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调整结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乐亭县农业结构调整调查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调查组
  河北省乐亭县年产粮食4亿多公斤,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1994年以来,该县立足于农业内部挖掘潜力,走加快结构调整的路子,着力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不仅促进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使高产穷县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一,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12元,1998年达到3497元,比上年增长11.6%,高出全国平均增长速度7.3个百分点,4年翻了一番多。全县农村存款余额30多亿元,农民人均存款达到6000多元。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构成变化来看,粮、棉收入的比重由1994年的26.7%下降到1998年的17.6%,4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果品、蔬菜以及牧渔业的收入比重,从1994年的31.3%上升到1998年的56.4%;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基点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民从二、三产业获得收入的比重由1994年的2.5%提高到1998年的8.7%,增加了6个百分点。以上收入构成变化表明,新增农民收入中,70%是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
  第二,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使县财政收入显著增加。乐亭县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主攻经济作物生产,扩大畜牧业和水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带动相关产业的成长,使税源不断拓宽,税基不断增加,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成为县财政收入的支柱。该县财政收入从1994年的5896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14329万元,4年增长了1.4倍。
  第三,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使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快速提高。1998年,乐亭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是结构调整初期1994年的2.2倍。其中农业总产值15.14亿元,是1994年的2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8%。农业总产值增长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了43%,高于二、三产业的贡献水平,居于国民经济增长的主体地位。
  第四,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得到充分的消化吸纳。乐亭县近几年培育起来的蔬菜、果品、畜牧、水产等主导产业,大部分属劳动密集型,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强,新增就业容量大。几年来,该县农村劳动力基本得到了充分就业,在农业领域寻找到了较为可靠的从业岗位和收入来源。
  乐亭县调整农业结构取得这么大的成效,他们是怎样做的呢?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立足市场需求,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乐亭县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中,扩大以果树、蔬菜为主的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生产。全县果树和蔬菜面积达到40多万亩,年产值9亿多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3%。大力发展市场需求大的畜禽和水产养殖业,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1156万头只,产值4.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6%。水产业在稳定淡水养殖面积的基础上,开发海水对虾和贝类养殖面积12.3万亩,水产业产值达6.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通过结构调整,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了支撑农业全局的蔬菜、果品、畜禽、水产品、珍稀皮毛动物五大主导产业,其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79%。
  第二,加强规模化、基地化建设。一是实现了果品和蔬菜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在稳定和扩大葡萄、苹果生产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鲜桃生产基地,在全县进行区域化布局,集中连片开发,兴建了3个万亩以上的鲜桃基地,使鲜桃生产形成规模;蔬菜生产突出骨干品种,建设了6个万亩生产基地。二是在养殖业发展中,着力于扶持养殖大户,引导养殖业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庭院格局,结集成规模化、工厂化的养殖小区。全县已经建立了146个养殖小区,使养殖业成为农业发展的又一特色。
  第三,重视农业科技投入,以高质量和创名牌占据市场优势。一是积极引进、试种、试养和推广新优品种。引进蔬菜新品种33项;对3万多亩桃品种进行大面积改良,新上了23项优质品种,如结果期长的美国油桃,市场价高,销路看好;试养美国兰狐等珍稀品种。二是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推行间作套种的立体高效蔬菜栽培模式和以日光温室、大中小棚为主的设施蔬菜栽培,延长产品的上市期,提高错季节蔬菜产出量,以错季节批量优势抢占市场。三是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园区,实行高资金投入、高科技推广、高标准管理、高产品质量、高经济效益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培育出一大批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业创收项目。
  第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整体效益提高。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龙头带动型企业。兴办了以转化玉米为主的酒精、高蛋白饲料、玉米油、木糖醇等生物工程公司和化工厂,年转化玉米6万多吨,占全年玉米总产量的1/7,消化玉米芯1.44万吨。全县有8家精制米加工厂,年消化稻谷13万吨,占全年水稻总产的28%;有5家较大规模的造纸厂,年消化稻草15万吨。兴建了水果罐头厂、蔬菜腌制厂和生猪屠宰分割生产线,年转化水果3500多吨,蔬菜9000多吨,屠宰生猪4万多头。
  第五,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农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近几年,乐亭县蔬菜、水果的商品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销售量逐年增加,基本上没有发生滞销积压。一是兴建了集信息、仓储、运输、加工、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冀东果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量130多万吨,交易额超过7亿元。二是建立蔬菜、果品、畜禽、水产专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协会和经纪人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260多个,在全国20多个城市建立了信息站和批发中心,为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窗口和纽带作用。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小沙棘大事业
  本报记者万秀斌
  独特的生态价值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3。而水土流失最严重、治理难度最大的是北方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由于气候干旱,土地瘠薄,这些地区大部分为非宜林地,难以大面积发展乔木林。
  “人人都知道植树造林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但为什么年年种树不见林?植被的破坏日甚一日?治理水土流失速度缓慢的原因,除了投入不够,政策不力以外,还与没有突破性的技术与树种有关。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至少在黄河流域或黄土高原地区,我们已经找到了一种‘突破口’式的植物,那就是沙棘。”
  这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北京林业大学的6位专家在给国家领导人的信中对沙棘的“举荐”。国家领导人对此也予以充分肯定,并批示有关部门给予关心和支持。
  那么,沙棘何以成为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法宝”?
  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西南、华北及东北地区的灌木沙棘,首先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生命力旺的特点。无论是在海拔5000米的青藏高原,还是在冰天雪地的北方边疆,它都可以繁衍结果;在条件恶劣的山顶、山坡、丘陵、风沙区、沟谷、河滩等都能见到它的丰姿。其次,沙棘根系发达,萌蘖力强,生长迅速。据调查,人工种植沙棘三年后开始萌蘖串根,平均每年水平扩展幅度为1—3米,平均单株沙棘第二年可产生10多株沙棘幼树,通常四五年后,地面郁闭成林,地下根幅可达10多米。人们形象地说“沙棘枝叶茂密,地上像一把伞,减少暴雨直接击打地面;枯枝落叶多,地面像一面毯,阻止地面冲刷;根系发达密集,地下像一张网,牢牢固持住土壤”。
  15年来,我国沙棘资源建设得以蓬勃发展,平均每年种植沙棘6万公顷,沙棘资源总面积目前已达150万公顷,占世界沙棘总面积的90%以上。
  巨大的经济价值
  要调动广大农民种植沙棘的积极性,就必须让他们从种植沙棘中受益。因此,对沙棘经济价值的开发也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而沙棘本身的经济价值也为其开发创造了有利基础。
  沙棘可以解决群众的“三料”(饲料、肥料和燃料)问题。沙棘的叶子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饲料价值高,同时因为它萌蘖力强,生长迅速,是草场建设的优质植物。内蒙古伊克昭盟的经验表明,种植沙棘4年后,每5—6亩林地可饲养1只羊,且膘肥体壮;而普通灌木草场12亩地才能养1只羊。沙棘有很强的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作用。据测定,一亩5年生沙棘,可固氮24公斤,相当于50公斤尿素的含氮量。加上林地枯枝落叶等增加的有机质,可很好地改良土壤。沙棘燃烧值高,是燃料短缺地区的主要农村能源。
  沙棘全身都是宝,有较大的产品开发潜力。沙棘的果实和枝叶等含有200多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生物活性物质。沙棘还是一味中药,具有多种药理功效。
  对沙棘的开发,一开始就受到了我国政府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沙棘生产厂家200多个,产品包括药品、保健品、食品、化妆品、酒等,年产值达3亿多元。这些生产厂家大多分布在沙棘种植区,为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大企业开始转向沙棘产品开发,美国、加拿大等国投入沙棘加工和销售的企业也日渐增多,沙棘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我国作为沙棘的故乡,在国际沙棘开发舞台中发挥着先锋和主力军作用。但就目前的现状看,我们的工作还很有限。
  10多年来,我国对沙棘的开发利用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其总面积(包括人工种植与野生)也不过150万公顷(合1.5万平方公里),相对于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荒漠化土地面积,相对于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及新增沙化土地2460平方公里,这只能说是大漠中的一小片绿洲。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田泥拍卖河泥填补土肥粮增
  南盟村疏浚河道办法新
  本报讯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南盟村采取田泥拍卖、河泥填补的办法,土肥粮增,旱涝保收,多全其美疏浚河道。
  11月27日,笔者行走在南盟村的田间小道,看到河道沿岸4米内与4米外的泥土有明显的区别,陪同的村干部介绍说,河道两岸4米内的田地,有1米深的泥已招标拍卖给周边轮窑厂制砖,现在田里的泥是由疏浚河道的承包人用挖土机挖上来的河泥。由于河泥肥沃,沿河两岸用河泥填补的83亩稻田当年平均亩产增10%以上。全村已疏浚河道17条,总长10350米,完成土方55800立方米,工程统一由村里组织招标承包,不花村民一分钱,未用村民一日工,拍卖泥土收入与疏浚河道支出相抵,村里还增加收入7万多元,用于造桥铺路。“吃补高丽,肥田河泥”。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纷纷主动让出责任田,请村里安排拍卖田泥,填补河泥。
  南盟村地处平原,河道纵横遍布。多年来,由于劳动力外出经商多,村里难以大规模组织群众开展河道疏浚,以致河道淤积,大量杂草繁殖,雨涝排不出,干旱难蓄水,严重影响生产和安全。村里经过试验,决定采用这种取土不毁田、能使资源有效利用的办法,多全其美疏浚河道,并报经上级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全面组织实施。
  南盟村已疏浚的河道,吴淞标高由3.6米下降到1.5米,水深增加了两米多,既能通航又能排灌,粮食旱涝保收,还能用来养鱼,周边轮窑厂也有土制砖,满足了建筑业的需求。
  (林维横汪伟敏)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家谈

  慎用逆向思维
  浙江张偶良
  不少曾经吃过苦头的农民,逐渐琢磨出了一些市场运行的朴素法则,尝到了一些甜头。其中一条管用的经验,要数“逆向思维”。说得具体形象一点,亦即“遇高退市,逢低入市”。
  应当说,比起有些农民种、养不动脑筋,乐吃“现成饭”,盲从“随大流”,你种什么,我也种什么;你什么时候种,我也什么时候种;你采用什么栽培技术,我也采用什么栽培技术,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些农民确实要精明得多,超前得多,也确实得到了不少实惠。
  然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更为复杂。更何况,我国目前的市场培育还远不尽如人意,“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市场心理,常常左右人们的行为。如果大家都从朴素法则出发,简单地、机械地套用“逆向思维”,一味地去搞“遇高退市,逢低入市”,那么“逆向”又成了“顺向”,到头来仍然会出现“一哄而下”或“一哄而上”的局面。
  毫无疑问,农民要实现增产、增收,必须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随着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农作物的播种时间,还是栽培技术;无论是管理措施,还是上市时间,也都会发生变化。调整农业布局、品种、技术结构,不但势在必行,而且志在必得。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我们既要大胆地冲破传统观念,又要自觉地遵循市场规律法则;既要善于运用成功的经验,又要牢记失败的教训,并去除其中的“盲点”和“误区”;既要敢于“反弹琵琶”,又要慎用“逆向思维”。只有准确把握市场走势,精心提取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在尊重自然规律、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科学调整结构,不断对传统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进行扬弃,才能真正做到审时度势,稳操胜券。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市农林局)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家谈

  结构调整要配套
  河北郑雪碧
  中国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农业和农民问题,农民增收了,就能启动市场,拉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关键是结构调整。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的配套工程。
  思想观念配套。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要使千家万户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安排自己的生产,就必须使广大农民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我们栾城是粮食高产县,农民的市场意识很淡薄,粮食价格连年下降,但农民仍然是种粮。去年以来,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干部、村民,先后到山东、河南等地参观学习,开阔视野,使农民的市场意识明显增强,主动进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发展规划配套。农民增收问题是一篇大文章,要想把这篇文章做大、做实、做好,单靠一般的部署不行,一刀切硬性推动不行,必须把战略性思路和因村制宜计划结合起来。我们聘请了省内外农业专家,根据我县区位、水土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结构调整及综合发展进行论证,确定了总体思路。又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考察,确定了特色产业。并组成调研工作组,入户走访,实地考察,确定发展规划。全县新增经济作物面积10万亩,其中包括花卉、草皮和林木、苗圃瓜菜等。
  基础保障配套。我县农村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地块零散,严重制约着农业结构的调整。我们抓住今秋有利时机,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顺利进行了土地调整延包工作,并把土地调整与种植结构调整、经济小区建设、农业合理布局有机结合。同时,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全县投入1500多万元用于机井配套、喷灌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116个村进行了低压线路改造,农村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科技普及配套。农村经济结构的变革,越是进入较深的层次,对技术进步的要求就越强烈。我们大力加强信息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新闻媒体等一切手段向农民传播信息。
  (作者为中共河北省栾城县委书记)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引导莫强令
  张卫民
  去年冬天,某乡在调整种植结构时,令几个村在长着麦子的大片良田里毁苗建蔬菜大棚,但因种植技术没掌握,再加上农产品价格下滑,结果村民没赚到钱。今年春天,乡里又规划让这几个村种菊花,不少农户因“吃过苦头”而产生抵触情绪,于是,乡村干部强令:如不种菊花,其它任何作物都不准种,结果造成部分村民搁田抛荒。
  乡村干部是农村致富工程的最直接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他们从提高作物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调整粮经作物比例、引种优质高产品种是对的,但是,不考虑天时、地利,不考虑土壤、水质、气候等地理环境差异,看人家种啥养啥赚钱,也跟着种啥养啥,东施效颦,不仅无助于农民增收,反而会坑了农民。
  市场需要的,效益高的,才是农民愿意种的,也是必须种的,让农民尝到结构调整的甜头,农民才愿意调整。农民最怕的、最不赞成的就是乡村干部不顾实际,逼迫农民种这种那。因此,合理布局,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必须引导农民面向市场。这就需要县乡各级干部、尤其是村干部多做宣传和引导工作,帮助农民认识到科学种养、规模种养、面向市场需求种养的好处和重要性,从而使其改变种养习惯,改变种植模式。县、乡、村各级干部应当做到引导不干预,扶持不包办,并为农民提供周到的技术和信息服务。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在福建省闽北山区大面积引种台湾木瓜还是头一回。今年5月初,建阳木瓜基地试种了400亩,棵棵瓜挂满枝,亩产达4000公斤。木瓜能在与台湾气候有差异的闽北试种获得成功,靠的是科技。图为试种者在查看木瓜成熟情况。 张宗萱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茉莉花经济
  本报记者李建兴
  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中国茉莉花之都——广西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横县县委书记黄惠松、县长蒙振中给记者念叨起了横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头戏:茉莉花经济。
  “横县种植茉莉花已有400年的历史,但真正大发展,是近20年的事,”黄惠松说,“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行政手段、市场手段等多管齐下,促进横县产业结构调整,多种茉莉花。目前,横县茉莉花种植面积已由改革开放初的200亩发展到6万多亩。”
  茉莉花经济效益怎么样?
  黄惠松说,在横县的经济结构中,6万多亩茉莉花,相对于49万亩的水稻和22万亩的甘蔗,总量上并不显突出,但茉莉花体现的经济效益却非常显著。在横县,一亩水稻一年收入1500元左右,一亩甘蔗一年收入1000元左右,而一亩茉莉花则可以达到4000—5000元。茉莉花在横县被农民称为“发财花”。
  横县农民1998年人均收入达到2452元,位居广西第五。蒙振中给记者分析,除了粮食和甘蔗生产保持稳定外,种植茉莉花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今年,茉莉花种植给横县创造的农业产值达4亿多元。花农每年5月至10月半年摘花期的直接收入可以增加2亿多元。
  一花引来百花开。茉莉花种植多了,其它行业都带有了茉莉花经济色彩。花茶加工、旅游、旅馆、餐饮、运输等行业跟着兴旺起来。据统计,至10月底,今年在横县加工花茶的外地茶商有4000多家,这些茶商分布在北京、天津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湖北省崇阳县的陈光明、福建省福州乌龙江茶厂的黄鼎明、浙江淳安县北京青溪茶叶公司的范仲芬,今年分别在横县加工花茶1万担、6000担、5000担。
  目前,横县已有花茶加工厂161家,年加工花茶100多万担,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分析,横县加工的花茶已占至全国花茶市场的50%以上。
  横县的茉莉花经济刚刚开篇,黄惠松说,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中一个永久的话题。横县106万人口中,花农才占30万。结构调整的路我们要继续走下去。横县已经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建起了8个茉莉花专业市场和西南地区最大的茶业批发市场“西南茶城”,同时,还投资改善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这都为今后搞好茉莉花经济打下了基础。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3万农民经纪人活跃沛县
  本报讯江苏省沛县充分发挥农民经纪人路子宽、信息灵、脑筋活的优势,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民经纪人协会,使之担当起了内连基地、外拓市场,既跑销售、又觅信息的重任,促进了全县农业结构调整。
  目前,沛县的农民经纪人已达3万多人,他们除为当地包销70%左右的农副产品外,每年还向农民提供各种市场信息2000余条,成为农民致富的信息员。(周沛生夏凤华)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辉县个体经济红火
  本报讯河南省辉县市强化服务,放宽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依法保护力度,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大服务力度,鼓励引导现有的个体私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促使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目前,该市投资100万元改建的辉县市义务商品城开业,吸引了浙江省义乌、杭州、温州、金华等地的500多家客商前来这里经商。
(耿梦杰刘金城马增富)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元江县因地制宜开发芦荟产业
  本报讯近年来,云南省元江县县委、县政府面对蔗糖业的危机,大胆探索一条山坝结合、开发热区、科学求实的发展新思路。
  1998年以来,元江县依靠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致力于芦荟的研究与开发,摸索出一套优质高产的芦荟栽培技术。以县供销社农资公司、元江糖厂等单位重组的万绿集团为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经济模式,大力发展芦荟种植,使农民在芦荟种植中获得实惠。
(侯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