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

  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建设制度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赵勇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团中央联合民政部、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开展了创建“青年文明社区”活动。这项活动以城市社区(街道、居委会)为基本工作范围,以青年为主体,以社区团组织建设为基础,以提高社区文明程度为目标,发挥青年在城市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三年多来,各级团组织在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动员青少年积极参与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管理和社区教育等方面的社会事业,既促进了文明社区建设,又提高了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既加强了新时期群众工作,又加强了基层团组织的建设,显示了“青年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强大的生命力。
  最近,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社区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邻里和学校环境。”党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这为深化创建“青年文明社区”活动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深化创建活动的关键是要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建设的制度。
  建立青少年参与制度,要遵循社区发展的基本规律
  经过2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我国城市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政府从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城市管理职能和服务重心下移,大量的社会事务转移到社区。社区建设正在成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青年应该在社区发展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建立青少年参与制度,就是要根据社区发展的基本规律,把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建设的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把社区青少年组织纳入社区管理组织框架之中,把“青年文明社区”的工作目标、服务项目等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的总体思路融为一体。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青年流向与分布的巨大变化,下岗青年、待业青年、外来务工青年、待分配的大中专学生等青年群体,常年生活、居住在社区,青少年学生每年有160多个节假日生活、学习在社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社区,但又游离于社区传统组织架构之外,迫切需要“社区照顾”。除此之外,即使有单位的人在8小时之外也有多元的社区角色,迫切需要社区提供帮助。因此,我们要在社区建立团委或团支部,把流失的团员找回来;要建立青年工作委员会,把社区青年工作资源整合起来,齐抓共管;要建立社区少工委,把少年儿童在社区组织起来。这是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制度的组织保证。
  建立青少年参与制度,要构筑双向服务体系
  青少年和社区的互助互动不是单纯的社会交换,而是相互间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是一种共生存、共发展的关系。一方面,青年是创建“青年文明社区”的重要推动力,是社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力量,他们可以围绕社区难点、热点带动群众,为社区文明程度的提高发挥基础作用。另一方面,青年需要在社区建设的实践中经受锻炼,需要在参与社区服务和建设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需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因此,创建活动必须以双方受益为出发点,构筑两大目标体系。一是青少年服务社区的目标体系,从社区实际出发,制定文化服务目标,使楼道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家政服务目标,使优质服务深入千家万户;安全目标,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确保社区平安;卫生目标,不断改善社区卫生面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等。二是社区各个方面服务青年的目标体系,包括确立青少年社会实践目标,使青少年社会实践经常化、阵地化、制度化;弱势群体援助目标,帮助有困难的青少年走出困境;维权目标,清除社区黄赌毒,净化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环境,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教育培训目标,开展下岗青年、待业青年、外来务工青年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文明素质等。
  建立青少年参与制度,要建设有自我运转能力的阵地和设施
  文明社区的条件包括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治安良好、生活便利、关系和谐等诸多方面,在这样一个目标体系中,服务阵地、活动阵地及其相关设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它是社区居民学习、娱乐、交往的场所,是培养居民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的重要载体;是青年服务社区、社区培育青年的有力依托;是创建活动得以持久发展的硬件保障。在建立青少年参与制度过程中,必须把阵地和设施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要遵循社区发展的自主性、互助性和社会性,充分利用社区单位的组织、行业和资源优势,形成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事务共管的格局;要建立由社区志愿服务站、社区家政服务站、社区文化广场等组成的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建立由青少年维权受理站、社区就业培训学校、青少年读书站等组成的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努力做到社区和青少年双向服务的统一。要以办事业的精神和方式,采取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办法,构建服务基地和设施市场化运作发展模式。
  建立青少年参与制度,要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良好的机制是创建活动的内在要求和生命力所在,它不仅关系到活动水平的高低、服务质量的好坏,而且对创建活动能否持之以恒深入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区服务和建设具有时效性、固定性、针对性和不可或缺性,只有在政策、激励、监督等方面建立起符合社区发展的内在机制,才能保证社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发展。这种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在党政领导的支持下,把创建活动纳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部署之中,形成创建活动的政策保障机制。其次,要把创建“青年文明社区”活动纳入文明城市、文明社区的考评范围,把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与建设纳入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奖励体系,逐步形成以“青年文明社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社区文明家庭”、“社区优秀青年志愿者”、“社区十佳青少年”等荣誉称号以及与之相关的奖励为内容的激励机制。三是由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等组成监察委员会,对任务目标、项目实施、创建效果、荣誉保持等进行全方位的考评、监督,建立创建活动的约束机制。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

  巩固发展“青年文明社区”建设成果
  龚全益
  三年前,全国第一个“青年文明社区”亮相京城,曾引来种种疑问:“街道是老太太的天下,青年能干什么?能干多久?”三年后的今天,创建“青年文明社区”活动已经在全国普遍展开。各地团组织在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动员组织青年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建设,发挥了青年在城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
  把握社区群众基本需求,确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服务项目,把优质服务送到千家万户。创建之初,各地团组织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确立了社区治安、环境卫生、再就业服务、文化生活等服务项目,建立青年服务社区的目标体系。以社区青年服务中心为阵地,通过文化服务,使社区文化持续健康地发展;完善家政服务,为社区群众分忧解难;强化安全服务,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确保社区平安;开展卫生服务,不断提高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哈尔滨市道里区同江街道2000多名志愿者组成了11支社区服务小分队,红霞摊区“送货郎”小队只要打一个电话,食品、百货等生活必需品就会送上门,受到居民的普遍欢迎和称赞。
  培育社区理念,推进居民从邻里相识到社区互助,带动群众共同参与社区服务和建设。以“用我们的爱心和双手共建温馨美好的家园”为理念,社区团组织广泛开展社区形象设计和社区精神的宣传,增强广大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长春市重庆街道团委和派出所共建“邻里相识相助俱乐部”,摆上几张桌子、椅子,左邻右舍闲时来喝茶聊天、打牌下棋,居民们说:“你的家,我的家,互相照看,小家变大家。”沈阳市南湖街道的居民,不仅家家都有一张“邻里相知互助卡”,而且社区团委还为21家特困户建立了一对一互助服务,30多位需要特殊照顾的老人都和邻居接上了“邻里连心互助铃”。
  整合社区资源,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服务,使社区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青年志愿者社区行动”通过协调多方面力量,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婚恋服务、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法律援助、失足青少年帮教等服务项目。通过援助青少年弱势群体,帮助有困难的青少年走出困境,使他们健康成长;建立“社区青少年维权岗”,清除社区黄赌毒,净化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环境;开展“千校百万”外来务工青年培训和下岗青年再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文明素质。北京市北新桥街道以社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为依托,举办青少年自护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法制和自我保护教育。福州市王庄社区从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入手,开办文明市民学校,设立青年技能培训站,为辖区内下岗、待业、外来务工青年开办了电脑、电器维护、烹饪、插花等培训班,社区青年就业指导中心为他们成功介绍工作361人次,该社区连续三年成为无失业社区。
  创建“青年文明社区”活动目前仍处在起始阶段,如何更好地组织青少年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中发挥作用,是今后一个时期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激发了各级团组织创建“青年文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将进一步推进“青年文明社区”活动的开展。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

  榕城社区新事多
  1996年,福州市东街街道军门居委会团支部悄然诞生,通过注册、走访,寻找回流失团员和“口袋团员”21名。目前,福州市通过各种途径,建立各类社区共青团组织152个,找回流失团员、“口袋团员”近万名,为开展创建“青年文明社区”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力依托。
  在王庄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热线电话不时响起,青年人来来往往,一派繁忙。这个服务站下设13个服务队,随时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设立在军门小区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确定了生活有特殊困难的重点帮扶对象12户,定期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住在小区9座的王胜荣夫妇均为聋哑人,孩子学习无人管,服务站的青年志愿者主动承担了义务家教的工作,定期上门为孩子辅导功课,王胜荣夫妇感动得逢人便竖大拇指。
  福州市的青年志愿者在社区显要位置设立了“社区服务网络图”,公开承诺服务项目、内容和形式,开展了家电维修、维权帮救、就业指导等多种服务。1998年5月,福州市青年志愿者“110”社会联合行动正式启动,向全社会推出了家电维修、疏通管道、开门锁等便民服务,成立了青年志愿者“110”联动中心和各社区联动点,组建三支专业联动服务队,24小时电话值班。到去年底,联动服务队共受理求助电话1600多次,办结率达到了100%。
  “社区青少年维权岗”在去年上半年还是新生事物,如今在福州市已有10多个。“维权岗”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维权帮教、扫黄打非、法律援助、缉毒等活动。有的社区还聘请青年法律顾问,开通热线电话,为社区青少年排忧解难。
  宁化路社区是下岗职工较集中的区域。去年,社区开办了6期家电维修、电脑等培训班,培训下岗青工1351人次。目前,全市建有社区外来务工青年和下岗青工就业培训中心5个、培训站23个、流动培训点56个。
  王庄、宁化路社区团组织举办的社区文化广场和大家乐舞台,每逢重大节日,都要为社区群众献上赏心悦目、雅俗共赏的节目。在福州市像这样集园林艺术、活动休闲、文化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敞开式的“社区青年文化广场”共有8个。(闽青)(附图片)
  福建福州市王庄社区团支部积极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家政服务。图为青年志愿者为居民义务维修家电。
  左图:辽宁沈阳市南湖街道青年服务中心招募的青年志愿者为社区居民维修热水器。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

  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
  今年3月,青岛市南区团委推出了以植绿护绿为主要内容的“绿色行动”,得到广大少先队员的支持。市南区20余所小学的1500名雏鹰假日小队队员组成红领巾志愿者护绿小队,把校园、居民区周边的花坛、绿地全部认养下来,并为其起了名,挂了牌,定期去护理。他们还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动,即孩子带动家长共同参与环境美化。家住龙江路37号甲1号楼502室的曹茂萍在儿子的带动下在信号山附近种植了一棵象征家庭幸福的纪念树,每天晨练时,都去看看,浇浇水,除除草,让小树和孩子一起成长。
  “小小电池不起眼,可对环境危害大,请您扔进回收桶,保护环境靠大家”。这是市北区少先队员在回收废电池活动中传唱的一首儿歌。如今,走进市北区的机关、学校、医院、居委会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特制的废电池回收桶和旁边竖立的少先队员做的宣传牌。
  为了减少口香糖对城市的污染,3000名少先队员不仅将“不要乱吐口香糖”的倡议书送到广大市民手中,还认真清理地面上的口香糖残迹。孩子们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和感染着周围的人们,带动着文明新风吹向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4月3日,辽宁路街道办事处红领巾理事会正式成立,随后,在14个居委会成立了分会。他们向社区的少先队员发出“争当社区小主人”的倡议,还设立了红领巾热线电话,每个周六下午4时至6时,社区辅导员轮流坐在电话旁解答队员提出的问题。社区内有42名特困生,队员和他们每个人结成对子。在社区的“困难家庭子女兴趣学校”,这些特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素质教育。目前,市内4个区已成立了51所类似的学校,有1400多名孩子受益。(鲁权一)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

  假日团支部服务显身手
  提起社区团队组织,北京西城区汽南小区假日团支部别具特色。组建伊始,就有近200名社区内的大、中学生团员及20余名外来青年到社区团支部登记建档。在社区假日团队组织下,假日里,团员、少先队员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或参加环境整治、养绿护绿,或进行科普宣传、参观科技展览。西城区还开展了“一带一”活动,即一名团员或少先队员带动一名家长参加社区环境治理。
  西城区青少年文明社区建设,力求有自己的特色。在“花之伞——青少年问题心理咨询热线”,64名北京师范大学的青年志愿者每逢双休日就会坐在热线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咨询服务。“社区生活大百科课堂”是西城区共青团组织倡导健康与文明的固定阵地。
  青年岗位能手阴亚斌不仅在岗位上叫响了“要买VCD,请找阴亚斌”的口号,还凭着维修电器的好技术和一副热心肠,成为许多居民都认识、都喜爱的小伙子。98岁高龄的陈雨岱老先生,家里的电器一出毛病,就会找小阴维修,他俩成了忘年交!陈老先生逢人便说:“就是这个小本子帮的忙!”“小本子”是指《西城区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服务手册》,西城区月坛、阜外、石桥、二龙路等街道的居民家中几乎都有这本开列了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服务项目、服务时间的手册。一年来,“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巡回服务团”已开展10余次大型巡回服务,社区居民近千人次享受到了青年岗位能手优质、文明、便捷的服务。(金城)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

  “时间银行”进社区 “红红姐姐”架心桥
  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虹储小区居委会开设了一个“时间银行”,小区内志愿者为别人提供服务的时间都“存”到这个“银行”中,在志愿者本人或家属需要帮助的时候,就能从“银行”连本带息把自己“积蓄”下来的“时间”取出来用。现在,这个有1002户居民的小区里,“时间银行”的“储户”达到757户,其中青年人占到六成以上。
  这个覆盖全小区,能让每个人受益,又需每个人参与的服务网络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时间银行”正式推出之前,小区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上海市储运公司总经理丑建夫妇工作繁忙,儿子偏又发起高烧,天天得上医院吊盐水。生意耽误不得,孩子谁来管?居委会主任说:“小区自己管。”小区里的医务工作者上门服务,小家伙躺在家里边看电视边治病,不哭不闹,丑经理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丑经理跟居委会干部表了态:“我能为别人做什么,尽管开口!”
  受这件事情的启发,越来越多的居民推开自家原来紧闭的铁门,参加社区服务,而青年人又成为这支队伍中最活跃的群体。在小区公共橱窗里公开地址和特长的22个人中,有12个是青年人,教师、医生、检察官……通过“时间银行”这个纽带,虹储小区变成了一个大家庭。
  “你好,我是红红姐姐。”每周六的上午,一位青年女性都会守在电话机旁接听8611121121这个面向全市的声讯专线,她就是临汾路街道团工委书记孙红。
  孙红从1994年开始开通了上海市第一个由街道团工委书记主持的公众信箱——“红红姐姐”信箱。这个信箱已成为社区内许多回沪知青子女和困难家庭子女的“心灵家园”。
  和所有的回沪知青子女一样,刘波刚回到上海时感到很迷惘,他给“红红姐姐”写去了求助信。孙红当夜回信道:“上海是一座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她会给年轻人许多学习和发展事业的机遇。你一定要正视困难,努力学习,立志扎根上海,为父母争气,为回沪知青子女争光。”如今已从上海工业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并踏上了工作岗位的刘波,仍忘不掉“红红姐姐”在他最迷惘时给予的真诚帮助。
  13岁的莫莉亚是江杨小学五年级学生,父亲下岗,母亲患尿毒症经常要到医院做血透。虽然小莫莉亚读书特别用功,但因为家境困难,连基本的学习用品也买不起。“红红姐姐”信箱把“心桥”架到小莫莉亚心上,组织社区内的团员青年与她结对子。现在,莫莉亚不但学习认真、孝敬父母,还像“红红姐姐”那样关心、帮助其他同学。为了“爱心”的延续和更广泛地传播,孙红着手建立了一个由青年教师、青年法官、团干部等优秀青年组成的“红红姐姐”信箱和声讯网络,使社会真情流淌到每一个渴望帮助的青少年心中。(沪社)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

  “天天”叫得响 “拨一拨”就灵
  本报记者袁亚平
  位于甬江入海口的宁波市镇海区,涌动着青年志愿服务的浪潮。它是浙江各地市300多个以“天天”为统一品牌,以社会化、市场化为主要特色的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大潮中一朵夺目的浪花。
  在城区中心地段,有三家连锁的天天读书社。读书社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新书和杂志。前来借书的人还真不少,凭借书卡借书,不限次数、时间。天天读书社现有图书1万余册,会员3000多人。
  绿色顶篷、铝合金框架、玻璃窗,9个统一设计的天天社区服务亭,分布在居民住宅小区。服务亭除了图书出借、公用电话外,还有十几项免费便民服务项目:雨具出借,工具出借,急救包、针线包提供,行李寄存,自行车充气等。每个服务亭早上7点开门,晚上9点关门,无午间休息,无双休日。
  在天天社区青年志愿服务中心,服务网络、服务示意图、服务制度、服务宗旨等公开上墙,有办公电脑、服务电话、服务工具等,推出了管道疏通、水电维修、送水送气等10余项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中心实行有偿服务,合理收费,同时向20多个特殊困难家庭发放免费服务卡,定期为他们提供各种免费上门服务,还为全区180多名离休干部免费代换煤气。
  在镇海区,天天社区青年志愿服务中心、服务分部、服务亭,从前年成立至今,已为居民服务近5万人次。
  “您好,这里是81890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每当人们拨通这个电话号码,话筒那边总会传来这亲切的声音,使人倍感温馨。这是衢州市天天社区青年志愿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的热线电话。
  “换煤气是离休干部的老大难,但现在不用愁了。有了‘81890’电话,真是‘一拨就灵’,志愿者随叫随到,服务热情,方便极了。”这是衢州市政协离休干部傅春龄写给团市委书记信中的一段话。
  “一拨就灵,服务即行,奉献爱心,播洒亲情”,这是衢州市天天社区青年志愿服务中心的服务宗旨。他们坚持以“公益事业介入,市场经济运作”为指导思想,面向市区居民提供“天天送、天天修、天天租、天天家政、天天信息”5大类30多个服务项目,自去年5月开始运作以来,累计已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17万余次,其中为孤寡老人、残疾人、离退休老干部、下岗特困职工家庭提供无偿服务1.1万余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