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迎回归话澳门

淳朴务实真性情
——从舆论看民风
文汇
澳门的新闻传媒,若以面积和人口来衡量,很可能排列世界最发达的城市行列。据最近一次统计,澳门不到24平方公里、50万人口,却拥有中葡两种语文的报纸27家,电台2家,电视台1家(两个频道)。其中中文报纸19家,电台和电视台均为中葡双语。
新闻传媒如此发达,有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的成因。
历史方面,由于地理大发现,澳门扮演了东西方桥梁的作用,连中国近现代形式的报纸也最先在澳门出现。据考证,澳门的第一张报纸是葡萄牙人巴沙少校在1822年所创办,名为《蜜蜂华报》,以葡文编辑出版,主要鼓吹“民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自然也成了中国第一张具有近现代形式的报纸。
十多年之后,以禁烟抗英而著名的清朝大员林则徐,翻译英文报刊中关于澳门、广州的消息及外商活动信息,出版《澳门新闻纸》,供有关人员参考,据认为是中文报纸的雏形。这是1839年至1840年的事。
有据可考的第一张中文报纸诞生于1893年,为土生葡人习南第所创办,名叫《镜海丛报》,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兼任主笔。当时,孙中山一面行医,一面在《镜海丛报》发表政见,抨击清政府,传播革命思想。
接着,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办的《知新报》、《濠镜报》,以及随着辛亥革命应运而生的《澳门通报》、《澳门时报》等又风云一时。尤其是本世纪30年代,澳门的报业极为兴盛。此后,随着世界潮流的演变和我国时局的发展,又有数十种报纸创刊停刊,此消彼长。今日传媒的发达,正得益于这样丰沛的历史。
现实方面,按照澳门目前实施的法律,政府不干预传媒业的经营,公民创办新闻媒体不受保证金或任何先决条件的限制,只要在有关部门登记,遵守有关规定即可。80年代中期以后,又予报纸少量电讯、纸张消费津贴。电台和电视台则由政府和私人共同持有股份。
新闻传媒众多,但对舆论影响比较大的只有几家,影响最大者一是电视台,一是《澳门日报》。澳门人看电视新闻,大多少不了看澳台的节目,节目所用语言有广东话,也有葡语。平常看报,则以《澳门日报》居多,其次如《大众报》、《华侨报》、《市民日报》等。《澳门日报》创办于1958年,以客观稳健、平实新鲜见长。目前每日出40至48版,自办发行,全靠报纸本身的魅力吸引读者。
笔者在澳门期间,适逢澳门特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产生,当推委会名单从北京传来时,许多人争相传阅。在一个展览会上,一些前来观看展览的人看到名单中的人物时,马上祝贺或凑堆议论起来。当天的电台电视台当即公布名单,第二天,报纸也都在显著位置刊登出来。有的还刊发社论或评论,或祝贺,或评价。评价大都实事求是,心平气和,摆事实,讲道理。《澳门日报》则用两块整版刊登了200位推委会成员的照片和每个人的得票数,又配以特派记者从北京发回来的专稿,专门记叙整个选举经过。
4月12日是澳门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参选者报名的第一天。一大早,笔者乘车前往报名处,用普通话告诉司机“去行政长官人选参选者报名处”,出租车司机马上说:“哈,知道,就在南粤大厦。”一到报名处,只见当地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早已等候在那里,不时发回自己的所见所闻。此后,在餐馆吃饭,与出租车司机谈天,问起这些事关澳门未来前途的大事,这些为生计而奔波的劳动者,几乎都知道得清清楚楚。用《澳门日报》总编辑李鹏翥先生的话说,澳门人淳朴、务实、厚道,作为舆论载体,不能不适应这种口味和要求。
的确,李先生的话至为有理。《澳门日报》能执舆论之牛耳,正与他们重视读者的愿望分不开。而在一定程度上,澳门的主流舆论,也正反映了澳门的民风。(附图片)
《澳门日报》编辑部工作人员正忙着编写稿子。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春风扑满面亲情一线牵
——珠海拱北口岸台胞入出境专用通道见闻
本报记者吴亚明赵京安
对许先生来说,珠海拱北口岸的台湾同胞入出境专用通道,是再熟悉不过了,几乎每两个月,他都要往返一次,因为他在东莞有投资。4月上旬晴热的一个下午,当我们在拱北口岸台胞专道口碰到赶赴东莞的许先生时,边防检查员只用了20秒钟就查验完他的台胞证,并且微笑着提醒他再用一次就须换证了。“你们看,很方便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真切的感受,这是许先生个人的感受,也是专道开通3年多来从此入出境的200多万台湾同胞的共同感受。
1995年底,澳门国际机场开通了澳门—台湾的航线,自此,取道澳门经珠海前往祖国大陆各地观光旅游、探亲访友、投资经商的台胞与日俱增。原来就终日熙来攘往的拱北口岸,一时间更为繁忙。为了方便台胞入出境,也为了有效地解决台胞滞留口岸时间过长的问题,拱北边检、拱北海关与口岸其他有关部门经过仔细研究、通力合作,于1996年1月15日正式开通了台胞入出境专用通道。这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口岸开通的唯一一条台胞入出境专道。
专道的开通,为台胞入出境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边检、海关从服务于对台工作的大局着眼,以饱满的热情,文明的行止,积极投入工作。
边检人员在苦练业务技能的同时,挤出时间学习台湾的方言俗语,了解台湾的风土人情,以此拉近与台胞的心理距离,让台胞一到专道口就有春风扑面的感觉。海关关员则在显著位置开通大屏幕显示系统,将海关有关政策法规及时、全面呈现于入出境的台胞面前,增加了透明度。他们还制作了便民箱,内放针线、包装纸、常用药等,供台胞取用。边检和海关还各自开通了投诉电话,自觉接受台胞的监督。此外,他们还定期走访当地台办,召开台胞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完善服务。
一次,60多岁的台胞庄某旅途中突发脑溢血、胃出血,生命危在旦夕,在中山人民医院抢救后,准备经拱北口岸出境返回台湾治疗,拱北海关领导了解情况后,对此事高度重视,亲自安排官员到病人所乘坐的车上直接为其办理了出境的海关手续,这名老台胞及随同人员为此深受感动。
针对在祖国大陆投资办厂的台商携带少量生产急需的料件、样品入出境较多的情况,拱北海关采取灵活措施,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满足台胞的要求。一次,在广东南海投资设厂的台商杨先生携带25公斤不锈钢签字笔嘴入境,按规定此类物品不能作行李物品放行,但是海关考虑到杨先生在祖国大陆的工厂原料已用尽,正面临停工,于是便对这批物品作征税放行。海关急人之所急的工作作风给杨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台胞专道的开通,促进了海峡两岸人员往来和商贸往来。据了解,1995年经拱北口岸入出境的台胞仅为198723人次,专道开通后的1996年入出境的台胞就达到了486712人次,1998年更增至713826人次。台胞专道开通前,每天入出境的台胞为500人次左右,现在则增至2000人次左右。
拱北口岸开关时间从早上7时30分至午夜12时,共16.5小时。开关时间长,加上专道验放,使得众多在广东投资办厂的台商携带少量生产急需的物料、零配件当天就可以往返于台湾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之间,十分方便快捷。不少台商反映,“台湾同胞入出境专用通道”架起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商贸往来的桥梁,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在祖国大陆各地投资经商的信心。据不完全统计,专道开通以来,仅在珠海市的台资企业就由1995年的200多家增加到现在的近500家。
台胞专道,两岸同胞的情感通道。
(压题照片:吴兵摄)(附图片)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澳门基本法知识问答

回归以后中央政府为什么要在澳门驻军?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中央人民政府在澳门驻军是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保卫国家领土的需要。
澳门基本法第十四条规定: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防务。中央人民政府在澳门特别行政区驻军就是履行防务的需要。1998年9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澳门特区筹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代表国务院宣布:在澳门回归后,中央人民政府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派驻适量、精干的军队。这是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象征,也有利于澳门回归后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中国决定在澳门驻军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务,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专属权限。国家在自己的领土上派驻军队,一向被视为对该领土拥有主权的标志。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决定在回归后的澳门派驻军队,正是体现了中国对这块不可分割的领土的绝对主权。
中央人民政府在澳门的驻军的任务是负责防务,不干预澳门特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驻军人员除遵守全国性法律外,还必须遵守澳门特区的法律。驻军的费用由中央人民政府负担。
目前,中央有关部门正依据“一国两制”方针和澳门特区基本法的规定,在充分考虑澳门的社会特点和澳门驻军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加紧起草《澳门驻军法》。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澳门将归月更圆
——己卯清明海内外同胞公祭黄帝陵追记
孟西安祁勇
同胞同根同一族,同气连根共一祖。尊祖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前年和去年,海内外炎黄子孙到黄陵祭祖,谈论最多的是祖国统一、香港回归和立“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而今年清明,海内外同胞祭祖时议论最多的是九九归一,澳门回归。
“民众往拜必虔恭顶礼,日月经此每垂眸致意”。经过一期工程整修的轩辕黄帝庙及庙前广场,古柏吐翠,碧水环绕,显得格外雄伟壮丽。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海内外同胞,面对始祖三鞠躬,燃香一炷尽孝心。香港周生生集团国际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周君廉偕夫人一同前来祭祖,他眼望郁郁苍苍、树围11米的黄帝手植柏,高兴地对陕西国旅总经理李建奇说:“前年香港回归,去年香港同胞又在黄帝陵前立‘香港回归纪念碑’,表达了我们愿国全月圆,祖国早日统一的心愿。香港回归一年多,说明‘一国两制’非常成功。澳门回归在即,我想澳门和香港一样,明天更美好,我们祝愿海峡两岸也早日统一。”他当即表示为整修黄帝陵捐资28万元。
公祭仪式结束后,香港各界青年黄陵谒祖代表团170多人来到黄帝陵寝前举行祭祀典礼。他们在黄帝陵前恭读了祭文:“……香港回归,澳门接踵,两岸统一,为期不远,全家团圆,不辱祖宗,拜谒我祖,为表心志……”代表团顾问、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王敏刚对记者说,今年是“五四”运动80周年,我们组织香港青年来黄陵,就是要加深他们对自己的老祖宗和祖国历史的认识。他还向记者透露,澳门代表已来香港向他们“取经”,准备明年在黄帝陵前立“澳门回归纪念碑”。
在黄帝手植柏前,一位穿红色上衣、85岁的老人被记者层层包围。她就是曾在1949年10月1日,在澳门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濠江中学校长杜岚。她是陕西米脂人,在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她曾代表澳门同胞讲了话。今天,她在女儿的搀扶下,为轩辕黄帝敬献了花篮。她操着浓厚的陕北乡音对记者说:“今年是大喜之年,澳门随香港回归后,今年也要复归,这标志着殖民统治在中国的结束。我希望澳门早日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早日统一,让祖国的明天更强大、更美好!”
第一次来黄陵祭祖的香港陈仲涛律师和夫人陈李佩英女士是西北大学的客座教授,他们先后捐款8万多元资助西北大学家庭贫困的学生,并承担了西北大学两名研究生在香港培训的全部费用。今天,他们又为黄帝陵整修捐助1万元。祭祀典礼后,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高兴地与他们合影,感谢他们的支持。他说:“同是黄帝子孙,互助互帮是应该的。”澳门中华文化艺术协会两位副会长各为黄帝陵整修捐资1万元,他们率领的澳门文化艺术代表团13名成员各捐款1000元。香港中华炎黄子孙爱国促进会会长程鸿献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共同景仰的圣地。我们要周游世界,让海外同胞在黄帝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共同奋斗。他代表炎黄子孙爱国促进会表示捐赠1000万元港币,用于整修黄帝陵和今年九九重阳节来黄陵进行的大型祭祖活动。
喜看香港已回归,期盼澳门早回归,更盼两岸早统一。台湾台北市《民意之声》周刊特派员李廷荣是陕西富平人,这次回陕祭祖的同时,准备在家乡过他的70寿辰。他说:“落叶归根,人莫忘祖。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台湾总有一天也要回归,让祖国的版图完整无缺!”他说,他们的刊物通过民意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台湾人同意海峡两岸统一,搞台独的只占5%,而且不得人心。
盼澳门早日回归,更是国内广大民众的心愿。在举行清明祭黄帝陵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一位65岁的老大娘手捧着剪纸来到会场。她叫杨玉琴,去年曾以150米长、1.1米宽的1000幅剪纸图案,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今天她捧来的剪纸是她花了一个礼拜时间剪成的喜庆对联,准备敬献给轩辕黄帝。这两副对联分别以二龙戏珠、凤凰牡丹和鱼儿拱莲等图案组成,中间剪刻着两行醒目的大字:“澳门回归月更圆,山欢水笑舞翩跹。”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香港名列最佳购物地榜首
本报香港电记者冯霄日前从香港旅游协会获悉,《亚洲华尔街日报》在1999年4月9日至10日Arbitrage专栏发表的一项调查报告中,将香港列于物有所值的全球最佳购物地点榜首,使香港恢复购物天堂的美誉。
这项调查是以登喜路(Dunhill)生产的Citysc ̄ape型双层公文袋为调查商品,比较它在全球12个大城市的零售价格。结果显示香港以相等于955美元的最低价格名列榜首。
调查中价格最高的城市为悉尼,同样货品价格为1540美元。东京列于第二高位,同样货品售价1420美元;按高位依次排列,曼谷、上海、马尼拉、雅加达、吉隆坡价格逐渐便宜;台北售价1034美元,是仅次于香港第二个物有所值的购物地点。
近日正在港参加亚洲最大规模礼品展的客商向记者表示,香港作为全球“购物天堂”的美誉其实从未在海外游客心目中消失,在港购物无论批发及零售价都令人惊喜,目前来港采购的2万多名海外买家,他们正在住宿、交通、餐饮及购物方面高高兴兴地消费,据估计,在4月12日至15日4天展出期间,这批海外来客将在港消费高达5亿港元,这个数字尚不包括他们所带来的生意订单数额。过去一年来市场趋势显示,香港对海外客商及海外游客的吸引力有增无减。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华夏人语

近者悦远者来
连天
近来,我国侨务工作出现新的气象,侨务系统今年开展的“兴国利侨”活动正渐次展开。其中,作为该活动重要内容的“为侨资企业服务行动年”工作,正由全国侨务系统大力推展。在这个万紫千红的春天,众多侨商闻此消息,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为什么要把今年确定为“服务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遭到惨重损失,经济进入增长趋缓的调整期。据预测,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量增长速度会放缓,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可能继续减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保持吸引外资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出口,仍需要加倍努力。侨务部门关注到,亚洲金融危机致使不少海外华侨华人企业家遭受重创,许多人在海外的事业面临较大的困难,资产“缩水”;在国内的一些侨资企业也不同程度地面临某些问题,因而比任何时候都更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为侨资企业服务行动年”的开展,对他们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改革开放以来,在投资者的乡土情缘与互惠互利原则相互作用的催生下,侨资企业一片兴旺。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今后一个时期,他们仍将在外来投资中保持主要的地位。然而,随着这类企业的大量增加,涉及他们的经济纠纷也有所增加。部分侨商的投资权益受到侵害,经济纠纷久拖不决,直接影响其投资信心。因此,必须通过办好现有的侨资企业,及时为其排忧解难,支持其健康发展。据悉,一些地方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好的经验,如有的地方提倡“人人都是投资环境”观念;福建省推行“百家企业树形象”工程,为侨资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和最实际的帮助,对办好侨资企业起到了示范作用,这都是凝聚侨心侨力,繁荣地方经济的适时之举。其实,只有真正改善投资的软环境,才能使“近者悦,远者来”,带动更多的外来投资。
维护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侨务部门责无旁贷的责任。同时,做好这项工作又是系统工程,仅靠侨务部门的努力还不够,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参与。现在,国务院侨办对“行动年”已作出了部署,采取切实措施为侨企服务,例如对待经济纠纷,要求做到“投诉有门,解决有人,处理有期”。各地也正在制定落实“行动年”目标的具体方案。
我们相信,通过侨务系统和其他有关部门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扎实有效的工作,一定能使工作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树立中国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为了那个梦想
——记香港创维集团董事长黄宏生
夏春喜
“我们有一个梦想。”这是黄宏生在深圳市第三批荣誉市民授予仪式上的发言,在很多的场合,黄宏生不断重复着他的这个梦想:让深圳成为中国的“硅谷”!
“渴望成功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好痛苦的准备,要获得幸福,获得快乐,没有痛苦的准备是很难实现的。磨难、艰辛与痛苦,既培养了坚韧的毅力,也锻炼了企业家的细胞。”这一番话是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期间“著名专家论坛”活动中,黄宏生作为唯一的一位企业家走上北大讲台,面对500余莘莘学子演讲时发出的肺腑之言。长期以来,黄宏生用这种“痛苦理论”鞭策自己,承受了无数痛苦和坎坷后,由一个曾经只梦想当一名拖拉机手的普通人,最终成为了中国第四大彩电企业集团的董事长。
大学毕业后,黄宏生进入了华南电子进出口公司,出色的表现使他在短短的3年后就成为公司最年轻的常务副总经理。1987年春,在同事们惊讶的目光中,黄宏生辞职下海,开始追寻他的“索尼梦”———“总有一天,我要创建中国的索尼、松下公司”。
但是,首先迎接他的不是成功而是一次次的失败。曾经有过亏损500万经历的黄宏生,当时“跳海”的念头都有。面对一次次挫败和打击,他告诫自己:“胜利往往就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中。”
机遇不负有志者,失败的教训,使他探明了办企业的方向与定位,必须有自己的技术、人才和国际市场运作经验。90年代初的一次机会,黄宏生将香港著名彩电企业讯科集团的30名人员纳入自己旗下。1993年起创维产品进入市场,并迅速取得连年翻番的业绩。
1997年,创维年销售25个亿,1998年,创维年销售32个亿,跃升到行业第四位。
1999年3月8日,创维在海口展出了80多个品种涉及电视、音响、互联网、娱乐、保安、电脑等多个领域的新产品,3天时间,定货额已经超过了40个亿。
“我从来不把享受看作是生活的目标。”没有豪华汽车,没有别墅,生活中的黄宏生一直恪守着自己的本色。在与黄宏生相识的人眼中,在创维全体员工的眼中,黄宏生是一位刻苦、勤俭的创业者。他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每次出差总是一碗“煲仔饭”就打发一顿。
要实现那个梦想,或许不是一代人两代人能够做到的。为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黄宏生分别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南财经大学签订了“建立实践人才基地协议书”,每年给每所大学投入10万元,为这些大学的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基地;他还在华中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0所高等院校设立了每年总值100万元的“创维奖学金”和“创维科研基金”。
让创维彩电成为“中国籍”的世界名牌,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梦,它正通过黄宏生和创维人的共同努力实现着。“创维情,中国心”,这句简单的广告词,依然激励着今天的黄宏生,今天的创维人!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香港中华炎黄子孙爱国促进会会长程鸿献(中)在黄帝陵祭祀典礼后,代表该促进会向黄帝陵整修工程及祭祀活动捐款1000万元港币。祁鸿斌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