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关注基层
  邵柏
  “抓落实”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所谓“落实”,就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基层,收到应有的实际成效。这就要求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必须高度关注基层。
  现代社会系统和领导系统是以基层为支撑的。基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底层”,它是系统的基础层次,对整个系统运作具有根本的和决定的意义。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绝大部分精神财富,是在各种各类的基层单位直接创造出来的。创造社会财富的广大人民群众也都生活在基层。基层单位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社会的活力,首先来自这些社会细胞的活力。只有众多细胞是健康的,并充满活力,社会肌体才会是健康的、富有生机的。所以,关注人民群众,关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不能不关注基层。
  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我们党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基层的关注和领导。应当说,当前广大的基层单位总体上是健康的、具有活力的,否则就无法说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什么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这个主流应当充分肯定。但还应看到,当前基层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甚至相当严重。比如,在思想文化方面,一些人发生精神滑坡,封建迷信和种种错误思想观念乘虚而入;在政治方面,违法违纪现象增多,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非法的团伙、帮派,地下不法势力抬头,直接影响着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的权威性。离开对基层问题的关注、研究和解决,就谈不上保持稳定、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许多到基层调查过的干部、研究人员和新闻工作者都有这样的体验,基层干部群众几乎都希望上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对基层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基层的同志知道,许多问题发生在基层,症结却在“上头”,没有“上面”的关注是解决不了的,所以他们要大声疾呼“关注基层”。
  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有一些领导干部对“关注基层”的呼声充耳不闻。他们平日里高高在上,很少与基层的干部群众交往,根本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愁什么、盼什么,对基层的真实情况不甚了了。有的地方非法活动猖獗,他们竟浑然不觉。制定有关基层的重大决策,却不到基层调查研究,不是从基层的实际出发,而是从某种不切实际的主观臆断出发,或者从自身的利益需要出发。这样作出的决策,怎么能真正管用呢?对中央的方针政策,不是想方设法使之落实到基层,而是在领导机关内部搞文字游戏,以致有些方针政策到不了基层便大打折扣,难以发挥效用。基层工作出现了困难和问题,不是主动帮助解决,而是推、拖、顶———把找上门来寻求帮助的基层干部群众尽量往外推,推不出去就拖,拖不下去就滥发“长官脾气”硬顶回去。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基层,当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使问题越积越多,越来越大。
  关注基层,是讲政治的必然要求。政治的核心问题是政权问题。政权的得与失,同基层密切相关。我们党夺取政权的斗争,就是从发动工厂、农村的基层群众抓起的。后来有了自己的军队,又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着力抓好连队建设。再后来,有了根据地,更是十分注重基层政权建设。就这样,从抓住一个又一个基层单位的领导权,逐步实现了夺取全国政权的伟大胜利。这个经验,不独是我们党的。凡是有政治常识和历史知识的政治团体、政治人物,都会“关注基层”,从基层入手聚集力量,以求夺取政权。正如古人宋玉在《风赋》中所描写的,“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或“起于穷巷之间”。因此,讲政治,增强巩固政权意识,就必须时刻关注基层,并牢固地去占领基层这个阵地。总之,只有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关注基层的重大意义,才能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好各种实际问题。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地方政府在推进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楼国华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对技术创新工作的领导。在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形势下,能否迅速构建起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机制,把本地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到新水平,既是对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经济工作能力的考验,也是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为企业营造技术创新的机制和环境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这一点是政府领导技术创新工作应首先明确的。但由于技术创新工作需要先进的设备、设施和技术人才,需要一系列政策、措施相配套,因而政府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营造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各国政府为加强其经济竞争力,都从财税、金融、组织协调等方面对技术创新给予支持。我国政府最近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我们要充分有效地运用国家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及时、准确地将国家有关扶持技术创新的政策信息传送给企业。同时,各地政府还应立足于当地实际,规范服务,简化手续,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环境,并在研究开发、投资担保、土地使用、人才引进、技术入股等方面给予企业以更多的支持,从而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建立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和保护机制。企业技术创新是否成功的标志是科技成果能否迅速涌现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能否为企业创造市场、开拓市场并带来经济效益。如果没有一个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和保护机制,这个过程就很难完成。鉴于此,地方政府应大力培育和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开展技术难题招标,完善技术市场体系。同时,要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构建技术创新的人才支撑体系
  人才是科学技术知识的主体,没有人才,技术创新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着力营造人才的引进机制、培养机制和使用机制。
  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人才。有利于吸引人才的环境既包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也包括户籍管理、社会保险、子女就学、职称评定、贡献奖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还包括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等,而这些方面都是地方政府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此外,还可积极帮助企业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联系,为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牵线搭桥。
  既注重培养人才,又着力规范人才市场。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存在着人才流动不规范的问题,导致相当多的企业不愿花钱培养人才。因此,规范人才市场,保护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同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一样,都是政府工作的着力点。
  建立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一是关怀激励。切实做到政治上爱护、工作上放手、生活上关心,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二是目标激励。通过组织项目招标、技术攻关等形式,激发科技人员的进取精神。三是分配激励。拉开收入分配的档次,鼓励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四是竞争激励。实现竞聘上岗,动态管理,激发科技人员的危机意识。
  几个应当注意的问题
  注重对技术创新制度环境的培育。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地方政府应及时清理不利于技术创新、不利于公平竞争、不利于企业发展、抑制创业者和技术人员积极性的各种不合理规定,尽可能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重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传统产业的发展,往往与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传统产业也可以在用高新技术改造自己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跻身高附加值产业的行列。这对于人、财、物相对缺乏,因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量不足的大量中小企业而言,无疑是一条必由之路。
  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服务,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技术和产品更新周期的加快,人们消费心理、消费观念、消费需求的日趋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地给企业带来新的压力。在这种压力面前,企业只能不断地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企业停止了技术创新,就失去了竞争力和生命力。因而,政府必须顺应这种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和改善自己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


第9版(理论)
专栏:

  源于实践的思考
  不忘建设国家的大志
  *我们想问题、做事情,都应本着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原则。不应该只想着自家建设的小九九,而忘了建设国家的大志。要清醒地认识所处社会的时代特征和具体实际,时刻以改造世界、使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为己任。——隋殿飞(吉林)
  正确认识“昨天”和“今天”,更好地建设“明天”
  *历史承载着人类的过去,更包含着启示未来的智慧。以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研究历史,就是要重视具体的历史条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而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个人感情代替事实。社会总有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程,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没有二十八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艰苦卓绝的奋斗,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我国近二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同样是以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为基础的。历史的发展不能割断。只有深刻了解我们党“昨天”的革命史,才能正确地认识“今天”,更好地承担起“明天”的建设重任。——江涌贵王莹秋(浙江)
  解决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共性问题的根本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处理经济建设和阶级斗争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遇到的一个共性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在国内如何处理经济建设和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在国际上如何处理本国的经济建设和反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只有坚定地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提高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我们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刘魁栋(河北)
  中国的发展属于世界
  *在人类即将迈进二十一世纪大门的时候,社会主义这条在世界范围真正优越于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国得到了证实。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新进展。中国的发展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和奋斗向世界表明,真正的共产党人始终为全人类的利益而战,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最大限度地发展物质和精神文明。
  ——金爱国(安徽)
  昭示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
  *社会主义中国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所取得的各项建设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增长、有效利用市场方法、政府宏观调控、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强大生命力,增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社会主义已不再是其诞生之初的弱小之旅,而是在曲折中已经适应了时代的潮流,学会了如何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调整发展战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昭示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
  ——林平张立新(山东)
  保持中国特色是对世界人民的贡献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以其独特的整体性走出了一条特殊的东方文明之路。对这一文明传统,今天的中国既有继承又有创造和发展,以特殊的方式继续为世界人民作出着自己的贡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就是占世界总人口22%人口的共同富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取得的成功,就为第三世界国家摆脱落后、获得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牛润霞(湖南)
  社会主义是发展过程的科学组合
  *存在,是过程的集合体;发展,通过过程来实现。旧事物的消亡,新事物的壮大,都离不开一定的发展过程。同样,社会主义美好理想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个发展阶段的积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展现,有赖于不断的改革;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要靠一步步的建设。归根到底,社会主义是不断进行的实践和探索、创造和发展的建设过程的科学组合。这种历史过程的组合体又是相对的,有成功也有失误,有前进也有坎坷,总的趋势是不断发展变化和自我完善。
  ——王蕾(陕西)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

  有效运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方式
  汪兴益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对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其中一个重要决策就是结合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处理不良资产的改革,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式,对一部分产品有市场、发展有前景,由于负债率过高而陷入困境的重点国有企业实行债转股,解决负债率过高的问题。目前,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相继成立,这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实际步骤,积极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对于处置银行不良资产,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效运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方式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式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是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之举。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扩大自主权,赋予国有企业一定的生产经营权;第二阶段是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责任制;第三阶段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并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债务负担过重,这不仅使银行承担着潜在风险,而且还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企业重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包括企业的“物理”重组、财务重组、法人治理结构重组等。与银行债权有关的国有企业重组的核心是财务重组,即调整企业资产负债结构,解决国有企业资本金不足、财务结构不合理问题,以提高资信、债信水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国有企业财务重组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并可通过“债权转股权”主导国有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治理结构重组和业务结构调整。这种方式通过使企业原来对银行的债务转化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持有的股权,可以降低企业的负债率,为负债企业解除沉重的债务包袱、重新焕发活力创造条件。
  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式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之举。近几年来,以《商业银行法》的颁布为标志,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进行到今天正面临着一个突出问题,这就是银行的不良债权变得越来越突出,不仅直接阻碍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而且也威胁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在我国金融业严格分业经营的条件下,靠银行自己处置不良资产,既没有特殊法律地位的保障,也没有专业化的优势,唯一可供选择的办法是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采用以“债权转股权”、阶段性持股、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解决银行的不良债权,将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出去,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其特殊的法律地位和专业化优势对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处置,也就是把原来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持股与被持股、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形成一种资本市场化运营机制。如通过上市、转让或企业回购等方式,让不良资产“流动”起来,使某些不良资产变成良性资产,产生效益。这样,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将趋于合理化,自有资本金充足率有望得到提高,同时资产收益率也会因此而得到相应提高,从而为进一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增强其在国际金融业的竞争能力创造条件。
  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式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是在全球经济竞争进入新阶段的条件下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必然之举。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一浪高过一浪,全球经济竞争新时代的帷幕已经拉开。国有企业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沉重的债务包袱已经使部分国有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如果负债率过高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最终将使一部分重点国有企业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败下阵来,削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其后果不堪设想。在这种情况下,有效运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方式解决国有企业负债过重的问题,就可以使一些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逐步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
  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服务,是有效运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方式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基本出发点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方式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其目的是要以此来破解银行与企业的双重困局,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但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处置银行不良资产与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的关系。
  运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方式,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而是要通过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其摆脱困境,走上生机勃勃的发展之路,进而使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真正得到解决。因此,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国有企业,也就是说,在银企这个链条上,只有国有企业这个“结”解开了,银行的不良资产这个“结”才能解开。这就决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必须牢固树立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服务的思想,在推动国有企业摆脱困境上多想办法。
  牢固树立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的思想,是遵循我国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一大二公”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之中。历史和现实都决定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其特有的规律。同时,我国必须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违背这些规律,就会导致经济的混乱。现在有些人认为,对因负债沉重而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应一律采取破产清算、公开拍卖的办法来收回银行的贷款。这种看法就是由于对处置银行不良资产与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的关系认识不清造成的。从目前我国的市场情况来看,投资者群体较小且实力很弱,如果一哄而起地对因债务沉重而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进行拍卖,不仅不一定能全部收回银行的不良资产,而且还会造成国有资产的贬值和增加社会的就业压力,最终削弱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也就违背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规律。因此,破产清算、公开拍卖不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运作中的首选办法,而是在个别情况下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最后办法。
  牢固树立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的思想,是实现中央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客观需要。中央从实际出发,从整个改革的战略部署出发,把国有企业改革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并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使其轻装前进,就属于这个目标的一部分。正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央才决定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方式,解决国有企业负债沉重的问题。如果不围绕实现这个目标来进行运作,使更多的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就失去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存在的意义。所以,能不能牢固树立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是检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否在围绕实现中央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目标进行运作的基本标准。
  牢固树立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的思想,是履行国家赋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特殊法律地位的客观需要。国家之所以要赋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特殊的法律地位,就是为了便于它更好地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服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效益与服务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并不矛盾,二者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只有国有企业摆脱了困境,真正发展起来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才有效益可言。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紧紧扣住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这条主线,把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的好坏作为衡量工作绩效的主要标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当重点为国有企业提供以下三个方面的服务:首先,综合运用“债权转股权”等方式,调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解决好国有企业高负债经营问题。其次,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第三,充分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身的职能,在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推动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实际出发进行探索与创新,是有效运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方式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必由之路
  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方式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这是否就意味着可以原封不动地照搬国外的模式?回答是否定的。我国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方式处置银行不良资产,面临着许多与外国不同的特殊情况,突出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不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企业的资金需求靠财政拨款;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家推行“拨改贷”政策,这就使国有企业一方面要向银行还本付息,另一方面又要向国家财政上缴利润,使国有企业的债务包袱越来越重,由此形成了不良贷款。特别是在九十年代初期,由于经济过热,盲目上项目、上规模,导致重复建设严重,造成企业产品没有销路,使企业难以归还银行贷款。而国外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经营不善形成的。其二,不良资产涉及的对象不同。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经营的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国有企业的债务,而国外银行的不良资产大部分是股份制企业或私营企业的债务。其三,债务关系的复杂程度不同。我国国有企业的债务关系复杂,“三角债”一直是困扰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西方国家的企业就很少存在这个问题。其四,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机制的成熟度不同。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个问题在国外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得就不那么突出。其五,市场体系的成熟度不同。我国刚刚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起步阶段,市场体系尤其是其中的融资市场、债券市场等尚未真正发育成熟,而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其市场体系形成的历史已经有几百年,处于相当成熟的阶段。这些不同和区别,使得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运作过程中,将会遇到别的国家不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既要吸取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积极探索,创造性地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方式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推动国有企业摆脱困境。
  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和重组是一项系统工程。就外部环境而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具有了特殊的法律地位和相应的权力。但为了保证有效地剥离和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这要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的过程中实现;其次还要进行制度上的创新,以改变目前体制和运作不适应不良资产剥离和处置的问题,推动和促进不良资产的剥离和处置工作;再次就是要进行金融品种的创新,以保证更有效地处置银行不良资产。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学习学》
  梁伟
  刘典平、于云才著的《学习学》一书,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该书有以下特点:
  首先,该书探讨了学习学学科建立问题,包括学习学建立的依据,学习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等。作者认为学习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是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并列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次,该书构建了学习学的大体框架和学科体系,即:绪论;学习的本质、特征、功能和作用;学习主体,包括自我认知、学习目标设计、知识结构建立;学习基本理论,包括学习的规律、学习的范畴、学习中读书的基本要素;学习实践活动,包括学习中读书的常规方法、记忆方法运用、思维方法训练。这些设想,对填补这一学科的空白无疑是大胆的探索。
  再次,该书提出和阐述了一种新的学习观。作者认为,学习的内涵不局限于读书获取知识的范围,更着重于知与行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因此,学习就是人们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以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充分显示人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这种新的科学的学习观念的确立,对于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提高对学习的认识、自觉地改造和加强学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新中国经济五十年》
  曾培炎主编的《新中国经济五十年》一书,已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该书采用史论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和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及曲折历程,回顾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探索过程,并对下世纪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了展望。书后附有新中国五十年经济大事记和五十年主要统计指标摘要。
  (季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