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下乡手记(18)

增收关卡知多少
王慧敏
梁冬生是安徽某县的一位普通农民。1995年,我到安徽参加农民负担执法检查时和他打过交道。这位当过生产队长、民办教师的老汉给我的印象是头脑清楚,口才也好。
前些时,为采访农民增收情况,我找了他。说起增收,老汉连连感叹:“难!难!难!
老汉说,现今关卡太多了。他扳着指头一项项给我算起来:
我有一儿两女。这些年,儿子一直在上海打工。外出打工,先要到乡劳动服务站办“外出务工证”,前几年办个证15元,今年涨到了50元。儿子大年初三就出了门,可今年城里清理闲散人员,他在上海待了3个月,愣是没有找到活干。
打工不成,那咱买台拖拉机跑运输。这里许多家庭都育苗木,咱就帮人家往外运。上个牌照先得给农机管理站交150元的牌照费。可跑了3个月再也不敢干了。你看,交警说你交通违章要罚款,交通局的交通运管站说你超载要罚款,林业局的木材检查站要收林木管理费……3个月光各种罚款和税费就交了800多元,一算成本,不但没赚到钱,还赔了30多元。
政府号召搞家庭养殖,咱也养了十几只鸭子。孙子今年考上了重点高中,当爷爷的也得表示点心意吧。孙子开学前,我拿了两只鸭上街卖,先是来了个中年女同志,让交市场管理费,我一分不少交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个年轻的工商管理员,二话不说,拎起鸭子就走。我追上去问这是为啥?他说鸭子弄脏了市场,让交10块钱的卫生管理费。我说鸭子才值多少钱,可他蛮横地说:“你要是再多嘴,还得补交滞纳金。”
后来我听村上一个在工商局上班的人说,县里规定:每个工商人员每月必须罚800元。所里发给每人一本票本,不将票本罚完,不发工资。听说县里的交警也是这样,每个交警每天每人必须罚200块钱,没收一个驾照。
搞副业不行咱就好好种粮食,国家不是对粮棉放开收购嘛。可县里有些单位愣是把国家的好经念歪了。今年夏粮征购,国家规定二级麦每公斤1.2元;三级麦每公斤1.14元;三级以下的麦子由各地粮食部门自行定价。这样,县里的粮食部门就把三级以下麦子的价钱定得很低,二级和三级每公斤差6分,而我们县四级麦每公斤才0.84元,和三级麦每公斤一下子差了3毛。咱家的麦一验,全变成了四级或是五级。年年交粮,自家的粮啥样,心里有数的,今年咱交的粮最差也得是三级。
除了级别往低里压,其他方面也克扣。人民公社时代我当过生产队长,我清楚,这儿的小麦除杂率一般是3%到5%,可现今除杂率都按8%、9%,甚至有的超过了10%。这样,100斤就少掉了10来斤。村里除了个别有脸面的,大部分家庭的境遇跟咱差不多。
秋天家里种了一亩半棉花,今年碰上了个好年景,估计亩产皮棉至少也得上百公斤。棉花生产后期,干旱少雨,朵朵棉花白生生,真是难得的好棉。
交头茬棉时,我一大早就赶到收购站,心里还真有点激动。可谁知,验收时收购人员图省事,既不拿样本时照表,也不拿尺子,手往棉包中一探马上报出衣分(出棉率)、绒长和棉花等级。我一听,心里凉透了!说衣分是28%。咱这个地方,衣分啥时候低过36%?再说等级,恁好的棉,非说是四级。不管是色泽也好,成熟度也好,都是历年最好的呀。绒长我在家反复量过,超过了30毫米,可人家说咱的棉花绒长只有27毫米。棉花差一个等级每公斤就差两毛多,绒长差一个等级又是两毛多。
明明知道人家在压级压价,咋办?还得赔着笑脸,下一茬棉还得从人家手里过……
梁老汉的话,闻之心酸。
近年,中央一直号召各地要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可通过梁老汉的陈述,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部门在人为地阻碍农民增收。除了居高不下的集资摊派、电费、农资等因素,农业生产环节竟也有这么多的沟沟坎坎!农民不能增收,农业发展就没有后劲;农民手里没有钱,启动农村市场就是一句空话。如此,经济的正常运行焉能不受阻?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全球性的通货紧缩使我国沿海发展战略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因此,必须在推动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的同时,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扩大内需须调整发展战略
杨大侃
一、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依赖于发展战略的调整
从1998年开始,我国政府将扩大内需作为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政策重点,实现了经济平稳增长。但是,以下两个因素决定了治理通货紧缩仅仅依靠短期调控政策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当前宏观调控赢得的宝贵时间,通过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1)目前通货紧缩具有的长期性和全球性特征。世界性通货紧缩是世界经济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使然。80年代中国、东盟、拉丁美洲国家,90年代俄罗斯、东欧经济转型国家都相继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产业结构基本趋同,产品又主要以发达国家为市场,发达国家原本相对过剩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过剩。通货紧缩表面上是货币领域或流通领域的问题,实际上是生产领域的问题,是由世界产业结构内在矛盾引起的。由此决定了目前通货紧缩具有的长期性和全球性特征。
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则面临更大挑战。一方面西方国家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已基本饱和,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型国家也相继推行了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措施,我国出口难以在原有结构层次上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在越来越多的市场层次与西方国家展开了直接竞争,很难依赖外部需求作为经济的支撑点。
(2)外向型发展战略形成的梯次增长链条松动。80年代,中国抓住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将劳动密集型、低技术成熟产业大量转移出来的机会,实施外向型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如今由于受外部恶劣环境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对中西部经济的拉动力减弱,导致“东—中—西”梯次增长的经济链条松动,出现了全国性的有效需求不足、全国性的通货紧缩。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沿海发展战略实质上是一种非均衡发展战略。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过剩,使“沿海发展战略”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扩大内需政策必须从战略高度及时调整和完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即在推动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的同时,注重区域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逐步实现“非均衡发展战略”向“均衡发展战略”的转变。战略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新突破主要表现为:一是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有计划、分步骤地开放金融、电信、商业等领域;二是扩大开放区域,积极鼓励外资进入中西部地区,由“沿海开放”发展为“全方位开放”。
(2)沿海地区经济调整。对外:必须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的社会技术水平,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产品,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对内:沿海地区要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主动将已失去或正在失去优势的资源加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3)中西部地区经济调整。应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的区位比较优势,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较快增长。大力推进以内联为基础发展外向型的“中中外”式的联合。沿海地区的实践表明,发展中西部地区除了必要的资金投入外,关键在于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体制变革和观念变革。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村里花钱买电脑
菜农网上尝甜头
山西省太原市北固碾村的菜农,把阅读网上蔬菜信息当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北固碾村是太原市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今年5月,村委会花2万多元买台电脑上了因特网,每天把从网上搜集、摘录的重要信息贴在村里3个“网上信息指导栏”上供菜农阅览。根据网上信息,这个村的菜农种植了人参果、紫菜苔等精细菜,增加了收入。菜农们高兴地说:“信息如金。”
图为菜农们在看“网上信息指导栏”。
高建亭摄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高速公路作为综合运输体系的主动脉,一经规划修建,会极大影响国家的城市化布局,影响国土的整治、利用及经济带的形成——
高速公路规划第一
本报记者 白天亮
避免重复建设
展开一幅我国现有高速公路分布图,细心的人不难发现,现已规划的路网基本呈纵横相交的“棋盘模式”,大部分路线与铁路或国道干道原路平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岳颂东研究员告诉记者,虽然不同的运输模式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但平行建设势必产生对物流、客流的争夺,还会使许多应当打通的地域处于空白状态,整个交通网络由此出现畸疏畸密的现象。东北就曾规划过这样一条基本与铁路线平行的高速公路。当地的货流量本身就不大,铁路尚且吃不饱,高速公路建成后更是两家谁也没效益,造成交通资源的极大浪费。
据了解,在我国,公路与铁路的规划建设分属不同的部分,在布局的时候,二者基本上都是以经济中心作结点,重点解决经济中心的联系问题,国家并没有一个专门对道路交通规划进行统筹安排的机构进行综合协调。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了交通走廊的共用。
岳颂东指出,与我国的棋盘模式不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高速公路网呈蛛网状、放射状,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延伸,并尽量避开已有的铁路线,既缩短运距又填补交通线的空白。为此他建议,高速公路一定要从有利于发挥综合运输体系的总体优势出发来进行科学的规划,逐渐改变现有的平行走向,发展成为伞骨状的放射性走向,发挥铁路、水路等其他运输方式难以替代的优势,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互冲,提高整个综合运输体系的综合效益。
注重网络效益
西南某省曾投资修建过一条由省会城市到另一省内主要城市的高速公路。由于规划时主要考虑的是两个城市间的连接,忽略了与其周边省市公路的衔接,这条高速公路的功能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据了解,我国大部分省份只有一条高速公路,相当一部分省出省的通道还未打通,公路建设规划中的两纵两横三个重要路段还没有一个能贯通。因此,将现有互不连接的高速公路结成网络、形成多条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区的公路主通道已显得极为迫切。网络的效益是规模效益,远远大于分散的路段。
记者从交通部规划司了解到,我国刚开始建高速公路时,大多在车流量大的路段修高速,其特点是联结同一经济区域内的两个大城市,适合汽车全程往返,由此形成了现在高速公路较为分散的状况。据悉,有关部门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在项目审批中明确提出要注意道路的联网,力图从总体上优化公路系统动脉与毛细血管的功能,通过增加增量来优化存量,使我国的高速公路不仅在省内形成融会贯通的大框架,而且彼此相连,在全国范围形成网络。
加大科技含量
解决车与路、车与人的矛盾,除了实行交通总量控制、使车辆的增长减速外,是否还有别的办法?在交通部最近召开的一次高速公路建设研讨会上,不少专家提出,一个有效的做法是充分而科学地使用道路,运用各种信息、通讯技术,使汽车和汽车的使用环境智能化。
智能交通系统其主要目标是利用现代的高科技使人、车、路进入高效率的运转,例如安装车辆路导器有利于车流的优化调度,电子收费系统可以使匝口更通畅,由微波雷达、传感器、摄像机组成的行车安全系统可以及时向行进中的车辆发出警告。
据介绍,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在已经建成相当规模的高速公路网后才开始研究安装智能交通系统的,不得不破路埋光缆、拆迁建信号站,而我国则是在近两年内开始大规模的高速公路建设,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因此完全可以吸取国外的经验,在高速公路进行规划时就注意引入智能交通系统,力争一步到位,为运量的增加留下空间。有关专家指出,采取高科技的智能系统进行高速公路的管理,一次性的投入可能很大,但从长远看,单位时间的管理成本可以降低,以大跨度的时限计算,经济上是十分合算的。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坐拥名满天下的黄山风景资源,如今却被列为省里的扶贫攻坚目标——
黄山旅游区咋成贫困区
宋觉 木公百
“小”黄山越搞越活
“大”黄山陷入困境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拥有黄山和太平湖、神仙洞等雄厚的风景名胜资源,眼下却成了省里的扶贫对象。全区只有16万人,竟有1.5万人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还有5000多人人均收入在730元以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自原黄山市与原徽州地区合并成为大黄山市(地级市)后,市府驻地改为屯溪,原来的省辖黄山市(县级市),降为市属黄山区。从此,“皖南处处皆黄山”,乱了黄山真面目,不仅制约了黄山旅游风景名胜区优势的发挥,还使这一“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早在1983年,国务院根据邓小平同志“建立黄山特区”的指示,突破人口、产值标准规定,设立了省辖黄山市(俗称小黄山市)。安徽省政府明确提出,从黄山市特点和自然条件出发,把它逐步建设成风景旅游和疗养城市。
当时,黄山市只有1669平方公里,人口14万,全市围绕“保护黄山,发展旅游”这个中心开展各项工作,短短3年多时间,旅游床位从建市前的800张猛增到1.3万多张,修建拓宽了黄山周围6条公路,供电、供水、通讯等配套设施齐备,游客人数以每年平均32.5%的速度递增。
1987年,徽州地区被撤销,与黄山市并改为大黄山市,面积达9980平方公里,人口146万,辖三区四县,结果由于范围太大,顾此失彼,力量分散,工作反而上不去。
近12年来,大黄山市的人均产值、人均财政、人均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列全省倒数第三、二位,许多县乡发不出工资。更让人忧虑的是,黄山区已沦为贫困区,成了省里的扶贫攻坚目标。
大黄山市的旅游业发展也十分缓慢。从1987年到1998年11年间,黄山游客数仅增加32.7万人,去年黄山游客总计为98.3万人,这与年游客数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次的泰山、桂林等相差太远,与黄山的名气、地位及资源价值极不相称。
黄山风景区环境受到破坏。1988年,国宝迎客松被挖断158条树根。1994年1月,著名的玉屏楼被大火烧毁,后来又发生慈光阁前门楼被烧等事故。由于山上山下管理体制分割,黄山风景管理机构和职工生活区均在景区内,现已达3200多人,加上家属,总共近8000人。如此众多的人员在山上办社会、过日子,给黄山风景区的环境质量造成严重损害,埋下诸多隐患。
真假黄山人莫辨
可惜从此无徽州
大黄山市的窘境,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和思索,几百位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经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先后从各个角度发出呼吁,认为黄山市不宜过大。
首先,旅游业虽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但却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在大黄山市,大家都靠黄山吃饭,围着黄山转,僧多粥少,收效不佳。
其次,作为世界名山,黄山的地名指位不准确,给游客带来麻烦。
1983年设立的黄山市地名指位准确,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黄山市境内,即可见到黄山。而1987年设立大黄山市后,市府驻地屯溪远离黄山南门79公里、北门135公里,周围看不见黄山。游客到了黄山市,却不知黄山位于何方,往往是到处打听,还要转乘长途汽车经过重山叠岭,才能抵达真正的黄山。对此,人们多有怨愤,黄山声誉受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夫人吴树琴曾致信《人民日报》,反映徽州更名后,各个区县“处处是黄山”,“地名不规范,必然引起游客不满,对发展旅游事业是不利的”。
再次,从旅游业的建设来看,大黄山市的摊子铺得太大,资金使用分散,把新安江、屯溪老街、黟县民居、歙县牌坊等景区景点与黄山同等并列,撒胡椒面。并从黄山的资金中挖走一部分开发建设屯溪区,喧宾夺主。而真正的重点黄山,其北大门迟迟于今年末才打开,东大门、西大门还未打开,黄山景区尚有2/3没钱开发。以黄山为中心实质上变成了以屯溪为中心,本末倒置,大大制约了黄山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有人说,黄山是一流的资源,二流的开发,三流的管理,四流的效益。“黄山牌”满天飞,黄山旅游市场趋于无序状态。
就徽州而言,徽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深厚,成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代表之一,对中华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大黄山市设立后,“可惜从此无徽州”,人为割断了徽州的历史。从经济上看,徽州是皖南一个大山区,以山区经济为主,农、林、茶、工、贸是其支柱,而与以旅游经济为主的黄山搞在一起,非但没打赢黄山这张牌,反倒束缚了各项经济的发展。大量事实表明,现在的(大)黄山市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不符合黄山和徽州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经济特点,使“黄山牌”声誉严重受损,人们期盼能早日改变这种状况。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清河农民让市场
万兴
不养一头羊的河北清河县,如今农民年经销山羊绒占全国75%以上,享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的美誉。日前,当地通讯员韩自贤给我传来一条信息:清河农民让市场。我越看越觉得有点意思。
面对市场,有几个人不说“抢”字、“争”字?10年前,清河农民跑遍全国各地收购羊毛加工羊绒,靠价格杠杆使清河成了全国闻名的羊绒集散地。几年功夫,100多家成规模的生产羊绒品的企业就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问题也接踵而来,尤其是近两年,一方面不少企业靠自己手中充足的原料生产的羊绒成品不好销售,另一方面国内外生产羊绒成品的知名企业又原料不足。对此,聪明的清河农民提出让市场,重点还搞老本行初加工,发展梳绒、纺纱,成品生产这一块除有销路的继续干以外,多数企业就不与人争了。
看来,企业经营全靠自己“包打天下”不是个办法。自主经营,有的要与人争,有的不与人争。不争则让,可以搞互补经营,以相互关联的产品或服务为纽带,将看似分割而实有内在联系的市场紧密结合起来经营,从而事半功倍地拓展市场。清河的鹏程公司去年生产的羊绒衫、裤大量积压,今年和上海“恒源祥”搞联营,承担了“恒源祥”的150吨羊绒纺织任务,截至9月底获利800万元。这就是“让”的成果。当老板的要了解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同时了解市场,知道别人能提供什么,又需要什么,以此作出决策,通过联合参与竞争,使优势更优,劣势变优势。
在不具备款式设计、市场营销、品牌经营等市场综合开发能力的情况下,做羊绒服装很难打开市场,由此清河农民决定着重抓羊绒初加工,不搞深加工,生产羊绒制品。农民办企业就得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缺资金、技术,步子就不能迈得太大,搞劳动力密集型也许步子小一点,但非常稳,都是赚钱的;只要我们快点走,在赚钱中积累资金、技术,就可以迈出更坚实的下一步。清河农民放着主角不唱、甘当配角且当好配角,这一着棋事实证明走对了。在前不久召开的国际羊绒交易会上,国内外羊绒行业一些赫赫有名的企业都找他们谈项目,6天交易额高达17亿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