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把讲学习摆到战略地位
  舒惠国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学习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增长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讲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战无不胜、永葆生机的优势所在。今天,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讲学习对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显得特别重要,必须摆到战略地位。
  讲学习,是干部成长规律的客观要求。学习既包括向书本学习,还包括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干部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就向书本学习而言,读书学习能助人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因为知识是精神食粮,是经验总结。正如古人所说:“居近识远,处今知古,惟学矣乎。”事实上,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学习,对于干部成长都有着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实践,也需要有理论的指导,也离不开学习。延安时期,毛泽东曾对学习与知识的重要性作过生动的论述:一个革命干部,必须有丰富的社会常识和自然知识,以为从事工作的基础与学习理论的基础,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没有这个基础的人,虽然也能做某些工作,但要做好是不可能的;虽然也能学到某些革命道理,但要学得好也是不可能的。这段话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确,讲学习与重实践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不可偏废。
  讲学习,是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干部素质是由思想理论素质、科学文化知识、道德品质和性格气质等诸多因素组合而成的。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与提高。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首先必须讲学习。讲学习,是讲政治、讲正气的前提和基础。“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人的品格自会高洁、胸襟自会开阔起来。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拥有各方面的丰富知识,才可能把握全局,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所肩负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才可能目光犀利,识别各种思潮,判明是非界限;才可能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摆脱低级趣味,抵制各种物欲的诱惑。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只有把学习搞好了,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多了,政治认识和精神境界提高了,讲政治才讲得起来,正气才能树立和发扬起来。”
  讲学习,是新形势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紧迫任务。我们党历来是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党。当前,我们所从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事业,任重而道远。而且,我们所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日益复杂,世界格局不断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现端倪,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所有这些都对我们的学习提出了更全面、更系统、更高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出于一己之爱好和兴趣,而是全党同志的一项紧迫任务,关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的兴衰成败。在这个问题上缺乏战略眼光,不能认真对待,我们同样要犯历史性错误。
  列宁说过:“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对每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来说,都必须努力吸收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努力学习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努力做到与时俱进,站到时代发展的前列。尤其应当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因为这一理论是各级领导干部统领全局、推进各项工作的灵魂,是我们共产党人立身处世的法宝。可以相信,在广大干部中兴起勤奋好学之风,必将带动整个社会的良好学风;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必将带来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提高,带来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这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调动农民脱贫积极性的途径
  史昭乐黄钧儒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改革二十年的基本经验之一,是必须“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都必须遵循这个基本准则”。从贵州省农村的脱贫实践看,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在实践中摸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调动农民脱贫积极性的途径和办法。认真总结调动农民脱贫积极性的经验,对于进一步指导脱贫实践,确保在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如期实现扶贫攻坚的预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靠改革破除压抑脱贫积极性的旧体制。贵州农村脱贫进程表明,在“吃大锅饭”的旧体制下,农民摆脱贫困的愿望难以实现,因而缺乏脱贫的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要通过改革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达到摆脱贫穷落后的目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脱贫积极性。农村改革之所以能够调动农民的脱贫积极性,就在于改革使农民有了土地使用权和经营自主权,使劳动成果与农民的物质利益紧紧捆在一起,为农民脱贫积极性的调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要充分调动农民的脱贫积极性,就必须改革那些不利于农民脱贫的体制和做法,制定有利于调动农民脱贫积极性的政策和措施。
  靠教育清除束缚脱贫积极性的旧观念。长期的贫困境况,容易使人形成安贫守旧、贫而不忧、听天由命、等待依赖等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这种情况在贫困农户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贵州省农民脱贫的实践表明,同样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里,能否较好地改变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对调动农民脱贫积极性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些脱贫典型的事例说明,人们在脱贫的过程中要经历一定的思想发动、观念更新阶段。我们知道,人的行为动机越强烈,其积极性也就越高;而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就以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贫困农户来说,贫而不自知,贫穷而知足,以致难以产生脱贫的愿望和需要;或者虽然产生了一定的脱贫需要,却被自己及群体的某些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所扼止,如此等等,都不可能形成强烈的脱贫动机,也就不可能调动起他们足够的脱贫积极性。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用事实和道理去启发农民,帮助他们打开眼界,开动脑筋,解放思想,振奋起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精神。要特别注意结合农民脱贫动机萌发、形成、增强的各个环节,认真清除那些陈旧观念和习惯思维的影响。只要农民摆脱了不思脱贫、不敢脱贫的思想束缚,其脱贫动机就会逐渐强烈起来,从而焕发出应有的积极性。
  靠示范引导脱贫积极性的形成。行为动机的产生,不仅以需要作为内在基础,而且也离不开外部因素的作用。因此,脱贫积极性的形成也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需要采取一些引导手段,基本的做法就是进行示范。在贵州省农民的脱贫过程中,从省委、省政府到乡镇村寨,各个层次都抓了示范工作。在基层,脱贫进展好的地方,一般都利用当地的脱贫典型在农民中进行宣传鼓动,组织农民参观学习。在全省,先后树立了各种类型的脱贫样板,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特别是1996年全省开展了学习大关村的活动,更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脱贫积极性。这种示范工作,使农民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发现自己眼下的贫困状况原来是可以改变的。同时,通过这种示范工作,还可以为农民设置具体、明确而又切实可行的脱贫目标,形成一种社会性、群体性氛围,从而激励人们以脱贫为荣,更快地走上致富的道路。
  靠扶持促使脱贫积极性的高涨。脱贫积极性的提高,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外界特别是国家的物质支持和技术支持力度的大小,都能对农民脱贫积极性产生程度不等的影响。在贵州省农民的脱贫进程中,群众的积极性逐步提高,脱贫的速度逐步加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方面逐步加大了对贵州贫困地区的物质支持和技术支持。只有把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国家的支持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国家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持,农民的积极性也就会越来越高涨。
  靠科学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的脱贫积极性调动起来后,为了使其得以保持,并能逐步增强,就应该尽可能帮助他们实现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直至最后目标,力求少走弯路。如果本来可以避免的失败和挫折过多,则容易严重挫伤农民的脱贫积极性。贵州省过去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在组织“农业学大寨”活动时也曾干过坡改梯,但由于将土层打乱了,结果不增产,反而减产,群众的积极性受到很大伤害。相反,在近十几年的坡改梯实践中,注意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措施,保证当年改造,当年增产,从而保护了群众的积极性。脱贫不能只靠主观愿望,更不能一味蛮干。为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讲究科学,必须实干加巧干。要善于因地制宜,找准适合本地的脱贫路子;勤于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摸索出一系列有效的办法。贵州省在九十年代的坡改梯及农业综合开发等扶贫工作中,精心组织,科学规划,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脱贫积极性。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中国农村改革:回顾与展望》
  杜鹰
  陈锡文撰著的《中国农村改革:回顾与展望》(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系统论述我国农村改革问题的专著。该书分量最重和最精彩的部分,是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家庭承包经营问题进行的入理入微的辨析。
  过去人们对家庭承包经营必然性的认识,大体停留在生产力水平决定论和利益连接机制论上。尽管这两种说法各有其道理,但在理论上都经不起深究。比如,前者无法回答当生产力水平提高后家庭承包经营是否还必须坚持的问题,而后者也无法解释农业中的家庭承包经营何以不能推广到非农产业领域中去的问题。作者认为,家庭承包经营的必然性只能深植于农业生产的特性之中。农业作为经济和自然统一的再生产过程,它的自然力支配性、生产对象的生命性、生产过程的不可分割性以及空间上的可分割性,决定了只有可以实现生产者与决策者生产现场的统一,可以无须计量每道工序的劳动付出对最终劳动成果的贡献的生产组织才最适合于农业,而家庭承包经营正是这种组织形式最现实的选择。
  在如何认识家庭承包经营的地位和性质问题上,作者从分析“包产”与“包干”的区别入手,引申出农村变革不单纯是经营制度的变化,同时也包含了财产关系的深刻变化。作者认为,从追求产量剩余转向追求财产积累,是激励农户扩大再生产不竭的动力源泉。也正是因为农户有了财产权利并成为经济主体,才引发出农村所有制结构积极丰富的后续变化。因此,作者认为,双层经济是双层经营的基础,保护农户和集体的财产权利,事关农村改革成果的巩固和发展。
  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理论上涉及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的联系与区别。作者系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认为两者既有时间上继起的联系,又有不能混淆的区别。合作经济是把农民小私有制的消亡看作自身运动的结果,而传统的集体经济则是将铲除农民的小私有制作为自身运动的起点。而这一理论认识的政策含义就是,在改革后农户已经拥有了财产权利的今天,绝不能重蹈“归大堆”的老路,发展合作经济是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现实途径。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何谓创业基金
  梁朋
  创业基金,也称风险基金。它是按照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原则,运用现代信托关系的机制,以基金的方式将各个投资者彼此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交由投资专家运作和管理,主要投资于那些尚未具备上市资格的中小企业、新兴企业(尤其是新兴高科技企业),通过被投资企业的高速成长和资本增值来获取投资收益的一种特殊投资基金。
  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基金品种,创业基金与其他类型的投资基金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创业基金投资的对象并非已上市公司所发行的股票、债券,而是处于创业阶段、尚未上市的中小企业、新兴企业(尤其是新兴高科技企业),因此,创业基金的投资对象属于高风险、高成长、高收益的新创事业和风险投资项目。(2)创业基金主要以股权的方式参与投资,因此创业基金融资不涉及债务问题;不以控股为目的,受资公司不用担心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3)创业基金的投资属于长期投资,由于它须待到受资公司发挥潜力、发展壮大起来,资本增值以后,或股票上市后通过转让股权或股票,才能实现投资收益,因此创业基金的投资期通常较长。(4)由于创业基金投资对象的高风险性,创业基金对投资对象的选择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具有高度专业化和程序化特点,而且往往通过多元投资组合来分散一部分投资风险。(5)创业基金与受资公司必须充分合作和信任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创业基金不仅仅是为受资公司提供融资服务,而且还提供技术咨询、企业管理咨询和资本运作等其他方面的服务。
  从创业基金在国外的运用看,它除具有一般投资基金集中资金、分散投资风险、扩大投融资渠道等作用外,最突出的作用是它充当了各国新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和“催长剂”。而新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又对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创业基金还通过对资本市场的介入,有效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了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创业基金通过对新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推动了企业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目前,在我国大力培育和发展创业基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创业基金是科技发展和成果转化的推进器。我国的科学技术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整个科技产业的基础还相当薄弱,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水平还很低。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0%—1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8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相比,差距甚远;我们在科技创新上与发达国家乃至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充分利用创业基金筹集国内外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结构调整,支持新兴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形成技术创新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产业升级,使经济建设真正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尽快实现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次,创业基金可以为新兴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筹集巨额资金,缓解这些企业资金紧张的瓶颈制约,同时可以大规模引导社会闲散资金的投向,开辟更多的投资渠道和就业岗位。第三,大力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创业基金,可以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为搞好国有企业注入资金和活力。第四,大力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创业基金,有利于直接融资的发展和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建设,促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化。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中国读本》
  王充闾
  在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由苏叔阳撰著、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读本》荣获入选作品奖。该书着眼于实际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笔法介绍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唱响了一曲昂扬的祖国颂歌,是一部较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需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应该从青少年抓起。广大青少年应认真学习、了解祖国的历史,知道和熟悉我们的祖先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卓越贡献,并为之而无比自豪。《中国读本》就是一本比较适合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该书篇幅不长,内容却十分丰富。上下几千年,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哲学、历史、地理、文艺以及宇宙观、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均有论述;而且表现形式生动、灵活,语言清新、活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观点鲜明,内容准确,组织合理,实现了政治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形象性的较好结合。作者在选材方面颇具匠心,无论是综合性的概述,还是列举典型实例,都经过严格选择,精心梳理,总是选取那些最有代表性的数字、情况、事例,而且注意吸纳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突出思想文化内容,以一条爱国主义的红线把各方面的内容很好地连缀起来,是该书的另一个特点。在写作上,条分缕析、点面结合、分层递进的叙述方法给人以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典型事例的穿插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感染力,关键地方一些画龙点睛式的议论,要言不烦,点到为止,又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用语朴实、准确,讲究分寸,有定论的下结论,否则,或用“据说”、“推测”,或提出问题留待读者思考,反映了作者科学、严谨的态度。
  另外,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该书也处理得较好。通篇注意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妥善处理了“当下”与历史的对接,是一种真正的历史对话。但作者的宗旨并非简单地再现过去,而是通过对过去的叙述、阐释,揭示它对现在的影响和历史的内在意义。这样,既做到了与民族虚无主义者彻底划清界线,又防止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科学求实态度,是符合时代精神的。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

  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大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而中小企业则是一国经济活力的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满足社会需求、优化产业分工、推动技术创新以及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九十年代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1997年在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有近五十万户,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数的98.5%,实现工业产值四万一千三百一十五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0%;产品销售收入三万六千二百亿元,占产品销售总收入的57%;实现利润五百零九亿元,占利润总额的30%。此外,中小企业还创造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1978年至1996年间,从农业转移出去的二点三亿劳动力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就业。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和再就业人员的作用更加明显。此外,中小企业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国有企业改革的许多经验是在中小型企业中获得的,许多改革难关也是在中小型国有企业中率先突破的。
  近几年来,中小企业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关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要求,“培育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从国际经验看,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是扶持、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培育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首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国内买方市场的基本形成以及国际金融秩序的动荡,促使我国产业组织结构加快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中小企业以往的局限,“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地位明显提高,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有旺盛活力的产业组织形式。然而,比起大型企业来,中小企业更容易受到要素供给方面,如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的制约,在市场开拓、企业管理方面也处于相对弱势。中小企业机动灵活的竞争优势必须以实行专业化生产为前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还相对滞后,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生产,妨碍了其竞争优势的充分发挥。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发展中小企业,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其次,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为了使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附属于政府的“生产车间”,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然而,政府转变职能并不是对企业撒手不管,而是要做好应由政府做而过去没有做好的事情。特别是对情况复杂、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更应通过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为中小企业设立、生存和发展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公益性、扶持性服务的社会网络,以体现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图,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为中小企业服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是政企分开的必要条件。在我国,不仅存在着政府对企业过度干预的问题,而且,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对民间活动事无巨细的包办,也导致了企业对政府的过度依赖。企业习惯于“等、靠、要”,长期处于被动、依赖状态。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助于企业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提高独立生存、自主发展、互助合作的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由依赖政府转为面向市场,同时也有助于政府职能归位,进而加快政企分开的进程。
  第四,是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目前,新增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下岗分流人员汇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鼓励创业、扶持大批新生中小企业成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社会化服务体系将为中小企业的创设提供包括创业辅导、融资协助、管理咨询、技术支持等诸多内容在内的多种服务,减轻企业创办风险,提高中小企业的成活率,从而起到减轻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同时,由于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疏通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渠道,也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培育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主要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服务体系的定位、指导思想、运行原则。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应以为各类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为宗旨,以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为目的,为中小企业的设立、生存和发展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服务体系应体现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图,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协调发展,维护公平竞争,依法保护中小企业的权益,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服务体系要体现社会性、服务性、专业化和市场化原则,其运作要在政府的支持、指导和监督下,由社会各界参与,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功能、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运行体系。
  服务体系的框架。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由性质不同的以下几个层次构成:(1)政府管理机构:为各级经贸委(经委、计经委)中小企业管理部门或政府各经济职能部门联合组成的中小企业管理委员会,其职能是会同政府有关部门负责本地区服务体系的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工作。具体职能:研究制定法律法规和促进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措施;审核确定培育服务体系发展的年度计划;制定操作规则,建立对服务机构的评价、考核、奖惩制度;维护中小企业权益,倾听中小企业呼声,依法对服务体系实施监管。(2)综合服务机构:既可以是由政府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也可以是由服务机构自发组成的行业协会。其性质可以是事业法人、社团法人或企业法人,定位为综合性社会公共服务自律性组织,是服务机构与政府间的桥梁。它接受政府的政策指导,联系、沟通、协调服务机构,促进业务交流,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指南及社会公共服务;维护中小企业利益,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中小企业的情况和问题;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委托开展工作,协助落实有关中小企业扶持政策,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搞好对中小企业的服务。(3)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各类社会机构。服务机构应满足依法设立、具备相应资质的条件。其性质可以是事业法人、社团法人、企业法人或自然人,服务机构按照市场化运作,具有在批准的范围内自主经营的权利,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跨地区经营。
  实事求是,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中小企业对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且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还会不断出现新的需求。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中小企业对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需求主要集中于融通资金、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人才培训、国际合作等领域。由于目前国家和地方财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内容都搞起来,而且中国地域辽阔,区域发展差异大,服务体系建设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全面推开、各地同步进行。因此,各地应实事求是,从中小企业的客观需要和财力可能出发,找准问题,重点突破。针对本地情况,或选择区域,或选择服务体系的一项或几项具体内容进行试点,在培育特色服务项目过程中,以点带面,逐步形成和建立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的经营环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等,固然能够为企业的运营提供良好的条件,但外部的帮助取代不了自身的努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中小企业转变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互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中小企业转变观念,由向政府“等、靠、要”转变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向社会化服务体系寻求帮助,弥补弱势,发挥优势。而中小企业的观念转变和发展壮大,反过来又有利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培育,为社会化服务创造广阔的市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