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保护和珍惜国土自然资源
努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
编者按:今天是世界“地球日”。良好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建设美好的环境也是每个人的神圣责任。为纪念世界“地球日”,本报日前与国土资源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联合举办了一次座谈会,这里编发的是部分发言摘要。
全球正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我国在这些方面问题也较为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基本国策并提,是中央的最新决策、最新部署,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大计。我国人口居世界首位,人均资源不足,环境问题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高速发展的经济对国土资源形成巨大压力。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59亩,相当于世界人均3.75亩的32%,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到2010年可以满足需求的有21种,而到2020年仅为6种,石油、钾盐、铁、锰、铬铁、铜矿等大宗紧缺矿产长期短缺已成定局,如不超前储备矿产资源,必然影响经济发展。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这些紧缺的国土资源又受到严重的浪费和破坏。因此,要在中央确定的原则指导下,对国土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必须严而又严,真正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树立局部与全局、近期与长远、开发与保护的观念;既要有经济观点,又要有自然生态的观点,做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充分利用、有效保护。为此,国家对资源环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目标。如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各省(区、市)都要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再减少;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要开源与节流并举,减少浪费、防治污染和加强管理;到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对环境有巨大影响的矿业秩序要在2000年实现根本好转;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减少50%,人员伤亡减少70%等等。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仅对保证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我国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特别是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多,各种灾害类型明显增加,分布面积不断扩大,地质灾害(地震除外)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270亿元,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的1/4,造成的人员伤亡每年数以千计。在一些地区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恶化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入90年代,中央政府逐年加大了减灾工作力度,实行中央统一决策、各级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各部门分工协作、分级负责的灾害管理体制,把防灾、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等工作置于稳定社会、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重要高度,取得了很大成绩。
地质灾害日趋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质作用的周期性变化和全球环境、气候条件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但人类违背自然规律,造成地质环境破坏,也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据统计,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有关。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动员全社会力量,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把一个美好的家园留给子孙后代。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把防治地质灾害作为大事来抓
国土资源部部长周永康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大国。由于自然地理、地质构造复杂,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多达30余种的地质灾害以其造成的人员伤亡较多、经济损失大,并且具有突发性、群发性、多发性和影响持久而占据突出地位。由于我国的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客观上造成了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每年地质灾害(不包括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1/5至1/4。特别是去年发生历史上罕见的洪灾期间,全国发生了不同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18万处,其中规模较大的有447处,造成1万多人受伤、1157人死亡、50多万间房屋被毁坏,经济损失达270亿元。各种地质灾害不仅破坏环境和资源,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危害城市、交通和工程建设,影响社会稳定,阻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把防治地质灾害提高到保证经济持续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来认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一要认真贯彻执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开展全国地质灾害时空分布、形成机理与现今地壳变形研究,进行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分析,逐步掌握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做好重大地质灾害的事前防范工作。要在全国范围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全面完成全国分省(区、市)地质灾害调查,掌握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圈定地质灾害多发区。
二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防灾法规。我们要大力宣传、认真贯彻《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自觉性,逐步把防治地质灾害纳入法制轨道。
三要建立起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分层负责,将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监测与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层层签订责任书,制定岗位责任制。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惩造成重大地质灾害的非法施工责任人。
四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信息系统建设。建立重点地区典型地质灾害示范性监测站点和数据库,有计划地在重点城市、重要经济区、国家重大工程区部署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五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起群测群防体系,共同参与防治地质灾害工作。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建设美好的生存环境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宗祜
我国山区面积占2/3。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我国的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繁,是世界上地质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如果按破坏形式和动力作用为依据,我国地质灾害有10大类,30多种。其中最具严重危害的是地震、滑坡、崩坍、泥石流、地面沉降、土壤侵蚀、荒漠化、海水入侵等等。自50年代到现在,国内地质灾害的程度日趋严重,经济损失成倍增加。这种形势仍在发展中。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存环境危害很大。地质灾害的发生有自然因素,是由于地区的不良地质条件造成,再由自然作用诱发成突发灾害。但国内也还有不少的地质灾害是由于人们在工程活动中诱发的。
今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的发展,许多地区的地质灾害影响程度将不断增强。地质灾害的勘察、研究、预警与防治工作,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防治地质灾害,建设美好家园方面更需要我国地学工作者们共同努力。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加强资源环境科技工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孙枢
着眼于我国21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安全,我们必须下大力解决当前和今后我国面临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些最具挑战性的资源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一、大宗或战略性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寻找与评价: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大油气田和大矿或矿集区?如何在新的勘探领域(海域、深部和覆盖区或非常规储层等)寻找油气藏和矿床?如何更科学地评价地下资源的潜力?新的和非常规的地下资源有哪些?二、水、土地、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水如何循环、如何合理配置和利用?如何评价土地质量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什么机制导致物种濒危?如何防范?生态系统是怎样退化的?如何防止和恢复?三、大气、水体和固体污染的控制及质量改善:如何迅速查明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的分布和原因并防止其发生和扩散?怎样安全地处置有毒和放射性废物?如何修复被污染的地下水和土壤?如何改善大气质量?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全社会都行动起来
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岑嘉法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国土资源,让人民有个安居乐业的环境空间,因此要着眼于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最终目的是把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首先是摸清我国地质灾害底数。建议在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将此项工作列入计划,基本掌握全国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圈定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在此基础上拟定全国及各省(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计划。
第二是坚持每年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汛前、汛期和灾后的地质灾害检查研究,以防为主,综合治理。
第三是加强行政管理执法力度,健全完善五个体系:
——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现国土资源部已颁发《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建议提请国务院、全国人大尽早颁布《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并完善配套法规系统。
——完善政府部门执行法律法规的机构和体系。这是社会管理,机构要设到县一级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管理。
——建立完善地质灾害监测机构体系。各省设监测站,地(市)设分站,作为政府管理的“眼睛”。
——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体系。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动态。
——建立政府发布预测预报体系。加强预报工作。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战略部署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李烈荣
我们计划用12年的时间,到2010年,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依法行政,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1.东部地区这一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首先是要做好以国土经济开发区为重点的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和地质灾害防灾区划,并据此及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布局,避免将重大工程和重要设施建在岩溶地面塌陷危险区和矿山采空区。
2.中部地区要在全面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加强国土经济开发区和大江大河、交通干线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区段的地质灾害防灾区划。
3.西部地区这一地区防灾工作的主要手段是避让,主要任务是做好重大工程设施的选址和保证居民区的安全。考虑到国家经济建设重点逐步西移的状况,应做好国土经济开发区地质灾害调查和防灾区划,加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农民收入从4年前的200多元增加到2300元,请看——
永丰村的变迁
本报记者胡斌
永丰村变了。
1995年之前,这里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贫穷落后的偏僻小村,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00余元,家家举债度日,个别村民甚至到了吃种子、杀耕牛的地步。
而到了1998年,这个村在遭受水灾的情况下,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318元,被地委授予奔小康红旗村称号。1999年3月末,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和十八站乡联合在这个村召开现场会,总结交流他们的致富经验。
这变化缘何而来?还是永丰村人自己总结的好,他们说,要想富,要有个好支部;要想富,要有好思路;要想富,还要靠典型引路。
1995年,由地、县、乡三级组成的后进村整顿工作队进驻永丰村,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这里自然条件并不差,有几千亩沃土、草场和水面,之所以穷,主要是缺少一个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好班子。于是决定调整村党支部的领导班子,派懂农业技术、年轻有为的乡农技站站长曹正刚到永丰村任党支部书记。
新班子扛着铺盖卷上了任,他们发现这里的穷根子就是懒和愚。这里村民打麻将成风,早上八九点钟不见炊烟,临近芒种才种麦,到了天寒地冻才想起秋收,更不知道使用锄草剂和化肥。支部成员挨家挨户地走访动员,为每家每户制定了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计划。党支部趁热打铁,请县科委、农业局的同志到村里办农业技术培训班,系统讲解大田和蔬菜的种植技术,在村里的指导督促下,第二年永丰村就获得了好收成,小麦平均亩产第一次跃居全乡榜首。
粮食丰收了,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党支部经过深入调查,决定把发展木耳种植作为永丰村的支柱项目。1997年,全村种植木耳12万段,当年销售木耳1800余公斤,创产值10多万元,得到回报的村民高兴了,到了1998年扩大到20万段,产销木耳4000余公斤,共收入20万元,仅此一项就使村民人均增收1450元。党支部还组织农民养牛、养猪、养鹅、种蔬菜,发展多种副业生产,1998年尽管农业遭受了三次大水侵袭,村民们仍然没有减收。
赵德全,曾是全村最贫穷的农民,孩子、老婆一年到头都是一身破烂衣服,由于人穷,想借农具、借种子都没人理。这时,党支部给了他特别的关心,把生产资料借给他,手把手地教给他技术。赵德全感动了,全家动员,把地收拾得没有一点杂草,产量全村最高。1996年收入1.4万元,1997年收入1.8万元,还买了一台四轮拖拉机。在党支部的引导下,村民们暗中憋足了劲,比谁更勤劳,比谁经营好,有钱再也不是用到赌场上,而是用在发展生产上。
永丰村真的变了,昔日小学破旧的茅草屋不见了,换成了崭新的砖瓦房;投资2万元打了一口深水井,结束了到河边担水的历史;还筹资2万元购买了发电机,使全村通上了电,看上了电视;还办起了村卫生所和文化娱乐活动室……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农村杂谈

别再让农民抄政策
□萧冰
前段时间,某省卫星电视曾播发一则农民到县委大院抄政策的新闻,当地媒体对农民兄弟的这种做法大加褒扬;日前,又有一个地方的农民到市委大院抄写中央有关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新闻。
初读这些消息,令人欣喜,透过农民抄政策这件事,可以使人感到这些年农民政策意识的增强。但高兴之余,未免生出一些疑问:中央的农村政策是不是未能及时向农民传达宣传呢?身在基层的干部作为中央政策的执行者、落实者,又在忙乎什么呢?笔者想到一些基层的做法。在一些地方,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只满足于县里传达到乡里,乡里只传达到村干部那里,绝大多数农民对这些政策则无从知晓。更有一些地方,基层组织涣散,长期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一年半载,更有甚者,两年三年不开一次群众大会,说起党的政策农民几乎是“睁眼瞎”。
去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党中央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中央的这些好政策要转化为群众的行动,就需要基层干部把政策宣传工作做活、做扎实。愿农民进城抄政策不再成为新闻。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扑面吹来改革风
□张大山张运国
湖北省枣阳市是全国著名的大商品粮基地县市之一。
近年来,枣阳市粮食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998年,枣阳市粮食部门收购原粮总量30115万公斤,顺价销售粮食12819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工业产值65166万元,上交国家税金1130万元。
该局把党和国家的“三项政策”作为全市粮食工作的关键狠抓落实,做到统一部署,统一行动,严肃纪律。
——不折不扣地执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做到不限收,不拒收,早到早收,晚到晚收,优质服务,不压级压价,不抬级抬价。1998年全市收购贸易粮30115万公斤,其中定购粮10200万公斤,收购保护价粮食15131万公斤。坚持户卖户结,不向农民打白条。
——坚决落实收购资金封闭运行政策。严格按“库贷挂钩”、“钱随粮走”、“违规停贷”的办法管理和供应资金,确保每一分钱贷款都用于粮食收购,全系统粮食收购资金新增贷款库贷率达100%。
——坚决落实粮食顺价销售政策,杜绝了亏本或变相低价亏本销售,使不形成新的亏损挂账目标得到实现。
枣阳粮食系统有7000多职工,他们于1998年11月30日前完成了粮食收储业务与附营业务的分离,实现了资金、人员、场地彻底分离。
按区域划分组建独立核算的收储公司,实行粮油统一购销,资财统一配置,资金统一调控,费用统一审批,人员统一管理。组建了金华、银凤、金谷等企业集团,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整体效益。
在改革中,局机关将原来的机构和人员精简50%。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运行机制,在经营上建立健全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
改革,为枣阳粮食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全市粮食系统从事多种经营、跨业经营的有2000多人。1998年多种经营产值达14945万元,实现利润571万元。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四面八方

东台抢占农业科技高地
本报讯江苏省东台市,加强产学研联合,抢占农业科技高地,提高了农业经济运行质量。该市日前召开的首届农村技术市场交易会上发布了各类科技信息1000多条,洽谈各类技术合作项目123个。
东台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农民既跑田头,又跑码头,不仅找产品的销售市场,还要抢占最新的农业科技市场。近两年中,全市已有150多个单位与20多个省市的120多家院校和企业建立了紧密型或半紧密型的科技横向联合关系,全市通过省级以上鉴定的新产品中有93%是通过产学研联合开发成功的。
(黄少平侯爱平)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来信

谨防“机动地”变“腐败地”
编辑同志:
在土地第二轮承包时,某些地方划分机动地时超量留取,再由村里转手承包给他人耕种,所得收入用来充实村上的“小钱柜”,以弥补开支亏空。农民们愤愤不平地说:“机动地”成了“腐败地”了。
推行土地承包30年不变,留一定的机动地是必要的。但是,留取的机动地必须适量,不能超过有关政策限定的比例。如果超量留取,农民应承包到户的“吃饭田”就打了折扣。同时,对于暂时不作调整而出租的机动地收入,也必须明确向村民作个交代,列入村务公开范畴,以防止滋生腐败。
湖南益阳陈乘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四面八方

吴爱玲养鸡年收入50万
本报讯山东省郓城县杨庄集镇东程村女青年吴爱玲精心喂养的1.4万余只黑凤乌鸡,仅出售鸡苗、种鸡、种蛋就实现年纯收入在50万元以上。中国黑凤乌鸡以药效高、肉鲜美、产量多、成本低、效益高而被列入农业部推广的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
吴爱玲的饲养场现已发展成为山东省最大的黑凤乌鸡繁育生产基地。在她的带动下,目前鲁西南地区有540多户农民靠养黑凤乌鸡起家。
(郭文阁吴福广陈中春)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四面八方

竹溪有百个林特村
本报讯地处秦巴山区的湖北省竹溪县,采取多种措施发展林特专业村,目前已涌现出板栗、茶叶等一村一品的林特专业村100多个,农民年收入的60%以上来源于林特产品,林特村年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0%以上。(王德文)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福建省建瓯市通过加大科技投入等多种措施,发展淡水养殖生产,淡水鱼年产量达1.11万吨。图为渔民在进行传统的“弓鱼”作业。
魏永青摄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四面八方

短短几年,香菇成为河南泌阳的一大支柱产业,仅香菇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加收入700元。图为日本客商在县委书记徐群才(左)陪同下考察香菇生产状况。冯华豫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