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科技)
专栏:

  绘制宏图在锦囊
  ——中科院着力建设国家科学思想库
  韩存志盛海涛刘茂胜
  10月14日11时16分,又有两颗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举目苍穹,人们不会忘记,42年前,是竺可桢、钱学森等院士提出开展中国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被党中央、国务院采纳,才孕育出了我国航天事业今日的辉煌。
  44年来,中国科学院学部的近千名院士像为航天事业谱就序曲一样,以他们的杰出智慧和创新思维,为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承担起了国家科学思想库的崇高责任。
  1955年6月,学部委员(后称院士)们就力主制定全国科技发展长远规划,对《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方针、基本原则和方法、重点任务,特别是尖端技术与基础学科领域等提出了完整的意见。1957年,学部又提出了发展当时处于空白或薄弱状态而又急迫需要的新兴技术的四大紧急措施,为我国高技术的发展和“两弹一星”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80年代以来,在院士们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建立起科学基金制,成立了中国工程院,对稳定基础研究工作、促进优秀人才的成长和工程科技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学部根据国内外科学发展的状况,及时、主动地向中央和有关部门提交了《今日数学及其应用》、《我国核物理与高能物理学科发展战略》等一系列建议和报告,为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中科院学部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在科技发展方面作出重大决策前,经常委托学部组织咨询。从1986年至今,各学部积极组织并完成了资源开发、区域治理、工农业、科教文卫等方面的咨询任务,提交了60多个咨询报告,受到各方的高度评价。
  除学术问题外,中科院学部十分关心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90年代以来,学部呈送的《我国资源潜力、趋势与对策———关于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建议》、《关于海洋资源开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建议》、《关于建设我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紧急建议》、《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中国水问题的出路》等报告和咨询意见,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许多意见已被有关方面采纳、实施。其中最著名的是1986年春,王淦昌、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等4位院士提出的“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加速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863计划”即由此发端。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科院学部将提高全民科技意识、科学素质和精神文明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院士们根据一些热门话题和社会关注的科技问题举办面向社会的科普报告,生动活泼地传播现代科学知识。
  在1996年3月开始的近一年时间里,中科院、中国科协和中国工程院联合组织了140多名院士,在全国10多个中心城市作了近200场科普系列报告;1997年,他们又为军委三总部、各兵种、解放军驻京各大单位军以上干部举办了8场科技知识讲座;1995年以来,院士们连续4年在中央党校开设“科技必修课”,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地、市级领导讲授现代科技知识,对提高各级党政干部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素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坚持真理,弘扬科学精神,是科技界责无旁贷的义务。院士们在清除愚昧、迷信,同反科学、伪科学的斗争中,高举科学旗帜,捍卫科学尊严,敢于揭露,敢于批判,敢于斗争,真正成为科学和真理的维护者,为社会树立了榜样。(附图片)
  (上图为“863计划”的4位倡议人在“863计划”1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合影。)


第4版(科技)
专栏:

  造就大师的沃土
  ——中国科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掠影
  温瑾
  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领导班子换届,42岁的王恩哥出任所长,41岁的张杰、33岁的吴建国、47岁的沈保根等出任副所长。所领导班子5位成员平均年龄42.4岁,其中王恩哥在薄膜生长等表面动力学研究方面获得过重大成果;张杰自今年初回国以后,一直致力于超短、超强激光物理方面的研究,刚刚获得香港“求是”基金奖。
  中国科学院这块沃土上已成长起一批德才兼备的各类人才。类似物理所这样由新一代年轻学术技术带头人走上关键岗位的情况已不在少数,这得益于中国科学院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也标志着中国科学院的队伍代际转移在顺利进行。
  中国科学院历来把为国家培养高级科技人才与出国际一流成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50年来,它已成为我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
  建国初期,刚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十分重视广揽人才。李四光、钱学森、王淦昌、郭永怀、赵忠尧、华罗庚、汪德昭等国际知名学者成为中国科学院、也是中国科技工作的开拓者。1955年,中科院首届招收50名研究生;1956年开始有计划地向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派遣留学生;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到60年代初期,短短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科学院自身培养、凝聚了成千上万的青年知识分子。
  十年浩劫,使中国科学院的科技队伍结构受到严重破坏。自80年代始,中国科学院的几任领导都把人才培养和引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1982年,恰逢恢复高考之后第一批大学生毕业,中科院抓住这一时机,大批引进。之后3年,共有4500名毕业生到科学院工作。1978年中国科学院率先恢复了招收研究生,到1984年招收了6000多名硕士生和454名博士生,断层问题得到缓解。其间还逐步加大了国外进修的选派力度,使科学家开拓了视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80年代中后期,为使青年人才尽快在国际科技舞台崭露头角,尽快成为学术带头人,吸引海外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回国,中科院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特批”制度规定,特别优秀的青年,35岁可由院特批为副研究员,45岁可特批为研究员。据调查,现在他们中90%的人已成为课题负责人,45%的人成为各级领导,还有人成为中科院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或国家重大学科领域的首席专家。
  90年代中期,中科院敞开院门,不断推出新措施。如“百人计划”,其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培养数百名科技将帅才;“西部之光”,其目标是为科学院在西部及边远地区的研究所培养年轻的学术带头人;“高访制度”,其目的是从机制上探索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科技队伍的新的组织模式。此外,还用建立青年科学家实验室、设立青年创新基金、博士后计划、召开国内外青年学者研讨会等等措施,吸引院内外、海内外优秀人才来院工作。
  在这些措施的有力推动和老一辈科学家的精心培育下,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从院内成长起来,从海内外云集到科学院来。到目前为止,中国科学院有院士230多人,约占全国院士总数的40%;在专业人员中,45岁以下的已占63%;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中,45岁的已占到35%以上。研究所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50.5岁,45岁以下的占到30.4%,其中有硕博学位的占到32%。这里是科技将才的摇篮,这里是孕育大师的沃土。(附图片)
  上图为“百人计划”入选者、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谭铁牛博士(前排左一)在指导研究生。


第4版(科技)
专栏:

  “补天”当藉创新力
  ——中科院致力科技产业化纪事
  郑千里
  9月3日,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第一个电脑嵌入式操作系统在中国科学院问世,同时,中科院北京软件工程研制中心凯思软件集团和摩托罗拉半导体战略联盟也同时宣告成立。这项代号“女娲”的产业化计划,旨在联合芯片设计与制造业、信息电器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以推动建立我国后PC时代自主的信息产业。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中科院高新技术产业以女娲补天的精神,走过了一段光荣而又艰难的历程,经历了企业自由探索、强化宏观调控、构建高技术企业体系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经营的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3年至1985年。其间,中科院向中央提交了《关于改革问题的汇报》,提出了办好新技术开发公司的具体意见,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在深圳合资建立深圳科技工业园,开我国科技工业园的先河。
  第二阶段是1986年至1992年,在这期间,中科院开始加强了对本院企业的宏观调控。第三阶段是1993年至1995年,为中科院高技术产业第二次创业的新阶段。第四阶段是1996年至现在,中科院分析了“九五”期间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方向,加强了高技术企业家的培养,逐步理顺了国有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体制等,并对中科院机关的职能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据中科院高技术企业发展局副局长赵勤介绍,目前,中科院已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支撑体系,构建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与管理机构,形成了高新技术企业与科学技术研究、社会有关部门以及生产要素的联系渠道,总结出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截止到今年6月底,中科院已创办了高新技术企业300多家,所属企业年营业收入达221亿元、利润10亿元,特别是在生物技术、新材料、传感器、激光加工、电子医疗仪器、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包括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涌现出类似联想、凯飞、三环等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有些优秀的企业正在酝酿改制成上市公司。“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已成为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科院分管高新技术产业的副院长杨柏龄说:中科院高技术企业的建立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但为社会提供了财政税收、扩大了劳动就业、创造了财富,还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更重要的是,在全国高技术企业发展体系中,中科院高技术企业发挥了开创、先导、示范的作用;与科学研究基地结合,起到了高技术产业孵化器、辐射源的作用。
  中科院在抓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值得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借鉴的几种典型发展模式:如勇创民族品牌、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国际化发展的联想集团公司模式,通过资产重组、产业结构调整、合并小型企业的凯飞股份公司模式,掌握核心技术、带动地方行业协同发展的成都地奥集团公司模式,科研集体连同科研成果整体转移、联合企业共同创建产业的三环公司模式,事业部门整体企业化转制的中科软件工程中心模式,等等。
  如果说,往古“天不兼覆”,需要女娲来“炼石补天”,那么,当今这样的“补天”就必须凭借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之力。中科院的众多“女娲”正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之中孕育,相信她们会横空出世并且出手不凡。
  (本版照片除署名者外,均由中国科学院提供。)


第4版(科技)
专栏:

  科海图强五十年
  ——记前进中的中国科学院
  殿义
  金秋十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被命名为“中国科学院星”。这是中国天文学家和国际天文学界送给中科院50岁生日的一份厚礼,更代表了国际科技界对中国科学院50年来为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所表达的崇高敬意。
  人们不会忘记,中国科学家们取得在世界上首次全合成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高温超导等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人们同样不会忘记,“两弹一星”、6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风云二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多通道扫描辐射计、曙光—2000型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等等,中国科学家依靠自己的创新探索,在跟踪世界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中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人们更不会忘记,陆相生油理论、层控矿床地球化学、沙坡头流沙固定原理与措施等为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是中国科学家的科学院。1954年1月,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学部,由来自全国各系统最高学术水平的科学家组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科学道路上勇于探索的尖兵,他们是国家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重要的科学思想库。
  中国科学院是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50年来,中科院已经基本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研究与发展体系。在基础研究领域,中科院形成了一支近万人的研究队伍,拥有100多个向国内外开放的实验室,建立了正负电子对撞机、重离子加速器、同步辐射加速器等大型科研装置,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作出基础性、前瞻性的贡献。中科院有24个研究所从事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将重点瞄准可能在中长期对我国农业、人口与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与技术。中科院始终把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综合研究,置于科技整体发展的战略地位,近40个研究所集中了国内资源环境主要领域的优秀人才,在全国建立了80多个资源环境生态研究领域的野外观测台站,并初步建成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在高技术创新研究与发展方面,中科院的40多个研究所,研究领域覆盖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材料、能源等高技术领域,建立了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努力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作出战略性、前瞻性贡献。
  中国科学院是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中科院“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一方面,中科院植根于地方、行业和企业,努力与社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加快高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的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仅工业机器人一项技术即为企业增加产值80多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中科院自己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探索科技成果转化道路。联想集团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计算机制造企业。
  中国科学院是高级人才培养基地。50年来,中科院始终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并举的战略方针,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最近若干年,中科院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实施“百人计划”、“西部之光”计划等跨世纪人才工程,已初步建设起一支结构比较合理的高水平科技队伍。目前,中科院既有像王大珩、师昌绪、吴文俊、涂光炽、叶笃正、邹承鲁等许多杰出的老科学家,有像赵忠贤、杨乐、朱道本、徐智展、杨雄里、艾国祥等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也有白春礼、王志新、李静海、王恩哥、袁亚湘、曹建林、郭雷、卢柯、陈勇、詹文龙等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共同担负起跨世纪的历史重任。
  科海图强五十载,中国科学院正以崭新的姿态,站在新世纪起跑线上,勇敢地担负起知识创新工程的重任,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科技前沿,建设具有强大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和高技术的知识创新中心,努力探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之路。(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中国科学院机关办公楼。)


第4版(科技)
专栏:

  下图: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结晶,为中科院乃至中国科技界赢得了巨大的声望。这一成果曾被称做“中国最有希望获诺贝尔奖的项目”。图为科研人员在用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进行动物实验。
上图:太阳磁场望远镜是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先提出利用太阳光球和色球两条谱线进行两层次磁场和速度场视频测量的太阳磁像仪系统。坐落在北京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站的这台望远镜,自1987年以来获得了大量世界一流的太阳磁场和速度场资料,其总体性能居世界领先地位。
右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目前国际上工作在J/ψ能区的唯一高亮度正负电子对撞机。图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关键探测设备——北京谱仪。
  下图:由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研究开发的长效碳酸氢铵,具有许多传统肥料无法媲美的特性。看,施过这种肥料的庄稼长势多么喜人。刘茂胜摄


第4版(科技)
专栏:数据与事实

  数据与事实
  ●今天的中国科学院由学部和研究发展实体两大部分组成。学部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和技术科学5部分;研究实体包括120多个研究所、3所大学和3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全院有4万多人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现有583名院士和29名外籍院士,其中在中科院系统工作的有238人。
  ●中科院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2个,博士点276个,硕士点431个。在读研究生1.1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000余人。在历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的评选中,中科院获奖者占40%。
  ●1999年9月18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有21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近年来,中科院共建立向国内外开放的实验室117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50个。
  ●由中科院植物所完成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和《中国高等植物检索表》共收录高等植物9082种,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图鉴。经过多年努力,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完成了255卷册《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和《中国孢子植物志》的编写研究工作,在全国建立起12个特色各异的植物园,所开发的新药“地奥心血康”年产值达7亿元。由西北植物所李振声院士等育成的小麦良种“小偃6号”,推广达1亿多亩,增产30多亿公斤。
  ●中科院有期刊292种。目前美国SCI收录我国期刊11种,其中10种是中科院出版的。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现藏文献600余万册(件),其中古籍文献50余万册,中外电子文献30余万种。
  ●中科院与五大洲60多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有200多位科学家在各类国际科技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有140位外籍专家学者在中科院所担任名誉职务或客座教授。每年进出中国科学院的交流人员达7000多人次。
  ●迄今为止,中科院先后与40多个省、市及产业部门的3000多家大中企业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出一批高新技术产品。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自1988年在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建成以来,已合成13种新核素。


第4版(科技)
专栏: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
  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中国科学院走过了50年光辉的历程。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将迎来她的50岁生日。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科学院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和“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协作攻关,取得了一大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改革开放后,科学院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科技工作的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探索出一条符合当代科技发展规律、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与发展道路。经过几代科学家的艰苦努力,中国科学院已发展成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
  过去的50年,中国科学院创建的光辉业绩已成为新中国和我们伟大民族的宝贵财富;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愿中国科学院以开拓创新的姿态再创新的辉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