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让民办高等教育有法可依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
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员,今天我从立法的角度对民办高等教育提出几个题目,谈谈遇到的问题。
从去年冬天到现在,我自己调查了5省市,以后还有4省市要调研,也看了些材料。首先,我觉得如果为民办教育立法,那么这法是主要立足于管理还是主要立足于促进?管理本身也是促进,但两者还是不一样。当然,立足于管理并不是说不促进,立足于促进也不是不管理,而是侧重点的问题,或者说,是力度问题。法的超前与滞后,怎样把握?我自己认为,社会力量办的高等教育最初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恐怕慢慢会变成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再进一步发展才能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要参考历史、借鉴国外和实事求是地分析我们学校现有办学条件,找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水准,这样才可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是内部管理机制和体制问题。至于设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如董事会、校监会或校务委员会,这都好办,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机制管理民办学校。
第三个问题,也是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学校产权问题。最近我在成都与一位民办中学的校长交谈。校长是一位教育局退下来的干部,举办者是一个企业家。问题在于:这个企业家捐的中学是谁的?是国家的,是捐赠者的,是校长的,还是全体教师的?这个问题恐怕是越来越困扰各种民办教育的问题。如果民办高等教育有了一个大发展,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因为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不是以百万计,甚至不是以千万计。
这个问题很复杂,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调整。但是,这里有一个前题,就是教育不能以营利为目的。社会力量办学和社会所有的力量不成比例,我们的社会力量还可以办很多很好的学校。尽管社会力量办学是有益的补充了,但差距还很大,而且假的东西很多。单是靠原来国务院的条例,力度不够,所以需要将法规上升到法律。当然,立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实施条例多年积累的经验在法律上体现出来。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不等于不盈余,盈余了怎么办?目前的情况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学校不太多。国家要鼓励民办高等教育,举办者必须有法的规范,不规范的行为反而扼杀了民办高等教育。
法律的制定涉及到方方面面,目前我们要从立法、实践和理论等诸多角度都加以研讨。在当前的形势下,对民办教育问题及时地进行理论研讨,总结已有的经验,预测未来,是非常必要的。(附图片)许嘉璐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构建民办教育新体制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培植
20年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穷国办大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民办教育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而蓬勃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新型的体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民办教育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开放的大氛围外,主要是社会知识人才资源能量的自我启动,自愿组合,在公立学校以外开辟另一块教育天地。知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聚合,引发了求学青年的求学热情,打开了求学之门。
目前,民办教育要发展,必须注重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
一、在现有基础上,要求大发展更要讲规范化。在学费上,以此来建设学校,发展学校,结果许多民办院校软件达标(评估后质量合格)但硬件不足(校产和教学手段差),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固定资产。因此,有四点需明确提出:(1)要开辟股份制产业化实验,汇细流为江河;(2)要允许投资回报,微利运行,形成良性循环机制;(3)政府对办得比较好的学校给以资金补助;(4)发展基金、风险基金、劳保计入成本。政府要制定一些宽松的政策,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从国办、民办两种教育体制的实际出发立法,克服和改变一头轻一头重现象。
民办教育形势很好,但再发展面临许多难点问题,非有立法方可“化解”。比如,集资体制问题、宏观管理问题、微观管理问题、宽进严出开放办学问题、关于学校发毕业证书问题、学校师生权益问题等等。由于无法可依,侵权、强制收税收费问题时有发生,说明需要尽快出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教育法。对学校管理,教育部和中介组织联手,应重点加强评估和引导。对学校内部管理,依法强化校董事会的领导,实行校长负责制,严禁“家族式办学和管理”。
三、重视教育质量是民办学校发展壮大的生命线。学校有质量就有生源,就有生命力。这是不少成功学校的经验之谈。质量控制,重要的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形成一套有效的制度和方法,从宏观上保证民办学校教育质量。(附图片)刘培植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高教改革的重要一环
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
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我们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我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教育部多年来一直非常关注。它对于充分利用我们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探索高等教育办学的一些新的机制,使更多的公民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都是非常有利的。
这些年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但做得很不够,确实还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很多问题还来不及提到日程上来讨论。在高教法的起草过程中,我们尽量将民办高等教育列入到高等教育的范畴中,比如说民办高等教育的领导体制,申请的办法,在高教法中有一些界定。但是要使民办高等教育得到更大的发展,需要有更具体的或更进一步的法规,这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也期待有关的法律尽快出台。另外还要创造一些宽松的环境,包括政策上的环境,以使刚刚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萌芽的民办高等教育能得到更快的发展。
还有就是一个观念问题,包括我们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有观念上的更新。当然还有许多理论上的问题需要加以研究。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有各式各样的模式,美国和日本的私立大学是很多的,欧洲则很少。日本当年大力发展私立大学,但到现在还有争论。但是按照中国国情,教育部包括我自己都觉得必须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甚至将一部分国有的高等学校改制为民办,必须走这个路子。所以怎么从理论上更好地阐述和研究,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附图片)周远清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给民办高校明确定位
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员王超平
我认为民办高等教育需要进行理论探讨的第一个问题是定位问题。在我们民办高等教育领域内,将来可能会出现两种形式:一种是社团性质的,社区或团体搞的民办教育;还有就是属于个体投资搞的民办教育。到底怎么定位,我想,需要深入研究。
还有一个定位,就是首先要明确对民办高等教育在我们国家是应该大发展、中发展、小发展还是限制发展,这恐怕也需要定位。我认为应该大发展。我接触到很多农村出来的年轻人,都才十几岁,问他什么学历,或者初中没毕业,或者高中没毕业。为什么不念下去呢?念下去没有前途。我想这里恐怕反映了这么两个问题:一个就是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毕竟是少数,另一个就是我们目前的九年义务教育难以满足农民对文化的需要。二是政策环境问题。民办高等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法律环境,这个需要好好地判断,是支持,还是限制,还是一块肥肉大家都去割。要把政策环境调控好。(附图片)王超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步子要迈得更大些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总顾问杨海波
关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我认为从当前形势看,应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因为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高等教育步子要迈得更大一些。而现在的困难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之间有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就应改变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体制。
从目前社会的状况看,老百姓在银行的存款现在有5万多亿了,调查结果显示第一位的支出是支持孩子上学,特别是支持大学教育。经济上讲要启动内需,教育的发展我看也是启动内需。现在我们的大学生占适龄青年的比例,100人中还不到8个人,这就是个内需问题。
有人说现在大学生分配不出去,是不是发展多了。这其实是个假象。分配不出去正好反映了现在大学教育的弱点: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假如我们现在有几百万大学生在农村,农村还是这个面貌吗?因此,从当前需要讲,民办教育的发展是可能的。西安翻译培训学院就是个例子。实践出真知,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发展高等教育,这适合我国的国情,而且我们国家有民办教育的优良传统。
教育要改革,而且改革要超前,不能落后于经济的改革。现在经济可以有多种形式,宪法已经修改了。教育还是高度集中,办大学不能这样搞。在人代会上,我讲到,对于社会力量办学的十六字方针最后一项是加强管理,现在我觉得对高校要加强管理,搞好。但管理要有新的意义。小平同志讲,管理第一位是服务,有服务才有优质的管理。第二,最根本的是管理要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否则是失败的管理。
对民办教育制定一个宽松的政策,支持它的发展。我希望通过各方努力,使民办高等教育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附图片)杨海波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编者的话
近来,民办高等教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的现状如何?怎样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如何保护办学者的积极性?来自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在本报教科文部日前主办的“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讨会”上,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专家学者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畅所欲言,并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形成了共识,诸如民办高等教育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补充,还将成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制定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办教育和民办高校发展的优惠政策和相关法律等等。
今天本版刊出研讨会上部分领导、专家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民办高教利国利民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姚裕群
民办高等教育,是一种造福社会的公共事业。教育事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高度关注并要解决的问题,是具有“公众性”或者“公共性”的领域。由于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地位,因而就成为公共政策中关键的内容。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迅速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民办高等教育是一种适应市场需求的“自定向”公共事业。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不仅能培养一大批市场所需要的适用型人才,其“自定向”机制有利于填补我国公立大学的专业空缺,而且其小额投资办学和“短平快”的特点,也使得它们成为反映市场人才需求比较灵敏的“信息站”。
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就要进一步总结民办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要总结民办高等教育的教育规律,总结其课程设置、教学特点、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等方面的经验。还要从经营的角度总结经验,要总结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总结它们的发展道路,研究其“后发达”和“赶超”的经验;其次,要总结其办学的投入与产出方面的规律,总结其成功的办学经营管理之道。(附图片)姚裕群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开创民办高校新局面
国家行政管理学院教授徐理明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经济振兴和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大计。科教兴国的基础在教育,怎么振兴教育事业?首先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大改革的力度就要继续积极探索发展民办教育的途径。通过调查我发现,现在搞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反映在教育事业中,就是要引进竞争机制。
既然要引进竞争机制,我们可以提供两个依据。第一,政府职能要切实转变到三个方面:一是宏观调控,二是社会管理,三是公共服务。举办高等教育就是提供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根据市场经济格局未来的发展,政府只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不是公共产品的生产者,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共产品的生产者要交给其他部门,如社会中介组织、企事业,政府不要再包办。有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与公共产品的生产者两个角色分离,才有民办高校的出现,才能开放教育市场,才能引进竞争机制。
第二,要将政府部门掌舵的功能与划船的功能分开。政府只管掌舵,不管划船。要多渠道多形式地振兴教育,目前很重要的是拉动内需,而拉动内需,我们只看到物质方面的市场,而没有看到精神文化方面的市场。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是拉动内需一个高层次的领域,比开拓一个商品市场要高层得多。(附图片)徐理明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民办高等教育如日方升
西安翻译培训学院院长丁祖诒
我被特邀参加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讨会,感到非常荣幸。我感触特别深的是,有那么多领导,那么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民办高等教育倾注了极大的关怀。这是民办教育的光荣。
在陕西省65所民办高等院校当中,具有万人规模的有两所,我们西安翻译培训学院是其中之一。陕西省由于高校林立,师资力量雄厚,经济相对比较薄弱,所以我省的民办高等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氛围。
对民办高等教育而言,人们往往误认为民办就是个体户,其实不然。民办企业和民办教育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民办教育是国家规定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国家明确规定社会力量办学在停办时产权归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有,也就是说一旦不办学了,固定资产就归国家所有;在运作的时候社会力量办学的产权属于教育机构本身所有,任何办学者个人和集体均不得私分、侵占和挪用教育机构的资产;民办高等学校职工的工资只能略高于普通高校的职工工资。因此从三个方面界定了产权归属。西安翻译培训学院自1987年成立以来,如果算上毕业了1万名大专和本科毕业生,按照国家每年给一个大学生投资1万元来计算,那么从另一种意义上讲我们还为国家节省了1个亿的投入。经过12年艰辛,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日制住校生1.3万人的规模,并拥有固定校舍13万平方米。学院不招走读生,谢绝走读,便于管理;不是短训,不是函授,不是业余,而是全日制、全住校的三年大专和四年本科。我们办学有几个特点。
第一,我们搞的是复合式教育,没有步普通高校的后尘,不搞单一型教学,入学后的一年半到两年间必修英语专业,通过国家高等学历文凭考试或自学考试取得英语专业的大专文凭;以后的学段必须要报第二专业,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旅游、公关文秘、涉外秘书、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及英语本科等专业,同时还要学办公自动化、外贸函电和轿车驾驶等。我们称这个模式为: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培养复合实用型的涉外人才的教育模式,这个模式受到社会普遍的欢迎。
第二个特点,我院实行全住校、全日制、全封闭的准军事化管理,学生的家长对我们的严格管理十分放心。
第三,在民办高校上台阶方面,我院有很多突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自有校园。人们一提到民办大学,就想到校园是租的。我们已由租赁校舍向自有校舍过渡,向全日制过渡,向全住校过渡。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了由兼职教师向专职教师的过渡。
民办学校是否真的不以营利为目的,是社会力量办学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考验。也许外面的人不理解,我们的职工每月平均工资400元,怎么会安心工作?这是因为,我们的职工有理想,希望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能发展起来。(附图片)丁祖诒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拓宽培养人才之路
人事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朱庆芳
民办高等教育虽有十多年较快发展的历史,但仍是一种没有被人们深刻认识的新事物。为了适应和推动它的健康发展,并能真正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有必要解决如下一些基本问题:
一是认识问题。全国上下各界,特别是党政领导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能真正把民办高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给予重视和支持。二是立法问题。要尽快制定民办教育法,以确定民办高等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方向,使其依法存在发展。三是以现代教育的高起点要求,对现有民办高校进行全面调查,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给予引导、支持、帮助;宣传推广成功的做法,创造有利于民办高教健康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四是民办高校自我强化。民办高校要摆脱旧的办学思路,走自主自立市场化的路子。要建设一支职业化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满足培养目标实现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与手段。(附图片)朱庆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突破传统办学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静寰
毋庸讳言,中国的高等教育与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水平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根据高等教育研究学界一个比较认同的看法,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可以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在同龄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大小来衡量:接受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低于15%属于高等教育的“精英阶段”,超过15%就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超过50%则进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目前,北美洲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84%,经合组织各国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已超过50%,中等收入国家超过20%,发展中国家为8%。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则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仅为7%左右,这与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需要、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
我认为,解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路必须突破政府办学的传统模式,探索利用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办学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问题。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扶植和引导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世界许多国家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方式之一。据90年代中期的统计,美国在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就读的学生超过300万人,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近1/3。私立高等教育在后起的、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较多的国家里起的作用更为明显。
中国精英式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大众化高等教育与精英式高等教育的不同并不仅仅是入学人数上的增加,还包括办学体制、投资渠道、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由精英式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过渡是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进步的角度,我们都应该为这一过程的到来而努力,在政府的扶植、支持与管理之下,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是中国教育的未来。(附图片)史静寰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实现大众高教目标的重要途径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王英杰
在世纪之交,回眸本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成绩就是在发达国家实现了从英才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转变,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了独立自主的高等教育体制。展望新世纪,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最重要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与自己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大众高等教育体制。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世界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从1960年的1300万增加到了1991年的6500万,增加了4倍。其中发展中国家增速更快,30年中增长近10倍。但是,这些国家对高等学校的实际拨款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在多数国家,生均教育经费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下降了。因此,发展私立高等学校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在我国发展民办高等学校已具有了较好的制度环境。经济体制改革已走在了前面,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私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和鼓励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1998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但是,发展民办高等学校还依然存在着一些困惑和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和解决。
首先是民办高等学校的性质问题。要理清民办高等学校的性质,先要探讨高等教育的性质。在我国,传统上把高等教育看作公共物品,由国家无偿提供。但是,在国际上普遍的认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国家受益率要远远高于个人受益率,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则正相反。因此,接受高等教育要付学费,既然付费,高等教育就具有了一定的商品性质。既然从一定意义上说高等教育是商品,就应允许私人“经营”。既然允许私人“经营”,就应名正言顺地将这些学校定性为“私立”,而私立学校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使用“民办高等学校”恐怕是思想仍然不够解放的表现。
其次是民办高等学校的管理问题。目前我国尚未制定民办高等学校法规,既没有设置基准(事实上有些民办高校在设置时一无经费、二无教师、三无校舍设备),又缺乏质量评估制度,民办高校如因无法律的维系而倒闭,亦无法律保护。从微观的角度看,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亦需完善。目前许多民办高校法律上的拥有者和实际上的管理者不分,学校的发展全系校长一身,既无外部的有效监督机制,又无内部的民主参与制度,这就造成诸多民办高校缺乏长远规划,只重短期效益,严重地影响了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
这就要求国家尽快制定有关法令,探索管理的新渠道,保证民办高校办学的正确方向,控制民办高校的最低限度质量,使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真正成为发展我国大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附图片)王英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