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学习动机须端正
  张晓林
  “三讲”教育,讲学习是前提,是基础。讲学习,首先就有个为什么而学的问题,也就是必须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因为学习动机不对头,学习态度就不可能端正。学习态度不端正,学风就不端正,学习就难以深入,甚至可能走偏。在学理论的过程中,为什么存在着精神状态不佳,缺乏钻劲、挤劲的现象;存在着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虚躁飘浮的现象;存在着脱离实际、漫无边际的空谈现象;存在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敷衍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人的学习动机不对头。不难设想,如果把学习动机建立在个人的私利之上,怎么可能有正确的学习方向、刻苦的学习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和持之以恒的学习韧性呢?可见,解决好为什么而学的问题,端正学习动机,对于搞好“三讲”教育,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至为重要。
  解决学习动机问题,是为了解决为什么而学的问题,但其实质是个党性问题。如果说学风不正是党性不纯的表现,那么不正确的学习动机就更直接地表现为党性不纯。我们党之所以重视理论学习和理论指导,原因就在于科学理论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我们改造世界,造福群众,实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讲学习,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不仅是一般的增长知识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在这里,除了提高理论素质,指导实践、指导客观世界改造,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没有任何其他的动机和目的,更容不得狭隘的个人私利在内。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讲学习的党性原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应有的正确的学习态度。无论是日常的读书学习,还是每一次重大的学习教育,其首要的一点都是要讲清楚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实际上就是在讲清楚为什么而学的道理,讲清楚党性对我们学习的要求,讲清楚我们以什么样的动机和目的而学习。所以,为什么而学的问题,还不只是一个学习目的问题,深入地看是涉及有无党性和党性纯不纯的问题。不少事实说明,没有解决好为什么而学的问题,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学习科学理论方面就难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在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方面同样也难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党员。我们只有从党性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问题,才能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并解决好一些不良学风问题。
  当然,强调把学习动机和目的搞对头,解决好为什么而学的问题,端正学习态度,并不是要求把这个问题完全解决好了才去学习科学理论。实际上,解决好这个问题,既是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的重要条件,也是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说,解决为什么而学的问题,端正学习态度,不能孤立于学理论之外,而必须置于学理论之中,通过主观世界的改造来实现,通过搞好“三讲”教育来实现。学理论,既要联系客观世界的改造,也要联系主观世界的改造。端正学习态度,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解决好为什么而学的问题,就是理论联系思想实际,联系主观世界改造的重要问题。因为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既有很多涉及客观世界改造的论述,也有不少涉及主观世界改造的论述,这其中就包括关于为什么要加强学习,如何端正学习态度,如何解决好为什么而学的问题等等精辟阐述。毫无疑问,这些关于端正学习态度的阐述,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学习和领会,并联系自己的思想状况,看看有没有学习动机和目的不纯的问题,看看是否真正解决好了为什么而学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对照检查,通过主观世界的改造,来端正我们的学习态度,来纯洁我们的党性,纯洁我们的学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学习动机和目的的端正,随着为什么而学问题的解决,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发扬,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会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三讲”教育也一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五个结合”
  罗清泉
  国有企业是武汉市国民经济的支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在武汉市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对武汉市来讲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武汉市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国有企业活力有所增强,整体经济效益有所回升,改革脱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武汉市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机制不活、经济效益下降、技术进步迟缓、产品结构不合理、富余人员多、债务和社会负担重等问题仍相当突出。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着眼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从大局上把握,在具体上落实,全力打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攻坚战。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要努力做好“五个结合”。
  把制度创新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国有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必须建立起充满生机的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沿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努力实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有企业要加快转机建制步伐,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以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之各负其责,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全面落实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由于过去那种商品供应短缺的状况已经改变,某些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生产过剩、结构性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在制度创新的同时,还必须注重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存量资产的调整,以资产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以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壮大优势企业,淘汰落后企业。从武汉市的情况看,无论资产重组,产业、产品结构调整,还是空间布局合理化等等,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整体规划。要充分发挥武汉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多、高新技术人才密集、工业基础较好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在信息产业、重大工业技术设备、重要基础设施设备、环境保护、医疗保健等领域研制、开发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高精尖产品,再造武汉工业和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把“抓大”与“放小”有机结合起来
  “抓大放小”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条基本方针。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要重点培育和抓好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发挥它们在资本运营、技术开发、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当前,武汉市已经制定了跨世纪的大集团战略,“抓大”的任务已经确定。下一步要认真研究实施大集团战略的有效措施,制定具体的中长期目标,加快重点企业集团的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大集团战略的实施。加大对重点企业集团的培植力度,通过资本重组,使国有资产集中进入对经济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力争形成若干个年销售额过百亿、五十亿、二十亿元的大企业集团,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在抓好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同时,也要重视发挥国有和其他所有制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注重扶持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使它们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要进一步总结有关行业“放小”的经验,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出售、参股等多种形式,对中小企业进一步放开、放活。自中央提出“抓大放小”的方针以来,武汉市的中小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效益不高、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资金短缺等许多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有关政策,在建立企业贷款担保机制、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等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把技术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技术进步是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的重要条件,也是企业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打好国有企业改革脱困这场硬仗,必须结合行业特点,加强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要多渠道筹措技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债券资金,支持武汉市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步伐。努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技术开发中心,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和资金投入,增加技术储备,保持发展后劲。大力支持和鼓励国有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科研单位企业化,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研究开发一批对产业整体技术进步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成套技术,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先进制造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节能降耗技术以及质量管理和控制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层次。
  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关键也在人。武汉市人才资源丰富,但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人才流失、浪费人才的现象比较严重,成为科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搞好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把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进一步完善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在收入分配、职称评定、奖励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把开拓市场与强化管理结合起来
  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是现代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抓紧研究制定和落实进一步启动消费、扩大需求的政策措施,努力开拓市场,已成为当务之急。国有企业要大力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千方百计做好营销工作,通过找准市场切入点和扩大市场占有量,促使企业摆脱困境,逐渐发展壮大。
  在大力开拓市场的同时,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总结和推广先进企业管理经验,深挖内部潜力,向管理要效益。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扭亏增盈、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抓企业管理,要“严”字当头,狠抓薄弱环节,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照章办事,严明奖惩。重点在成本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上狠下功夫。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和风险管理,通过实施明确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实现由单纯偏重生产管理到重视市场营销和技术开发的转变。广泛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和借鉴国外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建立高效、准确、及时的信息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
  把国有企业的改革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经济,彼此补充,相互促进。因此,在国企改革中我们不能就国有企业抓国有企业,而要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放到对国有经济布局实施战略性调整的全局中来考虑,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着重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武汉市非国有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在许多行业、领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了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国有经济的增量投入和存量资产在产业、行业中应有进有退,形成比较合理的以国有资本为主导并与非国有资本相互补充的格局,共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着眼于国有经济的整体搞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支持非国有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努力实现三年改革脱困目标;另一方面大胆发展非国有经济,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书讯

  《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为了深入揭批李洪志及其“法轮功”的反动本质,军事谊文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卢冀宁等著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一书。该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地位不容动摇、“法轮功”的反社会本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重要问题,强调必须深入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及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必须努力学习和普及科学知识,增强识别和抵制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该书还提出要重视研究转型期的社会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张楠)


第9版(理论)
专栏:书讯

  《复兴中国:中共第三代对中国现代化的新追求》
  赵剑英主编的《复兴中国:中共第三代对中国现代化的新追求》,最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该书回顾了以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几代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艰难探索,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确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抉择与方针政策,揭示了当今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主题。
  (罗文东)


第9版(理论)
专栏:

  绿色产业——二十一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云布龙
  内容提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加上大力开发、应用现代生物高科技手段,内蒙古完全有条件成为中国绿色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
  ●依托生态和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集中搞好绿色产品的开发,使其成为二十一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内蒙古发展绿色产业的近期目标。
  ●作为地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绿色产业的发展必须服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符合国家、自治区的有关政策导向,坚持同保护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同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相结合,同农牧业产业化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同招商引资和出口创汇相结合。
  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面对全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形势,各地怎样构筑新的优势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内蒙古来说,绿色是特色,也是优势。今年初,江泽民同志视察内蒙古时指出,内蒙古要努力开发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高效益绿色食品。朱镕基同志去年视察内蒙古时,特别强调内蒙古要发挥绿色优势,发展特色产品。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指示精神,我们感到,发展绿色产业,既符合内蒙古的区情,也是内蒙古参与全国大市场乃至世界市场竞争的需要;把这一优势产业发展起来,不仅将对全区的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而且也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抓住绿色特色,开发绿色产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寻求加快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和资源双重因素以及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目前,内蒙古地下资源开发受市场因素的制约越来越大,一些能源、原材料产品如煤、电、钢材等积压较为严重。因而,一方面要努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解决地下资源开发所遇到的困难,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发展;另一方面,无论是当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是从内蒙古的长远发展看,都需要更加重视地上资源的开发,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从发展的角度看,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是世界市场的一个大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营养品、药品、化妆品的消费日益向优质、营养、安全、无污染方向发展,绿色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近年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般农畜产品的销售和农牧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绿色产业,可以提高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牧业的比较效益,有效地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带动种养结构的调整,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内蒙古地域辽阔,地理地貌类型多,全区草原面积、森林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均居全国首位,地上资源十分丰富;内蒙古排污工业相对较少,由大气、水源、土壤、生物等要素构成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与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内地相比,污染和破坏程度轻,具有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绿色产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是全国乃至世界发展绿色产业少有的一块“净土”。随着国家和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的加大,这方面的优势将更加突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加上大力开发、应用现代生物高科技手段,内蒙古完全有条件在二十一世纪成为中国绿色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
  内蒙古的绿色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自治区和下辖的十二个盟市中的七个盟市设立了绿色产品开发管理机构。全区绿色产品数量和产值均居全国首位,涌现出了伊利集团、兴发集团、宁城老窖集团等生产绿色产品的著名企业。然而,从总体上看,绿色产业还只是刚刚起步,绿色产品的消费群体尚未形成;一些地方领导对二十一世纪世界农业的走向,对日益兴起的“绿色革命”的态势还缺乏清醒的认识;一些绿色产品的基地建设还处于自发和分散状态,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加工企业结构趋同,技术档次普遍较低;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内蒙古绿色产业的发展状况同其资源条件相比,同国内外市场需求相比,差距还是相当大的,发展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
  加快发展绿色产业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措施
  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内蒙古发挥优势,培育绿色产业,在总体部署上,大体设想分两步走。近期目标,即“十五”期间,集中搞好绿色产品的开发。依托生态和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重点抓好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力争把全区80%以上的名、优、特、新农畜产品开发成绿色产品,使国家和自治区级生态旗县成为绿色产品基地旗县,使绿色产品成为内蒙古二十一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步,充分发挥绿色产品的延伸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发掘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等人文社会资源,将绿色旅游、绿色消费、绿色文化同绿色产品的开发有机融合起来,从总体上构筑内蒙古独具特色的绿色产业。
  为了实现近期目标,“十五”期间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加强领导,搞好规划。培育绿色产业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具体服务,如引进资金、技术,组织生产,开拓市场等,都需要各级政府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自治区政府将加强对绿色产业开发的领导,各盟市都要成立绿色产业开发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协调开发当地的绿色产品,以市场为导向,搞好绿色产业的发展规划,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建立绿色产品监测、评估、验收等机构,使绿色产业规范、健康、有序地发展。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鼓励和扶持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的发展。内蒙古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要在认真分析市场和资源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通过绿色产品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各具优势、各具特色、各具规模的区域绿色产品经济圈。
  加快生物高科技开发。当今时代,要想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必须加快科技成果的开发应用。内蒙古的绿色产品要想获取高效益,赢得新优势,必须重视生物高科技的开发应用,重视产、学、研结合,靠一流的科技开发出一流的绿色产品。
  培育好绿色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绿色产品不是简单地卖天然原料,而是要通过高科技开发使其加工增值。所以,在抓好原料基地建设的同时,必须培育好绿色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培育好跨地区、跨行业的绿色产品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打开市场,带动基地建设,实现规模效益。
  努力开拓绿色产品市场。内蒙古的绿色产品能否打得出去,关键看市场开拓得如何。开拓市场,首先要精心培育一批名牌产品,通过这些名牌产品去占领市场。其次要搞活商业流通,重视培养经商人才,重视市场营销,生产基地和企业都要开展营销研究,组织营销队伍,在全国各地建立绿色产品销售网络、专营店和售后服务体系,扩大产品知名度。
  扩大宣传,形成共识。加快发展绿色产品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内蒙古的优势和潜力。比如在短缺经济时代,一些杂粮杂豆等旱地农作物由于不施化肥、农药,产量低,这是劣势;而现在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了,一些杂粮杂豆虽然产量低,但无污染,经过深加工、精加工,产值可以增加几倍、几十倍,这就由原来的劣势变成了优势。另外,还要加强对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的宣传,在国内外消费者中树立内蒙古的绿色形象,打出大草原无污染绿色产品的知名度。
  发展绿色产业要注意搞好几个结合
  作为地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绿色产业的发展必须服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符合国家、自治区的有关政策,搞好以下几个结合。
  同保护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绿色生态环境是发展绿色产业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注意保护生态,把绿色环境破坏了,绿色产业就失去了立足之地。因此,必须把开发绿色产业同生态建设和环保工作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是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好天然草原和森林。在全区进一步贯彻落实《草原法》,牧区要严禁垦荒,坚决查处违法开垦和破坏草原的行为,从根本上遏制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对一些生态脆弱的农区、半农半牧区有计划地进行退耕还草还林和生态移民,恢复生态植被。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严禁乱砍、滥伐,封山绿化,坚持不懈地种树种草,绿化沙漠荒滩。保护和建设绿色环境,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要解决好水的问题,没有水就没有绿色。要始终抓住水利建设不放松,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抓好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加快治理大气和水污染。内蒙古大气环境和水质总体是不错的,但一些工业城市大气烟尘、污水污染不可忽视。要积极实施好蓝天绿地工程,消除各种污染源,保护绿色环境。三是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发展农区畜牧业,既可以缓解牧区牲畜超载的压力,有利于保护草原生态,又可以使农区的粮食和秸秆得到转化增值,增加全区绿色肉、乳总量。农区畜牧业发展起来,就可以形成牲畜多——农家肥多——土壤好——生态好——绿色食品信誉好的良性发展。四是抓好农区化肥、农药的监控和无污染农药的使用与研制。教育和引导农民树立环保意识,在农区通过发展养殖业增加农家肥,逐步减少和取代化肥的使用。一些水浇地需要施化肥、喷洒农药,也要控制在绿色产品规定标准允许的范围内。抓好无污染农药的使用和研制工作,研究、引进和消化用超声波技术、生物遗传基因进行病虫害防治等高新技术。利用当地资源,加快开发苦参、苦豆碱、狼毒等绿色医药、农药。五是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内蒙古是畜牧业大区,一旦疫病流行,不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影响全区绿色产品的信誉。所以,要吸取西欧一些国家的教训,高度重视疫病防治和病虫害治理,从源头上抓疫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把各种牲畜疫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为发展绿色产业提供安全保障。
  同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相结合。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要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快发展绿色产业,以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此,要积极引导农牧民换脑筋、变思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养业结构,减少一般性产品,扩大特色产品,突出绿色产品,从而提高农牧业比较效益和农牧民收入水平。引导一些条件成熟的加工企业尽快按照生产绿色产品的要求进行规范。同时,在企业改革、改组中,加大企业资产重组的力度,发挥名优品牌效应,鼓励优势绿色产品加工企业联合、兼并一般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同农牧业产业化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相结合。龙头企业的培育、绿色产品基地的建设和千家万户农牧民的积极参与,是开发绿色产业、实现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抓好两者衔接,使之相互促进、相互带动,既可以解决加工企业的原料问题,又可以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一举两得。目前一些边远偏僻的贫困地区,农牧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但这些地区无工业污染,有开发绿色产品的潜力和优势。要帮助和引导群众更新观念,移风易俗,改变生产生活习惯,重新认识贫困地区的优劣势,扬长补短,调整发展思路,形成旗县特色经济,通过开发绿色产品尽快脱贫致富。
  同招商引资和出口创汇相结合。国际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很大。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开发绿色产品要盯住国际市场,把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办成出口创汇基地,符合条件的企业要严格按照国际质量标准生产绿色产品,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同时扩大对外宣传,让国外朋友了解内蒙古的绿色品牌,通过绿色优势招商引资,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实现优势互补,以利于发展内蒙古的绿色产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