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论著简评

  舆论导向是一门科学
  ——读《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魏永征
  近年来,我国大众传播媒介遵照江泽民同志“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指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得到中央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好评,同时舆论导向问题也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最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陈力丹的专著《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这是一本对舆论导向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学术专著。
  这本著作从舆论学的角度,通过对舆论要素的解析、舆论的形成和大众传播媒介与舆论的互动等方面的论述,阐述了“大众媒介对舆论每个阶段的影响(或叫引导)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观点。把正确引导舆论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项基本功能,正是建立在对于大众传媒作用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我们自觉运用舆论科学的规律,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影响,避免和克服某些消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本书广征博引,围绕着舆论导向这个中心议题,全面介绍了传播学、舆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中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诸如西方学者提出的媒介“拷贝世界”论、“议程设置”论、“沉默的螺旋”论等各种假说、模型、图式等等,在国外风行一时,作者努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予以实事求是的介绍和述评,使人看到,西方学者为探求媒介发挥有利于本阶级利益的导向作用可谓殚精竭虑,煞费苦心,对有关的规律性现象确实有所发现,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书的主要关注点仍在国内,仍在现实。作者在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就当前舆论导向问题提出不同层面的对策性建议达四十六条。例如对媒介导向发生偏差的主要原因,作者归纳有“认识偏差”、“追求轰动效应”、“利益诱惑”等等。对克服利益诱惑造成的偏差,作者指出:“当大众媒介以社会公共机构的身份引导舆论时,绝不能以其在市场的利益为导向,而必须以社会利益为导向。”这些对策性建议对于新闻媒介及其领导部门是有相当参考价值的。
  全书篇幅不算很大,但是引用资料十分丰富而新鲜。据统计,全书仅直接引证的中外论著就达二百七十四部(篇),收集各类报刊剪报资料二千种以上,可以说是高度浓缩地凝聚了各国关于舆论导向的研究成果。
  对于有志于此的研究者和学习者,“一书在手,全貌在胸”,这是一本非常合适的入门参考书。对于媒介工作者和一般读者,也可以起到拓展眼界和思路的作用。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体会遗言
  ——《名人遗嘱》评介
  窦其文
  遗嘱是人在临终前对于自己身后事情的交待和嘱托。有用文字表述的,如遗书、遗笔、遗墨等;也有用口头表达的,称为遗言。
  任何人无论其伟大或平凡,总不能在短暂的一生中把自己的理想、愿望都完成。在他们自感生命就要结束的时候,总会将自认为重要的事情交待后人去继承。他们又不能全部倾诉满腹心事,只能拣其最重要的话交待。所以,遗嘱的内容往往是立嘱人一生经验之精华,其思想的深刻、情感的充沛、语言的凝炼,都反映出该人物的水平,成为其思想、感情最真切、最集中的表达。研读遗嘱,不仅得窥立嘱人真实面貌,作为对其盖棺论定提供依据,同时,对后人研究当时社会历史、政治、生活均提供了最重要的文献资料。
  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名人遗嘱》这部书,汇集了自我国春秋战国开始直至当代的二百多位著名人物的近三百篇遗嘱。其中既有名帝名相,也有人们景仰的历代仁人志士和民族英雄、革命英烈。其内容,涉及社会历史、政治、人生诸多方面;其形式,既有长篇恢弘之论,也有短小精辟之言,有严肃政治,也有诙谐人生,有透彻、也有隐晦,可谓蔚然大观,颇值一读。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书里书外

  随笔的魅力
  徐如麒
  随笔,现在已经是一个比较时兴的字眼了。但从随笔的发展看,真正能给我们留下印象、也真正堪称经典的,却大多是一些艺术随笔和哲学随笔(如著名的《罗丹论艺术》等)。因此,当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现代名家艺术随笔”时,策划者对随笔的理解以及对目前动辄冠之以随笔的各类图书的重新认知,多少也就包括在其中了。
  “现代名家艺术随笔”共五本,即《徐悲鸿艺术随笔》、《林风眠艺术随笔》、《丰子恺艺术随笔》、《倪贻德艺术随笔》和《傅雷艺术随笔》。除傅雷外,其余四人都是艺术家(有的还是艺术教育家)。他们的艺术活动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留下的那些关于艺术的文字,其价值就不是一般的文字所能比拟的了。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傅雷艺术随笔》。傅雷先生不是艺术家,但他对艺术的理解深刻而又独到(他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曾倾倒过许多读者),正如编选者金梅先生所言,“或许是他在译著上的声望远播广大,其艺术理论和鉴赏方面的成就,长时间中被人们所忽略了。选录其部分艺术随笔结集出版,不仅能使广大读者领略到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高深造诣,以开启品鉴艺术的悟性与灵气;对作家艺术家如何提高创作品位,也是一次学习和借鉴的机会。”
  最后,还要说一下随笔。现在的随笔有点像“百变文体”,难以归类的都可以称之为随笔。(不知这是随笔的幸运呢,还是随笔的悲哀?)不过,真正的随笔还是存在的,真正的随笔的魅力也还是存在的,“现代名家艺术随笔”的出版,不是已经给我们透露了这个信息吗?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存史济世之作
  王楚光
  中央文史研究馆是人民政府礼贤敬士之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之初,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倡导之下,于公元1951年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尔后更名为中央文史研究馆。文史研究馆的宗旨为敬老尊贤、崇文尚德,其职能是团结和安排文史界有相当学识相当声望的老年知识分子,是具有统战性和荣誉性的文史研究事业单位。文史研究馆的设置,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崇文的优良传统,体现了党和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得到我国知识界的一致称赞,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在人民群众中具有良好的影响。
  几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和人民政府的一贯关心和支持之下,前后数辈馆员,无不本着老有所为的精神,优游文史,挥洒丹青,著书立说,唱和诗词,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热情讴歌社会主义祖国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积极参与海内外的文化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我们从馆员的大量文史论述中选择了一部分比较优秀的学术价值较高的作品,编纂为《崇文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选》一书,作为向国庆的献礼。在所选的作品当中,既有当代的专著佳作,也有近代的历史文献。其中涉及最早的一批老馆员,不少是从上个世纪走过来的,他们的学术成果代表了两个世纪的新旧交替、承前启后的一代风貌,这些传世之作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的作用是应予肯定的。至于许多馆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发表的新作,应该说大都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佳作,都是从不同角度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编者认为,无论旧著,还是新作,都体现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轨迹,都可以起到存史济世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编者将这批文史论著精选出来,编辑成册,付梓面世,奉献给文史界的同仁和广大读者,如果能为各位读者思索与迎接新的世纪的到来起到某种启迪与借鉴的作用,那就于愿足矣。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读新书
  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近获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漓江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但泽三部曲”——《铁皮鼓》、《猫与鼠》和《狗年月》,这三部小说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为时代背景,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描绘了欧洲的社会生活。三部作品的表现手法各具特色,体现了格拉斯在艺术上不断创新的精神。
  二十世纪风云变幻,这一百年的历史比以往任何一个世纪都更多地被记录在图片上,世界知识出版社新出的《百年留影———照片中的20世纪》(徐威明、丁品主编)共收图片九百幅,是百年中历史瞬间之精选。
  民俗演示人类历史轨迹,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民俗随笔丛书”摘取社会习俗之点点滴滴,概括人间世象,凝聚哲学思辨。丛书收有顾颉刚的《史迹俗辨》(钱小柏编),江绍原的《古俗今说》(王文宝、江小蕙编),刘绍棠的《土著人生》,邓云乡的《黄叶谭风》,宋兆麟的《日月之恋》,周作人的《知堂夜话》(罗兴萍编),程蔷的《女人话题》,乌丙安的《生灵叹息》,陈江风的《古俗遗风》和张翠玲的《娲城内外》。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重读大师》(祝勇编)分“中国卷”和“外国卷”,编者选出中外近代几十位有造诣、被尊崇的“大师”,由当代中国学者以当代的眼光“重读”,以衡量一个时代的思想水准与社会开放度,衡量出文化发展的平均值。
  重庆出版社新书《波涛上的足迹——译林编辑生涯二十年》,是《译林》杂志原主编李景端编辑生涯的回忆录。本书从编辑的视角,通过《译林》杂志和译林出版社崛起的历程,折射出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学翻译出版发展中的波折。书中首次披露了1980年初的“《尼罗河上的惨案》风波”的详细过程。还附有萧乾、冯亦代、戈宝权等名家的专文,值得翻译界、出版界人士一读。
  杨盛龙的《西湘记忆》(开明出版社出版)是一本文字清新的散文集,是一个生在湘西、长在湘西,后又远走他方的人对故乡真实、亲切的记忆。
  潘嘉来著《摄影的文化阐释》(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以新的角度认识摄影的文化价值和地位,同时还涉及广泛的文化话题。
  以通俗心理教育读本《感悟》造成一定影响的菀云又推出新作《超越感悟——突破你自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附图片)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五个一工程”获奖文艺作品评论征文

  展现军旅戏剧风采
  吴然
  军事题材戏剧创作尤其是话剧创作的逐渐繁荣,在今年的“五个一工程”评奖中又一次得到了印证。近年来,以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虎踞钟山》、总政话剧团《洗礼》和沈阳军区前进话剧团《炮震》为代表的一大批军队戏剧作品,不但向观众显示了军事题材戏剧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且也展现出军队戏剧创作的整体实力。
  把创作标准定在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上,尤其注重状写历史新时期人民军队建设当中的新生活、新人物、新观念,构成了近年来军队戏剧创作的共同追求。
  《虎踞钟山》是一个典型范例。该剧以新中国成立之初刘伯承元帅创办军事院校为背景,讲述我军一批高级将领从烽火硝烟的战场走进和平年代的院校进行深造的事情。作品以平实的手法着力揭示了他们在面对新的生活与观念选择时的复杂心态。曾经救过刘帅的骑兵司令崔宝山、担任过毛主席卫士的军分区副司令甘有根都是战功卓著的老革命,但两人一个因居功自傲、不思进取而将被退学,一个因文化基础太差且无法弥补这种不足而不得不面临被淘汰的境地。编导以如此方式建立起来的戏剧冲突无疑是尖锐的——新的时代对处在转型期的人们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而又颇具残酷意味的问题:英雄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无论是谁,不进则退。从时代使然的角度说,《虎踞钟山》所包孕的丰厚内涵的确给人们提供了多层面的启迪。
  如果说《虎踞钟山》是从历史的角度写出了对现实的深刻观照,那么《炮震》则以直接观照现实的方式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的思考。有趣的是,《炮震》的主题意向与《虎踞钟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摩步化团队在换上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之后,官兵的观念如何适应由此带来的现代化需要,便成为制约部队建设的关键所在。以神炮连连长刘大海为代表的一批官兵原本是传统炮兵训练的“高手”,但在新装备面前却一筹莫展,刘大海的最终转业离队,与《虎踞钟山》中甘有根的退学一样,成为剧中最为撼人心魄的一笔。刘大海深知,尽管像他这样从摸爬滚打的士兵成长起来的基层军官对部队怀有深厚感情,但由于多种缘由造成的自身文化素质偏低,仅凭着感情是无法真正担当起时代赋予军人的重任的。刘大海告别连队时悲怆的表白,在揭示了这一代军人悲剧性命运的同时,也展现了他那由军旅生涯铸就的大海一般的宽阔胸怀。
  在精神实质上,《洗礼》与前两个戏也有相同之处。这出以’98抗洪斗争为背景的作品,在表现我军义无反顾地实践着“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宗旨的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部队官兵对自身责任、使命与位置更加清醒的认识。“军人也是人,肉体凡身,要吃,要喝,要生活”,剧中人物李小羽的这段话虽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某些官兵的困惑情绪,但当这些官兵同时面对精简整编与抗洪抢险这样两件对他们具有完全不同意味事情的时候,他们对后者的选择是毫无条件的。尽管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东航的父亲、东航以及海洋这三代人所代表的历史时期已经有了不尽相同的内涵,然而人民军队作为捍卫祖国与民族的精神大堤的重要力量,却始终没有变化。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新人辈出的欣慰
  白淑贤
  五年前,我带《木兰传奇》到北京,为庆祝党的生日献礼演出。在文化部为龙江剧举办的专题座谈会上,一些专家语重心长地问我:白淑贤,你身后有没有“小白淑贤”呢?我说会有的。几年之后我会带着一批“小白淑贤”再来北京献礼,让大家看到龙江剧的明天。
  今天,我的夙愿实现了。当我坐在剧场里,坐在观众席上,静静地观看赴京参加国庆五十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的青春阵容、充满朝气的《梁红玉》,品评自己亲眼看着长大,亲手把着成长的后生弟子们的出色表演,作为一名陪着龙江剧风风雨雨走了四十年,一直把龙江剧艺术视为自己生命的演员,作为龙江剧院的一院之长,我的情绪一直处于极度激动与亢奋之中。龙江剧长起新一辈,艺术接力看后生,有什么能比亲眼看到自己梦绕魂萦,倾心献身的艺术事业得以延续与发展更令人欣慰呢!
  早在龙江剧“精品艺术三部曲”走红中国剧坛,屡获国家大奖的鼎盛时期,许多关心龙江剧的朋友包括与我风雨同舟的合作者们都有过一种担心:白淑贤以后的龙江剧会怎样?是的,这是一个严肃的课题。作为院长,龙江剧的当家人、决策人,我必须正视这个课题,写好这张难度不小的答卷。
  为此,我上任伊始,就奔走呼吁,在文化厅党组和关心、支持龙江剧的领导、朋友们的鼎力支持下,与省艺校合办了一个五十八人的龙江剧学员班。六年寒窗,几度风雨,这批当初稚气未退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当初的幼苗已经亭亭玉立,成为这台《梁红玉》的青春群体,能不令人欣喜!
  为此,五年前,我们就把强化基本功训练,全面考核提高当作剧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经费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聘请基本功、戏课、舞蹈甚至体操、武术等资深教师给学员上课。正是有了多年的打基础,才有了今天的全面收获。梁红玉的扮演者李雪菲,兀术、小玉、四儿、狱卒的扮演者都是初次在剧中饰演人物的新手;饰演韩世忠的张国庆,饰演岳飞的周景奎,演技都有长足进步。《梁红玉》这台戏的演员,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三岁,朝气蓬勃,后生可畏,能不令人兴奋!
  《木兰传奇》之后,许多专家、朋友劝我,正值艺术的成熟期,应该再演一出戏,得个“三度梅”。对此,我动过心,艺术创造与崇高的荣誉强烈地激起我的冲动。但是,静夜扪心,我终于打消了这种念头。因为我深知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而龙江剧的事业无限,我必须趁自己精力尚好,把学生带起来,给他们铺路架桥,提供一展身手的舞台。他们得的奖牌比我得到任何荣誉含金量都要重得多。我为龙江剧新人辈出而欣慰。龙江剧后继有人,希望在前!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科幻剧《带绿色回家》参加献礼演出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科幻儿童剧《带绿色回家》是一部大型科幻题材作品。该剧通过一位外星人为拯救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星球而历尽艰难到地球上寻找绿色种子的故事,反映了人类所面临的严峻生态挑战,力图以科学幻想这一独特艺术样式给青少年以生动的环保启迪,呼唤即将走入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们携手共建美好的家园。
  作为一台科幻剧,《带绿色回家》着力提高舞台的科技含量。“飞碟着陆”、“漫游恐龙世界”等众多场面凝聚了技术攻关的成果,恢宏、绚烂且充满儿童情趣的舞台呈现,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科幻作品的艺术特色,具有鲜明的现代气息。
  该剧在上海公演后又到北京参加献礼演出,受到广大儿童观众的热烈欢迎。(尚耳)(附图片)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活着,要的是一股心气儿
  乡子
  走进剧场,观看辽宁人艺新近上演的大型话剧《父亲》,让你自始至终聚精会神,感到兴奋并生出许多感慨。
  这部剧为何能够产生如此吸引力?究其原因,其实不在它的表面故事,而在它的深部,在于它表现了人的生命体中的一股心气儿,即由诚实、勤劳、不向命运折腰、靠自己双手去开辟光明前景等特质组合而成的一种生命驱动力。
  这股心气儿深积在中华民族悠久而优秀的传统母体之内,养成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千百年的实践中,爆发在社会转型期的特定时空里和人群中。这样,这股“心气儿”就有了更深邃的历史与民族的背景与内涵。观众从父亲一家在下岗阴云笼罩下的喜怒哀乐中,完全可以感受到这股深藏着的力量。当创作者通过生活化的戏剧情节和人物把这种力量展现出来的时候,人们没法不感到剧作的厚重,以及它与观众的心理连接。
  父亲,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但绝对是这一家子精神上的主心骨。虽然剧作赋予了他“老劳模”的身份,可这个人物决不是观念走在前,处处立潮头的弄潮儿。在他的朴素感情中,有着感恩、报恩、与工厂共患难之类显得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在家庭里,他有着某种专断、暴躁的家长式作风;在改革大潮中,他有着从不知所措到逐渐理解适应的观念转变过程;这些特点在他与儿女的碰撞中展露无遗。不过,他也绝对拥有一种力量,使得儿女信任他,爱戴他,甚至有些畏惧他,他们从他那里寻求并得到支持和鼓励,充实自己的力量,获得前行的勇气。
  大女儿大玲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父亲的一个缩影。她的年轻的“老劳模”身份所给予她的不单单是荣誉,而且是一种风格和人格。当下岗命运降临时,她宁可让出本属于她的转岗就业机会给更困难的工友。下岗后,她不怨天尤人,不依赖丈夫,瞒着父母积极寻找新的生存门路;当新的就业机会真的到来时,她立即乐观而勇敢地迈出了脚步。从这里我们似乎读到了父亲的风范。那种倔强、刚强的劲头,常常使我们感到父亲血液在她体内的流淌。
  大强是改革大潮中觉悟较早的,主动辞职,下海经商,与大玲的风格迥异,这是当下最容易被认同的人物,可当他受骗赔了钱,却没有躲避责任,而是变卖房屋家产抵了欠债并在家人帮助下重新走上创业的道路。这种勇于负责又敢于在失败中崛起的劲头,也分明呈露着父亲的那股不屈从命运的心气儿。
  从小强、小玲那里,同样让观众感到那种与父亲血脉相连的心气儿。
  《父亲》献给观众的就是这样一群以各种性格和作派在经济大潮中奋斗着的人,而他们的精神纽带却清一色地是长着父亲风骨的心气儿。这也正是这部剧能超越通常反映改革生活的作品的原因所在。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藏戏《金色的黎明》讲述现代故事
  国庆期间,青海藏剧团在京演出了现代藏戏《金色的黎明》。
  这出戏通过六十年代以来发生在热贡艺人身上的一段曲折感人的爱情故事,向观众展示了藏民族美好淳朴的情感世界。
  藏戏是藏族古老的戏曲剧种,主要表现历史生活、民间神话、宗教故事传说等题材。藏戏现代戏《金色的黎明》走出传统题材的局限,将目光转向现实生活,把焦点对准普通的藏族人,使藏戏这株古树开出新花。(青文)(附图片)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舞台屏幕

  北京台播出《大清名捕》
  根据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二十集电视剧《大清名捕》,10月22日开始在北京电视台播出。该剧在跌宕起伏、紧张曲折的情节中,讲述了清代捕快乐天嫉恶如仇、惩恶扬善,铲除贪赃枉法者的故事。(向文)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舞台屏幕

  京剧《周总理与大庆人》受欢迎
  由牡丹江市京剧团与大庆石油管理局文化艺术中心联合创作的现代京剧《周总理与大庆人》,目前已演出了60多场。该剧以大庆油田大会战为背景,表现了周总理为国富民强呕心沥血的伟大情怀,讴歌了大庆的“铁人”精神。据介绍,将周总理的形象搬上京剧舞台尚属首次。
  (魏久纯张树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