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1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两会专版)
专栏: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就外经贸情况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
  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增加进口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记者周亮、鹿永建)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天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邀请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石广生向中外记者介绍中国去年外经贸的情况,并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石广生首先介绍说,1998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进出口贸易总额与1997年基本持平,外贸出口继续保持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3239.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4%,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去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1449亿美元。中国出口在世界的排名由上年的第十位上升为第九位,进口排名由上年的第十二位上升为第十一名,进出口总额的排名由上年的第十位下降为第十一位。
  他说,去年中国新签合同外资金额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国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9846家,新签合同外资金额521.3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55.82亿美元,继续保持增长。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发展较快,援外方式改革和援外工作继续稳步推进,对外投资有了初步发展,外经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多边和双边经贸关系继续发展。
  石广生在回答记者有关中国今年外贸工作方针的问题时说,我们去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深化,在周边许多国家经济严重衰退、货币大幅贬值、进出口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以及国内发生罕见洪水和人民币不贬值的条件下外经贸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年中国外经贸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出口,力争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努力增加外贸收汇,适当增加进口;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水平;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积极推进援外工作改革;做好多边和双边经贸;创造外经贸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全面完成外经贸的各项任务,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石广生说,今年我们将按照朱镕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要求,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力争有所增长:
  一是要知难而进,有所作为。尽管形势严峻,但目前仍有不少有利条件。从国内来说,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外经贸发展有力的物质保障,近年来的各项改革也为外贸出口创造了较好的体制条件,同时中国有12亿人口,是发展外经贸的广阔市场。从国际上来说,尽管增幅下降,但去年以来国际经济仍有所增长,而中国所占世界贸易的份额只有3%,扩大出口还有余地,中国与主要经贸伙伴的关系良好,有利于中国的外经贸工作。
  二是依据国际通行规则,已经和正在研究出台一系列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的政策措施。对于出口给予信贷支持。在去年已经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今年将对几大类出口产品提高退税率,正在研究出口保险方面的措施等等。
  三是大力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行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以扩大机电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优质名牌产品出口为重点,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四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国外有潜力的地区投资建厂,发展加工贸易。这不仅有利于所在国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中国扩大出口,中国将为此采取重大措施,做出努力。
  五是加快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和深度拓展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有潜力的新兴市场。
  六是继续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使其适应发展外经贸的需要。这包括加快赋予各类企业外经贸经营权,扩大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建立审批从宽、管理从严的新机制,优化外经贸经营主体结构,调动企业增加出口的积极性。
  七是优化进出口经营环境,加强外经贸法制建设,继续依法打击走私、逃汇、套汇、骗汇和骗退税等违法犯罪行为。
  石广生在回答记者关于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问题时说,中国与欧盟之间发展经贸关系互补性很强。欧洲国家有资金、有技术、有高科技产品,中国有价廉物美的物资,有12亿人口的大市场,基础设施齐全,双方在发展经贸关系的同时,还可发展多方面的经济技术合作。近年来,中国与欧盟国家间的经贸关系发展很快,欧盟现在已成为继美国、日本、香港之后的我们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近些年来,欧盟对中国一些出口产品进行了反倾销。我们认为反倾销措施不能作为市场保护的手段,希望欧盟开放市场,继续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对于倾销问题,我们的态度是坚决的,不允许中国企业倾销,事实上中国企业也没有能力去国际市场倾销。中国一些出口产品价格低,主要是由于原材料便宜、劳动力价格低,加工成本小,因而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他指出,去年欧盟把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取消了,我们十分赞成。但目前还有一些带歧视性的遗留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希望欧盟尽快把中国作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来对待,为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石广生在谈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时说,中国自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到现在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共达13年。我们对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立场和态度从来没有改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的需要,同时也是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我们是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身份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的,既要承担世贸组织成员国的义务,也要求享受相应的权利。2000年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就要开始,这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重大的机遇。我们正在跟美国、欧盟等世贸组织主要成员一直进行着连续不断的谈判,目的在于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争取达成协议,使中国早日加入世贸组织。
  石广生说,最近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访华,双方进行了认真的谈判,谈判是建设性的,在市场准入、议定书和农产品协议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双方的观点仍有很大差距。分歧主要是在一些领域对方的要价过高,超过了我们的实际能力。双方表示愿意继续做出努力,以使中国尽早加入世贸组织。我们与欧盟也进行了认真的谈判。
  当记者问到美国禁止休斯公司的商用卫星进入中国和美国国会有些人提出限制美国高新技术流入中国的问题时,石广生回答说,美国利用安全为借口,禁止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购买的商用通讯卫星进入中国,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对美国的做法,我一是感到震惊,二是表示强烈不满,这不仅会影响中美经贸关系,而且使美国公司损失4.5亿美元的生意,美国应当重新审慎地对待这个决定。美国限制高新技术进入中国,表面上看是在限制中国,实际上是对美国公司的限制,是对美国经济利益的限制,因为中国的市场是开放的,美国公司不进入,其他国家的企业就会进入,受损失的应该是美国,是美国失掉了中国市场,失掉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
  在回答记者关于两岸经贸关系和台湾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时,石广生说,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可促进大陆与台湾的经济发展和交往,有利于提高两岸人民的生活水平。但由于台湾当局的限制,两岸经贸交流仍处于间接、单向的状态。我们希望早日实现两岸直接贸易。根据《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作为中国的单独关税区加入世贸组织的。台湾加入WTO的问题,实际上是“我先台后”的问题,并不涉及香港是否和何时同台湾签订协议。早在1992年,关贸总协定理事会主席声明就已经明确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首先加入,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单独关税区在中国大陆之后加入的原则。各方都应该严格遵守这一原则。
  有记者问,这次全国人大制定《合同法》对中国外贸和利用外资工作有什么影响?石广生回答说,制定新的《合同法》,符合中国国情,其有关内容吸收了国际通行的规则和做法,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分有利,对今后我国发展外经外贸和引进外资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石广生还回答了记者的其他问题。


第2版(两会专版)
专栏: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
  本报记者 洪岩
  在听取了朱镕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等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布赫说,政府工作报告首先肯定了一年来民族地区所取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报告还就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等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进行了阐述。这些政策措施是非常正确的,要认真地、全面地贯彻落实。
  在谈到认真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时,布赫指出,要严格依法办事,加强执法检查,强化执法监督。民族地区要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建立和完善有民族地区特点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要加强法律的宣传和普及,走依法治国、依法治区、依法治州的道路。
  布赫说,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长期以来,中央对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是十分正确和有效的,要认真地、切实地贯彻实施。一是要继续实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增加对民族地区的投资。二是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我国民族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四点二;牧区、半农半牧区草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五;森林面积占全国百分之四十三点九,发展农业、畜牧业、林业的潜力都很大,一定要千方百计把资源利用好。另外民族地区发展经济,要十分重视工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无粮不稳,无工不富,不发展工业是不行的。三是民族地区要努力适应市场需求,重视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总之,千条万条,发展经济是第一条。经济发展才能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统一教育工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条件。”布赫说,这既是经济任务,同时又是一项政治任务。要坚持团结统一教育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要常抓不懈。广大干部群众要加强对宪法和有关民族问题法律、法规等的学习,树立起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民族观,并用这种世界观和民族观来处理民族问题,这样就能达到全国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兴旺发达。
  布赫说,民族地区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和繁荣科学教育事业,同时在民族地区要重视培养一支党性强、文化素质高的民族干部队伍,当前要特别注意培养懂经济、会管理以及各方面的专门人才。


第2版(两会专版)
专栏:

  水患不除 湘乡不宁
  ——湖南代表谈兴修水利
  本报记者 郑园园
  同湖南省代表接触,发现代表们非常重视水利建设。经受了去年的特大洪涝灾害考验,湖南上上下下形成这样的共识:最大的隐忧,最大的省情,就是水患。水患不除,湘乡不宁。
  去年是湖南历史上的大灾之年,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兴水利之年。洪涝灾害过后,省政府启动“7750工程”,即投入7亿个劳动工日,完成7亿个土石方,投入50亿人民币,以修复和加固防护堤坝。这项工程得到了全省人民一致的拥护和支持。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正午说,人们对湖南人有一个印象,就是爱提意见,去年灾后启动“7750工程”,无人持异议。相反,劲头之大,投入之多,效果之好,前所未见。
  “7750工程”原计划在今年汛期到来之前完成,结果到2月中旬就提前完成了。除了民心齐,士气高,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中央政府重视,确保了资金的投入;二是各级干部身先士卒,投入到水利建设第一线,省、地、市、县、村共有20万干部奋战在工地上。
  水利工程的第一要义是确保质量。质量好坏,汛期一到,立见分晓。湖南省采取了建设、管理、防汛三位一体的办法,即归你修,归你管,归你防。这项措施,极大地加强了干部和群众的责任感,因为质量上弄虚作假,就是糊弄自己,贻害家乡。为此,全省建立了一整套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项目法人制、投标制、质量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工程完成后,省里已组织10次大检查,检查组由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只和工程打交道,不同官方打交道。这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检查组迄今已发现5项工程有问题,施工方已采取了补救措施。
  “7750工程”是一项严格意义上的责任工程。一些参加过工程的代表谈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水利工程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湖南的“7750工程”是保家保命工程,不容粗心大意,也不许漫不经心,今天多挑一担土,明天就会少受一份灾。


第2版(两会专版)
专栏:两会走笔

  “全国”的风采
  王义堂
  翻阅“两会”简报,观看“两会”报道,越来越感到“全国”两字重如泰山。
  听听代表、委员的发言,为国为民,溢于言表;看看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拳拳之心,跃然纸上。不论是讲改革、发展、稳定,讲民主与法制建设,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是讲可持续发展战略,讲科教兴国战略,都讲的是全国的事。或是透过自己那个地方的事,来讲全国的大政方针;或是站在全国的大局上,来讲局部怎样服从、推动全局。人人想的是全国的事,议的是全国的事。很少有过去一些会议上存在的“一表态(抽象地同意会议的主题报告),二汇报(本单位、本地区的工作),三要钱(要求有关部委拨款)”的现象。
  “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身上展现的“全国”风采表明:代表、委员虽然来自全国各个省区市、各条战线,但他们并不是这个省区市、这条战线的代表、委员。他们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代表,行使的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他们是全国各族各界的委员,“议”的“参”的都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想的、说的、办的都同“全国”两个字名副其实。全国的事压倒一切,全国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代表、委员正肩负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行使着自己的神圣权力。
  亚洲金融危机,再一次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世界上一些地方出了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到我们国家的发展。离开整个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是很难的。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离开全国的发展,离开各个方面的理解、协调、支持,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和进步都是不可能的。办好全国的事,是“两会”名称中冠以“全国”的意义所在。把全国的事放在最高的位置上,自觉地站在全国的大局上考虑问题,主动地将局部放到全国的大局中去观察、去思考,是“两会”代表、委员的风采,也是我们每个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应有的素质。


第2版(两会专版)
专栏:代表委员论坛

  文明创建要上新台阶
  全国人大代表 马元飞
  1996年以来,合肥市以学习张家港为契机,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为东风,以中央倡导的“讲文明、树新风”为动力,以“半年初见成效,一年大变样,三年步入良性循环”为目标,掀起了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热潮,取得了许多成果。目前,合肥市创建活动正在健康有序地向初步实现良性循环目标推进。
  创建活动,不是仅靠搞一两个战役就能取得成效,而必须常抓不懈;要巩固创建成果,更须付出努力。合肥市创建工作的经验在全国推开后,使我们受到莫大鼓舞,成为我们的动力。要使创建活动上一个新台阶,我认为还要进一步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各级领导要对3年来创建实践作深入的理性思考,从而奠定长期坚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思想基础。
  二是提高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和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重点提高城市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水平。
  三是把“讲文明、树新风”和开展“三讲”活动、“纠歪风”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党政机关、公用事业和商业服务业的服务质量。
  四是坚持“育文明人建文明城,建文明城育文明人”的工作思路,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
  五是把我市“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方针,把城市创建工作向农村辐射。
  完善创建文明城市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走依靠改革、依靠法制、依靠民主决策巩固和发展创建成果的路子。我相信,通过这些努力,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一定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2版(两会专版)
专栏:

  扶贫攻坚常抓不懈
  ——访四川巴中地区行署专员李克明代表
  本报记者 严冰 梁小琴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力争今年农村贫困人口再减少1000万以上’,这说到了我们来自贫困地区代表的心坎里。”人大代表、四川省巴中地区行署专员李克明告诉记者,由于选准了路子,巴中的扶贫攻坚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脱贫先填饱肚子,要吃饭先从粮食增产入手,抓吹糠见米的项目。巴中本来十年九旱,过去却年年种水稻,年年减产,年年吃不饱。从1993年起,巴中从保险粮——玉米入手,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当年玉米产量达到1.15亿公斤,1998年达到4.25亿公斤,农民人均有粮食500公斤,思路一换,就填饱了肚子。
  “吃饱了肚子,还得有钱花。”李克明告诉记者,这几年,巴中坚持把小康建设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把富民与培植财源结合起来。池园经济就是巴中脱贫奔小康的杰作。搞小微型水利,打井、建池。近两年,全区新打井4.7万口,建微型水池4.2万口,改土15.2万亩。过去,南江县很少种蔬菜水果,百姓吃菜都要翻山越岭到陕西汉中去拉。现在,巴中人自己种的蔬菜水果摆满了集市。李克明说:“农民都很实际,不听你讲以后怎么怎么样,只要看明白了,种什么能赚钱,保证跟你干。”
  李克明代表认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1993年到1997年,巴中下决心打破“瓶颈”,掀起交通建设大会战。5年来,全区投资14亿元,建成县乡级公路1182公里,新修村道1852公里。100%的乡和78%的村通了公路,石板路通到了家家户户,交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路通财来,为脱贫致富打开了大门。
  “把革命老区建设好,让老区人民过上安宁、富裕的新生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李克明说,扶贫攻坚,将是我们常抓不懈的工作。


第2版(两会专版)
专栏:

  国企改革要眼光向内
  ——访人大代表、广西柳州市委书记蒋纯基
  本报记者 陈陆军
  采访人大代表、广西柳州市委书记蒋纯基,他一再向记者强调这样一种观点:国企改革的大政方针已定,现在重要的是抓落实。“我们不能借口外部的需求不足,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搞好国企改革,关键要树立信心,眼光向内,立足于企业自身的‘三改一加强’,把企业内部发现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
  他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柳钢集团是广西最大的国有企业,去年由于受钢材价格下跌的影响,预计亏损两个亿,该企业及时在内部推行了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人员减少了一半,采购成本降低了一个亿,生产成本降低了6800万元。去年一年算下来,不但没亏损,还盈利2500万元。
  蒋纯基说,国企的内部改革十分重要,希望能够引起有关企业和地方的足够重视。有的企业老是埋怨企业外部环境不好、市场疲软,就是没有眼光向内,真正下一番功夫去解决企业内部的问题。不在提高企业自身素质上和生产一个好产品上努力,这样怎么能搞好国企改革呢!


第2版(两会专版)
专栏:

  健身运动在普及
  ——郑凤荣委员说体育进步
  本报记者 谢卫群
  我国第一个打破世界跳高纪录的运动员郑凤荣,是体育界的老政协委员。记者采访她时,说得最多的还是体育的进步。
  郑凤荣从事体育工作40多年。她说,过去主要靠苦练,现在,讲科学,光锻炼的器械就让你眼花。现在的运动队又有主治医生,又有营养师,科学多了。她感叹,这种变化不仅在体育界,留心一看,生活中,健身房、网球场、保龄球馆越来越多。健身运动成了人民群众的一种普及运动。
  郑凤荣一直在琢磨,运动员的运动生涯结束后,该怎么办?她说:运动生涯结束了,学习工作不能停止。体育运动条件改善了,运动员更要加强学习与修养,这样对运动员的提高有好处。


第2版(两会专版)
专栏:

  西北扩大内需有潜力
  本报记者 马应珊 郑园园
  中国要腾飞,潜力在西北。这是来自西北五省区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审议讨论朱镕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时形成的共识。
  大西北有三个主要方面的需求,将会拉动全国的经济增长。
  第一是增加投资的需求。人们常用“富饶而贫困”来形容大西北。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代表充满信心地说,改革开放20年是新疆粮棉连续大丰收的20年,石油、天然气创高产的20年。但这些开发和发展,对新疆潜在的丰富资源来讲,还仅仅是开始。只要有足够的投资,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完全能够把新疆建成全国最大的商品棉基地、主要的石油天然气为主体的化工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基地。目前,新疆是西北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糖料生产基地。这五大工业基地的建成并不断发展,将不断扩大投资的需求。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主席韩应选说,青海有钾肥、食盐、水电、硅铁、铅锌、石棉、黄金、石油、天然气、中药材、畜产品等十一大类资源优势。青海又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修建大、中型水电站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有国内外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资源大省、人口小省、财政穷省的青海,在新世纪成为工业大省将不会是幻想。
  第二是不断增加消费的需求。如果说沿海地区对家用电器的需求已日趋饱和,但大西北地区才开始升温。青海、西藏、新疆、甘肃的800多万牧民告别游牧生活,定居于小城镇。医院、学校、体育、文化娱乐也随定居而发展起来。不少农牧民家庭还没有彩电、冰箱,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西北地区的公路建设,水电建设,邮电、通讯设施建设,农、林、牧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不断发展等等,这都是大西北的消费需求。
  第三是增加出口的需求。新疆有1600多公里长的边界线,有300多个口岸,10多个邻国有大量的食品和轻工产品的需求,为此,新疆有独特的优势。青海、西藏、宁夏等省区已结束了出售原材料的历史,开始自己搞深加工,创造有民族特色的名牌产品。如青海、西藏藏式地毯、挂毯、牛羊绒,新疆的棉花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欧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新疆的花岗石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今年又拿到了4000多万美元订单。


第2版(两会专版)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左上:山西代表申联彬在讨论会上就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问题发表建议。
  本报记者 李舸摄
  右上:来自辽宁的王国勋代表就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对农民进行科普知识教育谈自己的意见。
  本报记者 王忠家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