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一九九九,真情永远
  本报记者王尧
  长久的期待,已经变成了现实;漂泊多年的澳门,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又一个新的特别行政区踏上了征程。欢庆的锣鼓声渐渐远去,然而,在这不平凡的1999年里,举国上下为迎接澳门回归所迸发出来的火热情感以及无数个动人的故事,就像那绚烂的礼花,永远地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万众一心盼团圆
  从澳门回归倒计时一周年开始,全国各地的来信、来稿就如雪片般地向编辑部飞来。这些来自普通老百姓的声音,为我们讲述了在喜迎澳门回归的过程中,祖国的四面八方发生的桩桩件件。
  山西省长治市实验中学开展象征性“跑步游全国”已经有11年的历史,1999年4月19日,由该中学发起全国50所中学参加的第十一届象征性长跑胜利“到达”澳门,开始了“澳门旅游周”活动。澳门濠江中学也参与了此项活动,为了使全国各地的中学生了解澳门,濠江中学全体学生联名向各地中学寄去了热情洋溢的欢迎信及有关资料,介绍澳门的概况,特别是澳门同胞喜迎回归的盛况,为各地学生“导游”。各地学生通过千米长跑“到达”澳门后,纷纷在各自的校园里举办“澳门一日游”图片展览,组织“迎澳门回归,盼祖国富强”主题班会等系列活动。令广大师生欣慰的是,《澳门日报》也刊登了他们“到达”澳门的消息,把全国中学生的心意传达给了澳门人民。
  江苏阜宁县吴滩镇农民戴元美是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民兵英雄。为了表达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1999年9月,他决定自费举办“迎澳门回归”图片展。他除了从自费订阅的报刊搜集整理有关澳门的资料外,还专程到省城南京购买反映澳门风土人情的系列图片140多幅。10月中旬,他精心制作的图片展终于完成了,他用扁担挑着、自行车拖着、小船载着巡回展出,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观众就达3万多人次。
  还有那自费征集澳门回归联的古稀老人尹振铭、刺绣迎回归的百岁老妪朱招秀以及无数给何厚铧寄去贺卡的普通群众,在他们的心中,澳门并不遥远。
  真情如火忘天寒
  全国各地如此,首都北京当然更不例外。1999年12月19日晚,北风阵阵。零下12摄氏度的严寒中,3万多各界群众聚会天安门广场,载歌载舞喜庆团圆。北京161中学的学生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来了,这些平时娇憨顽皮的孩子,冷了跺跺脚,搓搓手,没一个人叫苦。北京西城区华天饮食服务公司的女职工们来了,她们身着统一的服装,跳着欢快的集体舞,仿佛又回到了纯真的少女时代。武警北京总队15支队担任广场舞狮任务的小战士们,在候场的间隙不忘抓紧时间和漫天的礼花留个影,寄给家乡的父老乡亲,让他们也能分享这喜悦和幸福。来京参加中国文联百龙大赛的32支队伍把广场变成了龙的世界,五彩龙、接龙、高龙,品种之多让人叹为观止,舞姿之美让人大开眼界。在舞龙的队伍中还有不少女性,为了把最美的一刻奉献给观众,她们身着单薄的服装,有的连手套都没戴。
  天安门地区管委会的办公楼,是这次广场联欢的总指挥部。在这座大楼里,众多从各单位抽调的工作人员默默地工作着。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余俊生负责秘书处的工作,手机整天就没停过。这一个个无名英雄的无私奉献,使这次盛大的联欢得以顺利进行。
  奔波劳碌苦亦甜
  1999年12月,对一部分人来说,最大的感受是“分身乏术”。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瞿弦和掰着手指头给我们数他的活动:19日晚天安门广场中心区歌舞表演主持人有他,20日晚首都体育馆首都各界庆祝澳门回归大会主持人有他,21日晚人民大会堂音乐会主持人也有他!光背台词就得下一番功夫。当我们听完他的一番话后,对这位德艺双馨的演员更是心生敬意。原来,瞿弦和主持的首都各界庆祝大会的千人大合唱部分是会前演出的,电视台不转播。当时主办单位担心瞿弦和会推辞,没想到他十分痛快地接受了任务,并且冒着严寒,在北京城来回奔波,每次都准时参加排练。在这中间,他还抽时间主持了全国人大侨委、中国侨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归国华侨、海外侨胞喜迎回归的《澳门情》音乐会,用他的话说:“这是我们自己的事,当然更得参加。”人们也许还不知道,瞿弦和本人是华侨,50年代跟随父母从海外回到新中国的怀抱。他深深理解游子思念祖国的心情,把侨胞们对澳门回归祖国的喜悦之情融进了深情的话语,献给归来的澳门。
  “从此长相依,骨肉不分离”,在这团聚的时刻,当然少不了56个民族兄弟姐妹的身影。中央民族大学的师生们这段时间也忙得不亦乐乎,19日晚天安门广场联欢结束回到学校已是半夜,带队的校团委书记赵文稍作休整,又开始为20日晚首体的庆祝大会作准备。他笑着说:“真是恨不能长出三头六臂来。不过,再忙心里也是甜的。”
  12月20日晚首都体育馆的大型文艺演出《中华日月明》,是首都人民为回归后的澳门准备的第一份大礼。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北京市澳门回归庆祝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朱祖朴彩排期间天天扑在现场,演出总策划路健康更是大忙人,演出前我们预约了多次,都没能和他见上一面。两年前他策划的香港回归文艺演出颇受好评,这次如何搞出新意令他绞尽脑汁。相信演出结束后观众如潮的掌声已足以让他满意。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会演出部后勤处处长庞月明操心的就是这摊事,从夜宵到服装,都得一一问到。变幻无穷的灯光为整场演出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当我们请操作人员袁京男谈谈体会时,他谦虚地说:“我只是普通的工作人员,你们还是找我们领导谈吧。”
  我们有限的篇幅,不能把在澳门回归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一一列举;手中笨拙的笔,也难以把人们心中的热情和喜悦完全表达。当这篇文章和读者见面的时候,1999年只剩下最后几天了,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让我们把1999年的真情藏在心间,踏着新千年的交响,掀开新的一页。
  压题照片为大型歌舞诗乐《中华日月明》演出场景。北奥摄(附图片)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我看澳门回归征文

  莲花礼赞
  曾维松
  莲花在南风中歌唱
  高扬的旗帜
  舞动世纪雷霆
  从历史黑洞里翩跹而过
  投入母亲的堤岸
  回归的国土,灿烂微笑
  挺拔的莲花
  合拢几个世纪的愿望
  谁的憧憬鲜花一般开放
  谁的眸子今天神采飞扬
  十二万万个声音叫着你的名字
  圣洁的莲花
  沿着芬芳的花径
  热泪如星
  在血液中流淌
  怒发冲冠的诗人走了
  他的《七子之歌》植根我们心中
  苦涩的莲子心啊,深情呼唤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屹立东方的伟人也走了
  他博大精深思想的海洋
  莲叶碧连天,孕育着
  孕育着一抹含苞欲放花朵的光芒
  莲花,一种非凡的美丽
  是游子的相思是骨肉的企盼
  相携相依啊
  蓬勃的花瓣
  与鲜艳的五星红旗一起
  猎猎飘扬
  (作者单位:湖南冷水江制碱厂)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我看澳门回归征文

  庆澳门回归
  李栋恒
  紫荆开后白莲开,
  喜事翩跹接踵来。
  七子悲歌成旧恨,
  九州热泪入新醅。
  国强方得山河统,
  邦弱难逃奴役灾。
  今日登高余憾意,
  茱萸遍插共思台。
  (作者为武警部队政治部主任)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我看澳门回归征文

  祝福澳门
  叶芳
  刚刚走出香港满目超现代的繁华,徜徉在澳门石板铺就的街道,一幅古老、沧桑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诸多的遗迹、荒废的建筑、失传的工艺好像一时间历史倒转了半个世纪。这就是澳门了。
  沿着西南角海岸走,背山面海,让目光穿过辽远的历史风云,依稀可见当年葡人借口海水浸湿了货物,请求到岸上晾晒,乘机登上澳门半岛。我来到澳门内港的入口处供奉着渔民的守护神妈祖娘娘的妈阁庙,听导游讲述“Ma-cau”这一名词的由来。据说400多年前葡萄牙人从这里上岸,问居民此地是什么地方,居民误听为指庙宇,便回答“妈阁”,葡人于是译为“Ma-cau”,英文名称也由此而来。在妈祖娘娘的供台前,我点香叩拜:妈祖海神,你是公认的护船神,当渔民和水手与海洋的风浪打交道时,你会保佑他们平安归来,在澳门这艘大船载着漂泊多年的华夏子孙归航时,愿你能保佑他一帆风顺。
  在这里,五千年古铜色的历史微合双目,倾听这气吞万里的虎啸龙吟;一次次潮汐般的翻搅,一次次妊娠般的蒸腾,才冷却凝聚成这琥珀般晶明的意念。伫立澳门,眺望大陆,天风致礼,流云驻足,我仿佛听到了澳门前进的脚步声,稳健、雄壮、自信而坚强。祝福你,澳门。
  (作者单位:建设银行石家庄市新华路西支行)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我看澳门回归征文

  澳门,你向我们走来
  孙辉亮周俊楠
  随着欢快的旋律,带着终于回家了的欣慰笑容,跨过百年的沧桑,踏着步入新时代的豪迈节拍,你向我们走来……
  七彩裙裾上开满了圣洁的荷花,缕缕青根深植于广袤肥沃的土地,向着东方第一缕夺目的阳光粲然微笑。意象中,澳门回归祖国倒计时钟跳动的美妙音响,如同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吟诵的巨大声浪,回响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震荡于地球之巅。啊!澳门,别来无恙。
  哨位上,我默默站立;地图上,你静静伫立。目光无声地穿越时空,驱散历史上空的阴霾。你像一只远徙的孤雁,双眼蓄满酸楚,只需轻唤一声“澳门”,便可倾注漫天飞雨。是谁,仅隔一衣带水,就成为一则背井离乡的典故?是谁,乡愁如岩,忧郁浩淼,将你灌制成一首首动人的歌谣?是谁,历尽风雨漂泊,仍用海峡的风把归期寻觅?
  此刻,我持枪伫立,一只手抚在心口,思绪依然沉浸在共和国50华诞的喜庆之中。军旗猎猎,战车隆隆,伴着铿锵有力的军歌,意气风发地从天安门前通过。人民为之欢呼,世界为之瞩目。试想没有这强大的人民军队、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引、没有祖国的繁荣昌盛,今天,我们怎么可以站在跨海大桥上俯视归土,指点江山?!
  沧海万里,长风浩荡,我听到一声声的冲锋号角从天而降,历史的悲恸在军人犀利的目光中定格,我愈来愈感到肩膀上的重量与责任,握枪的手沉重而灵敏。
  当时光迈着矫健的步履,豪情万丈地走进1999年12月20日,凝望濠江碧水河畔那片片盛开的美丽灿烂的清莲,我用军人特有的自豪和自信,对你微笑……
  (作者单位:河北宣化炮兵指挥学院第九学员队)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我看澳门回归征文

  月亮姑姑
  刘潇潇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机场,走近飞机。夜色朦胧中闪烁着灯火。不知是我的泪水模糊了双眸,还是飞机起飞真的辉煌耀眼,那点点的灯火,一直闪烁在我的眼前。姑姑走了,乘着这架越飞越高渐渐融于夜色的飞机,离开了这片她只停留了三个月的故土。飞机变成了星星,变成了依依惜别的记忆,载着姑姑穿越时空,飞回澳门。
  姑姑,你的眼睛像月亮一样明亮。多少个月圆如盘的夜晚,我向着月亮望,泪水悄然地流淌,漂起了满天星光。同在一片土地上,但是脚下的路仍被界线相隔,彼此又觉得如此遥远。
  姑姑,在那个月色融融的夜里,你飞离了我的视线,三个月的倾诉思念,话还未说完才发觉时间的无情。多想再望一望你那月亮般的眼睛,多想再牵一会儿你那温暖的手,再向你挥一挥手,再对你笑一笑。
  姑姑,在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让我们欢庆吧,伴随着祖国前进的步伐,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了,我们之间的界线被黄河水冲洗干净。让我们张开双臂相拥在一起,心与心相碰,手与手相牵,听那回家的归途一路鸟鸣。
  (作者为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二(8)班学生)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香港“输入优秀人才计划”申请程序公布
  本报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日前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内地传媒介绍“输入优秀人才”计划申请程序详情。办事处主任梁宝荣介绍说,入境事务处于12月17日开始实施输入优秀人才计划,并于该日起接受申请。有关文件可在入境事务处总部、入境事务处各分处、各区民政事务处及香港特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的入境事务组免费索取。“申请表格连同所有必须的支持文件应由雇主提交给入境事务处,而雇主应是在香港注册的公司。”入境事务处将在收妥所有必须的文件后三周内完成审批工作。
  “根据内地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通知,内地的优秀人才在入境事务处取得进入许可后,须向他们申请因私《往来港澳通行证》及有关的赴港签注出境。这项申请需时约15个工作天,视乎优秀人才是否已递交所有必需的文件。”获准来港的优秀人才一般会获签发为期12个月的“工作进入许可证”。其配偶及21岁以下未婚子女亦可获签发“家属进入许可证”随同赴港。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致读者
  时光飞逝如电,新的千年正在向我们走来。当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1999年时,本报主办的“我看澳门回归”征文活动也要降下帷幕了。
  “我看澳门回归”征文开始于5月鲜花盛开的季节,从那时起,上万件饱含深情的来稿就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我们的办公室里,近百篇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作品在这里与读者见面,伴随着澳门走过1999年的春夏秋冬,走进祖国的怀抱。半年多来,我们常常被那些构思精巧、文笔优美的作品打动,但更多的时候,是为祖国人民对澳门同胞的炽热情怀感动。我们不会忘记,江苏省一所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给我们寄来了整整一个班同学以“我看澳门回归”为题写的作文;一位老先生冒着酷暑千里迢迢来到北京,给我们送来他精心制作的澳门回归布铬画长卷。还有无数的电话、传真、信函问情况、提建议、谈感受。在此,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们栏目的读者真心地说一声“谢谢”。
  由于篇幅所限,许多来稿没能和读者见面。但是,当我们站在新年的门前,回首不平凡的1999年,每一位作者都有理由感到骄傲和自豪:您的参与给澳门回归这一民族盛事增添了独具特色的篇章。
  今天,随着最后几篇征文的刊出,这次活动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不久,这次征文的评奖结果将在本版公布,到那时,让我们再一起分享参与的喜悦。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香港台湾舆论盛赞澳门回归
  据新华社香港电香港传媒日前全面、充分地报道了澳门回归祖国这一历史盛事。报刊、电视在报道澳门回归盛况的同时,还发表社论、评论,热烈祝贺澳门回归,祝愿中华民族迈向统一富强的新纪元。
  《香港商报》的社评说,澳门回归,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强大的祖国始终是澳门坚强的后盾,澳门特区政府以及澳门同胞完全有能力和条件,排除障碍,克服困难,把澳门特区治理得更好。
  《明报》的社评说,澳门回归,是值得全球炎黄子孙骄傲的日子;同时标志着澳门正式开始了“一国两制”的实践,这是继香港回归后,中国另一举世瞩目的大事。我们深盼港澳回归祖国后继续保持繁荣稳定,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增强台湾同胞的信心。
  《东方日报》的社论说,从这一天起,中国再也没有一寸领土由外国管治了,在中华民族的自强奋斗史上,这是一件大事,值得欢欣庆贺。社论表示,相信香港与澳门这对兄弟的情谊越来越深厚,前景光明而美好,国家共荣、港澳同辉。
  据新华社香港电台北消息,台湾主要报纸12月20日都在头版报道澳门回归祖国的消息。一些报纸发表评论认为,澳门回归是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果实,它不仅标志着澳门新的历史的开始,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新起点。
  台湾主要报纸除在头版刊登澳门回归的新闻外,大都还用两三个版的篇幅开辟澳门回归专栏进行报道。《中国时报》的社论说,澳门回归,湔洗前耻,恢复了民族应有的光荣和尊严。港澳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果实,显示了中国及亚洲的兴起,也是民族复兴的开始。
  《联合报》的社论说,澳门的回归,是澳门新的历史的开始。从更广阔的国际层面而言,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得到增强。
  台湾舆论普遍看好今后的台澳关系,认为澳门可成为台商进入祖国大陆和欧盟的中继站。《联合报》特派记者从澳门报道说,欧盟在澳门设有亚洲唯一的欧洲资讯中心,台商可充分利用澳门与欧盟的特殊关系,进入欧盟发展。《经济日报》认为,澳门回归后,将实行“澳人治澳”,这对台湾深具吸引力。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12月22日,香港最大的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在铜锣湾举行落成仪式。该馆总面积为3.8万平方米,楼高12层,将于2000年年底正式启用。图为香港中央图书馆外貌。新华社记者张燕辉摄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学者的历史责任感
  ——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蜀永
  本报记者傅旭
  认识刘蜀永,是在香港回归之前。因他是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香港问题的专家,我请他为本报“迎九七话香港”栏目撰写几篇关于香港历史的文章。那时国内外许多新闻媒体出于和我同样的目的,纷纷找他约稿,如此繁忙,他能否应允,我心里实在没底。岂知他不仅慨然允诺,而且如期完稿,让我心存感动。
  香港回归后,我想他该消闲多了。不曾想近日见到刘蜀永,方知他又为澳门回归在忙碌着。去年《中华百年史话》编委会请他为《澳门史话》一书审稿,这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开始关注澳门问题。他还曾参与新华通讯社主办的《澳门历史与发展》大型图片展的策划,应邀参加《澳门历史与社会发展》一书的构思与修改定稿工作。
  刘蜀永原本并非研究香港历史的。他1966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学的是俄语,“文革”后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研究中外关系。1983年,中英已就香港问题开始谈判,他得知英国人一再坚持有关香港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依然有效,一种学者的历史责任感使他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而跟随他的老师余绳武、刘存宽从事香港史研究,后来又成为香港史课题负责人。为此,他用了10年时间提高英语水平。几年下来,他单独或与他人合作著有《十九世纪的香港》、《二十世纪的香港》、《简明香港史》、《香港的历史》、《割占九龙》等有影响的香港史著作。他撰写的《香港历史概要》是第一部中国学者撰写的系统介绍香港历史与现状的英文著作。近日,他参与编写的《十九世纪的香港》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
  刘蜀永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历史研究也要为现实服务。在香港回归的过程中,他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做了大量的香港知识普及工作。他曾担任中央电视台大型专题片《香港沧桑》、《香港百年》和《香港百题》的顾问,电影专题片《中国香港:1997》顾问,全国香港知识竞赛总决赛顾问和评委,《光明日报》、《今日中国》杂志“香港史话”专栏撰稿人,大型图片展《香港的历史与发展》的策划人和撰稿人。
  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他应邀担任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香港回归72小时特别报道的嘉宾主持,与电视台主持人徐俐一起进行现场直播,很少有人知道,此时他正在因感冒发着高烧。一年多为香港回归的辛劳,使他瘦了一大圈儿。
  无一字无来历,是香港一家报刊对《十九世纪的香港》一书的评价,熟悉刘蜀永的人认为,这也可以说是对他严谨工作态度的概括。在香港回归的宣传中,他根据大量历史事实纠正了某些西方学者对香港历史的歪曲。他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新闻30′》节目中阐述《穿鼻草约》并未签署,英占以前的香港并非不毛之地等论断,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在澳门回归的宣传中,他与邓开颂教授联名撰文指出,有人认为澳门回归洗雪了葡萄牙在澳门实行殖民统治400多年的耻辱,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葡萄牙人到澳门有400多年,但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政府是能够对澳门行使主权的。他们的看法对澳门回归的宣传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研究香港问题的专家,在本世纪末先后经历了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两大历史事件,刘蜀永教授感慨甚多。他指出,从外国占领港澳到港澳顺利回归,是我们的国家由衰弱落后到独立强大的写照,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这也是“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明证。他衷心祝愿,祖国在新世纪更加繁荣强大,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