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文化)
专栏:

  僻乡书屋醉四邻
  江西万安县偏远的桂江乡邓林村的“文化书屋”名播遐迩。书屋就在村子的中央。厅堂摆放着几张长桌、长凳,两边立着一排书架和报架,整齐地摆放着各类图书和报纸。
  主人刘仁恕介绍说,书屋拥有各类图书2500多册、各类报纸4000多份,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以农业科技方面的书报居多。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东西。
  刘仁恕今年78岁,曾是桂江中学教师。近年来,村里许多人因不懂科技,生产方式落后,增收十分困难。有些人一有空就迷恋扑克、麻将,染上赌博的恶习。刘仁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97年中秋节,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他自费兴办的文化书屋开张,供乡亲们免费借阅。县文化局闻讯发动干部职工给书屋捐赠图书800多册。桂江乡政府捐赠图书500多册,还为书屋购置了笛子、二胡、象棋等。
  (赖小燕谢华萍)


第12版(文化)
专栏:

  中国女作曲家扬名意大利
  苏人
  不久前,在曾经发生过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亚平宁半岛上,来自全世界45个国家的女作曲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音乐节上奏响了自己的音乐华章。我国作曲家张丽达创作的《醉与舞》在规模最大的一场交响音乐会上演出,大获成功,展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魅力。
  第四届“音乐中的女性”音乐节于9月6日至12日在意大利罗马南部的富约基古城山顶举行。该音乐节宗旨是支持世界各国女作曲家的创作,以使音乐创造的天空中女性的智慧之光不致黯淡。
  世纪之交,地中海自由的风再度吹动人类的创造激情。音乐会演奏了95位已故和当代活跃的女作曲家作品,时间跨越16、17世纪至现代,生动地再现了音乐文化的撼人力量。张丽达受此次音乐节委约创作的第二小提琴与乐队协奏曲《醉与舞》,由那不勒斯交响乐团演出,独奏则由中国青年女小提琴家高春艳担任。这是该组织第一次向我国女作曲家委约创作并演出中国交响乐作品,标志着中国女音乐人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可喜一步。


第12版(文化)
专栏:

  天才牛欲圆中国卡通明星梦
  宁晋
  “天才牛”:天使+婴童+小牛,一个崭新的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三合一形象:他是小牛,勤奋耐劳、无怨无悔;他是幼童,质朴无邪、天真烂漫;他是天使,纯洁无瑕、热情善良。无忧无虑、乐善好施的个性,多才多艺、无所不能的“天才牛”将进入影视、音像和出版印刷等儿童文化领域。天才牛卡通故事电视系列片将在雄厚资金的支持下按照每年52集的节奏拍摄。《天才牛乐园文库》等系列儿童图书也在紧张运作中。出品人严平只有一个愿望:圆一个中国儿童卡通明星梦!
  据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对北京地区电视儿童节目的调查:在全部动画片中,外国卡通片占67%,仅迪斯尼系列卡通片就占了二分天下。卡通对少年儿童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观产生着巨大影响。中国的卡通形象理当由我国的专业人员去创作,这是关系到民族文化千秋万代血脉相传的大事。
  严平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具有对视听媒介的职业敏感,尽管后来留学时学的是企业管理和策划设计,但是始终执迷于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魅力。作为北京天才牛儿童用品有限责任公司和天才牛策划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严平提出了“卡通产业树”的概念:卡通文化是土壤和养分,运作人员及机构是运送养分的主干和枝叶,周边衍生产品则是树上的果实。养分越深厚、输送得越充足,果实就越丰硕。
  几年前,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率先尝试作品和产品的“一条龙”生产,以书中人物命名的“皮皮鲁、鲁西西专卖店”颇受欢迎,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形成产业规模。这次,天才牛公司又在卡通形象的基础上把“天才牛”童装推向京沪等地商场。我国童装要想缩小与欧美发达国家产品的差距,首要的不是设计、面料、质量、价格,而是品牌。“天才牛”童装的出现使人们看到了国产童装品牌在文化建设上的突破。
  天才牛的运作者们怀抱着一个与迪斯尼相抗衡的国产卡通名牌之梦上路了。他们的格言是:“生产欢乐产品,提供欢乐体验,建造欢乐家园!”(附图片)


第12版(文化)
专栏:

  诠释世界500强
  在’99《财富》全球论坛聚会上海浦东之际,经济日报出版社适时推出了《大编队——世界500强沉浮录》一书。它不是停留在对企业一般介绍层面上,而是通过对《财富》杂志负责人的独家采访,从500强中挑选若干富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解剖,最后上升到全球企业经营管理的成功与教训等宏观层面。据悉,该书系经济日报出版社“全球经济大盘点”系列丛书中的第一本。(金暄)


第12版(文化)
专栏:

  向世界文物保护大国迈进
  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
  ●文物保护和田野考古的规模史无前例
  ●每个省都有了自己的博物馆
  ●建成全国革命文物史迹网络
  ●境外文物展览遍及五大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文物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品类之丰、技艺之精、价值之高,都无与伦比。根据1998年的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已知的地上地下不可移动文物有近40万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50处,万里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布达拉宫等21处古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馆藏各类可移动文物约1000万件,其中一级文物近5万件。
  1840年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频繁的战乱,中国文物遭受到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破坏,许多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由国家进行的大规模文物保护管理和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特别是1992年以后,对文物建筑进行抢救修缮的工程大幅度增加。到目前为止,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古代、近现代建筑已有2/3以上得到维修,一大批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经过维修而基本解除了险情。其中,故宫筒子河整治工程投资多达6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规模最大的文物维修整治工程。据统计,1992年,全国共有9亿多元的资金用于文物事业,1998年则达到了63亿元。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革命文物工作,早在战争年代,就曾在瑞金和延安着手筹建革命博物馆。但“文革”以后的一个时期内,革命文物工作相对薄弱。9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7年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会议以后,革命文物工作逐渐走出低谷。目前,全国文物系统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计300座(所),馆藏革命文物40余万件,形成了全国范围的革命文物史迹网络,在对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905年,张謇自费在南通创建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但此后中国的博物馆事业长期停滞不前,至1949年,中国大陆仅有21座博物馆,而且大多陷入馆舍差、藏品少、难以为继的窘境。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情况迅速得以扭转。至1998年,中国已有1900余座博物馆。西藏自治区博物馆于今年国庆节正式开馆,最终实现了毛泽东同志于1958年提出的每个省都要有一个博物馆的构想。此外,涉及到文学、戏剧、体育、航空、航天、造纸、印刷、纺织、钱币、医药、陶瓷等诸多方面的行业博物馆也各具特色。
  在本世纪的前半叶,我国只在境外举办了极有限的几个文物展览。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0年,出境的文物展览也不过十几个。而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间,我国在境外举办了近千个文物展览,遍及欧、亚、非、美、澳各大洲。
  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之后,国家相继公布了十多个文物方面的行政规章。文物法制建设走在了全国文化领域的前列。
  我们完全可以预期,在下个世纪,中国不仅将继续以文物大国著称于世,也必将跨入文物保护先进国家的行列。


第12版(文化)
专栏:文化现场目击

  世代相传的文明圣火
  ——国家图书馆九十载回眸
  本报记者孟宪励
  北京西郊,国家图书馆气势磅礴的建筑群构成了最为引人瞩目的景观。每天80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涌进这里。
  9月9日,历经90年风雨历程的国家图书馆翻开了新的一页。焕然一新的图书馆东大门广场,一块天然巨石上镌刻着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中国国家图书馆”7个大字,雄浑古朴、苍劲有力。
  再穷也要把国家图书馆建好
  站立在新世纪的门槛前,我们很容易想起上个世纪之交时一幅暗淡而悲壮的历史图景:面对衰败不堪的国力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一批有远见的有识之士本着“保国粹而惠士林”的初衷,把兴建图书馆作为“兴国之盛举”。重病缠身、将不久于人世的军机大臣张之洞奏请清廷,力陈众议建立京师图书馆。时值1909年的9月9日。这一天也就成为国家图书馆的建馆纪念日。
  京师图书馆随后开开停停,几易其名,数易其址,但有识之士传承文明圣火的热情依旧、执著依旧。1931年图书馆文津街馆舍落成,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与风光旖旎的北海风光融为一体,曾在当时轰动一时。缪全孙、梁启超、蔡元培、袁同礼等先后参与筹建和主持馆务。历史应该为他们记下浓重的一笔。
  70年代初,图书馆的改建扩建已迫在眉睫。周总理审读了文津街馆舍原地扩建方案后,作出极富远见的批示:只盖一栋房子不能一劳永逸,这个地方就不动了,保持原样,不如到城外另找地方盖,可以一劳永逸。1975年3月已重病在身的周总理在病榻上最后审定、批准了北京图书馆新馆的设计方案。
  新馆终于在北京西郊白石桥培下了第一锹土。在我们尚不富裕的70年代末,国家最终累计投资近3个亿人民币。自始至终关注图书馆设计、建设的万里同志4次来到建筑工地。他说:中国应有一个世界一流的图书馆,我们国家穷是穷,再穷也要把一个图书馆搞好。图书馆事业,一个国家的文明所系,牵动了多少人的心。一切都是最好的,最好的设计人员,最好的施工队伍,最好的施工质量,唯此方能显示出文明大国的气度。
  藏书楼是科教事业的组成部分
  走进国家图书馆,像是走进中国久远的文明史。
  从700年前的南宋皇家缉熙殿藏书,到宋、元、明、清历代皇家珍藏,国家图书馆善本文献资料已达27万册(件)。国图是我国甲骨收藏最多的图书馆,3000年前的殷墟甲骨多达35000片。1500年前的敦煌遗书,上起魏晋,下至隋唐五代时期,珍藏达16000多册(件)。国家图书馆目前藏书量为亚洲第一,位居世界第五,截止到去年年底达2160万册(件)之巨。
  不过,国家图书馆从没有仅仅满足于其丰富的藏书。一个无论多么丰富的“藏书楼”,如果不转化为社会服务,就如同一个优质产品不能进入消费者手中。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收藏机构,它更应该是国家科学、教育的一部分。
  国图的参考研究辅导部担任着为中央国家机关、重点教育科研单位提供文献咨询的重任,这个部的高级研究人员占到60%以上。国家几乎任何一个重大的科研项目都凝聚着国图人的汗水。在最近几年,他们已为全国人大、国务院各部委几十个法律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立法咨询。
  每天8000余名的读者量,任何服务环节哪怕是一个非常细微的不周,都会给读者造成不便。以管理体制为先导的馆内改革推动了国图各方面事业的发展。他们每月搜集读者书面意见、建议、表扬、批评均汇集成册,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
  国家图书馆在去年继与北大、清华、中科院实行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以来,今年6月,他们又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他们积极提供文献资料服务,努力满足中关村科技园区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同时联合多家科研单位,开展中关村科技园区数字图书馆群软课题研究。
  未来是数字图书馆
  一本图书从采访、编目、入库、上架、检索到提供借阅,这是个看似再简单不过的过程。然而一位老图书馆人告诉记者,当这些业务全手工操作时,一本书到达读者手中需要近200道工序!信息化技术成为图书馆的未来必由之路。
  国家图书馆的计算机管理从80年代起步,今年已成为国内第一个采用千兆网的图书馆。覆盖全馆的1673个节点,使全馆信息联为一体,实现了馆内信息的资源共享。宽带、高速的千兆以太网络使传输速率比以往快了近100倍,馆内丰富的文献资料可以便捷地流通到读者的面前。
  敲开该馆http://www.nlc.gov.cn站点,读者至少可有7个数据库访问。不仅有800万页的中文书刊全文影像数据供读者使用,1975年以来的中文普通书目数据库会使读者省去许多检索卡片的麻烦。而新近开通的网上预约借书服务,已从根本上缓解了读者的来回奔波之苦。该馆在与中国公用计算机网等四大骨干网络互联后,今年以来网上每月访问量达600万点击人次。
  记者前不久在国家图书馆观看了数字图书馆的实验演示系统。这个系统与因特网的根本区别在于,读者可以对各种信息库之间实行自由的无缝联结。在这个包括了海洋数据库、宇宙数据库等5个数据库并可与大百科全书术语数据库相联结的演示系统中,初步让人感受到未来数字图书馆的巨大魅力。
  数字图书馆就是没有围墙的图书馆,那将是读者的“空中之家”。(附图片)
  在国家图书馆文献数字化中心,技术人员正把纸介藏书输入电脑,转换成数字资源库。


第12版(文化)
专栏:九州风物

  一座藏书楼,让父子俩道德文章历百年而不没——
  “玉海楼”独步记
  本报记者赵相如
  浙东南的飞云江畔,无数建筑物栉比鳞次、相映成趣,我却对玉海楼情有独钟:不是它已享有112岁的高寿;不是它三面环河、前后两进、左右回廊、各成院落,庭院清幽、花木扶疏;不是踏在楼里木梯时发出的吱吱声所感到的微微的历史震颤;不是因为整座楼院属于清代保存下来的最大规模、最为完整的建筑物之一。我所惊愕并为之动情的原因是,这个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楼院,集藏书楼功能、浙东南优秀民居及私家园林的风范于一体。楼前楼后,有月池与放生池,两池相通,池水特深,池鱼游弋,起到了“引湿就下,火不入楼”的防潮、防火作用,也留下了“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的况味。
  玉海楼是浙江著名藏书楼之一,与宁波“天一阁”、湖州“小莲庄”齐名天下,由孙永言和孙诒让父子创建于1888年。因为孙氏父子十分敬仰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后者有一部《玉海》巨著多达200卷,并自诩“如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孙氏父子认为自家的藏书“自谓富矣”,遂将藏书楼命名为“玉海楼”。当时藏书近9万卷,后经战乱及多种折腾,现在藏书3万多册。“玉海楼”与“天一阁”、“小莲庄”最大不同是,其楼主人是一代著名学者,著述等身,且都勤于批校,他们批校过的书不下数百种。玉海楼还大量收藏其它珍本秘籍,如《尹父子》为世之孤本,极为宝贵,而经史子集四部中的明版收刊不可胜数,自是留给今人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
  独步在“玉海楼”,我为孙氏父子的道德文章所折服。孙永言(1814—1894)在36岁得中进士,后在皇帝身旁“传达王命,侍从出入”,因为明大义、尚风节、不敬阿屈从,所以被忌而去职。但他文承桐城,学宗永嘉,有“晚清特立之儒”美称,清末大学者俞樾谓其诗文“上追汉魏,下似苏黄”。他生平重视搜辑乡邦文献,广讨旁征,不遗余力,有多种著作传世。在74岁时,全力建筑“玉海楼”,80岁去世前,命儿子孙诒让继其遗志,筑成此楼。
  孙诒让(1848—1908)青少年时代随父宦游京师、江淮等地,广交学者名流,漠视仕途,不喜追逐名利。朝廷多次请召,他概不就职,一直潜居乡里,致力于朴学研究。一生著述多达35部,单是一部《周礼正义》就有86卷之多,历时27年。郭沫若说:孙诒让“金文研究成绩最大,甲骨文字研究也为开山,王国维深受其影响者也。甲骨文字之学,创始于孙仲容(诒让),继之者为王观堂(国维),饮水思源,二君殊可记念”。
  也许孙诒让在今人中间远不如一些歌星、影星、小说家出名,连鲁迅先生都有这个看法:清末治朴学的人不少,章太炎名气最大,而章太炎师承孙诒让,老师名气不如学生大;不是因为学术上超过了孙,而是因为章太炎正好合上时代,“趋时”、“造反”的缘故。孙诒让学术成就在海外倒是很有影响,日本就成立了“孙诒让学术研究会”,日本汉学家曾分两批专程到孙的墓前默哀祭扫。在孙诒让诞生100周年和140周年时,当地政府都举行了纪念会,并在“玉海楼”里成立了“孙诒让纪念馆”,出版纪念画册。1964年5月,郭沫若来到“玉海楼”参观,并题“玉成桃李,海涌波澜”,赞美孙诒让毕生学术研究业绩斐然,晚年创办各类学校300余所,为培育后代学人竭尽所能。
  独步玉海楼,自有一股活水润湿心田。仰慕先哲之慧贤,更令人深切体会到,远离喧嚣、浮躁、虚饰、浅薄,靠着那孜孜不倦、潜心发奋,数十年如一日,方有可能做点真正光泽后人的学问。


第12版(文化)
专栏:

  广东省中医院提升医疗服务文化含量——
  增强医患亲和力
  本报记者艾笑
  不久前的一个双休日,广东省中医院年度职工培训进入第六期。起初,记者对他们住酒店、品美馔、用三个月的双休日把全院1100位职工无一例外地拉出来轮训一遍的安排有些茫然。后来,听了院长吕玉波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发言,以及6位职工讲述身边同事爱院敬业忘我奉献的故事,特别是全体学员充满激情的“参政议政”议论,对那很像一个家庭聚会的气氛十分感动。
  吕玉波坦言,他们就是想营造一个富于亲和力、感染力的文化氛围。“医院文化”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中的前沿问题。没有医院文化建设的同步进行,医疗单位即使添置再多的先进设备,引入某些经济杠杆,也无法摆脱当前的窘况。拿分配中的“多劳多得”来说,门诊医生“看”得快,奖金就拿得多。这个参评指标里就没有“质量”和“责任”这个良心活儿的含量。在各家医院硬件水平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患者对医院的选择就会突出表现为“服务水平”这个文化含量是高是低的“卖点”上。在该院门诊部电梯口醒目地写着:“把方便让给病人,职工请步行上下楼。”这么大的门诊量却没有挂号、计价、取药时间“三长”的“蛇阵”。药房的员工做到平均一方一次计价不超过40秒、发药时都是抬起头面对对方一一解说明白的。还有个非常令人感动的做法是:计完价后病人可以拿到街上药店去对比价格,觉得哪家划算就在哪里买药。这样的透明度有利于群众监督,也是对病人的尊重。院长有事要找某位员工时,在过去,员工会马上撂下手里的工作前来;现在,只要他正在面对病人,就可以暂时拒绝。这就是“病人至上”价值观。这里的主动服务超出了病人的预想,常常使病人惊喜。住院病人在生日这天会意外地收到医院贺卡;病人出院,主管的医护一定会送别至门口;病人回家休养期间,准能接到医院问候和指导康复的文件;诸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病人,还会不断地被请回医院参加科普讲座和联谊会什么的。
  分管医疗卫生工作的广东省副省长李兰芳谈到,现在医学院校对学生的教育,医德成了最弱的项目;而在这所医院有效地补上了这一课。近5年来竟有30多位包括西医大医院科主任、教授在内的各路英豪陆续加盟该院。这是一种“志同道合”。医院从来不拿药商的回扣,医院售出的药品也从不与医生的个人收入挂钩。他们认为,这是医院对职工人格的尊重。
  在当今全国有1/3的中医院因就诊人数不足而难以为继的状况下,成立于1933年的广东省中医院去年日均门诊量竟高达6500多人,病床使用率超过100%,这实在耐人寻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