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教育)
专栏:

  迎接西部大开发的挑战
  ——陕西省省长程安东谈高校改革
  本报记者陈兴贵大公报记者王如
  高校比较集中的陕西省面对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近些年在高等教育方面实行了很多改革,成效显著。当我们就此采访省教委主任刘炳琦时,记者出身的刘主任从新闻报道的角度,建议我们采访享有“重教省长”之誉的程安东省长。
  西部大开发为高校扩招和发展提供契机
  话题从今年高校的扩招开始。今年我国高校扩招48万人,陕西高校扩招1.2万人。
  直率坦诚的程安东说,高校扩招数额如此之大,既给陕西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给各高校带来了压力。正是这压力,使我们高效率地拿出了落实扩招工作的具体措施:一是要求各高校充分挖掘现有的潜力,改革学校后勤工作;二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积极推行“走读”制度;三是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为落实今年的扩招任务和高等教育今后的持续发展创造必备的条件;四是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组建、审批一批职业技术学院和具有发放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谈及这些,程安东坦然自若。
  程安东对记者说,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西部与东部的差距,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劳动力素质的差距,人才的差距,所以,西部大开发加快西部人才培养极为重要!作为高等教育大省的陕西,比别的省份承担着更加重要的任务——为西部大开发培养大批建设人才。高校扩招,使陕西所拥有的雄厚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各方面的改革,对高等学校进一步的发展十分有益。从这方面说,今年高等学校扩招给高校实际工作带来的困难,较之高校扩招带来的发展和深远的影响就微不足道了。
  建立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高等教育体制
  目前,陕西已发展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基地。全省有普通高校42所,成人高校36所,民办高校62所。
  面向西北,辐射全国的培养方向,国防科工类专业多、实力强,是陕西高校的突出特点。为了使陕西高等院校为国家特别是陕西和西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近些年来,陕西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很大的改革。打破条块分割体制,实行“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最大限度、最充分地利用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是其改制的重点。在这方面,他们决心大,行动果断,效果明显。目前省属普通高校由原来的26所已撤并调减到18所,同时还完成了陕西机械职工大学与咸阳机器制造学校合并改制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任务,完成了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7所中央部委属高校划转陕西的交接工作,实现了省政府与教育部共建西安交通大学、与卫生部共建西安医科大学的设想,使省、市与中央有关部委共建在陕部委属学校达到4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务院批准的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它担负着为我国农业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转化和产业化示范的历史重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相继成立,是为完成这一重任而在教育、科技体制方面进行的一种制度创新。
  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教育发展新机制。鼓励发展民办教育,积极进行“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体制改革试点,逐步实现办学模式多样化,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机制。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陕西省的民办高校蓬勃兴起,在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办学效益、管理经验和教学质量上,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其中西安翻译培训学院等4所学校在全国率先迈入万人左右民办大学。西安民办大学的群体优势,今年吸引了28位驻华使节特意前来参观访问。“西译”校长丁祖诒成为媒体关注的人物。
  在加快高校机构改革和编制改革方面,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加快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筹建陕西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集团公司,建立符合我省高校特点的新的学校后勤服务体系。
  程安东对高等教育情况十分熟悉。他说,教育是一个整体、一个体系,既有整体功能,又有分层次功能,既有整体发展规律,也有每个具体省份的实情和具体发展规律,关键在于找准自己改革发展的定位和正确的切入点,形成特色和优势。
  高等院校是最可宝贵的财富
  陕西省经济实力难与沿海经济发达的省市比。发达庞大的高等教育与相对比较落后的经济实力形成明显的反差。然而,陕西省却以不甚发达的经济,出色地支撑了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成为全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谈及这一点时,程安东说,高等院校是陕西省最可宝贵的财富,是陕西省最大的优势。拥有雄厚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的众多高校,不仅是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和知识创新的基地,更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陕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缩短和东部地区差距的希望所在。今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亲临陕西视察,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动员令。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陕西地处我国中西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起着重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实现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转变
  人们评论说,陕西省是“高等教育大省”,但却算不上“强省”。对此,程安东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说,经过几代人的顽强拼搏和不懈努力,陕西省如今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之一,高等教育资源密集,故被誉为“教育大省”。但由于地域的限制,经济的制约,陕西省高校目前在硬件建设等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地区,这说明陕西省高等教育确实存在着“虽大却弱”的问题。因此要实现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的转变,还有待做更艰辛的努力。
  前不久李岚清副总理在考察陕西时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科技教育要先行。这一战略决策,为陕西的科技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程安东列举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为例:1997年决定成立该示范区,不到两年时间,这个拥有10个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林水64个学科和6000多名农业科技人才的农业科研教学基地,展示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美好前景。示范区的建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组建,是“经济要发展,科技要先行”的一个典型事例。这对实现西部开发必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为陕西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个范例。古人云:“欲举大事,必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西部大开发是天赐良机,陕西地处前哨,这就是地利;人和,就是全省人民对教育的共识。这就是陕西高等教育由大变强的外因和内因。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决定投入5亿元与中央有关部委共建西安交大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出台了《关于解决当前普通高等学校发展问题的几个意见》,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有很强的操作性,以实现高教大省向强省转变的目标。


第12版(教育)
专栏:

  大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
  龚学平
  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关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争取3—5年,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教育部的要求,我们为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教改革的需要,坚持政府主导、试点引路、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思路,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校办”后勤转变为“教办”与社会联合办后勤,进而逐步实现社会化经营、多元开放、规范竞争、服务优质的高校后勤市场服务体系,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总结起来,我们有这样几点体会: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是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在动力。
  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比较多,必然会碰到各种矛盾,首要的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因此,要打破“小而全”的观念,克服狭隘封闭思想,树立开放的社会化经营观念;打破“等、靠、要”的观念,克服等待观望思想,树立主动进取、参与竞争的观念;打破包办后勤的观念,克服本位主义思想,树立为师生服务的观念。积极引导后勤职工转变留恋福利型、消费性、事业化运作方式的保守心态,为后勤社会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从而形成共识:后勤不改革,永远摆脱不了高教发展“瓶颈”的被动地位;职工不参与改革,最终就有可能被淘汰;改革是整个教育事业和全体后勤干部职工长远利益所在。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保证。
  由于这是一场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综合性改革工程,所以必须要有政府的宏观统筹、政策主导,这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在改革起步之初,由于新创建的经营单位实力较弱,牵扯较多,加上条块管理的平衡问题,我们采取了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宏观调控、全面推进的做法,有效地组织中央院校和地方院校的后勤资源,推广行之有效的改革做法,加快了改革步伐。
  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在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给予了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区县政府也积极支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市委、市府明确提出,从科教兴国的高度,社会各方要支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些区县政府承诺提供优惠价格的建设用地、资金和相关政策;企业、银行和新闻媒体也从资金、舆论等多方面予以支持,营造有利于改革的市场条件和舆论氛围。
  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是实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方略。
  选好试点十分重要。我们将条件成熟,特别是学校领导班子思想统一,并积极要求尽快参加改革的学校,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确保有序有效进行。稳妥推进有利于学校稳定。在人事制度改革上,考虑到现实问题,我们采取了“老人老办法,赋予新含义;新人新办法,直接进中心”。同时,许多学校还制定了学校后勤实体每提供一个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校方则相应提供一份津贴给学生的政策,促使后勤单位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用双手解决自身困难。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全方位推进面上的改革,明确要求非试点学校要积极准备,创造条件,及早制定改革方案,早日实现转制。最近,又有12所高校进入了改革试点的行列。
  我们的改革刚刚起步,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坚持以育人为根本,把推进后勤改革同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加强领导,着力解决后勤新体制与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不适应的问题,充分发挥新体制和新机制的优势。要借鉴企业管理的模式,使转制后的后勤实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运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以及与社会企业平等竞争的能力。要继续处理好加快改革与保持稳定的关系,妥善解决好后勤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同时,在政策上对后勤实体继续给予支持,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送上船,推一程”,使新的后勤体制更好地体现姓“教”的特色。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


第12版(教育)
专栏:编读往来

  帮帮那些农村苦孩子
  ——《路遇学娃》发表之后
  上一期(10月9日)我们刊登了本报记者李仁臣的摄影报道《路遇学娃》之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连日来,许多读者来信来电话,对这篇摄影报道给予积极评价,有的报纸还予以转载。
  《黑龙江日报》10月18日第二版连图带文转载了这则摄影报道,并配以评论,充分肯定报道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的激励效果,评论说:“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事实;但直到目前农村发展仍相对滞后,且有少数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也是客观存在……只有同时看到两个方面,才能在精神激励的同时增强我们尽快改变农村相对滞后面貌的责任感。”“《人民日报》的《路遇学娃》为此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注脚。”
  有许多读者表示要资助那位叫李贺新的学娃。山东的周中满捐款100元、深圳市盐田区罗为平捐款200元资助李贺新;江苏省一位同志表示要资助李贺新一直上到大学;广东佛山的个体经营者李松坚打来电话,表示希望得到李贺新所在学校的地址、邮编和电话,以便和他联系……
  还有一位重庆市黔江县看守所的犯人寄来150元钱,希望作者转交给那位学娃,并附有两封信,一封写给学娃,另一封写给本报记者,读来催人泪下。给学娃的信是这样写的:“……在我生命即将走向终结的最后几个月,我这个罪孽深重之人还能做些什么呢?看了《人民日报》的《路遇学娃》摄影报道,知道你家境贫寒,我被你那种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所感动……在这世纪之交,本该是我施展才华和智慧的时候,而我却走进了自掘的坟茔,而今只有深深的忏悔……祝福你,李贺新,愿你如冰心老人所嘱托的:‘青年人,珍重地描写吧,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
  宜川县委领导同志打来电话,感谢人民日报记者以独特视角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关注。他们看到这则摄影报道后,立即到学娃所在的学校了解情况,县委副书记李侠还携带衣物和学习用品看望了李贺新同学。随后,县委来函介绍了李贺新同学的简况,说他家境贫寒,全村80户,他家是特困户,年年享受镇、村返销粮和扶贫款等救济。
  有的读者来信称赞这是一篇短小精悍、图文并茂、寓意深刻、角度新巧的新闻报道,反映了作者捕捉典型形象的敏锐、深厚的文字功底;折射出作者对贫困学童的深爱,对革命老区的深情;渗透着一个新闻工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注和社会责任感。
  广大读者关注这个陕北娃,不仅是对李贺新个人际遇的关心,而且是对像李贺新这样的农村苦孩子的关心。当然,这苦是相对的,记者所摄的李贺新,衣衫也还是整齐的。比起城里的孩子,比起条件好的农村娃,他还是有不少难处。宜川的李贺新需要帮助,宜川以外的、延安的,以至于全国其他地方的张贺新、王贺新、刘贺新们同样需要帮助。这组摄影报道的典型意义,正在于呼吁人们关心那些立志求学又有暂时困难的农村少年,伸出援手帮帮那些农村苦孩子,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相信在这些经过困苦磨难又感受社会恩泽的孩子中,一定会有人长成报效祖国、报效社会的栋梁之才。


第12版(教育)
专栏:教海月谈

  敬业爱生
  教师的天职
  斯霞
  敬业、爱生,我认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成长为好教师的关键。我一辈子信奉这四个字。
  我的这个认识最初来自我的老师。1922—1927年我在浙江省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五年间,有好几位女老师给我极深的印象:她们仪态大方,教态亲切,语言简洁、流畅,教学认真负责,穿着朴素整洁,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我当时就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做这样的教师,将来一定要像她们这样教学生。几十年过去了,杭女师几位老师的形象,在我脑海中还是那么清晰。
  我踏上教育岗位后,一天到晚和小孩子打交道,觉得很有意思,很有乐趣。孩子们天真活泼,心地善良,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一天比一天懂事,一天比一天成熟。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我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职业。
  新中国诞生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重视教师的作用,我就干得更欢了,一个心眼扑在教育工作上。国家和人民给了我许多荣誉。荣誉越多,自我加压就越大。我时刻想着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
  在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文革”期间,“爱生”被判有罪,我被剥夺了上课的权利,这是我一生中最伤心的事。
  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也有许多不足和失误,至今让我深感遗憾的事是,一个平时很调皮的孩子,有次做值日生时“大闹天宫”,情急之下,我拿起电话找她的妈妈,当电话接通时,我突然感到不妥:学生在校发生的事为什么要向家长“告状”?“告状”又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我把电话挂断了。也许学生家长至今不明白那个电话为什么没接上,但我对自己瞬间的错误想法永远不会忘记。
  爱生和敬业是密切相连的。不爱学生,就谈不上敬业;不爱所有的学生,更谈不上敬业。学生千差万别,作为教师,就要善于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教育、引导,使他们都成长为祖国的有用之才。我曾经说过,后进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你多关心他,接近他,也就多了解他,教育的针对性就强,收效就大。这是被教育实践证明了的真理。
  我愿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有爱生、敬业之心,都能在如此美好的社会主义教育园地里为祖国培养数以亿计的劳动者!
  (作者为著名特级教师,90岁)(附图片)


第12版(教育)
专栏:

  难忘中学时代
  王选
  我4岁时进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小学附属幼稚园,5岁入一年级,直到高中毕业,在南洋模范(简称南模)上学达13年,算得上“老南模”了。
  南模从30年代起成为上海的名校,校友中有20多名院士,也有不少海外的知名学者。朱镕基同志任上海市市长时,有一次谈起上海的中学教育,专门提到了南模,他说他1947年以长沙地区考分第一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电机系,大学一年级时发现同班两位同学学习成绩比他还好,一问才知道毕业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
  1948年小学毕业时,我以班上第二名(第一名是位女生)的成绩升入初中。但不巧的是,南模初中部从那年起迁往郊区七宝镇,必须住宿。父母兄姊均劝我改读其他中学,高一时再考回南模,但我已对南模有了感情,所以坚持去了七宝。想不到坏事变成好事,七宝的条件差,没有电,晚上自习点的是汽油灯,宿舍里是煤油灯,这种艰苦的学习生活锻炼了我的毅力。
  中小学的教学水平关键在于师资。南模初中的老师比小学更加优秀,数学老师刘叔安先生经验丰富,上课时轻松愉快地教会我们很多知识。我喜欢数学是从初中开始的,这与刘叔安先生的教学很有关系。他的讲课使我兴趣增加,不觉得做数学是个负担。我在北大念的是数学系,尽管毕业以后就从事计算机教学与科研,但数学基础使我终生受益。
  刘叔安先生与我父亲认识,也知道我大哥、二哥的情况(他们从小学开始就在南模读书,后来分别考入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所以在我毕业时的纪念册上题词,称我们三兄弟是“王氏三杰”,这显然是过誉。我大哥已退休,二哥王迅是复旦大学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我两位哥哥的成绩比我好,但他们都未经历过像南模初中3年那种很锻炼人的集体生活。后来,南模七宝初中分部与七宝镇另一中学合并,改名为七宝中学。
  南模高中部的特点是名师多,40年代和50年代初南模对高水平教师实行高薪,使一些老师宁愿放弃交大副教授或讲师的职位到南模任教。教物理的俞养和、贾冰如,教化学的徐宗骏、沈克超,教历史的沈起辉,教数学的吴宗初等先生均为学术渊博的名师,50年代中期他们和其他一些优秀教师先后被调入大学任教。后来的校长、著名的特级教师赵宪初先生,他教三角是一绝。文革期间,赵先生进了牛棚。一位著名美籍华人学者访问上海,指名要见赵先生,于是在工宣队的“陪同”下赵先生出现了。那位学者一见面就深深地鞠躬说:“中学的课程我已忘了,唯独赵先生教的三角记得。”上述这些名师都教过我,他们的教学生动活泼,从来不搞题海战术,而是启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高中期间每天家庭作业从不超过2小时,所以我可以花很多精力从事社会工作,高一时全班仅我一个共青团员,高三时已发展了10多个团员。近年来我在北大方正研究院招聘员工时很注意他们是否当过学校干部,因为组织管理能力对于研究、开发和经营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幸运的是我在南模中学受到良好的教育,为大学学习和日后取得成绩打下了扎实基础。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


第12版(教育)
专栏:

  心血倾注教育事业
  王述举
  十一月十四日,在辽宁省庄河市明阳乡,人们敲锣打鼓热烈庆祝又一所新盛小学校的诞生。这所农村小学校,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投资一百多万元。至此,私营企业家刘新盛从去年八月到现在,仅一年多时间,就在贫困山区连续自费赞助建成三所小学,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称赞。
  三十九岁的刘新盛是本溪市新盛建筑工程公司的私营企业家,他一九九四年从事建筑行业以来,由于刻苦钻研,懂经营、善管理,每竣工一项工程均达到国家要求标准,多项工程被评为省级优质工程。目前,这个公司固定资产已达近亿元。
  一九九八年春天,刘新盛去本溪县东营房宫堡村,亲眼看见村里的那所小学,屋顶露天,有倒塌的危险,刘新盛一阵心酸。他主动去找村长、县长共同商量,自己主动拿出八十五万元,建成一所九百六十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今年九月,在本溪县的深山沟里,又出现了第二所偏岭松树台新盛小学校,这是刘新盛投资五十万元建成的七百五十平方米二层教学楼,使松树台村里的孩子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成为现实。他说,我要立志用五年的时间,总计建成十所小学教学楼。一年多来,刘新盛投入教育事业的资金已达到三百多万元。


第12版(教育)
专栏:

  右图: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副市长周慕尧等参观学生公寓家具招标展示会。下图:上海高校学生公寓内宽敞的阅览自修室。(照片均由上海市教委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