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

  一丝不苟全力以赴
  澳门特区行政立法司法机关准备工作就绪
  本报澳门12月17日电记者王荣久、吴亚明报道:今天是周末,随着澳葡政府最后一个工作日的结束,整个澳葡政府的机构和法院都结束了运作。与此同时,澳门特区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机关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澳门特首临时办公室楼前,已树起了两根旗杆,从回归之日起,五星红旗和莲花区旗将迎风飘扬。
  自10月底,特区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机关组建完毕以来,特区的公仆们就积极投入回归前的准备工作。大到一系列必备法律的草拟、讨论和审议,小到徽号的更改、旗帜的摆放,他们都一丝不苟,全力以赴。在他们的“日历”上,没有休息日。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会今天举行回归前最后一次会议。发言人唐志坚说,为特区政府成立而先期进行的必备法律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作为协助行政长官决策的机构,在特区政府成立前,行政会的主要工作是讨论特区成立时的必备法律,并将这些法律提交特区立法会审议通过。行政会自11月3日举行第一次会议以来,先后召开了9次会议,讨论了包括澳门永久性居民及居留权,国旗、国徽及国歌的使用和保护,区旗及区徽的使用和保护,包括政府组织纲要法等在内的必备法律11个,并通过了包括行政会章程、澳门特区居留权证明书发出规章、政府部门及实体的组织、职权与运作等在内的13个行政法规,为澳门特区的健康运转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特区立法会自10月12日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以来,与特区行政工作积极配合,夜以继日地展开工作,到昨晚19时,特区立法会已经完成了最后两个由特区行政会交来的必备法律的审议。12月20日凌晨,特区政府成立后特区立法会将于2时45分举行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回归法,以确认所有已经完成审议程序的必备法律和决议。
  与此同时,未来澳门特区各级法院的法官和检察院的检察官们,也已经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职责。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

  旅游升温
  本报记者王慧敏王金海
  旅游,是澳门的支柱产业之一。
  漫步澳门街头,到处可以看到拿着各色彩旗、戴着旅游徽记的游客。在妈祖阁、大三巴牌坊、黑沙滩海湾等旅游景点,各种肤色的游客从早到晚川流不息。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澳门的旅游业曾一度下滑。随着澳门回归的临近,旅游业又重现生机。澳门统计暨普查司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11月份,来澳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1%。12月4日,连接珠海与澳门的拱北海关创下了日过关旅客15.4万人次的纪录。
  记者注意到,在总统酒店的17层,不到一周,旅客已换了5批。这些旅客大多随旅游团而来。浙江温州国旅的林先生对记者说:“我们早在半年前就预订了房间。有的旅行社动作稍慢了点,现在找住处就成了难事。”
  据了解,全澳门100多家酒店,每逢周末家家爆满。近日,房价较平日上调2至3倍。澳门国旅有限公司总经理关德晖介绍:“最近,公司60多辆旅游车全部出动,仍不能满足旅客的需要。公司现已租车载客。”他预计公司全年业务量将比去年增长四成。
  旅游升温刺激了澳门消费市场,商家纷纷打起了“回归牌”。记者在妈祖阁附近看到,在不足百米长的街区,销售回归纪念品的商店竟达十几家。“庆回归”成为许多商家的促销手段。位于北京街的南光百货公司,回归邮票、纪念画册、纪念金笔、望远镜等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记者多次光顾这家商店,每次都看到不少旅游者在专柜前选购纪念品。问一位售货小姐:“生意怎么样?”小姐含笑作答:“当然可以啦!”
  入夜,澳门大街小巷霓虹灯闪烁,游人摩肩接踵。一位姓陈的游客说他来自香港,经历过香港回归的盛况。他操着浓重的广东口音说:“香港回归了,我们同样也盼着澳门回归,亲睹澳门回归的盛况,一定会很开心。”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我看澳门回归征文

  老大姐的心声
  本报记者孟扬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诞生,从香港回归到国庆50周年,雷洁琼亲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历史大事。澳门回归,是中华民族的又一盛事,雷大姐的兴奋喜悦溢于言表:“1997年7月1日,我曾参加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如今又将亲眼看到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心中感到十分高兴。”
  雷大姐年少时耳闻目睹殖民者对中国的侵略,一直为香港、澳门被外国占领而痛心不已。她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奠定了基础。香港回归祖国给澳门的回归提供了成功、生动的范例,澳门回归是祖国日趋强盛的标志,是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1988年9月5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名单,雷大姐担任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澳门基本法的起草工作长达4年,1991年她同部分起草委员会委员亲赴澳门广泛征求、听取澳门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对基本法草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她说,澳门基本法体现了澳门同胞的意愿,符合澳门同胞的利益,它将在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怀抱的那一刻起生效实施,必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望未来,雷大姐充满信心。她说,在中央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澳门人民有能力管理好澳门事务,澳门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濠江感言

  倾听明天
  马利
  12月17日,我又听到了澳门这个女孩的歌声。
  香港回归后,正是这个7岁女孩,用清纯、真挚的歌声唱出了澳门同胞期盼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心声。“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在北京,当电视屏幕把这首歌连同唱歌的小姑娘容韵琳一起展示在各族人民面前的时候,人们深深为之打动,多少人激动地落下了泪。
  歌词是70多年前,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的泣血之作。这个演唱的小姑娘现在只有9岁,她能理解这诗句的情怀吗?我在采访容韵琳小朋友时疑惑地问她。“小孩子离开了妈妈,就会想念妈妈,想回到妈妈的怀抱里!”女孩爽朗地回答。是的,孩子与母亲的情感就是这么直接、淳朴。这不正是澳门与祖国的情感吗!在我采访的澳门人之中,几乎每一个人都说过同样的话:“我从没忘过自己是中国人!”多年的分离,也无法割断这深厚血缘。闻一多先生以诗的形式真实表达了澳门同胞的心声。今天,当这质朴、清纯的童声演唱这首歌时,我们听见的不仅有过去,更有对未来的信心和向往。
  容韵琳兴奋地对我说:“澳门就要回到妈妈的怀抱!”其他的孩子也都抢着说:“我们很荣幸!”“我们很幸福!”当我举起相机的时候,孩子们一起拥过来,对着镜头,如同被春风吹绿的小树,争先恐后高高举起象征胜利的两个手指,他们灿烂的笑脸如同绽放的朵朵鲜花。他们是绽放在南海之滨的艳丽花朵,祖国是滋润他们的沃泥厚土。他们将沐浴着阳光,自由地歌唱、生活、学习,茁壮成长。
  作为澳门未来的主人,10年20年之后,他们将成为建设澳门的生力军,他们将要建设更为美丽、繁荣的新澳门。比起先辈,他们更能自由通畅地与祖国各地在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融通一起。今天的歌声,正是他们未来心声的回响。
  瞩望澳门的未来,人人欢欣鼓舞。此刻又传来孩子们那清纯、甜美而又嘹亮的歌声……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

  近日,广州、珠海等地张灯结彩,喜庆祥和气氛浓郁。图为珠海街头高挂的大红灯笼和庆澳门回归的彩色条幅。新华社记者陈瑞华摄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专访

  爱国爱澳关注民生
  ——访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理事长吴仕明
  本报记者吴亚明
  走进澳门各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委员会办公室,立即置身于一片紧张、热烈、喜庆的氛围之中。记者见到吴仕明先生时,他刚签署完庆委会一项活动的协议书。自担任庆委会执行委员会主任以来,吴先生更多地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庆委会的工作上,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继续处理街坊总会的日常事务。
  吴先生告诉记者,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是澳门最大的民间群众组织,成立于1983年。16年来,街坊总会坚持爱国爱澳,以“团结坊众、参与社会、关注民生、服务社群”为宗旨开展各种活动,获得了社会及广大居民的认同,其会务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全澳门25个街坊会的领导组织,在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进程中,街坊总会在为居民办实事、谋福祉的同时,又为澳门的平稳过渡和政权的顺利交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街坊总会通过各种会务活动和工作,加强爱国爱澳的宣传,激发广大居民的回归意识,强化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广泛联系和团结社会各阶层人士积极关心和参与后过渡期的事务,共同配合澳门特区筹委会做好筹组特区的各项工作;敦促澳葡当局加快“公务员本地化、法律本地化、落实中文的官方地位”过渡期三大问题的解决,切实搞好地区经济和社会治安,妥善解决涉及政权交接中的问题;建立一支宣传基本法的骨干队伍,通过各种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宣传、介绍基本法,使之家喻户晓。澳门回归倒计时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如倒计时500天、400天、一周年、300天、100天、50天等等,街坊总会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许多人参与。
  今年65岁的吴仕明生在澳门、长在澳门,曾经在知名的濠江中学当了十几年教师,教过物理、化学、地理,至今许多人仍亲切地叫他吴老师。从1968年开始,吴先生又投身于街坊工作,一做就是31年,虽然韶华易逝,青丝变成了白发,但他依然乐此不疲。吴先生还是澳门美术工作者协会和书法篆刻协会的监事长。也许正是这种难得的人生阅历和对澳门社会的深刻了解,当澳门特区筹委会成立时,吴仕明先生不仅是筹委,而且成为社会文化小组的召集人。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在广泛听取澳门社会各阶层意见,反映民众心声的基础上,由28名成员组成的社会文化小组圆满完成了任务,也为筹委会最终完成全国人大交予的任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如今,吴仕明先生又在为庆委会的大小事务辛勤地奔忙。
  吴仕明先生表示,能够见证和参与澳门回归祖国的全过程,由衷地感到自豪。回归后,澳门街坊总会仍然是爱国爱澳的民间服务团体,要继续关注民生事务,关心居民疾苦,深入细致地为居民做好排忧解困工作,推动政府保障居民生活。与此同时,要大力开展公民教育,推动坊众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政议政,全面落实“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为祖国、为澳门的发展和繁荣作出新贡献。(附图片)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盛世聚焦

  北京街头庆祝澳门回归的装饰性建筑纷纷亮相,喜庆气氛越来越浓。图为工人们正在搭建“澳门回归”的立体建筑造型。
  本报记者李舸摄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澳门传真

  瞄向科技
  本报记者郑德刚
  澳门经济从七八十年代开始到九十年代初期,得到高速增长,目前人均GDP已达一点八万美元,居亚洲第五和世界第三十五位,被世界银行列为全世界四十六个高收入地区之一。
  面对世界经济格局出现的新变化和澳门过去经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脆弱等问题,澳门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科学技术。十二月十六日下午,记者在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采访时,澳门经济学会理事长、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副会长刘本立说,澳门的回归,为澳门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科技开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
  刘本立说,未来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居主导的是科学技术,因此要增强澳门经济发展的动力,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他指着一份图表说,一九九八年澳门就业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四,这显然不利于澳门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别说科技开发了。因此,为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强化知识经济意识,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成立三年来,致力于提高澳门就业人口的素质,先后开办了一千多项培训课程,已有两万多人受到培训。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科技知识,已经成为很多澳门从业人员的“必修课”。
  在八十年代以前,澳门的科学技术研究几乎还是空白。一九八九年科技学院成立后,澳门开始自己培养电子工程、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澳门当地培养的第一批工程师,一九九三年走出了校门。澳门为数不多的诸如计算机软件、地球物理、土木工程等研究机构,近些年也开始逐步成立。
  刘本立对记者说,澳门经济正处在转型期,回归祖国后,内地强大的科技开发能力,将为澳门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

  莲开盛世
  本报记者胡果朱竞若
  回归在即,莲花造型的招贴、霓虹灯、彩灯缀满澳门街头,让人不禁遐想,盛典时刻,莲花宝地,若是真能荷香霭霭,那该多好!
  一池碧叶,半塘玉莲,微风过处,暗香浮动……没想到,在澳门莲艺文化协会,我们真的见到了动人的初冬荷图!
  莲为夏之花,10月之后花期不再。眼前这些特殊的“贵客”,是从深圳、珠海、三水远道而来的反季荷花。妈阁山前,莲艺协会近千平方米的花房内,高级园艺师李尚志指点着片片新荷,如数家珍:这蓬热烈的红莲,叫“艳阳天”;那朵端庄的黄蕊,是“秋水长天”;还有“绯云广叶”、“晓风凉月”、“彩云飞渡”……100余种莲花,珍品多多。待到回归日,这1200盆亭亭娇蕊,将盛开在澳门街头。
  莲花,象征高洁、祥和,地形似莲的澳门,被称为莲花宝地。百姓种莲、惜莲、赏莲、敬莲,以莲入名的山、溪、庙、街屡屡可见,与莲相关的诗、文、歌、联绵绵不绝。现在,盛开的荷花,嵌入了澳门特区的区旗、区徽,成为澳门的象征。
  漫步花房,澳门莲艺文化协会的理事长林金城先生娓娓道来:由于城市化的加速,近年来,大片的莲踪在澳门难得一见。1997年,澳门的有识之士组成莲艺文化协会,首倡者兼第一任会长,就是现在的特首何厚铧先生。当年6月,何厚铧亲自牵线,从老家番禺莲花山引来千盆新苗。协会成立后举行的第一次莲花展,短短三天引来逾万观者。两年不懈推动,莲文化在澳门迅速光大,“莲花宝地”,又名至实归。
  回归渐近,莲艺文化协会全体同仁有个心愿:盛典之日见莲开。林先生介绍说,早在一年前,澳门莲艺文化协会就开始和珠海市农科研究中心合作,试种反季节荷花。此时,广东深圳洪湖公园与三水荷花世界的园艺师们,也怀着同样的心愿奔波忙碌。
  园艺师李尚志就来自深圳,本来月初莲花安然送到,他就可返回,但护花使者不放心啊,昼夜守在花房旁的铁皮屋里。白天精心呵护,夜里每隔两三个小时,就要去查看一回。他说:“这些新荷,是祖国人民对澳门特区的深深祝福,我要看着它们在回归之日盛开,摆上澳门街头,才睡得踏实。”
  告别花房,一池荷风悄悄送行。昔日,游子飘零,莲花凋落;而今,盛世莲开,香溢四海!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

  确保庆回归活动顺利进行
  珠海武警加强勤务工作
  本报珠海12月17日电日前,担负澳门回归各项保卫任务的武警珠海市支队的各项勤务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
  从年初开始,支队党委就精心筹划,研究制定了各项具体勤务的人员编组和施训方案,由军政主要领导挂帅,党委成员各负其责。为切实提高部队的执勤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支队狠抓了首长机关训练和部队的专勤专训。支队从执勤需要出发,通过请老师和开展官兵互教,使官兵掌握了简单的英语、粤语对话。支队还多方筹集资金,投入100多万元完善了各种执勤设施,高标准地建成了作战指挥室,制作了一大批抗冲击器材,对车辆全部进行了维修。(谭曙伟俞泳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