下子豁然开朗:此次访演启程之前,关于西方观众因为东西方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而听不懂中国京剧的担心,如此可以冰消雪化了。但是,有一个问题仍然萦绕在记者心头:中国京剧能全面走向世界吗?
此次欧洲演出,前后共七场,从罗马首场的一炮打响,到满足佛罗伦萨观众的热情期待;从一改阿圭拉观众的冷淡而令之动容,到征服挑剔的维罗那观众垂下胜利的帷幕,可谓场场成功,越演越红火。这样的成绩,的确令人鼓舞。然而,必须看到,成绩虽佳,还不能成为中国京剧全面走向世界的足证。因为此次是访问演出,属于双边文化交流性质。演出的顺利与成功,与双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密不可分。须知,在文化市场上,政府的参与,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即使勉强做到,也难以保证都能发挥作用。再说,这次访演,七场演出,分别安排在五个城市的剧场里,基本上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如果一处连演数场,其结果将如何?怕就不好准确把握了。
那么,到底怎样实现京剧全面走向世界的目标呢?是的,我们不能、不会满足于几场戏的演出成功,我们的目标是:让京剧全面走向世界。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已经作了大量有效的工作。譬如,为了让西方观众对中国京剧艺术有一个全面的印象,首先在剧目选择上,匠心独运地确定、推出了几十年来久演不衰、唱念做打无不兼备,而且具有较强观赏性的《杨门女将》,还有包含京剧生旦净丑不同行当,并体现不同风格、流派特点的《将相和》、《打焦赞》、《断桥》等折子戏。再譬如,西方人的生活节奏和欣赏习惯与我们不同。为此,我们又对剧目进行了精简过场、加快节奏的包装。此外,开演前主持人简介中国京剧基本常识,演出时打出字幕等,都是相当成功的措施,对西方观众看懂、接受京剧,起了较好的作用。记者在随团采访中得知,不少人认为,要达到让京剧全面走向世界的目的,还必须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首先,坚持改革创新意识,向现实生活、向本民族的其他艺术形式,尤其是大胆地向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汲取营养,使京剧努力跟上时代的发展,从而更贴近生活、贴近民众。京剧作为“国粹”,积累深厚。而形式板滞,也是不争的事实。急剧发展的时代,要求它必须加快现代化进程,以适应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需要。譬如,程式化的京剧歌、舞,是从旧时代的生活中提炼加工形成的,大都保存、甚至停留在过去的时代形态。如果从当今鲜活的现实生活里,从各种兄弟艺术样式里,从当前观众喜爱的流行歌曲、现代舞,以及西方现代歌舞剧、音乐剧之中,广泛借鉴吸收,为我所用,必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观众。再譬如,以京胡、二胡等乐器发出的高音为主要特征的京剧音乐伴奏,显得高亢尖亮有余,深沉丰厚不足。可否如本次巡演顾问、京剧艺术家杜近芳指出的,吸收西洋音乐加盟;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学技术,让京剧更多姿多彩起来?当然,一切改革创新,都必须以保持京剧特色和民族特点为前提。
第二,树立商品观念,走市场之路,按市场规律办事,这可能是实现京剧全面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将我国传统艺术之一的京剧作为商品推向市场,应是顺理成章的。记者曾有幸观摩北京紫禁城太庙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院《图兰多》的演出,那场面、那效果,至今记忆犹新。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参与组织、接待《图兰多》来华演出工作的同志告诉记者,《图兰多》的演出成功,媒体的先期宣传起了一定的作用,完全按市场规律办事,是重要的原因。他说,欧洲演出市场是有规律的,每两年一个周期,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在两年期间完成。其中,演出商的参与必不可少,某些名人的加盟也不可忽视。这是《图兰多》给我们的启示。中国京剧全面走向世界,《图兰多》的经验很有借鉴意义。
第三,能否提供为西方观众所喜爱的作品,是京剧全面走向世界的关键。在世纪之交,世界民族文化交融之势已露端倪,中国文化与世界接轨成为必然。但是,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观众的需要。因为,作为买方的观众的喜好,对于作为商品的京剧作品能否畅销,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必须认真了解、研究观众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要求。据记者观察,像《杨门女将》、《断桥》、《闹天宫》等观赏性、娱乐性较强的剧目,更为西方观众喜闻乐见。《闹天宫》演出时,孙悟空的幽默俏皮、英武顽强,使观众乐不可支,特别是少年观众乐得手舞足蹈,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注意观赏性、娱乐性,无疑是挑选剧目的原则之一。
最后,加强交流、互访,或官方互派,或民间交往,给西方观众欣赏京剧创造更多的机会,这是京剧全面走向世界的重要条件。
(本文摄影:刘玉琴)(附图片)
意大利少女对京剧颇有兴趣
《杨门女将》剧照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舞台屏幕

“金狮奖”第三届全国小品比赛将举行
为迎接建国五十周年,进一步提高话剧小品、戏曲小品、曲艺小品的创作演出水平,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金狮奖”第三届全国小品比赛将于今年4月15日至20日在合肥市举行。此次全国小品比赛以“金狮奖”命名,全国有二十五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以及中直单位、解放军、武警和产业系统的文艺团体报送了一百五十多个作品。通过预选,届时将有四十多个作品参加决赛。(王文)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舞台屏幕

《风雨同仁堂》等赴京东燕郊演出
由京东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办的北京京剧院与大厂评剧团的联合演出将于4月13日至16日在燕郊影剧院举行。头两天将演出北京京剧院荣获中国第二届京剧艺术节金奖剧目《风雨同仁堂》,赵葆秀、李崇善等名家领衔主演;第三天为北京京剧院特聘刘长瑜的得意弟子章尔琴主演传统戏《卖水》、《潘金莲》(选场)和新编现代京剧小戏《戏迷传》;第四天为大厂评剧团与北京京剧院联合演出歌舞、小品、京剧名家清唱等综合节目。(李文)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创作手记

深情的怀念
刘虎生
以我父亲刘伯坚一生革命经历为内容的七集电视剧《铁血英才刘伯坚》终于拍摄完成,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作为本剧主人公的后代,同时作为本剧的策划、顾问和主创之一,我一方面感到由衷的欣慰,一方面也牵动起我对在革命事业中英勇献身的爸爸妈妈无尽的思念。
父亲刘伯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他少年早慧,二十岁被举为四川仓溪县县令。当时正值袁世凯复辟,年轻的他不满黑暗现实,毅然弃官回乡,从此开始了追求真理和光明的人生历程。
后来,在李大钊等革命领袖的影响下,他踏上旅欧“勤工俭学”道路,并和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他担任旅莫(莫斯科)支部书记时,受到斯大林的接见。
第三国际委派他到冯玉祥部队,开始了他艰苦地改造旧军队的斗争,为国民革命的胜利立下了功勋。
在解救杨虎城西安之围的战斗中,父亲和母亲相识,二人的共同理想和爱好使他们相爱,使他们结合在一起。
后来,冯玉祥“清共”,父亲巧妙地保护了二百名共产党员安全出境。党的“八七会议”后,他们到了武汉、上海进行白区斗争。
在中央苏区,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的父亲策划并组织了著名的“宁都起义”。
1935年,父亲在指挥部队突围中受伤被捕,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大义凛然,写下《带镣长街行》的著名诗篇,之后英勇就义,死时年仅四十岁。
为了真实再现父亲辉煌的一生,我从十年前开始,一点一滴地收集资料。那时候我还是一名技术干部,每个星期天我带着采访本到邓大姐、蔡大姐、陈云、李富春、聂荣臻元帅等老前辈家中,向他们询问关于父亲生前的一些事迹。邓大姐、蔡大姐们提到父亲生前的一言一行,都记忆犹新,仿佛历历在目。
记得在采访聂帅时,聂帅已重病在身,住在医院里。他听说我是刘伯坚的儿子,要了解父亲生前的事迹,不顾医生的一再劝阻,坐在轮椅上由护士们推出来,和我交谈了半个小时。聂帅深情地追述了他和父亲的交往,从他那里我知道,红军长征西行时,父亲留在了苏区坚持革命,红军大部队长征正是踩着父亲和留守官兵架起的浮桥离开苏区的。
遇到较长的假期,我又自费到父亲生前战斗生活过的地方采访当时还健在的一些老人,向他们了解父亲生前的事迹。我还从父亲就义的大庾县档案馆中查到父亲当年受审时的记录。现在呈现在电视剧中父亲受审情节中的台词都是从档案原文引录的。包括母亲在残酷的游击战争中将三弟熊生抱养给农民黄荫达的抱养契约,都是一字不易。
爸爸妈妈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财富决不仅是一个新中国,更重要的是这种忘我牺牲的精神。为了它的发扬光大,我们把电视剧《铁血英才刘伯坚》奉献给社会,愿它带给社会以进步的力量。
身为先烈的后代,亲情和使命感驱动着我,使我克服个人文学修养上的不足,先后历时十年终于完成这部电视剧。这不仅是为寄托哀思,祭奠英烈,更重要的是让今天“不能忘记过去”,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人间真情自动人
于敏
阳春三月,看了南京电影厂的新片《阳光小巷》。这是一首风格淳朴、人物鲜明、结构精到、感情真挚的好诗。主人公邱娥国只是一个民警,朝夕接触的都是小巷中的小人物,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个胸怀崇高社会主义理想的新人出现在银幕上。
艺术有规律,艺术无定法。以心照物,以物呈心,心物交融,此情乃深,这就是规律。《阳光小巷》结合了叙事和抒情,以邱娥国的赤子之心的红线,串起了一个个珠子,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他处事以公,待人以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和出狱后的游申德及其家人的关系,他与胞弟邱小娥和老母的关系,他与钟老妈妈的关系等,都是琐细的、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可经创作者的手一编织,这些事就成为和谐的、不可分离的了。难处在此,成功之处也在此。老邱干的事都是不上经传的。他为游申德介绍工作,为游的儿子办城市户口。正是在户口问题上他的先人后己、公正无私,使得从乡下奔来要城市户口而不得的胞弟赫然震怒,决绝而去。他和妻子下乡探视老母,向胞弟致歉,不料吃了胞弟的闭门羹。最终他的真诚和深情感化了弟弟,终使这个憨直暴躁的汉子理解了哥哥。
创作者只有将自己的血流入他笔下的人和事,这人和事才会发热、闪光,自然也就摄魂动魄,使人为之感动。全片没有事件的大波澜,却有心理的大波澜。游申德由于怀疑老邱为他办户口的动机,同意妻子去以色赚钱来行贿。当两口子知道大错特错时,那悔断肝肠、无地自容的表现是令人感叹唏嘘的。弟弟从误解哥哥到理解哥哥,那呼天抢地的喊哥哥声也是令人感叹唏嘘的。钟老妈妈一息尚存、不绝如缕时,发自深心的嗫嚅不是叫儿子,而是叫邱同志。她要他最后一次为她剪指甲,无足轻重的细节在此刻成为令人难忘的场景。
拍明丽瑰奇的山川,虽难而易见效果。拍豪华精美的府邸,也是难而易见效果。拍穷室陋巷,能拍出美丽的构图,拍出巧妙的光影对比,拍出处处烘托人物的气氛,这又是《阳光小巷》难能可贵之处。所有的演员都不多见于银幕,他们却都那么真诚和深情地投入角色,而没有一个人着意表现自我,这是表演艺术的正途。老邱这朵红花在众多绿叶的映衬下当然也就更为出色。
影片没有议论,没有豪言壮语,可我看是一篇没有说教的绝妙论文。当今人们口口声声说爱,有时说得人起鸡皮疙瘩。在当今银幕上,哥呀妹呀的爱太多了,气壮山河或沁人心脾的真爱深爱太少了。让邱娥国式的爱多些再多些吧。题材无大小,艺术有高低,《阳光小巷》提供的经验值得注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