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新中国艺术教育五十载
  享受金秋收获的喜悦
  本报记者刘琼
  五十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之一瞬,新中国艺术事业却从小到大,由陋简而繁荣。这一切,无疑应当归功于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成熟。
  有两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新中国的艺术教育历经五十载风雨磨砺,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和谐统一的实践体系,一步步走向收获的金秋。1949年,全国总共才有十八所高等艺术院校、二千八百名学生。岁月流转到1998年,在有目共睹的三十所专业院校和一万七千九百四十六名在校生之外,业余艺术教育更是蓬勃发展,不计其数。据全国都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组调查,百分之五十二点五的独生子女均接受过某种乐器的教育,“家有琴童”不再是奢望。事实上,记者在随同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农村文化建设考察组考察时发现,无论是走在先富起来的沿海地区,还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老少边穷”地区,无论是幼教还是成教,艺术教育的成分越来越大,位置越来越高。
  专业教育日臻完善
  为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艺术类专业从1993年国家教委下放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审批权限以来,在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设计艺术、摄影等实用专业走进美术院校。戏剧也新增了戏剧管理、戏剧制作、文艺编辑、电视编导等“幕后”专业。有些院校甚至开设模特儿、节目主持人等学科。舞蹈类一改昔日仅有古典舞和民族舞的局面,音乐剧、现代舞、国标舞纳入教学范畴。音乐音响导演、计算机辅助作曲、双钢琴教学等成为音乐学院的新兴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结构的变化,是艺术教育观照现实生活的体现。中国艺术教育体制正逐渐与国际艺术教育接轨。
  为了适应新中国初创时期百废待兴的迫切需要,当时建立的各类中专艺术学校为各行业速成了大批人才,他们的实践活动奠定了新中国艺术事业的基石。他们中的一些人至今还活跃在艺术创作的舞台上,成为本行业的专家,在新中国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随着现实生活的丰富和艺术创作的深入,单一的平面化的艺术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多层次、高层次的艺术教育应运而生。1981年,经过多方努力,高等艺术教育的学位及研究生培养终于作为一种制度被确立下来,这也是中国近七十年的专业艺术教育史上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学位制。
  随着学位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国高等艺术教育领域内的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逐步开展到基本形成完整体系的过程。散布在全国的大大小小的艺术高校每年的招考,已成为当地社会生活中一件大事。以文化部直属九所艺术院校为例,1999年报考总数一万五千六百七十四人,比上年净增百分之十五点三三。最热门的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录取比率已超过四十比一,美术专业一般为十七至二十一比一,远远高于同年非艺术类院校的比率。由中专到本科、硕士、博士,艺术院校师生素质发生质变。迄今为止,从文化部直属院校已经走出了十四个艺术专业博士和一千一百九十个硕士。八十年代以来,全国艺术院校在校学生参加各种国际艺术比赛三百余项,获奖三百六十余人次,其中一等奖就有五十余人次。
  业余教育成为必需
  虽然关于业余艺术教育准确的统计资料比较难于收集,但是,几乎每一天,耳边都会传来这样的信息:居民楼前的秧歌队又跳起来了,邻居家的六龄童通过了手风琴业余考级,老年大学国画班开始上课了。业余艺术教育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
  主要任务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艺术人才的全日制高等艺术院校,近年来除了招收本科生、研究生等专门人才外,还增加许多办学形式。如举办各种类型的短训班、进修班、干部专修班;举办校外班;面向社会办函授班和刊授班;开办夜大学或其他业余艺术院校;与有关生产单位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举办进修与旅游相结合的国外来华人员短训班,等等。高等院校新增的办学形式掀起了我国群众艺术教育的热潮。
  业余艺术教育近年发展很快,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民办艺术学校非常多,大有盖过国办院校之势,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艺术界的名人开办的。根据抽样调查,广西南宁市国办中等艺术院校仅三所,私立的艺术院校就有七所。私立院校的出现,部分缓解了国家办学经费不足的压力。当然,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所限,一些私立院校的教学质量尚待提高。
  业余艺术教育的另外一种较常见的形式是艺术考级,参加考级者均为少儿。艺术考级的门类目前主要限于音乐、美术和舞蹈。每年,大、中、小城市都在开展考级活动,主持考级的主要是艺术院校和相关的艺术家协会。由于考级市场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仍呈上升趋势。考级的积极效应是,作为一种考察标准和组织手段,可以唤起业余艺术教育的热情。不足之处,许多人把考级当做目的,颠倒了艺术教育的本末。此外,由于缺乏政策的有效指导和行业规范,艺术考级的组织过程也存在许多弊病,主管部门正在寻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艺术教育是时尚
  艺术教育前五十年,求学者多为贫寒子弟;如今,接受艺术教育乃时尚所趋,是小康人家的追求。八十年代以来,尤其在近年来,被动的择业状态正在改变,艺术素养成为人才的一项条件,所以“家有琴童”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知情意三方面塑造个体人格的教育理念也逐渐成为共识。随着艺术教育形式由实用型向专业型发展,艺术教育也正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艺术教育蔚然成风,成为一种自觉的需要。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节日夜话 苗地画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山西歌舞剧院近年来佳作连台,大获成功,观众叫好,专家称赞。其中一台舞剧刚刚在京赢得好评,人们都说,这部作品的总编导
  刘兴范 舞出了一份豪情
  华北
  从北京坐车去过山西的人都有这种印象:驱车从娘子关进入太行山,一马平川的绿野就变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峦。从车窗里放眼望去,但见黄土茫茫,风尘滚滚,一阵轻风,一丝凉意,一眼的高山流云——与平展展的平原相比,这里确实又多了几分豪气,多了几分苍劲——如果您再有兴趣看看山西的舞蹈,您一定会为这里壮丽的人文景观和艺术景观而深深地感叹,您一定会将朴实、刚劲的山西舞蹈与黄土高原的辽远与开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人们说,山西是出舞蹈编导的地方。从张继刚和王秀芳到后来《黄河一方土》中的几位编导,再到从《黄河水长流》中走出的青年人刘兴范,他们的几部杰作每一次展现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兴范今年三十八岁,目前是山西最年轻的舞蹈一级编导。他1990年考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199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校期间创编的双人舞《青梅竹马》即获中直团体舞蹈大赛新人新作奖。1993年后,他回山西省歌舞剧院,创作的三人舞《复活》荣获文化部主办的第六届“群星奖”舞蹈大赛金奖第一名。1997年是刘兴范创作的高峰时期,也是他在中国舞蹈界崭露头角的开始。这一年,他参加了山西省歌舞剧院继《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之后的又一部舞蹈诗《黄河水长流》的创作,在其中担任了《序》、《冰河开》、《大红帆》和《摇啊摇》等章节的编导,在北京民族宫剧场演出时,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尤其是《序》的部分,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尤甚。当大幕徐徐拉开,一股大气磅礴、雄浑有力的景象扑面而至,黄沉沉的背景占据了人们的脑海,母亲河的情思开阔了人们的胸襟,黄土高原上汉子们的刚烈与女性的柔美在那一刹那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观众,无不为之感染,无不为之动容。而他编创的另一个舞蹈《冰河开》,又使观众感受“黄河歌舞”给人们带来的新的兴奋。那种在春天中的生机勃发,那种在寒冬之后渴望生活的强烈欲望,被刘兴范极为粗犷化地再现在了舞台之上,使人们在观赏时感觉到了北方艺术或者说带有西北部风格的豪壮之美。刘兴范后来因《黄河水长流》的创作而荣获了文化部颁发的“文华编导奖”。这一奖赏对于一个三十六岁的年轻人来说,应该说是一个不算小的动力。
  1998年,山西省歌舞剧院在创作演出了《黄河三部曲》之后,面临着突破自己风格的困扰。这种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多地应该属于年轻人。作为山西年轻一代舞蹈编导的代表,这一重担自然地落在了刘兴范的肩上。刘兴范经过几年的锤炼之后,此时的创作激情不仅没有消减,反而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显得愈加旺盛。他对生活的认识在一步步地加深,他心中的话语迫切地需要用他最擅长的形式——舞蹈去加以表达。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题材,用刘胡兰的故事来表达内心深处对于生与死的感受,对青春的怜惜,对于短暂人生中生命意义的重新认识。他把这一切熔铸在了他的舞剧中。他与他的几位年轻朋友共同创作了山西省五十年来第一部大型舞剧《傲雪花红》。在太原,尤其在北京最近的演出,看过舞剧的大多数观众和专家都认为,舞剧非常成功,喜出望外。(附图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四十多台演出汇聚首都
  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即将举行
  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将于10月18日拉开帷幕,有四十多台高水准演出参加这一盛会。
  这届国际音乐节将以鲜明的民族性吸引听众。来自西藏的藏族艺术家将举办专场音乐会,传统民族音乐专场以推广民族艺术和演奏新人为主旨,组委会还安排了中国新作品交响音乐会并推出根据传统评剧《乾坤带》改编的交响戏曲。
  音乐节有来自德国、美国、英国、以色列、西班牙、日本、阿根廷、匈牙利、捷克、俄罗斯、奥地利、新加坡、芬兰等十多个国家和祖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一千二百余位音乐家参加,一批世界著名音乐大师汇聚,有钢琴家阿格里奇、陈万荣、傅聪,大提琴家梅斯基、韦伯,小提琴家斯特恩等。旅德歌唱家饶岚也首次回国举办艺术歌曲演唱会。
  中国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澳门室内乐团以及来自台湾地区的艺术家将同时在音乐节亮相;二十年前首次来华的小提琴演奏大师斯特恩与他当时发现的几位“音乐神童”、如今扬名国际乐坛的中国演奏家一起举行别开生面的多媒体交响音乐会;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英国格文特花园剧院等中外艺术家联袂演出歌剧《卡门》。音乐节组委会还和中央音乐学院教育系共同推出近十套“大师班”讲座并试用全新的现代电信技术。
  (王文龙)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国庆文艺风景线

  《世纪大阅兵》编成歌曲专辑
  歌曲专辑《世纪大阅兵》,在国庆之际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
  这辑作品的作者大都是当今中国词曲创作的高手,有石祥、刘薇、王晓玲、臧云飞、孟庆云、生茂、钊邦等。演唱者也都是当今中国歌坛的名角,有董文华、刘斌、于文华、张迈、于乃久。专辑内容丰富,主打歌曲《世纪大阅兵》气势恢宏,《中国仪仗兵》创作手法新颖,均称得上军旅歌曲的精品。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国庆文艺风景线

  中国唱片总公司评选新星新歌
  中国唱片总公司是国家音像出版单位,最近开始举办全国性“中唱之星新歌新秀征集评选活动”,以鼓励歌曲本土创作,激发词曲作者的创作热情,吸引歌手新秀积极参与,征得一批艺术水平较高、蕴含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推出一批新歌手。
  此次活动由《音像世界》杂志社和中国文化报巨石文化传播公司协办,活动自1999年10月开始,至2001年1月结束。评选分为通俗歌手组、民歌歌手组、美声歌手组和新歌作品组,分初赛、复赛、决赛和总决赛。最终将评出优秀歌手三十名、优秀新歌三十首,并设多种单项奖。(孙晶)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国庆文艺风景线

  民间艺术节办在无锡
  金秋十月,太湖之滨的无锡市迎来第四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来自全国十省市二十三个民族的民间艺术团体参加演出。此次艺术节以广场演出为主,观众可以欣赏到《康定情歌》、《鄂尔多斯婚礼》、信天游《三十里铺》等民族歌舞,领略甘肃兰州太平鼓与江苏玉祁龙舞的磅礴气势,并可与少数民族同胞共同起舞。艺术节从十月八日开始,为期四天。中国文联、无锡市人民政府、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省文联主办此次活动。(王辟长)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国庆文艺风景线

  李琦书画展进校园
  中国人民大学的学子不出校门,就得以瞻仰著名画家笔下的新中国伟人风采——别具一格的“迎国庆李琦书画展”已在这里拉开序幕。此次书画展是李琦教授首次在大学校园举办书画展览。展出内容包括画家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六十二年以来的各种书画作品一百二十二件,其中尤以新中国三代领导核心人物以及新中国英模的肖像最为引人注目。李琦还向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的建设者赠送了《主席走遍全国》、《我们的总设计师》等作品,借以向全国的建设者致敬。(王君超)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国庆文艺风景线

  “好一朵茉莉花”美不胜收
  江苏歌舞剧院正在北京世纪剧院演出的歌舞“好一朵茉莉花”,清新欢快,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令首都观众非常喜爱。江苏是民间歌舞荟萃大省,艺术家们对这些素材精心加工,创作了独具风格的节目,今年二月搬上舞台即获称赞。在昆明世博会上,作品又得到云南观众的好评。(杨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国庆文艺风景线

  舞剧《阿炳》巡演各地
  江苏无锡市歌舞团创作演出的民族舞剧《阿炳》今年二月四日登台亮相至今,在无锡演出了近三十场,以音舞合璧、情景交融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人们,赢得了观众的好评。该剧已被文化部列为全国重点剧目。最近《阿炳》走出无锡,北上南下,参加国庆献礼和艺术节演出活动。九月赴南京参加江苏省优秀剧目展览,十月应文化部邀请,进京参加全国优秀剧目献礼演出,十月十日、十一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登台。北京演出结束后,《阿炳》将应邀参加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还计划到天津、山东、浙江等地巡演。(张建平)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国庆文艺风景线

  《老年课堂》面世
  中国老年基金会、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广东金龙兆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了一部堪称老年生活百科全书的一百集VCD大型系列片——《老年课堂》。《老年课堂》系列片分“生理与心理”、“营养与保健”、“老年健身”、“文学欣赏”、“艺术欣赏”、“学书法”、“学国画”、“做工艺品”、“收藏”、“养花、养鸟、养鱼”、“家庭急救”、“老年歌曲、京剧、卡拉OK”等十二个部分。(张都)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薛国青,山东滨州人,警察——
  娱乐三病
  一是主持人素质不高。这类节目看似简单,实际上对主持人的知识面和应变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而多数主持人都只是美女配帅哥,然后学着“港台那边”发音,自以为十分到家,实际上是一个大大的误解。有些主持人的浅薄甚至轻浮,在相对激烈的游戏竞争中暴露无遗,令人十分遗憾。
  二是内容空洞。观众都是“喜新厌旧”的,要求节目更新速度要快,但有的游戏一直雷打不动,没有新意,不吸引人。特别是参加节目的嘉宾经常是“此台不见彼台见”,在全国搞“串连”,这怎么能吸引观众?况且有的明星参加节目不认真,敷衍了事,也令观众十分反感。
  三是广告太多太乱,播出频率太高,时间又拖得太长,一台节目下来,广告的视觉轰炸让人受不了。此类节目一般还都采取有奖收视的做法,但有时太过于渲染巨额奖品。再说节目并不提醒观众拨打声讯电话是要收费的,好多观众在看到长长的电话费单子才叫苦不迭。到底是让观众得实惠还是从观众口袋里掏钱呢?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戚勇,军人——
  拒绝低俗
  好的娱乐节目,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确能给人们带来轻松愉快之感,让人们在节奏欢快、妙趣横生的节目中享受美好生活。但笔者认为,凡事不可一拥而上,要保持自己的特色,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未必就好。记得某电视台周末娱乐节目中曾有过这样的节目:一人躺着拿麦克风唱歌,旁边几个人按住他,另外一人用手搔其脚板,其歌声唱得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整个场面乱糟糟的,令人直倒胃口。又打又闹,以低俗取悦观众,是娱乐的大病。
  本月话题依然是“电视娱乐节目大家谈”,盼诸位读者继续关注。——编者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征稿启事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来临,加强全民保护与合理利用国土资源的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部、中国摄影家协会与人民日报社决定联合举办“国土资源杯”全国摄影艺术大赛。
  大赛主题:保护与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保护耕地,爱护家园,促进可持续发展。
  承办单位:人民日报文艺部
  协办单位:北京东方绿茵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
  时间:即日起至12月31日截稿。
  方式:
  1.向全国专业与非专业摄影工作者征集以上述主题创作的摄影艺术作品;
  2.大赛设立一等奖三名、二等奖六名、三等奖十一名、优秀奖三百名,获奖者将获得证书、奖金或奖品;
  3.出版发行《国土资源杯全国摄影艺术大赛获奖作品集》;
  4.在北京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
  5.在北京举行获奖作品展览。
  注意事项:
  1.来稿请寄八英寸样片,评奖结束后按通知寄底版;
  2.本次大赛不收参赛费,来稿一律不退稿;
  3.来稿请寄:北京市宣武区枣林前街68号105室北京东方绿茵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邮编:10005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