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乡镇企业)
专栏:调查报告

增速回落效益下滑出口下降
沿海乡企如何走出困境
马晓河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本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97年,这里的乡镇企业数量已占到全国乡镇企业数量的39.2%,就业人数占到49.5%,增加值占64.7%,出口交货值比重达到91%。目前,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出现了规模扩大、资本增密和技术档次提高等变化趋势。但是,在这种变化过程中,该地区乡镇企业增长速度、经济效益、出口创汇和劳动就业等方面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下降?应采取何种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才能重新推动该地区乡镇企业继续增长?
困境与结构成因
通过考察沿海12省市区(京、津、沪、辽、冀、鲁、苏、浙、闽、粤、桂、琼)乡镇企业的变动轨迹,可以看出19年来这里乡镇企业发展,基本上走了一条以工业扩张和外向型为主带动总量迅速增长的道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这种发展方式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此时只要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来,企业就有机会发展。但是,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城乡市场上所有商品都出现了供过于求。面对这种环境,沿海地区乡镇企业产生了增长速度回落、经济效益下滑、就业能力减弱和出口大幅度下降的问题。
1.增长速度回落。“八五”期间年均增长45.96%,而到1996—1997年间年均增长29.4%。
2.经济效益下滑。自1995年以来,该地区乡镇企业创造的利税增长速度连续下降,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
3.就业能力减弱。特别是1995年以后,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增长几乎接近于零,到1997年又成为负增长。进入1998年后,这个地区乡镇企业就业能力还在继续减少,有许多劳动力又回流到农业领域。
4.出口大幅度下降。在1995年至1997年间,除了土特产行业外,其余11个行业出口增长幅度下降都在60%以上。
是什么原因导致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发展陷入上述困境之中呢?关键是由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造成的。
首先,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产业外延过度扩张。投资上新项目的多,而技术改造的少;土建投资多,设备投资少。
其次,产业结构过度趋同化。根据我们的测算,1997年沿海乡镇企业农工商建运服等行业结构与全国同类结构相似系数高达0.92。
第三,产业集中度低,技术创新不足,产品结构与质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第四,产业结构失衡,工业发展过度。
最后,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在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目前沿海地区乡镇企业结构是第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一、三产业薄弱,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结构。这种结构严重制约着乡镇企业的发展。
思路与对策
当前,沿海地区乡镇企业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以往那种单纯追求外延扩张和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按集约化生产和经营的方式配置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更新改造主导产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调整最终要使乡镇企业结构合理和产业升级。今后,沿海地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积极带动第一产业,优化调整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促进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为此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1.要将乡镇企业逐渐培育成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应重点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在“深”字上做文章。各级政府应引导乡镇企业压缩农产品初加工和粗加工生产,初步扩大和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的比重,把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二是在“优”字上做文章。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努力提高农副产品的加工质量,以优取胜。三是在“联”字上做文章。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与载体,应引导乡镇企业和农民从长远利益出发,按照市场法则,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利用先进技术,更新改造主导产业,优化工业结构。当务之急是如何克服沿海地区乡镇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并避免过多的重复建设。出路在于压、移、转、改。压就是要不断地压缩现有乡镇企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对一些高耗、低效、污染和无市场的企业,要限期停产关闭。移就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和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将一些不适应本地发展的初加工项目,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原料产地转移。转就是让现有一部分过剩生产能力转产,将其设备用于有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上来。改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工艺,改造传统工业,以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
3.以小城镇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沿海省份应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启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机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旅游业,积极开发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产业要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适当集中,这既可以克服农村工业化过程中“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分散病,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规模经营;又可以创造新的需求产业和就业空间。因此,今后沿海地区应该把建设小城镇作为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战略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一批承载能力强、辐射功能大、服务职能全的小城镇,为农村工业化构造一个新的载体。
发展小城镇国家要有支持和改革政策。有关户籍制度、土地转让、子女入学、就业、住房以及各种收费政策都要作相应调整。总之,这些制度政策的改革,既要有利于乡镇企业进城办厂开店,也要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
4.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首先,国家应尽快消除乡镇企业在融资、技术引进、产品出口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其次,支持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在继续搞好“星火计划”的同时,沿海地区各级地方政府今后每年应从财政中拿出一笔资金,以贴息贷款的形式,用于乡镇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兴办高新技术产业。第三,帮助乡镇企业搞好制度创新。要改变乡镇企业外延扩张的发展方式,首先就应该改革乡镇集体企业的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等问题。近几年,沿海地区在这些方面改革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主要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逐步理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培育独立于社区的企业主体。


第6版(乡镇企业)
专栏:经营之道

党心·爱心·虚心·诚心
——万事利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沈爱琴的治厂方略
万晓峰
近几年来,在国内外丝绸纺织市场疲软,纺织印染企业普遍不景气的严峻形势下,浙江万事利集团公司却风景独好,在企业发展的“快车道”上奔驰自如。公司保持各项经济指标连年翻番,出口创汇额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递增,成为全国丝绸业的一颗“明珠”。
万事利集团成功的奥秘是什么?知情的人都知道,这是与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沈爱琴用“四心”办企业分不开的。
作为一位有30多年党龄的优秀党员,沈爱琴深知企业能从20多年前一个小小的作坊,发展成为今天的国家级大型一档企业,主要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因而,用“党心”办企业,成了沈爱琴一贯坚持的原则。她不仅要求自己一切严格按党性原则办事,而且还时时教育干部职工,要求他们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正确的思想和态度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多作贡献。在她的努力下,企业创办以来,不仅解决了当地2000多名富余劳动力的出路,使他们走上了致富路,还向四川、江西、安徽等贫困地区招收了700多名农民来企业打工,为解决这些贫困地区的就业问题作出了努力。同时,她还通过创办万事利特种水产养殖公司等途径,安排了一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缓解城市就业紧张的局面作出了贡献。
以人为本,以爱为魂。沈爱琴把企业视为一个大家庭,对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她都倾注了自己的情和爱。20年来,沈爱琴用“爱心”构筑了一个充满人间温暖的大家庭式的企业。公司有一位工人得了肝病,至今已10多年没有上过班,沈爱琴却时时牵挂着他,经常到他家问寒问暖,使他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沈爱琴心里装着职工,职工心里想着沈爱琴。公司的员工说:“跟着沈爱琴这样的企业家干事业,再苦再累也甘心。”
近年来,沈爱琴领导的万事利集团已发展成为一个科工贸结合、产供销一体、全方位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企业的领头人,沈爱琴先后赢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企业家等诸多荣誉,但她仍然是淡然处之。长期的创业实践使沈爱琴认识到,“虚心”对办好一个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虚心”使沈爱琴敢于博采众长。近年来,万事利集团投资近2亿元,对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技术改造。这些先进设备的引进和使用,不仅使万事利集团的先进设备装备率居全省同行业的领先水平,还使公司的劳动生产率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能力大大提高。
沈爱琴常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信誉是企业的形象,尽管我们的产品达到了出口标准,并被列为免检产品,但我们仍要处处树立企业完美的形象。”她要求全体员工对客户要有“诚心”,尤其是出口产品更要按出口的合约办事,因为这不但关系到企业的信誉,更关系到国家的信誉。“诚心”赢得了外贸部门和外商的信任,“万事利”产品不但畅销全国,而且远销美国、日本、意大利、巴西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公司的各项经济指标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去年,万事利集团直接出口创汇已到位资金800多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第6版(乡镇企业)
专栏:企业风采

从小仓库到大市场
——记石聚昌和他创建的青岛钢材市场
蔡励
去年年末,在青岛市环胶州湾高速公路双埠段西侧一座耀眼白色大厦前,鞭炮阵阵,锣鼓齐鸣,胶东地区最大的钢材集散地——青岛钢材市场隆重开业。它标志着青岛地区钢材市场从此由无形走向有形、从分散走向集中,而且将逐步走向规范,成为全国各地钢材厂家、经销商对外服务的窗口,成为青岛地区的钢材集散中心。
这个市场的承办单位——青岛有色金属储运公司几年前不过是一个资产只有195万元且濒于倒闭的村办小仓库,而今却发展成为拥有总资产超过6000万元,占地30万平方米,年吞吐能力60万吨初具规模的钢材市场。
最近,我们走访了钢材市场总经理石聚昌。
“我们没有什么高招,就是看准了的事全力以赴去干,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干,”石聚昌说。
青岛有色金属储运公司成立于1988年,由于多年没有发展,到了1994年已处于停业状态,几乎倒闭。
在危难之际,石聚昌挑起了这个烂摊子。他将自己几年来搞集装箱运输建立起的价值近百万元的8辆卡车的车队并入公司,这不是一时冲动,因为他已经看到了公司的光明前景。
上任伊始,他便大胆改革,抓服务,提出“真诚服务,广交朋友”的经营理念,实行内部承包,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用人方针。经过多次大的调整,他的改革初见成效了:人员减少了,服务上去了,费用下来了,效益提高了。然而就在公司职工为此自豪时,他突然拿出一个改造方案——建自己的铁路专用线,因为搞仓储业靠小打小闹不行,没有专用线,等于在竞争中棋输一招。
“搞专用线”在村民们看来这是比登天还难的事,况且,项目需要的近2000万元的资金从何而来?能收回投资吗?
石聚昌聘请了几位专家,带领一帮年轻人,从立项、可行性研究、测绘、搞贷款到施工,一项项、一件件地落实。就是靠着这种精神,别人需要两年才能完成的专用线项目,他们只用3个月,便于1996年3月18日正式建成开通了。
实践证明,这招棋走对了,1996年当年的业务量比1995年翻了两番。
时隔一年,1997年底,他在职工大会上说:“我们绝不能产生小富即安的思想。”这次他又拿出一套发展方案——投资2300万元建钢材市场。
“小小村办企业,竟敢办市场,真不知天高地厚”,有人说,“老石要栽了”。
对于此套发展方案,老石已酝酿了很久,经过市场调查发现:青岛的钢材经营户是分散的,客户很难在一个地方购齐所需的各种品种,经营户自己还要配备一套计量、装卸设备,既增加了人员,又浪费资源,在钢材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形的市场。
办市场可以和储运公司形成配套,它是当前仓储业竞争的需要,也是竞争的必然产物,晚动手不如早动手。这次,他有了项目管理的经验,从立项、征用土地、可行性研究,寻找合作伙伴,跑资金到施工,又是新一轮的马不停蹄。经过论证,项目得到区政府的肯定,被列入重点发展大事,并给予了启动资金的支持和5年税收政策优惠。
经过近一年的投资建设,一个服务功能齐备的钢材市场在荒凉的海滩上建立了起来,四面八方的客户陆续前来安营扎寨。


第6版(乡镇企业)
专栏:

乡镇企业:名称没有过时
——访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姜永涛
本报记者彭俊
自乡镇企业诞生的那一天起,社会上关于它们是与非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最近,乡镇企业又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争论的焦点是:乡镇企业的名称是否已经过时?性质是否改变?使命是否完成?为此,记者采访了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姜永涛,请他谈谈对有关问题的看法。
记者: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同志提出“乡镇企业”这个名称已经过时了,主张用“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替代“乡镇企业”的名称。对此您有何看法?
姜永涛:我认为,这首先不符合中央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精神。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乡镇企业”这个词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明确的,发展乡镇企业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国情、农民意愿、经济规律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同时乡镇企业也是有法律地位的。1996年10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国家主席江泽民签发了76号主席令,颁布了这部法律,从而使“乡镇企业”这个名称有了法定性、严肃性。
其次,乡镇企业不等于中小企业,不能用中小企业替代乡镇企业。不错,乡镇企业是中小企业的主体,但乡镇企业中也有许多大型企业。截至1998年,全国已有大中型乡镇企业近7000家。所以,中小企业并不能包容乡镇企业。我国乡镇企业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在农村兴办的承担支农义务的各类企业,有很强的区域特征,与国外的中小企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这也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色。主张用中小企业取代乡镇企业名称,从而实现与国际接轨,这是对我国国情缺乏了解的表现。
再次,用“民营企业”替代“乡镇企业”的提法更是不恰当的。“民营企业”的提法本身就缺乏准确性、科学性。一是“民营”相对于“官营”,有很强的封建色彩,解放前就有“民盐”、“官盐”的叫法。二是“民营企业”的提法缺乏政策法律依据,没有法律地位,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从来没有这样提过。三是国际惯例上也从来没有这种以谁来经营划分企业经济类型的称谓。
记者:还有的人认为,现在很多乡镇企业都进行了改制工作,企业性质发生了变化。“乡镇企业”的提法太土、“农味”太重。您对此有何看法?
姜永涛: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乡镇企业:“脱农”倾向要不得》,文章发表后,很多乡镇企业家跟我说,你那篇文章写得很好,乡镇企业改制了并不能改变它的“农”字性质。乡镇企业是从广阔农村天地土生土长起来的企业,工厂土地是农村的、职工是农民、资源大部分来自农村,主要市场也在农村。经过多年的努力,乡镇企业的产品不仅进入了城乡居民的家庭,而且还创造了一批像雅戈尔、科龙、森达、红豆、万向、美的、格兰仕等知名品牌,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观。现在农民自己都不嫌“乡镇企业”名字土,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记者: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乡镇企业在补农、建农、带农方面已经做了很大贡献,现在到了“各奔前程”的时候了。那么,乡镇企业支援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是否真的已经完成了呢?
姜永涛:这个问题应当分两个方面来看。首先,乡镇企业补农、建农、带农是企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绝不能把乡镇企业这个义务与减轻企业负担混为一谈。前面讲到,我国乡镇企业有很强的区域特征。如果乡镇企业都不去支援农村建设了,它们就不能与广大农村融为一体,从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农村社区和大多数农民的支持,最终将会动摇乡镇企业发展的根基。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而加快广大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是有中国特色的成功的现代化战略之路。如果把乡镇企业补农、建农、带农的义务统统都归结为“企业负担”而要加以“减轻”的话,那么农村的现代化何时能够实现、农民增收如何实现、乡镇企业又何以能够壮大?这样做究竟对谁有好处呢?我认为,只要中国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道路还没有走完,“乡镇企业”这面大旗就一定要扛下去!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6版(乡镇企业)
专栏:老乡月谈

政策的“够用”与“管用”
夏珺
笔者在与一些乡镇企业家或主管乡镇企业的领导交谈中,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即国家对乡镇企业的政策“够用而不管用”。“够用而不管用”,乍听似乎自相矛盾,但仔细想想,此说不无道理。
党和政府对亿万农民创造的乡镇企业越来越重视,可谓“空前重视”,这是有目共睹的。远的不说,仅去年,江总书记亲自视察苏南乡镇企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乡镇企业;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议再次肯定了乡镇企业的历史功绩和伟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去年,国务院又要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等等。就大的背景来看,对乡镇企业的政策已经很“够用”了。
然而,为什么一些乡镇企业的经营者又感到政策“够用而不管用”呢?当然,不是说这些政策都“不管用”。事实上,这些政策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导、推动作用。但也毋庸讳言,在某些方面,某些地方政策落实得不好或根本没落实,因而才有了“不管用”的感叹。譬如,就信贷投入来说,据有关部门调查,1994—1998年,乡镇企业信贷规模占国家信贷资金总规模由7%—8%下降到3%—4%,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银行贷款的比例也在逐年下降。再如,乡镇企业的不合理负担近年来有增无减,高达180多种,收费金额占到企业利税的1/5以上。
就宏观层面、大的背景讲,乡镇企业的政策“够用”;但从微观层面、具体落实上看,的确存在“不管用”的现象。由是观之,“够用”的政策并非自然而然地“管用”,从“够用”到“管用”有一个“过渡段”,这就是“落实”。落实工作做得不好、不扎实,“够用”的政策仍管不了用。就“落实”而言,至少取决于这样两条:一是要真正地重视起来,真正像江总书记要求的那样,从战略高度上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是否搞得好,不光是农村、农民的事,而是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大事;二是要肯花气力,将原则化的大的政策细致化、具体化,“化”为可实际操作的具体政策,如怎样加大对乡企的投入、如何支持乡企的技改、企业的负担该如何减轻等等,要有一套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具体“说法”,落实、兑现工作才好去做,而不是停留在“原则上”,悬在半空,口惠而实不至。只有在具体落实上狠下功夫,真抓实干,“够用”的政策才能真正“管用”,真正收到实效。


第6版(乡镇企业)
专栏:

山东郯化集团走依靠科技进步、节能降耗、挖潜增效的企业发展之路。三年中二千六百名职工共为企业节约资金一亿多元。图为工人在改进设备。杜彬摄


第6版(乡镇企业)
专栏:乡企动态

华泰集团经济效益稳步攀升
本报讯山东华泰集团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内抓管理促发展,外拓市场树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去年,该集团共完成产值5.05亿元,实现利税1.35亿元,利润1.05亿元,利润总额连续3年保持全国造纸行业第二位。
华泰集团坚持质量是企业生命的宗旨,制定了科学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使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赢得了价格优势。
(武明田居龙)


第6版(乡镇企业)
专栏:乡企动态

富民县乡企闯出富民路
本报讯云南省富民县乡镇企业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目前全县乡镇企业已达7087户,其中个体6847户,私营51户,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已达2.8亿元。
富民县乡镇企业坚持从实际出发,开发了一批适销对路,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如永定开发的仿古铜旅游工艺品等,均成为当地乡镇企业的重要经济支柱。(梁鑫)


第6版(乡镇企业)
专栏:乡企动态

巴彦半年引资逾八亿
本报讯黑龙江省巴彦县动“大手术”消除“中梗阻”,营造优良环境,使请来的客商称心满意地把钱投在巴彦,为兴办实业铺平了道路。这个县仅去年下半年就引进资金8.16亿元,是前10年引进资金总和的4倍多。目前全县已建成和投产项目123个,在建项目179项。通过招商引资,这个县盘活了一批关停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近1亿元,安置下岗职工2000余人。(韩惠敏郭红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