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摄影)
专栏:

  革命老区展新颜
  聚焦洪湖看蓝田
  “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
  洪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谱写了壮丽的历史篇章。如今,200多处革命遗址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洪湖儿女创建的一个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基地——湖北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在当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首府瞿家湾崛起。从1993年起,蓝田公司先后投资7000万元,建成一个集农副产品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旅游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经营实体。它被人们称为农业产业化的一面旗帜。
  金秋时节,来自北京和武汉的一批摄影工作者聚焦洪湖看蓝田,深深地为瞿家湾欣欣向荣的景象所感动。放眼洪湖之滨,万顷荷田随风飘香,千亩鱼塘碧波荡漾,畜禽养殖场人勤畜壮,研究所里中外专家促膝磋商。5000多名意气风发的蓝田人勇于接受市场的挑战,年销售额18亿元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运往世界。收入摄影家镜头的不仅有洪湖秀丽的景色,更有蓝田人的开拓精神。现选登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摄影:高帆吕相友江志顺李振盛
  贾连成李晓祥张雅心(附图片)
  ↓保存完好的瞿家湾红军街成为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瞿家湾,昔日的湘鄂西根据地首府,今日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洪湖列宁小学培育着洪湖新一代。
  ↑革命老区的发展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蓝田先后建成饮料、食品、制罐等现代化生产线。
  ←利用洪湖自然优势,发展莲藕种植。丰收在望的万顷荷田,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旅游者。
  →蓝田集团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道路,带动了洪湖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今年1月至7月实现产值8.8亿元,上缴利税2.3亿元。图为畜禽养殖公司现代化养殖场种猪场一角。


第8版(摄影)
专栏:

  默默奉献的“西海舰队”
  在我国的大西北、远离大海的陆地上,有一支默默无闻、奋斗了30多年的部队,被海军官兵亲切地称为“西海舰队”,这就是海军装备技术部驻西安地区军事代表局。他们肩负着海军多种装备的研制监造任务。几十年来,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为共和国的安宁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近年来,为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包括军事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他们针对承担任务的具体情况,着重抓了质量观念转变、法规制度建设、综合素质培养和质量体系监督等方面的工作,使军品质量得到了保证。现在全局上下正齐心协力,在新型武器装备研制监造中,逐步实现着海军装备事业在自己手中的腾飞。(附图片)
  图①:“西海舰队”的领导正以不断强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续写着“西海舰队”的新篇章。
  图②:海军驻20所军代表室总代表任志久(右)对新同志的成长十分关心。
  图③:驻408厂军代表室总代表马群对军检验收工作一丝不苟。他说,这项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
  本报记者徐烨摄影报道


第8版(摄影)
专栏:摄影报道

  古港雄风又重振
  福建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始点。早在唐代,泉州港已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南宋时期,泉州港对外贸易居全国首位;元时,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之为“世界最大贸易港”。由于历史的原因,明清以后,泉州口岸逐渐衰败。是改革开放的大潮,唤醒了千年古港。1983年1月1日,泉州港恢复对外籍船舶开放,历尽沧桑的泉州港重新焕发了青春。
  近年来,泉州市港口发展迅速,全市拥有500至10万吨多用途码头19座,大中小泊位37个,年设计吞吐能力1600多万吨,形成大中小泊位齐全,专业货主和商业性码头相配套,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码头群体。全市拥有海港一类口岸三个,即泉州港、肖厝港、福建炼油厂专用码头,二类口岸8个,台轮停靠点6个。1998年海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100万吨,跨入全国大型港口行列。目前,泉州市口岸正进一步加大开放步伐,完善口岸功能,增大辐射范围,提高综合效益,以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
  黄必贤摄影报道(附图片)
  ↑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湾后渚港,如今一派繁忙景象,一座现代化的港口巍然屹立,集装箱货场琳琅满目。
  ↑今日,繁忙的泉州湾后渚港。
  →1974年8月,在泉州湾后渚港发掘出的宋代古船,展示出了泉州港昔日的兴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