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热线

  凤山农民有了“自留水”
  本报记者罗昌爱《广西日报》记者罗日杰
  近来,广西凤山县探索出一条既能确保粮食稳产高产、农民稳定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生态平衡的路子———大力修建农户地头集雨水池(当地群众称为“地头水池”)。专家认为:这种水利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上的“承包责任制”,对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促进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是我国水利建设中一个值得重视和推广的新创造。
  一池解掉万古愁
  凤城镇兴隆村弄雷屯,自古以来干旱缺水,地里不仅插不下水稻,就连旱地作物收多收少也全听凭“老天爷”左右。去年,村民庹千里、罗昌奇等16户人家,各自在房前屋后建起了专门用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的“家庭水柜”,看着晒不干、饮不完的水,他们觉得放掉又可惜,于是一面提来浇灌受旱的农作物,一面将其引到地里,把几亩旱地改成了水田。由于有足够的水源浇灌,大旱之年,全村农作物不仅稳产保收,而且那几亩“旱改水”稻田亩产竟奇迹般地由原来的175公斤猛增到630公斤。尝到了甜头的村民们将类似的“水柜”干脆建到地头,让地里有一池总不会干涸的水,使庄稼在干旱时也能保证“有水喝”。
  中亭乡党委去年在陇旺屯投入1.2万元,群众自筹3.6万元,修了3个共180立方米的地头水池和一条2公里长的引水渠道,不仅解了原有水利系统因严重干旱失去作用之急,确保了粮食作物的稳产,而且还能用来喂牲畜、种果木。外村的村民们得知后惊讶地说:“想不到集雨水池能‘渴中送水’,我们也要搞地头水池!”
  “一池解掉万古愁”。凤山县80%以上的耕地大部分处于“靠天吃饭”的干旱状态,就是修了水利的地方,也常常由于天旱水源枯竭,群众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禾苗“枯死”。干旱、缺水,成了卡住凤山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阻碍凤山农民脱贫致富的“绊脚石”。苦苦寻求着解决这一“历史难题”的凤山县委、县政府,终于从弄雷、陇旺屯的地头水池上看到了希望。
  “自留水”取代“大锅水”
  在充分调查论证、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把兴建地头水池作为农村生产责任制的补充,采取由群众自筹资金为主,政府扶持为辅,农民与政府签订合同的办法,帮助农民在自己责任田上修建至少不小于40立方米容量的集雨水池,并明确规定谁建归谁所有,由政府发给证书,属于“私有财产”,自己建,自己管,自己用,在干旱时避免“等喝抢喝”原有水利的“大锅水”。
  政策拉动、典型引路,使农民们看到了地头水池的好处,积极性很快便调动了起来,到今年9月底,凤山全县已有11000多户农民与政府签订了兴建水池的协议,已建成水池4100余个,总容量近20万立方米。按每个水池投资2500元,县里补助500元计算,4100个水池共投入约1025万元,实际上国家仅补助205万元,其余全部为农民自行投资投劳解决。在凤山,兴建地头水池已成为全县水利建设的主攻方向,同时也变成了群众的自觉行动。
  有了“就在地头的水利”,凤山县不仅告别了等天靠天、丰歉不稳的历史,而且还奇迹般地冒出了2085亩过去连做梦都没想到的水田,农民们第一次吃上了自己亲手栽种的白花花的大米。凤城镇兴隆村群众筹集资金11.1万元,建成地头水池28个,大部分耕地再也不受干旱的威胁,今年粮食产量比去年增长1倍以上。长期受干旱煎熬的中亭乡,村民修地头水池的干劲更大,政府规定每座水池建设体积为40立方米,这里的农户大多超过了这个要求,有的甚至扩大到200多立方米。农民们不仅用地头水池里的水浇地种稻,还用来办沼气、养鱼、种果,一个40立方米的水池,仅养鱼一年便收入300元以上,群众高兴地称地头水池是“丰收池”、“致富池”。
  目前,凤山县在继续发动群众修建地头集雨水池,全县力争在一两年内建起3万个,从根本上解决干旱状况。(附图片)
题图:广西钦州农业生态示范区。林红摄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鄞县,一个名字并不响亮的地方。然而,东方港城宁波正是从这里建起,凄绝优美的梁祝爱情正是从这里传出,北宋王安石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了他的艰难变法……今天,从这里我们可以走进动人心魄的浙东文化之旅——
  走马鄞县观文化
  戴嘉庭范伟国
  散落在浙江省鄞县县境四周、全国罕见的113件南宋石雕,在历经800多年沧桑后,终于有了自己长久的家园———鄞县东钱湖石刻博物馆,令文化艺术界人士为之开颜。其实,这仅是鄞县树文化品牌的一个举措。鄞县在秦时就已建县,可说是宁波的前身。但很多人到了宁波才知道有鄞县,而且还不知道这“鄞”字怎么念。“鄞”是地名专用字,也难怪很多人不认识它。
  要说鄞县与宁波的关系,就好像吴县与苏州、锡山与无锡一样,紧密相联,互相融合,难分你我。但鄞县毕竟有它自己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特别在南宋一代,因这里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兼有湖光山色,于是成了赵氏小朝廷的后方基地。一些北方的士族也在这里安下了新家,其中史氏一族曾有“一门三宰相,四世二封王”的荣耀。随之,北方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这一块土地,清代李邺嗣的一首《竹枝词》描述这里的乡风是:“文学相传接里闾,田家亦有带经锄。”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底蕴,在鄞县的经济跻身于全国百强县行列之后,这里的领导班子就筹划以文化品牌来对外树形象、对内强素质。他们全面调查了鄞县文化资源,采取了修复、保护一批,发掘、新建一批,用新思路再发展一批的办法来建设文化强县。
  而今,走马鄞县山水间,你可领略到修复完好的禅宗名刹东晋天童寺的风采,可见到建于唐代的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仍保护良好还在使用,明代藏书家范钦墓也整修一新。同时,鄞县还不惜投入千余万元人民币,在有太湖气魄、西子风光的东钱湖畔新建了王安石纪念馆、沙孟海书学院、周尧昆虫博物馆和有“台湾文化始祖”之称的沈光文塑像,搜集了这些名人的资料和作品陈列其间,让后人仰慕、追思。
  基层的文化建设,也是鄞县建设文化强县的关注点和着力点之一。从1996年开始,县级财政连续3年每年拨款100万元,用作乡镇文化馆站建设的补助和奖励。在县里的鼓励下,乡镇一级对文化设施的投入更为可观,邱隘镇投入2700多万元,建成了1万多平方米、占地50亩的文化城,地处边远山区的龙观乡也新建了1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楼,解决了村民闲有所乐的场所。至今,有12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东海文化明珠镇”,占全县乡镇的一半,还有5个乡镇成为市级“东海文化明珠镇”。
  出《鄞县名胜印谱》,建南宋石雕博物馆,出“名人名作集”,则属于鄞县文化建设的新创意。散落四处的名胜、名人旧居如何“串”起来,这是鄞县人正在思索、破解的新课题。刚刚出版的《鄞县名胜印谱》开了一个好头,它把名胜、名诗、名家与名刻融于一体,令人爱不释手;建南宋石雕博物馆,集中四散的石雕,既是保护的好办法,也解决了原先参观不便的困难。目前,县里正在筹划出“鄞县名人名作集”,他们计划将鄞县现今名人的金石书画作品搜集起来,还要将鄞县的演奏家、演唱家的曲调、唱腔保存下来,留传后世。
  文化建设也扎扎实实地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最直接体现在旅游的兴旺上。东钱湖有了各具特色的名人馆,游客倍增;新建的梁祝公园演绎爱情绝唱,引来了众多的青年朋友。仅据去年统计,来鄞县的游客有180多万人次,光旅游的收入就有5.4亿元。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随着工商行政管理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如何提高工商行政执法水平成了当务之急。近十年来,广东省各级工商管理部门,走出了一条以强化法纪监督机制为手段,以切实提高执法水平为目的的“量化”管理模式——
  管好自家人办好大家事
  本报记者郑德刚
  近些年广东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有几个数字说明了这种状况:1998年,全省新登记的公司就有6.7万多家,同比增幅高达15%,居全国第一;外商投资企业5.7万多家,投资总额2210多亿元,居全国第一;全省私营企业14万多家,增幅16%,居全国第一;城乡个体工商户150多万户,增幅6%,还是居全国第一……要管理好这个全国第一的家当,必须建立起一支有权威的执法队伍。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乐朝沛对记者说,一次不公正的执法,甚至比十次犯罪危害更大!
  从90年代初开始,广东省各级工商部门领导在省局的统一部署下,亲自带头抓法制教育。据统计,仅从1994年以来,广东省工商局就举办了各类法律法规学习班190多期,印发各类学习宣传材料10万多份,机关干部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法律法规培训班310人次,召开各类学法用法研讨会、座谈会和知识竞赛37次。在这个过程中,省局把全省各级工商部门的主要领导和第一线行政执法人员作为学法用法的培训骨干,专门为他们吃了“小灶”。据介绍,省局专门为各级领导举办了97期《行政诉讼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广告法》、《经济合同法》等有关法规的学习班,印发了各种辅导材料23万多份。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工商管理机关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培训机制,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得到大面积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也普遍“水涨船高”。据介绍,1994年全省行政执法的错案率为8%,1995年为3%,1996年、1997年和1998年为零。
  在长期坚持不懈狠抓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广东省工商局在不断总结基层工商机关行政执法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以保证依法行政为目的的执法责任制,对案件处理过程中领导干部和执法个人的行为作出了严格的规范,专门成立了案件复议委员会、案件审议委员会,规定对重大疑难案件和重大疑难复议案件,一律要由集体讨论决定,严格规定办案人员对所有案件必须坚持二人办案、集体讨论、法制审核、领导审批的制度。对行政执法单位及个人由于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滥用职权、越权执法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承担经济赔偿责任。根据这一规定,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最高追偿可达本人月工资的10倍。
  制度是人设定的,制度的执行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依法行政的质量。广东省工商局为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建立了严格的执法检查办法,并以此作为“量化”执法水平的试金石。根据这些监督检查制度的规定,各地工商部门的案件处理情况必须通过“主体关、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定性关”共五道关的量化评分检查,如果被抽查的案件有一关未过,该项案件的评比只能得零分。
  就是靠这些“苛刻”的规定,广东省工商机关的行政执法逐步实现了“由经验向法制、由被动向主动、由人管人向制度管人”的三个根本性转变,使全省工商行政执法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特色之乡

  孔雀翔集景洪城
  张帆吴彬林启根
  如果把西双版纳称为祖国南疆的一块绿宝石的话,那么,景洪就是镶嵌在这块瑰宝上最耀眼的明珠。
  景洪古称景永、景龙,傣语意为“黎明之城”,自宋大理国以来,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西双版纳州的州府,但由于与中原相距遥远,多年来“藏在深闺人未识”。建国后,国家非常重视对这块边地的开发,从50年代开始,先后三次从内地动员大批知识青年和农民迁移到景洪,60年代,敬爱的周总理在这里与缅甸政府总理吴努会晤,并和当地的傣族群众欢度“泼水节”,留下许多动人的佳话,进入80年代,西双版纳的旅游业连年升温,景洪得以声名远播。
  虽然时下正值隆冬,但当你漫步在景洪的街巷时,一股热烈、浓郁的南国风情仍会扑面而来:整洁干净的街道宽敞通达,富有傣民族特色的建筑错落有致,路旁飘香的缅桂花含笑迎人,四方游客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景洪市委书记苏历新告诉我们,经过20多年的建设,景洪已成为中国少有的几个全天候的旅游城市之一。现已建成三岔河野象谷森林公园、民族风情园、曼厅公园等景点40余个,开辟了4条通往“金三角”和老、缅、泰三国边境地区的旅游线路;西双版纳机场已扩建为国际航空港。1998年景洪接待海内外游客192.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8亿元,创汇947万美元。同年,景洪市荣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
  景洪是地球上北回归线穿过的罕有的一块绿洲,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6.1%,高等植物3800种,是亚洲象、印度虎、绿孔雀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故乡;“东方多瑙河”澜沧江从市区穿越,水运可达泰国的清盛、老挝的万象,边境交通十分方便;此外,境内世居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等13个少数民族,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因此,景洪将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大力扶持。
  景洪市长岩甩向我们介绍,从1998年起,景洪掀起了新一轮城市设施改造建设的高潮,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全市上下动员,以捐资、借贷、垫资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8647万元,对城市的8条主要干道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建设。市政府还建起15个国际标准的公厕,取消沿街摆放的垃圾桶,对环卫站实行路段承包,竞争上岗,使城市的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
  今年成为景洪市旅游业的大丰收年,据统计,1—11月景洪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5亿元;西双版纳机场旅客吞吐量130万人次,最多的一天起降33个航班,一度成为全国最繁忙的航空港,一时间,景洪人风趣地说,孔雀都飞到景洪来了!(附图片)
题图:景洪旅游度假开发区。李植森摄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用爱心创造奇迹
  ——记山东临沂天使培智学校
  王洪福刘磊
  一所创办不足3年的培智学校,却已成为拥有高标准教学设施和花园式校园的特殊教育摇篮。这就是山东省临沂市天使培智学校,一个用爱心和责任感创造的奇迹。
  天使培智学校的前身是一所普普通通的民办托幼学校,始建于1995年9月,创办人是当时年仅20岁的王军微。由于管理严格、教学质量高,学校很快就在当地有了较好的声誉。
  1996年暑假过后的一天,学校来了一名弱智儿童。这个名叫庄国栋的孩子已经10岁了,但却没有一所学校愿意要。孩子的父亲流着泪对王军微说:“孩子智力低下,甚至不知饥饱,生活都不能自理,早到了上学的年龄,求你收下他吧。总把孩子关在家里,就是好孩子也关傻了呀。”王军微深受震动,办教育就是为了孩子,于是他做通学校老师的工作,收下了这个孩子。
  怎么教育弱智儿童,王军微和老师们都没有经验,正在他们为如何安排教学和生活而犯愁时,消息已在全市传开,不几天又有好几个弱智孩子被送来了。看着这些孩子,王军微犹豫了,如果把这些可怜的孩子拒之门外,他们又能到哪儿去接受教育呢?不能把一个孩子关在智慧的大门之外,经过深思,他做出了一个果断决定:改变办学方向,专门为弱智儿童办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在各方的帮助下,天使培智学校于1996年10月正式开学。建校千难万苦,但更困难的还是对这些弱智儿童的日常教学和生活管理。为了把学校办成高质量的正规学校,王军微一次次上北京,跑济南,请教专家,学习参观,还派老师到外地培训。学校的教学全部按国家颁布的弱智教育大纲进行,实行直观教学,并且实行寄宿制,学生的吃住都在学校。因为多数弱智孩子生活不能自理,并患有癫痫等疾病,如果稍有疏忽就可能出事。所以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孩子进行24小时全天候看护,白天上课自不待言,就是吃饭、睡觉、游戏,也都有专人看护。在天使培智学校,我们看到许多本厚厚的“值班日记”,值夜班的老师把每个孩子夜间睡觉、上厕所、服药等情况都作了详细的记录。
  付出的是汗水和爱心,得到的是家长们真诚的感谢和信任。建校虽然才两年多,但天使培智学校的就读学生已从建校时的十几个,发展到现在的160多人,学生来自全国好几个省,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培智学校之一。弱智孩子在这里学习后,大多数都有明显的进步。有个叫曹蒙的孩子,入学时已经17岁了,还没有基本的计算能力,而经过天使培智学校的教育毕业后,现在已成为临沂火车站的售票员。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中共青海省海东地委书记赵永忠
  赵永忠,1946年8月生,大专文化。先后任省委办公厅秘书、省委政研室农牧处副处长、海北藏族自治州常务副州长、海东地区行署专员,现任中共海东地委书记。
  今年我们青海省海东地区以增加农民收入总揽本地区工作全局,把农民增收作为今年全区农村工作的重点,积极采取措施,拓宽渠道狠抓农民增收,力争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69元,比上年增加139元;解决1.7万户、8万人口的温饱问题。
  围绕农民增收我们抓了几个方面的工作:
  调整种植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今年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油料种植面积较上年增长18%,蔬菜种植增加1万亩,蔬菜基地扩大到63个乡镇301个村的18277户农户中,预计总产量超3亿公斤,总收入达2.7亿元。其它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也有较大幅度增长,今年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可使农民种植收入较上年增长20%以上。
  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今年重点巩固全区以乡为主的50个生猪、70个绵羊、23个奶牛生产基地,规模养殖、贩运育肥户发展到6万户,占全区总农户的16%,其中百头猪、百只羊、千只鸡规模养殖户发展到4000户,年内猪、牛、羊出栏达140万头(只),畜牧业产值增长9%,商品率达35%以上,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力争增长50元,达到人均纯收入的40%。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为全区7415户结对贫困户落实扶贫贷款2000万元,并积极协调争取项目,提高贫困村“造血”功能,使包扶贫困村人均收入、人均粮食生产增长10%,80%的贫困户解决温饱。同时,扩大劳务输出,今年全区向省内外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30万人,其中向非农转移10万人以上,劳务收入力争超4亿元。目前,已向新疆、天津等地输出农村劳力3万余人。(附图片)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下活干部交流这盘“棋”
  中共浙江省永嘉县委书记谢炳清
  谢炳清,1951年7月生,大专学历。先后在温州地委办公室、温州市府办公室担任秘书、科长、办公室副主任,1993年任温州市委农委(办)主任。1997年任中共永嘉县委书记。
  永嘉地处瓯江北岸,与温州隔江相望。由于自然条件差异大,沿江与山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整体经济实力亟须提高。经过调查研究,县委决定在全县进行干部交流,让机关、沿江的乡镇干部到山区乡镇任职,给山区干部群众带去开创致富道路的新观念和新信息,同时增强机关和沿江地区干部对山区资源、市场的了解,积累在困难条件下工作的经验,锻炼意志;让山区干部到沿江任职,使他们开阔视野,学习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同时凭借他们朴实的工作作风,有效地激活沿江地区干部的工作活力,下活干部交流这盘“棋”。
  为了下活这盘“棋”,县委在全面考察摸底的基础上,依照干部使用有关规定,提出了干部使用的“三个一样”原则,即沿江与山区一样,机关与乡镇一样,东边(大楠溪)与西边(小楠溪)一样,确定并实施了干部交流的三种方式:自然交流,就是让一些在某地(岗位)工作时间长的干部,易地(岗)工作,实现干部自然流动;培养交流,就是让年轻后备干部到乡镇进行较全面的锻炼;优化交流,就是对部分乡镇机关部门领导班子不团结、内耗严重的,进行结构上的优化调整交流。截至目前,采用培训交流方式委派的后备干部已达到300余名,并且,有26名乡镇干部交流到机关任职,有36名机关干部交流到乡镇任职,有18名沿江乡镇干部交流到山区任职,有18名山区乡镇干部交流到沿江乡镇任职。
  干部交流加速了永嘉现代化建设步伐。近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在13%以上,财政收入年增长率在15%以上。(附图片)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接访”的启示
  刘杰
  近年屡有发生的群众越级上访事件,最近在安徽省砀山县却几乎绝迹。询问其秘诀良方,县里同志说,是干部切切实实地下去“接访”,才减少了群众越级上访。
  何为“接访”?经了解才知,就是县委、县政府领导带头,由县人大牵头,组织与农村热点、难点问题有关的土地、计生、司法、民政、水利等部门分片包干,下到乡镇设立接待群众上访点,面对面解决群众的问题。有人“接访”了,又何须千里迢迢地“上访”?砀山的经验蕴含着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首要一点,干部对群众上访要少点怕的念头。怕什么?怕接触群众,怕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怕上边知道有人上访说自己无能,总想捂着盖着,能拖就拖。事实上,群众是通情达理的,许多问题也并非找不到解决的办法,问题是干部能否正确地认识群众上访问题,他们有问题找上门来,你认真主动地帮助解决,或者主动下去解惑释疑,沟通调解,明断是非,给人一个明白,群众自然会拍手称快。
  其次,干部要多点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党的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似乎无须多讲,然而现在一些干部恰恰这方面的观念淡薄了。平时高高在上,不愿深入基层,不想接触群众,遇到问题绕道走,工作大而化之,当然就会造成问题积压、群众上访不断。假若干部牢固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干部群众相濡以沫,心心相印,许多矛盾就会解决在萌芽状态。
  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又有了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决心,还要有为群众办事的本领。社会进入了市场经济新时期,群众的法制观念逐步增强,干部就必须既懂市场经济,又要有法律意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砀山县敢于“接访”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事实就说明,既要有一心为民的良好愿望,也要拿出为民的好办法,那就是调动涉农、涉法部门,联合办公,不等不靠,主动上门,共同解决群众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