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友谊之花

  五大洲的微笑
  汪健亚
  如果时光倒流,我愿再次回到美丽如诗的谢法耶姆。在地中海夏日明艳的阳光下,在中东圣地弥漫着神秘气息的氛围里,我们来自五大洲57个发展中国家的学员组成的农业经济培训班,在以色列国际合作联盟国际培训中心,度过了45天难以忘怀的时光。
  在培训中心所在的谢法耶姆基布兹庄园里,世界忽然间变得很小很小,遥远的大洋和大洲,不过是我们彼此在作国家介绍时所用世界地图上细小的弧线和色块。同期用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4种语言举办的培训班中,200多名学员组成了一个临时国际大家庭。在这里,一切冲突与隔阂都融化为五大洲的微笑。我们从陌生到相识,从相识成为彼此尊重、理解的朋友。原来,人类的情感竟是如此相近,在同一片蓝天下,不同肤色的我们可以共唱一曲友爱的歌。
  “埃及大哥”哈桑是班里最年长的,在国内是农科院专家,平日少言寡语,性情温和,但“关键时刻”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意识。上课时教授随手画出以色列地形图,常常涉及邻国埃及,只为便于讲解,不甚精确。每当此时,哈桑一定是神情肃穆地离开座位,走到讲台前,极认真地修改略有偏差的埃、以国土的边界线。只要讲课时提到“埃及”一词,其神色便异常专注,稍有不当,立即对老师进行纠正。日后,逐渐熟悉起来的年轻活跃的同学,常常当面模仿他的言行,此时的“埃及大哥”,总是闪着他那又长又翘的睫毛,宽容地报以微笑。
  穆都库来自肯尼亚农业部,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与飞人乔丹长得颇有几分相似,体形更像黑人短跑运动员。他的活动总是极有规律:每天最早到教室作祷告,晚上的业余时间就是看书,做论文,然后最晚离开,就连他和妻子以及两岁儿子的全家福照片,也随更换的T恤每天置于左上方的口袋里。据说,在肯尼亚语中,穆都库名字的意思是“甜蜜”,难怪每次课堂上教授穿插小幽默时,他都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开怀大笑,久久合不上嘴。
  郝勒黑是我的邻桌,中美洲洪都拉斯的农学院教师,是颇有名气的诗人。也许与职业有关,课堂上他最爱发言和提问,说话时嘴里始终咬着那杆圆珠笔。我们约定每次课前都用对方的母语相互问候,自然在我学到了一些西班牙日常用语的同时,又多了一个教授简单汉语的任务。每当清晨在校园里相遇,我总能迅速准确地用西班牙语向他问好。这时,好学勤奋但经常混淆的郝勒黑,却要专注地盯着我好几秒钟,他张着嘴,快速地在脑海里搜寻合适的回答,半天不出声,然后晃着胖胖的脑袋,像鹦鹉唱歌一样吐出极不连贯的3个字“晚上好”,这才轻松地露出笑容,每每令我忍俊不禁。一段时间后,他终于能对答如流了,并且进步很大。一次,管理学教授在讲课时,用幻灯打出汉字“百闻不如一见”,郝勒黑非常积极地向我求教,很快便学会了,也不知他是否明白了含义。总之,再见面时,他就自行改用这句他能说的最长的汉语,抑扬顿挫地笑着向我问候了。
  心地善良的迈克,是大洋洲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名农业节目主持人,我们都叫他“鱼人”,因为他会潜水,可以不用氧气在海里呆10多分钟,真令人难以置信。迈克很让我感动,每次一起吃饭,他都告诉大家地球上还有很多人在挨饿,浪费粮食是一种罪过。快吃完时,他总是用面包擦着盘子上的汤羹,吃得非常干净。问到家庭,迈克那张被海风和骄阳长期吹晒的黑红的脸上,荡漾出了愉快而满意的笑容:“至今我已收养了5个孩子。”
  班里最年轻最调皮的,当属来自约旦的拉密。身为工程师的他,能在被人丢弃的小木块上刻出生动的卡通画;能用口哨吹出委婉动听的民歌,能和着节奏跳出优美的阿拉伯舞蹈;还能惟妙惟肖地模仿每个人的举止言行,常令大家捧腹不已。拉密最喜欢学的一句中文就是“我爱你”,每逢中国人必挂在嘴边。在分别时拉密赠我的彩画上,写满了“永远保持微笑”的字句。
  此外,还有修养很好的威林顿、笑得灿烂而迷人的维克多丽亚和自信又腼腆的彼德罗……
  在培训班短暂的日子里,我们共同编唱了一曲欢乐、团结、友爱的国际歌。无法忘记,当迈克不慎丢失钱包时,大家自发地集资援助,一纸真诚的致谢,在每个人手上悄然传送;无法忘记,在农庄如茵的绿草坪上,伴着微凉的海风,我们在月光下各自吟唱故乡的歌谣,在地中海银色的沙滩上,交谈彼此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见解,在周末狂欢的聚会上,我们忘情地学跳南美的“桑巴”和印度舞蹈;更无法忘记,面对耶路撒冷“二战”期间被屠杀的犹太人纪念馆,沉重的泪水和着无声的呜咽,全都凝结成“和平”二字;而学业结束前的忙碌与欢快,在分别的晚宴中突然停滞,情感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时不知何去何从,待到临行前握手、拥抱的刹那间,不同肤色,不同年龄,泪如潮水。世界其实很大很大,从此千山万水,各奔东西,今生是否有缘再相逢?
  如果时光倒流,我愿再次回到美丽如诗的谢法耶姆,再次点燃那七叉烛台上的蜡烛,和你们,来自五大洲的同学一起,微笑着,点燃心中明天的希望。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沙海蜃楼
  林皎明
  在平坦宽阔的迪拜沙岸边,一座被命名为“阿拉伯塔”的摩天大厦宣告建成。从外表看,它的模样确实有些奇特(见图),似一轮插入黄沙的弯月,似一张顺风鼓胀的风帆。据悉,设计师受《天方夜谭》故事的启迪,企盼追回阿拉伯天堂的梦幻,将全部设计灵感赋予这座高塔。如今,每逢夜幕降临,七色彩光照射直冲天穹的塔身,煞似阿拉伯梦幻世界再现。
  其实,谁也没有见过阿拉伯梦幻之塔,这恰好给设计师留出了充分的创意空间。谁又能说眼前这座高塔不是那离奇梦幻的化身?
  从阿布扎比驾车驶来,记者从很远就已依稀看到这庞然大物高凸的身影。塔高321米,共28层,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还高出一截。塔基坐落在一块距离海岸近300米的人工岛上。整个建筑以一尊钢柱为轴心,向东南方向展开那张“顺风鼓胀的风帆”。地基钢筋铆死在40米深的海底岩石上。建筑一共耗用9000吨钢材、36万吨水泥。千名劳工及设计人员劳作了整整5个春秋。它是朱拜耶勒海滨旅馆的一翼,是迪拜酋长国豪华酒店之一。
  如果说海湾的富足由千顷平漠的沙粒下喷然而出,那么酋长国梦幻的色彩便与穷奢极欲更加相近。阿拉伯塔外形奇异,塔内别有洞天。这是一种“空心”设计,塔内自成空间,从高层往下探望,有居身九重的幻觉。装饰色调,以金黄、桃红和碧蓝三色为主,显得格外富丽堂皇。豪华门厅设计成“水帘”,这是沙漠地区被奉为天堂的理想境界。然而,来客却可“从天而降”,从塔顶一块突出的直升机场步入塔内。底层,有新型白色劳斯莱斯听候调遣。千余名“仆人”提供无所不包的顶级服务。
  塔内共有202套房间,均为复式结构,分楼上楼下,配有专门保姆。套间面积大到780平方米。一夜租金高达1万美元!据介绍,塔内地面、墙面采用的建材,全部选自巴西、莫桑比克和意大利的上等石料。套间内设有私人电梯、电影厅、帐篷式客厅,甚至还有密室。衣帽间竟大过一般旅馆的住房。起居用品豪华,自不待言,其专用电讯设备也一应俱全,配有电脑及其它现代高科技用品。地毯、窗帘、台布的花样色彩套套迥异。套间还以古人雅号起名,更易触发思古之幽情。塔内设有5个餐厅。顶层餐厅,按“宇宙空间”规划,远眺海湾,俯视迪拜;海底餐厅,以玻璃为墙,畅观海鱼巡游。如此规格的旅馆,全球少见。
  令人叫绝的是,如此色彩斑斓、气势恢宏的伊斯兰风格装修,竟出自于一位中日混血的女子之手。5年前,全球16家顶级设计所参加竞标,这位姓黄的女设计师一举夺魁。她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日本人,多年从事装修设计。为完成这项大工程,她26次专程到阿联酋,翻阅海湾地区的自然、历史、宗教、人文资料,在40名助手的协助下,用7个月时间完成全部设计。这是她的得意作品。她说,她把金、木、水、火、土的思辩融合在设计中。酋长国上下对设计赞不绝口,懂得五行理念的人却只有凤毛麟角。
  仰望高塔,叹为观止。曾记得,《天方夜谭》中有阿拉丁神灯的故事,却未曾交待其点灯之油是否取自沙漠遮盖下的石油。故事再神奇,毕竟只是故事。眼前的阿拉伯塔已将梦幻变为现实。它记录下海湾石油时代的现实,留待后人去评说。(附图片)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一角

  六月飞雪
  琉璃世界
  薛奕明
  我国元代戏剧家关汉卿著作《窦娥冤》,几百年民间传诵“千古奇冤,六月飞雪”。然而,我在加拿大访问时确实看到了六月飞雪和冰莹的大千世界。
  时值6月,我们自卡加利市出发,去哥伦比亚冰原和阿特帕斯卡冰河,那里已有公路直达。我们乘坐的轿车离开市区驶向高速公路,此时阳光灿烂,漫天湛蓝,悠悠浮云,净洁飘逸,广阔原野一片片绿色的大草坪和丛丛树木,一派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数小时后,车渐渐地驶进山区,窗外的景色亦不断变幻,阳光消失了,天空开始阴沉起来,山和树木都变得蒙蒙的。突然,奇景出现了。只见,两边的山坡上全都覆盖着皑皑白雪,树上,地面上,晶莹剔透,周围顿时成了一片白雪世界。车内的人们虽有准备,但大多还是夏装加套服。
  很快,我们就来到了哥伦比亚冰原。前方起伏的山峦盖着厚厚的雪,正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时,我们必须下车更换一辆爬雪山的旅游车。这种车构造很独特,车轮硕大,直径约1.7米,而且又厚又宽,其宽度约普通车轮的3倍,轮上刻着深深的花纹,大大的轮子改变了车的外形,这种车可以稳稳当当地载着几十名旅客在铺满积雪的斜坡上行进。当我们乘车向坡上爬去时,另一边的爬山车载着已经观完雪景的人正从山上下来,乘客们隔着车窗向这边挥手。他们中很多是欧美旅客,碧眼金发,但也有日本、台湾和香港的旅客,大家脸上都流露着惊异、欢愉和轻松,一派祥和,大有世界充满爱的味道。
  雪车停住,我们络绎下来,顿时为眼前景色迷住了。这里漫山遍野都是一色的冰雪,一望无垠,高山是冰雪,大地是冰雪,没有屋宇,没有道路,除了一两个广告牌孤零零地立在冰雪上。真是一片原始的、自然的、雪的世界,雪的沙漠。晶莹洁净的雪,塑造成一片白茫茫的宇宙。大自然赋予人的美好竟是这般慷慨!世界上的美景,有的以秀山奇树取胜,有的以丽水异花夺目,或海涛飞瀑气势恢宏,或小桥流水夕阳依依。然而,如此一色的冰雪之地,给人的则是洁净纯真之美。冰天雪地而不严寒,正是奇哉,美哉。冰原上,一群群外籍游客身着各种服装,强壮者竟着短袖恤衫,毛茸茸的手臂托着摄像机,也有穿羽绒服的,五花八门,各取所好。此时,天际明朗,万里晴空,人们呼唤着跑向雪地,抓起一把把白雪向天际撒去。一阵狂热之后,摆出多种姿势摄影,将这夏日中浩瀚而奇特的雪景拍下来。
  加拿大朋友告诉我,这一景点是阿特帕斯卡冰河,面积6平方公里,长度为7公里,冰雪的厚度为90米—300米,它是哥伦比亚冰原的一部分。高山冰原的形成,是由于雪降在山峰上后,夏日的溶化量很少,年复一年沉积而成。当雪积到30米深时,底层受压形成冰块,一旦更多的雪降到山顶,冰层变厚,便渐渐地向山谷下流去,于是形成了冰河。巨大的冰河为人们提供了新鲜、洁净的水,使夏天变得温和,冬天变得严酷。阿特帕斯卡冰河每年仅5月至9月可供游览,其它时间都是封山期,年降雪量在10米以上。我们庆幸此时到达,得以一睹佳景。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居住在日本东京都中华街的华人华侨每逢周日都在街头设摊售馒头,招徕众多顾客。
  杨波摄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享受自助
  黄学锋
  抵达巴塞罗那后,热情好客的西班牙主人,安排我们住进位于市中心的“埃特伊尔”四星级酒店。这座十几层楼高的大酒店,据说由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参与投资兴建,从外观看,酒店豪华漂亮,气势非凡,与萨马兰奇住的公寓大厦隔街相望。
  一进酒店,我们就感觉有些冷清,空空荡荡的大堂看不到服务人员的影子。依国内住四星或五星级酒店的经验,一进门就能感受到浓重热烈的迎客气氛,连大门都设专人开关,酒店内身穿各类制服的工作人员出出进进,忙忙碌碌,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旅客满意,享受服务。据说,国内酒店刻意在服务上狠下功夫,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这家酒店的总服务台前只有一位男士值班,他向我们表示欢迎后,很快为我们办理了入住手续。他将房门钥匙交给我们,并指着钥匙牌上的号码逐一告诉每个人的楼层和房间号。这时既无行李员帮助拿东西也没人引导,我只好自己乘电梯到了4楼,在楼层仍不见服务员。
  进了房间总觉得有种冷落感,心里不平衡,但收拾好东西,洗漱一番,稍事休息后,很快就在一种温馨的气氛中产生了不是回家胜似回家的感觉。首先是清洁卫生。卫生间里没有任何死角,洁白的浴盆、洗手盆、墙砖和地砖上,哪怕一个小小的污点都没有,被褥和床单雪白雪白的如同新的,玻璃和桌面光亮照人。其次是室内布置。合理,舒适,房屋布局完全依照让客人舒适和便利的原则。最后是方便。床头柜上的一本“入住指南”,用几种文字,图文并茂、清清楚楚地告诉客人怎样把这个“家”运转起来,如遇到什么事打哪个电话,找哪个人;想要什么东西,上哪儿去找;怎样使用炉具和水电器具;怎样烧咖啡、泡茶、熨衣服等等。
  第二天,我们休息半天,早晨出去到街上转转,上午9时返回酒店。只见一位白头发、蓝眼睛的老妇人,带着一个十分漂亮的大围裙,正在我的房间里打扫卫生。“欧拉!”(西班牙语“你好”)她一脸笑容地冲着我打招呼,很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奶奶。后来才知道,整个一层楼的八九套房间都是她一人打扫,也只有她这一位“服务员”。
  我们住的套房有一个七八平方米的小厨房,里面有微波炉等各类设施,碗盘刀叉等餐具也一应俱全,如果你愿意下厨,可以随心所欲做饭烧菜。我们每天早晨都到一楼餐厅用餐,偌大个餐厅只有三四个服务员,各类食物和牛奶饮料及水果都摆在台上和架上,自己动手,想吃什么拿什么,想吃多少就拿多少。食物架上摆了一件金碧辉煌的瓷器,形状挺怪,上部如驼背起伏不平。开始,我们以为是一件供摆设的工艺品,后来才知道煮好的鸡蛋都“藏”在里面。这是个盛鸡蛋的器皿,上面凸起部分是一个个小盖子,只要动手打开盖子即可取蛋。
  虽然我们很少见到服务人员,但同其它四星级酒店一样,也提供许多服务项目,如往房间里送餐送水果等。只要客人需要,便会马上送到。一次,我按照服务指南给餐厅打电话要些水果,放下电话不过两三分钟门铃就响了,服务员彬彬有礼地端来一盘切好的水果。谁知,服务费和小费加起来,差不多相当于那盘水果的价钱了。还有一次,淋浴出了点毛病,我打了个电话,不一会儿,一位身着天蓝色制服、背着工具包的小伙子就站在了我门前,几分钟就修好了淋浴,他还一再向我表示歉意。
  在酒店住了一个多月,我们从没有感到任何不便,反而觉得很舒适很自在很开心。记得一次在国内一家大酒店用餐,店方加收10%服务费,都服务些什么呢?一群小姐站在我们身后,想帮忙伸不上手,弄得我们也好不自在。其实,人们在很多时候并不需要那些表面的或代价昂贵的服务,许多自己做起来既顺手又不太费力的事情还是愿意自己做,酒店应该还这些机会于顾客,让这部分利润给顾客。看来,老外还是研究透了一些顾客的心理,因此讲求实际,不做表面文章,实实在在地搞好硬件管理。“埃特伊尔”大酒店的做法令人深思。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艺苑

  走进佛罗伦萨
  王德艳
  有人把历史进程比作一条蜿蜒的河,曲曲弯弯,每逢重大转折处,都成为释放人的聪明才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时期,同时也为文学艺术的同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14世纪到17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欧各国中,意大利领风气之先,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的摇篮。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如但丁、薄伽丘、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伽利略等,都是在佛罗伦萨创造了成就,然后走向意大利其它城市乃至欧洲而蜚声全球。
  佛罗伦萨位于意大利中部,距罗马230公里。这个面积只有102平方公里、人口近50万的小城,已有2000多年历史,曾是意大利的首都。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摇篮,她现在仍保存着40多所博物馆和美术馆,60多座中世纪建筑风格的宫殿,各种风格的大小教堂和无以尽数的雕塑。虽经战乱破坏和洪水冲击,无数珍品仍安然无恙地“生存”在众多教堂或艺术博物馆里。走进佛罗伦萨,无异于走进艺术的殿堂。
  那是初冬的时节,我们电视界同仁一行8人,乘大巴士沿着佛罗伦萨南部丘陵一条风景优美的大路盘旋而上,首先到达佛罗伦萨城的“大阳台”——米开朗琪罗广场。广场上董那泰洛的“大卫”青铜塑像,高大挺拔,不少画家在广场上聚精会神地作画,有的画水粉风景画,有的画人物素描。如果游人肯花上两万里拉,便可得到一张自己的素描像。
  站在广场扶栏边俯瞰,佛罗伦萨城尽收眼底。暮霭中的城市显得迷茫朦胧,更增添一份神秘。近处的阿尔诺河,穿过城市无声息地流淌,没有一丝涟漪。这条看似温和柔顺的河,曾在1966年泛滥成灾,冲毁一些珍品。向远处眺望,全城最高大、显要的建筑,是红色圆顶的佛罗伦萨主教堂——圣玛利亚教堂和威其欧大厦。
  乘着夕阳的余辉,我们的大巴士顺着橄榄树间的小路从广场逶迤而下,很快到了佛罗伦萨市中心。我们沿着鹅卵石铺成的甬道,去寻觅心中的艺术殿堂及艺术瑰宝。
  在美术展览馆里,陈列着14世纪到16世纪不同流派画家的重要作品,还有雕塑大师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大理石雕像及其它一些雕塑代表作。据资料载,“大卫”雕塑是1501年佛罗伦萨成为独立共和国时请米开朗琪罗雕塑的,当时他只有26岁。他崇尚新柏拉图审美观,认为“美”是神界反映到人间的表达,认为至高无上的美应该通过自然幻想去实现。他解剖尸体,精心研究人体构造,并把自己的审美观和研究成果,完全表达在“大卫”这座大理石雕像上,成为世界闻名的杰作。
  “大卫”雕塑高4米,米开朗琪罗用3年时间于1504年完成。近看“大卫”的面目表情,目光坚定,充满自信,全身绷紧的“肌肉”表现了“大卫”的勇猛、敏捷,成为佛罗伦萨人民争取自由、英勇战斗的力的象征。“大卫”塑像凝聚了米开朗琪罗的智慧和精神,仿佛赋予了它灵与肉,站在它的对面,可以进行灵魂的对话,其艺术魅力历经400多年而不衰,并将继续光辉千秋而不朽。我不禁心升惆怅。“大卫”前观古人,后看来者,几个世纪来,它“观看”了成千上万的人从它面前走过,大概也品味了人生百态。那些在他面前走过的人,已陆陆续续地灰飞烟灭,而只有“大卫”仍顽强地伫立在佛罗伦萨,继续观看人们从它面前走过。具有高级智慧的人,无论是谁,不过是历史匆匆过客,而唯有艺术永恒。
  佛罗伦萨的圣十字架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支柱灵巧,天花板是无覆盖桁架,桁架上有绘画。对意大利而言,圣十字架教堂是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它是佛罗伦萨的伟人祠:历史上在文学、音乐、科学、艺术等方面有重要成就的人物,如米开朗琪罗、伽利略等人长眠于此。教堂内有米开朗琪罗之墓。石棺上有米开朗琪罗的半身像,陵墓下方有绘画、雕刻、建筑3座寓意深刻的雕像,象征着大师一生中在3个方面的卓越成就。教堂后殿的祈祷堂里,有著名画家齐托的晚期作品。可惜的是,达·芬奇在佛罗伦萨的绘画名作《蒙娜丽莎》被罗马教皇授给法国,我有幸两次在巴黎卢浮宫内看到她,但镜框上已装了防弹玻璃。
  米开朗琪罗活了89岁,在罗马去世。大师去世当年,科学家伽利略在比萨诞生,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佛罗伦萨,在当地首富梅迪奇家族的资助下,研究“地球自转”原理并一举成名。其陵墓上的几何图案与天文图像,同样昭示了这位科学家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教堂内还有但丁纪念碑。
  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但丁,于1265年生于佛罗伦萨,1302年被敌党逐出佛罗伦萨,之后再没有返回故乡。1321年客死它乡。他在穷困潦倒之际,唯一的安慰就是读书和做诗。他青年时钟情的恋人贝亚德的影子,冥冥之中总是追随着他,促使他完成了对贝亚德许下的心愿,就是用永恒的纪念碑纪念她,这纪念碑就是但丁的《神曲》。在但丁之后,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以佛罗伦萨为故事的时代背景,写成《十日谈》。在书中,薄伽丘试图以艺术形象向当时的教会开展猛烈冲击。
  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活博物馆。为了争取时间多看一些,我们流连往返于各博物馆和展览馆。因在佛罗伦萨过夜,所以晚间还可充分利用。我们穿行在大街小巷,看夜晚的佛罗伦萨,各教堂、大厦、广场、店铺灯火如昼。广场上有街头艺人边弹边唱,而观者寥寥。街道两边的店铺,多是金银珠宝店、皮货店。佛罗伦萨的旧译名是“翡冷翠”。翡冷翠的夜是美的。想起诗人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第一辑“决断”一诗中所写的:“看那星,多勇猛的光明!看这夜,多庄严,多澄清!”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佛罗伦萨损失惨重,但它在文化艺术方面成就根深蒂固,艺术作品、建筑物多数保留至今。今日佛罗伦萨的经济生产组织仍与中世纪国家城市时期的特性相似,主要收入靠商业、手工业和旅游业。从它的现代化体育场、高速公路上的近代建筑,仍可隐约看出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痕迹。
  佛罗伦萨,走进你的人,都会由衷地欣赏你,赞美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