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视点·民族大家庭)
专栏:视点(三十)

  节水,刻不容缓
  桂俊松陈明
  编者按:节水,刻不容缓!这是一个和每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警示。缺水,这是大家已经明显感到的现实,但未必都了解节水的紧迫,都懂得节水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本期“视点”以大量翔实的材料,多方面论证了我国水资源不足的威胁和节约用水的巨大潜力,给我们以危机感和战胜缺水的坚定信心。我们希望社会各方面都能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高度采取一致的行动,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
  我们生活在一个蓝色的星球上。水,似乎无所不在,以致我们往往对它熟视无睹。然而,生命起源学说及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水是生命的源泉,是文明的母体,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文明。
  今天,我们为人类文明和进步而感到欢欣鼓舞的时候,环顾我国的生存空间,却发现水危机向我们敲响警钟:黄河断流,农业因干旱大幅减产,城市供水系统频频亮起红灯,清洁的水源逐步减少……
  缺水,使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节水,是我们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明智选择。
  供需失衡,引发水危机
  水危机首先源于这样一对矛盾:自然界能提供的水的总量是确定的,有限的,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水的需求量却在急剧上升。
  水危机是全球性问题,而在中国尤为突出。
  先看全球。地球虽然是水的行星,其表面70%的面积被水覆盖,但事实上能供人类取用的淡水很少,仅占总水量的2.5%,而这淡水中的70%,又被永久冻结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中,其余的大部分蓄结在土壤和深处于地下蓄水层,难以开采使用。因此,易于开采使用的水不到总淡水量的1%。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工业用水量、农业用水量及生活用水量正日益加大,全球水危机日趋严重。联合国为此频频发出警报,要求人们高度重视水的问题。据联合国一份报告预测,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增至83亿,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面积也将随之增加,除非更有效地使用淡水资源,控制河流和湖泊污染以及更多地利用净化后的废水,否则全世界将有1/3的人口遭受“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
  再看我们国家。就总量而言,我们淡水资源并不少,为2.8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四,但人均占有量却只有23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的1/4,属于缺水国家。按现行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就处于严重缺水边缘,人均水资源量1000立方米为人类生存起码需求。而我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宁夏、河北等6个省、区低于500立方米,北京、天津所在的海河、滦河流域,仅为357立方米,与以色列、沙特这样的沙漠国家相近。此外,我国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夏秋多,冬春少,这种时空分布上的不均,也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这只是资源上的不足。实际上,我国的水资源开发程度也较低,只有19%。再加上污染与低效利用,供需矛盾尤为突出。据统计,全国666个建制市中,存在不同程度缺水的就达400个,全国城市日平均缺水1600万立方米,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农业方面,全国70年代农田年均受旱面积1.7亿亩,到了90年代,已上升到4亿亩。此外,当前全国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和数千万头牲畜吃水困难。
  浪费与污染,加剧水危机
  供需失衡是造成水危机的根本原因,但另一些因素,如水的浪费严重,水环境的日益恶化,更加剧了水危机。
  北京是缺水城市。北京的一家媒体公布的关于北京人节水意识的调查报告表明,许多人持有这样的观点:水流不出地球,怎么会浪费呢?水很便宜,用多少无所谓。这是很有代表性的观点,前者代表着一般人对水的认识,后者反映出我们对水资源管理的乏力。
  循着下游断流的黄河上溯,我们会看到,甘肃、宁夏一些历史悠久的灌区仍在重复着传统的灌溉方式。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全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390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由于这种“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古老方式在全国具有普遍性,所以水的浪费十分严重,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由于实现了输水渠道防渗化、管道化,大田喷灌、滴灌化,灌溉科学化、自动化,水的有效利用率已达70%—80%。
  工业方面,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许多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50%左右,发达国家却为70%以上。我国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为103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
  由于价格及技术等因素,再加上市民节水意识不强,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国城市自来水管网水量损失率高达20%—30%,如果再加上使用中的跑、冒、滴、漏,比例就更高了。
  与此同时,我国水环境日趋恶化。在全国水资源质量评价的约10万公里河长中,受污染的河水占46.5%,其中10%的河段污染极为严重,水体已丧失了使用功能。又据199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大淡水湖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江河上中游地区,由于森林特别是水源林被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能力减弱。同时带来下游河道、水库、湖泊的严重淤积,调蓄能力下降,河流干涸。在我国北方,河流断流情况十分严重。
  开源节流,把节流放在首位
  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到2000年全国人口为13亿,到2050年将达到16亿左右。目前中国人口城市化率为28.7%,到2050年将达到56%左右。另外,到2050年,全国粮食产量须达6.4亿吨,经济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如果按目前的用水水平来预测2050年的用水量,全国年平均总需水量将达到和超过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水忧患意识,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总的原则是,必须坚持节流开源并举,把节流放在首位。开源,即千方百计增加供水蓄水量;节流,即节约用水,用最少的水来获取最大的效益。
  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当今水资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水的资源尤为短缺。我们过去的认识很不够,必须引起全党的十分重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认真做好水的资源开发与节约用水工作,二者不可偏废。”节水,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及全体社会成员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它牵涉到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乎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基本建有节水机构,普遍开展了节水宣传,制定了一些节水管理法规,整个节水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有所提高,比80年代初提高了40%以上,万元产值取用水量比80年代初减少五成。农业节水工作也取得一定成就,正以300个节水灌溉示范县为重点向全国推开。在生活节水方面,全国大部分城镇,基本做到了计量安装水表收费,并涌现了天津、北京、大连、青岛等一批先进城市。但是从总的形势来看,不论是全社会对水的忧患意识,还是在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等方面对水的利用,与我们的水资源状况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都还有很大差距。
  立即动手,加大节水力度
  国内外专家对水资源短缺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水资源短缺将不能维持所需要的粮食生产,从而威胁世界粮食安全;另一种观点认为,运用今天的技术和方法,农业可以减少10%—50%用水,工业可以减少40%—90%的用水,城市可减少用水30%以上,而丝毫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国的水资源能不能养活自己?问题的答案就在他们之间。中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当前节水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工作,搞好节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而实际上,不少人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足,节水往往停留在口头上。二是节水工作面广量大,需要大量投入。而投入不足与技术落后使我国工农业节水水平与国际差距拉大。三是当前节水工作还没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由于水价低,节水的经济效益不能体现,用户节水积极性普遍不高,使节水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四是节水需要有力的法制保障和全面统一的管理,而在我国这两方面都很薄弱。
  节约用水,不论对人们的用水习惯,还是对我们现有的技术和产业结构,都是一场革命。因此,必须对症下药,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对其实施严格有效的管理。要制定节约用水的法律、法规,做好有关节水的规划计划工作;要推行节水目标责任制,实行节水行政首长负责制;要全面严格贯彻取水许可证制度;要深化水价改革,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水;要研究、推广节水先进技术,大力开发节水产品;要广泛深入开展节水的社会宣传和舆论监督,树立起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要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积极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努力建设节水型农业、工业。今后农业新增用水主要靠自身节水解决,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是今后新增用水的大头,必须以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为重点,加强节水管理。城镇生活用水要严格执行计量收费,推广使用节水器具。
  业内人士认为,解决节水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机制上解决,真正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因为节水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若单靠政府行为,没有市场推动,节水必然动力不足;若单靠市场推动,没有政府引导,节水必然难见成效。只有把强有力的政府行为和切实有效的市场推动措施结合起来,并使节水成为广大用户的自觉行动,我国的节水工作才能跃上新台阶,打开新局面。(附图片)
  压题照片:国家环保重点项目——杭州市四堡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9月28日正式建成通水。工程的建成通水将使原有15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扩大为60万吨/日,对缓解乃至最后消除京杭大运河(杭州段)、钱塘江等江河污染起到关键的作用。
  新华社记者王小川摄


第8版(视点·民族大家庭)
专栏:

  敞开山门迎客来
  本报记者汪波
  18岁的彝族少女李翠甜甜的笑着,作为“太阳女”中的圣火采集人,她代表楚雄彝族自治州240万各族人民,在“人类发祥地”的元谋采集圣火,点燃了’99楚雄火把节的狂欢夜……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古称“威楚”,1958年正式建立彝族自治州,迄今已40多个春秋。楚雄彝州地处云南高原腹地,位于昆明、大理、四川攀枝花三市之间。境内群山起伏,江河纵横,东倚乌蒙,南屹哀劳,北矗白草岭,三山鼎立;南盘礼社江,北走金沙江,两水环流。在这块山水秀美的2.9万多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240多万彝、汉、傈僳、苗、回、白、哈尼等民族团结和睦,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使全州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年8月5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是楚雄彝族自治州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在今年的“火把节”期间,楚雄州委、州政府借’99昆明世博会的有利时机,大力宣传彝州丰富的民族文化,展现彝州浓郁的民族风情,进一步洞开山门,扩大彝州对外开放和促进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全州经济向新的目标迈进。
  楚雄州副州长保明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楚雄州的知名度还不高,不如西双版纳、丽江、昆明和大理那样让人们熟知。但楚雄有她自己独特的风采和魅力,在这个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全州总面积95%的土地上,留下了古老珍贵、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文明遗迹。
  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来到这里你就能领略到:从禄丰出土的110多具恐龙化石证明,1.7亿年前这里是恐龙世界;这里还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从1400万—800万年前的禄丰“腊玛古猿”到400万年前能直立行走的“元谋古猿”,再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化石,人们可以较完整地看清人类演化的全过程。你还可以在万家坝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铜鼓,在金沙江和礼社江之间,走一段悠久的古南方丝绸之路。许多中外古人类学家称楚雄彝州为“人类摇篮”、“人类历史博物馆”。
  楚雄彝族世代居住在这块热土上,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十月太阳历就是彝族先民的伟大创造。13个支系的彝族人民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独特的“火文化”、“虎文化”。神秘的祭祀,豪迈热情的待客礼仪,五彩缤纷的服饰、歌舞;火把节、马樱花节、赛装节、虎神节、三月会、十月年等57个节会,向世人展示出一幅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画卷。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赵仁杰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今年彝州的火把节,将充分展示楚雄特色旅游的魅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特别是挖掘彝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把自己的优势展现给世人。相信我们会给人们留下值得回味的东西。”
  抓住机遇,展示魅力。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在世博会期间隆重推出了“彝州火把节狂欢夜——周末度假游”活动。彝族是崇尚火的民族,篝火跳脚,踏歌起舞是彝家儿女的传统。彝族支系繁多,一道山梁就飘来一种风情,一条河流就能奏响一首歌。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周末夜,记者融入了彝族的歌舞表演、篝火跳脚和民族游艺中。武定的民歌舞,彝族农民表演的原汁原味的“彝族婚俗”,每一场都是当地民族风情的再现,真正体现了彝家人一片叶子一首歌,一首歌中一种情;背新娘、穿花衣、扭扁担、跳青蛙等趣味浓浓的活动,令游人为之陶醉,正如歌声所唱:“阿哥跳穿千层底,阿妹跳破绣花鞋,跳得黄灰做得药,跳到天亮才快活。”自5月29日以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已连续举办了数次“火把狂欢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山外宾客,到现在已有2万多名中外嘉宾来到彝州,走进鹿城。
  鹿城是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府。进到城中,迎面可见街心花园的咪依鲁雕像,咪依鲁是民间传说中一位美丽勇敢的彝族少女;城南是气势恢宏、造型独特的州博物馆,里面珍藏了大量历史文物和文献;城北有占地500余亩的“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园中擎天的图腾柱、波光潋滟的葫芦海和使人兴奋的火把广场。这一切把人们带进了彝族从悠远的历史中涌来的文化潮中。入夜,在被称为鹿城“大客厅”的桃源湖畔,喷泉在乐曲声中飞舞,迎接远方而来的客人。7月17日夜,鹿城又亮出了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全州选出了10名品貌俱佳的少女,已成为了采集、传递“火把节”圣火的“太阳女”。7月20日,她们已在元谋人遗址采来火种,并种下了代表全州10县(市)各族人民的10棵“希望之树”。8月5日,“太阳女”高举火种,穿行在全州9个县(市),在鹿城点燃了象征彝州各族人民团结进步,蓬勃向上的火炬。
  10位“太阳女”向来宾们甜美地微笑着。火炬、笑容,把楚雄彝族自治州“火把节”的狂欢夜映照得更加辉煌。“火之夜”让每一位宾客忘不掉。
  真的忘不掉。


第8版(视点·民族大家庭)
专栏:民族团结共同进步

  一曲闻名中外的《乌苏里船歌》,让人们看到了赫哲渔家忙碌捕鱼的情景,如今的赫哲人又纷纷走下渔船各显神通,踏上了文明进步的征程。
  赫哲人唱响新《乌苏里船歌》
  许丛军
  乌苏里江啊长又长,
  蓝蓝的江水起波浪,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
  船儿满江鱼满舱……
  哈哪赫尼呐口来,哈呐赫尼哪……
  一曲旋律优美、闻名中外的《乌苏里船歌》,让人们看到了赫哲渔家忙碌捕鱼的情景,如今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勤劳的赫哲人纷纷走下渔船各显神通,走出了一条农渔牧副并举的经济发展之路。
  世代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单一的捕捞业制约了经济发展,人均收入一直在500元左右徘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赫哲乡的面貌也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赫哲人多方扶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赫哲人放弃了单一的捕捞业,昔日撒网捕鱼的大手如今居然也操纵起水田机械,种起了旱育稀植水稻、大垄双行覆膜玉米和垄三栽培的大豆,从前无人谙习农事的赫哲渔民早已达到粮食全部自给,并且已连续多年向国家交售余粮。走进赫哲乡,一排排红砖房掩映在绿树丛中,新型农业机械忙碌在田间,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乡里还利用乌苏里江水,进行名特优鱼的繁育和养殖,并喜获成功,受到了国家民委的关注。老渔民尤思安高兴地说,以前赫哲人打鱼是主业,现在却成了副业,农闲时才撒上几网。
  如今在赫哲乡,家用电器已不是稀罕物了,就连自来水、有线电视、程控电话也早已悄入赫哲人家。乡里新进了“B超”等医疗设备,改善了赫哲群众的医疗条件。乡里的学校也全部实现了砖瓦化,并被评为全省民族模范学校。在学校里,赫哲娃娃居然端坐在近20台微机前,操作起586电脑来。看来只有给《乌苏里船歌》填上新词,才能再现赫哲人的新貌了!
  产业结构调整使赫哲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赫哲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已迈着坚实的步伐,踏上了文明进步的征程。


第8版(视点·民族大家庭)
专栏:大家庭随笔

  一段历史,一种必然
  林汐
  近日,一部再现西藏当代历史的纪实性电视连续剧《西藏风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人们从中可以看到封建农奴制度下的旧西藏是什么样子;西藏是怎样和平解放的;帝国主义和分裂主义势力是怎样策动“西藏独立”的;中央政府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是怎样处理西藏事务的,以及西藏叛乱的发生、达赖喇嘛的出逃等等历史的画面。
  历史的一幕幕惊心动魄。《西藏风云》所展现的主线是西藏的两个历史性伟大转折,即西藏的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有了前者才有后者,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民主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与西藏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制定了一系列适合西藏情况的特殊政策。这些政策与在内地执行的政策完全不同,它所具有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既展示了党解决民族问题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又体现了党在民族问题上驾驭全局、处理矛盾的非凡才能,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消除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影响,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光辉篇章。
  50年代在西藏发生的事情以及此后世界屋脊上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为后来许多重大国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最早的思路。清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不仅使西藏社会从一个由宗教思想支配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成为科学世界观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而且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现代国家所必须的平等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实现西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不仅不再阻拦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发展,相反,还大力促使西藏社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逐步向现代社会迈进,最终摆脱封闭、保守、落后的社会状态。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帝国主义势力就不可能从西藏地区被驱逐出去;没有占西藏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的觉醒,就不可能彻底埋葬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让西藏走上现代化道路——这就是《西藏风云》告诉我们的一段历史,一种必然。


第8版(视点·民族大家庭)
专栏:

甜甜的水哟
  我国东乡族共有人口50余万,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这里山高沟深,土地贫瘠,常年干旱缺水,农业生产得不到大力发展。
  近年来,东乡族人民采取各种措施治山治水,把71%的山坡旱地改成了梯田,修建水窖27000多眼,缓解了用水难的状况。东乡族自治县大树乡红泉村通了自来水,祖祖辈辈吃苦水长大的东乡族老人喝上了甜水,还兴奋地用自来水抹头洗脸。新华社记者武斌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