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费改税”意义重大
蔡宇平
规范收费和基金管理,是1999年财税改革的重点,而“费改税”则是重中之重。我们必须适应形势的需要,逐步推进“费改税”的步伐。
“费改税”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当前税收十分弱小的情况下,“减税”是不可能的。但是“减费”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从实际情况看,“费改税”是“减费”的根本措施和重要保证,因为伴随“费改税”过程,经过清理整顿,许多不合理的过时的收费项目将被取消;同时,“费改税”使许多收费项目和基金转变为税收或不复存在,从而使政府机关、部门随意扩大征收范围、提高收费标准失去了依据。
作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费改税”有多方面好处。
可以大大减少由收费而引起的一系列额外负担,降低征收成本。由于各种收费缺乏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其征收过程中引起的各种负担远远大于税收,浪费严重。通过“费改税”,将大部分收费改为规范的税收,无疑会大大减轻收费的额外负担,降低成本,减少浪费,优化社会经济环境。
可以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费改税”不仅可以减少收费对国民经济的干扰和冲击,增强政府可支配财力,从而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而且通过“费改税”充实税收,还可以大大增加财政宏观调控的手段。因为税收还具有筹集财政收入的功能,具有宏观调控功能,许多税收甚至还起着“内在稳定器”作用。
可以促进公平分配。由于收费的泛滥,大大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通过“费改税”,可以大大减轻由收费而引起的分配不公,增加社会成员的收入,扩大需求,从而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可以减少贪污腐败,减轻挥霍浪费,改变政府形象,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和支持。
“费改税”是增支的重要源泉。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重要的是“增支”。当前,增支的因素很多,包括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加大各种社会保障支出和再就业工程投入,继续支持灾区人民的恢复重建工作,不断提高政府人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等等。但是,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不多,财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光靠实行赤字财政和增发国债是不行的,而必须通过“费改税”,规范和扩大财政收入的渠道,为大规模增加财政支出提供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由收费而形成的规模庞大的预算外资金,由于制度不规范,又缺少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在支出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不符合甚至严重背离中央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意图。这主要表现在:乱支滥用严重,资金分散,形不成合力。近年来加强管理和监督,禁止地方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投资办实体,大量预算外资金没有去处,长时间存入小金库或公款私存,资金闲置、沉淀严重。预算外资金在分配上过分向个人倾斜,而取得这笔收入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由于各种原因,很难形成即期消费。因此,一方面是预算内资金短缺,扩大内需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是预算外资金又没有去处,对扩大内需使不上劲。这是当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一大症结。而“费改税”正是解决这一症结的一剂良药。通过“费改税”,可以大大增加税收,充实预算内资金。从我国目前各种收费和基金收入情况看,如果能够顺利实现“费改税”,我国的税收就会大幅度上升,政府可支配的财力将大大增加,于是,增加财政支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必将游刃有余,大有可为。


第9版(理论)
专栏:

思想政治工作贵在改革创新
赵可铭
改革开放以来,我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必须看到,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我军改革和建设的任务更为繁重,面临的考验也更加严峻。江泽民同志近年来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既是对已有改革成果的总结和概括,更是针对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的“不适应”、“不到位”的情况而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改革意识,加大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力度。
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吸取营养,赋予我军优良传统以新的时代内容和新的表现形式。优良传统这个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这一点不能有半点含糊。但是,它也必须不断地从新的实践中吸取新东西,才能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比如,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除了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不怕艰险,在经费紧缺的条件下过紧日子、力戒奢侈外,还要更多地强调在学习、工作中刻苦动脑,呕心沥血,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又比如,军民一致的光荣传统,今天的具体要求与二十年前相比,就应当有新的含义。再比如,今天发扬尊干爱兵、官兵一致这一光荣传统,除了关心战士的冷暖疾苦,更要注重帮助战士努力成才,既为战士今天着想,更要为他们明天负责,这就给传统赋予了新的内容。
努力拓宽视野,进一步充实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把政治理论、先进思想的灌输作为根本,这一点必须坚持。但是也要看到,随着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和信息化的发展,其他知识的作用在思想政治建设中的地位比过去重要了。江泽民同志在强调理论武装的同时,很强调“知识武装”,尤其是“高科技知识武装”,强调要勤奋学习各种有用的新知识。古人也曾讲过,智是进德之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较高的精神境界,而精神境界的高低又往往和一个人的学识深浅联系在一起。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在经济建设中出生产力,在军队建设中出战斗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出说服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一定要开阔视野,把各种对现代化建设有用的、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用的知识,包括高科技知识和历史、经济、法律、文学艺术知识等的学习,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中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人员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恰当的引导。这样做,思想政治工作必然更加受欢迎。
善于借助社会力量,努力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善于“借东风”,从社会大系统中吸取营养,以促进部队建设,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军地共育两用人才等活动的开展,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聚集、引导和转化为支持部队建设的巨大动力。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军营和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采用科学方法,努力探索把部队、社会、官兵家庭的力量密切结合起来的新途径,以系统工程求整体效应。要深入搞好国防教育,为部队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国防法制建设,既靠“活动”、“感情”活跃工作,也靠“制度”、“法律”解决问题;充分发挥省军区系统的桥梁纽带作用,协调各方,形成合力;拓宽领域,在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借用好社会力量,使我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扎根在整个社会大系统的肥沃土壤之中。此外,像开展“法律服务”、“心理咨询”等活动,都可以成为辅助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讲究辩证法,力戒片面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江泽民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按辩证法去做,才有好效果。比如,坚持思想工作与管理工作、疏与堵的结合,就是辩证法的要求。这几年一些同志对规定的若干个“不准”、对于“封闭式管理”议论较多。在社会变化急剧、官兵思想准备不足、一段时间内兵员质量相对下降、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很大的特定环境下,从保持部队稳定出发,进行相对封闭管理,以尽可能减少引发事故案件的机会和条件,是完全必要的。再比如,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重视正面引导,又不要忽略了正误比较。应着眼于提高鉴别力和免疫力,不然,思想就会很脆弱。马克思主义是在比较和斗争中发展的,只读马克思,别的东西一概不知道,就是不懂马克思。尤其是高中级领导干部,在重大政治问题和思想理论问题上,一定要知己知彼。应关注和研究那些有代表性的错误观点甚至反动的社会思潮,从而划清一些重大的原则界限。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辩证法的内容是很多的,像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保持特色与开放借鉴,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先进性与广泛性,等等,都是一些重要范畴。必须正确认识,全面把握,力戒片面性和绝对化。这是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力采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现在,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达百分之八十,电视人口覆盖率达百分之八十五,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讯息像八面来风一样,对官兵思想影响很大。我们必须重视研究高新技术条件下思想教育的改革问题,必须努力提高教育手段现代化水平。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对官兵进行开放式、多渠道、多角度的知识灌输和熏陶,用新思想、新知识、新信息说服人、启迪人。必须大力推广电化教学,开发运用闭路电视系统和多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教育形式的艺术化。这几年有几部大型电视政论片的教育效应,对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启发。像电视系列片《毛泽东》、《邓小平》等,人们看了以后普遍反映受到深刻教育。军营文化这几年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很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学艺术结合,以文学艺术形式进行思想引导和感染熏陶,寓教于艺,极大地增强了效果。这些方面,今后应做得更普遍、更有成效。


第9版(理论)
专栏:

实现出版业跨世纪的良性发展
于友先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出版业正处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期。如何实现我国出版业跨世纪的良性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跨世纪的新闻出版工作要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把完成十五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作为工作的重点和中心。党的十五大对新闻出版工作明确提出了“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总要求。这“三句话”的总要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涵盖了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新闻出版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是明确的要求,也是努力的方向;既是工作方法,也是工作目标。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三句话”的总要求,就一定能把跨世纪的新闻出版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十五大之后,国家新闻出版署党组就明确提出,要把加强管理作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闻出版工作的重点,把优化结构作为深化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把提高质量作为实现从以规模数量增长为主向以优质高效为主的阶段性转移的重点。我们要用改革的精神来贯彻落实“三句话”的总要求,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出版结构,改革运行方式。
加强管理,在新闻出版工作的全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新闻出版工作始终承担着两个方面的重要任务:一是为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出版支持,为提高国民素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是要保证党和国家在社会转变时期对社会基本舆论的总体把握,为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提供良好的思想保证和舆论环境。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出版活动越来越社会化,新闻出版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对象也越来越复杂。要做好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落实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同时需要每个从事新闻出版管理工作的同志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感性,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诸种管理手段,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如重大选题备案制度等,切实加强管理,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正确的出版方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把优化结构作为深化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切中了现阶段出版体制改革主要是进行结构整合之题。整合就是要对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出版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和重新组合。我国出版体制存在的弊端主要是结构性的弊端。从宏观结构上讲,各地区、各部门出版机构布局的同构性造成了日益严重的贸易壁垒,使得低水平的重复出版、资源浪费非常严重;从微观结构看,我国出版单位“大的不强,小的不活”,集约化水平低,规模经营能力弱,既难以加速发展,也难以迎接未来的挑战。我们要把提高集约化水平作为对出版产业进行战略整合的重点,以实现兼并和联合作为重要的途径。当前,要继续深入开展报刊治散治滥工作。报刊的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散滥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从总体上讲,报刊还是太多,优化结构、调整布局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要统一思想,协同作战,下大决心,解决好这个问题。质量是出版物的灵魂,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在谈及出版工作时,总是强调要提高质量,而提高各种出版物的质量,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我们一定要把质量问题贯穿于抓管理和促繁荣的全部工作中去。1994年,我们提出新闻出版工作实现从以规模数量增长为主向以优质高效为主的阶段性转移的最初动因之一,就是要提高质量,建立起各类出版物的质量保障体系。使已经建立的各种质量保障体系正常运行,发挥有效的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健康有益、质量上乘的精神食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跨世纪的新闻出版工作要继续深化阶段性转移,在完成既定目标的前提下,努力推进我国出版业向现代出版产业的转变,加快出版产业发展步伐。我国的出版业不仅至今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与之相适应,也仍然带有浓厚的传统出版的色彩。我国出版业的法人体制不明确、地区和部门间的出版结构趋同、投融资机制不健全、投入产出率低、出版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高以及多种媒体的综合经营能力很弱,等等,都表明我们的出版业在一定程度上仍属于传统出版的范畴。要加快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的转变,加快出版产业发展步伐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加快我国出版产业发展步伐,必须建立更加完备的出版法制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运作规则的法制化是出版产业良性发展的根本保证。从建立完备的法制环境的角度看,新闻出版立法工作仍然没有完成。严格执法是建立完备法制体系的重要内容,建立出版产业的法人体制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出版单位作为企业法人,与一般工商企业有着根本的区别,出版物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实践活动,出版企业必须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自觉接受党和国家对出版活动的宏观调控和约束。在这个前提下,出版企业应通过依法登记注册成为有出资者投资形成的企业法人财产权,并依法对这种财产享有独立的支配权和使用权,真正成为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实体。考虑到出版产业的特殊性,在吸纳社会资金的时候,必须有选择、有规范、依程序进行。加快出版产业发展步伐必须实施不均衡发展战略,通过对出版产业的战略性整合,较大幅度地提高整个产业的集约化水平。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党都要支持农业和农村工作,新闻出版工作对此是大有可为的。科教兴农和科技扶贫、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项工作都离不开出版支持,新闻出版系统要进一步增强为农业服务、为农村现代化服务的意识,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多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优秀读物。从出版产业的发展来看,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的出版物市场正在由潜在的市场转化为现实的市场,农村读物正在成为我国出版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要抓住机遇,多做工作,使出版产业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取得更大的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

积极开拓农村消费热点
尹世杰
朱镕基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和扩大消费需求”;“活跃市场流通,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要从各地农村的实际出发,生产和供应适销对路商品,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拓宽消费领域,鼓励和引导城乡居民增加消费支出。”开拓农村消费热点,是扩大农村市场、拓宽消费领域、贯彻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农村是极广阔的消费市场
到1998年,我国农村有8.68亿人口,占全国人口将近70%,是最大的消费群体,是世界上最广阔的消费市场。近年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虽有显著的提高,但一般还只满足了基本需要,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还没有升级和优化,高层次的消费需要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因而潜在需求量很大,市场潜力很大。例如,家用电器的逐步普及,是农村消费升级最重要的表现。我国城市居民家庭家用电器现已基本普及,但农村却相差很远。1997年年底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台):洗衣机为21.87,电冰箱为8.49,黑白电视机为65.12,彩色电视机为27.32,收录机为32.02,照相机为2.06,大体相当于城市居民家庭在1985年前后拥有的水平,滞后十多年的时间。如果现在农村2.3亿居民家庭的家用电器拥有量达到现在城市居民家庭的水平,就需要洗衣机1.58亿台,电冰箱1.48亿台,彩色电视机1.68亿台,收录机5750万台,照相机7268万台,可以创造1万亿元以上的工业产值。这是一个多么广阔的市场。其他消费品,如电话、电脑以及文化教育用品等,达到城市居民水平,需求量也是极大的。
这些都说明,开拓农村消费热点,对满足居民消费需要、发展消费市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扩大内需一定要十分重视农村这个极广阔的市场。
农村即将出现的消费热点
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必将出现消费热点。据某报的一项农民消费意愿调查结果说,近几年农村居民最有可能购买的家电产品:影碟机37.2%,电视机31.4%,安装电话23.4%,洗衣机23.3%,电冰箱19.5%。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1617.15元,扣除衣、食、住和医疗保健等基本消费需要外,用于其他方面的一般可达300—350元,每户可达1000元以上。也就是说,购买千元级消费品,一般不会成问题了。
农村的消费热点,首先是家用电器和电话。这一方面是这些消费品进入农家,不仅带来生活上很大的方便,而且带来了很多新的知识、文化,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另一方面,目前这些消费品的满足程度还很低,像我们前面说的,有很大的需求量。家用电器等成为消费热点,不仅能带动家电工业的发展,而且能带动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条,能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家用电器、电话成为消费热点,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化教育消费将成为消费热点,这是城乡都会出现的共同趋势。特别是农村,科学文化比较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一直偏低。我国还有不少文盲,大部分在农村。提高人的素质,是今后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消费,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能提高消费力,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而且能提高生产力,直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广大农民对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文化教育消费在消费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事实上,这种情况近几年已开始出现,如农民人均的文教用品及服务消费:1990年为31.33元,1995年为102.35元,1996年为132.46元,1997年为148.18元,大大高于许多方面消费支出的水平。这种现象,今后将更明显。文化教育成为消费热点,在农村也将必然出现。
如何开拓农村消费热点
开拓农村消费热点,除了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经济这个基础工程外,还必须搞好一些具体工作:
第一,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除政府加大对农村水利、电站、电网、公路、通讯等投资外,可鼓励农民集资搞当地的基础设施,如建小水电、修堤坝以及大搞植树造林等,改善硬环境;另一方面,改善软环境,文明生产,文明经商,文明消费,特别要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不法行为,加强法制建设,净化市场。
第二,研究农村消费需求。要研究农村消费的特点、需求层次和变化的趋势,研究农民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和购买力流向,及时加以引导。鼓励那些能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的消费,特别是文化教育消费,反对、抑制那些低层次的特别是愚昧消费、腐朽性消费。企业要面向农村市场,针对农民消费需求进行产品设计,生产价廉物美的适应农村需要的商品,特别是新产品。在研究农村消费市场时,应适应市场细分化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不仅东、中、西三大地区情况大不一样,在一个地区之内,各地情况差别也很大。应针对各地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和升级。
第三,疏通流通渠道。要以小城镇为中心,大力发展农村流通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重新梳理农村市场上的购销渠道,建立符合农村要求的新型网络体系,特别是探索产供销一条龙的新型经营形式;扩大农村商业网点,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城市大中型商业也可在农村办分店、联营店、连锁店,把售后服务、技术服务延伸到农村,经常提供产品信息,介绍消费知识。还要强调建立统一的市场,反对地区封锁和压级压价,使货畅其流。
第四,发展消费信贷。城市需要发展消费信贷,扩大信贷的范围,农村更应如此。住房、汽车、家用电器等都可发展消费信贷。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在发展小额信贷等方面有新进展。要逐步增加贷款总量,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范围,简化信贷手续,使农民的潜在需求变为有效需求,这也是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措施。
搞好上面这些工作,农村消费热点将逐步出现。在消费热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拒绝庸俗
王幸生
在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崇高而壮丽事业的过程中,人们随处可见共产党人伟大人格的闪光:他们坚定地站在社会变革的前列,志存高远,心系人民,奋发有为,勇于开拓,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他们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他们的胸怀像大海一样宽阔,品行如幽兰修竹,光风霁月……他们也许在物质上并不富有,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那样充实而迷人,足以令一切善良的人们所向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极少数身为共产党员甚至是领导干部,却缺少共产党人应有的气质,缺少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缺少一种在人类伟大心智涵养下所形成的浩然之气,令人可悲地陷入了思想和作风上的庸俗化。兹列举几种主要的表现:一是官场气。把毛泽东同志关于“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的箴言抛到了九霄云外,不讲政治讲官职,不干事业想仕途,吹吹拍拍,拉拉扯扯,谄上而骄下,前恭而后倨。二是市侩气。把资产阶级的庸俗作风和狭隘功利主义带进党的政治生活中来,不讲党性讲交情,不讲原则讲关系。三是铜臭气。见钱眼开,唯利是图。四是纨绔气。把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错认为“新潮”、“时尚”,沉溺于灯红酒绿之中,寄情于秦楼楚馆之间,吃喝玩乐,宝马香车。
凡此种种,都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格格不入,与我们的事业对党员、干部的要求相去甚远。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如果说要变质,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警觉。怎样避免和疗治这种庸俗化呢?
一是要认真读书,认真学习。古人讲:“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套用这句话,我们同样可以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疗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仅是我们观察世界、发展自己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也是共产党人塑造美好的精神世界的教科书。其中虽没有“黄金屋”、“颜如玉”,却有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方法论、正气歌。浩然中存,俗气何间?现在一些人在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面前,目眩神迷,心浮气躁,没有心思学习,即使学一点也只是为了装点门面,这是导致他们思想和作风庸俗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疗救的办法就是少一点奢华,多一份淡泊;少一点浮躁,多一份宁静;沉下心来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读一点书,着重学习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认真改造世界观。此外,还要尽可能地多读一点历史、哲学、经济、科技、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书,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笛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雨果也说:在每天阅读好的书的影响下,种种蠢事都会像烤在火上一样熔化。开卷有益,诚哉斯言。
二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共产党人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不是面壁参禅、得道深山的产物,而是来源于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实践是共产党人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的唯一场所,也是获取抵制各种政治微生物免疫力的有效途径。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有些干部,缺少社会实践的锻炼,对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生机勃勃的创造性实践缺乏了解,群众观点淡漠,同工农基本群众感情疏远,不懂得党的群众路线,不会做群众工作,有的甚至侵害群众利益。这种状况发展下去是十分危险的。”这是一些同志思想作风上庸俗化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明月清风本无价,源头活水堪涤尘。每一个不甘庸俗、不愿意在庸俗的生活中虚度年华或沉沦下去的共产党员,都应该自觉地投身到改革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实现精神世界的改造与升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