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薪尽火传数千年突飞猛进五十载
  中医药生机焕发展新颜
  本报记者丁伟
  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首都中医药界的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话50年来中医药事业的辉煌成就。结合亲身经历,述说今昔巨变,著名中医专家王绵之等人感慨万千。
  从“废止旧医”案到把发展传统医药列入宪法,从注重西医到中西并重,中医药学的法律地位和科学价值得以确立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千百年来,它以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从明末清初起,随着西学东进和列强入侵,建立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的西医学向我国传统医学发起严峻的挑战。受“手术万能”思想的影响,一些人认为中医药学“概念模糊,缺乏实证,配伍粗糙,较西医学远为滞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竟有当局要人两次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世卫生之障碍”的提案,中医药面临何去何从的尴尬境地。
  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医药的发展开辟了新纪元。1957年10月,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中国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将发展传统医药载入宪法。受此鼓舞,中医药在临床、科研等方面捷报频传。无论是常见病的防治还是诸如大面积烧伤、多脏器衰竭、白血病、糖尿病等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医药得到了全面的应用,显示出无可替代的科学价值。如今,中西医结合不仅成为我国医务工作者的共识和自觉追求,而且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同行认可。
  法律地位和科学价值的确立为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1998年,全国中医医院已达2500多家,床位25万余张。一个以中医医院为主体、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网络已初步形成。
  从丸散膏丹到饮片针剂,从师徒传承到远程教学,中医药从历史深处走来,大步走向现代化
  一提到中药厂,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简陋的生产设备,落后的生产方式,药粉弥漫的生产环境和原始的手工操作。但走进北京同仁堂制药集团的生产车间,只见现代化的不锈钢流水线有序地运转着,偌大的车间里找不到一根草药,闻不到一丝中药的气味。集团负责人介绍说,同仁堂已告别手工操作,产品除传统的丸散膏丹外,包括饮片针剂在内的几十种剂型都能生产。不仅如此,经过解放后尤其是近20年来的长足发展,同仁堂已由一个手工作坊、百年老店变成一个拥有几十家成员企业的大型集团。
  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仅使中药制造业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中医药师徒相传的传统教学模式,扩大了传统医学的传播范围,提高了传播速度和效率。目前,全国高等和中等中医药院校已发展到80多所,在校生近10万人,累计培养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硕士4400余名,博士400余名。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的中医院校开辟远程教学课堂,借助现代化的声讯手段,为中医药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科技使中医药科研如虎添翼。本着“尊古不泥古,继承不失宗”的原则,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围绕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协作攻关,揭示中医“证”的科学内涵,致力于中医药自身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不断取得新进展。其中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明、针刺镇痛机理的揭示、针麻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冬虫夏草的人工培植等技术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世界医学界广为称道和推崇。
  从民间应用到官方重视,从来华求学到跨国办学,中医药打开了通向世界主流医学体系的通道
  据文献记载,历史上中医药对外交流曾经有过两次高潮:一次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扶桑,日本掀起中药热;一次是明朝初年郑和七下西洋,推动中医药传入亚洲、美洲、欧洲等一些国家。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国家长期将中医中药看成“旁门左道”,只准许中药作为原料进入,应用只限于华人圈子和民间。本世纪70年代起,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针灸首先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重视和应用。以此为起点,中医药逐步进入西方国家官方的视野。古老的银针打开了中医药通向世界的大门。
  从那时到现在,中医药在许多国家已完成了从民间应用到官方重视的转变。美国、德国等国家先后通过法案,放宽限制条件,允许中药以“食品补充剂”的名义或直接作为药品注册上市。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国家开始考虑用立法的形式,正式承认中医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加以管理。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还在正规大学里开设了中医学院或中医专业。
  在文化日趋整合的今天,以整体认识、辨证施治为特色的中医药学“从幕后走向前台”,引起越来越多接受实证教育成长起来的西方人的关注。由此带来中成药出口贸易额的稳步增长和中医药对外交流的空前活跃。据统计,目前来我国学习自然科学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的占第一位。许多中医药院校开办了留学生和外国进修生教育,仅北京、上海、南京三个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就为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00多名针灸医生。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先行一步,分别在英国、澳大利亚开办中医专业本科班,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与本世纪初西方国家纷纷来华开办教会医院形成强烈反差。


第7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高原醒来
  ——青海计划生育纪行
  邹声文
  人地矛盾引发理性思考
  “青海长云暗雪山”,千百年来,游牧于青海湖畔共和县哈乙亥村的牧民们,世世代代看到的都是同样雄阔的景象。但历史的时钟旋转到20世纪末,当他们重新审视这片土地和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群时,感受与先辈大不一样。
  “以前我们觉得人越多越好,对人口要有计划地增长想不通。1982年全村人口490人,到今年已经增长到了630人,而全村草场实际上最多能养活400人,人多草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拉天旦村长的话并非杞人忧天。不远处,数块大小不一的草场已经完全沙化,寸草不生,在绿草如茵的高原上,像一串触目惊心的伤口。在拉天旦看来,计划生育就是给子孙留一碗饭。据介绍,20年间,计划生育使全村人口少增长了200人,否则草场与人口增长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青海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多子多福等封建观念也较为普遍。人口迅速增加,土地数量不变,甚至不断减少,人地关系失衡现象十分普遍。在河湟谷地,一些地区的人均耕地已降至1亩,突破了土地的承载极限。严峻的现实使广大农牧民们意识到,多子未必多福,超过土地承受限度就会变成灾难。
  伫立于倒淌河边,今天的人们仿佛仍能感受到1300年以前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的那股文明新风。现在生活于唐蕃古道上的这些普通百姓对人与土地、今天与明天的冷静思索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活生育观念的巨大变化,更让人觉得清新宜人。
  “三结合”带来无限生机
  李占录与冶玉秀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治泉村的计划生育双女户。1996年以前他们只知道刨地,家庭年人均收入仅500元,住的是又矮又小的土坯房屋。在“三结合”帮扶活动中,小两口得到了3000元5年期无息贷款,在计生人员指导下搞起了奶牛养殖业。3年不到,两口子就花1万多元盖起了6间宽敞明亮的新房,添置了冰柜,还购买了一台拖拉机搞运输,日子越过越红火。据村支书介绍,全村28户双女户利用8万元的扶持贷款搞家庭副业,两三年间,他们的年人均收入从4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1100多元,成为全乡脱贫致富的示范户。
  结合思路如同一汪活水,给计生工作带来无限生机,使它从单纯依靠社会制约机制逐步向利益导向机制转变,从根本上引导人们转变生育观念。在总共有600户人家的治泉村,现在就有200多户家庭主动只要一个孩子或推迟生育第二胎。
  在“三结合”活动实施过程中,计生人员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副则副,宜商则商,积极拓宽结合的路子。海东、海北、海南等地州更是与科技兴农兴牧、文化下乡结合起来,采取分片承包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成绩。
  到今年上半年,青海全省多方筹措,共投入了7021万元帮扶资金,扶持3.7万多计生户走“少生快富奔小康”的新道路。今天,从青海湖畔到祁连山下,从金银滩上到河湟岸边,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自觉地转变传统观念,日益成为自己生育上的主人、生产上的能人和生活上的富人。
  幸福美好的生活离他们越来越近,古老的高原正在醒来。


第7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给珍稀植物安个家
  楚恩熠
  走进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校园,仿佛置身于一个植物王国:红花绿树交相辉映,浓郁的芬芳弥漫其间,数百种树木及各类花草形态各异,争奇斗艳。若不是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等设施分布其间,人们很可能会将这里当成一座珍稀植物园。
  10多年前,在郑州航院新的教学区即将落成的时候,学院高级绿化工程师、被誉为中国的“鸽子树迷”的张家勋,从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和美化校园环境两方面着眼,提出了“特色绿化”的构想,并得到学院的肯定。学院还特意腾出一些空地,给张工做“试验田”。
  说张家勋是“鸽子树迷”,这话一点都不过分。鸽子树(学名珙桐)是一种古老的孑遗植物,有“植物活化石”之称,是我国特有的植物,故又称“中华鸽子树”。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它已在地球上消亡。国内的一些林学院校、植物研究所、植物园等相继搞了引种试验,但收效甚微。1986年金秋,一个重要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会议”在杭州西子湖畔召开。张家勋在他长达100多页的大会论文中,详细介绍了自己多年从事珙桐等珍稀植物引种的经验,受到大会的高度重视。张工所做的大量的创造性工作在国内前无古人,尤其是他为探索珙桐奥秘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执着精神,更为人们所钦佩。他的不懈努力,使这种珍贵的树种于1993年在郑州航院这个远离它南方故乡的地方开花,结果。
  如今,郑州航院一年四季开鲜花,一年四季有绿色。学院领导十分珍视这些宝贵的植物资源,并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为这些“宝贝”特意制作了“身份证”——每种珍稀植物身上都挂有一个不怕风吹雨打的卡片,上面印有该植物的名称、原产地等。


第7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活力缘何而来
  ——唐山工人医院科教兴院纪实
  郑焕金
  短短十几年,唐山工人医院从一所普普通通的市级医院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三级甲等医院,医、教、研整体推进,医院活力大增。院领导说,科教兴院战略的实施是推动医院发展的源头活水。
  卫生人才,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唐山工人医院为彻底改变卫生人员学历结构低、许多学科专业后继无人、专业水平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的严重断层现象,于1989年提出了用10年时间培养和引进一支高素质研究生队伍,造就新一代高学历、高素质、高效益的跨世纪人才。为此,医院先后推出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10年来,共引进和培养研究生102名,其中有7名博士生。研究生队伍的迅速崛起,使医院人才结构发生了质的改变,增添了生机勃勃的新生力量。
  科研活动,是医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人医院为改变卫技人员中科研气氛不浓、水平不高、成果档次较低、成果转化效益较差的状态,自1985年起,制订和实施了“三管两保”科研管理新举措。“三管”即院长、科教部主任、科主任对科研课题实行三级责任目标管理,建立起论证、立项、投入、督导、应用、奖励诸环节的卫生科技管理运行机制,把科研活动工作目标、管理目标落实到人。“两保”即青年科研基金的建立与启用,保证了青年卫技人员树立科研意识,学习科研方法,开展科研活动;重点课题扶重扶优政策,保证院级联合攻关性课题的顺利进行。医院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投入30万元以上科研经费,其中青年科研基金10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卫技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烧伤科针对烧伤后早期切痂、血液动力学改变、抗休克、抗感染、微循环等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形成了稳固的技术群体优势,明显提高了烧伤病人的医疗质量和生存质量,减轻了伤残程度,降低了医疗费用。神经内科对急性脑梗塞超早期溶栓研究、血液科对白血病、淋巴瘤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研究、心内科对冠状动脉成型术系列研究、神经外科对颅内肿瘤和重度颅脑损伤的多项研究等20多项科研成果,均达国内领先水平,现已转化为工人医院拳头技术项目。
  高新医疗技术,是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工人医院为加快高新医疗技术的引进与开发,采取了“两高两低”、“以点带面”的高新医疗技术引进与开发措施。“两高”即发展新技术项目档次要高,新技术的开展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高,“两低”即高新技术给患者造成的损伤和痛苦低,患方承担的医疗总费用低。“以点带面”即某专业引进的一项新技术,必须在两年内辐射到相邻专业,甚至全院,形成一个高新技术群体。工人医院自1985年起,制订和实施了以“请进来、送出去”,快速发展新技术的策略。通过多种渠道,将卫技人员派往国内外医疗机构,专项研修和考察了烧伤、心内、眼科等领域国内外先进技术。同时,工人医院聘请北京、天津等地的20多名著名专家作为医院的常年技术顾问,定期来院指导新技术开发工作。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不仅迅速提高了该领域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效果,而且形成了全院技术联动发展的核心,产生了用“智力开发智力”、用“技术开发技术”的扩大效应。
  医学信息是推动医疗科技进步和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工人医院把医学信息现代化、世界化建设作为医院重点发展战略之一。十几年来,先后建成医学情报电子网络、医学情报图书网络、医学学术交流网络、医院计算机管理网络四条信息网络,使工人医院信息交流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


第7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河北省香河县积极为计生帮扶户提供技术、资金和信息服务,使他们尽快致富。图为县计生局局长路景瑜(中)深入到刘宋镇了解帮扶户情况。王永泉摄


第7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河北三河:婚育新风进万家
  谷正海冉伟标
  金秋时节,笔者来到二百户村这个河北三河市普通的小村庄,看到漂亮的农舍整齐划一,宽阔的街道绿树成荫,茁壮的庄稼、成片的蔬菜大棚诉说着农民火红的年景。富裕起来的村庄里一条条、一块块,朗朗上口、美观大方的计划生育标语和墙报更像一道亮丽的风景引人注目。这边写着“电热毯暖洋洋,躺在上面真舒畅,电毯虽好分谁用,孕妇一睡就遭殃,胎儿接受强磁场,各种器官都受伤”;那边写着“五谷杂粮都是宝,男孩女孩一样强,只要精心来培养,长大都能做栋梁”。
  据廊坊市计生委主任杨东林介绍,多年来,三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作为弘扬新型生育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狠抓落实。他们确立了“破千年封建旧俗,树一代婚育新风”的工作重点。在健全市、镇、村三级宣传队伍的基础上,从1995年以来还筹集662.5万元,为9个镇区建设人口学校,恢复文化站,为395个村街设立阅报栏、图书角、广播室,恢复标语、墙报。计生部门与文化部门合作,利用彩色周末文艺演出和送戏下乡活动,把计划生育文艺宣传的触角延伸到全市城乡的每个角落。
  提供优质全面生殖健康服务是三河市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又一重要举措。首先,他们从治标开始,一改从前那种生硬、冰冷的口号式宣传,把科普知识通过亲切、通俗易懂的形式送到群众的身边、眼前。他们治病求本,想方设法在科学知识入心、入脑,指导群众生产、生活、生育实践上下功夫。为此,市计生局和部分镇区建立了悄悄话室,开设了生殖保健服务电话,随时接待群众来访和咨询;抽调计生局技术骨干深入村街送医送药,查病治病;计生部门与卫生、农技、妇联等部门联合组成服务队,进村入户,开展各类解难答疑活动,为广大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
  “磨刀不误砍柴功。”正是由于长期的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使三河市受益匪浅。今天的三河,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人口出生率连续5年稳定在10‰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5‰以下。


第7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大庆油田总院建成数字化医院
  本报记者胡斌赵永新
  昔日查阅病历“翻箱倒柜”、看病划价反复排队等烦恼如今在大庆油田总院一去不返。近年来该院投资数千万元,先后建成了门诊管理系统、医院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网上医院等电脑网络系统,成为我国首家数字化医院。
  所谓数字化医院,是指医院的管理信息、医疗信息均通过计算机在网络上进行录入、处理和存储。记者在大庆油田总院采访时充分领略了数字化医院带来的方便:患者只需在门诊大厅轻轻一点触摸式电子显示屏,医院的科室设置、专家的出诊时间、医院的收费标准等就可了然于胸;卫星远程会诊中心可使患者接受国内30多位知名专家的会诊。
  刘湘彬院长告诉记者,数字化医院的建成不仅极大地方便了患者,而且使医院的管理水平、办事效率和诊疗质量上了一个大台阶。影像数字化存储系统一个小小的光盘就可储存医院10年的核磁、CT等胶片,每年可节约费用70多万元。


第7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无影灯下的战士
  ——记第二军医大附属长征医院闵志廉教授
  刘广平
  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有一位与尿毒症、泌尿系肿瘤、肾上腺肿瘤等顽症战斗了一生的人。他就是泌尿外科和肾移植中心主任闵志廉教授。
  尿毒症长期以来被看作“第二癌症”,唯有肾移植能标本兼治,延长生命。1980年从法国巴黎进修回来,闵志廉就果断地提出:肾移植所需的医疗设备不算昂贵,适合设备少、基础弱的长征医院泌尿外科,肾脏移植应该作为泌尿外科的战略重点。
  来自东北的刘大爷病历上写着55岁,虽然这对当时的肾移植来说算“高龄”,但由于医院曾收治过几位四五十岁的病人,就给大爷安排了手术。手术特别成功,大爷感激之余透出一个“秘密”——他已经68岁了,因为害怕被拒之门外而报了大大“缩水”的年龄。当时国外的教科书上明确规定肾移植的年龄上限是40岁,刘大爷“帮”闵志廉创了一项医学纪录!
  今年,前来参观的国际脏器移植界权威、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斯塔若看罢手术,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真没想到中国的肾脏移植手术做得这么好!”
  闵志廉做手术,几乎没有一个废动作,解剖角度、力度都掌握得恰到好处,那种熟练流畅的动作简直就像巧手绣花。在20多年的临床手术中,有多少次在生死之间力挽狂澜,闵志廉自己也记不清了。
  1997年,15岁的孔迪来到长征医院时,肾上腺肿瘤已大到可以看出明显的腹部膨隆。哪怕轻碰一下,那个巨大的嗜铬细胞瘤就会增加激素分泌,催升血压,性命难保。孔迪父母曾带她到多家大医院就诊,医生说:这样的情况,既要去瘤,又不能碰瘤,难度太大,病人随时可能死在手术台上。当他们来到这里,闵志廉说:“我们收!”
  手术的日子到了,闵志廉鼓励小孔迪一起同疾病打一场恶战。手术过程中小孔迪血压大幅波动,一旁的助手都捏着一把汗,可闵志廉却处变不惊。在最后要切除肿瘤的时候,手术台上的空气简直凝住了:巨大的肿瘤与下腔静脉粘连,这可是人体上被称作“老虎屁股”的地方。要快摘瘤,要是撕开了人体最大的静脉,那血就会像脸盆泼水一样倒出来;要慢剥离,对肿瘤的轻微挤压会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导致脑血管破裂。只见闵志廉毫不迟疑伸出两个手指,深入底部来个连根掐断,谁都没想到这一招竟使手术一下子柳暗花明!
  迄今,该院肾移植中心已完成了近2000例移植手术,病人一年存活率达93%以上。


第7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北京按摩医院的洪学滨、王友仁(右)从医40余年来,克服自身残疾,总结出“按摩为主、综合治疗”的中西医辨证疗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本报记者李舸摄


第7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习惯性流产研究取得新突破
  反复自然流产是一种病因不清,也无确切有效治疗措施的妊娠疾病,俗称习惯性流产。北京邮电总医院陈凤林医生率领的课题组经研究认为,反复自然流产是由于人工流产时,胚胎组织经开放的内膜静脉进入母体,母体产生特异性抗胚胎抗体,下次怀孕时该抗体作用于胚胎组织,使滋养细胞层外纤维连接蛋白脱失,免疫屏障被破坏,发生排斥反应,从而出现胚胎停育和流产。他们利用丈夫淋巴细胞制备染色体疫苗,对患者进行脱敏注射,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日前,该研究成果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肖冬)


第7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寒热论指导用药疗效显
  湖南衡阳市城南医院青年医师王东升用10年时间,刻苦钻研中医寒热论,以此解释癌症等一系列疾病的病因,并对症下药,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他用寒热论解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出血和贫血,一改过去的止血和补血这种适得其反的治法,用温疏和凉涩之法,从源头消除“故障”,这几年已使一大批血液病患者得以康复。(毕新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