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9-12-21

1999-12-21新闻联播 文字版

赴澳门感言

第12版(副刊)<br/>专栏:迎澳门回归·迎接新世纪征文<br/><br/>  赴澳门感言<br/>  许嘉璐<br/>  澳门回归祖国。由此而引起的激动,使我心绪难平。浮想联翩中,常常记起当年我在拱北遥望对面、后来第一次访问澳门以及多年来屡次和澳门学术界朋友欢聚的情景。<br/>  我不止一次到过拱北。第一次是在珠海建设初期,那里只有一栋海关楼,周围一条大道、草木和远远的几栋旧房。看看对面,高楼林立,夕阳返照,愈显亮丽。其时海关已经关闭,四周寂无一人,一片清冷。据陪同的人讲,拱北附近的建设已经规划好,将来这里会和对面一样漂亮。我望着满目碧草绿树,想:那需要多少年哪?<br/>  从八十年代起,我因学术活动多次到过香港,其中几次有澳门中华教育会理事长胡培周先生赶来相会。香港的朋友们建议我顺便到澳门去看看。当时凡持我国公务护照到港,都可以无须签证由港去澳并短时逗留,但是不得再由澳返港。这似乎有便于从祖国大陆到港而又想访澳者的规定,在我,却感到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不应当的约束,因此一次也没有去。内地有些朋友知道后为我感到遗憾,我则回答:有什么可遗憾的?等澳门回归后再到自己的特区去,岂不更好?<br/>  1994年,我到香港大学讲学,胡培周先生已是中华教育会的名誉理事长,坚邀我去看看澳门推广普通话的情况。国家语委党组决定我带几位司长前去。<br/>  香港大学施仲谋先生受校方委托陪我去澳。从港到澳,乘飞翼船,只需四十五分钟。甫一登岸,就有“应该早来看看”的感觉。语言是显示社会心态的镜子。没想到,过海关、乘汽车,我凭普通话就可以畅行无阻,无须操我那洋泾浜式的广东话。此后两三天,虽然也游览了凼仔岛、妈祖阁等风景区和名胜,但是我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还是由人体现出来的特有的文化氛围,是澳门同胞从对祖国通用语言文字和文化的认同所流露出的盼望回归的急切心。<br/>  参观理工学院、普通话培训班、中华教育会,逛大街、走小巷,吃点心、喝咖啡,澳门人在听到我的普通话时的平静而友善的反应,更印证了我一入关时的印象:这里飘扬的是别国的国旗,但是这里的人却是十足的中国心。到理工学院的一座教学楼时,恰好普通话下午班就要上课,只见几百学员鱼贯而入,从肤色看,其中还有不少土生葡国人,也许还有其他外籍人,但是无法辨清。接着,各个教室里响起了老师讲授、学生诵读的声音,一时间,我仿佛置身于北京的哪所中学校园里。在中华教育会,我更觉得是在“自己人”当中:欢迎的笑容那么自然,谈起中华教育会几十年爱国的传统、对澳门的贡献,人人如数家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图书室里,祖国的书刊占了大半。晚上,主席、我的老友刘羡冰女士(后任澳门筹委会委员)到住所来看我。她才到内地参观交流回来,一见面就滔滔不绝地讲述此行的收获。澳门语文学会的欢迎晚宴又是另一番景象:老友新朋———几乎在澳推广普通话的中坚都在这里了———杯觥频举间,无所不谈。主题之一是:澳门简直是个东西方语言交汇点,由此生出许多独特的文化现象,这都是你许先生极感兴趣的。五年以后内地可以和这里的学者联手开展许多新领域的研究。新华分社郭东坡社长、老友宗光耀副社长设宴款待,席间知道,澳门的太极拳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每天清晨新华分社对面的公园里练功的人满满的,而“总教练”就是老宗,他也因此得了“平民社长”的雅号。我再一次感受到这里有着中华古老文化肥厚的土壤。<br/>  胡先生是青洲小学的校长。我们赶到青小时,已经放学,只有几个学生在打篮球。我走过去和他们交谈,孩子们居然都能说一口很不错的普通话。青小是私立的,校舍并不辉煌,甚至可以说有点寒酸,但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高高飘扬,令我眼前一亮,一股热流立即传遍全身。还有几位老师没有离开,热情的目光,为在青小任教而高兴的言辞,都让我有“到家”的感觉。我在各处的壁报和作业展览里发现有不少简化字。胡先生看到我疑问的目光,笑着说,在别的学校,学生写简化字算是错字,我不同意。祖国法定的文字,十二亿人用了几十年,怎么是错字?我们规定,简化字也是“正字”,这一条很受学生的欢迎。他还告诉我,几十年来青小一直坚持爱国传统,当局没有给过一点资助。最近有了变化,他们正在筹划更新校舍呢。<br/>  要离开澳门了,胡先生难分难舍地把我送过海关,一再说,你安排得太紧了,还有好多地方没去呢。我回答:最主要的东西我已经看到听到了。<br/>  海关一片熙熙攘攘,十分热闹,多数是澳门同胞来珠海的。这时我才知道,闭关时间已经延长到二十四时。出得关来,眼前的景象已远非昔日可比。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回头望望,两边果真已经没有多大区别,这边的建筑或许比那边更具艺术性。“这才几年啊?”我不禁感慨道。<br/>  此后我没再到澳门。澳门大学邀我,终因忙而未能成行,至今还觉得对不住朋友。珠海倒是重游了,并没有特意再到拱北看看。这几年拱北又有了什么变化?海关那面再不“姓葡”了,以澳门为家的朋友们该是怎样地兴奋?这两年有澳门特色的语言学研究又有什么进展?学习普通话的盛况是否依旧?青洲小学的新楼盖起来没有?……我是带着对澳门的种种牵挂和深深的祝福前去参加政权交接仪式这一旷世盛典,此后自然更会看到澳门的腾飞。<br/>  1999年12月15日

新世纪的展望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新世纪的展望<br/>  张岱年<br/>  现在到达了二十世纪之末,正值澳门回归祖国,回顾二十世纪新中国的发展过程,展望二十一世纪,心中充满了新的期望。<br/>  二十世纪是中国由衰转盛、由弱转强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必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br/>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有显著的发展。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又走了曲折的道路,1957年出现了“反右”扩大化;1966年又发生了所谓“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经济衰退,文化学术也陷入停顿状态。1978年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于是走上了民族振兴的光辉道路。二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文化都有巨大的发展。香港、澳门的回归,雪洗了百年国耻。<br/>  到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必将实现辉煌的全面复兴!经济必将有巨大发展,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必将加入发达国家的行列。<br/>  实行改革开放的新中国,在邓小平“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指导之下,实行“科教兴国”的正确方针,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必将赶上西方科学前进的步伐,参加世界自然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竞赛。同时,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也将出现学术繁荣的情况,“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的正确执行,促进学术文化的健康发展。<br/>  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传统必将牢固地建立起来。<br/>  到二十一世纪,东方与西方将增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中国人民将更多地了解西方科学文化的价值;西方人民也将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以和为贵”的优秀传统的价值。中国将更加成为保卫世界和平的安定力量。<br/>  1999年12月13日

瞩目国旗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瞩目国旗<br/>  为澳门回归作<br/>  高洪波<br/>  从简陋的拱北海关走过<br/>  走过国旗,走过另一种旗帜<br/>  两面旗帜在风中絮语<br/>  用风的语言鸟的语言<br/>  交流着四百年的复杂情感<br/>  瞩目国旗<br/>  这覆盖着中国辽阔版图的大纛<br/>  近在咫尺澳门<br/>  却温暖不住你的身躯<br/>  如今另一种旗帜<br/>  另一种航海而来驭炮而来的<br/>  曾经强悍过的旗帜<br/>  已经驯服地降落<br/>  瞩目国旗的刹那<br/>  我看到了圆满、美丽和辉煌<br/>  零丁洋上的波涛声里<br/>  因此拥有了欢乐和暖意<br/>  瞩目国旗

澳门“大三巴牌坊”(图片)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澳门“大三巴牌坊”(速写)杨雨文<br/>  澳门最著名的教堂就是圣保禄教堂。教堂已被大火焚毁,其前壁遗迹保留至今,即现在的“大三巴牌坊”。三巴,是“圣保禄”的译音。因为石壁酷似中国传统的牌坊,故被称为“大三巴牌坊”。<br/>  澳门教堂的建筑形式大多以欧陆巴洛克式为主,同时糅合进东方及热带地区的建筑特色,砖瓦、赤土陶器的窗户及中式图案都可以从建筑上看到。圣保禄教堂就体现了这种建筑风格。<br/>  (王文彦)

难忘的时辰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难忘的时辰<br/>  易仁寰<br/>  童年,我站在珠海海滨<br/>  放飞一只龙形的风筝<br/>  风筝飞呀,飞呀<br/>  飞到澳门上空<br/>  一阵风刮断线绳,风筝落在<br/>  对面的树丛<br/>  我想去摘<br/>  却进不去<br/>  澳门之门……<br/>  长大后,我常到珠海海滨<br/>  把那首《七子之歌》朗诵<br/>  一阵风吹来<br/>  我听到对面的和声<br/>  我们互相招手<br/>  离得那样近<br/>  但一堵四百年的墙<br/>  隔断了骨肉之情……<br/>  一年又一年,岁月的风雪<br/>  染白了我们的双鬓<br/>  今天我站在珠海海滨<br/>  温馨的春风使我忘却了年龄<br/>  看,一朵硕大的莲花<br/>  放飞在蔚蓝色的天空<br/>  莲香弥漫热土<br/>  簇拥着金黄色的五星<br/>  啊,喜泪横流,血乳交融<br/>  此刻都融入神州之梦<br/>  1999年12月20日,历史的<br/>  时钟<br/>  将记住这个难忘的时辰<br/>  这是一个民族<br/>  一段屈辱史的终结<br/>  中国———将永远<br/>  告别肢解之痛!

澳门回归寄兴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澳门回归寄兴<br/>  周南<br/>  故国旌旗入澳门,<br/>  八方笳鼓竞纷纷。<br/>  乃翁心事今何在,<br/>  笑指东南一片云。<br/>  注:《南史》载,梁武帝遣郢州刺史曹景宗北伐,振旅凯旋。帝宴饮连句,景宗便操笔,斯须已成,其词曰:“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帝叹不已,朝贤惊嗟竟日。

澳门吟欢庆澳门回归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澳门吟<br/>  欢庆澳门回归<br/>  顾浩<br/>  四百春秋,<br/>  多少日月,<br/>  往事不堪回顾!<br/>  殿高宫深难经雨,<br/>  丢了庄严国土,<br/>  赢来狼舞!<br/>  孤舟一叶风浪里,<br/>  伟岸在、欲济无橹!<br/>  归心昼夜系神州,<br/>  望尽天涯路!<br/>  九霄雷霆万钧,<br/>  华夏崛起,<br/>  游子泪涨五湖!<br/>  数代企盼,<br/>  三生追求,<br/>  今朝梦圆愿如!<br/>  举双手再拜:<br/>  邓公构想耀千古!<br/>  更喜看:<br/>  太阳当空,<br/>  莲花遍地,<br/>  前程似画图!

图片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子投母怀满喜泪万家欢腾说回归<br/>  祝澳门回归臧克家

图片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濠江避难来抗战,以笔代戈写国仇;难得千年逢吉日,澳门归国暖千秋。<br/>  澳门回归感赋关山月

图片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喜迎澳门回归祖国<br/>  乔保华

小城,以诗为魂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小城,以诗为魂<br/>  王晋军<br/>  澳门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小城。<br/>  澳门又是一个富有青春活力的古城。<br/>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多少咏叹澳门的诗篇,我是无能为力统计清楚的。<br/>  在澳门的采访中,我颇感到明清两代笔记小品谈澳门人情物事、舆地史故者甚多,其中如清初名士屈大均《广东新语》中专门撰有《澳门》条目。再如曾先后任澳门海防军民同知的印光任、张汝霖合著的《澳门纪略》,其中的“形势篇”、“官守篇”、“诸蕃篇”等,论述详尽,为今日研究澳门历史的人们奉为圭臬。<br/>  也许是曾经酷爱作诗的缘故,我更经意的是关于咏澳诗的收集和整理,它使我如痴如醉,每每在诗情画意中徜徉,流连忘返。<br/>  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曾多次来澳,他笔下的诗文一再涉及澳门的人情物事。他最擅五言诗,其中,有题为《澳门》的六首五言律诗,直抒胸臆,让人过目难忘:<br/>  外国频挑衅,西洋久伏戎;筑城形势固,全粤有余忧。<br/>  这些入木三分的议论当年澳门时弊以及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所造成的政治影响的犀利诗句,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br/>  屈大均的咏澳诗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常常提到众多特色植物,它们大部分从海外移植到澳门,诸如荼薇、贝多罗、茉莉、西洋菊等,在他的作品中均表现得超尘脱俗,充满了审美趣味;<br/>  南海荼薇露,千瓶出此花。酡颜因白日,靧面即红霞。色著沾衣容,香归酿酒家。摘防纤衣损,朵朵刺交加。<br/>  屈大均对澳门情有独钟,他的笔触酣畅,情思秀逸,娓娓道来,委婉温馨:<br/>  玫瑰同名族,南人取晒糖。全添红饼色,半入绿樽香。露使花颜重,霞因酒晕光。女儿兼粉果,相馈及春阳。<br/>  谈咏澳诗,不能不提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其扛鼎之作乃“四梦”,即《紫钗记》、《还魂记》、《邯郸记》、《南柯记》,这四部传奇都托付梦境去发展剧情,后人又以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所以合称为“临川四梦”。一般讲,人们对汤显祖的研究偏重于他在戏曲方面的成就,其实,在汤显祖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诗文,如:<br/>  不绝如丝戏海龙,大鱼春涨吐芙蓉。千金一片浑闲事,愿得为云护九重。<br/>  这首诗反映了明朝皇帝在澳门采购鸦片的事实,诗中的“芙蓉”即指鸦片的别称“阿芙蓉”,明朝皇帝们常服的“金丹”、“红丸”其实就是鸦片制品,于是才有了这首对皇帝的委婉讽喻诗。<br/>  二子西来迹已奇,黄金作使更可疑。自言天竺原无佛,说与莲花教主知。<br/>  这首七绝中,“二子”是指当时获准自澳门进入肇庆传教的两位教士,其中之一便是大名鼎鼎的利玛窦。在当年,明朝政府严格限制天主教教士进入国土,这“二子”,也算是“幸运之子”吧。<br/>  汤显祖不仅以诗咏澳,在他的《还魂记》中,写及柳梦梅与杜丽娘一段生死缠绵的爱情时,还专写了有关澳门的戏《谒遇》,大意是说洋商在“多宝寺”展览宝物,以迎接收宝官员的盛况:<br/>  一领破袈裟,香山澳里巴,多生多宝多菩萨,多多照证光光乍。<br/>  “香山澳里巴”的“巴”,乃是澳门三巴寺的简称。汤显祖对澳门的情怀,由此可见一缕。<br/>  澳门原属香山县辖地,有本《香山诗略》选辑了自唐朝至清朝历代诗人二百三十五人的一千四百多首有关香山的诗,其中的咏澳诗,同样写出了吹箫踏月的清幽与怒涛奔马的豪放。<br/>  晚清名流郑观应,原籍中山县雍陌,一生多在京沪穗一带活动,大搞洋务,回返澳门后住于郑家大屋,该屋乃其父所建,他便有《题澳门新居》诗:<br/>  群山环抱水朝宗,云影波光满目浓。楼阁新营临海镜,记曾梦里一相逢。<br/>  还有著名学者章士钊,曾大笔挥就写下《澳门四绝句》,文采横溢,名噪遐迩,颇值一读:<br/>  四百年前一海门,蒲桃初乱汉并番。紫诠纪事渔山画,几度词人问种源。<br/>  区区赌国海南偏,骰子生涯不计年。隐隐扶余记人事,张坚怎抵一何贤。<br/>  卅载经过荷汉思,香山百里铁藜繁。地文初次登行卷,对写摊诗录澳门。<br/>  擎杯夜识金银气,披露朝窥士女颜。浮世零丁洋上客,梦回乍别喀罗山。<br/>  咏澳诗构成了独特绚丽的画廊,这是生活的漫步,更是历史的延伸。从诗的内涵“品味”:无论从政治、法律还是从文化、社会的角度看,澳门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案”。<br/>  澳门,“以诗为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