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教育)
专栏:

  在创新中发展
  ——武汉大学教改二十年采访记
  本报记者毕全忠
  沿京九铁路画一条线,再向北延伸至中蒙边界,就大致可以把中国分为东部与中西部。在这条线以西的综合大学中,就学术的整体实力而言,武汉大学名列前茅。
  武大不仅有优美的校园,而且有辉煌的历史。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学者曾在武大任教,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80年代以来,老一辈学者越来越少了,成了凤毛麟角。跟其他大学一样,武大面临新老交替的关头。如何才能保持学术地位、发展学术力量?武大走上了不断探索、追求创新的道路,使武大至今仍能雄踞中国的中西部,在世界上仍很有名。前几年武大校庆时,哈佛大学等47所国外名牌大学致函祝贺,称武大是一所“世界级的大学”。国际科学界权威期刊《科学》把武大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记者不久前访问武大时,了解到20年来武大追求创新的历程。现在,“创新”不仅成为武大的重要办学思想,还形成了一整套教育教学制度,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20年来,武大一直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学校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营造创新环境的根本。1978年武大率先实行学分制,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插班生制等一整套教学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现已基本完善,为学生创造了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有物理系学生因对植物学有特殊兴趣而转到生物系学习的,有学哲学的对画漫画很有兴趣和才能而成为漫画家的。
  武大力图把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创造新知识和开拓创业的能力。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武大五次大幅度修订教学计划,不断更新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前沿性。目前已形成五大系列课程,体现文理渗透。到今年为止,全校开出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选修课近500门,每年还请国内外专家举办400多次学术讲座。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是武大教育工作的另一个着力处。武大学生实践机会非常多,除学生自己举办的各种社团活动和学校每年举办的“自强杯”科技活动竞赛外,学校支持学生参加湖北省和全国的大学生科技活动竞赛,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承接社会上的市场调查、科技产业化项目。在湖北省大学生业余科技成果评奖中,1995年以来武大学生共获奖144项,全省第一。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中,武大学生获得不少优胜奖,近几届一直居全国第三位至第五位。在已举行的两届全国大学生实用科技大赛中,全国共评出7项特等奖,武大学生就占有2项。
  创新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创新是武大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20多年来武大教师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其中160项达到国际水平,700多项得到推广应用,产生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据近几年统计,武大科技成果开发转让每年为经济建设新增产值达30亿元。在不久前举行的首届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武大共推出155项,成交41项,成交额2.1亿元,为5所获得成交奖的学校之一。
  武大教师的创新成绩,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国家、地区重大决策、立法、重大经济活动中所作的贡献上。如查全性教授提出的恢复高考的建议,陶德麟教授关于真理标准的论文,法学家韩德培教授为宝钢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余杭教授的招标、投标理论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等等。现在,武大拥有一支富于创新精神的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师队伍。
  武大对创新的不断追求,使武大学生获益匪浅。20年来武大培养的学生,普遍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和开拓创业的能力,不少人有冒险精神。他们有的在科学探索中取得成就,如化学系张学记,在当博士生时就发明了超微电极,做出的纳米级探棒能穿入人体单个细胞之中,取得世界领先的成果,引起轰动。有的在经济改革的最前沿开拓事业,如经济系毕业生田源,为开拓我国期货贸易作出了贡献,曾任我国最大的期货贸易公司的负责人。武大学生毕业后大多很有作为,成为各行业的骨干,涌现出不少优秀人才。他们中有的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十大杰出妇女、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的称号,这在全国高校中是突出的。
  武大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探索、追求仍在继续。教育部和湖北省已商定共建武汉大学,武大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在追求创新的历程中将会迈出更大的步伐。


第7版(教育)
专栏:

  藏歌羌笛话普教
  本报记者温红彦
  四川是人口大省,又是多民族大省,各地的发展很不平衡,难怪人们说四川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四川有世居少数民族13个,其中全国的第二大藏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都集中在四川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州也可以说是四川省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缩影。就是从阿坝州看全国的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也该有一定的典型性。
  初冬,我们溯岷江而上,跨越川西北高原,沿途采访了阿坝州的汶川、茂县和松潘等地。从中我们看到了那里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累累硕果,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确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做了40年民族教育的省教委华讯处长介绍说,早在西汉时期,阿坝州就出现了学校教育,但一直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直到1949年,全州只有初师1所,初中2所,小学100多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2%,有的县根本没有现代意义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阿坝州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全州的民族教育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现已初步形成村村有小学,乡乡有中心完小,县县有中学,全州有中专和大专学校的办学格局。全州现有小学1410所,是新中国成立前的10倍以上,现有中学63所,是新中国成立前的30倍。
  我们在汶川见到刚刚从若尔盖赶来的阿坝州教委主任嘎尔泽。他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阿坝的牧区县已突破了“普初”——普及六年义务教育。这是在若尔盖普初验收会上宣布的。“我们牧区县的教育比较特殊,在青藏高原边缘的牧区县,这已是巨大的跨越”。
  风尘仆仆的嘎尔泽是个地道的藏族汉子,由于鲜明的藏民族特质、流利的普通话和表演才华,他曾在许多具有藏民族风情的电影和电视剧中担任主角。做起阿坝州的教委主任来,他也是驾轻就熟。谈起民族地区办学特点,他更是如数家珍:在民族聚集区,根据群众意愿和语言环境,各学校坚持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并重的教学方法,目前阿坝州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双语教学体系。其中,藏民族聚集的牧区90%以上的学校实行了双语教学,羌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也正在进行试点;结合阿坝幅员辽阔、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和游居游牧的特点,大力兴办寄宿制学校,现已兴办220余所,在校寄宿生达2.6万余人,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1/3以上。嘎尔泽说:“特别是在高半山地区兴办寄宿制,对促进当地教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阿坝,我们既参观了最好的学校,也考察了条件很差的学校。汶川威州中学一流的师资、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让我们欣喜;茂县飞虹小学斑驳的院墙、摇摇欲坠的干打垒教室、拥挤得一张床上要睡4个寄宿生的寝室,令我们落泪;海拔3300多米的松潘县进安乡中心校,因缺少书桌,有个叫王鑫的一年级学生不得不坐在老师的讲桌旁上课,而校园一侧漂亮的逸夫楼,又使我们看到了希望。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由于阿坝州自然地理、社会历史和经济基础特殊,教育起步晚、基础薄、欠账多等原因,教育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问题,教育的外部环境仍然具有较大的脆弱性:
  ——一些县在落实上下的功夫还不够,有的地方甚至还只停留在口头上。对于民族地区的广大群众来说,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大,现代教育与广大农牧区的经济、文化生活的结合程度不高,部分群众因此未把教育当作必不可少的事情,少数群众甚至视作额外负担;
  ——教育自身积累的问题十分突出。学校数量不足、校舍设施简陋、仪器设备奇缺、教师素质底、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不高。已普初的地方也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普及小学教育,距普九的要求还有差距;
  ——经费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四川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藏区5个牧业县和8个半农半牧县因牲畜作价较高等原因未列入贫困县行列,可由于生产方式落后,人民实际生产和生活条件很差,有这样一句话:“说富裕没有票子,说贫困没有帽子”,较真实地反映了四川藏区的实际情况。1998年,四川民族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2000多元,人均财政收入100多元,绝大部分县财政赤字运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600元左右。虽然近20年教育经费不断增加,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支出的95%都是用来保证人头经费。
  解决好民族地区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尽量缩小与内地教育发展的差距,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边防巩固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目标的实现。愿富裕地区伸出援手,帮帮像阿坝州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附图片)
  ①海拔3300多米的松潘县进安乡中心校,因缺少书桌,有个叫王鑫的一年级学生不得不坐在老师的讲桌旁上课。
  ②松潘中学藏、羌、回三个民族的学生友好相处。
  ③茂县飞虹小学斑驳的干打垒教室。
  本报记者温红彦摄


第7版(教育)
专栏:

  外国高校抢滩中国教育市场——
  我国教育“挖潜”空间有多大
  洪文军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教育展览会上,来自美国、英国、马来西亚、日本、荷兰等国的100多所高等院校、语言学校,包括英国、美国、马来西亚、泰国4个国家展团到北京“赶集”,马来西亚这次派出庞大的阵容,带队的沙迪那女士告知,他们一共有29所私立高校和4所国立大学到北京参展。每个教育机构的展位前都是一堆人,有的展位前挤了好几层,放眼一看,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赴外留学热由此可见一斑。
  与留学连锁反应的是资金的外流。据测算,一位学生出国求学,读完四年大学要花8万美元,每年数以万计的自费留学生带走大笔教育消费资金,看来,外国高校涌向北京,皆为利来。
  在国内求学难应该是导致到国外留学的主要因素。我国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在世界上是较低的。而这较小比例的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形势并不是太好,但出国镀金后,回国可以谋到好职位。于是一些“望子成龙”又小有积蓄的家长形成这样的教育投入观念:“一步到位”的选择——让孩子到国外读学位。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很多家庭的家底不薄,而储蓄的10%准备用于教育支出,高于准备用于购房支出3个百分点。国外的教育机构很敏锐地瞅准了这个商机,大张旗鼓地宣传,频频组团赴我国向有留学意向的人进行咨询。
  让人高兴的是,全国高等院校在今年扩招的基础上,明年将继续实行扩招,很多人对今年高等教育扩招还印象很深。今年在原定招生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33.1万人,其中研究生扩招3900人,普通高等学校扩招22.7万余人,成人高等学校扩招10万余人。这样,更多的人可以跨进国内的高等学府,无须跨出国门了。
  针对我国留学生的低龄化问题,我国教育部门已规定我国的学生应在国内完成9年义务教育,加拿大等国也已积极响应。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李顺兴还建议,最好应在国内读完高中,这样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才能有所了解。
  我国在高校后勤的社会化等方面可挖的潜力很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质,是实现我国高校办学模式的重大转变。要充分地认识到,高校后勤工作必须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社会化就没有前途。
  全国高等学校已经逐渐打破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办社会,后勤小而全”自我服务封闭式的旧格局,转换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步形成依靠社会力量办后勤的新格局。
  进入90年代后,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由综合承包的模式,通过改体制、转机制,引进企业化管理,发展到组建后勤服务集团。清华大学从1993年成立饮食服务中心以来,转换经营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学生的服务质量显著提高。6年来,清华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增加了4000人。
  根据我国国情,今后发展教育不能盲目扩大“外延”,而要着重于挖掘“内涵”潜力,通过深化改革办好现有学校,充分利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而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的资源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以吉林省为例,其高校师资力量与在校生比例为1∶3.5,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守着金饭碗要饭吃!”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去经营北京大学的产业,把现在的学生宿舍全部改成教室,学生住到附近由社会或企业所办的学生公寓里;给每一位教授和讲师都排满课时,北大至少可容纳10万名大学生。它的意义在于,对于学生来讲,4年本科只需付2万元,比出国留学便宜多了。不但国内学子不必花重金远渡重洋去国外读书,而且还可以吸引一大批国外留学生来中国读书、消费。


第7版(教育)
专栏:

  生源民办高校生命线
  北京军地专修学院院长朱敏
  较之改革开放初期,民办学校面临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在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面前,民办教育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国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民办教育相互之间,存在着十分激烈的生源竞争。而生源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面对此形势,作为一所军地专修院校,我们必须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努力办出特色和优势。
  为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我们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作了转变。过去着重在面向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为他们退伍安置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现在将着眼点扩展到服务科技强军,努力培养有较高文化素质,能够驾驭现代战争、掌握高新技术的现代化军事人才。因此我们不仅要办好非学历教育,而且开展了学历教育的探索。今年分别与北京电视大专、电视中专联合办学,在部队招收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战士入学;还开办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助考班,以及电脑培训班。
  教学质量既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也是保证生源不致流失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对建校以来自编的几十种教材进行了全面清理,对其中的十几种修订或重编,吸纳了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使之更具科学性和时代性。
  与此同时,北京军地专修学院还在函授教育管理上,力求有新突破。概括起来就是8个字:适应形势,方便学员。我们对专业设置及时进行必要调整,最近与中国农业大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新开办了种植和养殖6个函授专业,经过一年的学习,使学员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农业部《上岗培训证书》。为方便学员,我们将招生和开学时间由定期改为常年招生、分6期开学。在学制上也采取一定的灵活性。有的学员要求提前或推迟考试,可根据其具体情况满足愿望。部队流动性大,战士工作调动频繁,或经常外出执行任务,我们始终与学员保持密切通信联系,使他们能及时收到学院寄发的有关教学材料,保证他们圆满完成学习任务,这也有效地拓展了生源。


第7版(教育)
专栏:

  浅谈语文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
  郭颖
  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语言素质的标志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则必须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应该从课堂入手,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过去的老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变成老师带着学生走入教材,引导他们理解体会每篇文章的内容,自觉地学习。
  首先,精心设计教学思路。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思路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科学性强的教学思路有助于帮助学生思考学习,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其次,培养能力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小学生年龄小,知识薄,对课文理解往往遇到困难。但教师若是置困难于不顾,学生必然感到学习很苦,若是直接告诉学生,他们不经思考轻易获知,也不会尝到真正的乐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觉勤学的劳动,他们才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就要做到铺台阶,让学生登台阶。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重点、难点,并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就应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优美的语言文字可以把人们带入美妙而神奇的境界,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这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是一种理性认识。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小学生而言是很难达到的。儿童的心理方面总是由具体到抽象,认识事务的过程是感性过程。针对儿童这个心理特征,在学习课文时,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第7版(教育)
专栏:

  乘风破浪靠名牌
  ——记集宁一中的教育实践
  曲震波
  1995年初,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中学的集宁一中被列入全国千所示范学校,跨入千所示范学校,最低投资需1000多万元,对于乌盟这样一个贫困地区,这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如何运用集宁一中这所“名牌学校”的“无形资产”,来盘活有限的教育资源,使其焕发出活力,是一个新的课题。集宁一中凭借名牌学校的优势,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使学校步入办学经费逐年充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水平稳定提高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学校克服了政府包办教育的旧体制,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非义务教育自我发展成为现实。集宁一中摒弃了政府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事的观念,坚持“以质量和信誉赢得社会认可”的办学方针。从1995年到1998年,通过挖掘自身潜力,扩大了招生量,招生人数由1994年的270人扩大到1998年的840人。
  集宁一中较好地解决了发展与投入不足的矛盾,办学条件实现了历史性突破。1995年到1998年,学校用自有资金1900多万元建成教学楼、科教大楼、学生宿舍楼1.13万平方米,教工住宅1万多平方米,建成全区中学最大的图书阅览室,微机室、语音室、电教室、实验室、档案室建设步入全区先进行列。
  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高涨,成就欲强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一中浓厚的学术气氛,使教师的自我充实、自我提高成了第一需要。教师的辅助工资和福利待遇逐年增长。
  教育消费的扩张,带来了积极的社会效应。集宁一中通过挖掘自身潜力,每年扩招500名左右新生和近600名补习生,不仅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带动了周边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相关产业的活跃。


第7版(教育)
专栏:

  百年老校芳香巾帼
  ——昆明女子中学特色育人略记
  马丽文
  云南省昆明女子中学创建于1908年,现在设有初中部和高中部,共30多个班,是云南省唯一的女子完全中学。在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学校曾为革命和建设造就了数以万计的女英才,如今,又积极探索普通教育、女性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特色育人新路。
  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昆明女子中学培养出20年代末中共云南省代理临时工委书记吴澄以及赵琴仙、席淑筠等革命烈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卓琳、浦代英、浦石英都曾受教于此校。楚图南等许多知名人士也曾在学校任教。
  近年来,在萧顺康校长带领下,昆明女中开展特色办学,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陶冶学生。除一贯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和外语教学外,在教学改革上,试办综合高中,试行高中分流,即经过两年高中基础课程学习后,一部分学生继续学习,参加高考步入更高的知识殿堂,一部分学生分流,经过职业培训后到社会展示身手,充当经济建设生力军。学校注重普通教育、女性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立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女性人才。
  1997年,昆明女中开始将“春蕾计划”由小学延伸至中学,在全国首次开办边疆民族春蕾初、高中班,来自70个贫困县、24个民族的100多名女学生进入这所著名的女子中学。今年,学校又开设了边疆民族春蕾职业技术高中班。学校先后获得昆明市教育先进单位等多种荣誉。
  目前,昆明女子中学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博士山高级中学、上海女三中分别结为姊妹学校,相互学习,共同前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