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警钟仍须长鸣
  张友新
  今天,纽约联合国总部人口钟指针无情地闯过世界人口“60亿”大关,人口计数器还显示当前世界人口以每秒4—5人的速度递增,这一事实向世人再次敲响了警钟。
  地球犹如茫茫宇宙中的一个蓝色的岛屿,她养育了人类,人类本该以爱报之;但人们缺乏理智,没有控制自己,造成人口急剧增加。1950年世界人口为25亿,经过半个世纪就猛增到60亿,是50年前的2.4倍。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1804年首次达到10亿,经过123年才达到20亿,而从50亿增加到60亿仅用了12年。据预测,再过50年全球人口将突破89亿。人口膨胀不仅加重了地球的负担,导致对环境、生态、资源、能源等的过度开发或者严重破坏,而且危及人类自己,对粮食、耕地、水资源、住房、教育、医疗、就业、收入等方面造成巨大的压力,带来诸多新问题,严重影响人类走向文明的进程。著名的环境和人口问题专家莱斯特·布朗指出,只有限制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才能确保持续发展。
  你可能听到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有人把一雄一雌两只山羊安放在水草茂盛的孤岛上,两只山羊兴奋不已,无所顾忌地繁衍生息,结果本是丰盛的青草被啃得精光,随之而来的是生存危机。这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生育问题必须控制,否则要失去平衡,其影响和后果是严重的。
  当前世界人口发展极不平衡,一方面发达国家约12亿人口,已保持相对稳定,欧洲人口增长率仅为0.03%,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约48亿人口,持续增长势头居高不下,非洲人口增长率高达2.36%。人口膨胀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本来还没解决温饱的穷国雪上加霜,更加贫困。然而,发展中国家也有控制人口的亮点。南美、中美等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提高了人口意识,并采取了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成功地控制了人口出生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20多年里少生了3.5亿人口,如果没有中国的贡献,“60亿人口日”将提前4年到来。
  当人们满怀豪情勾画新世纪蓝图时,看到“人口爆炸”趋势尽管已经趋缓,但人口形势依然严峻。所以仍须提醒:人口警钟应当长鸣,万万不能掉以轻心。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重视老年人精神生活
  肖振禹
  人口问题的重要特色是老年人增多。今年是国际老年人年,而中国在迎来世界60亿人口日的同时,也步入了老年型人口社会。
  在老年型社会,我们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如何通过提供足够的食品使老年人免除饥饿,也不仅仅是使老年人居有定所,还要使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使他们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
  在当今以人为本、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小孩,生命都是平等的。一个国家或家庭,并不见得富有时才算人的权利得到尊重,因为人的选择远远超出经济利益的范畴。人们向往财富,同时还追求长寿、健康、友情、知识、创造、和谐、圆满等精神生活。现在有些人并不这样看待人生的年龄平等,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多的强调一些与老年有关的劣势,例如低收入、地位低、生活单调、个人体力和智力下降等等。甚至把退休、失去劳动能力与老年人等同起来。这些人忽视了老年人的价值,忽视了老年人是几代人的融合和对社会起着稳定的基石作用。要懂得,没有青年人的社会是缺少生气的社会,没有老年人的社会是不成熟的社会。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冷漠老年人,应该用尊重、理解、同情和容忍的真情去关心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健康的晚年生活。中国老年人平均有18年或更长的余寿闲暇生活时间,精神上总要有个依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交往社会网越来越小,并转向子女和家庭。无论从老年人心理、生理还是行为等方面看,都呈现出衰老趋势,有逐步脱离社会的倾向。衰老、疾病、死亡都堆积在老年年龄段,老人容易产生孤独、寂寞,觉得生活彷徨无助,带来生命紧迫感。老年人无所事事,正好被那些兜售低劣下流和对人毫无启发的娱乐商所利用,甚至被那些有害身心健康的迷信、落后、有害的活动所迷惑,一些老年人被“法轮功”“不药而愈”、“真、善、忍”的伪善面目所迷惑就是一例。这个时候,我们应当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新的集体和替代角色,填补生活时间的空当,防止社会不良危害和产生偏差行为。实践告诉我们,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大问题,一刻也不能停。
  目前我国有1.24亿老年人,到2050年将达到4亿之多,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建设孕育着一个较大的商机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老年人精神文化建设要切合老年人特点,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经济状况,有组织地诱导和开展健康多彩、有层次的文化生活,逐步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对老年人来说,要提倡“活到老学到老”,以终身教育来应付退休和其他的生活变迁,将闲暇时间活动变成社会有用资源。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当人类跨过60亿人口大关时,一方面人口负担越来越重,一方面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人类将在这种挑战与机遇中走向新世纪,赢得光明前景。
  60亿人口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于学军
  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重要环节
  从1974年的布加勒斯特世界人口大会到1984年墨西哥城国际人口大会,再到1994年的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由于各国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计划生育工作,世界人口控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孩子的数量降到了3个以下,世界人口年增长率降到了1.3%,世界人口总数翻一番的时间也在不断向后推迟。
  但是,世界人口目前还在增长。今天,世界人口每年增长7800万人,其中95%的新增人口出生在发展中国家。众多的人口预测方案显示,世界人口仍将继续增长至少50年。世界人口达到静止状态时,将会超过100亿。面对快速增长的世界人口,联合国将1999年10月12日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旨在再次敲响人口问题的警钟,提示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关注人口问题。
  控制世界人口过快增长的任务依然艰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下一世纪的中国人口问题将趋于复杂化和多元化。比较明显的是,中国在下世纪上半叶将面临人口总量高峰、人口老龄化速度的高峰、劳动力数量供给的高峰和人口城市化速度的高峰。根据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和发展态势,还可能出现新的人口出生高峰。与此同时,低生育率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将开始逐渐显性化。如果这些问题同时叠加出现,将形成重大人口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带来环境、资源、能源等的紧缺或恶化。
  人口问题已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对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国际社会将人口控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目标,同时也将全球性的人口问题写进了各国政府的21世纪议程中。
  中国人口控制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将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未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定为基本国策,在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的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1下降到了90年代的更替水平以下,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下降到了10‰以下。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为未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较好的人口环境。
  同时,中国的人口控制也为减缓世界人口的快速发展态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按照目前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全世界每年要增加7800万人口,4年要增加3.12亿人口,而中国在过去的20年中少生了大约3.5亿人口。另外,以1998年为例,由于中国人口数量的控制和人口质量的提高,使世界人口出生率下降3个千分点,总和生育率下降0.5,自然增长率下降3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下降6个千分点,出生预期寿命延长2岁,总人口翻一番的时间推迟5年。特别是,中国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实现人口转变的。
  以积极姿态面对人口问题
  “人口爆炸”并非空穴来风,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口问题仍将困扰着我们。然而,世界人口并没有“爆炸”,“世界末日”也没有到来。相反,全球的经济仍然在增长,科技仍然在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在不断提高。在过去的30多年中,全球人口年增长率已经从2%的高峰下降到了今天的1.3%。60亿人口也给全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1994年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主张在实现经济增长、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及合理使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大框架内解决人口问题,这表明,国际社会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也有了新的发展。虽然全球的发展不平衡,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的全球化为全面而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动力;虽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重,但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解、共识与合作也在不断深入;虽然人口数量一直在增加,但自6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高峰已经过去了,人们仍能在下世纪看到稳定人口状态的前景;虽然60亿人口要消费,但也带来了强劲的生产动力和广阔的市场。面对60亿人口的客观现实,我们没有理由盲目乐观,但我们也不应杞人忧天。
  人口问题固然严重,但60亿人口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蕴藏着无限的智慧与力量,有着强大的解决人口问题的积极力量。只要各国政府和人民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全球性的人口问题,共同寻求解决人口问题的良策,人类社会必将更加稳定、发展和繁荣。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我国进入老龄社会
  本报讯国家统计局人口司于10月1日国际老人节公布的数据表明,1999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10%,2000年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7%,这表明我国开始进入老龄社会。这不仅是人口类型转变的一种标志,也是社会、经济、科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肖雨)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人口问题喜与忧
  ——访联合国人口司司长约瑟夫·夏米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周德武
  联合国人口司司长约瑟夫·夏米的谦虚给记者的印象尤为深刻,尽管他访问过中国七八次,但他认为自己对中国的了解只是管中窥豹。作为黎巴嫩人的后裔,夏米属第二代美国人。这位人口学博士在联合国已经工作了23年,堪称人口学的权威。
  夏米告诉记者,人口司建立于1946年,是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下属机构,人口司的主要职责是为人口委员会提供技术支持,研究世界人口迁移、死亡率等问题。人口司承担着为联合国相关部门提供人口基本状况、人口发展趋势及各国人口政策等信息,供决策部门作参考,并与联合国人口基金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当记者采访夏米先生的时候,联合国人口司正忙于修改《世界六十亿人口》报告草稿。夏米说,1999年10月12日并不是世界人口达到60亿的准确日期,1998年底,人口司用数学方法才计算出这个日子将出现在10月的某一天。后来,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把10月12日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夏米说,公元1000年时,地球只有3.6亿人口,因战争、疾病及高死亡率等原因,至1804年时,世界人口才达到10亿。此后花了123年时间,人口增至20亿。从此人口增速加快。他指出,20世纪成为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一段时期,短短的100年,世界人口即从1900年的16.5亿增加到现在的60亿。据测算,2013年,世界人口将达到70亿,2028年达到80亿,2054年达到90亿。
  夏米认为,人口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死亡率下降,特别是公共卫生、营养等条件得到改善;二是出生率居高不下,二者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有些国家还存在着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当今世界上男性比例最高的5个国家分别为卡塔尔、阿联酋、巴林、沙特及阿曼。而男性比例最低的5个国家分别是拉脱维亚、乌克兰、佛得角、俄罗斯及白俄罗斯。夏米说,人口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人口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有的国家生育率高,如科威特,但它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东欧国家生育率低,但资源有限,发展同样遇到困难。若以美国为例,人口增长带来的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见人口增长快并不意味着不能发展。所以,不可能指望人口密度高的新加坡采取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相同的人口政策。在人口问题上,世界上没有一个可以照搬的模式。
  夏米说,中国及时调整了50年代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在70年代,西方学者中没有人相信中国能办得到,不相信这样一个具有传统生育观的大国和穷国能将生育率降下来,但中国的人口数据已经证明,这些人的预测是错的,中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夏米说,大多数分析家都认为,中国在人口控制方面的做法要比印度成功,中国在教育程度、营养及收入等方面的数据均超过印度。也许到2045年或2047年,印度的人口将超过中国。据测算,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5.288亿,而中国则为14.77亿,印度将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另外3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依次是美国(3.49亿)、巴基斯坦(3.35亿)、印尼(3.11亿)。 (本报纽约电)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教育提升人口素质
  穆光宗
  人口素质反映的主要是人口社会文化构成的状况以及平均意义上的生命指标的发展水平。事实表明,尽管人口膨胀,但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如果从受教育状况来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
  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呈提高趋势全世界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1980年为4.4%,1995年升到5.2%;同期发达国家从4.4%上升到5.5%,发展中国家(不含中国和印度)则从3.4%上升到3.6%。但中国的同期教育经费支出反而从2.5%下降到2.3%。根据1992年制定的《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到2000年我国公共教育支出比例将达到4%,但仍然低于80年代初世界的平均水平。
  入学率已有显著提高(指不考虑年龄的总入学人数占所表明的教育层次对应的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从1980年到1995年,全世界小学总入学率从97%上升到103%,发达国家则从100%上升到105%,而发展中国家则从93%上升到107%(不含中国和印度),但仍有相当大比例的学龄儿童未能就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中高等教育层次上。譬如,同期中学的入学率分别如下:全世界从49%上升到62%,发达国家从54%上升到104%,而发展中国家则从34%上升到56%。同期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分别如下:发达国家从19%上升到57%,而发展中国家则从3%上升到6%。
  成人平均受教育年数有所提高这是衡量国民素质高低一个常用的重要指标。1980年到1992年,作为发达国家代表的美国,成年男性的平均受教育年数从14年上升到16年,女性则从15年上升到16年;发达国家基本上在12—13年以上。与此比照,发展中国家则要落后得多。例如,非洲的卢旺达1992年成人平均受教育年数也只有6年。估计中国只有5—6年的水平。
  女性受教育状况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拿基础教育来说,1980年至1994年,全世界女性学生所占的百分比从45%上升到了46%。高收入国家稳定在49%的水平上,中等收入国家从47%上升到48%,低收入国家从42%上升到44%,中国则从45%上升到47%。在普通中学,发达国家女学生所占比例一般是49%,低收入国家情形差别很大,譬如卢旺达1980年只有28%,莫桑比克则从29%上升到40%,中国也从36%上升到40%,几内亚却从28%下降到24%。在职业中学,发达国家女学生所占比例一般超过50%,而低收入国家则只有30%左右。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着力创造“人人健康”条件
  宋新明
  20世纪是人口激增的一个世纪,世界人口从本世纪初的17亿左右增加到世纪末的60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增长极不平衡,195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加了31亿,而发达国家仅增加了4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由1950年的68%增加到现在的80%。1998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已占世界人口增长的96%,这种不平衡性在未来将更为突出。这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经济、文化、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2000年人人健康”的全球战略目标,然而,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健康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却并不令人满意。
  营养不良和传染病在发展中国家一直是导致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这些疾病在发达国家已大部分被消灭。发展中国家仍有几亿人得不到足够的食物,甚至在饥饿的边缘线上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受教育权利、工作和生活能力;更多的人得不到清洁的饮用水和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从整体上说,发展中国家居民的健康状况虽有改善,但最发达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间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1998年,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平均寿命已接近80岁,而大部分南撒哈拉非洲国家平均寿命仍低于50岁。最不发达国家的婴儿死亡率仍高达130‰,而大部分发达国家已低于10‰。
  发展中国家目前所面临的健康问题比过去更为严峻,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又摆在面前。艾滋病在过去18年里已夺去了至少1100万人的生命,其中受影响最大的依然是发展中国家。据估计到1998年为止,已有4000万人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大部分感染者来自于发展中国家,流行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有28个,在世界上最贫困、卫生条件极差的南撒哈拉非洲地区感染人数及所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多。在亚洲地区,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正在迅速增长,在未来将超过非洲地区。在艾滋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中,城市成年人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超过了5%,最高的可达到25%。发展中国家在与营养不良、传染病等作斗争的同时,还面临着另一个新的挑战: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一些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的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如心脏病、中风、癌症、糖尿病等,在发展中国家中正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在部分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拉丁美洲一些国家慢性疾病已成为主要的健康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沉重的负担,发展中国家较差的卫生状况,以及新老健康问题的同时挑战,使得这种负担更加沉重。单纯控制人口增长并不意味着就能解除贫困,解决问题。发展中国家应该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坚持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基本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提高人口的健康状况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因为人力资本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然而,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努力,采取全球性的措施。否则世界人口和健康状况难以改善,“不平等”的现象将越来越严重。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亮红灯 ·朱根华·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控制人口增长是人类当务之急 (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