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履行国际义务保护人类环境
  解振华
  70年代以来,臭氧层破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环境焦点问题,为了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分别于1985年和1987年制订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并在1994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将每年的9月16日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蒙特利尔议定书》确定了保护臭氧层国际合作的框架,目前已有168个缔约方。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我国政府正式加入《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并于1991年6月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
  依照惯例,《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回顾和审议《议定书》的实施进展情况,对《议定书》做修改和调整。根据我国政府的建议,1999年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将于11月29日至12月3日在北京举行。届时将有《议定书》缔约方和观察员国家代表、具观察员地位的国际组织代表、联合国有关机构的代表、与保护臭氧层关系密切的其他政府和政府间组织代表以及非政府组织外方代表1000多人出席会议,其中约有40名部长级代表,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署(UNEP)执行主席也将出席会议。这是迄今我国政府承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国际环保会议。
  第十一次缔约方会议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根据《议定书》的规定,1999年发展中国家将进入实质性履约阶段,实现主要消耗臭氧层物质氟氯碳的生产和消费冻结,即自1999年7月1日起,将其生产量和消费量冻结在1995—1997三年的平均水平。
  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保护臭氧层,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国际合作方面,我国积极参加了历次缔约方会议和有关国际会议,努力推动国际履约谈判,并向国际社会派送了多名国内专家,参与有关工作,维护了发展中国家利益。在我国积极倡议下,建立了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履行《议定书》的多边基金机制。迄今,我国向多边基金委员会申请并取得多边基金批准的项目近300项,获得赠款总额为4亿美元,约占目前基金总量的40%,其中包括3个行业的整体淘汰计划。
  为加强对保护臭氧层工作的协调和领导,1991年我国成立了以国家环保总局等18个部委局为成员的国家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负责实施《公约》和《议定书》,并审定各项执行方案和提出决策性意见。
  1992年我国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简称《国家方案》),并于199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同年3月得到多边基金委员会的认可,是我国开展臭氧层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根据《国家方案》的要求以及近年来保护臭氧层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1997年开始对《国家方案》进行修订。修改后的《国家方案》调整了各阶段的控制项目;修改了各行业淘汰战略;进一步确立适合国情的替代路线;重新核算了所需赠款资金。
  保护臭氧层的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管理。我国目前已制定并实施了近30项有关保护臭氧层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对哈龙和氟氯碳物质实行生产配额许可证制度;禁止新建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的生产设施;禁止在气雾剂产品生产中使用氟氯碳类物质;禁止在非必要场所新配置哈龙灭火器;2002年开始,禁止在新生产汽车中配置氟氯碳空调器;在部分企业实行绿色标志等。
  为提高全民保护臭氧层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保护臭氧层工作,我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将保护臭氧层的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近几年来,我国举办了国际氟氯碳和哈龙替代会议、全国保护臭氧层工作会议等大会,各行业也陆续召开了由有关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企业、用户和科研所参加的最新替代技术、政策、行业战略等方面的国际、国内研讨会。从1995年起,在每年的9月16日组织系列活动,纪念“9·16”国际臭氧日。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在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消费方面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就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消耗量而言,1995年我国的消费量达到了最高峰10.5万吨,1996年、1997年的消费量分别削减到8.1万吨和8.7万吨,1998年初步统计保持在8.7万吨;在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方面,我国1995年、1996年的总产量一直维持在8.5万吨。自1998年开始,我国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已开始出现下降趋势。预计在今后几年内,我国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总产量将有大幅度下降,其中氟氯碳生产将冻结在1995—1997年3年平均水平上,从而确保《议定书》规定目标的实现。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和消费大国,涉及生产和消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企业多,分布广,企业技术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除此之外,目前多数企业内部正处于经营机制转轨和调整时期,外部又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给实施替换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为完成生产冻结目标,我国要在1999年淘汰主要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5000吨。为履行《议定书》,为了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正在做着艰苦的努力。


第11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扬起科技风帆
  ——记吉林省人民医院
  张玉来赵永新任广伟
  在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坐落着一所集医、教、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吉林省人民医院。50余年来,医院坚持“科技兴院”,先后获得全国“百佳医院”等荣誉称号。
  “我们的办院宗旨是坚持科技兴院方针,坚持院有专科,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原则,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是宋述博院长经常向医务人员说的话。
  肛肠疾病是东北地区的多发病、常见病。1992年医院组建的肛肠外科在老教授刘国禄、中青年骨干专家刘玉石的带领下,现已发展成为东北三省最大的肛肠疾病治疗中心。出口梗阻性疾病的外科治疗,直肠前突、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直肠粘膜脱垂乙状结肠疝的手术治疗及其术式改进已处于东北三省领先地位;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浆膜代管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近10年来,医院先后成立了急诊内外科、肿瘤内科、老年病科、肛肠科等十几个科室,实行专病专治,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水平。妇产科产瘫的早期显微外科治疗等项目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现已治疗产瘫患儿200多例,术后优良率达82.35%,被国内外同行广泛称道;内分泌科在国内知名专家张孔潜教授的带领下已发展成为东北三省最大的糖尿病诊疗中心;中医科用中医疗法治疗血液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成为吉林省血液病治疗中心;泌尿外科的体外震波碎石、前列腺电切乳化术等特色技术都成为科室的“拳头”。
  该院王中易教授从医40年来,完成重大手术5800余例,各类疑难手术2600余例,一般手术2000余例,无一例医疗事故。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深的学术造诣赢得了同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目前,王教授已过花甲之年,仍然活跃在医疗一线,并硕果频传:自体脾静移植肠系膜上静脉、腔静脉架桥术等十几种新技术属国内外首创。
  骨科赵云鹤教授的全髋臼球状截骨旋转手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形态不良合并骨关节炎术,使无数病人站了起来。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李惠君教授的心脏不停跳下心脏直视手术等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近3年来,医院在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积极筹资4000余万元,购买了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体外震波碎石机、前列腺电切镜等医疗设备,为科技兴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登上了新的台阶。


第11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百家名院巡礼

  挑战癌症
  ——记江苏省肿瘤医院
  本报记者顾兆农
  恶性肿瘤,也被称为癌症。国内外医学界普遍认为,它是下个世纪威胁人类的最大疾病。这种判断,是基于癌症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多的情况作出的。从江苏的情况看,癌症病人约200万人,居全国之首。该省平均每年死于恶性肿瘤的病人约12万人,每死亡4个人就有一位恶性肿瘤病人。
  严峻的形势,对肩负江苏省肿瘤防、治、研、教等多重使命于一身的江苏省肿瘤医院提出了挑战。该院经过30多年的建设,在肿瘤治疗、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之无愧地成了江苏省肿瘤防治中心。
  手术切除肿瘤,目前还是最积极的治疗方法。该院开展的胃癌根治性切除,使胃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由原来的29%提高至46%,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在手术治疗的同时,该院还大力开展综合治疗。普外科肛肠专家、该院院长周建农在国内率先开展早中期中低位置肠癌术前行大剂量放疗,然后再行保肛手术,有效提高了直肠癌患者的肛门保存率,周建农本人也因此被誉为“保肛专家”。该院对乳腺癌患者采用术后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使得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68%,其中I期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99%。
  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另一种有效方法。目前,70%的癌症患者手术前后都需要通过放疗来巩固和提高疗效。该院的放射治疗科是省级重点专科。自80年代以来,该科在国内和省内率先开展了30多项新技术,其中,食管癌超分割放疗技术、晚期食管癌置入支架再放疗技术等,均获满意效果。该科主任医师魏宝清在全国最早提出了放射性脊髓炎与放射性脑病的早期发现、诊断的见解和治疗的有效方法。他提出的关于核磁共振在鼻咽癌的放射性治疗上的应用,具有独创的见解。该科主任张宜勤介绍说,该科的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技术的开展及其临床的应用,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1/3的癌症可以预防,1/3的癌症早期诊断可以治愈,1/3的癌症经过治疗可以减轻痛苦,延长寿命。”周建农院长对记者说,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这个目标,医院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第11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中华环保世纪行

  海河
  黑水肆虐何时休
  本报记者丁伟
  编者按:在我国的七大流域中,海河流域的水污染状况最为严重。在国家正在实施的“三河三湖”重点治理工程中,海河污染治理被视为重中之重。今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责令全流域工业企业2000年前实现达标排放,海河治污已进入倒计时。
  暮秋时节,本报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团赴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采访,目睹海河流域水污染现状,深感污染治理已是刻不容缓。希望海河流域各地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为黎民苍生和子孙后代着想,顾全大局,团结治污,将一个水碧波清的海河带入下世纪。
  黑水之祸猛于虎
  河北吴桥县宋门乡第六屯村的村民谢荣来要搬家了。瞅着刚盖起来没几年的4间砖瓦房,他真有点舍不得。“没法子,井水变臭了,孩子喝了直拉肚子。”他从院中的压井里提上来一碗水,水呈茶色,泛着许多黑色的颗粒,抿上一口,满嘴腥臭。
  在谢荣来的记忆中,从家门前流过的南运河波光粼粼,鱼虾众多,下河游泳、捉蟹摸虾是他儿时最爱干的美事。但从80年代开始,随着上游山东德州等地建起大批造纸厂、化工厂、酿酒厂,南运河渐渐发黑发臭,一河清流最终变成了“酱油汤”。村支部书记吴少忠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绝大部分水井已不能饮用,村民中患痢疾、肠炎、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人连年增多。被逼无奈,五六十户村民移居他乡。
  在海河流域,受污水之害的何止一个第六屯村。
  邯郸,赵国的故都,穿境而过的滏阳河、漳河和卫河哺育了两岸数千年的文明。公元1750年,南下巡游的乾隆皇帝路经此地,登临丛台,举目四望,赋诗赞叹:“美酒十千醉不辞,炰鳖?鰕脍鲜鲤”,“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而今,邯郸的几条主要河流均遭到严重污染,鱼虾早已绝迹。在部分河段,河道中常年浮着一层厚厚的白沫,散发出难闻的臭气。即使在大夏天,沿河居民也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生怕打开半条缝。
  从地图上看海河,是几条弯弯曲曲的蓝色线条,永定河、漳卫南运河、徒骇马颊河、滦河、北三河等水系分别自西、西南、西北方向渤海聚拢,像一把扇子斜铺在华北平原上。而现实中的海河流域已很难见到一条清澈的河流,除了黑水还是黑水。水利部海河管理委员会提供的一份资料表明,海河全流域受污染的河段长达3068公里,占流域河流总长度的51.6%,其中大部分河流已失去使用功能。
  海河流域养育着全国10%的人口,是我国七大流域中人口、耕地与水资源组合最不平衡的一个区域。据统计,流域内年水资源总量为404.1亿立方米,仅占全国的1.5%,人均和亩均水量分别为340和240立方米,不及全国平均数的1/6和1/8,在国内各大流域中位居末席。为缓解旱情,农民们只好花钱买污染的河水浇地,致使农田板结,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缺水与水污染的矛盾相互交织,严重制约着海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千千万万黎民百姓常年生活在黑水的阴影中。
  治理成果太脆弱
  近三四年来,治理海河的呼声日高,“风声”日紧。流域各地“挥泪斩马谡”,关停并转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部分河段的水质有所好转。但总体来看,各地工作力度不均衡,治理成果十分脆弱,治理形势仍不容乐观。
  一些地方领导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够,在治理污染与既得利益、个人政绩之间,天平自觉不自觉地倒向后者。有的企业没上任何治污设施,抱着侥幸心理,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有的企业虽然上了治污设施,却不愿承担较高的运行费用,时开时停。更有甚者,为应付检查,有的地方不惜弄虚作假,试图蒙混过关。
  山东德州对“杂技之乡”河北吴桥的跨界污染由来已久。当记者团按预定的采访日程到德州采访时,当地政府领导和企业负责人大谈他们为治污做出了多么多么大的牺牲,治污已经取得了如何如何大的进展,言之凿凿,情真意切,令人为之动容。然而过了几天,当记者团辗转来到河北吴桥时,当地群众反映:“你们前脚刚走,德州的黑水又下来了。”为探其究竟,记者团部分成员深入德州境内暗访,果然发现大量泛着白沫的黑水正从紧靠吴桥地界的排污口源源不断地涌出。更让人震惊的是,为减轻市区北部氧化塘的压力,有人竟在氧化塘污水进口管道上割开一个口子,污水直接往河道里排。
  除观念误导、本位主义作祟外,宏观政策的不配套也是制约各地治污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河南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张泽介绍,有时他到下面执法检查,企业负责人会反过来给他讲道理:老张啊,您何必这么较真。如果河南的企业一门心思治污水,别省的企业却在开足马力生产,到头来恐怕连本省的市场也会被外省的企业占领。快人快语的张泽对记者说,环境保护是政府行为,这话没错。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学会灵活运用行政指令和财政经济杠杆这两个“抓手”。如果“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只是停留在口号上,企业面对的是不公平的竞争,治污成果很难巩固。
  还有低廉的水资源价格。在山东齐河县,一家造纸厂的厂长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直接使用黄河水的价格是每吨0.20元,处理1吨废水的成本要1.3元,如果搞废水回收,每吨还要贴入0.3元。这笔账一看就明白,如果水价长期在低位运行,恐怕没有多少企业心甘情愿地治理污水。
  从被动到主动,需要一个过程,但愿这个过程能够快些。
  结构调整看希望
  除北京、天津外,海河流域大部分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近20年来,许多地方立足当地资源,建起大批造纸、酿酒、化工、印染等企业。如今,这些企业已成为许多市县的财政支柱。但这些企业“满天星星不见月亮”,普遍存在规模较小、产品档次低、环保设施欠账多等“先天不足”,大量的工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是造成海河流域污染的“罪魁祸首”。
  污水治理需要高额投入,需要企业具备规模效益。就拿麦草制浆造纸企业来说,目前治理污染的最有效手段是碱回收加中段水处理,可一套设施的一次性投资少则几千万元,多则上亿元,这对产量不足万吨、利润不过几百万元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结构性污染只能用结构调整的办法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污染治理绝不仅仅意味着挑战,更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难得机遇。
  山东省的造纸产量位居全国第一,COD的排放量也是全国第一,其中67%来自造纸行业。持续多年的“第一”使山东省痛下决心,采取抓大放小的政策,对万吨以下的小造纸厂进行关停,同时集中对一些规模大的企业进行治理。用山东省环保局副局长李文然的话说,小的死不了,大的就活不好。
  河南省滑县是造纸大县,也是金堤河上游的污染大户。近年来,县政府没少在治污上动脑筋,但一直收效不大。各企业各产各的纸,各治各的污,有限的治污资金如同撒胡椒面。有鉴于此,县里决定以两个规模较大的造纸厂为主体,组建纸业集团,尝试走“集中制浆、集中治污、分散造纸”的路子。目前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对海河流域许多地区来讲,能不能抱定“壮士断腕”的决心,牺牲眼前利益,做好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大文章,这不仅是对当地经济承受力的考验,也是对决策者胆识的考验。
  海河流域水系众多,跨界污染纠纷也多。河北告山东,山东告河南,官司打了一年又一年。其实细究起来,沿河各省互为上下游,地接地,村连村,水污染谁都有份,同是害人者又都是被害者,既是原告又是被告。
  面对海河流域触目惊心的污染现状,我们已别无选择。(附图片)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使黑龙江伊春林区内的动物数量骤增。图为林场职工在喂小狍子。新华社记者陈凯星摄


第11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筑起生命防线
  ——记鞍钢集团公司铁东医院
  新华社记者陈光明
  “铃……”一阵急促的铃声骤然在鞍钢铁东医院大楼内响起。铃声就是指令。不到3分钟,抢救室内便汇聚了院长、医务科及各科医护人员20多名,一道生命的防线迅速筑成。
  鞍钢铁东医院是冶金系统首家三级甲等医院,在工业外伤抢救史上屡创佳绩,成功率达到100%。铁东医院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鞍钢集团50多万在岗和离退休职工,每年都有一些重症复合性工业外伤患者前来抢救,几乎涉及到各医疗学科,铁东医院便在多学科整体推进上下大气力。这家医院在急性呼衰、肾衰、各类休克、多发伤、复合伤、营养与代谢衰竭、严重感染、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等抢救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几年来,开展新技术、新疗法20余项,部分项目填补了省内空白。
  鞍钢铁东医院心脏外科成立近20年,已实施先心病、风心病换瓣手术、冠心病搭桥手术1500余例。在近几年成功开展复杂性先心病矫治、风心病多瓣膜置换手术的基础上,去年又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取得成功。68岁的田捷春患冠心病多年,心绞痛频繁发作,随时有心肌梗塞、猝死的危险,长期卧床。今年初铁东医院对她施行了心脏不停跳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搭了五根桥,术后第二天患者便下床行走。到目前,鞍钢铁东医院成功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已有多例,病人在创伤最小的条件下达到最佳疗效,减少了手术风险。这标志着该院心脏外科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作为企业医院,鞍钢铁东医院主动转轨变型,转变医疗作风,以患者为中心,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服务。实行365天开诊、24小时时时服务的全年候、全天候门诊制,给那些平时工作繁忙无暇看病的人士和需要陪伴就诊的老年人及外地患者带来了方便。


第11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给残疾者插上双翅
  ——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白剑峰陈亚伟
  日前,记者在北京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见到了著名运动员桑兰。她摇着轮椅,带着自信而清纯的微笑,来到康复训练场。据这里的专家介绍,桑兰属于完全性高位颈椎脊髓损伤,经过精心治疗,目前,她的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基本缓解,四肢肌力较过去有了明显提高,由脊髓损伤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和改善。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立于1988年,是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第一块绿洲。中心下设北京博爱医院、康复医学研究所、康复工程研究所和中国康复进修学院等直属单位,已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业务规范、手段齐全、流程完整的现代化康复医疗、教育、科研和技术资源中心,并初步形成了以康复医学为主导、现代康复医疗技术与祖国传统医疗相结合、急性期康复医疗与后期康复训练相结合、普及性康复医疗与高精尖康复医疗相结合、康复医疗与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全面康复体系。
  针对“三瘫一截”,即创伤性截瘫、脑血管性偏瘫、大脑性瘫痪、截肢和小儿麻痹后遗症的临床治疗和康复是该中心的强项。目前,该中心已有多项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如在核磁共振装置下应用固定架治疗急性颈椎骨折合并截瘫、胸腰椎骨折前路内固定术、可吸收高分子材料人工椎体临床研究和应用、直肠电刺激治疗截瘫痉挛、督脉电针疗法控制截瘫患者的排便、脑血管意外急性期抢救与早期康复、高选择性脊神经后跟切断术治疗脑瘫引起的下肢肌肉痉挛等。几年来,到该院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达96万人次,康复总有效率在90%以上。
  四川打工妹唐胜利因拒当“三陪女”,被逼无奈,跳楼致使腰椎爆裂性骨折。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为弘扬社会正气,破例为其进行免费康复治疗,经使用对神经有明显恢复作用的药物和强化康复训练,仅用4个多月的时间,就使唐胜利重新站立起来,康复返乡。
  康复工程研究所利用机械、电子工程等现代化科技手段,为残疾人研制开发适合国情、经济实用的功能代偿装置和生活辅助用具。10余年来,共为残疾人装配假肢、矫形器1.4万多件。
  该中心还专门有一批社会康复工作者常年奔波于患者的家庭、单位及所住的街道、乡村之间,调解矛盾纠纷,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法律援助,协商患者出院后的工作安排。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汤小泉表示,残疾人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以“人道、博爱、希望”为永恒主题的中国康复研究,愿为中国和世界残疾人康复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第11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医疗卫生快讯

  北京朝阳医院成功分离胰岛细胞
  本报讯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经过数年研究,日前成功地将切下的病变胰腺组织中相当数量的功能正常的胰岛细胞分离出来,再移植给患者本人。这些细胞可以在患者体内长期生存下来,并继续分泌胰岛素,这样就会使糖尿病患者减少和避免对胰岛素的依赖。这一先进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开展。
  (吴玉华游凯涛)


第11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医疗卫生快讯

  地塞米松可治病毒性脑炎
  本报讯近年来,解放军三○二医院王凝芳教授在治疗水痘脑炎中尝试运用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取得显著疗效,患者均未留下任何神经功能障碍,为国内首创。继而,又将此法应用于治疗流腮病毒脑膜炎、麻疹脑炎和风疹脑炎等疾病,同样获得了显著疗效。这一创新技术获得了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并被收入《现代临床传染病学》一书,为广大脑炎患者带来了福音。(孙捷)


第11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医疗卫生快讯

  香港人士三峡库区援建医院
  本报讯梁沛锦先生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广东省政协委员,在中国戏剧学研究方面造诣颇深,退休后变卖家藏,倾其所有,建立了“中国健康工程引发基金”,启动和引发香港各界支援内地老少边穷地区建设一百所小型医院,目前已建成或将建成的有二十五所。为配合和支援三峡库区医疗机构的迁建,梁先生日前决定向湖北省的秭归、巴东、神农架三县(区)无偿捐赠一百万元人民币。(江世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