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建立和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邓荣霖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并特别强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要“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很有针对性的。从1994年开始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一些国有企业改制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改制后的公司未能建立起规范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所以,在今后的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中,如何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一个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是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条件
  公司制企业实行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公司制区别于其他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是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条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要求有两个方面:第一,要有明确的所有者和明确的经营者,两者的分离表明两者追求的目标存在着差异;第二,在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的基础上,建立起两者之间相互制衡的制度关系,形成公司组织的整体利益。这是公司制的精髓所在,是公司制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科技进步的组织保证。
  由此可见,在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过程中,对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来说,面临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二是建立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相互制衡关系。关于前者,即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实际上早在国有企业改革之初,我们就已提出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包括扩权让利、下放经营自主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等诸多改革措施。但直到1994年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全面启动之后,仍未能真正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结果只能是把政府“外部人监控”这种国有企业的固有弊端移入改造后的公司组织之中。关于后者,即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相互制衡关系,由于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缺位,未能建立起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责任、权限、利益关系不明确,所以,在一些改制后的公司中又存在着所有者失控的经营者“内部人控制”现象。这种既有政府强有力的对公司“外部人监控”,又有公司经营者强烈追逐的“内部人控制”的奇特现象,使得改制后的公司难以真正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因而,为了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必须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即国有股东,避免国有股东的权利与责任不到位或被肢解;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机构改革,实现政企分开,使改制后的公司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从组织制度上解决公司股东、董事、经理三者之间的分工与协调关系,设置公司组织机构,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内容
  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和股份有限公司(包括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决策机构即最高权力机构。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股东“用手投票”或“用脚投票”的机制和股东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起点和终点。但是,由于国有企业过多地改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难以真正设置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不能发挥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作用,致使一些改制后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沦为国有独资企业的翻版。还有一些国有企业虽然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乃至上市公司,但因国有股东缺位和片面强调国有股的绝对控股地位,再加上国有股不能流通,证券市场尚待规范,导致股东会或股东大会流于形式。因此,总结以往经验,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主要应改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符合条件的可改为上市公司;公司股权多元化有利于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外,要积极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公司股东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和股东之间法律地位的平等,是发挥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作用的基本保证。
  公司董事会,处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枢纽地位,对公司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董事会由股东会或股东大会选出,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负责公司重大经营决策并检查其执行情况,包括制定公司经营目标、重大方针及管理原则;聘任经理人员,并决定经理人员的报酬与奖惩;对公司经营活动予以监控;协调公司与股东、管理部门与股东的关系;提出公司盈利分配方案供股东大会审议等。董事会实行集体决策原则,这有利于协调众多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与正确性,避免个人决策造成失误。董事长是公司法定代表人,但董事长不是作为自然人的个人代表,而是董事会这个集体的代表。董事长是董事会的召集人或主持人,对董事会有重要影响和作用,但董事会不能沦为变相的董事长个人决策机构。而且,除董事长是指定的公司法定代表人之外,还可由董事会决定某个或某几个其他董事作为公司的代表董事,对外签约具有法律效力,但不能由每个董事自行代表公司,而且代表董事之间必须相互协调,防止各行其是。董事会的职权与责任是一种对称关系,若是发生重大决策失误,给公司造成很大损失,则必须承担相应的受托责任。例如,1993年美国IBM公司许多在位十年的董事会成员,就因对公司重大决策失误负有责任而引咎辞职,董事会被重组。
  公司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关系,是委托信任关系,即股东出于信任,通过股东会或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委托董事会,由董事会行使公司重大经营决策权。董事会的决策是对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的执行。任何董事都要对公司尽忠诚之义务,不得把个人意志强加于公司及其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当发生涉及董事个人利益的关联交易时,实行当事人董事回避和披露原则。对董事的法律约束和竞争约束,是使董事以所有者(股东)利益为己任的基本保证。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是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组织关系,不是股东与董事之间的个人关系。如果股东对某个董事不信任,可通过股东会或股东大会来表达意愿,或通过法律程序提出申诉,但股东个人不得直接干预董事行为。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是权限的分工与协调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实质,是一种权力相互制衡的制度。对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来说,都不存在不受约束的权力。这是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新型权力结构关系。但一些国有企业改制后建立的公司由于沿袭了传统的权力观念,要么董事或董事会企图摆脱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约束,要么股东直接干预董事行为而使董事会职权受到削弱或流于形式,导致公司重大决策的混乱。
  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必须设置专门的公司执行机构,即执行董事会决策的专门机构,以保证董事会发挥作为公司常设决策机构的作用,避免董事会陷入公司具体事务性工作之中,以利于董事会的决策得到坚决执行,并解决执行过程中的大量经营管理问题。由于改制前的国有企业厂长负责制含义不清,即决策与执行不分,所以,不能把厂长负责制的做法搬到改制后的公司组织中来。实行公司董事会与经理机构分设的制度,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不能把董事会与经理机构合二为一。为保证董事会决策的信息来源和充分准备,董事会在必要时可下设某种专业委员会,但这些专业委员会只能对董事会决策起参谋与助手作用,而不能替代专门执行董事会决策的经理机构。
  公司执行机构,实行经理(或总经理)个人负责制,这是与作为公司决策机构的董事会实行集体负责制的重要区别。公司经理个人负责制,是指以经理为首的公司执行系统均实行个人负责制。公司经理与副经理、公司经理与部门经理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是指权力的不均匀分配,被领导者必须服从领导者的领导。这同董事会内部的董事长与董事的关系是不同的。董事长与董事之间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集体决策过程中的平等关系。在公司执行机构中,必须建立以经理为首的一元化领导系统、指挥系统、管理系统,实行严格的个人负责制,这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极其重要的内容,是增强公司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的重要组织保证。强调这一点,有利于防止改制后的公司陷入无人负责与内耗之中。
  公司董事会与经理人员的关系,是委托—代理关系,即董事会委托总经理行使管理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代理权。总经理接受董事会的聘任和委托,在公司内部有管理权,在公司外部有诉讼方面和诉讼之外的商业代理权。总经理实行无任期制,有利于其树立长期观念,避免短期行为,坚定地执行董事会的决策,否则,可按程序随时召开董事会解聘其职务。90年代初开始,国外一些大公司为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董事会对首席执行官是否称职更加关注。当公司经营业绩达不到目标要求时,董事会必须从首席执行官那里得到解释和补救办法,否则,就会导致董事会撤换首席执行官。这是使公司不断创新和保持旺盛活力的重要机制。
  建立起对公司经理人员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是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公司的实际经营活动中,作为代理人的总经理,在董事会委托授权范围内,负责处理公司的日常经营事务并拥有相应的权限,与董事会之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就使总经理的权力很大。因此,怎样建立对公司经理人员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是建立和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
  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委托人与代理人的追求目标是不同的。作为委托人的董事会,要求经理人员尽职尽责,执行好经营管理的职能,以使股东能够取得更多的投资回报和剩余收入。而作为代理人的经理人员,追求的是自身人力资本(知识、才能、社会地位)的增值和提供人力资本从事经营管理所取得的报酬的最大化。所以,必须根据经理人员的经营管理绩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实行基本工资、年度奖金、长期奖励(如股票期权)相结合的薪金报酬制度。与此同时,还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经理人员约束机制。其中最基础的是对经理人员的市场约束,包括商品或服务市场、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经理人才市场的三重约束,形成一种压力和危机感,使得经理人员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以免被市场淘汰出局,断送美好前程。但因我国市场发育不完善、运行不规范和行政任命经理等做法,导致对经理人员市场约束的软化。目前国外一些公司在规范的市场约束基础上,正在采取针对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反控制措施,包括董事长和总经理不能兼任;增加外部董事的数量,尤其是让有关专家担任董事;加强对公司经营的审计;董事会不但要得到总经理对公司业绩的事后报告,而且还要对未来措施进行审议;扩大股东、董事、经理人员之间的对话渠道和提高对话频率等,已取得明显成效。总之,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建立起对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制度,是今后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再干一个五十年
  蒋韬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五十年是中国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十年,是中国人民独立自主、扬眉吐气的五十年。五十年的辉煌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干出来的。再干一个五十年,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中国未来的五十年,将比过去的五十年更值得大书特书,工作更伟大,任务更艰巨。可以预见,即将来临的新世纪,将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世纪,是科学技术继续突飞猛进的世纪,是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纪。中华民族要在这样的新世纪里大展雄风、再铸辉煌,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已有的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作为前进的新起点,沿着认准的道路再接再厉地干下去。
  这是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指引下再接再厉地干。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在未来的征途上,不论遇到什么风浪和困难,我们都要坚持把邓小平理论作为观察世界、发展自己的强大思想武器。实践是发展的,时代是前进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无止境的。在新的实践中把全面、准确地把握、运用邓小平理论同创造性地丰富、发展这一理论统一起来,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这是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中再接再厉地干。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集中体现;毫不动摇地坚持基本路线,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都不动摇,把它们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且随着这个伟大实践的发展,使这条当代中国发展的生命线内容更丰富、体系更完备,指引中国人民创造新的辉煌。
  这是在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推进祖国统一中再接再厉地干。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永远不可战胜的重要保证。我们要继续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把中华民族的力量进一步凝聚起来,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理想而奋斗。我们要继续坚持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要继续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坚决挫败一切分裂祖国的图谋,乘港、澳回归的东风,早日彻底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
  这是在不断学习创新中再接再厉地干。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生学习的时代。”能否学习创新,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关系到它的兴衰存亡。要学习创新,就要坚持和发展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吸取一切新知识,敢于和善于探索未被认识的领域,不断从新的“实事”中求出新的“是”来。科学的精神只能弘扬,不能偏离;反对一切迷信和伪科学的斗争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只能加快,不能迟缓。这样,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就大有希望。
  回顾前五十年成就,展望后五十年前景,使我们想起了毛泽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诗句。奋斗就会有艰辛,艰辛孕育新的发展。中国的未来是无限光明的。有理由相信,再干一个五十年,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年的艰苦创业,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将以更加强劲的英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必将以自己新的灿烂成就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9版(理论)
专栏:

  “三讲”教育的方法论意义
  魏宏
  当前正在开展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是我党结合新时期的实际情况,为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而进行的一次重大探索和创新。这次“三讲”教育从酝酿、试点到实施,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方法体系。“三讲”教育的实践意义在于,这种独特的方法体系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内在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
  “三讲”教育强调领导干部自我学习、自我剖析、自我提高,顺应了马克思主义自我教育规律,是领导干部自觉改造主观世界的有效途径。这次“三讲”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把领导干部自身摆在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加强引导督促,强调自我教育,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首先,让干部集中一段时间认真看书学习,深入进行理论思考,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同时,把自我剖析作为干部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作为“三讲”教育的中心环节来抓。要求领导干部按照“三讲”要求,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自我评价,发现、认识自身的问题,并自觉进行整改。这有利于领导干部从政治的高度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从理论上划清是非界限,从世界观上剖析根源,从规律性上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自我提高。这次“三讲”教育的自我剖析,促使领导干部个人的思想政治建设发生了三个转变:一是由过去单一的教育者的角色向教育者与自我教育者双重角色转变;二是由过去工作中总结成绩为主向更多地剖析存在的突出问题转变;三是由过去一般意义的“检查”、“检讨”问题向从政治的高度、从党性党风的角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转变。这“三个转变”顺应了新时期领导干部加强马克思主义自我教育的内在规律,领导干部只有充分发挥自身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厉解剖自己,才能不断增强党性,实践“三讲”要求。
  “三讲”教育以解决领导干部党性党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把学习提高贯穿于全过程,是在党的建设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成功探索。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理论思维和理论运用能力,思想境界才能得到升华,政治理论水平才会得到提高,在实践中解决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增强。这次“三讲”教育,就是把抓好理论学习、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作为搞好“三讲”教育的重要前提。要求领导干部在深学深思、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进行对照,认识和找准自己与“三讲”要求的差距和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进行理论思考。这个过程,就是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进而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它有助于防止和克服就理论谈理论或者就事务论事务的倾向。由此给我们启示,我们党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这一基本任务。党员干部只有掌握了理论武器,提高了认识问题、鉴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了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剖析自己的自觉性,解决自身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才有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三讲”教育过程中充分贯彻整风精神,提高了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和斗争性,但又避免了过去政治运动中那些“左”的错误做法。整风精神,是我们党在延安整风中创立的宝贵经验,是开展积极的党内思想斗争的重要法宝。整风精神的核心,就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基本途径,本身就是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具体体现。这次“三讲”教育,整风不整人,在学习提高、统一思想的基础上,领导班子内部开展谈心活动,召开民主生活会,每个同志敞开思想,查摆问题,靠党性分析和积极的思想斗争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一做法,使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得到了恢复和发扬,是发扬整风精神解决党性党风问题的一次新的探索,有效地克服了近年来一些领导班子中好人主义盛行、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的偏向,另一方面也防止了“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的偏向。这是“三讲”教育在开展党内思想斗争方面的又一成功尝试。


第9版(理论)
专栏:

  源于实践的思考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作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们党的先进性决定着她始终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能够在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过程中,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去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党的正确指导思想决定着她始终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为整个民族提供了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我们党的远大理想决定着她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自觉地走在时代的前列,向着美好的未来开拓前进。
  ——章传家方晓悟(江苏)
  切合实际,顺乎民心
  *“走自己的路”,是一个蕴含着深刻历史辩证法的命题。它强调了历史主动性和能动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走不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总是照搬照抄别人,就会丧失自己的历史主体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它切合中国实际,顺乎民心,合乎时代潮流,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的必由之路。——李杼望(山东)
  赢得未来尚须加倍努力
  *历史像一条长河,百舸争流中我们仍在奋力向前追赶。经济全球化正在加速,天下却并不太平,市场和资源始终是争夺的焦点。进一步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生产力,不仅是国内发展的需要,更是参与未来国际竞争的基础。新世纪曙光初现,中华之舟的未来航道上,希望与艰险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要赢得未来,还需要我们加倍的努力。
  ——张全昌(江苏)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有出路
  *只有实事求是地联系国际、国内和我们一切工作的实际,联系时代的特征,联系现实生活中一切生动活泼的发展,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才有意义。只有联系本国的实际,着力解决本国的实际问题,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才有出路。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实践中,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已发展而形成列宁主义;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可以看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已发展而形成毛泽东思想;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可以看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已发展而形成邓小平理论。
  ——宋湘云(广西)
  锻造崇高的民族精神
  *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锻造出了不朽的民族精神,如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徐洪刚精神、孔繁森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引导着社会风气,洗刷着人们的灵魂,激励着人们蔑视一切困难,满怀信心地去建设祖国。这些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是对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发扬,是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伟大创造。——章德峰彭建莆(辽宁)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
  赵长茂
  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国有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通过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来体现的。所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突出地强调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问题。
  所谓控制力,是指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能力;影响力,是指国有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及经济全局的影响能力;带动力,是指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在三者之间,控制力是基础,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大小决定着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主要体现为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起支配作用。
  保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既是强化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需要,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下,国有经济作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并以其所掌握的物质生产力为条件对整个国民经济起制约和导向作用。
  保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必须以国家占有相当数量的资产为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国有资产要在社会资产总量中占优势,更不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数量越多越好。有人认为,国有资本进占的领域越多,覆盖面越广,就越能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其实不然。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大小,固然与一定的资产规模有关,但主要取决于国有资产运行质量的高低和国有经济布局是否合理。
  从国有经济运行质量来看,由于我国许多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经营机制转换还不到位,国有资产的运行效率还不够高,因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构建新的国有资产运营机制,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实行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就发展趋势而言,国有控股既可以是绝对控股,也可以是相对控股。不能认为国有资本只有以多控少,绝对控股,才有控制力。实际上,如果国有资本能够做到以少控多、以整控散、以质控量,即相对控股,则表明国有资本具有更大的控制力。所以,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股权分散化,不仅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机制转换,而且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从国有经济布局来看,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战线过长、布点过多、力量分散,国有企业遍及从零售商业到尖端武器制造等几乎所有领域,形不成合力。这种不合理的布局,既不利于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增强,又使整体经济运行效益下降。所以国有经济必须从一部分领域退出来,缩短战线,攥紧拳头,把有限的资源用来重点武装安全性、自然垄断、公共产品等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做到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退”是为了“进”,“不为”是为了在应该“有所为”的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即通过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调整,强化国有经济对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必要的技术支持;通过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影响和引导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通过增强自身的辐射能力,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