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热线

  当全国第四次“迎检创卫”工作在许多省市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从“草原钢城”包头传来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包头市决定退出今年第四次全国卫生大检查和卫生城市评比活动
  标本兼治重在落实
  ——包头城市卫生建设见闻
  本报记者刘亮明孟辉
  退出,并不是没有实力
  初到包头,你不能不惊诧于包头市的绿,不能不为包头市优美的市容而流连忘返。经过50年的建设,包头不仅由一个偏远落后的小城镇发展成为“塞上明珠”、重工业基地,而且因为它在市容建设和卫生工作方面的长足进步而引来如潮好评。
  “一路一树、一路一花、一路一景、绿荫成片”,这是包头的街道特色。今日的包头,十里钢铁长街横卧在楼群树海当中,形成了一条五彩的飘带。漫步在包头的大街小巷,处处花团锦簇,绿树青草与几十处碧水喷泉相互映衬,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近些年来,包头市在城市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成了三条防护林带,在沿城主干道建成了大小景点80多处,累计栽种草坪160多万平方米。八大公园,六大广场,275个街心花园,近百个喷泉,占地2000多亩的森林……
  还有诸多奖项为证,全国“迎检创卫”从1990年开始,包头市在1992年和1995年连续两次参加了“全国卫生城市”评比并且两次都榜上有名。然而,就在外人看好包头市在今年的第四次卫生城市评比活动中拿下三连冠时,包头市却宣布退出此次评比。
  退出,为了更好地建设
  包头为何要退出全国“创卫”的评比?
  “包头市的卫生工作不以迎国检为目的,这是市委、市政府达成的共识。”包头市卫生工作负责人这样解释说。
  据了解,在包头市已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城市50佳”、“全国绿化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后,包头市委、市政府认为包头市的卫生工作应有更长远的思路,使包头市的整体卫生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而不是满足于现状。正是为了争取在2002年一步到位成为全国第二十八个国家级卫生城市,包头市放弃了此次“创卫”评比,转而完善自身,进一步改善公共设施,提高市民素质,把工作重心放在日常管理上,构造行之有效的惯性机制。
  退出,并不就意味着不在城市卫生上下功夫;相反,退出,是为了更好、更努力地去营造一个美丽的环境。
  我们该如何“创卫”
  包头退出全国“创卫”,给人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创卫”活动?
  毫无疑问,全国“创卫”活动是为了促进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是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但有些地方参加“创卫”仅仅流于形式,搞短期行为。检查团来前大搞突击整顿,检查团走后又是老样子,甚至为了“创卫”砌围墙把垃圾藏起来,这样的“创卫”又有什么意义呢?“创卫”的宗旨是让老百姓过得舒心满意,但有的地方本末倒置,为了“创卫”干脆轰走小商小贩、关闭小店小铺,导致市民早点无处吃、东西无处买,这样市容虽然整洁了,但老百姓怨声载道,使“创卫”声誉受损。其实,“创卫”工作的关键在于让群众高兴,在于落实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去。像包头市那样,城市卫生建设有个长时段的工作思路,“标”(城市外表)、“本”(市民意识)兼治,环境能够得到逐步美化,杜绝大起大落,即使不参加全国“创卫”活动,也同样实现了“创卫”的宗旨和目的。
  “创卫”要落到实处,城市卫生建设工作要日常化,这便是包头退出第四次全国“创卫”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热点追踪

  前不久,在四川成都诞生了我国第一家专门用于寻人的网站——天网。网上寻人,独特新奇,耐人寻味,它不仅展示了因特网这一新媒体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映射出办网人的一片真情——
  天网寻人故事多
  本报记者刘裕国
  11月12日,记者来到位于四川省检察院内的天网网站办公室,耳闻目睹,捕捉到这样几组天网寻人的长焦镜头。
  镜头之一:今年6月4日始,成都市几家新闻媒体相继播发了一条相同的寻人启事:“65岁的张婆婆6月3日从九眼桥附近离家出走……”张婆婆曾因练“法轮功”导致精神失常,女儿、女婿万分焦急,直到6月15日仍没有母亲的消息。遍寻不到母亲的女儿,在6月16日无意中见到一家报纸刊登的《我国首家寻人网站开通》的消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于中午11时找到网络负责人曾丽。曾丽立即安排员工在网上刊发张婆婆的信息。两个小时后,消息传回来:6月3日,曾有一位老人在九眼桥投河。曾丽马上陪同张婆婆的女儿、女婿前往成都锦江公安分局询问,他们看了验尸图片和资料,才知道那个投河人就是张婆婆,女儿、女婿顿时泣不成声。他们痛恨“法轮功”给母亲造成的恶果,感谢天网帮他们找到了母亲的下落。
  镜头之二:6月26日,四川阆中市高观乡五村七组青年农民赵国胜从报上获悉我国首家寻人网站开通的消息,昼夜兼程,赶到天网寻人事务所,泪流满面地请求上网寻幼女。他一口气讲明事情的原委:1996年,赵国胜与一流落阆中市的云南代姓女子结婚,生下一女,取名兰兰。第二年,赵国胜南下广东打工,赵妻不辞而别,将女儿偷偷带走,并捎信让赵国胜带巨款去取回女儿。等赵国胜赶到云南,赵妻又带着兰兰不知去了何处。
  天网寻人事务所向全国发布了这一信息。从第二天上午起,就陆续有几十封电子邮件发送到天网,十几个电话打到天网办公室。众多网络用户和国内十多家互联网站纷纷向他们提供赵妻和兰兰的消息。天网寻人事务所所长曾丽带领她的网站工作人员立即行动起来,他们一方面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与信息提供者进一步对话,一方面对反馈的几十条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处理,进行跟踪调查。
  经过艰苦努力,他们终于搜索到赵妻的确切消息:她已改名为代解芬,嫁给了浙江省仙居县皤滩乡吕前村一个姓钱的孵鸡专业户。
  天网负责人曾丽立即与浙江有关方面取得联系,并为赵国胜前往浙江接回自己的女儿作了详细安排。几经辗转,7月3日,在当地公安部门的配合支持下,赵国胜终于在皤滩乡找到3岁的小兰兰。
  如今,一件件网上寻回离散亲人的动人事迹,已经在蓉城传开。天网寻人,已经受到老百姓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和称赞。当记者问起办网人曾丽的初衷,她回答是千里寻亲引发了建网寻人的创业梦。
  1997年夏天,在川北某市一家外企工作的曾丽的表姐患绝症,因不愿意连累家人,独自出走,一去几个月无音讯。为了找回亲人,曾丽跑遍了北京几十家医院,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表姐找到。在千里寻亲,历尽艰辛的切身感受中,曾丽想,如果能开办一个专业的寻人网站,改变传统的寻人方式,该会为多少人减轻痛苦?于是,曾丽辞去原来的工作,告别外企的优厚待遇,开始创办天网寻人事务所,创建专业寻人网站。
  曾丽用爱和泪水经营她的寻人网站。她拿出自己十多年来的几十万元积蓄,购计算机,租办公房,付员工工资。自己省吃俭用,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把每一分钱都用于网站建设。几名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自愿放弃去大电脑公司的机会,来到天网网站和曾丽一道开辟这项新的事业。网络寻人,不仅要在网络上发信息,还要与诸多部门配合,工作复杂而艰苦。有一次,为了寻回几名失踪的少女,他们曾遭到歹徒的恐吓和报复,但他们义无反顾。他们开展网上寻人,收费很低,对经济困难者实行免费。
  天网寻人开通以来,已发送寻人资料70多万字,图片70多张,已为5个家庭找回失去的亲人。曾丽说:“网上寻人大有可为。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寻人,信息更快捷、更广泛、更持久。”她还说,她很感激因特网,天网不但改变了她的命运,而且“链接”了千万人的情感。
  图片说明:赵国胜与女儿在“天网”重逢。(附图片)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远行记

  八一镇中看变化
  ———藏东南纪行(二)
  本报记者王建新
  到八一镇时已是晚上9点,远远地看见波光闪闪的尼洋河,小城依山傍水,灯火闪烁。进入市区,绿树成荫的混凝土道上,汽车一辆接着一辆,道路两旁,多是两至三层的小楼,商店、饭馆、卡拉OK厅一个挨着一个,霓虹灯制作的店铺招牌、广告牌等让人目不暇接。
  有着3万多常住人口、城区面积已达4.5平方公里的八一镇,30多年前还是一片荒滩,周围仅有几个村庄,200多农牧民大概是最早的“市民”。一直到80年代中期,八一仍难称“镇”,林芝地区城建委主任易湘辉告诉记者,他1985年来到这里时,全镇上下仅有一个百货店,一个小吃店和一个小饭馆。所到之处,全是鹅卵石路面,一星期可穿坏一双皮鞋。1986年,林芝地区恢复成立,八一镇开始“大兴土木”,尤其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的1995年至1998年,八一镇内共安排基本建设投资2.8亿元,建设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混凝土路面9.9公里、给排水管道17公里,相当于前十年的两倍。厦门广场位于八一镇的中心地段,电信大楼、百货大楼、新华书店、银行大楼四面矗立,八一大街、福建路、香港街和珠海路向四方延伸。街道上,椭圆形的“国际国内直拨”标牌随处可见,移动电话也早已开通,而仅仅四五年前,刚刚抵达这里的第一批广东、福建的援藏干部为给家里报个平安,竟不得不在深夜排长队打电话。地委、行署轮流用电也已成为过去。
  穿行在八一镇的大小街道,仿佛就在江南水乡的某个园林漫步。小城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都是淡淡的清香,道路两旁均是整齐的常绿树木,街心散布着片片绿草,草坪中常有摇曳的白色或黄色的小花,看似漫不经心,实却匠心独具,显然是经过精心规划设计的。
  与内地的一些中小城市相比,八一镇商品的丰富程度和个体工商业的繁荣也让人吃惊。内地有的,这里几乎也都能找到。在珠江市场,记者看到,虽然时值淡季,但这个拥有近350个摊位的农贸市场内仍热闹非凡,本地产的以及从四川、云南等地运进来的鲜菜、瓜果、鱼肉等琳琅满目。一个名叫拉姆的中年藏族妇女兴奋地告诉记者,她摊上出售的时鲜蔬菜全是自家种的,就靠这四五平方米大小的一个小摊位,她家每年又多了3000多元的纯收入。地区工商局的王科长介绍说,目前,八一镇的个体工商户已超过1100家。
  题图:八一镇厦门广场。王建新摄(附图片)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换换思路如何
  范伟国
  新闻的职业,决定了我们总是四处奔波。每到了一地,热情的主人总会捧出一本厚厚的装潢考究的画册来,借此介绍一番当地概貌、企业、人物和风光。于是,常常有这种画册到手。
  这一本本看似十分精美的画册,老实说,往往是我清理行装时的第一对象。为何?一是重,每本差不多都有一二公斤,箱子倒装得下,但拎起来吃不消;二是平,内容多是领导的标准像和八股式的介绍文章。这些介绍当地的文章,无非一地理环境,二历史沿革,三建设成就,四生产总量、名牌产品等等。除非有收藏的爱好,一般的记者诸君,我猜想也大都是扔了吧。
  于我自己的体会,每到一地买一张地图看看倒蛮好。采访的时候有了方位感,对写文章也有帮助;回来过段时间再凭图神游,看看自己到过了哪些地方,也是一种消遣。但,这总觉得平板了一点。
  前不久,到浙江鄞县采访,拿到该地的宣传品一看,不但没了以前遭遇鸡肋的遗憾,反而深受感悟。这是一本仿古印制的印谱,西泠印社出版,朴实无华的蓝色封面显出它与众不同的格调。书的内容更别具一格,将鄞县最有特色的风景名胜的名称或吟咏风景名胜的诗文辑集之后,请当地出身的在国内有知名度的一批篆刻高手分别刻制成各种印章,尔后印制成册。集当地的山水灵气和人文精华而成,这样的宣传品才真正有了隽永的韵味,才给人们留下了不舍的印象,才产生了让人带走再品味的效果。
  宣传画册的改良,是一件小事。其实,打破程式化的思维方法,改变公式化的做法,很多事能事半功倍。还是就接待来说,能不能省掉千篇一律的概貌介绍,而变成座谈式和讨论式的交流?能不能省掉整桌的酒席和过量的酒水,来一点当地农家的菜蔬和茶水?这样,主客双方也许会更亲切、更随意一点,对工作也一定更有推动。记得有位海外富商回到家乡,独点了一碟臭冬瓜,因为此物最慰乡情;有朋自远方来,往往是大排档中的小吃最对胃口,就好在了一个随意。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塑中有诗,雕里见画”
  ——记“越塑”艺术家胡阿寿
  本报记者赵相如
  现年47岁的胡阿寿,是饮鉴湖水长大的农民。他酷爱绘画,且有壮志雄心:越乡山山水水的孕育,加上自己的辛勤努力,一定能成为一名真正出色的艺术家。他开始学画时,经常登丰子恺、程十发、吴弗之等艺术大家之门,受他们指点。他废寝忘食勤于钻研。功夫自然不负刻苦人,他的作品《夏熟图》、《金陵十二钗》在国内外有关杂志上一发表,立即引起注意。
  绍兴是黄酒之乡,作为陪嫁之物的“女儿红”酒,其酒坛制作十分讲究,往往在土坯时就塑出各种花卉、人物等图案。烧制出窑后,请画匠彩绘各种山水亭榭、飞禽走兽、龙凤呈祥等民间传说和戏曲故事,画面上还配有吉祥祝语,这种酒坛被冠名为“花雕酒坛”,它集雕、塑、绘、刻于一身,色彩鲜艳,立体感强,具有较强的艺术欣赏价值。
  胡阿寿从事过花雕酒坛的生产,由于受到兼容并包的敦煌艺术的启迪,他仔细琢磨,心想:能不能再结合现代西洋画的表现手法,引入前人所没有的风情人物,将酒坛堆塑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境界呢?一次外出时,他看到古文物里有一种钱币,在平面上浅凸起文字,如果将酒坛花雕艺术移植到平板上,那该多好呢!
  这一个设想的产生来自灵感,而付诸实践,则整整用去了20年!他开始制作越塑《八十七神仙卷》。《八十七神仙卷》传世真迹为白描长卷,或说乃宋画《朝元仙仗图》的稿本,经徐悲鸿收藏定名,是不可多见的中国古代绘画遗珍。全卷描绘道教群仙前往朝拜天帝的队仗行列。画家运用飘逸流畅的线条,勾画稠密重叠的衣纹,给人以在空中徐徐行进的感觉,艺术水准极高。胡阿寿很早就对此画产生了兴趣,买回印刷品后爱不释手,花了好多天时间认真地临摹了一遍,使他深刻领会到中国绘画的神妙笔意。现在他要把这幅平面的画制成立体的越塑。胡阿寿在一块长2.1米、宽0.6米的平面上采取传统的方法,吸取了唐代佛像雕塑手法,用稠密的雕塑线条造型,使画面产生出一种群仙飘逸的神态,然后添上去的色彩也沿用传统的唐代中国画格调,线条柔和流畅,衣纹勾画稠密,让人惊讶于一个个神仙仿佛在向你招手、在喃喃细语、在凝神专注着你,要向你走来。这尊历时大半年的艺术品一问世,引起轰动。
  越塑问世了。胡阿寿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他发现浮雕做得越薄越接近于绘画素描,更能与绘画融合,于是又把越塑原先用较厚的浮雕改为浅浮雕,再转为超薄浮雕。做成的《五牛图》等,看上去层次更分明、整体更和谐。几年之后,他觉得可以改变造型结构比较传统等弱项,吸取了现代雕塑与绘画的技巧,改变了完全用线条造型的方法,在雕塑中利用块面造型,进行复杂的凹凸面过渡,使作品形象更加生动自然;在绘画上则采用了油画的技巧,注重透视效果,使形象逼真、质感强烈。
  胡阿寿至今仍是一个农民,但他咀嚼民间艺人多年的艺术创作之果,对艺术执着地追求,创造出的“越塑”,受到美术界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中国美术学院前院长肖峰说:“越塑是‘塑中有诗,雕里见画’。”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特色之乡

  奇特的扎鲁特
  辛金山
  扎鲁特旗是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最浓郁的一块绿地,到过这里的人无不被其独有的山水风景和奇特的民族风情魅力所吸引,并称之为扎鲁“奇特”。
  扎鲁特旗人并没有陶醉于人们的赞誉中,今天,他们正在把丰富的资源优势与现代的科技文明相结合,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草原的绿色产品。如果你是盛夏季节光临此地,漫步走进“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穿过随风摇曳的次生林海,你会不时看到一片片铺天盖地胜似草原的绿浪——豆田。扎鲁特种植绿豆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坡地多、土层厚、日照足,雨量多集中在7、8两月。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使扎鲁特绿豆在绿豆家族中独树一帜:生长期为90—95天,籽粒饱满、均匀,光泽度强,有“大明绿”和“小明绿”之雅号,蛋白质和淀粉含量高达30%和60%,属纯天然无污染食品,有清热、解毒、消暑之功能。扎鲁特绿豆最初主要销往江浙一带,在最近几年里市场迅速扩大,1998年打入日本市场,今年除销往韩国、日本外,市场已扩大到东南亚诸多国家和地区。随着扎鲁特绿豆名气的不断上升,扎鲁特人已把对它的扩种和精耕,作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使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全旗的200万亩农田中,绿豆种植面积已达80万亩,年产量在7500万公斤以上,产业链已基本形成。
  山杏在扎鲁特旗的众多绿色产品中,是最有特色的一种,几乎遍布扎鲁特旗的全境,总面积在200万亩以上,最大的连片面积超过10万亩,常年产量在300万公斤以上,最高年份可超过350万公斤。近两年来,扎鲁特旗加大了对山杏资源的开发力度,封育改造了大面积的山杏基地,使单位产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山杏不仅是纯天然的绿色产品,也是点缀大自然韵味的神来之笔。春季里,乍暖还寒,草原萌绿,青山还未显春色,大片的杏花已经怒放了,远远望去像云、像雾,粉里透红,不时有阵阵的清香飘来;深秋时节,早霜掠过,山坳间大面积的山杏树红得分外妖娆。目前,扎鲁特旗山杏约1/3旗内加工成杏仁乳、杏仁糖等系列产品,有2/3销往内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风景性描述,用在今天的扎鲁特也十分恰切,因为科尔沁草原是内蒙古草原的精华,而扎鲁特旗又是科尔沁草原最绿之地。在扎鲁特旗的草原上,有一种雪白的山羊。它耐粗饲,耐高寒,繁育率高,绒质独特,这就是著名的罕山白绒山羊。罕山白绒山羊,是扎鲁特旗经30年不懈的努力,自己研究的畜牧业新成果,以绒质好闻名全国。目前,扎鲁特旗罕山白绒山羊已发展到50万只,占全旗大小畜总头数的30%。羊绒年产量为15万公斤,皮张20万张,是畜牧产业的核心力量。每年的5—6月份,大批客商蜂拥而至,掀起山羊绒定货热潮,在山羊绒的总产量中,有1/3就地加工转化成工业品,有2/3通过河北清河专业市场走向国际大市场。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积极推进东西合作
  中共河南省驻马店地委书记马万令
  马万令,1946年生,大学文化。历任中共河南郏县县委副书记,临颍县委书记,漯河市委常委、秘书长,漯河市委副书记,驻马店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1998年3月任驻马店地委书记。
  我区属于内陆欠发达农业地区,处在东西部的结合部,按照经济发展走势,是东西合作的前沿和必经之地,这就为东西合作提供了比较有利的区位优势。近年来,特别是1996年我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以来,我们把东西合作作为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强化措施,主动出击,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在东西合作的实践中,我们逐步摸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一是落地生根。我们每年都有计划地选派乡镇干部到沿海地区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寻求合作项目。1996年以来,全区有近1000名乡、科级干部被派出去挂职锻炼,引进项目986个。二是建立基地。全区10个县市与东部发达地区41个县市结为友好县市,196个乡镇与东部299个乡镇结成了长期合作伙伴。各县市都在友好县市设立了办事处或联络处,作为收集信息、对外交流的窗口,大大提高了招商引资的成功率。三是底层突破。我们直接找业主和法人洽谈合作,既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增强了招商的针对性。四是以商招商。利用成功合作企业的现身说法,吸引更多的客商前来投资。在温州一家合作企业主的示范带动下,新蔡县引来了4家温州客商投资办厂,引进企业管理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200多名。
  几年来,我们通过实施东西合作,进一步更新了观念,增强了发展意识、开放意识,扩大了区内外、省内外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增加了经济总量,盘活了存量资产,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5年到1998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4.6%,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7%。今年上半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8%。
(附图片)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中共天津市津南区委书记何荣林
  何荣林,1949年生,硕士。历任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处长、蓟县县长、蓟县县委书记。现任中共天津市津南区委书记。
  在人们越来越关注环渤海地区的环境问题的情况下,位于渤海之滨的天津市津南区,我们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通过调研我们觉得,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不仅有利于改善和维护环渤海的环境,同时也是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
  我们津南区发展环保产业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国务院提出2000年污染物排放控制工作目标及环境污染限期治理达标的要求都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此为天时。我区环保产业起步早、基础好。经过30年的发展壮大,已初步形成了节能高效少污染锅炉、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水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噪声振动控制设备等集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工程设什、安装维修为一体、成龙配套的产业体系,现有的环保企业布局较为集中,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易于协调配套,形成群体规模,这些可为地利。同时,我区拥有3家民营环保新技术研究所、1所国家级环保产业质量监督站、1所环保专业中专学校,又与国内部分大专院校、科研、设计单位合作关系密切,有着独特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这些又为人和。我区环保产品科技含量高,已形成了一批拳头产品。1991年—1998年我区环保产业开发的新产品列入国家级计划的有22项,占全区乡镇工业企业的56.4%。事实已经证明,环保产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全区经济的发展。
  展望未来,环保产业大有可为。我区将充分利用国家发展环保产业的机遇,在现有的基础上,加速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本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