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真正把好事办实
  ——思想政治工作漫谈之四
  张黎洲
  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的正确原则之一。而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正是实现这一原则的一个有效方法。
  什么叫“把好事办实”呢?按通常理解,就是领导部门决定为群众办好事,并且认认真真地付诸实施,扎扎实实地促其兑现,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使好事落空,让群众失望。这种理解自然是正确的,但并不太完整。因为办好事同做任何工作一样,要先作决策再去落实,决策和落实是相互联系的完整的过程,能否取得满意结果是同决策正确与否分不开的。因此,把好事办实的“实”字,指的不仅是落实时作风上要务实、扎实,而且是决策时思想上要求实、切实。也就是说,当领导部门考虑某件好事该不该办、能不能办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决策时实话实说,严格审核,防止随意承诺、“好事滥办”;落实时实事实办,说到做到,防止抓而不实、“好事虚办”。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干部往往忽视办好事也要求实、务实,以致出现“好事滥办”、事与愿违的情况。不久前看到这样一则报道:江西省某县有的乡镇每年承诺办的好事多达十几件、几十件,好多费用要由群众集资承担。针对好事办得过多过滥现象,县党政部门和群众代表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核把关,一年多时间就已否决一百一十六件,为群众减负三百六十多万元。办好事却需进行审核把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在某些同志看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想办好事这本身便是值得称道的大好事;而且,好事办得越多越好、办得越“火”越好,以至任内提出办多少件好事似乎成了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尺,至于结果如何、是否办实则是不太重要的。以这样的思想指导工作,办好事就必然会变味。更有甚者,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名为替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实为替自己“创政绩,树形象”,甚至搞“不怕办不到,只怕想不到”那一套,刮起了“攀比风”、“浮夸风”,沾染上形式主义的不良习气。这种“好事滥办”的现象,实乃一些干部心理、心态、思想、作风上某些不良倾向的综合反映。
  不难看出,要真正把好事办实,关键是用健康、理智的心态去看待,用务实、负责的态度和作风去施行。我们共产党人和广大干部,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以为群众谋利益为最大追求的。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是实践党的宗旨、履行干部职责的根本体现,因而必须尽心尽力,讲求实效。但办好事是有条件的,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考虑是否合乎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是否能够长久受益和持续发展,有的还需论证是否合乎有关政策规定。这说明,办好事既要讲客观需要,又要讲实际可能;既要有高度热情,又要有求实态度;既要强调尽心竭力,又要注意量力而行。一句话,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达到主观与客观、需要与可能、动机与效果的科学统一。如果盲目或勉强去办那些不应办也办不好的事,反而会因虚名招实祸,加重群众负担,影响干群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思想政治工作是凝聚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说,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认真研究这其中的学问和方法,真正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黄兴国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继续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丰富对外开放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当前,如何千方百计采取有效方式招商引资,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必须对当前的经济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展望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三个动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二是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三是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大。正是这些新的发展动向,构成了世界经济的基本态势,并给招商引资工作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对招商引资工作进行必要的调整。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各地积极招商引资,取得了很大成效,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一些误区。比如,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第二产业投资比重过大,而对第一、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较小;区域招商引资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重复引进项目不少;等等。因此,今后必须在科学分析经济形势的基础上,针对新的经济环境,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探索招商引资的新思路,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必须针对新的经济环境,力求以新的思路求得新突破
  在扩大招商领域、扩展利用外资方式上寻找新思路。一是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合理引导外资投向。围绕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从单纯吸纳资金为主转向以引进技术为重点。二是通过资本市场引进外资。过去引进的外资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少量的是外债,今后应设法通过资本市场引进外资。当然,要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注意防范金融风险。三是利用区位优势,吸引跨国公司,加大“双项推进”力度。可以组织一些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出去投资办厂,开展跨国经营,同时进行招商引资。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宁波市提出了“深化招商领域,扩展引资方式”的新思路,千方百计进行招商引资,目前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在具体对策上有新突破。一是在调整产业结构上有新突破,跳出单一的以“嫁接”的形式招商引资的模式,突破现有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局限,着力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即使是引进外资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也要提高资本和技术密集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竞争力。二是在努力抓好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在着力开拓间接利用外资的方式上有新突破,主要是证券投资、信贷投资、租赁式投资等。要把证券市场作为引进外资的一个重要途径,并把筹集到的资金灵活地运用到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去。三是在发展境外投资经营、扩展境外合资与经营上有新突破。通过境外投资经营和境外合资合作,既带动出口,又推动对外招商引资。四是在引进技术上有新突破。引进一些能开发潜在市场的新产品、新技术,从而既可以争取外资,又有利于改善产业和产品结构。五是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契机,在加大“购并投资”的引资力度上有新突破。这不仅可以盘活国有企业部分存量资产,实现资产的优化重组,而且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结合各地实际,切实改革不适应发展要求的招商引资办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政策。但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招商引资的力度也不平衡,有一些地方成效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地方的对外开放思路不明确、政策不稳定,投资软环境不理想。宁波市前几年在招商引资方面虽然作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有许多做法已经不适应当前招商引资的需要,因而必须加以改革。宁波市最近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政策,改革了审批制度,取消40%以上的审批事项,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
  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主动就是积极地联络感情,做好牵线搭桥工作。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应以情感人,热情接待海外华人侨胞和外商,利用各种有益的联谊活动去增进友谊。二是应根据建设规划,积极牵线搭桥,在投资项目的筹建、投产和发展中,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改善投资环境,变被动为主动,让投资企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生根、开花、结果。
  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请进来和走出去都是为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请进来,就是要把投资环境建设好,每个部门都要切实关心、支持外商投资企业,积极、认真地帮助外商投资企业解决生产和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简化外商办事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努力为外商创造一个按照国际惯例投资、管理、经营的良好环境。走出去,就是到境外与外商(包括华人侨胞)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在海外搞联营或者创办公司,就是拓展国际市场的一条重要渠道。
  引资与引智的关系。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是加快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引资上一定要瞄准国外大公司、大财团,让他们到国内兴办企业。同时,要把引资与引智结合起来。引智,就有一个人才问题。人才是社会的第一资源。利用外国智力,比引进资金还重要。要敢于解放思想,向世界敞开大门,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通过引智,还可以引进技术、管理、市场和机制。此外,还要有重点地搞好自我培养,有意识地把各级干部放到国际经济大环境中去经风雨见世面,增长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才干,提高外向型经济的管理水平。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邓小平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发展》
  庄福龄
  唐洲雁撰写的《邓小平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发展》一书,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从发展中寻找联系、从历史中研究逻辑,全面揭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从布局看,该书是从邓小平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发展这两方面着手的。全书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轨迹,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轴心,从思维逻辑和社会实践两方面分析了从马克思到邓小平一个半世纪理论发展深化的历史进程,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上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自然也从历史的必然性上论证了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顺乎时代要求的强大生命力。全书以上述开篇为基础,又进一步设置两篇,一是更具体地从内在逻辑结构上阐述了邓小平理论各个基本观点的相互关系,二是从历史发展上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一脉相承而又各有侧重的理论联系。最后以总结性的篇章阐述了邓小平理论总是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前进,既遵循历史,又推进历史,逻辑思维十分清晰,成为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典范。
  该书之所以能够对邓小平理论体系作出较有深度的分析,是同作者努力从哲学上、从中国革命实践上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分不开的。从哲学上看,该书运用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维方法,详细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马克思到邓小平所经历的长期发展历程。指出,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既是一个理论思维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类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客观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哲学分析,把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发展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从中国革命实践看,该书不仅把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同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实践、探索联系起来,而且颇有新意地把它同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探索、贡献结合起来,阐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结构可分为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政策四个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不同层次,充分说明了三代领导集体是一脉相承的,说明了邓小平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她必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丛》
  梁柱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丛》,最近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套丛书比较全面地、多角度地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结了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是一套具有理论创新价值的丛书。
  一是选题覆盖面广、针对性强,比较集中地展示了高校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成果。这套论丛,是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从其承担的四项国家重大课题和各校报送的六十四个选题中,精选出十二个专题编辑而成的。其中,围绕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专著有:《社会主义本质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科教兴国论》、《社会稳定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与经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研究》等;此外,还有《国内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评析》。这些选题不仅富有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且由于集中了一批各个研究领域中的专家、学者,从而保证了这些著作的学术品位。
  二是着重在全面、正确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上下功夫。研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而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备的科学体系,因而必须用科学的态度来加以对待。这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在各个专题编写中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体现。各书作者注意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从不同方面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从而为所论述的专题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历史和思想背景,使人们更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理论发展的深远意义。同时,作者不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且注重国内和国际历史经验的总结,并对历史过程和历史事件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从而有力地说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
  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规律性的探索,发挥理论研究成果对决策的咨询作用。论丛的组织者提出,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重大问题,不仅要有理论的阐述和说明,而且要有对有关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剖,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空发议论。这是一个值得称道的指导思想。众所周知,理论源于实践,而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对于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总结的邓小平理论,当然需要加以认真研究,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这一理论深入研究当前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理论研究工作同两个文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能够对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这无疑是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中应当提倡的一个正确方向。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振兴老工业基地
  闻世震
  编者的话: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振兴老工业基地,无论对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三年目标,还是对于国有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共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的这篇文章,结合辽宁省的实际,客观分析了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振兴老工业基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竞争力中的重要地位,并对老工业基地如何克服当前的突出困难,实现振兴和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从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实际出发,着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老工业基地。《决定》还进一步明确要求,加大支持力度,加快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并向老工业基地倾斜。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重申了这一重要指导思想,并做了具体安排部署。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对于正在为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而奋斗的辽宁广大干部群众,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只要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部署,奋发图强,群策群力,就一定能够打胜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攻坚战,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从战略高度认识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全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十五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极端重要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我们能否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从总体上搞好国有经济。辽宁国有经济比重大,实行计划经济的时间长,历史遗留问题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辽宁的国有企业能否搞好,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但是辽宁自身的问题,也是关系全国改革发展进程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虽然困难很大,但也具有有利的一面。从发展的意义上看,老工业基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们加速发展的基础和财富。当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实现“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提高国民经济素质,离不开我们在长期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产业基础。从改革的意义上看,虽然老工业基地受旧体制的影响比较深,但是大工业物质基础雄厚,城市化水平高,这些都是发展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有利条件。在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国有企业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集中表现出来,遇到了种种困难,但这些困难是转变中的困难,是带有阶段性的历史现象。辽宁这个老工业基地如果把国有大中型企业搞活了,建成比较规范的市场经济体系,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是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实现制造业的全面振兴仍然是工业发展的主题。这就决定了在下个世纪全国经济的发展中,辽宁仍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众所周知,辽宁是我国在“一五”、“二五”期间兴建的重化工业基地,在制造业方面具有雄厚的基础,并集聚了众多科技人才。如果能够抓住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契机,通过自身努力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用高新技术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那么,辽宁老工业基地不但可以摆脱困境,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而且能够对全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提高国民经济的装备水平,做出新的贡献。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是积极参与国际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和竞争的需要。包括日本、朝鲜、韩国、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在内的东北亚经济圈,资源丰富,资金充裕,科技发达,是下个世纪全球经济发展具有很强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辽宁地处东北亚地区的中心位置,不论从区位条件还是从经济基础来看,都是我国参与这一地区经济合作和竞争的重要力量。最近两年,我们的发展虽然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许多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仍然看好辽宁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积极发展同辽宁的经济合作关系。如果辽宁老工业基地能够尽快得到振兴,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和有利地位。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关键在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当前,辽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困难,集中体现在“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两大难题上,其深层次原因是机制性、结构性两大矛盾。这两大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很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影响,辽宁国有经济成分比重大、战线长,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迟缓;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条块分割,大而全、小而全;产业结构不合理,工艺技术落后,设备老化,资源型产业多数因为资源枯竭而陷入困境;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档次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冗员多,劳动生产率低下。这些情况说明,我们必须在转变经济体制的同时,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在深化改革的同时,下力气抓好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同时,注意解决好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非经济因素。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辽宁实际,我们加速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努力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总体思路是“一个突破、三个创新”,即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和企业制度、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的创新。在具体工作中,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坚持以改革统揽全局,加快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改革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根本出路,也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必由之路。辽宁今天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矛盾集中暴露的结果,不革故就无以鼎新。要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配套改革,处理好改善企业外部环境与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关系,把握好长远目标和阶段性攻坚的关系,把改革贯穿于各个方面,进一步破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束缚,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断前进。要把改革同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加速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国有经济战线过长是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突出特点,因此,我们特别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积极探索国有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给国有企业以正确定位,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构优化不但是结构比重的调整,更是技术体系的升级。几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坚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辽宁科技力量比较雄厚,而且工业门类齐全,加工和配套能力很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具有很多优势。就产业发展规律和现有条件看,只要加大扶持力度,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就会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先导产业。这些产业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广阔,是辽宁经济新的增长点。
  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辽宁的国有资产存量主要集中在冶金、机械、石化、能源等传统产业,这些都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的困难主要不是产业自身的问题,而是产品的水平、档次问题,一些产品档次低、质量差、品种少,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在辽宁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必须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作为重头戏,把技术改造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方向,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载体,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应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提高工艺技术水平为重点,把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所有技改项目都应坚持非高莫上、非新莫上,由单纯在产品量的扩张上做文章,转为在质的提高上下功夫。要防止投资分散、攥不成拳头,重点支持优势行业中基础好、规模大、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快发展。
  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加快劳动力结构调整步伐。就业问题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辽宁老工业基地,这一问题尤为突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改组国有企业,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导致部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安置就业,将对国有企业富余人员的转移造成重大冲击。减员增效、下岗分流,转移国有企业富余人员,不仅是解决当前困难的重要举措,也是关系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保持社会稳定就难以实现。辽宁宏大的产业大军,不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包袱,而是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拓宽思路,广开渠道,闯过当前这一关,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富余劳动力战略转移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和小企业,扩大就业新领域,把劳动力结构调整同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振奋精神,开拓前进,重塑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形象
  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进而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是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应当承认,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辽宁这个老工业基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但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方针、政策,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奋力拼搏,就一定能闯出新路子,打开新局面。到今年10月份,辽宁省国有企业结束了连续4年亏损的局面,呈现了转机,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们要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在全省深入开展高举旗帜、解放思想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破除消极畏难情绪,树立打好国有企业改革脱困攻坚战的信心;破除等、靠、要思想,树立练好内功促进发展的紧迫感;破除小富即安的自满情绪,树立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坚定不移地搞好国有企业,把辽宁经济搞上去。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站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前列。要切实转变领导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努力用发展观念、市场观念、创新观念去认识和分析问题,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去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抓住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坚决在明年实现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再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重塑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形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作为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基地、重型装备基地,曾经为全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做出巨大贡献,有过自己的辉煌。现在,实现“第二次创业”,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担,已经历史地落到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全国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完成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使辽宁这个老工业基地以崭新的姿态跨入新世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