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1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天地一瞬

荷影梁继尧(香港)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在表演团体里,我们看到人员臃肿,无所事事;在艺术院校里,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为寻找职业而奔波,但艺术人才市场并未饱和。
艺术界择业观念亟待改变
本报记者刘琼
1月9日,艺术人才招聘会在北京沙滩(原文化部大院内)首扯招军旗,就有敏感的文人艺人竖起耳朵静观进展,更有媒体惊呼:“用市场方式调节艺术人才资源,意义不凡。”
相对于全国人才市场多数中介机构而言,艺术人才招聘洽谈会四百平方米的会场和三十个展位不成规模,然而首次亮相,即有二十一所不同层次艺术院校和几家中直艺术院团参与,九百三十四人进会,三百九十六人与招聘单位当场达成意向,二百二十二人申请进入艺术人才信息库。
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主任赵继昌无限感喟:“此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供求不对路
说来可悲,文化艺术人才中心1996年成立之初,原是配合中直艺术院团解决体制改革中“富余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可事隔三年,除最初从院团出来的一百九十一人把人事档案递交“中心”保管外,院团人事改革几无进展,“中心”的原始职能名存实亡。原因很简单,尽管从理性上许多人也承认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乃大势所趋,可是具体到个体的命运,绝大多数人还是本着单位能养一辈子的“信念”,“坚决不到社会上去被挑挑拣拣”。受编制所限,老人不走,新人难进,人员结构不断老化,业务尖子严重断层,艺术生命日渐委顿,院团为此叫苦不迭。
虽然中直艺术院团“人往哪里去”的渠道很难打开,但整个文化市场却急需大批艺术人才,尤其是综合性人才和边缘人才。一拨一拨的毕业生也不断地走出艺术院校,除极少幸运儿进了国家院团乐其业外,大批人还一直漂泊在都市苦苦寻找自己的事业和生存坐标。社会上一些虽非科班出身却拥有一技之长者,对艺术的追求可能更艰辛,也更渴求“给我一个发挥艺术专长的机会”。
市场见分晓
据了解,艺术人才市场于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以表演、美术、模特、文艺作品等专题形式举办洽谈会。艺术人才招聘会场还特设二十平方米左右的展示舞台,招聘单位可当场考核,应聘人员可当场展示业务能力,为每一位来应聘的人才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在“为1999届艺术院校毕业生求职提供服务”的首届洽谈会上,中国歌舞团拟招聘二十名聘用制舞蹈演员,要了两个展位,考察百余人后,达成初步用人意向的有七十人,大大提高用人的选择余地和质量。3月27日的洽谈会虽以美术专业人才为主题,其他类应聘者也来了不少。武警文工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以及北京市的一些广告公司布设了展位,六百多应聘者中不断有人跑上展台展示画作、书法等,一百零六人与招聘单位当场达成意向协议。
在已办的两届洽谈会上,最受招聘单位欢迎的,是有艺术专长的艺术企业组织、管理等所谓新兴的艺术“边缘人才”。
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性社团、省市文化厅局尤其是社会办的艺术类企业构成了招聘单位的主体。“中心”副主任白永新介绍,在上述招聘单位中,艺术类企业最多,洽谈意向最明确,一旦碰到具备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基础和制作、组织等综合才能者,就能达成意向,所以洽谈成绩最好。
争做明星梦
人才市场显示,招聘单位对校园里热门的表演专业人才所需不多,而据调查,北京演艺界专职人员超过十万人,显然,市场已明显饱和。这令许多表演专业应聘者不是“只想留北京”就是要“钱多”的择业理想成为肥皂泡。与此同时,每年一到表演专业考试季,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都要被挤破门。今年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仅招二十五人,而报名者高达一千八百人。有些家长为了送孩子上这些学校,甚至不惜耗费巨额资产,以期日后有所“回报”。这种现象着实令人忧虑。显然,不能直面现实的择业误区,导致艺术人才市场供需失衡,社会资源和人才严重浪费。专家指出,应聘者必须拓宽思路,根据社会需要择业。
人才交流难
作为新兴的文化产业,艺术人才市场的经营之路并不顺利。由于商业运作能力不强,场地小以及宣传资金不足导致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的人才市场在经济收支上正呈负运转,几乎每一届洽谈会都要净赔六千元左右。更重要的是政策和体制不配套,作为文化部下属的专业艺术人才市场,本应首先为部属各艺术表演团体服务,但各中直院团由于受用人制度的限制,对洽谈会的反应大多冷淡,只有在用人机制上做了改革尝试的中国交响乐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和拟进行尝试的中国歌舞团参加了洽谈会。赵继昌主任表示,尽管培育艺术人才市场困难重重,但也要咬牙办下去。他还充满诗意和信心地说,人才资源是最大的社会财富,谁拥有优秀艺术人才,谁将拥有满园春色。
但愿艺术人才市场充分交流的春天早日到来。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世纪友情文坛佳话
——关于巴金写给萧乾的信
本报记者李辉
如果得知萧乾、冰心相继去世,巴金一定会感到非常痛苦。家人担心重病中的他难以承受如此之大的精神打击,只好想尽一切办法瞒住实情。我想,对于他,更为痛苦的是,假如他一旦能够提笔写信给这两位挚友,又该寄往何处?
从这一角度来说,巴金于1998年3月28日写给萧乾的亲笔信,可视为他们两人之间深厚友谊的最为珍贵的记录。
这封信虽然注明写于3月28日,其实它是巴金差不多用了一两个月的时间才写完的。1998年年初我去上海看望巴金,得知这封信断断续续已经写了好多天,但只写了两页。当时巴金已有九十四岁高龄并且重病在身,写字十分艰难,刚完成的一篇《怀念曹禺》,便不得不采用口述方式。但巴金一直想念着远在北京的老友,听家人念萧乾托我带去的信。萧乾向他汇报自己在病房仍未辍笔,几乎每天都要写,他说,他要和生命比赛。巴金关切地询问萧乾的近况,并表示会将他的这封信写完。
回到北京,我带回巴金的新作《怀念曹禺》供本报“大地周刊”发表,同时,也给萧乾带去消息:“巴金正在给你写信,已经写了两页。”他显得异常兴奋。“我等着,我等着。”他连连说。
不难理解萧乾的这份急切。在萧乾的心目中,六十多年来巴金一直是他最为敬重的兄长,并把能够认识巴金视为他一生最大的幸运。1997年召开第四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到医院去请他为会议写几句话,他当即写道:“我一生最大的幸运之一,是在三十年代初在北平海甸结识了巴金,七十年来一直保持友谊。如果不是这样,我一生会走更多的弯路。沈从文教我怎样写文章,巴金教我如何做人。可惜我不是个及格的学生,一想到他,我就惭愧,感激。萧乾于病中,1997.8.28”这段话写得坦诚而质朴,诸般感受尽在其中。
去年3月,巴金终于艰难地写完这封有四页信纸的信。信尽管简短,却真正是友谊的浓缩,读来感人。连家人也感到惊奇,写这封信时他的字居然是几年来写得最为工整的。我到医院去看望萧乾,他显得特别高兴,连忙拿出刚刚收到的信给我看。可是,后来这封信的原件却找不到了。从此,这便成为萧乾去世前最后几个月里最为难受的一件事。曾为此事,几夜都未睡好觉。那段时间,每次去看他,他都会提到丢失这封信的事,显得少有的内疚与焦虑。他感到对不起巴金,甚至不敢回信。这样的情绪在他心中久久难以挥去,直到最后昏迷不醒,与世长辞。
幸好巴金的家人留下了这封信的复印件,这才有了与人们见面的可能。原件踪影难寻虽为憾事但却无大碍。我想,它能够发表,正是对萧乾的最好怀念。如果萧乾的在天之灵能够得知,他一定会感到安慰。而这封信及信背后的故事,想必也会成为文坛佳话。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五十年
拥抱时代薪火相传
林克欢
1949年春,一群从延安转战至东北的女文工团员奉命入关,在北平组建正规剧院。后来,一支二百多人的文艺队伍扭着秧歌走过天安门广场,代表文艺界参加人民共和国的建国大典,此后不断地从全国各地吸纳优秀的戏剧工作者,形成青春常在的艺术群体。这就是我们共和国的第一个国家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剧院的历史是由一出出戏剧作品构成的。只有大幕拉开,剧院才存在。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在地头、车间、学校、营房,在文化列车,演出过无数野台戏、广场剧,也在现代化的剧场里演出。我们用真切的情感,演出过近三百台戏剧作品:古今中外,天上人间,欢声笑语,苦曲哭音……将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对世界的认识,诉诸舞台,诉诸观众。
剧院一代又一代艺术家梦寐以求的是,将青艺建成一个当代人剧院,深刻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时代,关怀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深刻地剖析人物心灵,揭示无限丰富和深邃的人的精神世界;将青艺建成一个民众剧院,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努力去揭示凡俗世界中庸常事物所蕴含的意义,表现普通人的欢乐与苦恼、沉沦与抗争,开掘生命底蕴中的残酷与慈爱、脆弱与坚韧,背负历史的沉重,分享时世的艰难,即使在生活最艰难困苦的时刻,也始终保持着超越艰难、穿透沉重的信念。
在我们长年的演出中,反映现实生活的当代剧目居多,我们的演出不可避免地带着时代风云深深的刻痕和我们自身的弱点,但无论激进或幼稚、执著或盲目,至少在我们自身,是真诚的。
剧院也上演了大量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优秀作品和不同时期的历史剧,这些充满矛盾又充满希望的故事被讲了又讲,被演绎然后又被重新演绎。导演艺术家们努力用当代人的观点去诠释经典作品和历史场景,将历史的可变性和人性的可变性作为认识的起点。
作为国家剧院,青艺肩负着国际戏剧交流的重任。剧院至今已演出了十多个国家的二十多出剧目,也先后出访了意大利、德国、日本、英国等地,广泛借鉴、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戏剧文化,将中国戏剧介绍给世界,将世界戏剧介绍给中国。在交流、碰撞、融汇的过程中,激发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拓展戏剧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一直是青艺艺术家坚定不移的目标。
几十年来,我们在话剧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令人长久难忘的艺术形象:赵丹的屈原、金山的施洋大律师、吴雪的土财主李老栓、石羽的军阀高参白坚武、路曦的民间说唱艺人方珍珠、冀淑平的娜拉、雷平的八路军排长吴彩凤、刘燕生的伯爵夫人使女苏姗娜、郑振瑶的文成公主、杜澎的伽利略、冯福生的红鼻子、杨青的家庭女教师埃维丽娅、丁嘉丽的女仆格鲁雪、高惠彬的曹操、陈希光的关汉卿、王慧源的珠帘秀、张秋歌的尖刀麦基……涌现了孙维世、金山、吴雪、邓止怡、陈颙、张奇虹、王培、林荫宇、王晓鹰等知名导演和张正宇、陈永亻京、毛金钢、赵家培等舞美设计家。
半个世纪过去了,剧院已届中年。五十,是一个成熟与衰老并存的年龄。不管前辈艺术家们创造过什么样的辉煌,留下什么样的遗憾,接力棒已传到我们手中。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面对一批新的观众,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理想、信守和艺德,将薪火相传,指引我们走向一个全新的世纪。
(作者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表演《罗密欧与朱丽叶》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将访华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访华演出将于4月28日至5月5日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举行。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此次来访是阔别十六年之后重回北京,将用精致的英国芭蕾重新阐释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始创于1924年,1946年,加盟伦敦科文特花园英国皇家歌剧院,1956年正式获得了“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头衔。此次皇家芭蕾舞团来京将以一百五十人的强大阵容,包括当今世界杰出的芭蕾舞演员乔纳森—科普、希尔薇—圭勒姆、黛伯拉—布尔等。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由芭蕾编导大师麦克米兰于1965年创作,历经三十余载,久演不衰,成为芭蕾王国中的悲剧名篇。
这次他们还带来了一台精品晚会,有中国观众熟悉的《天鹅湖》第二幕、《古典大双人舞》、《协奏曲》等。
最引人注目的是曾在中国芭蕾界小有名气的刘世宁也在其中。刘世宁出生于辽宁,曾在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校上学,1990年获洛桑国际舞蹈大赛特别奖,1991年获“桃李杯”比赛芭蕾少年组一等奖。本报和本报海外版最早报道、介绍了这位优秀人才。十七岁时,他进入英国皇家芭蕾学校。当他登上英国舞台后,多次被英国报刊评介,称他是“冉冉升起的明星”、“全英国观众倾心的演员。”(文同)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廖仲毛,江西崇仁人,县政协委员——
借势而生
市场营销学中有借势一说,即新产品要设法与知名品牌捆到一起达到扬名目的,如七喜饮料的“七喜,非可乐”就是一例。历史文化景观也要借势生存,这里的势,就是文化积淀,找准了,观众才会认可;否则,就会落得个水土不服的下场。最深刻的教训当属广东等地搞的几个景观,当初靠媒体炒作轰动一时,前两年都相继陷入困境。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相应的文化氛围,观众看到的只不过是生硬的建筑,找不到一点文化韵味。
而搞得比较好的也有,杭州的宋城就是一例,虽然也是假景观,却连年客流不断,这主要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杭州号称人间天堂,有西湖秀美风光,有苏堤、岳王庙、灵隐寺、飞来峰、断桥等充满历史韵味和神奇传说的人文景观,文化积淀十分厚重。宋城的建成,与西湖诸景相得益彰。笔者曾参加过杭州一日游,兴致极高。上午欣赏过西湖诸景,渐入佳境,下午,再逛了几个小时的宋城和黄龙洞两个人造景观,被那市井风光,宋时埙乐、丝竹、戏剧和建筑文化所吸引。借势得法,宋城堪为典范。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评点历史文化假景观③

胡忠青,湖北丹江口人,干部——
适者生存
我认为兴建假景观,首先要看什么地方适合建。比如说,富有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地方就没必要建类似的人造景点,因为人们看真的很容易,感觉最直接,建造假景点既重复又花钱。湖北三峡附近建了个“小三峡”,投资巨大,结果无人问津。有人就说:“真三峡就在眼前,都是花钱游玩,当然要玩真的!”这说明人们在“真”与“假”之间,首选的是前者。如若在景点较少(包括自然景观和古建筑等)的地方适度建一些景点就很好。比如在深圳建的“万国公园”,融很多国家特色的景点于一园,既免除了人们的远足劳累之苦,又满足了人们猎奇和欣赏需要,最重要的还是为这个城市营造了一片文化天空。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环中国海歌唱赛人才济济
“蓝蓝泉州湾”环中国海歌唱大赛近日在京评出第一轮结果。这一歌唱大赛吸引了我国沿海数百座城市的众多青年歌唱人才。三月下旬至四月初,由音乐界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对选手录音作品评选,产生了“跨世纪百佳歌手”和参加决赛的二十四名选手。有专业艺术院团的歌唱演员,解放军、武警部队的歌唱演员,在校学习的学生和群众艺术馆的骨干。录音制作精良,作品演唱得体,展示了他们良好的歌唱素质。五月初,决赛将在泉州举行。中国音乐家协会有关部门、泉州市委宣传部、华荣发展公司是此次活动的主办单位。(梅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荧屏又见《咱老百姓》
当今中国影视界百名编剧、百名导演拍摄的百部电视短剧《咱老百姓》,是北京电视台向建国五十周年献礼的节目。它通过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生动反映了当今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从而折射出改革开放时代大潮的缤纷异彩。该剧首批作品去年在北京台与观众见面后,反响强烈。新拍成的三十部作品从四月十六日起在北京台每天三部连续播出,由夏钢、张金标、尹力等执导,雷恪生、郭达、濮存昕、王奎荣等主演。(西央)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为“千年”征歌
由大家乐食品有限公司、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合德利策划有限公司发起的征集“千年之歌”歌词、歌曲活动已经开始。
活动将由有关专家组成评委会,评选出最佳歌曲,一等奖两名、纪念奖一百名。(林牧)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直言录

如此征稿《中国美术论文集》
邵大箴
最近不少美术工作者接到《中国美术论文集》的“征稿通知”,以“中国长城学会”和“中国艺术家论文集编委会”的名义,广泛征集稿件,内容几乎无所不包,有关美术现状、热点综评、心得体会、理论研究、作品评介、画史、市场以及技法、工具制作等等。征稿对象从大中院校的教师到从事业余美校和幼儿教育的各类美术工作者,甚至艺术收藏者。每篇论文要求字数不超过二千字,寄稿时每篇文章汇审稿费三十元,“一篇以上采用文章或文章过长,适当收取一定数量的版面费”,《文集》约三百万字,估价一百九十元。通知上说,编选此书也是“为了配合职称的晋升工作”,还“欢迎为本书组织稿件”,组稿者有一定的“待遇”。论文集还欢迎画家刊登作品和介绍画家的文字。当然,这些先要“与编辑部联系”。更令人玩味的是,这个所谓“中国美术家论文集”常年征集稿件,准备一卷卷地出下去,并且很可能要扩展到其它艺术领域,因为他们盖的印章是“中国艺术家论文集编委会”。明眼人不难看出这份文字经过仔细推敲的“征稿通知”的真实意图。但策划和编印“通知”的人也有“疏忽”,他们赫赫印着“编委会主任邵大箴”,而事实上本人与此项工作毫无关系。请问当事人这是不是严重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如果有关学会真的像他们宣传的那样要为“中青年有为的画家做一些事情,甘当他们向上发展的一级台阶”,就应当首先纯洁自己的心灵世界,端正办事情的动机,而不该为此轻率、不负责任地行事。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令萧乾最后感动而内疚的信
巴金致萧乾
乾:
信收到,谢谢!一连读到你好几封信,我想念你,我担心你的身体,又恼恨自己没有力气给你回信。我不能自己料理生活,又不能自己读书看报,一切都要靠别人,想起来实在心烦,你的信又好像来得正是时候,就像你站在我的面前,指着我说:“我做得到你也应该做得到,我写了四十几篇文章,你呢?”说真话,我赶不上你了。
我抽屉里有一堆你的信,我欠你的账太多了,但是我写字太困难了,请你原谅我。问候文洁若。
芾甘
三月二十八日(1998年)(附手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