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英“全国转换计划”浅析
  本报驻英国记者 蒋千红
  英国首相布莱尔2月23日在英国下院发表讲话,公布了英国为加入欧元而准备的“全国转换计划”。据此,政府拟在2001年秋季提前大选,并在大选4个月后举行英国加入欧洲单一货币的全民公决。届时如果全民投票赞同加入欧元,24—30个月后英国将开始发行欧元的纸币和硬币,英镑现钞则在欧元开始使用6个月后停止使用。从全民公决赞成英国加入欧洲单一货币到货币转换的完成,大约需要3年时间。布莱尔的讲话是迄今为止工党政府在英国加入欧洲单一货币问题上所作出的最积极的表态,它表明英国朝着加入欧洲单一货币的方向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工党政府对加入欧洲单一货币问题的第一次积极、明确的表态是在1997年10月27日,当时英国财政大臣布朗说加入欧洲单一货币将使英国受益,但他同时又提出了英国加入欧洲单一货币的基本前提,即应当有利于英国的就业、经济增长和长期繁荣。他还宣布英国在本届议会期间(即2002年以前)不会加入欧洲单一货币,但表示政府将作出积极努力,争取在下届议会期间尽早加入欧洲单一货币。
  布莱尔2月23日讲话的背景是,在今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后,一个拥有2.9亿人口、无论在经济规模还是实力上都堪与美国相匹敌的欧元区已经成为现实。近两个月来,欧元走势平稳,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的金融界和大企业迫切希望英国尽早加入单一货币,并对政府不断施加压力。他们指出,政府不应在作出意向性声明之后便消极地等待,而应作出更明确的承诺,推动全民公决支持英国加入欧洲单一货币。
  另外,据英国《每日电讯报》一个月前发表的民意调查结果,有80%的英国人认为,英国加入欧元是不可避免的,无论赞成还是反对,英国迟早也得加入。从布莱尔政府自身来说,在英国加入欧洲单一货币的问题上迈出这一步还有其政治上的考虑,即工党政府将全力谋求在2001年举行的大选中连选连任。欧洲问题将是选民密切关注和两党继续激烈辩论的焦点之一,在英国国内,一方面存在强大的欧洲怀疑派和反对英国于近期加入欧元的势力,另一方面又有着日渐高涨的要求英国尽早加入欧洲单一货币的呼声,这一派的中坚力量是英国的大企业和金融界,工党政府要想赢得下次大选,争取他们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布莱尔政府为赢得下次大选而下的一个政治赌注。
  记者在与英国各方面人士的接触中感到,对于英国人来说,欧元始终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然而即便是对加入单一货币持反对态度的人,现在也并不否认从长远来看英国成为欧元国会有利于英国经济的发展。今天不少英国人反对加入欧元,除了在主权问题上存有的疑虑之外,还有对那些将随着英国加入单一货币而丧失的“英国传统”的眷恋。英镑的寿终正寝以至在一个统一的欧洲大市场中英语的优势逐渐丧失,这触犯了很多英国人内心深处的优越感,仅仅这一点就足可使反对党煽起民众将工党政府打为“千古罪人”。保守党领袖黑格抨击工党政府“抛弃英镑”,戏称布莱尔的“全国转换计划”是一个“全国移交计划”,保守党发言人甚至攻击布莱尔在全民公决之前就开始为加入欧元进行准备是“违宪行为”。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工商界领袖对布莱尔的讲话普遍持欢迎和支持态度。他们当中那些希望走得更快的人则认为,布莱尔政府在英国加入单一货币的问题上应当作出更明确的承诺并制定特殊政策,以使英国在经济上与欧元成员国协调一致。
  应当指出,同布朗1997年的讲话相比,布莱尔讲话的新意更多地是体现在技术性问题上。人们注意到,在布莱尔的“全国转换计划”中有一些关键性的“省略”,如没有提到英镑与欧元的汇率怎样与何时锁定,缺少这一项,大企业与银行就无法开始为以欧元进行交易做准备;又如与欧元区的经济趋同和实现政府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将怎样解决?零售商们为货币转换作准备所需的巨大开销由谁来支付?对于这些,“转换计划”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看来,出于国内政治方面的考虑,在英国加入欧洲单一货币的问题上,布莱尔政府既要向前走,但又不能走得太远。用布莱尔自己的话说,就是英国加入欧洲单一货币是“有条件的而不是不可避免的”,“加入的意愿与坚持前提条件的立场同样真诚与不可动摇”。这就是英国首相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在欧元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本报伦敦2月26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院士园地

  天然气将成第一能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见义
  作者简介:石油地质专家。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石油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地质师,石油大学、西北大学石油地质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多项重要奖励,并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国家科技基金会“孙越崎能源大奖”。曾发表专著和论文80余部(篇)。
  天然气在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中的作用
  天然气指可燃天然气,包括以甲烷(CH4)为主和乙、丙、丁、戊烷(通式为CnH2n+2)的气体化合物及少量气体元素的混合物。甲烷气体为主要成份一般占80%—99%,常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硫化氢(Co2、H2S)等气体和极少量稀有气体如氦、氩等(He、Ar)。
  天然气具有稳定高热值约为9000大卡/立方米,按热值当量1000立方米天然气约为1吨石油。1000立方米天然气在工业用途方面可代替2.2吨—3.2吨煤,在民用方面可代替3.5吨—5.3吨煤。
  天然气在化石燃料中是最清洁的燃料,按单位当量比较,排放硫化物天然气仅为煤排放的1/1200,或不排放;排放二氧化碳为煤的一半,天然气不排放烟尘,而每吨煤在燃烧过程中排放2.1公斤烟尘。出于环境的考虑,天然气不仅在工业、发电、化工等方面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在动力燃料方面如汽车、火车等也在研究试验和推广采用。
  在我国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保持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是重要和不可回避的问题,而能源生产利用对环境的损害是环境问题的核心。二战以后美国经济总产值增加一倍,污染增加了20倍,年污染损失达500亿美元以上。我国是少数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国家之一,在经济快速发展中,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全国年排放CO2达7亿—8亿吨,SO2为2000万吨(这是酸雨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烟尘仅工业排放就达1000万吨。据世界银行推算,我国为战胜环境污染对人民健康带来损害的投入每年达340亿—500亿美元。
  增加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是缓解环境严峻形势的一个主要方面,加速利用天然气在世界各国取得广泛共识。
  天然气将在世界能源结构中跃居首位
  为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对高效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人口快速增长和随之而来的生存环境恶化,世界各国都将改善环境作为经济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这一大背景下,天然气自60年代以来作为清洁、方便与热效率高的能源发展速度很快,天然气可采储量迅速增加,已达到140万亿立方米(相当于目前的石油可采储量当量),待探明的储量潜力仍然很大。天然气年产量近20年每年以3.15%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石油与煤的增长速度,而储量则以年平均4.9%的速度增长。1997年产量达到2.29万亿立方米,在能源结构组成中的比例由10%增加到23.5%。目前天然气具有很高的储采比(70∶1),将要经历持续快速的发展时期,国际各权威机构预测2010年—2020年间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达到35%—40%,而石油所占比例将由40%下降到30%左右。19世纪煤经历100年后超过柴薪跃为第一能源,20世纪石油经过60年超过煤炭,天然气将用40年左右在2010年—2020年超过石油,天然气将成为第一能源。
  世界舆论广泛认为,21世纪将是“天然气的世纪”,天然气快速稳定发展时期可延续约50年。工业发达国家近15年—20年为快速发展和应用天然气,大力进行管道基础设施建设,天然气输送管道已达120万公里干线,欧洲、北美、独联体一些跨国和跨城市间管网已基本建成,为天然气向国际性商品过渡奠定了基础。
  改变我国天然气发展长期滞后的措施
  我国天然气发展长期滞后,仅占能源结构组成中的2%,1997年年产天然气220亿立方米,另消费约100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但自80年代以来,增加了天然气勘探和科技投入,天然气探明与控制储量增加到2.4万亿立方米,形成了四川、陕甘宁、新疆、青海和海南岛东南———莺歌海等5个较大的气区,中近期(1990年—2010年)发现天然气储量平均将在800亿立方米—1000亿立方米,为天然气在我国快速发展建立了较好的资源基础。预计2010年我国天然气年产量将达到600亿立方米—700亿立方米,2020年达到1000亿立方米—1200亿立方米,届时能满足国内需求约60%—70%,部分需求将通过国际合作和引进天然气(包括液化天然气)解决。
  世界天然气资源分布是极不均衡的,亚洲及我国周边国家集中了世界75%的探明储量(其中俄国和中亚国家占43%,中东25%,其他7%),这为我国利用国外天然气创造了良好的外部资源环境。通过管道输气和通过船运液化天然气引进天然气都有很大的前景。
  我国发展天然气的主要措施
  建立我国天然气工业体系,即资源地、管网和较成熟市场三者一体的完整体系,这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制定加速发展天然气的规划,适当调整能源结构,在2010年将天然气增加到7%—8%,2020年达到9%—10%,这虽然与那时的世界平均水平(天然气将占30%—35%)有较大差距,但作为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来说已是很大变化,它将能首先解决我国主要大城市和发达工业地区的用气急需,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的改善;
  立足国内发展天然气,同时在国际加快发展天然气的大背景下参与国际合作开发和引进天然气作为国内需求的补充;
  制定必要的政策有利于和鼓励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
  在天然气跃居第一能源的过渡历史阶段,建立起我国的天然气工业体系并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附图片)


第7版(国际)
专栏:

  发展中国家外债居高不下
  巴西外债总额逼近2000亿美元
  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 英国最新一期《经济学家》援引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形势仍很严峻。
  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最新数字显示,尽管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广大发展中国家所获个人信贷总额呈下降趋势,但在这一年里它们的外债总额仅略有减少。据统计,这些国家1997年外债总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从1996年的35.8%略降至34.9%。
  若按具体国家统计,巴西当年的外债总额最多,达到将近2000亿美元;墨西哥位居其后,当年的外债总额达到1500亿美元。
  1997年偿债率(本金、利息及其他类似支出占本国出口总额的比率)最高的10个发展中国家分别为阿根廷、巴西、巴基斯坦、墨西哥、委内瑞拉、秘鲁、印度尼西亚、匈牙利、哥伦比亚和印度,其中前6个国家的偿债率都在30%以上,而阿根廷和巴西的偿债率则均超过55%。


第7版(国际)
专栏:

  金融趋稳定 外贸渐回升 外汇储备增
  东亚经济复苏露曙光
  据新华社马尼拉3月1日电 (记者陈鹤高)进入新年以来,东亚经济渐渐露出了复苏的曙光,一些国家今年有望摆脱金融危机的困扰,慢慢走上经济复苏之路。
  近来东亚金融市场的相对稳定是地区经济复苏的先兆。新年伊始,欧元启动和巴西金融动荡曾使东亚股市、汇市一度起落较大,但是金融市场很快恢复了平静。最近日本为刺激经济复苏,调整了货币政策,日元汇率跌至过去3个月来的最低点。但东亚国家货币下滑的幅度基本正常,外汇市场没有动荡。目前东亚国家的货币汇率分别比上年反弹了5%至30%左右。东亚股市也在稳定回升之中。
  在金融市场保持稳定的同时,经常项目盈余开始下降。这表明这些国家的内部消费需求在回升,进口开始增加,经济增长速度将加快。今年以来,东亚国家都增加了财政开支,采取了许多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进口需求增大。1月份,韩国进口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4%,泰国增长了1.6%。
  复苏的另一迹象是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已逐步回升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今年以来,菲律宾等国家通过发行国际债券、争取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和从外汇市场购入美元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外汇储备。马来西亚的外汇储备在短时期内增加了40%,从200亿美元增加到了280亿美元。菲律宾2月份的外汇储备增至120亿美元,回升到了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泰国和韩国外汇储备也分别增加到了290亿美元和522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提高了有关国家偿债和进口能力,也能保证汇率稳定。
  另外,近来东亚国家出口形势也出现了某些转机。据报道,东亚地区的企业目前大多开始增加进口,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正由连年下滑转向稳定。此外,今年世界半导体工业出现了复苏迹象,预计全年会增长8%,从而会推动个人电脑、移动电话等电子产品的出口增长。这对以电子产品出口为主的东南亚国家经济复苏极为有利。
  亚洲开发银行最近认为,东亚金融危机已经进入谷底,地区经济将慢慢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近来预测,除印尼外,东亚其余国家今年有望恢复增长。


第7版(国际)
专栏:

  巴西
  对外贸易出现转机
  国际融资举步维艰
  新华社巴西利亚3月1日电 (记者吴惠忠)巴西发展工商部1日宣布,今年2月,该国对外贸易获得2.19亿美元的顺差,这是自去年6月以来首次出现贸易顺差,对目前面临财政困难的巴西来说是一个新的转机。
  巴发展工商部还指出,自今年1月中旬该国实行货币雷亚尔对美元汇率自由浮动以来,雷亚尔大幅度贬值,对美元的比价已由浮动前的1.21∶1降至目前的2.04∶1左右,这对该国商品的出口十分有利。据统计,今年2月,巴西出口额达32.67亿美元,进口额为30.48亿美元。
  巴西发展工商部部长塞尔索·拉费尔预测,今年巴西不但能扭转多年来外贸逆差的局面,而且可望获得25亿至5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据新华社里约热内卢3月1日电(记者童炳强、冯俊扬)据此间媒体报道,受俄罗斯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巴西去年在国际市场上发行债券的金额急剧下降。今年年初,雷亚尔大幅贬值使巴西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更加举步维艰。
  据美国梅里尔—林奇投资银行日前在此间发表的报告,1998年,巴西政府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共发行债券84亿美元,远低于1997年的160亿美元。
  报告还指出,去年爆发的俄罗斯金融危机使得投资者开始怀疑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偿债能力,导致这些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变得非常困难。
  今年1月中旬,巴西货币雷亚尔开始大幅贬值,国际资本市场也对巴西发行的债券暂时关闭了大门。
  据市场人士分析,由于金融局势不稳,今后几个月巴西在国际市场上融资仍将十分困难。


第7版(国际)
专栏:

  柬副首相喜开中国拖拉机
  中国向柬埔寨提供价值2200万元人民币的农机具交接仪式前不久在金边举行。图为柬埔寨副首相兼联合内政大臣萨肯高兴地试开中国提供的拖拉机。新华社发


第7版(国际)
专栏:

  穿戴式电脑
  拇指码输入
  新华社伦敦2月28日电 (记者毛磊)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家最近发明一种电脑手语输入新法。这种方法是用手指间的不同组合进行输入的。电脑用户通过活动手指,即可边走边写,往“穿戴式”电脑中录入文章或电子邮件。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27日报道说,目前美国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等已推出“穿戴式”电脑,以方便用户在走动中使用。但因“穿戴式”电脑一般不配置键盘,所以如何输入信息便成了一个问题。虽然IBM等推出的产品采用了语音识别或手写式录入方法,但这些方法速度较慢,而且准确性也有待提高。斯坦福大学的普拉特等人发明的手语输入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选择。
  普拉特等将他们发明的新手语称为“拇指码”。它通过让一只手的拇指与其它四个手指的指尖、手指中部或底部进行接触,以及将手指进行各种搭配,来形成多达96种不同的排列组合。这些排列组合可分别用来代替大小写字母、阿拉伯数字以及其它特殊符号。研究人员同时还设计了一种特殊的手套,手套中含有的传感器能识别手指所组成的排列组合并往电脑中输入信息。据报道,学习这套手语系统比学习莫尔斯电码等要容易得多。研究人员称,熟练掌握之后,手语输入的速度最快可达每分钟30个英文单词。


第7版(国际)
专栏:

  远东鹳洞庭越冬
  中俄日专家追踪
  新华社莫斯科3月1日电 (记者秦德岐)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阿穆尔中心的科学家最近与中国鸟类学家及日本东京大学的同行们合作,首次对远东白鹳的迁徙路线进行追踪调查。
  据俄国际文传电讯社援引俄社会经济联盟阿穆尔区主席、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代表尤里·达尔曼发布的消息说,研究人员于去年夏天挑选了在阿穆尔州兴安斯克自然资源保护区筑巢栖息的8只白鹳,在它们身上系上航天用的微型发报机。研究人员通过接收发报机发回的信号得知,白鹳在4个月内飞行3000多公里后降落在中国南方的长江中游过冬。
  报道说,为了研究远东白鹳在中国洞庭湖自然资源保护区是如何生活的,俄鸟类学家专门前往该地区进行了考察。根据俄兴安斯克和中国洞庭湖两个保护区签署的合作协定,今年5月中国鸟类学家将前往阿穆尔了解白鹳如何在当地筑巢生活。三国科学家对白鹳的迁徙特点及生活习性进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鸟类。
  鹳属于鸟类中的鹳形目。世界上的鹳有17种,栖居于多水地区,筑巢于树上或屋顶上。在俄罗斯生活的鹳有远东白鹳、黑鹳等。


第7版(国际)
专栏:

  日本
  首例脑死者器官移植成功
  三成多公民志愿捐献器官
  据新华社东京3月2日电 (记者乐绍延)日本进行的首例脑死者器官移植手术1日上午全部结束。脑死者的心脏、肝脏和肾脏分别被移植到4名患者体内,手术十分成功,其中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已恢复知觉。
  这次脑死者器官移植手术于2月28日开始,脑死者器官被摘除后,分别由专机送往各医院移植。其中心脏移植由大阪大学附属医院进行,肝脏移植由信州大学附属医院负责,肾脏移植由东北大学附属医院和国立长崎中央医院实施。
  据医院介绍,各项手术均进行得十分成功,患者情况已经稳定。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已于1日早晨恢复了知觉,其脉搏、体温等基本正常。
  肝脏移植进行了12个小时,时间较长,但手术也十分顺利。医院方面说,新移植上的肝脏血流通畅,手术后患者血压、脉搏、尿量和胆汁等基本正常。由另两家医院实施的肾脏移植手术也很顺利,今后的主要工作已转到手术后医疗管理方面。
  据悉,这位脑死者的角膜已捐献给高知县医院,并使两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1997年10月,日本《器官移植法》生效,本次手术是该法生效后的第一例脑死者器官移植手术。
  此间舆论认为,这次脑死者器官移植手术将改变人们的观念,为日本的器官移植事业开辟新路。目前日本共有1.4万余人在申请和等待器官移植手术,但苦于缺乏器官来源。
  据新华社东京3月1日电 (记者乐绍延)日本总理府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日本有31.6%的人愿意在被判断为脑死后捐献出自己的器官。
  表示愿意在脑死后捐献器官的人中,以20—39岁的青年妇女居多,占到40%以上。而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都表示,即使自己被判定为脑死,也不愿捐献器官。调查还表明,有35.7%的人愿意在心脏停跳后捐献自己的器官。
  日本有关法律规定,自愿捐献器官的人在被判定为脑死后,医院方面仍需征求其直系亲属的同意才能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对此,60.7%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其亲属愿意在脑死后捐献器官,他们将尊重亲属本人的意见。
  有关法律严格规定了脑死的判断标准,相对于普通死者,脑死者的生理机能尚未完全消失,使用其器官进行移植,成功率更高。


第7版(国际)
专栏:

  日本冈山大学医院的医疗人员3月2日首次利用基因疗法治疗癌症。医院负责人称,他们给一位50余岁的患者注射了含有杀灭癌基因“P53”的注射液,以对他的肺癌进行治疗。
  新华社发(共同社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