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千名无偿献血者一片真情
青岛启动扶贫济困血库
本报青岛4月15日电昨天,27岁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刘峻接受了青岛“扶贫济困血库”无偿捐助的血液。这个特殊的血库自4月8日启动一周内,已为7位贫困患者提供输血救助。
在今年青岛市无偿献血者年会上,无偿献血者们对因病急需用血,但又因经济困难难以承担费用的下岗职工、残疾人、特困居民、特困大学生等非常同情。4月8日,由29位全国无偿献血金杯奖获得者发起,建立了青岛市扶贫济困血库。青岛市无偿献血者协会112名会员热烈响应,将今年第一季度无偿献出的血液全部捐入这个血库。此后又有760多人为之献血。4月10日,李沧区文昌阁村87位农民集体为该血库捐血。目前,该血库已有30万毫升的存量。其中赵清江和万雪芳分别献血5000毫升。
青岛已有9人提出免费用血,其中7位符合条件。青岛市四方区贫困居民刘峻,父母相继去世,哥哥在部队服役,无生活来源。再生障碍性贫血病需要定期输血,继青岛市第二人民医院共青团员为他捐血4080毫升后,扶贫济困血库将为刘峻免费提供5000毫升血液。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海南三方联手保护生态
南海即将实施伏季休渔
本报海口4月17日电记者鲍洪俊报道:为严格实行国家农业部最近发出的“关于在南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制度的通知”,海南省决定今年6、7月严格休渔。全省已组织450多名渔政渔港监督管理人员,协调公安、港口、工商等部门,实施海上、港口、市场三方监督,打击偷捕滥捕,保护南海生态。
海南省水产部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水热鱼丰的南海海域成为沿海各省渔民争相捕捞的目标,捕捞强度超过资源再生能力,渔业资源持续衰退,主要经济鱼类产量剧降。据统计,渔业公司单拖网渔轮每小时的捕鱼量,1983年为251公斤,1992年降为105公斤,1998年只有29.5公斤。
若再不采取保护措施,南海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因此必须实施严密的休渔监督。
这位负责人强调,南海伏季休渔与发展海淡水养殖和远洋捕捞相结合,将推动海南水产业的整体发展。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花花草草能养家一枝一叶也生财
广州绿色产业岁入十亿
本报广州4月17日电记者郑德刚报道:随着广州市民环保意识的普遍加强,城市绿地越来越多,一室幽兰、满庭芬芳的家庭景观比比皆是,一个全新的“绿色产业”迅速崛起。目前广州全市绿化苗木、花卉、草皮等的面积已达2500多公顷,从事这项绿色产业的人员有3万多人,年经营收入超过10亿元。
在广州的芳村区、白云区以及番禺、花都等市,从事苗圃花圃种植生意的农民有数万人,引进老人葵、大王椰、国王椰、橡胶榕、花叶榕、苏铁、尾叶桉等国内外优质苗木,精心培植九里香、垂榕、樟树等传统树种,大力发展草皮生产。目前广州已拥有各种绿化苗木、荫生植物品种700多个,中外花卉品种1700多个。由于本地大量进货,加上北方各省南下收购,广州的绿化苗木平均价格也比去年同期上升近两成。
花木种植业的兴旺,也带动了运销业的发展,一批到处“拈花惹草”的专业花卉运销大军不仅流动于国内,还开始远涉重洋。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现场目击

川江垃圾何时消
本报记者丁伟
4月15日上午,记者在重庆乘江渝112号客轮前往涪陵。船离重庆朝天门码头,就见一些乘客随手将果皮、烟头、方便面盒等废弃物品丢入江中。垃圾顺水漂浮,在江面上一望可见。
乘务员小陈告诉记者,这种情况见得多了。船上明明有垃圾箱,有些乘客硬是不愿多走几步路,任凭你磨破嘴皮,有人就是我行我素。
船行半个多小时,在紧靠江北岸的一片居民楼下,几堆白花花的垃圾分外刺眼。这个地方叫果家沱,长期以来,居民们习惯就近沿江堆放生活垃圾。遇到暴雨或江水上涨,这些沿岸垃圾被裹挟到长江中,对水质危害甚大。
下午1时多,江渝112号靠近涪陵龙王沱码头,江面上的漂浮垃圾明显增多,江水的颜色浑浊暗淡。重庆市环保局的同志解释说,长江与乌江在涪陵区交汇,形成一个巨大的回水区,从上游漂流而下的各类垃圾在此“歇息”,越聚越多,最严重时聚成一道长1250米,宽10米,厚1米的岸边白色污染带。有人曾试探着站到“江上垃圾岛”上,竟有如履平地的感觉。自1997年至今,长江航运涪陵港监处每年耗资10多万元,打捞水上垃圾2315吨,才使情况有了较大改观。但由于源头没有控制住,白色污染物没有得到彻底根治。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塔里木油田从简纪念会战十周年
本报讯4月10日是塔里木石油会战10周年纪念日,探区指挥部不邀请来宾、不发纪念品、不搞大型纪念活动,而是把去年以来石油价格与国际接轨,油价下跌给企业带来的严重困难告诉职工,激励斗志。指挥部领导本着节约原则,4月初在北京和乌鲁木齐分别举行小范围的座谈和汇报作为纪念。仅不邀请来宾一项,就节约开支100多万元。
(陈沸宇殷俊杰)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我国野生东北虎不足20只
本报哈尔滨4月17日电记者胡斌报道:最近一次由中国、美国和俄罗斯14位野生动物专家参加的野外联合调查表明:我国境内的东北虎已不足20只。
这次调查历时1个多月,调查范围主要在有东北虎活动的黑龙江省东南部山区。结果发现,黑龙江省的野生东北虎已不足10只。加上1998年对吉林省的东北虎调查结果4—6只,可以肯定目前我国境内东北虎总数不足20只。
动物学家介绍,本世纪30年代,与我国接壤的俄罗斯只有30只到40只东北虎,从1947年开始禁猎后,虎的数量逐年增长,1996年的调查表明,俄罗斯的东北虎数量已增至415只。专家认为,我国东北虎数量锐减不排除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东北虎国际间迁移的可能。专家指出,应尽快制定一个保护东北虎行动计划,在有东北虎活动的区域建立国际保护区,在区内禁止一切生产活动。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长江已过枯水期航道淤积待治理
本报武汉4月17日电记者龚达发报道:伴随淅沥春雨,持续2个多月的长江枯水期终于过去。到4月10日,长江中游航道水深由2.9米升至3.2米,九江张南水道则恢复到4.5米,基本满足通航要求。
今年2月14日张南水域出浅碍航。汛期特大洪水带来大量泥沙淤积,给冬季枯水期通航造成极大困难。据对中下游20个浅滩河段测量,泥沙淤积达2.2亿立方米,比常年多淤积1.3亿立方米。沙市河段水位比历史最低水位低0.1米,张南段水位则比常年低2.09米。去年11月以来,中下游浅滩相继告急,航道部门出动17条挖泥船,8个爆破队,挖泥沙490万方,仅炸药就用了113吨,耗资4800万元,才使长江未致断航。长江航道局的同志说,年年战枯水,一年更比一年紧。
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是长江航道建设严重滞后,防洪与河道整治脱节所致。长江航道局长周冠伦介绍,2600多公里长江主航道除上游川江1044公里经过系统整治外,中下游1600多公里航道仍处于自然状态,30余处碍航浅滩只有2处得到整治。去年特大洪灾后,加固大堤成效显著。但长江航道治理没有纳入防洪总体规划之中。航道部门因资金困难不能大规模疏浚航道,另一方面每年疏浚航道挖出的数百万方泥沙没有抛上岸边护堤,而是抛入了深水区。与此同时,水利部门为加固大堤却要毁田取土。航道专家认为,堤坝和航道都重要,“把河床降低1米往往比把河堤加高1米更有利于防洪”。(附图片)
航浚6号挖泥船在张南浅区疏浚施工,泥沙抛入了深水区。宁晓东摄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新闻追踪

灾后重建看荆楚
本报记者龚达发 杜若原
编者按:去年遭受历史罕见特大洪水袭击的湖北省,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灾后重建方针,确定长江沿岸130个民垸为平垸行洪区,移民5万户20多万人,就地重建的25万户。面对这一战线很长、工作量很大、中央要求很高、灾民期望极殷切的“德政工程”,湖北省负责赈灾重建工作的干部表示:“我们干部要多吃些苦,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这朴素的语言里包含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正是凭着这样一种精神,党的政策和各项优惠措施真正落实到了灾民身上,大灾之后湖北没有出现灾民大量外流的情况,移民和重建工作有条不紊,出现了受灾不怕灾、重灾不显灾的喜人景象,为今后战胜自然灾害、确保社会稳定创造了条件。
兔年正月初一,当朱镕基总理满脸笑容地踏上灾后新生的簰洲湾中堡新村时,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上千名灾民立即沸腾了:“感谢党中央!”“欢迎总理!”
朱镕基高兴地与灾民握手,祝贺新年。他走进灾民家中,仔细地从堂屋看到里屋,又特地去厨房看了看年饭,语重心长地说,江总书记和党中央其他领导都很关心你们,担心你们过不了冬,现在看见你们住进了新房,我们就放心了。
中堡村农民深深懂得,能够在大灾之后迅速重建家园,靠的就是党和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灾民为什么没有大量外流?
1999年1月,湖北省咸宁地区交通部门为嘉鱼县拟订了一套民工外出应急方案。根据交通部门的估计,嘉鱼县尤其是簰洲湾在遭受了1998年特大洪灾后,灾民外出打工谋生的可能性会很大。为此,交通部门甚至安排了临时增加运力的预案。
可是,直到今年春运结束,嘉鱼县簰洲湾不仅没有出现灾民大量涌出的场景,而且与往年相比,外出打工的人数也没有增加。交通部门面对现实,不得不承认自己为灾民操错了心。
簰洲湾的灾民在干什么?嘉鱼县委书记王宏强告诉记者,簰洲湾的5万多群众在政府的帮助下,初步完成了重建的第一步,住进了新房,眼下正忙着春耕准备。
受灾不怕灾,重灾不显灾,对于居住在长江两岸的荆楚百姓来说,算得上是前所未有。
常修龙,湖北监利县新洲垸农民,今年春节,当他和3个儿子各自搬进移民村的新房时,举行了一个隆重而热闹的庆贺典礼。这位老人噙着泪花说:“我这一生遭遇了4次家园被洪水吞没,这一次,是党的移民政策使我全家彻底告别了水患!”
湖北省主管灾后重建的副省长苏晓云介绍,去年特大洪水,湖北64个县市受灾,受灾人口占全省64%,3800万亩农田受渍,122万间房屋倒塌,其中有29万户住房全部倒塌。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赈灾政策,投入巨资帮助灾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并将其纳入扩大内需,拉动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这是赈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监利县委书记杨道洲说:“荆江两岸老百姓冬天修堤,夏要防汛,年年防洪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付出了极高的生存成本。把原来分散的人口集中起来建成小集镇,占用农田不多,对发展地方经济也有好处,与此同时兴起的第三产业也能解决一部分原有居民和移民人口的生活问题。”
政策的感召力是巨大的。荆州市沿江的监利、石首等地,1996年为了顾全大局不向外江排水,忍受了严重的内涝灾害。由于种种原因,地方政府的赈灾能力有限,农民的损失没有得到合理补偿。去年汛期,监利、石首部分民垸扒口行洪。灾后许多农民准备迁徙,有的甚至要到省政府上访……随着赈灾政策的逐步到位,这些灾民打消了上述念头,转而全身心投入了家园重建;原先不少准备撂担子的村组、乡镇干部,被出乎意料的好政策所感动,重新振作起精神。
与中央的决策相呼应,湖北各级政府纷纷推出扶持灾区的一系列政策。去年9月16日,洪水尚未退尽,省政府便决定对溃垸、扒口行洪和蓄洪保江的乡村,免收“三提五统”和其他税费。重建任务最重的荆州市以政策帮扶为重点,在建房贷款,建设多项费用的减免,建房资金补助等方面全力支持灾民。由于政策、措施的落实,全市每个建房户可享受3000至5000元的优惠,降低了重建成本。
积极的赈灾政策,还调动了灾区群众参与重建的积极性。世世代代饱受洪水之苦的荆楚人民,亲历过多少饿殍遍野、残垣断壁的凄凉场面。一次水灾,带来的就是家破人亡、逃荒流浪、瘟疫横行。而去年灾后,湖北灾区却变成了一片大工地,一幢幢新房,一座座新村从废墟上崛起,灾区处处呈现生机。
“德政工程”是怎样办好的?
按照规划,湖北有130个民垸为平垸行洪区,移民5万户、21.77万人;新建扩建36个镇、50个村;就地重建的灾民25万户。
灾区重建,在荆楚大地被视作“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省委、省政府郑重承诺:要让所有受灾农民在新房里度过1999年春节,救灾工作要确保不冻死人,不饿死人,不发生流浪乞讨。沿江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全力以赴,以抗洪抢险的精神,帮助灾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从选址、征地到规划、设计,从搬迁安置到添砖加瓦,责任制被运用在重建的每道环节上。全省灾区从市、县到乡镇、村再到每个施工单位,层层签订“四定四包”责任状,即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间、定责任和包村、包户、包进度、包质量,逐级逐人抓落实。
然而,20多万人大搬迁,其战线之长,工作量之大,世所罕见,而这又必须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由于紧迫而造成的疏忽在所难免。省赈灾办负责人曾世民告诉记者:“移民建镇是一件深受灾区群众欢迎的好事。但是,如何将好事办好,让灾民满意?只有干部多吃些苦,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重建工作启动初期,少数地方灾民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为了抢时间、赶进度,出现了质量问题。省赈灾办发现这一情况后,于去年11月初发出了加强灾后建房质量管理的紧急通知,引起各地对建房质量的高度重视。省政府明确由省建设厅负责建房质量后,建设部门抽调40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30多个工作组,深入施工现场,严把设计审查关、施工单位资质关、材料质量关、施工监督关、竣工验收关,全省迄今没有发现明显的建筑质量事故。
去年特大洪水使武汉市91个洲滩民垸受灾,全市平垸行洪,移民建镇26个,涉及9000户,3万人。武汉市在资金上不等不靠,鼓励灾民自筹为主,“国家补一点、政策减一点、集体帮一点、社会捐一点、银行贷一点、亲朋借一点、旧料用一点”七个一点。在国家资金未到位前,移民建镇就开始实施。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面。春节前即有5300户搬进了新房,目前全部灾民住进了新房。记者在武汉郊区的新洲、江夏等灾区新村看到,学校已建成,道路、绿化、电力、供水等设施配套,移民新镇新风扑面!
大规模的灾后重建,形成了水泥、砖瓦、钢材及木料等建材的巨大市场需求,湖北灾区一时建材价格猛涨,对灾民构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国家给予灾民的建设资金将有相当部分被涨价所吞噬。省民政厅厅长张牢生在公安、监利等重灾区了解到这一动态后,立即报告省政府,建议由各级政府控制大宗建材,垄断市场,进而实施最高限价。这一建议迅速得到采纳,全省灾区建材价格始终保持平稳,灾民对此拍手称快!
灾民的满意从何而来?
“洪水无情毁旧居,党施德政建新村。”虽然春节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但幢幢新房上贴着的对联依然引人注目。那些字迹各异的对联,有两点是极相似的:其一是对联的内容无一不是感谢党和政府,其二是这些对联都是灾民们自己写了张贴的,用来抒发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
湖北的灾情引起举国关注,国家的救灾物资和社会捐赠的款物也纷纷送来灾区。用好救命钱,才能取信于民。省赈灾办余琳告诉记者,救灾款、捐赠款只能用于灾民的吃、住、穿和因灾引起的疾病治疗。去年全省下拨给灾区的款物数额巨大,但没有发现一起挪用和侵占现象。尤其是用于灾后重建的汽油、柴油等生产燃料,钢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都由各级政府统一调配,首先满足倒塌房屋的农户修复住房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建资金,老百姓最为关心。湖北各地制定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实行专款专用、专款专存、专户专账和专人管理;并且分户建档,逐级审查,分期拨付以及账账相符、账户相符、账实相符。
灾后重建涉及千家万户,而每家每户的灾情又有轻重之别,建房资金和补助的分配既烦琐又敏感,十分容易产生矛盾。为使救灾款物真正落实到重灾户手中,切实解决好灾民的困难,荆州、黄冈、咸宁等市在灾区对农户的受灾情况和款物使用,由村民议事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评议,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结合村务公开,对评议结果公布上墙。既防止村干部优亲厚友、多拿多占,又消除了灾民的疑虑。省灾后重建办专门设立公开电话,灾民如果房子没有建起来,可以直接向上反映;截至目前,还没有接到一起灾民无房的电话。故土难离。迁往新村对许多灾民来说,毕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为了让移民长住久安,湖北各地想尽办法,兴建公共基础设施,改善移民生活环境,让灾民真正搬得进、住得安、留得住。在湖北最大的移民新村——监利县三闾村,2626户灾民春节前用上了与城里人价格一样的电,自来水管、马路和学校已建成,公厕也正在兴建。移民们感到生活很方便。
赢得灾民的普遍满意并非易事。正如湖北省副省长苏晓云所说:“自然灾害是一场严酷的检验。除了政府的赈灾能力经受了检验,我们探索的行之有效的赈灾机制更是一笔宝贵财富,她将为今后战胜自然灾害、确保特殊时期的社会稳定提供借鉴。”
(压题照片:新落成的团风县灾民新村。)(附图片)
→公安县孟家溪镇吴根泉在自家新居楼顶上插上红旗。
←金口镇灾民庆祝乔迁之喜。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头条竞赛

开放理财开源聚财开明用财
廊坊“三开”财政与市场接轨
本报讯记者余继军、崔士鑫报道:投资2.3亿元的河北省廊坊市新世纪步行街一期工程竣工,利用地利条件招商筹资,市财政未拿一分钱。投资1750万元的市区两条主要街道的改造工程也已竣工,市财政只拿出320万元,其余资金来自用优惠政策盘活的闲置资产。市政府办实事使市民交口称赞。
喜人的形势与廊坊市财政局转变观念、拓展职能,推行“开放式财政、开源式财政、开明式财政”密不可分。财政局长刘存厚说,必须树立“大财政”观念,跳出财政抓财政,使财政工作与市场经济接轨。
搞开放式财政,廊坊市财政局一改过去只做“账房先生”的工作模式,主动出击,多方筹划项目筹集资金。1998年从河北省争取各项资金1.2亿元,是廊坊建市以来省拨资金最多的一年,还从财政部争取到垃圾无害化处理、天然气二期工程和永定河河堤加固改造等项目资金1.4亿元。今年4月,又与世界银行签订了602万元的贷款协议,用于森林资源发展与保护。
廊坊市财政局重点推行了综合预算改革和政府采购。综合预算改革按不同方法把预算外资金全部调入预算内,统一安排,集中使用,去年一年市财政就多集中资金7933万元。去年廊坊市组织了7次政府采购,共有109家企业参加竞标,确定了37个中标单位,节省财政资金1892.4万元。
廊坊市财政局率先在全省推行零基预算,打破“基数加增长”的分配模式,不考虑各单位上年的支出数额和开支标准,重新核定支出。去年建设性预算资金占财政预算的40%,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强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