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

  艺术与自然:平衡的生存
  ——记第二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
  何香凝美术馆馆长任克雷
  在筹办“第一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时,我们就已经为这个展事确定了一个较高的社会目标和学术目标,那就是,既要使这个展览成为华侨城文化生态建设的有机部分,也要使它成为展示中国具有创造力的当代雕塑艺术和推动中外当代雕塑学术交流的一个场所。
  “第二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是通过这样几个有机步骤来完成的:首先,我们依照国际当代艺术展览的惯例,第一次聘请了展览的学术主持人,负责展览的学术定位和学术组织工作。我们还完善了展览组织机构和学术机构,吸收了包括雕塑界、建筑界、艺术批评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和具有国际策划经验的策划人共同组成展览的组织和学术班子,使展览具有更为广泛的权威性。其次,这个展览还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平衡的生存:生态城市的未来方案”。这个主题强调雕塑艺术在现实生态中的能动作用,强调艺术与人类和自然的平衡关系。强调这个主题对华侨城乃至深圳特区这座新兴的现代城市具有更为独特的意义。明年是深圳特区建立二十周年,深圳特区的成功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将文化建设、生态建设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它们之间必须保持一种高度的平衡,一个缺乏文化含量,公民素质和生态建设滞后的城市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当代文明首先是一种公共文明、公众文明。这届展览我们将展场安排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还邀请艺术家在现场进行创作,这将有利于市民和游客直接感受艺术气氛,实现与艺术家直接的交流。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过程进一步提高华侨城城区的文化内涵并作为文化旅游城的形象特征,使展区成为华侨城、深圳市的一个新的文化景观。其三,为使展览逐渐过渡成为一个标准的国际性展事,本届展览还投入了很大财力和人力,特邀了几位声誉颇高的外国艺术家和海外华人艺术家参展,当然在选择邀请这些艺术家时我们既考虑了他们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也考虑了他们的作品与本届展览主题的有机联系。这次展览的另一件有意义的事是,通过展览我们实现了中国两岸三地艺术家的一次学术交流,国际知名的台湾艺术家朱铭先生和香港、澳门的年轻艺术家的参展都为这次展览增添了团圆式聚会的气氛。我们希望在下一届展览中有更多港、澳、台艺术家参展,使展览成为两岸三地文化艺术交流的一种新模式。
  “第二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的举办,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和澳门回归前夕,今年又刚好是国际生态旅游年,而展览期间我们还迎来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的开幕,这些都为这届展览提供了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讲,多元、繁荣的中国当代文化和艺术也是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历史见证和结出的丰硕成果。(附图片)
  压题雕塑:弧贝纳·维尼(法国)
  倾斜的苹果(雕塑)喻高(北京)
  镜(雕塑)陈可(北京)
  镜子树(雕塑)朱焯信(澳门)
  鱼戏浮石(雕塑)展望(北京)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

  北宗风骨
  河朔气象
  ——苗重安的山水画道路
  程征
  与同代中国艺术家的成长环境一样,苗重安也是在中国传统与西洋画法两只巨手交握的过程中被塑造成型的。
  1960年,按照国家“抢救传统”的文化战略,刚毕业留校任助教的苗重安被西安美术学院委派到上海中国画院拜贺天健先生为师。
  贺先生并不把苗重安看作私家弟子,而是怀着对民族艺术的强烈责任感向年轻一代传递接力棒的。于是,这一位出身苦寒农家的青年学子,又在上海拿出当年在老家运城盐池里担盐的劲头——在艺术上也玩起命。每天五时起床,背一首唐诗,早餐吃一点开水泡饭,然后开始临摹古画,从早到晚;每晚十时后读古代画论。那情景,真是“敲骨吸髓”般往传统里钻。
  事实上,苗重安后来并未像贺天健先生所期待的那样“国粹”化。在审美态度上,他将北派山水的“真山水”、“贵似得真”之“真”与西洋画的“写实主义”之“真”融合起来,以自然山川的客观之美为美。在制作方法上,他将北派山水的“构研之法”与西画的主题性绘画创作方法相融合,像主题性人物画创作一样,选择题材、沉于构思、推敲构图、搜集形象,并对本无常形的山、石、水、树等等运用笔墨和色彩来作典型塑造。
  有人称这种与文人墨戏全然不同的山水画为“画家画”。此法不利恣意纵情,却有利于河岳千钧的布势,英雄般的山川形象塑造。这为苗重安力图追求的河岳气象提供了恰当的艺术形式载体。
  后来,当艺术时流为张扬自我个性精神而淡化艺术作品的社会性精神属性的时候,苗重安偏偏觉得必须在自己的山水画中寄寓崇高的民族精神。或许“聊写胸中逸气”者是把社会性精神化作了个性精神形式,而苗重安则主张把个人精神汇入社会性精神中去。他说:“自我,有大我、小我。艺术家若没有大我,等于没有魂,但他不融入大社会,就成了狭隘的小我。”“中国经历几百年落后之后的重新振兴是主题曲,四王吴恽已不足以表达时代的雄大。”因之他决意“要找到一种适当的壮美河山来表达这种精神”。
  他期望自己的山水画能够将北方自然景观的壮伟,历史社会人文精神的壮伟,与当代民族精神的壮伟铸为一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终于把创作题材锁定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他立言自励:“为黄河立传,写华夏之魂。”开始了数年不知倦怠的万里黄河之旅。
  从黄河之源到汇入东海,苗重安一路只拣最富有历史含义的河岳景观一段段地截取、一段段地写生塑造,从北派山水的风骨一路画去,展开了一条伟大河流的全景图,也展开了一个伟大民族的自尊。(附图片)
  上图:龙门春晓(中国画)
万里黄河千古流(中国画)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走笔

  需求与动因
剑武
  中国艺术博览会到今年已经是第七届了。这个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新生儿到此似乎成熟了——这成熟的标志就是她终于离开了众人的扶持,独自前行。
  前六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先后由文化部艺术局、文化部办公厅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或参与主办,这一届则由中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独家操持。从政府行为转换为学术行为,又由学术行为转换为公司行为,中国艺术博览会的这个演化过程,也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演化过程,政府由办到管,学术从外到里,这曲线的变化似乎是从高往低的降落,却是落到了实处。毕竟,市场就是市场。
  出台伊始,中国艺术博览会即以市场方式运作,但其旗帜却是政府的、学术的。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人士、还是美术界专家,都希望她“成为展示我国优秀艺术的一个窗口,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满足这些良好的愿望,中国艺术博览会的承办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自上而下的政府需求满足了,外部附加的学术需求满足了,市场本身的发展却是歪歪扭扭,买卖双方虽然面对面,中间却不无隔膜——双方的距离不仅是价格的悬殊,而且还有审美取向的擦肩而过。
  在匆匆起步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中,文化部批准并由主管部门主办的中国艺术博览会自然有着浓重的官方色彩——培育市场,也从中逐步找到规范市场的依据。六届中国艺术博览会的年年爆满与届届轰动,以及从中展露的涉及市场、法律、税收、创作态势、收藏行为及心理等一系列课题,使政府有关艺术品市场的管理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中国艺术博览会本身却是依然故我,其本身的活力无从展露。
  中国艺术博览会的组织者坚持邀请美术界、文化界人士全程参与,从学术活动的主持、展区的分割、展主资格的确认、展品水准的评估到总体态势的分析与市场行为的引导。与此同时,美术理论界、思想文化界一直热切而又认真地关注着中国艺术博览会的进展。但是,以往的学术参与,带有明显的外部干涉成分,从中国艺术博览会内部反映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诸多问题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或者说,因为中国国情导致的中国艺术博览会的某些变形并没有达到一定的学术高度,由此而产生了参展作品的低水平聚集与一些学术界人士的拂袖而去。
  政府部门与学术性团体的相继退出,使中国艺术博览会直接面对市场。殊不料,本届中国艺术博览会不仅保持了展位爆满、成交不菲,且有一定增长的势头,更有台湾画廊协会的大举入展,陶瓷艺术品热销等新的气象令人欣喜;更为重要的是,画廊与机构展位多逾七成,接近发达国家艺术博览会的学术水准。画廊业的大举而上——这种有着一定自发性的火爆现象是一种市场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无疑说明,中国艺术品市场学术选题的确定并非来自“应该怎么样”,而是来自“它是怎么样”,实践的命题虽然难以系统化,却是鲜活的——令人兴趣盎然。它无疑说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更有着市场运作的一般规律,只是我们对此知之甚少。发自肌体内部的活力虽然不及外力的强大,难以产生爆发性的效果,却是可能源源不断——而这也许才是中国艺术博览会以及中国艺术品品市场生生不息的动因。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民居精华

  门启洞开又一层
  耿彦波
  在中国古建筑中,院与园是两个不同的建筑与艺术范畴。造院讲究的是礼仪等级,造园追求的是诗情画意。山西省灵石县的王家大院将造院与造园融为一体,以园造院,院在园中,别有洞天。
  王家大院选择了一片负阴抱阳的黄土坡依山而建,使如此庞大的建筑群平添了空间的起伏变化,避免了平面的呆板,达到了自然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融合与统一,“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整个建筑外面看似封闭,内部却十分开放。尽管也是高门深院,给人的感觉却是通体的明朗。步入其间,你会发现,整个大院由门、窗、甬道将每一个空间串联起来,院与院之间或石阶相连,或幽径相通,或隔窗相望。回廊甬道曲曲折折,有的露在明处,有的藏于暗中,使人难以测其深浅,“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形成千变万化的丰富的建筑空间层次,创造出深远的意境。游历其中,给人一种“阶穷道尽疑无路,门启洞开又一层”的美感。
  建筑是人们生命的文化形态和存在方式,是屋主人品的外化,所谓“三分匠,七分主人”是也。王家文人士大夫兼儒商的艺术观、审美观,深刻地影响了建筑的立意、构思和设计。王家在造院时,将北方的粗犷与江南的灵巧糅为一体,处处追求园林的画意,无论是动是静,或是在屋内隔窗凝视,或是在曲径独自徘徊,或是在亭阁登高望远,处处所见皆景,或玲珑、或萧疏、或幽深、或博大,如同身在画中,进入“居于儒,依于道,游于禅”的意境。中国民居艺术馆(王家大院)供稿(附图片)
  王家大院一景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

  囊括万殊右军帖
  恢弘八极老子言
  (行书) 翟德年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风景线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美术馆藏品选》出版
  为展示百年来中国美术的成就,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中国美术馆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于近日在中国美术馆联合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陈列开幕式暨《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美术馆藏品选》画集出版首发式。此前,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和中国美术馆三方携手合作,从数万件馆藏作品中精选出五百二十余幅代表性作品结集出版。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风景线

  庆祝国庆五十周年文化部系统名人名家书画展
  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庆祝国庆五十年文化部系统名人名家书画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风景线

  北京—广东书法联展在京举行
  为庆祝国庆五十周年,由北京、广东两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此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彭利铭)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风景线

  纪念何海霞先生逝世一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由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纪念何海霞先生逝世一周年座谈会”八月五日在北京中国画研究院举行。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风景线

  《齐白石艺术研究》出版
  由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编辑,商务印书馆印刷并出版发行的《齐白石艺术研究》,从齐白石的绘画、诗文、篆刻、书法诸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鲁译元)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风景线

  中华振兴世纪鼎落成
  为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该国史学会和北京圆明园三家联合发起,在圆明园中央广场竖立起一座中国历来最大的青铜鼎——中华振兴世纪鼎。该鼎高五点六米,连同汉白玉底座高六点六米,雄伟壮观。该鼎以中国商代著名的司母戊方鼎为蓝本,采纳我国考古、历史、建筑等方面专家意见,既保持传统风格,又具有时代特色,集我国历代宝鼎之精华,显示出一种庄严、尊贵、鼎盛的气势。为纪念这座中国最大青铜鼎落成,主办单位特意制作了一千九百九十九座二十六厘米高、设计精巧、工艺精美的青铜收藏鼎,青铜收藏鼎统一编号,由公证处公证,颇具收藏价值。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风景线

  《笔伴戎马行》出版
  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推出的“名人谈艺”丛书李铎卷《笔伴戎马行》一书日前出版发行。这本设计新颖、装帧精美、内容翔实、文图并茂的专著,是李铎先生历经一年时间完稿的。作者紧扣一个“谈”字,比较系统地回顾总结了自己的艺术历程、艺术思想、观点、方法及艺术活动。(彭利铭)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风景线

  张强师生书画展在京举行
  张强师生书画展于近日在中国美术馆画廊举行。来自冰城哈尔滨市的十五名小书画家在青年书画家张强的带领下,将他们精心创作的一百五十余件作品献给首都观众,作品以不同的创作手段表现了北大荒的风土人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风景线

  李瑞祥油画展举行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澳门发展与合作基金会等协办,何厚铧等人赞助的“李瑞祥油画展——澳门历程”近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李瑞祥一九六五年毕业于广州美院油画系,一九八二年移居澳门。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风景线

  《张骏画集》出版发行
  《张骏画集》近日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发行。擅长国画人物创作的张骏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公安部机关书画协会副会长。(志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