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呼唤透明
  江建国
  从去年底到今年初,有两起腐败案引起世界震惊。一是国际奥委会在选择奥运会主办城市过程中的受贿事件,二是欧盟委员会在分配补贴和援助以及承包项目中伪造账单、巨额财产下落不明的案件。前一桩造成6名委员被扫地出门,后一桩则导致欧盟委员会3月16日集体辞职。国际奥委会和欧盟委员会都是享有国际声誉的机构,而今竟也不能“免俗”,落到被舆论界穷追猛揭乃至辞职的地步,真让人不胜唏嘘。
  普天之下,腐败无非是形形色色的权钱交易。英国人有句格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相信上述两机构的委员都对此背得滚瓜烂熟;他们十分清楚,他们手中的权力有多大;他们大概同样也知道,舆论界和司法机构对他们的权力使用必定紧盯不放。然而,腐败还是发生了,且规模大,范围广。这究竟是何道理?是因金钱的诱惑实难抵御,还是因委员们的意志过于薄弱?笔者以为,这都不是根本原因。如果把腐败发生的过程和它的土壤审视一番,人们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那种环境下,腐败实在太容易了。换言之,是不健全的体制在诱发腐败。
  例如,欧盟机构叠床架屋就是腐败的极好温床。欧盟委员会有20个委员,按章程,这20人要“为造福于欧盟”“完全独立地”工作,不能接受来自任何方面的指示。这种规定本着眼于摆脱各国政府出于私心可能对欧盟施加的影响,殊不知,这正好使委员们个个成了独霸一方的诸侯。20个委员及其下属的两万名官员,组成无数独立性很强的迷宫般的机构,他们分散在布鲁塞尔的61座大楼和卢森堡的13座大楼里办公,相互脱节,各自为政,谁都不知道谁在干什么。欧盟委员会有25个总管理处,仅主管对外关系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就5个,局外人根本弄不明白,这些机构互相是些什么关系。实际上,欧盟委员会的这20个委员不受任何控制,他们可放手搭建各自的班底,手下的顾问专家多如牛毛,而这些大大小小的办公室,又多是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主事,这些朋友的朋友利用工作之便到社会上构筑关系网,舆论戏称之为“潜艇部队”,意指潜在水下,寻常看不见。葡萄牙籍委员平内罗的夫人,据说“经过合格考试”顺利成为欧盟官员,他还把他的妹夫也任命为他的办公室副主任。就连公认的“老好人”桑特主席也无可奈何地承认,欧盟委员会玩弄“管理杂技”。对于裙带关系,据说这次腐败事件中的众矢之的、法国委员克勒松夫人还振振有词地反问:难道只有聘用一帮陌生人一同工作才算廉政吗?
  国际奥委会的组织机构也相当奇特。尽管民主原则在西方早已实行多年,但国际奥委会成员的遴选却缺乏民主。自从1894年6月顾拜旦创立这个组织以来,它至今对委员资格无白纸黑字的严格标准,连人数也无限制。顾拜旦时代,委员连他在内16人,1988年2月人数最多时增为118人。委员可由朋友推荐入围,每个委员都有权在遗嘱中推荐一个继任人。这次被指控有腐败行为的俄罗斯人维塔里·斯米尔诺夫早就被人指责不称职,但他竟然当过两任副主席,3次进入执委会。洛桑的总部下辖26个委员会,17个职能部门,98人在操作着管理机器,唯独没有一个部门负责廉政反腐。在这种体制下,上了“腐败榜”的委员能达24人,几乎占1/5,也就不足为怪了。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一针见血地说,腐败的原因主要不在于个别委员的道德有失水准,而是这种组织体制在诱使腐败。不久前,出席国际反兴奋剂大会的德国代表公开抨击国际奥委会有封建王朝气味,不是没有道理。
  水浑才好摸鱼,谁想把水澄清,就等于断了腐败者的财路。在上述两起腐败案中,人们都能观察到,有人软磨硬顶,千方百计维护浑水状态。要求国际奥委会引入民主机制,进行改革,本是正义的呼声,但马上有人散布这是政治企图控制体育,力图转移视线。欧洲议会追究腐败的行动,也在欧盟多种利益、多个党派、多个国家错综复杂的背景下,迅速演变成一场党派之争,利益集团之争。社会党人要保克勒松夫人和西班牙委员马林,因为他们都是社会党人;而保守派要保桑特主席,因为他是基民盟党人。最后在投票表决时,意大利不分党派与西班牙站在一起,德国议员则“同仇敌忾”地针锋相对。据意大利说,这是富裕的北方国家企图削减给南方穷国补贴的“阴谋”,云云……
  迄今为止,在体制改革方面仍未见国际奥委会有实质性动作。可喜的是,欧盟委员会已经考虑对体制动手术,将合并某些部门,减少各委员麾下人马,取消顾问,还要求各办公室由各国派员混合办公,同时建立独立的反腐廉政局,加强主席地位,加强欧洲议会监督机制等等。一言以蔽之,还是那个耳熟能详的词:加强透明性———管理体制的透明性。
  反腐在呼唤良知,更呼唤透明。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二十年后看美国
吴妙发
  20年前,我作为参赞和安理会候补代表,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多年,主要精力当然集中在联合国的事务上,但空余之时,对于驻地纽约所在的美国也兴趣浓厚,进行过一番细微的观察和研究。时光匆匆,转眼20年过去了。这期间,对美国的了解只能借助于报刊和研究报告,缺乏具体、感性的认识。然而心中时常萌发这样一种愿望:有机会,一定重返旧地,看看这个国家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没想到这个愿望在不久前得到了实现。今年初,我随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邀请的外交期刊编辑代表团,对美国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访问,一口气跑了洛杉矶、纽约、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和旧金山4个地方,结识了不少新朋友。我深感到,世界发生了巨变,中国发生了巨变,美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科技发展令人注目
  这次访问美国,发现它的综合国力又有很大的增强,其中高科技的发展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访问中,“高科技十分重要”,“知识和拥有知识的劳动人才已成为我们美国每时每刻必须考虑的问题”等话语,不时挂在美国友人的嘴上。到各处实地一了解,确实如此。
  在当今美国,每年用于知识的生产及其传播的开支约占其GDP的20%,其中教育占GDP的10%,培训和在职教育开支占GDP的5%,研究占开发开支的3%—5%。在以信息经济为核心内容的新经济中,过去许多从事农业和工业的职工正成为新一代的知识职工,而且他们的人数还在迅速增加,已占全美职工总数的60%,换句话说,过去概念上的工人、职员,现在已成为新型的知识工人和职员。我们在世界贸易中心参观时,发现一楼有个整洁、优雅达数百平方米的大厅,里面摆着几百台同国际网络相联通的电脑,人们在休闲之余,可在这里查阅各种信息。只要一按电钮,凡是网络上的最新资料,几分钟内就可查到并打印成文,费用只要二三美元,有的地方还全部免费。查阅电脑资料的人,都是新概念的工人或职员,文化程度均在大专以上。这种新经济为美国每年创造了几十万个就业机会,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自1991年开始经济一直强劲不衰的重要原因。
  我问了一下美国友人,这20年来,美国电视业有什么变化。被问者一下就笑了,他说连他自己也被通讯业、信息业及其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变化弄得有点头晕目眩了,而这3个行业目前已占主导地位,可以说已经取代了过去的建筑业、汽车制造业和钢铁业了。现在计算(电脑、软件及服务)、通讯(电话、有线、无线及卫星)和信息(娱乐、出版及提供信息的电视)已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全新的多媒体产业。1998年,美国这项产业的产出就达1.1万多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5%。目前,美国生产电脑的人超过了生产汽车的人,制造半导体的人多于建筑工人,在信息处理岗位的人员多于炼油业的工人,信息产业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1998年,美国汽车、食品、家用电器等“旧经济产品”的消费平均增长率只有0.9%,电话、电脑、娱乐、金融行业等“新经济产品”的消费平均增长率却达到13%。到今年,美国近40%的商品销售将在电子网络上进行。
  由于新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国电话业已有惊人的进步。迄今,美国已拥有6亿部电话,平均每个家庭有1至2部已是很平常的事。电话费几次调价,现在初装费为70美元,只要打个电话,电话公司马上派人来安装,如果你家里已有电话插座,费用就可降到50美元以下。打境内长途,每分钟30美分,打个国际长途,如较远的中国和日本,需70美分,打到欧洲的国际长途,只40—50美分。有些电话公司为某个新产品做广告,甚至允许客户打免费电话3分钟,但条件是打完后,必须听两分钟的广告。今天,人们跑到街上,出差到美国各地,随时可见为数众多的电话亭为你服务,至于备有手机的人数已达1亿以上。
  在新经济的驱动下,美国电视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记得我在美国工作时,电视业已有很大发展,但与今日相比,几乎是隔世之事了。过去美国全国只有3个电视广播公司,即人们熟知的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这3个广播公司几乎提供了所有的电视节目,控制的电视观众达90%以上。以后由于特高频传播技术的改进,FOX电视广播网、联合派拉蒙(UPN)电视网和华纳(WB)兄弟电视网的相继成立,加上公共电视网(PBS)以及需付费的有线电视网,美国全国电视网由3个增至8个,翻了近两倍。目前,美国电视台的总数已达1550多家。一份统计资料很能说明问题:现在98%的美国家庭拥有电视机,67%的美国家庭拥有两部以上的电视机,拥有电视的家庭,能收看30个以上电视频道,每个家庭平均每天观看的电视时间为6小时57分钟,60%的美国家庭观看需付费的有线电视,有线电视已有150多家,可收看60—70个频道,70%的美国人获得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是收看电视。可以说,电视广播的信息来源时刻左右着美国公众的情绪,有线电视为美国人提供了科技、文化、教育和娱乐的来源。
  新经济的发展使美国快速步入全球市场。目前,美国的因特网连接着全世界186个国家和地区,使其资本生产、管理、商品、劳动力、信息技术能迅速地跨国界流动。1988年,美国实行全球经营的企业仅占全美企业总数的20%,而今天已高达60%;外贸行业也从10年前的14%增加到今天的26%。出口行业独树一帜,已把建筑业、钢铁业等传统支柱行业抛在后面。如以1990—1997年这8年为例,美国出口行业年增长率为6.5%,为同期经济增长率的3倍。应该说,从全球化这一意义来说,美国无论从资本流入、经济获益、外贸收入、人才培训、财产积聚等哪一方面来看,都是获得最大利益的国家。美国友人不讳言此点。经济全球化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既带来机遇又遭致不少损失,原因就在于经济弱势这一因素起着作用。这说明,在当今世界,经济实力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因素!
  可以说,美国为支撑新经济的发展,在教育、科技上作了很大的投入,除此以外,在科技教育方面也下了大功夫。当我漫步在航天航空科技博物馆时,许多美国儿童全神贯注地听讲解员仔细讲解的神态和他们用小手抚摸宇航员从月球带回的石头时所露出的微笑,令我怦然心动。我想,有着对科学如此专注的下一代,这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很有希望和基础的。(上)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新事

  酋长国的集体婚礼
  林皎明
  在阿拉伯世界,我参加过多次婚礼。新式婚礼多在饭店里举行。礼堂张灯结彩,彩车喜迎新人。新郎一身深色礼服,新娘身穿雪白婚纱,光彩照人。两人卿卿我我,正坐中央,接受双方亲属的热烈祝贺和同龄人的嬉戏。礼乐奏得满天震响,东方舞娘扭动腰身,极尽挑逗新人之能事……
  然而,集体婚礼却闻所未闻。这不仅由于伊斯兰教规没有先例,也由于阿拉伯人视婚礼为“个人内务”,不轻易让外人介入。因而,有幸参加阿布扎比酋长国集体婚礼,实在喜出望外。
  婚礼在高大宏伟的国际展览大厅里举行。只见14位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排成一行,规规矩矩。个个身着白色长袍,外罩一件薄如蝉翼的黑纱,披纱特加纯金丝滚边。他们身材修长,态度持重,几分腼腆,几分稚气。前来贺喜的部族男子汉们,在他们面前肩并肩,手挽手,挥舞弯刀及手杖,随鼓点翩翩起舞。一个舞蹈方阵足有三四十人,汉子们反复着一种简单的颠步及弯腰动作,嘴里哼着小曲,全然一副自我陶醉的憨态。几个舞蹈方阵,此方毕,彼方起,似众云托月,似情感交汇。厅外,耀眼的礼花在夜空中升腾、灿烂,向全市居民报喜。
  令人纳闷儿的是,婚礼只见一帮男人舞刀弄棍,怎不见新娘露面?原来,酋长国的传统婚礼是不许新娘见男人的。新娘及娘家人另辟一地,办只有女人聚会的“婚礼”。这就断了一睹新娘风采的念想。主持婚礼的阿联酋副总理祝词之后,美餐当然必不可少。亲朋好友坐满近百席,最高礼宾规格的阿拉伯食品“烤全羊”摆在餐桌中央。不过,美酒是没有的。为新人举杯,可口可乐同样过瘾。
  听当地朋友说,本地青年人的婚姻是阿联酋的大话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焦虑。10多年前,数量可观的本地男青年,不是找一位金发碧眼的欧洲姑娘,便是娶一房泰国、菲律宾或印巴亚裔新娘,缘由之一是,本国姑娘出嫁的礼金一年高过一年,让小伙子们望而生畏。按理说,男婚女嫁国别并不太重要。但在阿联酋,本国居民人数少于侨民人口,异国婚姻比例过量,造成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社会问题。酋长国的谋士们忧心忡忡,如此“国际联姻”无需多久,本国血统、习俗便将面临“灭顶之灾”。
  这一现象惊动了扎耶德总统。由总统本人倡导,阿联酋特有的“婚姻基金组织”于1992年成立。基金会开宗明义:“维护阿拉伯和伊斯兰的血统和价值观”,“限制涉外婚姻的蔓延”。章程规定,向每一对本国新婚夫妇提供7万迪尔汗(约合1.9万美元)的礼金。集体婚礼便是这个组织为本国男女青年喜结琴瑟的服务项目之一。迄今为止,集体婚礼已举办了5次,1.6万对新婚夫妇领到巨额礼金。
  在沙漠酋长国的集体婚礼上,异乡客受到格外礼遇,“烤全羊”送上两大盘。喜庆之余,一首中国众人皆知的老情歌在我脑海中忽然响起:“……如果要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酋长国的小伙子们,你们听过这首情歌吗?祝你们都娶一位本地的迷人姑娘。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十六湖”听雨
  梁晓华
  初春,从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乘车去西南方向的普利特维策国家公园,途中下起了小雨。路旁绿草如茵,春意融融。不时有弹洞累累的废弃民居从眼前闪过,显得凄凉、荒芜。
  来到山清水秀的普利特维策,乍闻山谷里传出的瀑布声,恍如隆隆炮响。透过细雨,只见峡谷中湖泊相连,瀑布飞泻,水雾蒸腾。周围森林环抱,空气清新。公园有大小湖泊16个,因此有“十六湖”之称。园长介绍,整个湖区占地近两万公顷,1949年成为国家公园,1979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湖水中含有碳镁钙质的石灰岩沉积物,使水质清滢、碧绿,构成一种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其水流、溶洞和地貌都具有科研价值。“十六湖”宛如一座世外桃源,幸免于前南内战的炮火摧残。实现和平后,这里重又成为人们亲近大自然的理想环境。
  我们沿着湖上的木板栈道,从下游溯流而上。曲曲弯弯的栈道上偶尔还残留着积雪,周围是苔藓遍身的参天松柏,脚下是清澈见底的湖水。水中的枯树枝上覆盖着白色沉积物,像嶙峋的珊瑚,似晶莹的玉雕。栈道旁盘根错节的松树上,一些菌类植物竟长得帽子般大小。女导游不时指给我们看水中的游鱼,她说,园中有珍稀的植物、昆虫、鸟类和熊、鹿、羚羊、狐、狼等动物,禁止车辆进入,不许摘花、钓鱼、遛狗、野炊、狩猎和游泳等,力求维护原始状态,使这里远离车马喧哗,环境免受污染,游客逐年增多。近几年,克罗地亚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各项经济迅速得到恢复。1998年,人口480万的克罗地亚投入12亿美元重建旅游业,当年接待外国游客4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5亿美元,占国内产值8%。普利特维策国家公园内的3座饭店每年接待游客上百万。
  “十六湖”绵延10多公里,首尾落差百余米,大小湖泊阶梯式错落排列,瀑布多达数百个,激湍涌雪,飞瀑碎玉,水声轰鸣。湖群下游,普利特维策河水从约80米高的绝壁上飞泻而下,形成这里落差最大的瀑布。走在环绕湖群的木栈道上,徘徊于飞瀑与深潭之间,使人不由得赞叹:这木栈道既方便游人,又不煞风景,可谓独具匠心。女导游说,栈道由一位克罗地亚女歌唱家用自己晚年的积蓄捐助,始建于本世纪初。歌唱家年轻时聪明美丽,就学于奥地利,在百老汇成名,却深爱普利特维策的一草一木。她与奥国王子相爱,曾同游于此。湖光山色之美,令王子陶醉,他对年轻的恋人动情地说:“我真不知道更爱谁,是你,还是这山水?”
  下得栈道,从瀑布的喧嚣中走出,眼前豁然开朗,不觉已置身于一爿宽阔的湖边。湖畔柳丝泛青,桃花吐红。我们乘大游船行于湖上。霏霏雨雾之中,湖对岸的瀑布群像一条条白色缎带,依稀可见;湖心有座小岛,似隐欲现。导游介绍说,这湖是十六个湖中最大的,水深40多米。从上游排列,是第十二个湖,也叫“羊湖”。相传,一位老汉为躲避狼偷吃羊,每天一早用小船把羊群载到湖中小岛上吃草,下午再去接回。一天,老汉忘记了时辰,直到天黑才去接羊群。由于羊吃得太饱,木船不堪重负,沉入湖中。该湖由此得名。
  导游讲完了故事,问大家听到什么声音?有人回答,是远处的瀑布声。导游再问:“没有别的声音吗?”船上的人顿时安静下来。湖面上细雨点点,一片苍莽。耳闻四周,淅淅沥沥,飒飒有声。立即有人说是雨声。导游高兴地点点头,又问:“为什么没有人听到船的发动机声?”众人恍然大悟:“是啊,这大船为何无声?”原来,普利特维策国家公园使用无油烟、无噪声污染的电瓶船,一次可载近百名游客,据称是欧洲最大、最安静的电瓶船。克罗地亚人民经过战火洗礼,更加珍爱祖国的山水,热爱和平,维护自然环境。这壮哉美哉的情怀,实在令人感叹!
  我至今难忘,那春雨中的“十六湖”。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寓教于乐
  结绳是水兵的一项基本功。图为在英国朴次茅斯举行的1998年国际海洋节上,英国水兵正在向孩子们演示结绳的技巧。 蒋千红摄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品洋酒
  邢世嘉
  在国内受够了酒局的尴尬和饮酒的痛苦,甚至见酒色变,惶恐不已。中国人对酒的那种豪饮狂喝,我一向抱一种本能的反感,这或许是缘于天生没有喝酒的海量。
  而在欧洲饮酒,感受到的却是另外一种情致。我曾在波恩的音乐厅品尝德国威士忌,在巴黎歌剧院享用法国干邑白葡萄酒,在罗马的浪漫酒吧饮意大利白兰地。对于我这个在国内害怕喝酒的人来说,着实领略了一番那充满浪漫色彩和优雅情调的欧洲酒文化。
  欧洲人对于酒,用“喝”、“饮”之类的字眼似乎都不准确,只有用“享用”和“品尝”才显得恰如其分,就像评价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茶道。
  在罗马的那天晚上,我和考察团的另一名成员由华人杨小姐陪同坐酒吧。杨小姐问:“想喝什么?”我们说:“什么都行。”杨小姐却说,“不能含糊,必须明确”,因为点什么酒,人家就提供什么样的酒杯。既然要明确,那就喝一次欧洲白兰地吧。于是,杨小姐用意大利语告诉服务员要白兰地。服务员端来3个高脚酒杯,两个大的一个稍小的,但都是一个形状,大肚小口。他将那个稍小的放在杨小姐面前,然后将两个大杯分别放在我们面前。与我同行的老兄酷爱喝酒,置身这种酒吧,酒瘾就更加强烈。所以,酒一上桌,他就按捺不住地拿起瓶子倒了一大杯。等杨小姐阻止,酒瓶已经空了,她只好再次叫来服务员解释说,我们想做一个有趣的试验,看看这瓶酒可以装满几杯,所以把这些杯子都倒满了,现在没有杯子用了,请再拿一套杯子来。服务员应声“OK”,转身又端来两大一小3个杯子。我们满脸惶惑地望着杨小姐,不解其意。杨小姐说,欧洲的洋酒品种繁多,喝法也各不相同,从用杯、倒酒到饮用都有讲究,它体现着欧洲悠久的酒历史和特殊的酒文化。比如喝白兰地,有专门喝白兰地的酒杯,就是我们桌上放的这种,男士用较大的、女士用较小的。酒杯大肚窄口的特殊设计也有它的道理,因为白兰地属于一种比较高档的酒,它的真正价值除营养之外,就是“闻”与“品”的享受。小口的设计是为了使酒倒入杯中后不致使酒的香味很快释放,减慢香气的溢释速度,让香味尽可能长时间地留在杯内,让人慢慢地享受。大肚的用途主要是让酒在杯内扩大与空气的接触面,增大香味的散发。倒白兰地酒时,尤其要掌握适度,一次只能入杯一盎司。这是喝白兰地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既表现一种文雅的绅士风度,又有利于嗅觉的充分感受。白兰地的酒精度一般低于40度,挥发较慢,所以在享用时,让手充分接触酒杯的腹部,悠悠晃动,尽可能多地让手温传导于杯体,使杯内的酒在稍稍加温中增加香味的散发。
  杨小姐的一番介绍,令我们茅塞顿开,不能不佩服这位中国女子对欧洲酒道的了解和酒文化的研究至深。这一夜,我们在酒吧里坐了4个小时,把原已倒满杯的酒,再一盎司一盎司地倒到新拿来的杯子里,慢慢嗅,慢慢品,悠哉乐哉。
  从酒吧出来,同行的那位老兄问杨小姐,在酒吧第二次要杯子时,为何要谎称是为了做一个有趣的实验而占满了饮酒的杯子。杨小姐笑而不答。问我,我虽知,也笑而不答,只是心里暗暗钦佩杨小姐的机智。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不用秤的商场
  刘梦熊
  刚到中非时,人生地不熟,我们的食品都得从首都超级市场购买。超市的食品质量好,可是价格高得惊人,一公斤牛肉就要五千西非法郎。后来,中非朋友告诉我们,班吉市的“五公里商场”的农产品不仅新鲜,而且价格便宜,是购物的好去处。
  一天,我们驱车前往。这个闻名中非的农贸市场就在班吉市郊。我们仿佛置身于小商品的海洋:数千个摊位一望无际,有木制简易摊位,也有用茅草搭的矮房,用木头和铁皮建造的商店算是一流的了,而大量的还是地摊。别看这里人头攒动,杂乱无章,商品可非常丰富,从汽车、家用电器到五金小百货,从衣料、服装到珠宝首饰、工艺品,琳琅满目。商场以农副产品为主,工业品大多是进口货。
  附近的妇女们,头顶刚刚采摘的香蕉、菠萝、木瓜、毛芋、木薯等赶到商场交易。商场里到处是热带水果和蔬菜,还有新鲜的猪、牛、羊肉。摊主高声叫卖,招呼顾客。中非人的度量观念不强,交易中不大用秤,香蕉按串出售,菠萝以个定价,毛芋、花生米、芒果等则以堆计价,连卖牛肉也是按堆论价。我们花了一万西非法郎买了一堆,竟有四公斤,价格只有超市的一半。在这里,花二百西非法郎,就可买到一串三十多公斤重的香蕉,一只香气四溢五六公斤重的大菠萝,也只要一百五十西非法郎。实在太便宜了!
  离开商场前,我们见一大群人围着几个小摊,正在争先恐后地抢购着什么,忙挤过去看。原来是一些非洲风味的“小吃摊”。红红的炭火上烤着一串串新鲜牛羊肉,散发出诱人的芳香。我也买了一串,又嫩又香,味道好极了。那水牛角似的“饭蕉”(香蕉的一个品种),煮熟后就像粽子一样好吃。在烤牛羊肉的火盘边上,同时还烤着圆鼓鼓的白蚂蚁、手指粗的毛毛虫和黑黑的金龟子。当地人将这些小生物放在一块新鲜的香蕉叶上,津津有味地吃着,就像吃山珍海味似的边吃边啧啧称赞。据说,白蚂蚁、毛毛虫、金龟子等都是当地居民的高级食品,可是一见那模样,我们谁都不敢问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