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高考制度不仅影响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而且对中小学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因而被称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是,高考制度关系着一代代青年的发展和前途,直接关联千家万户。20多年前恢复高考,举国上下震动,为国家造就了大批栋梁之材,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今天,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考改革又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今年和近几年高考改革的有关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教育部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实施小组组长、高校学生司司长瞿振元,请看——
高考怎么改
本报记者董洪亮
坚持高考改革高考
1977年8月,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断然废止“文革”中以权力和出身为核心的“群众推荐,领导批准”的招生模式,恢复停滞了11年的高考,其基本原则是“统一考试,择优录取”,为广大青年入大学深造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20多年来,通过高考,全国高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英才,许多高校毕业生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中坚,推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高考的伟大功绩永远为历史和人民所铭记!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能够进入大学的青年只能是同龄人中的一小部分,作为选拔人才的方式,高考是无法取消的,高考过程中的竞争就是必然的。一些考生和教育界内外的人士对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形式、偏重“死知识”的高考内容等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说明,运行了几十年的高考制度确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坚持高考、改革高考,此乃现实的出路。
事实上,我国教育部门在高考改革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恢复高考之初,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试办法,文史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工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生物。1983年,教育部召开高中工作座谈会,提出试行高中毕业会考,经多年试验后在全国全面实行。会考按照高中课程最基本的要求、以省为单位统一命题,作为一种合格与否的水平考试,区别于高考的选拔性质。会考制度在提高中学教学的整体水平上起了积极作用。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同意,上海在实行高中毕业会考的基础上,高考试行“3+1”方案,“3”指语文、数学、外语,为每个考生必考科目;“1”指高校根据本校各专业的要求,从其它6门高中必修课(理、化、生、政、史、地)中自行确定一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所报的高校、专业的志愿,参加相应的考试。在上海试验的基础上,海南、湖南、云南三省又进行了高考科目组改革的试点。以后逐步形成现在通行的“3+2”的科目设置方案,就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必考,文史类加政治、历史,理工类加物理、化学。1998年,黑龙江、河北、上海、湖北、四川五省市进行了高校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成功地探索了如何进行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和评卷,为深化考试内容的改革开辟了道路,这一试验结果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在录取方法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实现招生录取计算机现场管理,一些省、区、市进行了计算机辅助录取。1996年起,广西、天津陆续开始“网上录取”的试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今年高考改革新办法
1999年高考招生工作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发展快,改革力度大。今年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130万人,比1998年的108万人的规模增长了20.37%。在招生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今年全国招生工作将进行多方面的改革。
今年以新模式、新机制试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今年的招生计划中拿出10万名额用于高等职教招生,已确定北京、天津、上海、河北、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四川、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15个省市作为试办点。新模式、新机制的主要内容是,支持以民办方式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教以省级统筹为主,以学生缴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
增加招生计划的弹性,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权。今年在教育部44所直属高校和34所已经批准进入“211工程”的中央部门院校中实行2%的招生计划调节权,另外,10万名高职生只下指导性计划。
进一步理顺保送生制度。除继续强调严格执行保送生选拔程序和规定外,在去年5个省市试行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国所有的保送预备生中实行综合能力测试,测试成绩作为是否录取的重要依据。
招生工作中积极推进网上录取。在天津、广西已经进行网上录取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增加北京、上海、四川、辽宁、重庆、湖北、云南7个省市进行网上录取的试点,同时,在全国选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大学、上海交大、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大与天津、广西、北京、上海、四川、辽宁、湖北7个省、市、区之间实现完全的网上录取。
高考科目改革今年正式起步。广东今年在全国率先实行“3+X”的科目设置改革方案,山西、吉林、江苏、浙江4省将于2000年实施“3+X”的科目设置改革。“3”指语文、数学、外语,为每个考生必考科目,“X”指由高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所报志愿,参加高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
今年教育部已向社会公开征集高考综合能力测试题和语文、数学、外语的能力测试题,以推动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质量的提高,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据了解,目前已有近2000人次进入网上站点提出、咨询、讨论能力测试题的思路与意见。
今年高考结束后,各地招生部门可向社会公布在当地招生录取考生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和录取总人数,以进一步增加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
近三年高考改革的措施
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三有助”,即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教育部已确定近几年高考改革将主要在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录取方式4个方面展开。
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就是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推行“3+X”的科目设置方案。过去,数学考试分文科和理科,今后将不再分文、理科。外语考试将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增加听力测试。含在“X”之中的综合科目考试是近年来探索形成的新型考试,是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它不是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考察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目前状况,综合科目可分为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综合或专科综合。从所了解的情况看,“3+文科综合”和“3+理科综合”将成为“3+X”的主体形式。
高考内容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中心是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察;命题范围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就是说,高考知识面要遵循教学大纲而不应超越,使中学教学活动有所遵循,但高考要更加突出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考察;试题设计增加应用型和能力型题目。今后,传统的以“知识立意”为主的命题将转变为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考试内容的改革,不仅将体现在“综合科目”的考试中,而且也将体现在语文、数学、外语等单科目的考试中。
关于考试形式,一次性全国统考暂时不变,其它方式将进一步探索。据悉,有些省市正在调研、论证一年两次考试的方案,并积极从各方面创造实施考试形式改革的条件。录取方式改革的重点是实施网上录取,到2000年,争取一半左右的省市建立网上录取系统,2001年基本建成全国招生网上录取系统。


第7版(教育)
专栏:名家新论

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饶毅
中国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层次在过去20年与世界其它国家有较多交流。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却在过去50年中缺乏国际交往。与此不无关联的事实是,中国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从内容到方法与50年前没有本质的差别。在中国和世界各方面急速发展的今天,如果说要检讨和改革中国中小学教育,似乎为时不早。派一批中小学教育人员到国外花一些时间深入了解一下,可以为中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吸取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激励中国中小学教育系统出现新颖的思想,有助于制定符合现代和未来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好的教育改革方案。
首先要指出的是,有些人认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国际领先、没有什么可以向国外学习或借鉴的。应该说,中国中小学教育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但是,如果观察一下国外中小学教育体系,就会意识到中国中小学教育有些方面是有显著缺陷的。这里,我想在两个方面提出来简要讨论,一是创造能力的培养,二是人的品格的培养。
缺乏对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视,是历史上一直有的问题。中国传统教育重视“读书”,“读书人”是“知识分子”的代名词;传统社会对青少年的奖励是“学而优则仕”。就是现代父母、学校和社会对中小学生的褒奖也是说谁“读书好”、“学习好”,国家也通过高考规范化地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来要求和检验中小学教育的结果。这些都反映了中国教育严重缺乏对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视。这样造成的问题,在中国中小学教育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不能显出来,因为中小学分别以毕业生的中、大学录取率为自己教学效果的检验,而这个检验本身有同样的问题,两厢形成封闭循环造成自我满足,忽略了社会发展、国际竞争对创造能力的要求。到研究生期间,创造性能力问题明显暴露出来后,中小学教育系统又不能得到反馈信息,或认为是大学的问题,而没有认识到根子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小学系统会自豪于有多少毕业生都读了国内或国外的研究生,而不知道国内研究生因为思维方式已定、创新性研究能力短期难以培养,到国外留学的研究生,很多在创新能力方面也有明显不足,常常是只能在别人指导下做研究,而不能独立工作、或领导一个实验室开创自己的方向和领域。也就是说,由中国中小学教育提倡、培养和选拔出来的“好学生”心态、习惯和行为模式到进入科学研究前沿时,暴露很大问题。这还只从与教育紧密相关的科学方面来说。从更广泛的社会要求来说,只会做好学生更难适应社会要求。中国要在全世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求较快发展,光注重培养“好学生”是不够的。这个问题当然也不只是中国独有,亚洲各国中小学生普遍考试分数高于美国学生的历史已有多年,但高科技却无法领先,部分原因也是亚洲只顾及了学习部分,而忽略了创造能力的培养。
健全个性的培养,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现行教育对此也很难说是全面重视的,教育系统对学生片面灌输竞争成功感,给多代学生走上社会后带来困惑和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注重过分依赖于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和“听话”程度,实际上鼓励了学生片面发展,而且不重视,甚至阻碍有其它特长的不“听话”学生的正常发展。学生“听话”也许一时方便了老师和家长,可是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结果呢?在旧中国封闭的社会里,培养很多驯服的人,也许对行政管理较方便;但在现在和将来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强调单一才能、阻碍其它才能的教育方式岂不是制造长期落后的基础?学校过分强调尊重老师,而不够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使老师责骂学生的行为被推崇为教育的好方式,而学生因此丧失学习兴趣或自信心则不为充分考虑。没有人公开指出,一个人如果在年幼时被摧毁了自信心,其行为由害怕失败而驱动,就是成功了也难有幸福的。一个由缺乏自信心的人组成的社会,与一个从小教育自我尊重、自信心十足的社会竞争,是不是自己制造了底气不足的问题?
本来,中国中小学的教育大部分也是早年从西方直接或间接引进的,50年后也有必要再了解一下国外的教育现状了。中国只有高等学校与国际交流,而没有中小学教育与国际真正交流的时代,不久应该结束了。


第7版(教育)
专栏:

吴文藻和冰心:热爱教育就是爱国
宁宝柱
吴文藻和冰心夫妇的爱国情怀贯穿于他们所投身的教育事业的始终,即便是早年出国留学也是想回国后多为教育事业做些贡献,因此,留学生活一结束,他们马上都回到祖国,投身教育工作。
那是1926年,冰心年仅26岁就在北大任教。她上课很有特点,总是先和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批改文章时,冰心从不写批语,而是和每个学生做半小时以上的课外谈话,这样学生们可以告诉她写作的想法,她能当场指正引导,思想沟通得很快。冰心那时还让学生每个期末交一本小“刊物”,包括封面图案、本刊宗旨、文章及照片等。学生们都觉得新鲜有趣,在娱乐中受到了教育,还拓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在课下,冰心常与学生们在未名湖上划船,或在水中央的岛边石舫上开讨论会,讨论的内容林林总总,除了学习的内容还包括个人的择业与择偶等问题,冰心居然还当了几回“红娘”哩。
抗日战争结束后,吴文藻被任命为中国驻日代表团政治组组长,冰心亦带领全家随同前往日本东京。1951年,美国两所大学曾分别郑重地聘请吴文藻和冰心担任该校终身教授,但他们知道当时祖国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周总理的感召和党的秘密帮助下,假借去美国讲学,途经香港以置装为由,由香港返回祖国。冰心经老舍介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从此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财富;吴先生则应邀到当时的中央民族学院任教。
在教育战线上,吴文藻和冰心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待。费孝通回忆说:“吴先生对我们的教育及安排就像家里的长辈一样尽心尽力。”而且每次与吴先生探讨学术问题之余,学生们总还忘不了和冰心聊聊心里话。因为他们都知道,冰心对孩子们的爱,不光写在她的作品里,还身体力行地融入到生活中。
1964年1月8日,《北京晚报》报道了5位小孤儿失去父母的生活情况,轰动京城。冰心闻讯亲自赶到这个特殊家庭中采访、探望,并写了报告文学《咱们的五个孩子》,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冰心由此与这5个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供他们都上完学并都成家立业。
1985年春,吴文藻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仍接受了第二届民族学专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审稿工作,奋不顾身地把4篇几十万字的学生论文从头到尾仔细地看完,还写下了非常详细的评语和修改意见。就是这次过度的劳累,一下子摧垮了吴文藻先生,他在病榻上走完了最后一段生命历程,便扔下85岁的冰心驾鹤西去了。吴先生的心一直在教育事业上,他把多年苦心攒下的3万元钱捐给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作为民族学专业研究生的奖学金,同时还把他珍藏多年的几百册图书捐给了国家。
老伴儿先走了,但冰心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她更加关注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985年9月10日,在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冰心专门写文章祝贺,她愿一年365天天天都尊师重教,以此表达其对教师这个职业深深的眷恋之情。
1987年,冰心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我请求》的文章,呼吁人们要切实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并指出教育是立国之本。为表示自己的一份心意,她把自己几万元稿费都捐给了“希望工程”。1995年,《冰心全集》出版,老人又将全部稿酬10万元捐给了中国农村妇女教育事业,老人要在有生之年为中国农村妇女教育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国家主席江泽民闻讯后,专程派人送去亲笔书信和玫瑰花篮以示祝贺。
今天,冰心老人也享尽天年,安详地离开了我们。在老人大半个世纪的教育生涯中,能够看到如今中国整个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也该欣慰了。
是啊,我们有今天的成就,不该忘却前辈们的努力。


第7版(教育)
专栏:读者来信

由喝豆奶引发的一点联想
不久前,参加我的小孩所在学校召开的家长会,刚落座,老师便指使学生给我递上一杯热腾腾的豆奶。老师说这是校方为实施“大豆工程”,购置一台豆奶机制作的新鲜豆奶,请家长们品尝。趁热迎着浓郁的奶香味,几口就将杯中豆奶喝得见底,只觉得进胃后一股暖流滋润心田。在家长会上,我目睹了豆奶的制作过程:将泡好的大豆放入豆奶机内,就能自动完成磨浆、过滤、分渣、加温、加压、均质乳化、去腥,一杯杯香喷喷的豆奶就制成了,全部制作过程不超过20分钟。
我想,我国人口众多,既然摄取动物蛋白质的条件尚有差距,那么摄取植物蛋白质的资源我们是丰富的,特别是像豆奶这样人体可吸收92%的植物高蛋白饮品,应大力推广上市。前几年,国家推行的“大豆行动计划”应加大实施力度,切实地把我国大豆种植业、豆制品机械业、豆制品饮食一条龙地带动起来。
国民的食品营养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对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所以,加强科学饮食与食品卫生知识教育刻不容缓。近年来,学校实施的旨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豆奶工程”,就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北京市周良


第7版(教育)
专栏:读者来信

整治中小学周边环境刻不容缓
最近几年,武汉市市长热线电话经常接到市民投诉:孩子被洗劫钱、物;并受到恶毒威胁,有的因拿不出钱财而惨遭毒打。此问题引起了武汉市决策层的高度重视,1998年9月,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整治中小学周边环境领导小组”,经过半年的多方治理,学校周边“擂肥”问题大有改善。(“擂肥”是专指洗劫青少年钱财的武汉地方俗语。)
受市政府委托,我们从公安系统、工读学校、普通中小学三方面着手进行调查,了解学生被擂情况。
就我们对全市近2000名中小学生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擂肥”现象是相当普遍的,亲身经历过和看到过擂肥事件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56.7%,高中生占47.68%,初中生情况最为严重,高达62.5%。据分析,参与擂肥的学生估计均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潜在的流失生(在校生)、流失生和既往流失生。青少年“擂肥”所擂东西从现金到服装、鞋子、手表等五花八门,所涉价位也不很高,现金一般从一二元到几百元不等。
我们认为对擂肥的治理原则应是标本兼治、常抓不懈。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大对擂肥的打击力度,并且常抓不懈。二、努力办好工读学校。三、市政府应发动政法、城管、工商、文化市场管理等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四、加大依法治教力度,强化政府、家庭在流控方面的责任。五、切实抓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六、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武汉市贺政向保秀


第7版(教育)
专栏:

如何加强高校道德传统教育
洪敏
在高校开展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熟悉历史,从民族历史中吸取丰富遗产,加以革新,发扬光大。
只有熟悉历史,才能真正揭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之真谛,以此才能产生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行为。要通过辅导学生学习中国历史,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参观各种博物馆等教育形式,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对大学生心灵的感染力,从而激发他们对自己祖国悠久历史、优秀文化遗产的热爱,提高他们的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熟知历史,更要正视现实。进行国情教育,是让大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近5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科学技术文教卫生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经济建设仍处于较落后状态,必须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引导学生亲自参与道德实践,培养其对道德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判断能力,也是加强高校学生的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的好形式。


第7版(教育)
专栏:

山西省盂县把治理薄弱学校的工作作为各乡镇“一把手”工程加以落实,到目前,共有48所薄弱学校走出了困境。图为盂县长池乡小独头村小学的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程瑜摄


第7版(教育)
专栏:家教之友

谁对谁不对
——一套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好书
茅于燕
最近,我读到一套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好书:“谁对谁不对?”它是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作者乔玲、邢少平,都是在编绘幼儿读物方面经验丰富的行家。该书对于家长和教师都极有帮助。
我以为这套丛书的几个特点非常吸引我。品德教育,始于幼年。古语云:三岁看老。3—5岁是培养良好品德的最佳年龄。本套书就是从培养良好品德的最佳年龄来写的。它抓住了早期培养这一环。
图文并茂,珠联璧合。好马要配好鞍,好的构思要有好的画面表现。我特别喜欢一些动感很强的画面,呼之欲出。比如:小凯跑着把骑自行车叔叔掉下来的东西送还给他、丁丁拉着盲人的手领他拐弯走平路等,从孩子们的具体行为,可以看到他们金子般的心。
对比手法,是非清楚,在同一层次上,更便于加深理解。本套书要读者明确的是,在同一个大主题下,如:爱惜粮食、帮助同伴等,两种行为,谁对谁不对?主题不是抽象地谈,而是通过一个一个的事例来说明,非常生动。
情景儿歌,独具匠心。本书414个事件全部是用情景儿歌来表达的,真是独具匠心。情景儿歌是在一首儿歌内讲一个情节故事,便于理解和记忆,因而也容易认识和学习。
三大场合,概括周全。本套书的作者抓住了儿童(3—6岁幼儿)生活的三大空间:家里、幼儿园、公共场所,就是抓住了主要的场合了。试想:3—6岁的儿童不是在家里、就是在幼儿园或公共场所。至于天空、冰山、南极、海底等,只是在介绍知识时会讲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