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记者调查

广西旅游业能否“甲天下”
本报记者杜峻晓
“甲天下”盛名久传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可谓尽人皆知。
国内以山水之名而赢得如此之高知名度的,唯桂林一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1996年,桂林旅游收入近28亿元;1997年,突破了30亿元大关;到去年,则直奔33亿元而去,稳占桂林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3,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
桂林在广西,广西怎么办?在全区2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到处山川秀美,景点遍布。广西已具备建立旅游大省区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桂林山水甲天下,广西的旅游业能否“甲天下”?
旅游业的现状
撇开接待国内旅游者的情况不说,仅从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来看,1990年至1998年,广西在全国位列前10名,最好的名次是1990年取得的,位居第六。从旅游创汇的情况看,1990年至1998年,广西一直排在前13名。最好的成绩是1990年取得的,位列第五,1995年和1998年均排在第十三名。再把广西与相邻的云南省作比较,1990年,广西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50多万人次,而云南仅有10多万人次。可是就在广西的统计曲线“打摆子”的时候,云南省却扶摇直上,至1996年,云南已将广西远远甩在后面,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近80万人次,而广西仅有50多万人次。1997年和1998年,云南仍遥遥领先,广西不得不在事实面前承认,原来不如他们的云南已经走在了前面。广西与云南两个省区的旅游外汇收入同样如此,云南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990年至1995年,仅用了5年时间,当仁不让地超越了广西。其间,两省区曾在1994年“打过一次平手”。
曹伯纯坦率地承认:“广西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发展速度慢,整体素质不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集约经营程度低,产业体系和管理体系不完善,发展后劲不足。与先进省市相比,与国内外迅猛发展的形势相比有很大差距,与广西拥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也极不相称。”
为何落伍
广西的旅游业因有了桂林这个旅游界“龙头老大”的带动而在较早时间就起步了。早在“七五”期间,广西旅游业就位居全国前列。但起步早并不等于永远领先。1998年底,全国已有24个省份将旅游业列为主要或重要产业,并陆续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广西原来的竞争对手较少,忽然间增加了许多竞争对手,局面变得白热化起来。九寨沟、张家界、长江三峡、西双版纳也为众多的旅游者看好。而广西旅游业尽管也增加了北海、出境游等新旅游景点和业务,但与先进者相比,实属进展缓慢,失去了快速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机遇。
对旅游环境的重视不够,也是广西的一大失误。就拿广西旅游界的龙头桂林来说,没去过的人跃跃欲试,而去过的人却颇感失望。漓江的山水没得说,但漓江两岸的建设却不能让人恭维。从桂林去阳朔路上所看到的景象,又让人怀疑,这里的人到底是在维护自然风光呢还是在破坏。曾有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说:“简直就是脏乱差!”曹伯纯在一次大会上指出北海对自然风光的破坏“是犯罪”。
此外,野马导游、宰客、收受回扣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广西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前不久,曾有一位游客在东兴市参加出境旅游时遇到不舒心的事,一气之下给曹伯纯写了一封投诉信,曹伯纯批示后,有关部门向那位游客赔礼道歉。但人们无法统计,究竟有多少游客在遭遇到不痛快之后窝在心里,回去后却义务宣传:那地方不能去!
振兴在此时
振兴旅游业的工作摆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议事日程。3月下旬,广西发出了要像抓工业和农业那样抓旅游业的呼声。自治区拿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广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对广西旅游景区和景点的开发建设提出了较为详尽的规划,也对规范广西的旅游市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从今年开始,广西以桂林、柳州、南宁、北海旅游带为重点,逐步建成北、南、东、西四大旅游经济区。桂北以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和文化古迹为特色;桂南以壮族文化、滨海风光和边关风貌为特色;桂东突出历史文化、宗教名胜和侨乡风貌;桂西以长寿旅游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决定,今明两年,每年由自治区财政安排3000万元作为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全区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宣传、招商引资活动、信息网络建设、人才培训、旅游设施维护、重大建设项目贷款贴息、重要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和景点景区的功能完善等。
我们期待着广西旅游业的再次振兴。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专题调查

科技人员现状堪忧
湖北政协调查显示
分布不合理
使用效益低
队伍欠稳定
最近,湖北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对全省科技队伍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湖北省科技队伍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存在以下突出的问题。
科技人员分布不合理。科技人员畸重畸轻的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只有2.4%的科技人员在第一产业,其中从事农牧渔业的更少。由于工作性质所决定,在教育和卫生行业工作的科技人员较多,其他行业则较少。从科技人员的行政区划分布看,只有17.8%的科技人员在城市基层和农村乡镇。
科技人员使用效益不高。通过对全省2000名科技人员问卷抽样调查统计显示,75%的人认为自己能力发挥在七成以下,1/3的人认为只发挥了一半。据省有关部门统计,全省获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的项目从“六五”期间的年均168项,下降到92项,由占同期国家颁奖数的6.3%,下降为4.4%。人才能力发挥不足,既限制了个人特长的施展,又增加了人才资源的投资成本扩张,而收益率却在递减。
科技人员队伍不稳定。问卷调查显示,有53%的科技人员对工作条件不满意,47%的人不太安心现职工作,65%的人对自己的发展前途感到忧虑,81%的人想到外地施展才干。可见,科技人员对本省的依恋感不强,加之沿海开放地区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的吸引,严重影响着本省科技人员队伍的稳定。如湖北省农科院96名研究生走了68名。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科技工作条件改善缓慢。据了解,湖北省地方政府科技拨款指标在全国排序为第十六位,科技财力投入综合评价在全国排序为第十八位。由于科技投入不足,省属高校、地方科研单位和农技推广机构存在着设备陈旧,科研手段落后,科技人员进修培训机会少的情况。
科技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偏低。据抽样调查,有42%的科技人员对其经济收入和住房条件不满意。像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重点部属院校,其教师工资在我省高校中是最高的,但与全国同类高校相比也只能排到第二十八位和第三十位,比东南沿海地区高校教师工资低得多。
体制改革的力度不大。在人事和工资两个关键问题上科研院所的自主权太少,造成用人单位想出的出不去,想进的进不来,其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另外,近年虽然省里出台了一些很好的政策、措施,但不配套,缺乏强有力的实施手段,给落实带来很大难度。如科技人才建设规划颁布后,没有紧接着出台实施细则,致使规划未能很好落实。
为此,政协委员们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克服短期行为,要制定具体措施,稳定科技队伍,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以促进本省科技的发展。
湖北省政协办公厅信息处李辉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社会聚焦

治治站牌“牛皮癣”
北京街头的不少公交车站牌上,不知何时被糊了一层层乱七八糟的小广告,实在不堪入目,有市民怒斥这是站牌“牛皮癣”。记者近日对朝阳门至红庙、美术馆至鼓楼沿线公交车站牌作一统计,共七十七个站牌中有六十八个站牌被小广告弄得面目全非。
本报记者罗雪村摄
北京是我国首都,是展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站牌“牛皮癣”如此严重,和首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应该说,对站牌“牛皮癣”这个问题,本报和其他新闻媒体曾多次提出过批评,但问题至今没有解决,有些地段反而越来越严重。为迎接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喜日子,北京市正在全面整治市容市貌,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在整治环境中,拿出强有力的措施,真抓实干,攻克“牛皮癣”这一顽症。——编者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实话实说

制止“公款私存”
内蒙古哲里木盟工商银行刘广东
目前有些地方的储蓄存款中,“公款私存”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一是为了逃避监督检查。有些企事业单位将一些隐性收入以私人名义存在储蓄所里,以避开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二是为了获取高利。由于银行的对公存款利率大大低于私人储蓄存款利率,一些企业负责人或财务人员擅自将闲置的企业流动资金以个人名义存入储蓄,以达到获取额外利息收入的目的。三是为了取用方便。现行的企事业单位现金管理制度是比较严格的,而“存取自由”的储蓄原则给“公款私存”者提供了方便,使其在取用现金方面,享受着一路“绿灯”的礼遇。四是银行考核方法所致。目前各专业银行业务竞争十分激烈,尤其对储蓄存款的竞争,更显白热化。大家在“一亩三分地”上瓜分着有限的储源,为确保考核任务的完成,各家银行职员使出浑身解数,因此拉公款存储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
企业在银行开立账户,并把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存入这个账户,这便是通常意义上的对公存款。银行除要对其支付利息外,还要根据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对其进行监督。把应该存入“对公存款”账户的款项,存入储蓄所,不仅违反了财经纪律,破坏了现金管理制度,而且还给经济运行制造了一层假象,出现了银行储蓄存款的失真和虚假增长,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宏观决策的失误。
因此,在完善有关法规制度的同时,有关部门应实行“公款私存”举报奖惩制度。特别是各家专业银行,更要自觉地冲破部门利益的藩篱,并加强制度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决制止和杜绝“公款私存”现象,还银行储蓄存款一个本来面目,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热点评述

小城镇建设要健康有序
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一哄而上、盲目攀比问题,规划滞后、无序发展问题,人为造城、缺少特色问题,无视环保、短期行为问题,管理落后、脏乱差问题,资金紧缺、制约发展问题,重视硬件建设、轻视精神文明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农村城市化进程和质量,必须下决心予以解决。特别要注意解决以下七个问题:
要超前科学规划,确保小城镇的有序健康发展。小城镇规划最重要的是以下几点:(1)城镇性质与规模,这涉及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土地的效益面积与预留;(2)功能分区,包括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机关等的合理布局;(3)基础设施的综合配套,包括城镇道路宽度,给排水系统,供电供气系统,学校、医院等服务设施的安排以及公共绿地与私人绿地的预留;(4)小城镇的建筑风格、色调等等。对这些问题都要提前作出具体规划和安排,而且要尽量考虑长远一些。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破坏性建设。
要同自身的优势结合起来,突出本地特色。发展小城镇最忌讳的是一哄而起,随波逐流,缺少自己的特色。一定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把小城镇建设同发挥本地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结合起来。如襄樊的孟楼地处鄂豫交界,定位为边缘镇,襄阳的双沟镇依据粮油资源丰富的优势定位为粮油工业镇等等,都是突出本地特色的成功范例。实践证明,小城镇建设凡是与本地经济优势结合得好的,经济发展就快,小城镇的聚集效益就好,发展后劲就足。
要特别注意节约耕地和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充分利用镇区已有的地面,改造周边的荒地、坡地,尽量少占耕地,确实需要用地的要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办事,做到规划一片,出让一片,开发一片,逐渐形成规模。同时,要特别注意保护环境。历史的经验已经无数次地告诫我们,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暂时的经济发展,谁就要加倍付出代价并反过来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另外,还要注意加强环境的绿化美化和环卫建设,充分展示出新城镇的审美价值。
要坚持建管并重。三分建七分管,这是大城市发展的经验总结,小城镇建设同样如此。为什么有些地方的小城镇建得让人感到“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呢?主要原因就是管理不行,比如乱丢乱扔、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问题。这些与小城镇的要求极不相称。
要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资金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最大难点,必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开辟各种融资渠道。一是向管理手段要资金。二是向土地要资金。三是向社会要资金。比如,襄樊市两个城区最近几年采取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厂街共建、受益单位共建等多种形式,硬化了378条泥巴小巷和1433个泥巴场院。枣阳市开发区的主干道建设采取交通局修路面、城建局管给排水、供电局架路灯、邮电局铺电缆、开发区建人行道的共建方式,也很给人启发。四是向基础设施的有偿使用要资金,等等。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小城镇的市民素质。建好小城镇,经济建设当然是中心,同时要抓好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娱乐场所建设,抓好社会治安和精神文明建设。
要制定一套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有了政策法规的保障,小城镇建设才能沿着有序、健康的轨道发展。
湖北襄樊市人民政府 曾玉平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

致富莫致污
“要想发,油泥拉。”河北广平县双庙乡群众依靠提炼油泥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他们从外地油厂运来油泥,垒个油池,点一把火便提炼了化工用油,制作肥皂。有的在自家庭院里提炼,有的在排水渠岸边上提炼,一年四季不断。几年来,这个乡的炼油户已发展到千余家。
炼油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油泥提炼排放出的废水横流,污泥淤积,气味让人难以忍受。远远看去,村头路边到处都有炼油户。
河南郏县驻军某部 黄增瑞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见闻录

农村环保亟待加强
●企业发展忽视污染
●生产过程制造污染
●眼前利益破坏生态
环境保护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群众缺乏环保知识、一些乡镇领导没有全局意识、不少乡镇企业急功近利等多方面原因,环保工作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比如:
随着农村乡镇企业的日益发展,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乡镇企业往往在布局上和产品安排上不够注意,加上技术设备陈旧落后,绝大多数没有“三废”处理设施,废水、废气和其他有害物质任意排放,污染了河流、空气,破坏了农业生产,人畜也深受其害。这种现象如任其发展下去,农村环境将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农林牧渔各业的发展也势必受到严重影响。
农村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污染也不能忽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过量地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都会对大气、水质、土壤、农作物造成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生活方面,农村的饮食、取暖等主要是使用柴草、煤炭,所产生的烟雾、灰尘直接排入大气,很多生活垃圾都是排放进江河,这些生活习惯都给大气和河流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
有些农民为眼前的短期利益所诱惑,人为地破坏森林资源。耕地包产到户后,山林也承包到各家各户,不少农户为眼前利益所驱使,或是乱砍滥伐林木,或是过度放牧,致使森林面积锐减,地表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不断蔓延,水旱灾害时有发生。
从以上几方面情况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农村环境状况总体而言较城镇稍好,但同样存在着种种污染环境和破坏自然资源的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后果令人担忧。城市“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使我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农村的环保决不能再走同样的老路。针对目前农村的环境状况,建议采取以下几项对策:
第一,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必须端正认识,着眼长远,全局考虑,统筹安排,把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同环境的保护和整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结合起来,防止和克服短期行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环保职能部门要重视农村的环保工作,在农村地区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规,搞好乡镇企业的污染防治。
第三,切实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大力普及环保教育,让广大农民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增强环保法制观念,从而自觉节约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参与污染防治。
农村环境和城市环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农村环境保护不好,也必然会影响城市的环境。在重点抓好城市环境污染防治的同时,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环保工作,把两者全面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协调一致,这样才能有效地维护、改善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广西钦州市环保局 吕玉莲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来自一线

多管齐下化解村级债务
当前,村级财政亏空、集体经济负债运行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最近,有关部门对湖北汉川市农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市629个行政村中,有572个负债,占91%;负债总额达1.07亿元,村平均负债17万元,其中负债最多的村竟达320多万元。村级负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重了农民负担,影响了干群关系,影响了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造成村级负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税费负担过重。据统计部门提供的资料,从1994年到1998年,村民人均税费由135.8元上升到298.4元,年均增长23%以上,大大高于同期村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的速度。许多村民无力支付高额税费,只得转嫁给村集体承担。二是机构臃肿,干部队伍庞大。有的乡镇设机构40多个,有些机构职能相近或交叉。有的乡镇党政群机关编制为40人左右,实有人员却多达100多人,加上七站八所和民办教师,平均每个乡镇使用非正式人员180多人,有的甚至高达400多人;一般行政村的干部职数应为7—9人,而实际上有很多村都突破了这一标准。乡镇非正式人员和村超编干部的工资及一切福利待遇均从农民上交的乡统筹和村提留中支出。经费不足时,就以各种名目,向村民乱收费,或向村集体伸手。三是对公益事业投入过热。有的地方领导不是量力而行,而是喜欢搞短期行为、形式主义,热衷于树个人政绩,每上一个项目都少不了要集资摊派和由村集体借贷垫支。据了解,某镇近5年来用于修公路、修街道、建市场、建学校、办企业的投资高达5000多万元,是1949年至1993年45年间总投资的5倍,这些公益设施的建设尽管使生产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也使村集体和村民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四是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有的村财务收支不建账,收入多少、支出多少、怎么花、谁来花,全由村主要负责人说了算。少数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将村级财务视为自家荷包,进出无据,既加重了村民负担,又影响了党风廉政建设,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
针对造成村级负债的诸多原因,要想化解村级债务,从根本上扭转村级经济负债运行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改费为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精“官”简政,规范乡村干部报酬;认真搞好村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湖北汉川市委组织部祁怀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