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哲学界举行首次全学科大型学术研讨会
  李铁映出席并讲话
  本报北京10月18日讯新华社记者王黎、本报记者刘红报道:今天上午,来自全国哲学界的老中青学者代表,以及科技界、企业界的部分专家百余人济济一堂,在北京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的我国哲学界首次全学科大型学术研讨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在今天的“新中国哲学五十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他说,50年来,新中国哲学事业的发展曲折,始终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领导人民在国内外艰难复杂环境下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进程,在每一个重要阶段、每一个重大关头,对每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的思考,都有哲学上的反响和表现,都受到哲学的深刻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大哲学工作者密切关注当代世界和实践的发展,注意辨别各种社会思潮,在哲学上开拓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如:实践的哲学意义、价值和价值观念、社会发展理论、经济哲学、生态环境理论、当代文学比较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意义、西方最新哲学流派研究等。
  李铁映指出,在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关键时刻,必须高度重视哲学,大力普及哲学,发展哲学,让哲学充分发挥“解放的头脑”作用。他强调,哲学的强大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它把握、理解和解决时代重大课题的程度和水平。对于哲学的繁荣和发展,学术界要作到团结、务实、活跃、创新,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通过不断地调查研究,说出实事求是的新道理,提炼出启迪智慧的新观念、新方法,形成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新语言。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文物保护世纪行

  踏访五千年文明故道
  ——文物保护世纪行之一
  本报记者卢新宁李泓冰
  10月18日,在京城清冽的晨风中,“文物保护世纪行”队伍踏上征程。从北京的黄城根到河北易县的永安山下松柏森森的清皇陵,驱车只用了两个小时,而清王朝从顺治皇帝意气风发地入主紫禁城到溥仪垂头丧气地把光绪皇帝埋葬于此,却花了265年。易县的清西陵是清朝入关后10位皇帝中的4位——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的最后归宿,其中领衔的雍正皇帝的泰陵,是国内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帝陵之一。为了保护这处拥有千余座单体古建筑的大清帝陵,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殚精竭虑,使得一个在清朝灭亡之后曾经千疮百孔、任人凌虐的陵园变得井然有序。其间,破坏严重的永福寺等建筑也已经有计划地得到修复。
  易县副县长、清西陵文管会主任王胜利说,他们正在努力申请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文物保护意识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尺,文物保护水平是一个政府治国能力的体现。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束手无策的满清政府也守不住遍布国中的文物瑰宝。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典》竟然流落在伦敦街头的古董铺里!新中国成立以来,展开了史无前例的田野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以甲骨文为例,从100年前的偶然发现,到今天使用高能加速器的年代测定,中国考古学登上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而敦煌文物在本世纪初曾被外国探险家巧取豪夺,曾是一部“吾国百年伤心史”,如今经过常书鸿、段文杰和新一代敦煌人的艰苦求索,已经可以自豪地宣告世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前些时候,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范敬宜听说了这次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世纪行活动,十分赞赏,他转述了一位来华访问的德国学者的话,送我们上路——“我们今天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有。”他说:“这位德国学者是看到我国文物遭破坏时说这番话的,语重心长。关于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两者既不能对立,也不能等同,不能说待建设搞好了再来保护文物,因为那时候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可能已经散失殆尽。”
  我们的脚下是封建王朝的终点,而我们今后的行程将越来越接近中华文明的起点。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被席卷世界的现代化浪潮击败的,而刚刚度过50年大庆的新中国已经充满自信地跃上现代化建设的潮头。
  在今后的20多天里,河北、河南、陕西、山西……4000公里行程,记者将跋涉于秦汉的烟尘和唐宋的风中,在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带探寻五千年文明的脉络。半坡遗址、尧庙黄陵、郑州商城、晋侯墓地、龙门石窟、咸阳故道、平遥古城、解州关帝庙、平山西柏坡……还有殷墟震惊世界的甲骨文发现、临潼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我们将踏访这些中国历史上如雷贯耳的文化坐标,风尘苦旅于是变成了一种强烈的期待。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外学者聚会第三届亚洲扫盲论坛
  本报北京10月18日讯为广泛交流各国扫盲的教育经验,推动亚洲地区扫盲教育发展,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扫盲教育研究所今天在京联合举行第三届亚洲扫盲论坛。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国十分重视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一切有益的经验,并愿与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各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为实现世界全民教育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在主题报告中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扫盲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他说,我国扫除文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经教育部评估,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了现阶段国家规定的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累计有2500多个县(市、区)通过省级政府验收;成人文盲率降为14.5%,其中青壮年文盲率降为5.5%。吕福源指出,当前中国扫盲教育面临的形势仍很严峻,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盲率偏高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因此,中国政府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保质保量地做好扫除文盲的各项工作。
  论坛将举行5天。主要来自亚洲以及欧美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代表和中国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专家学者参加这次论坛。(乔新)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教育部团中央本报海外版联合召开表彰大会
  胡楚南优秀大学生奖学金颁奖
  本报北京10月18日讯记者董洪亮报道: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今天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第三届胡楚南优秀大学生奖学金颁奖暨表彰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团中央第一书记周强、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丁振海和胡楚南先生等向清华大学冯文毅等10名胡楚南优秀大学生奖学金最佳奖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郑宵等100名优秀奖获得者颁发奖牌和荣誉证书。
  获第三届胡楚南优秀大学生奖学金的110名学生,是从今年获得全国三好学生、全国优秀学生干部及其标兵荣誉称号的216名大学生中遴选的。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代表教育部、团中央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在讲话中希望获奖学生和全国大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希望广大青年学生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培养创新精神,要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提高和完善自己,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阔的知识面、富于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希望青年学生加强实践环节,投身社会实践,培养全面素质。
  胡楚南先生是香港企业家,现任香港胡良利万益珠宝行董事长。他长期关心、支持内地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胡楚南优秀大学生奖学金每两年评选一次,今年是第三届。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费孝通文集》浓缩一代学人辉煌
  本报北京10月18日讯记者祝华新报道: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学者之一费孝通的14卷文集新近由群言出版社出版,民盟中央等今天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出版座谈会。学者冯之浚在座谈会上深情地说,今天和将来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可能超过费老,但谁也绕不过费老。费老的学问不是照搬某些概念,而带有浓厚的乡土味道,真正的学问就要从草根中生长出来。
  《费孝通文集》收录费老从1924年到1999年间几乎所有重要专著、论文和随笔,共450万字,包括著名的《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及晚年对“苏南模式”、小城镇等问题的研究成果。他大半辈子勤奋、坎坷而又硕果累累的学术生涯,尤其是23次踏访故乡吴江的执着,都可以用“志在富民”4个字来概括。这也是他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的写照。
  王光英、布赫、丁石孙、钱伟长、卢嘉锡、雷洁琼出席座谈会。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承历史优良传统展20年修志硕果
  全国新编地方志成果展览会开幕
  本报北京10月18日讯记者孟宪励报道:为期6天的全国新编地方志成果展览会今天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李铁映,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组长王忍之,以及雷洁琼、邓立群等参加开幕式。
  新编地方志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修编纂的地方志,我国真正大规模地新编地方志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次展览就是集中展示了我国这20年新编地方志的成果,是全国10余万方志工作者献给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一份厚礼。
  展览会共展出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中央42个有关部门的新编地方志成果,计有省、市(地)、县三级志书近4000部,加上部门志、行业志、名山大川志、方志理论著作共10000余种,约40亿字。
  我国素有编修方志的良好传统,现存留1949年以前的志书达万种以上、10余万卷之多,占今存古籍总数的1/4强,已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按照规划,预计到本世纪末至新世纪初,本届志书将编纂新志书6000部,总字数将达到50亿字以上。
  展览会是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与中国革命博物馆联合举办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科协首届学术年会在杭召开
  十九位青年科学家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
  本报杭州10月18日电记者贾西平报道:中国科协首届学术年会今天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举行。这是中国科协自1958年成立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综合性学术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和科协的3000多名代表参加这次盛会。
  这次年会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中国科协副主席张玉台说,本次会议的主要宗旨是,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国科协在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主力军作用,把我国充满活力的科技事业推向21世纪,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
  在今天举行的学术年会开幕式上,19位年轻的科学工作者被授予“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奖项包括“实用工程奖”和“成果转化奖”两项。其中刘志红、邓建军等15人为“实用工程奖”获得者,钟耳顺等4人为“成果转化奖”获得者。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和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省长柴松岳等出席了开幕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