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12月17日,旅法华侨近千人在巴黎举行联欢晚会,迎接澳门回归祖国。在晚会上,旅法华侨打出“普天同庆澳门回归”的标语。新华社记者李根兴摄


第7版(国际)
专栏:

  “一国两制”又一成功范例
  ——访阿盟秘书长马吉德
  新华社记者王亚东冀小红本报记者朱梦魁
  “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的又一成功范例,是亚洲彻底结束整个殖民统治的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在澳门回归前夕,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马吉德在接受新华社和本报记者联合采访时作出上述表示。
  马吉德说,澳门重新回到伟大中国的怀抱,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西方在亚洲大陆的殖民统治从此宣告彻底结束。
  他指出,历史的羁绊阻挡不了东方巨人的觉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严正宣布废除旧中国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并表示了澳门问题采取和平解决的坚定立场。根据中国已故领导人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中葡两国于1987年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葡按照“一国两制”的模式圆满解决了澳门问题,这再次证明了这一构想的创造性和生命力。
  马吉德指出,继香港回归中国之后,中国又将对她的另一块领土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国昂首阔步迈向强国之列的两大步伐,对于中国的统一大业具有不可估量的伟大意义。说到这里,马吉德高兴地回忆起他参加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情景。他说:“香港回归庆典给我留下的最深刻、最强烈的印象是:中国在坚持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前提下,愿意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历史遗留的国际问题,并且有决心、有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由于中国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一国两制’方针的说服力,中英实现了香港回归前的平稳过渡和政权顺利移交。”马吉德认为,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中国,为在协商和谅解的基础上和平解决历史遗留的国际争端,提供了成功经验,并为有关国家树立了值得效法的榜样。(本报开罗12月18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我驻外机构及一些国家华侨华人举行活动
  喜庆澳门回归
  综合本报和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近日,中国驻外使领馆和一些国家的华侨华人纷纷举行各种活动,隆重庆祝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中国驻德国大使卢秋田16日晚在我驻德使馆波恩办事处举行庆澳门回归盛大招待会,来自德国各界知名人士和中国留学生、学者以及华人华侨代表600余人出席了招待会。
  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文化处16日晚举行迎澳门回归电影招待会和图片展,加拿大政府、文化、经贸、新闻等各界人士100多人应邀出席。中国驻加拿大卡尔加里总领馆14日在中华文化中心举行“迎澳门回归图片展”开幕式。为期半个月的图片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澳门的历史、经济、文化以及祖国内地和澳门人民为迎接澳门回归所作的各种准备工作。
  由中国驻古巴大使馆与古巴外交部国际新闻中心联合举办的“澳门回归图片展”16日在哈瓦那市中心的国际新闻中心开幕。古巴副外长格拉、我国驻古巴大使王成家等100多位来宾出席开幕式。
  中国驻波兰大使陈棣16日在大使馆举行招待会,波兰各界人士230多人出席了招待会,来宾纷纷祝贺中国即将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和韩中友协联合举办的澳门回归图片展17日在汉城隆重开幕。汉城市长高建等韩国各界友好人士、中国驻韩国大使武大伟以及华侨、留学生代表共300多人出席了开幕仪式。
  中国驻蒙古大使馆同蒙古人民革命党乌兰巴托市委员会共同举办的《澳门的历史与发展》大型图片展17日在乌兰巴托列宁博物馆开幕。蒙古人民革命党主席兼蒙中友协主席额奈比希等蒙古各界友好人士出席了图片展。
  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主办的庆祝澳门回归图片展16日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展出。图片展吸引了当地的很多华人华侨以及新中友好人士。
  莫斯科华人华侨15日晚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晚会,庆祝澳门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次活动是由莫斯科华人妇女联合会等多家华人社团联合主办的。来自莫斯科各界的华人、华侨代表和俄罗斯友好人士近百人出席了文艺晚会。
  匈牙利中国友好协会15日在首都布达佩斯举行报告会,庆祝澳门即将回归中国。匈中友好协会副主席约尔丹·久洛博士在会上详细介绍了澳门的历史、概况、中葡关于澳门回归的谈判经过、中国对澳门的基本政策等情况。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和“金星”大学的汉语系师生,16日下午同中国在罗进修的百余名学者一道举行欢庆澳门回归联欢会。联欢会上还放映了有关澳门概况的录像,并进行了有关澳门的知识抢答比赛。
  泰国1000多名华人华侨16日在曼谷的潮州会馆举行盛宴,热烈庆祝澳门回归祖国。泰华各姓宗亲总会联谊会主席张秋根代表泰国华人华侨发言说,澳门终于要回到祖国怀抱,这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又一成功范例,同时也证明中国已经强盛起来了,东方巨人站起来了,这是每个中国人的光荣。
  缅甸的华人华侨代表16日在仰光举行座谈会,就澳门回归祖国畅谈感想。与会者无不为中国的日益强盛而自豪,并坚信继香港和澳门回归之后,中国一定会早日实现国家的统一大业。
  旅居日本关西地区的华侨16日在大阪皇家饭店举行了祝贺澳门回归祖国大会。大会由关西地区2府5县的7个华侨总会和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共同举办。当地华侨、华人、中资企业代表、中国留学生以及日本各界友好人士、外国领团代表共400多人济济一堂,一致表示要加倍努力,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葡萄牙全国华侨华人社团14日在里斯本举行大会,欢庆澳门回归,祝愿中国繁荣昌盛。葡萄牙华侨华人纷纷表示,澳门回归标志着中国的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表明了国家的繁荣和强盛,使海外游子感到骄傲和自豪。
  奥地利中国友好协会华人委员会等14日晚在维也纳联合举办酒会,喜迎澳门回归。奥中友协华人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倪铁平在致词时说,旅奥华侨华人将更加团结,为实现中国的统一大业继续作出贡献。
  哥斯达黎加各华人社团的200多名代表14日晚欢聚在圣何塞的“粤发酒家”,喜迎澳门回归。在他们当中,有年过古稀的老华侨,有土生土长的侨胞后裔,也有不少华侨的当地亲友。“迎接澳门回归”的主旋律把他们凝聚在一起,用不同的文艺形式表达他们对澳门即将回归祖国的喜悦心情。


第7版(国际)
专栏:

  摆渡王东海摄于扎伊尔河上


第7版(国际)
专栏:

  “百归图”与赤子心
  李新烽
  我的眼前是一幅篆刻精美、构思奇特、寓意深刻的“百归图”(见上图):一百个不同字体、不同流派、不同形状的“归”字组成一个大逗号,好似一条长河形成的漩涡,具有强大的向心力。漩涡的中心是一首忆江南:“时光逝,依旧在天涯。百年悲欢隔未断,神州海外本一家。心归中华。”
  这幅单字百印“百归图”凝聚着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在南非黄金城约翰内斯堡的一所公寓,47岁的杨意远先生介绍了其创作过程。因受国外材料不足之局限,为查找各种字体的“归”字,唯有通过信函遥请在北京的家人帮忙。这些不同字体、风格各异的“归”字出自《金石大字典》、《重订六书通》和《篆字汇》等工具书。在南非,他有幸找到一种类似中国北方的青石,其硬度超过寿山石,有的还略含金属,可谓顽石难琢。他先用钢锯条将青石锯成3厘米见方,再用水砂纸磨平,为此他锯秃了一根又一根锯条,磨秃了一张又一张砂纸,至于刻时用的刀力就可想而知了。由于“归”字的字数不足百样,为了避免有字样雷同之感,需要精心设计,从古老的秦玺汉印到近代的西冷八家,不同流派百花齐放巧妙组合,各种边框和图案大胆借鉴,不一而足。除每个印章的构图需要花费功夫外,全部100个图章的构图更需独具匠心。“我本想拼成一个大归字,或是心的形状,但考虑再三,因为台湾尚未回归,所以还不是一个圆满的句号,便组成了一个逗号。如同香港回归祖国一样,澳门回归一是说明祖国日益强大,二是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向心力,所以图案中的水流漩涡寓意着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欣赏着这幅“百归图”,你能真切感受到一颗滚烫的赤子心。“百归图”是继香港回归前夕创作“百庆图”之后,杨意远先生花费两个多月时间精心创作的又一力作。杨先生酷爱艺术,兴趣广泛,琴、棋、书、画、金石、太极拳诸领域无一不涉猎,且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诸类艺术之中,他偏爱玩石弄刀琢磨篆刻,在方寸天地施展才华,而尤以“单字百印”见长。9年前在国内时,他曾创作过“百福”、“百万”、“百岁”、“百为”、“百义”等,来南非后,有幸找到能制印的石头,又欣然继续他的创作,先后完成了“百善”、“百新”、“百和”、“百乐”等。去年香港回归前夕,作为一名海外游子,杨先生的心情实在难以平静,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难以抑制的创作激情,遂决定用自己喜爱的“单字百印”这一独特方式,表达海外游子的庆贺之情,短时间内夜以继日地专心完成了“百庆图”,并为其题写了一首忆江南:“庆团圆,悠悠憾百年。万古神州同悲笑,海外炎黄更思源。血脉自相连。”
  完成“百庆图”之后,杨先生就下定决心要为澳门回归再创作一幅“百归图”,以庆祝澳门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大的心血完成难度极大的两幅“单字百印”庆祝香港和澳门回归呢?这也许只能从杨先生的经历中找到答案。16岁时,他离开京城到山西农村插队,一插就是10年,其间自学了中国书画、印章、二胡和杨式太极拳等传统艺术。未曾想到,90年代初走出国门“洋插队”后,这些艺术全都派上了用场。正因为此,他自称是“永远的老插”,并以此为荣。
  作为一名文化人,杨先生如今受聘于南非一家中国武馆当教练。每当学生拱手抱拳用汉语叫他“师傅”时,每当他表演的中国艺术引起外国观众的热烈掌声时,他都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他们尊重的不仅是我个人,更是我所代表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智慧。我深以有这样的祖国母亲而备感骄傲与自豪”。杨先生表示,他也许会继续漂泊,继续迁移,但他心中始终没有失根的感觉,他说:“我心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永远不会因时空的流逝和阻隔而丧失的,这也许是10年黄土高原的插队岁月给我的烙印太深的缘故吧!”


第7版(国际)
专栏:

  冼星海
  在阿拉木图的岁月里
  孙勇军
在澳门回归祖国的前夕,哈萨克斯坦破天荒地以中国音乐家冼星海的名字命名了一条大街,在其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图的街头竖起了冼星海的雕像。冼星海已成为中哈两国文化交流的使者。
  冼星海大街位于阿拉木图市区西南,大街的起始处矗立着高约3米的立体雕像。雕像呈三瓣莲花状,高低错落。最高的莲花瓣上刻有冼星海头像,3行镏金的俄文字写着:谨以中国杰出的作曲家、中哈友谊及文化交流使者冼星海的名字命名此街为冼星海大街。旁边一个莲花瓣上,同样以镏金大字用中文注明。两个莲花瓣由一段五线谱连接,曲谱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的首句。雕像的背面,分别用中文、哈语和俄语介绍了冼星海的生平。据我驻哈使馆文化官员张中华解释,当地设计人员认为,莲花是东方美的象征,中国则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选择莲花作为雕像主体建筑,蕴寓了深刻涵义。冼星海出生于澳门,选择澳门回归之际命名冼星海大街,不能不说是哈萨克人民对澳门回归中国的真诚祝福。
  冼星海是我国20世纪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在短短40年的生涯中,他创作了几百首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剧、2部交响曲和4部交响组曲。他与阿拉木图有着不解之缘,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半是在这片土地上度过的。
  1940年5月,冼星海与著名电影导演袁牧之同赴莫斯科,一面为影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一面研究苏联音乐。一年多后,苏德战争爆发,冼星海准备取道乌兰巴托返回祖国,但在边境受阻,不得不于1942年底辗转到阿拉木图。以“黄训”的化名取得“政治居留权”,因为不懂俄语,身边又有不少国民党特务,冼星海的活动受到很大局限。
  整个1943年,冼星海都是在阿拉木图度过的。在这里,他结识了作曲家拜卡达莫夫和萨科里斯基等一批哈萨克音乐界的朋友,摆脱了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窘境。
  一天,音乐会结束后,剧场里的人早已散尽,冼星海却独自坐在休息厅里出神。也许,他还沉浸在刚散场的音乐会里,也许,他在为晚饭的着落犯愁。音乐家拜卡达莫夫走过来,问他从哪里来,这么晚了为什么还坐在那儿。冼星海什么也没听懂,只是拿着一把小提琴,呆呆地望着他。
  拜卡达莫夫将冼星海带回自己家中。但他的到来颇让拜卡达莫夫的母亲为难,因为在这套不大的住宅里,连厨房和过厅都住满了人。拜卡达莫夫对母亲说:“如果您的儿子无家可归,您一定希望有人收留。况且他不是一般人,他是个音乐家。先让他住在我的地方,我住姐姐家。”
  从此,拜卡达莫夫姐弟总是热情帮助他解决生活困难,使他有了一个较稳定的家。在战争时期,一个贫困的哈萨克家庭慷慨接纳了举目无亲、流落异国街头的冼星海,这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勇气!为了对付饥饿和疾病的侵袭,减轻拜卡达莫夫姐弟的负担,冼星海背着他们,到市场变卖了手表和风衣。因为语言不通,他多次受到市侩的欺骗。拜卡达莫夫的姐姐知道后难过地流下了眼泪,她狠狠地“责怪”了冼星海。
  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另一位好友,是著名音乐家萨科里斯基。萨科里斯基是受列宁格勒音协的委托,到阿拉木图建交响乐团的。卫国战争开始后,萨科里斯基举家迁到阿拉木图,被安置到一家居民的厨房里。通过拜卡达莫夫的介绍,他认识了冼星海。
  对音乐的共同爱好、对冼星海音乐天赋的欣赏以及对其贫困处境的同情,使他很快同这位中国音乐家成为挚友。萨科里斯基经常将饥寒交迫的冼星海请到“家”中,一顿热汤、几片面包已是当时的奢侈品。萨科里斯基的夫人总是在饭后让冼星海在靠火墙的床上睡一觉,恢复一下病倦的身体。当他睡着后,她便将冼星海脱下的鞋子和衣服刷洗干净,放在火墙旁烤干。冼星海与萨科里斯基一家结下了深厚友谊,他将一支法国产钢笔和一本《第七交响乐》赠给萨科里斯基。在书的扉页上,他写道:此书赠给吾亲爱的友人萨科里斯基同志,纪念在苹果城时他给予的最高的最热诚的友谊和种种帮助。作曲家黄训,1943年11月21日于苹果城(阿拉木图盛产苹果,故有“苹果城”之称)。
  在拜卡达莫夫姐弟、萨科里斯基及其朋友和邻居的帮助下,冼星海度过了这段最困难的时光。在深厚友谊的鼓舞下,他重又拿起了创作之笔。他经常倾听各种音乐会,邀请哈萨克音乐家演奏民歌,像海绵吸水一样,贪婪地汲取着当地民族音乐的养分。他以自己敏捷的乐思,将许多哈萨克民歌改编成一首首小提琴曲和钢琴曲。尤为深深打动他的,是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他决心借助音乐语言,将这位英雄的形象再现出来,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他创作了交响诗《阿曼盖尔德》,并到集体农庄为农牧民巡回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冼星海以音乐为武器,鼓舞人们克服困难,将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
  1945年6月,冼星海因患严重的肺结核和肝炎,被送往莫斯科治疗,同年10月与世长辞。在哈萨克斯坦和阿拉木图的岁月里,他创作了第一交响乐《民族解放》、第二交响乐《圣战之歌》、管弦乐组曲《满江红》和交响诗《阿曼盖尔德》等大量作品,收集和改编了许多哈萨克民歌。据俄罗斯籍华裔作曲家左贞观研究断定,1958年出版的《叶谢托夫歌曲集》即是冼星海创作的第19号作品——《哈萨克歌曲集》,其中收集了他的22首歌曲。
  冼星海虽已去世50多年了,但哈萨克斯坦并没有忘记他当年为激励其人民战胜法西斯匪徒而作出的努力和贡献,中国人民也没有忘记哈萨克人民在战争的情况下给予冼星海雪中送炭的帮助。
  1998年,在江泽民主席访哈前夕,冼星海故居在阿拉木图落成。7月3日,江主席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共同出席了故居揭牌仪式。江主席深情地说:“站在冼星海曾经居住过的这间小屋面前,我们深深地为他与哈萨克朋友们结下的患难友谊所感动。他积极投身哈萨克音乐界的各项活动,经常到集体农庄为农牧民演奏中哈两国民间乐曲,是一位热心的文化交流使者。冼星海用音乐在中哈两国人民之间搭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江主席欣然为故居题辞:“忆星海,黄河涛声萦回于耳;访邻邦,友谊之花绚丽夺目。”


第7版(国际)
专栏:

  秦华孙谈伊拉克问题
  安理会通过解决伊拉克问题新决议
  伊拉克拒绝安理会1284号决议
  据新华社联合国12月17日电(记者谢美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17日在安理会就有关伊拉克问题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前发言说,安理会只有通过一项全面、平衡的决议才能真正、有效和顺利地解决伊拉克问题。
  秦华孙说,中国认为,伊拉克有义务执行安理会的有关决议,但安理会同样也有义务执行自己通过的决议,对伊拉克执行决议的实际情况给予客观评价,并据此逐步解除、至少是中止对伊制裁。
  秦华孙说,中国主张决议草案中应将恢复核查与中止制裁相挂钩,在伊拉克逐步履行有关义务并取得进展后,安理会应及时决定中止对伊制裁。而且,只要新核查委员会继续作出积极的报告,中止制裁的期限就可自动延长。中国反复建议决议草案对此作出明确、可行的规定,这样便于执行,也可避免各方的误解和争议。遗憾的是,中方在关键问题上的主张没有得到采纳。中方曾反复强调,由于各方对如何打破伊拉克问题僵局的立场不尽相同,需要耐心磋商才能达成一致,人为地设置时限无助于寻求共识,但有关成员对此无动于衷,匆匆要求安理会采取行动,中国对此不能不表示极大的遗憾。将未能经过磋商而达成一致的案文提交表决,即便获得通过,也不可能真正解决持续多年的伊拉克问题,更不能真正维护安理会的权威和作用。中方不赞同这种做法,也不能支持这样的决议草案,因此中国不得不投弃权票。
  据新华社联合国12月17日电(记者谢美华)联合国安理会17日以11票赞成、4票弃权通过了一项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新决议。中国、俄罗斯、法国和马来西亚投了弃权票。
  据新华社巴格达12月18日电(记者顾正龙)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18日在此间发表声明宣布,伊拉克政府坚决拒绝联合国安理会17日通过的有关解决伊拉克问题的1284号决议,这一原则立场是不会改变的。


第7版(国际)
专栏:

  对伊制裁何时休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周德武
  12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解决伊拉克问题的1284号决议。
  今天通过的决议草案共39条,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建立一个新的对伊武器监测、查证、核查委员会,以取代特委会,恢复对伊拉克武器核查。二是在确认伊拉克进行全面合作后暂停对伊制裁,并定期评估。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大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五大常任理事国并未能就此达成一致,症结在于对恢复核查及终止对伊制裁问题存在分歧,中、俄、法希望一旦伊拉克同意恢复核查,安理会就解除制裁。”
  舆论注意到,美国急于将此决议草案付诸表决,是与美国整个中东战略紧密关联的。今年石油价格暴涨至每桶26美元左右,对石油进口大国极为不利。最近美国能源部长理查森也坐不住了,向记者发表谈话称美国将采取行动加以制止。但华尔街分析人士表示,取消伊拉克石油出口限额客观上将对“欧佩克”的限产保价政策形成挑战。石油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增加了美国提出伊拉克问题解决方案的迫切性。
  与科索沃危机一样,僵持一年之久的伊拉克问题最终也不得不回到安理会,这说明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报纽约12月17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就李文和案
  美华裔和亚裔团体发表联合声明
  据新华社华盛顿12月17日电(记者刘江)美国14个著名的华裔和亚裔团体日前发表联合声明,指出美国司法部起诉华裔美国科学家李文和是出于“对少数民族裔的狭隘偏见”和“反华歇斯底里”,对此案可能在美国华裔和亚裔人中产生的负面作用“深表忧虑”。
  声明说,李文和“并未被指控向第三者泄露机密”,但却被“不公平地、非同寻常地”单独挑出来,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的刑事犯罪起诉。
  声明还批评美国新闻媒体不顾事实,持续地误导受众,片面地报道李文和案件,将此案描述成“中国间谍活动”,但实际上起诉书并未指控李文和进行过“间谍活动”,没有指控他将机密泄露给任何外国政府及任何未经许可的个人,更不用说与中国有关的人。
  声明说,目前有15万多名华裔工程师和科学家在美国工业界、研究所和政府机构里工作,其中在美国国防工业工作的就有1.5万人,硅谷的技术人员中有1/3为华裔。华裔科学家为美国获得了化学和物理领域内的5个诺贝尔奖。美国政府和新闻媒体应该重视华裔和亚裔美国人作出的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