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南开沃土育英才
  傲腾王学孝连洁
  南开大学,这所具有80年历史的著名高等学府,曾为我国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杰出人才,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当代科学界泰斗陈省身、吴大猷,杰出的戏剧家曹禺等均为南开学子。80载为国育英才,南开不仅以其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享誉社会,更以其独具魅力的育人环境塑造南开人的精神品格,培育南开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南开园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良田沃土。
  走进南开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将校园装点得美丽优雅的景观,表达出三个系列的校园文化观念: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纪念碑、南开创始人塑像、西南联大纪念碑为代表的校史系列,让学生了解南开光荣艰辛的发展史,从中自然生发出对母校的热爱;以记述日本帝国主义炸毁南开罪行的南开校钟、于方舟烈士纪念碑等组成的不忘国耻系列,警示学生毋忘国耻,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观念;以周恩来塑像、纪念碑、纪念室等组成的纪念系列,感召学生,为南开争光,树立一生“追求卓越”的观念。
  南开每年都要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新生入学和学生毕业都要鸣响校钟:“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的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张伯苓的名训悠悠而至,西南联大为中国教育史写下的光辉篇章历历在目,以此告诫南开学子不忘校耻、国耻,不忘南开不屈的奋斗、爱国敬业的精神,奋发学习,成才报国。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南开学子心目中有着极强的认同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以及“我是爱南开的”至深情感使无数南开学子为之感动和骄傲。每年“五四”、“一二·九”纪念日,同学们都要举行火炬接力赛,以表达南开学子以周恩来为楷模,以天下为己任的决心和信念。
  发挥南开深厚文化底蕴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校史、校训和爱国主义教育,以周恩来为楷模塑造学生人格,在学生中产生了成才报国的巨大动力。同学们以勤奋、踏实、刻苦的精神努力学习,形成了优良的学风,社会各界盛赞“南开学风,堪称一流”。
  南开的文化活动久负盛名。学校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将学校的学术活动既作为学者的活动,又作为教育学生的活动。
  最具影响力的要数“周末论坛”活动。每逢周五晚7点钟,南开大学主楼312教室总是水泄不通,精彩的话题都曾在这里出现,所讲内容涉及到当今中国和世界发生的几乎所有的热点问题。
  最具吸引力的是各种学术前沿讲座。校党委宣传部牵头主办的“南开名人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人士来校介绍最新学术动态以及各个领域的最新信息;“南开学术论坛”邀请陈省身等世界著名科学家演讲他们的学术创见及其治学之道;“博士论坛”由2—4名博士同台讲座,讲台上下精彩的演讲、尖锐的提问和激烈的争辩,启迪、激发同学们思考。
  最具感染力的还是由南开各学科名教授组成的“南开学人路”系列讲座,通过各学科带头人讲述自己学术成长的过程,将做人的原则,治学的方法、经验和教训介绍给同学们,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一面“借鉴之镜”,同学们也为老师们在治学道路上的执着精神所感动。
  据统计,南开大学近3年来举办各类讲座780余讲,听讲人数达20万人次,同学们从这些讲座、展览和演出中“感受到”的东西比“认知的”东西更强烈,同学们反映:“南开的文化活动充满激情和活力,使我们超越学科、超越书本来了解世界,认识社会,陶冶自己。”
  南开还鼓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以挖掘潜质,发展个性,锻炼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结合起来。利用当地优势,校团委组织了“改革开放在天津”主题实践活动,为滨海新区和开发区的建设献计献策,受到有关部门的欢迎。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第六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评选揭晓
  本报北京10月12日讯记者王向东报道: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评选在北京揭晓。他们是:四川省蒲江县大塘镇中心小学少先队员万伟,天津市西康路小学少先队员王杨(女),厦门市实验小学少先队员方佳佳(女),北京市体育馆路小学少先队员田飞,南京市凤凰街小学少先队员叶波(女),济南市经二路小学少先队员兰珍妮(女),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新衢小学少先队员刘哲辰,贵州省凯里市第七小学少先队员易雷(女),上海市曹杨二中少先队员陶晓隽(女),西安市钟楼小学少先队员海蒂。(照片自左上起)(附图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让历史成为国民智慧
  ——《中国通史图说》的魅力
  本报记者祝华新
  这是一部新概念的历史书:6000余幅书画、印章、碑刻、甲骨、简帛、青铜、陶瓷、玉器、钱币、地图、兵器、石窟、建筑、服饰、生产工具、生活方式等精品图片,配以100多万字的文字解说,把中华民族从仰韶文化到辛亥革命的5000年文明史全方位、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翻开刚刚面世的10卷本《中国通史图说》,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为主体的专家编写中的别开生面,九洲图书出版社印制上的精益求精,给世人一个惊喜:原来历史书不一定都要正襟危坐来读,它在发人深省的同时也可以赏心悦目、妙趣横生。
  雅俗共赏,创大众史学
  1940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中会见了刚刚抵达边区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嘱咐他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干部群众编写一部中国通史。晚年的毛泽东在中南海寓所的床上还放着好几本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善于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经验中汲取政治智慧,抓住中国社会的要害——农民和土地问题,以风卷残云之势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在新世纪的门槛前,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渐入佳境的历史时刻,江泽民总书记在给历史学家白寿彝的信中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风气,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有利于“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
  从范文澜在延安草创《中国通史简编》开始,先后出现了若干部中国通史著作,在几十年间发挥过重要影响。然而,随着岁月的推移,特别是文物考古的新发现,学术界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认识更加深入和丰满,以往的通史著作亟待补充、完善。而且,一些传统的历史著作尽管已经在普及性上作出努力,但毕竟还是以文字叙述为主,抽象议论较多,缺乏大量直观生动的实物图片。
  沿着范文澜等老一辈筚路蓝缕开辟的大众史学的方向,《中国通史图说》又作出了若干创新尝试。它不用或尽量少用专业术语,基本上不引用古文献原文,一律用作者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历史,特别是开了全书图文互补的先河。通史代表一个国家历史学的最高水准,尚且能走下殿堂,被粗通文墨的读者迎上案头,很有可能为今后人文社科学术著作的通俗化留下一块里程碑。
  左图右史,圆史家宿愿
  《中国通史图说》在参考借鉴郭沫若、白寿彝等史学大家及今年将结题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有关成果的基础上,又以大量无可争辩的文物图片,使读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了新的感悟:
  殷墟出土的一位叫做“妇好”的女将军使用过的一套青铜器提示,在3000年前中国女性就能与男子一样顶起“半边天”。
  春秋时期散失在吐鲁番的《论语》残卷,无声地诉说着中原文化与新疆地区的血脉姻缘。
  战国时期的猪、鸡、鱼、红枣、莲藕、菱角、荸荠、生姜,甚至还有那扁壶中穿过时空隧道散发出来的酒气,正是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的五彩斑斓和迷人芳香。
  汉晋时期人们骑象、掌灯、采桑、扬场、执秤等寻常起居图,与那时候的金戈铁马、投鞭断江同样令人神采飞扬。
  从唐代表现基督进入耶路撒冷城的景教壁画,和祆教的拜火坛塔,不难想见海纳百川的盛唐气象。
  宋朝的街市、酒楼、药店、理发店、府邸,还有盛装的妇女,使读者对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的最初繁华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从明朝高官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闲聊的留影,到清朝想象船儿安上翅膀在天空飞行的科幻图,分明能触摸到一颗与时共进、与天不老的民族魂!
  该书主编朱大渭研究员说,过去我们习惯于主要依据文献来讲述历史,而文献所记载的历史内容是基本固定的,作者只有详略、深浅和见解的差异,容易给人以重复、雷同的感觉,而且比较枯燥,了无生趣。名誉主编、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则告诉记者,中国历史学家有一个千年梦想,就是“左图右史”。文字描述再繁复曲尽仍有不如具体形象之处,只有文字和图像互相补充,才能最充分地说明史事。北宋流行的金石图录,就是以文物印证历史的最初尝试。但只有在现代绘图与摄影技术发明后,图文的配合才有可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历史学的资源分别来源于地上有字的文献和地下无字的文物。文物能对文献记载起到印证、补充和校正讹误的作用。地上存世的文献毕竟稀少,地下出土的文物却会不断增加。历史学者如果只是拘泥于文献记载,而不擅长让地下文物开口说话,难免有瘸腿之讥。尤其是随着史学观念的演进,通史从传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粗线条,一变而为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的浓墨重彩,图片更能大显身手。在每个朝代的“图说”之外,该书还在最后一卷附录了详尽的中国历史纪年表、大事年表、度量衡变迁表、历代职官表和历代地图,帮助读者轻松地把握中国历史的复杂经纬。历史学家吴晗当年谆谆忠告:“就得笑着脸给人讲历史。”今天先生地下有知,当感欣慰。
  一部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历史著作,就是这个民族精神不灭、薪火相传的征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社会林业工程走出成果转化新路
  中外专家举行研讨会深入探讨
  本报北京10月12日讯记者蒋建科报道:由国家林业局社会林业研究发展中心主办的’99社会林业工程暨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京开幕。来自五大洲的12个国家及国内的60多位专家参加大会并提交论文。
  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中国农学会名誉理事长卢良恕院士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江泽慧教授赞扬国家林业局社会林业研究发展中心主任王涛院士领导的ABT研究开发中心,自力更生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林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成功之路,创造性地完成了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成果转化。
  近年来,ABT研究中心还开发成功无公害非激素型的植物生长剂和与之配套的贮水膜,累计在677种植物上进行试验示范,总面积达114万公顷,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亿多元。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文物保护世纪行”将启程
  本报北京10月12日讯记者卢新宁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新闻采访活动——“文物保护世纪行”,将于10月15日拉开帷幕。这次活动将在新旧世纪之交这一特殊历史时刻,集中展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反映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文化风貌。
  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文物保护世纪行”活动,涉及河北、河南、陕西、山西4省的保定、石家庄、邯郸、安阳、郑州、登封、洛阳、三门峡、西安、咸阳、运城、侯马、平遥、太原等中国古代重要城市,总行程4000余公里。该活动将以宣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古代文明为主旨,全面展现建国50年来文物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本报将开设“文物保护世纪行”专栏。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奥斯卡奖得主肖永亮受聘北师大教授
  本报北京10月12日讯记者董洪亮报道:第七十一届奥斯卡奖华人得主肖永亮今天在北京师范大学受聘为该校艺术教育系教授。他为北师大师生作了“电脑动画制作及多媒体的现状与展望”、“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两场精彩演讲,并当场播映了他荣获奥斯卡奖的七分钟动画短片《邦尼》。该片描写一只长耳朵兔子在厨房里与一只不断骚扰它的飞蝇较量的故事。肖永亮早年毕业于北师大化学系,后在美国获多个硕士、博士学位,曾参与《泰坦尼克号》等影片的电脑特技制作,他是动画片《邦尼》的总工程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小学教师交流继续教育工作经验
  本报讯记者王娜梅报道: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吉林市教委共同举办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十月九日至十二日在吉林市举行。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领导、专家二百六十余人出席了会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科技馆新馆引进西科姆监控系统
  本报讯日前落成的中国科技馆新馆热情欢迎“请您动手”。由西科姆公司提供的整套日本原装电子监控系统可超高密度记录图像,实现了“请您动手”的目标。(雪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世界华人艺术家书画精品大赛开始
  本报讯记者孟宪励报道:以歌颂祖国五十年变迁和庆祝澳门回归为主题的世界华人艺术家书画精品大赛,日前向海内外华人艺术家广泛征稿。与以往各种书画大赛不同的是,参展作品包括获奖作品均退还作者本人支配,且不收任何参展费用,入选作品集也无偿赠送作者。获奖作品将参加世界巡展。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音乐考级音像教材首次推出
  本报讯由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中央音乐学院和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制作出版、北京作家图书发行公司独家发行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列辅助教材》和《校外音乐水平考级音像教材》近期推出。(沈书)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坚持服务轻工
  本报讯日前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举行“相约新世纪”系列活动,庆祝建社四十五周年。建社以来,他们始终坚持“为轻工业的生产、教学、科研和丰富人民生活服务”的出版方针,共出版各类图书六千余种。(董宏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