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

  我钟情的散文
  季羡林
  当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听过叶公超先生所开的“英国散文”的课,读了那些清秀隽永,篇幅不长而韵味无穷的英国散文,大为叹赏。想到中国古人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也想“退而结网”,但却不知道这一张网如何去结。
  后来,自己年岁长了几年,识见开阔了一点,我憬然顿悟:自己从小就读的那一些唐宋八大家以及其他家的古文,不就是极其优美的散文吗?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自己舍近而求远,成为一个典型的迂夫子。
  我对散文有偏爱,也有偏见。我认为,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广义的与狭义的。广义的散文就是与诗歌相对立的那种文体。狭义的散文则是接近英国人所说的FamiliarEssay,是以抒情和叙事为主的,叙事也不是干巴巴的事实排列,也必须贯之以抒情。至于议论文,有文采的可以归入我心目中狭义的散文内,报纸上的社论和各种形式的报告等等,则只能纳入广义的散文中,与我所欣赏的抒情散文不能同日而语了。
  在中国流行的书籍分类法“四库”或“四部”中,经部几乎全是广义的散文,狭义的极少。在史部中,除了司马迁的《史记》外,其余几乎都要归入广义的散文。司马迁由于受到了极残酷的刑罚,满腹愤懑,一一倾之于《史记》中,虽系叙述历史事实,感情却流溢于字里行间,成为千古绝唱。其余史籍,间亦有文采灿然者,然而绝大多数只能纳入广义的散文中。子部,除了少数几种外,绝大部分都属于狭义的散文。集部,除了诗歌外,都可以归入狭义的散文中。总之,无论从数量上来看,还是从质量上来看,中国都是世界散文,特别是狭义的散文的大国。我用不着亲自结网,一张巨大的网已经摆在我的眼前了。
  在欧洲,狭义的散文发展是极不平衡的。英国一向是此道大国,谁也无法否认。名家辈出,灿如列星,照亮了英美、欧洲以及世界文坛。德国则极少。法国,除了著名的蒙田外,真正的狭义的散文家,较德国为多,而远远比不上英国。这是我个人观察归纳的现象。至于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我目前还没有办法来解释。
  我为什么对这样抒情叙事的散文情有独钟呢?这可能与个人的审美情趣有关。但是,也不尽然。我觉得,一个作者,情与境遇,真情发乎内心,汹涌回荡,必抒之以文字而后已。这样写出来的散文,能提高读者的精神境界,陶冶读者的性灵,使读者能得到美感享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能提高读者的人文素质。其作用与诗歌正等。但是,现在诗歌已受到人们的青睐,由名家学者选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古代诗篇,供中小学生朗读背诵之用,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欢迎。遗憾的是,我们这个散文大国的千百年来普遍传诵的散文,虽然过去已有不少的选本,如《古文观止》之类,现在还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注意和重视,这个课必须尽快补上。
  我们现在这一部“散文大系”,由于篇幅过多,不可能让读者篇篇背诵。但是,背诵散文,同背诵诗歌一样,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教育方式的内容之一。这个优秀的传统我们必须继承下来。目前我能够想到的办法有二:在本书的基础上由老师或家长选出一二百篇多年传诵的名篇,让中小学生背诵,大学生如果缺这一课,也必须补上。第二个办法就是,由出版社出面邀请著名的专家学者,也以本书为基础,选出一二百篇文章,加以注释,编定出版。编选散文,同编选诗歌一样,都属于“及时雨”的范畴,切望普天下有识之士不要等闲视之。
  (此文为《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序言,该书最近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

  留下一片真情
  童古丽珂
  对生长在江苏阜宁县的中学生姜小妹妹来说,她的生活充满了喜悦。作为一个农家女,几年间在她生活里出现了高大的楼房、宽敞的马路和明亮的校舍。虽然她家经济基础很差,刚刚是起步阶段,但眼前巨大的变化足以令她欣喜不已。而今天让她欢喜的是,从北京来的东方歌舞团要到这里演出。她说特崇拜成方圆,常听她的歌;她说简直不能相信,今天能亲眼看到成方圆他们的演出,而且不花一分钱……
  地处苏北革命老区的阜宁县是新四军新军部所在地,为革命作过很大贡献。但由于交通不便、又远离大城市,经济一直十分落后。近几年有了惊人的发展。这里就是东方歌舞团赴苏北老区慰问演出的第一站。
  东方歌舞团在团长田玉斌带领下一行八十人,是在10月初来到阜宁的。在这里演出两场,场场爆满,剧场过道里也挤得水泄不通。这台取名《东方之花》的文艺晚会以蒙古舞蹈《绿洲的微笑》拉开帷幕,之后还有朝鲜、印度、俄罗斯、埃及等国的舞蹈给老区人民带来了新奇的异国风情。久违了的歌唱演员郑绪岚演唱了《太阳岛上》、《牧羊曲》等,反响热烈,每一曲观众都感到亲切、熟悉。牟炫甫虽患病咳嗽一夜没得休息,但在台上又唱又跳,他表演的印度歌舞《丽拉》颇受欢迎。成方圆怀抱吉他唱着《童年》出现在舞台上,台下包括姜小妹妹在内的观众报以热情的掌声;而《掌声响起》又表达了歌唱家对观众的谢意。歌手郭蓉富有激情的演唱、周维的二胡独奏都深深地感染了观众。长期从事行政工作很少演出的田团长也走上舞台,献上一曲陇东民歌《军民大生产》。
  阜宁演出后演员们马上赶往第二站灌南县,在这里将一天连演两场:晚上六点一场、八点半一场。而不巧的是,在前往灌南途中,舞蹈队乘坐的大汽车两次坏在路上。三小时的路竟走了六个钟头,给原本很紧张的安排又增加了困难。演员们顾不上休息,下午两点半到达目的地,三点便赶去剧场走台,五点开始化妆,六点钟演员们已经精神饱满地出现在舞台上了。
  面对老区的观众,演员们把疲劳抛在脑后,他们跳得依然投入、舞得依然倾情。县里的同志深为感动。田玉斌团长说,敬业精神是东方歌舞团的优良传统。很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下乡慰问演出,无论在哪里、无论条件多艰苦,都要走台、化妆,一丝不苟。今年在苏北之行以前他们还去过地处大西北的某研究所,为在戈壁大漠中的科技工作者送去优秀的节目。本着不给当地人民增添麻烦的原则,每次慰问演出吃住行所有费用,都由团里负担。田团长说:“我们是来演出的,也是来学习的。”而灌南的同志们说,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新四军的作风。是的,东方歌舞团不仅为老区送来了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也留下了一片真情。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康熙抓廉政
  张勇
  康熙是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他之所以能开一代盛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极为重视廉政建设。而他抓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典型引路”。这位皇上亲手树过许多廉政典型。著名清官于成龙,就是其中的一位。
  于成龙四十五岁时到广西罗城当县太爷,县衙却只有茅屋三间,“插棘为门”,办公桌是用土垒起来的。老百姓见这位县官生活清苦,便主动奉送些土特产来,于成龙一概谢绝道:“我一个人无需这些东西,你们拿回去孝敬父母,如同我受。”他为政勤勉,着重抓两件事:一是抓社会治安,全力肃清匪盗。几年县官当下来,罗城全县安宁,可夜不闭户。二是抓教育。他不用公款去改建县衙,改善办公条件,而是大建学宫,下本钱传播文化知识。由于他干出了政绩,当了七年县官后被提拔为四川合州知府。他当了地市级领导后,廉洁如故,口碑在民。其廉名传入康熙耳中,于成龙又被提拔为福建按察使。一年后又被提拔为直隶巡抚,成了封疆大吏。他在巡抚任内,又是廉声斐然。这回康熙爷对这位廉官来了个经济上的奖励:“知其家什凉薄,特赐内帑银一千两,朕亲乘马一匹,以示鼓励。”现在时兴重奖运动员、科技功臣、治安功臣、企业家等等,却很少听说有重奖廉官的。其实廉官也需要奖励,不只限于表扬。
  奖励之后,康熙还觉得树典型的力度不够,不过数月,再下旨提拔于成龙为两江总督。两江地区即现在的江南一带,是中国的首富之地,因而两江总督向来被认为是个肥窝子,称“天下第一督”。康熙认为,越是肥窝子,越要派廉官去坐,才能坐肥地而不沾油。皇帝的确没有看错人。且看这位总督是怎样赴任的吧:他和小儿子自带盘缠,租了一辆驴车,沿途自找旅馆,从不通知州县官员接待。那时候好像还没有什么五条八条的廉政规定或纪检文件,不过于成龙做官有自己的章法:他一是拒赴为他接风的宴会,坚决不搞公款吃喝;二是拒住用公款为他装修一新的豪宅;三是颁布兴利除弊条约,他在此中宣布:“誓不受属员一毫馈送”;四是严禁各级官吏在正赋之外乱加摊派,加重农民负担;五是禁止奢靡佚游,也就是不准搞高档消费。为开俭朴之风,这位大总督以身作则,每日只食用粗米、青菜,为此竟得了个“于青菜”的外号。他的几个儿子虽身为高干子弟,也很为老子争气,秉承父风,粗茶淡饭,冬天穿粗布棉衣,从不衣貂着裘。由于这位一把手廉洁自律,江南“望风改操”,形成廉洁官风;江南民间也纷纷效仿,富足人家“相率易布衣”,社会风气大为改观。
  于成龙当了那么大的官,死后遗物仅有:绨袍一袭,靴带二套,瓦罐中粗米数斛,盐豉数器。他辞世后,民众罢市聚哭,家家绘其像而祭之。这很有些像今天的孔繁森。其实,姑且撇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政治环境不谈,清官之风,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于成龙到孔繁森,是一脉相承的。
  康熙在抓于成龙这个典型时,曾题词号召各级官员向他学习,词曰:“高行清粹”。这位皇帝还树过一批廉政干部典型,如不贪一钱的张鹏翮,人称“苦行老僧”的陈滨等人。这对康乾盛世的形成,作用不小。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五味谭

  吐拉克将军
  周涛
  他已经七十九岁了,但身材依然魁梧,腰板挺直,头发灰白,一双大手即便是配在他那样强壮的身躯上仍然还是显得突出醒目。
  他气色显得很好,透着红润。但是二十年以前他的脸色不是这样,二十年以前他的脸像生铁铸成的头像,棱角分明,严肃刚硬。
  别人离休以后都容易显得日渐枯萎,他倒反而越活越精神了。他的妻子气色不好,脸上笼罩着忧伤和病痛的表情,尽管可以想见她年轻时姣好的风貌。
  吐拉克将军身体很好,他对别人身体不好想不通。如果有一位五十多岁的人告诉他自己有高血压,他会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他的一双大手会高高举过头顶,然后沉重地落在自己额头上,好像在这一刻他正替你努力体会高血压造成的痛苦。如果你在库尔班节去看望他,他除了请你喝茶,吃各种干果和点心之外,还一定要为你煮羊肉。假如你说血脂太高不能吃肉的话,他会用略带愤慨的语气说,“不吃肉怎么行呢?吃肉是非常好的事情,没有问题。”
  吐拉克将军原来是某军区的副司令。他在军队这么多年,汉语却始终不能流利地表达;但是恰恰因为他这种不完全表达,反而使他的性格和语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他的儿子原来娶了一个漂亮的演员,几年后离婚了。离婚的原因是那个女演员生活作风比较乱。要是你在他面前提起这件事,他不会躲躲闪闪,也不至于义愤填膺,但是他会遗憾地摇头,并且说:“没有办法,他们离婚了,那个丫头——太调皮得很!”
  就这样,吐拉克将军对许多事物有一种宽容和幽默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似乎发自天性。他的宽厚像他的手掌一样,又大又宽。你只有从他这一双手上看出他曾经是一个劳动者,除了手,他的全身都是军人。
  二十多年前,一位翻译曾经说,吐拉克副司令在当地农民群众中享有盛名和号召力,几乎达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程度。但是二十多年以后,吐拉克将军可以为了儿子的一个朋友订做一顶库车羔皮帽子的事,乘公共汽车跑十几趟,去找一位有名的维吾尔帽匠。他儿子事后对那个汉族朋友说,我老爹为你的帽子跑了最少十趟,而且是坐公共汽车!(他儿子的汉语说得几乎比维语还好)
  那个朋友说:他有车呀。
  “咳,可是我老爹偏爱挤公共汽车,有什么办法。他觉得坐公共汽车比坐小汽车热闹!他现在耳不聋、眼不花,没事就跑出去了,他喜欢玩。”
  吐拉克将军是一个让人喜爱的老人,他是个典型的喀什噶尔人,他的妻子是伊犁人。他有一群儿女和孙辈,但他自己仍然保持有某种率真和幽默,不故作父亲和爷爷状。他也关心爱护他的后代,但他不管他们的事,让他们自己去活。他决不是自己儿子和孙子们的“老奴”,他同时还知道爱自己,让自己自由地生活。
  有时候你望着他会产生一丝疑惑,这是一个把将军、农民、维吾尔人的天性完整地保存于一身的人,问题是,他究竟是怎么完整地把它们保存下来的?
  在距离他家不到一百米的地方,他当年的司令住在一幢小楼里。那是个老红军,又矮又瘦,比他还老。那老头深陷在沙发里,电话铃在离他不到一米处剧烈地响着,他却毫无表情,一动不动。
  他聋得对这个世界无动于衷。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

  拿苹果的女人
  李贵男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

  第五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李辉
  由中华文学基金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心、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襄樊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等部门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0月11日至13日在湖北省襄樊市召开。来自国内的二十四位及日、韩、美等国的九位学者与会。这是继上海、四川、北京、苏州之后十年之内第五次召开的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是本世纪最后一次巴金学术研讨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锲给大会发来了贺信。开幕式上,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思和教授致开幕词,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长天谈了巴金作品对新一代作家的影响,襄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晓伟致欢迎词。在以“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巴金研究”为主题的大会讨论中,与会代表分别从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文化意义、巴金的文学思想、创作风格演变和思想信仰以及新世纪的巴金研究展望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大会集中展示了自1997年苏州会议以来海内外巴金研究的最新成果。
  两年以来,巴金研究资料的进一步充实和健全,为巴金研究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继1994年《巴金全集》出版之后,十卷本的《巴金译文全集》也于1998年出版,两部全集展示了巴金创作和翻译的全面风貌。1998年底《随想录》手稿本的整理出版,又为巴金研究提供了新形式的文本,为全方位、多角度研究巴金提供了资料依据。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学者山口守遍访欧美各国,发现一批巴金二十至五十年代的英法文书信,填补了巴金研究的资料空缺。
  作为世纪之交的巴金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还对“新世纪巴金研究走向”作了展望,认为深化巴金研究要加强文本精读,重视美学分析;同时指出应当把巴金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中认识和思考;日本学者坂井洋史则继续十年前“巴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个话题,提出“文学史如果排除巴金将是怎样一个文本”这个论题,并扩展开来探讨文学史框架重建问题。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迎澳门回归·迎接新世纪征文

  色块跳跃的城市
  杨晓萍
  澳门是一座半岛,城中建筑大都倚山而立,层层递进,如一支支旋律起伏的乐章,瞬间便将人们带入了山城重庆的联想之中。然而,那随处可见的尖顶式建筑,拱形门窗、跳动的色块,却又分明是在张扬欧陆风格。
  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建筑群落中,却偏偏间杂着一条条窄窄的街道,仿佛南方的水蛇,于峭拔的山峰间蜿蜒而行。奇怪的是车水马龙的街市竟然井井有序,塞车仿佛是其他星球的故事。这当然得益于路边那层出不穷的红白“单行”标志,只可惜十分钟的路,往往得绕上三至五个圈,才能抵达目的地,受累的其实是那些乘车人,所以有那性急的,干脆就来它个“安步当车”。
  一转眼的工夫,身边突然出现了一大幅黑白相间的斑马图,那是用一块块拇指盖大的方石铺就的斑马纹街道,令你一下就陷入了葡萄牙文化的重重包围之中。据说那些石块是特意从葡国运来的,且一块块精心拼组,似乎要让那些漂泊在外的葡人一低头就看到了故乡的影子,这种创意也算得上是别出心裁了。
  沿着街道观风景大概算是最惬意的事儿了。瞧,那墨绿色的楼宇、天蓝色的庭院,还有那桔黄色的临海而立、名闻遐迩的葡京大酒店。
  除了桔黄、墨绿等现代建筑外,这里还有不少古色古香、颇具文物价值的中国古建筑,且大多由深灰、朱红组成,尤其是关前街、草堆街、火船头街那些保存完好的具有明清风格的旧旅馆、旧民居,令你似乎觉得自己已穿越时光隧道,走进了四百年前的历史之中。也许,澳门的风情万种便是得益于这种中西建筑风格的珠联璧合吧。
  沿澳督府一路拾级而上,隔三差五你又会被一幢幢粉红的建筑绊住脚步,与粉红相衬的是那满坡的碧绿,碧绿的树碧绿的山,仿佛夏季幽静清雅的荷塘,令那一幢幢森严的别墅有了一丝松缓、一丝浪漫……遗憾的是,这满坡的葱绿到了山下便显得弥足珍贵了。临走那天,我们四处寻访版图上十分抢眼的“何贤公园”。谁知在海边整整绕了三圈,却仍然难觅其踪。正心灰意冷之际,有热心人告知,身边那其貌不扬的绿色处所即是目标。同行者哑然失笑:“这不就是街心绿化带吗?”的确,称之为公园实在是太夸张了些,谁叫澳门寸土寸金呢。不过,远处那湛蓝的大海和三面环海的莲岛这样一幅色彩跳跃、令人目不暇接的风俗画,让你仿佛觉得自己正被莲的境界包容升华,于是你忽然顿悟莲岛为何历经数百年沧桑而依然清纯可人的全部魅力之所在。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大地书影

  话说周氏兄弟——北大演讲录
山东画报出版社
  钱理群著
  本书在钱理群的学术著作中有些特别:它是根据上课的录音整理而成的,因而具有了两个特点:一是语言犀利而富激情,二是表达方式偏于通俗易懂。钱理群讲述与整理成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他在书斋里的研究成果讲给青年学生听,并从他们那里得到反馈,进行两代人、师生之间、研究者与读者之间的思想交流。本书中有不少内容是对周围的现实与九十年代社会、文化思潮的直接评述,在讲清楚鲁迅、周作人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更注重他们的这些思想观点在中国当前现实中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更接近于作者近来所写的学术随笔。(附图片)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

  提示牌的提示
  罗雪村文并图
  时下,城市的绿地和休闲场所多了起来,随之,这些地方也竖起了不少游人须知一类的提示牌。它们或大或小、或高或矮,但几乎都是一块方板,加上白底大字。虽然人们将它们安放在公共场所的本意是好的,但这些看上去既无设计、又无美感的牌子,随便地戳在人们面前,似乎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显得突兀、刺眼,令人不快。(如右图)
  笔者由此联想不久前在俄罗斯几座城市的街心花园看到的一些提示牌。它们大多小巧,颜色和放置位置也与周围环境很谐调,另外,造型都很别致。(如左图)特别引起笔者留意的,是它们离地面都不高,且倾斜角度也很合适,无论大人或孩子阅读提示牌,都会感到很舒适、很平易,自然对它们生出一种亲近感和审美的愉悦。
  其实,艺术不只限于美术馆、剧院和音乐厅里,也并非只是艺术家的事,它就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到一座城市的建设,小至一块提示牌的设立,都有美丑之分。要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优美宜人,最最需要的是有心人,是以人为本。(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