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热线

  难关竞度,还看今朝
  编者按:国企兴衰,万民心系。本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一些今年以来扭亏为盈的企业,看职工的信心,问扭亏的原因,谈今后的发展,感觉到国企改革势头良好,越来越多的企业或减亏,或增盈,精神为之一振。
  今年是实现中央提出的国有企业三年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关键一年。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召开国企改革和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打好国企改革发展攻坚战。这是一场必须打赢、而且能够打赢的硬仗。它既需要各级党委坚强有力的领导,又需要国企干部职工的顽强拼搏,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只要我们上下同心,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国企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山东粮油集团:粮油不再难卖
  本报记者贾建舟宋光茂
  来到山东省粮油集团总公司设在无棣县的加工基地——山东良友油脂股份有限公司,顿时被多年不见的阵势吸引住了:厂门外,来自天津、河北、安徽等省市的数十辆大货车排起了长龙,等待加工基地的产品走下生产线。
  人说粮油企业买卖难做,今天所见,却不尽然。都买方市场了,买者不也还得排队吗?“市场在门外,功夫在门里”。于是,急于进门访个究竟。没想到,进门也难。记者乘坐的集团公司领导用车,门卫再熟悉不过了。一个立正、敬礼,挡在了车前:留下烟、火等物,才能放行。看来,“功夫”不仅在门里,在门口就可见一斑了。这个基地的主要产品是油脂和豆粕,车间里不允许有一点火星。
  这个加工基地是去年的最后一天山东粮油集团从无棣县手里收购过来的。从此,一直无钱启动的加工厂获得了新生,集团也有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扭亏增盈的支点。今年前7个月,这个基地为集团实现利润508万元,进入8月份竟然保持着日进15万元的骄人业绩,为集团公司的扭亏为盈立下了汗马功劳。去年同期,这家总资产十三四亿元的集团公司还亏损1000多万元,今年终于跨越了盈亏转折点,并实现利润1200多万元,这个加工基地贡献了接近一半。尝到甜头以后,山东粮油集团“胃口”大开,今年上半年又在泰安租赁了一家面粉厂和一家粮油综合加工厂,迅速实现了低成本扩张。业务范围也从传统的粮食储运、商贸,扩展到商贸与实业相结合的多元化经营。孟庆秀总经理对记者说:“党的十五大精神给国有大企业的低成本扩张指明了方向,这是山东粮油集团能够扭亏为盈的再简单不过的硬道理。”
  进入山东良友油脂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工厂虽“其貌不扬”,但车间里“藏龙卧虎”:集团总公司购并后投资近2000万元引进的两条国际先进水平的精炼油脂生产线,正在安装。这是集团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的“王牌军”。罗清泉厂长向记者介绍说,关键设备的尖端化,辅助设备的实用化,这正是粮油加工企业降低成本、占住市场的奥秘。
  西北国棉一厂:纺纱行情看好
  本报记者孟西安郑少忠
  8月24日下午,记者在陕西省纺织工业总公司时呈由总经理的陪同下,来到位于古城咸阳的西北国棉一厂。陕西省纺织系统7月份已整体扭亏,其中西北国棉一厂扭亏盈利已达608万元,居全省纺织企业之首。
  西北国棉一厂始建于1951年,是著名全国劳动模范赵梦桃所在的国营大厂。进入90年代,由于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和纺织企业重复建设等因素,国棉一厂陷入了连年亏损的窘境,到1996年,全厂亏损达3800多万元。面对困境,全厂职工发扬赵梦桃精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压锭减员的同时,瞄准国内外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强化内部管理,今年1—7月,全厂完成工业总产值1.59亿元,实现利税2052万元,盈利608万元,打了一个漂亮的扭亏为盈的“翻身仗”。
  纺纱车间,机器轰鸣,一位干练的女工在纺纱机旁正与姐妹们研究改进纺纱技术。谢建彬副厂长告诉记者,这就是“赵梦桃小组”第九任组长、全国人大代表徐宝凤。徐宝凤认真地对记者说:“这几年纺织行业不景气,我们厂经营一度也处于低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姐妹们提出:人心不能散,梦桃红旗不能倒!”赵梦桃小组的18名女工,承担着全部60至100支高密度纱的生产任务,各项生产指标在细纱车间24个小组中年年名列第一,今年上半年棉纱产量就比去年同期超产1.2万公斤。
  谈起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厂长助理马立公兴奋不已:去年亚洲金融危机,出口总量下滑,我们抓住国家准许企业自营出口创汇的政策,在稳定以前亚洲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欧美市场。我们用最好的原料、设备和专业人才,仅用了两周时间,就研制出90支高密度的防羽绒布,一下子打入德国市场。现在,我厂已与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的80余家客户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全部产品产销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在织布车间,我们采访了正在生产第一线指挥100支防羽绒布生产的生产技术科副科长邓玲霞,这位有着20多年“纺织工龄”的副科长很自信地对记者说:“搞这样的新产品,这是第一次。只要我们手中有市场短缺的好产品,不怕没人不识货,不订货!”
  步出轰鸣的车间,难得一片宁静。记者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思索:西北国棉一厂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冲出低谷、扭亏为盈,不正是靠赵梦桃精神闯难关,看国内外市场调结构的结果吗?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盏盏华灯庆佳节
  本报记者孔晓宁
  共和国五十华诞的日子里,整座北京城被装点得新颖别致,绚丽多彩。近日,夜幕降临时,人们惊喜地发现,京城的一座座立交桥、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条条繁华的街道、一个个古老的宫殿楼台,甚至一栋栋原本深藏不露的民居,都张灯结彩,光华四射。偌大一座京城,简直成了一个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天安门广场是灯海的最亮点。你若登上天安门城楼举目南眺,广场正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晶莹剔透,威严肃穆;4座新竖立的高杆灯与几十座加大了一倍亮度的华灯,把整个广场照得如同白昼;坐落广场四周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轮廓毕现,美轮美奂。
  登高俯瞰建国门立交桥,总长2000多米的扶手灯,勾勒出优美的桥体曲线。桥南桥北横跨大道的“灯光隧道”,与桥体栏杆上的泛光灯、二环路两侧的埋地灯以及四周绿地内的庭院灯、草坪灯与礼花灯交相辉映,金碧辉煌。与建国门立交桥遥遥相对的复兴门立交桥则是另一番天地:桥体同样披上了灯的盛装,而桥间大片绿地,8个闪动的大红灯笼矗立其间,一颗颗“绿色宝石”镶嵌其中,整座桥既充满灵气,又雍容华贵。夜色中看去,桥上车如流星灯若海,一派磅礴气势。
  中轴线上的不少古建筑,过去从未装过灯饰,这次也用极其安全的现代灯具点缀起来。从天坛祈年殿、正阳门箭楼、正阳门城楼、故宫博物院、景山万春亭、钟楼、鼓楼,直到北海白塔,通过设置埋地灯、轮廓灯、远投光、外照光等,既突出展现了古建筑的神秘色彩,更体现出文明古都的独特风貌。
  居民区的灯饰,堪称首都新的亮点。仅长安街一线,便有36座居民楼亮了起来。此外,首都8个城区与近郊区,每个区域都有一条或几条街道增设了夜景照明系统。这些遍布全城具有较高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照明体系一齐开启,北京这座文明古都与国际化大都市定会更显风流!
  华灯映盛世,光彩耀京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这座不夜城,纵情地观赏火树银花,感受共和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吧!(附图片)
  题图:华灯映照下的天安门广场。
  本报记者张雅心摄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特色之乡

  江都花儿红
  刘世领
  无论何时,只要你来到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江苏省江都市,就会走进一个花木葱郁的世界:无论是在曹王十里花市,还是在丁伙花乡,总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盆盆鲜花、一株株树苗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笔者近日专程到江都市采访,刚到丁伙镇镇政府,就碰到花木经纪人孙瑞龙,他直爽地说,今年花木真是不够卖,规格较大的蜀桧、雪松、龙柏简直是有多少卖多少。一旁的丁伙镇党委书记徐宝林也很兴奋:“今年花木价格普遍比去年上升了10%左右,目前全镇已销售花木2500万元,而去年的销售总量才1790万元。”
  在同三高速公路边上,笔者看到几堆高大的棕榈、广玉兰,经纪人濮庭龙正在等卡车往郑州发货。“这种2米多高的棕榈,你收购时多少钱一棵?”笔者问。“90元。”“卖出去恐怕更贵吧?”濮庭龙憨厚地笑了。一同而来的江都市多种经营管理局领导介绍说,通过花木经纪人,农民的花木可以增值30%以上。这位负责人透露,江都市今年以来已销售花木6000万元,预计全年销售可达1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
  江都土地肥沃,气候湿润,种花育苗条件得天独厚,古有“十里栽花算种田”的描述。近年,该市上下全力实施“花木富民”工程,短期内花木生产面积和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全市形成了以丁伙镇为中心的常绿地景生产区域和以曹王林场为中心的盆花盆景生产区域,总面积达到2.5万亩,年产盆景250万盒。
  从拓展花木销售渠道着眼,江都市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加快了花木市场建设的步伐,全市建成了近2万平方米的曹王花木市场、1万平方米的农贸城花木市场和近5公里长的花木销售长廊,目前正致力于建设华东地区最大的花木盆景集散中心;另一方面积极拓展花木产业,全市已取得绿化工程资质的单位有6个,其中二级资质的1个,三级资质的5个,相继在全国各地承揽了一批有影响的绿化工程;此外,该市还充分发挥10万建筑大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优势,市乡工业企业的供销人员一边推销工业产品,一边推销花木,使江都之花开遍五湖四海。
  专门推销花木的经纪人的出现,给江都花木产业化发展进程注入新的活力。该市丁伙镇胡墩村花木专业大户陈洪顺利用过去的商路,连年销售花木都达百万元。江都市及时在全市推广了这一典型,在号召花农自己跑市场的同时,积极培养有一定经济头脑和公关才能的市民担任专职花木经纪人。近两年,在花木主产区,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
  仅有“飞毛腿”式的经纪人还不够,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呼唤新的营销方式。江都市主管部门利用农业部经济与科技交流中心设在江都的优势,及时将市乡花木生产情况上网发布,并特别介绍“大腕”花木经纪人,丁伙、花荡的不少经纪人坐在家中就能拿到全国各地的订单。入春以来,云南、湖南、山东等近20个省市的汇款源源不断飞到江都花木经纪人手中,仅丁伙镇4家储蓄所短期内就新增储蓄近2000万元。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尧乡开拓致富路
  ——“霍侯一级公路”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宣宇才王继红
  山西临汾是传说中尧的故乡。秋天到来的时候,380万临汾人民又有了新的收获:历经14个月的奋战,投资14.35亿元、长147公里、6车道宽的霍州至侯马一级公路已于9月25日正式开通。
  架起金桥通市场
  临汾地区73%的人口、85%的工商企业都集中在汾河谷地。近几年,随着市场的变化,结构不合理的农产品出现卖难,支柱产业煤、焦、铁价格不断下跌,经济形势异常严峻。
  经过深入调研和详细论证,1998年初地委、行署拍板实施“沿路经济发展战略”,加入大市场循环体系,在3—5年内完成“打基础、调结构、治环境”的目标。
  地委书记杜玉林、行署专员樊纪亨兴致勃勃地描绘了“沿路经济发展战略”挺进图。纵向在新建祁临高速公路的同时,改造大运公路和209国道,跨越黄河,直通南亚;跨太旧高速公路,直达内蒙古二连浩特,走上欧亚大陆桥。横向拓宽改造晋韩线、309国道,新建晋侯高速公路,直通大西北;东接晋焦公路,直通鲁豫,挺进中原,跨入环渤海经济圈。
  “沿路经济发展战略”需要依托畅通无阻的公路。然而,横贯汾河谷地的二级公路大运线日车流量高达1.2万次,车速每小时仅有40公里。祁临高速公路2年以后才能开工,况且路线走向平均在海拔500米以上,远离临汾经济密集区。于是,1998年8月2日,筹资14.35亿元、6车道、147公里长的霍州—侯马一级公路紧急上马。
  科学管理保质量
  14个月完成2年的工期,质量如何保证?大家心存疑虑。令人惊喜的是,1998年10月和1999年4月,山西省质检站对霍侯路进行全面检查,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8.3%。
  保证工程质量,选拔优秀的施工单位至关重要。他们独创了“复合式招标法”,确保招标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交通局总工程师张耀辉介绍说,为避免甲方标底泄露,他只负责组织编制标底人员,然后,提前介入的交通局纪委书记将编标者带到一个秘密地点开展工作,没收通讯设备,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公开招标的程序中,他们又增添了新的措施——甲方自己编制的标底与施工单位所投标底的平均值各占50%,两个标底复合在一起组成开标的标底。评标委员会的专家作最后考核,投标单位谁的标底最接近复合标底,谁的中标率最高。霍侯路建设指挥部还建立了完善的监督体制,分为企业自检、社会监理、政府监督、甲方监督四个层次。每张质量检验报告上都有工程项目经理、企业质检员、工程师、前线指挥长的签字,签字人对工程质量承担法律责任。监理公司派出的具有监理资质的147位监理员挂牌上岗,每公里一人,与甲方代表24小时吃住在工地,随时处理问题。
  记者在金井村地段的现代化料厂看到,中标的施工单位中技术人员占职工的30%,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机械设备驰骋在工地上。橘黄色的2000型沥青拌和楼高高耸立,它每小时吞吐量为120—160吨,每小时铺10厘米厚的路面500多平方米。
  临汾地区交通局局长助理张学伟自豪地告诉记者:“霍侯路靠科学技术打破了冬天不架桥的惯例,10座大桥按工程设计标准按时推进。采用变性沥青的路段寿命可从20年延长到50年,超过了一级路设计标准。雨季来临,新修的路没有出现任何裂缝。”
  情动三军士气高
  交通局干部职工已经连续3年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日夜奋战在工地上,却个个精神振奋。他们说:“我们的成局长忠诚党的事业,关心职工冷暖,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成洪才,1996年出任地区交通局局长、党委书记,勇于开拓,成绩显著。相继展开的“千里油路大会战”和“双千里油路大会战”,新建油路3345公里,是1996年以前临汾地区县乡公路油路总里程的4倍。他带领交通局一班人,锐意改革,变行业管理为产业化经营,大力兴办交通产业,建成了以商品路桥开发为主,集煤炭、能源、建材、预制构件、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总资产猛增到23亿元。1998年规费征收和其他收入1亿多元,上缴税利450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各项收入7000多万,年底预计可收入2亿元。在他的领导下,交通局新添了6幢职工宿舍楼,解决了困扰多年的住房难题。
  对职工,成洪才满腔热情;对自己,他却总是“满不在乎”。由于引资和争取项目有功,临汾地委、行署先后奖励成洪才71万元,他分文未取,认为奖金应该归全体职工。职工们称成洪才是“最能遭罪的人”。他患有糖尿病,霍侯路开工时尿糖上升到4个加号,被迫住院治疗,然而,尿糖指标刚刚下降,他就偷偷出院上了工地。至今,他的大腿浮肿,一按一个坑,脚肿得发亮,穿不了一双像样的鞋。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把输液时间安排在每天早晨5时—7时。在他的感召下,交通局的干部职工无不对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们说:“不拼命工作对不起党和国家呀!”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沃土工程惠子孙
  中共内蒙古巴彦淖尔盟盟委书记邬宝恒
  邬宝恒,1946年生。先后担任过县委宣传部长、县委书记;盟行署副盟长,盟委组织部长、副书记,盟政协主席;1997年出任巴彦淖尔盟盟委书记。
  巴彦淖尔盟地处内蒙古西部河套地区,地肥水美,素有塞外粮仓之称。近年经过大面积的改土治碱、科学种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粮油糖产量和效益都成倍增长。但由于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土地贫瘠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危及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去年,经土质化验检测,80%的农田有机肥含量低于1%,远低于正常农田对有机肥含量的要求。过去施0.5公斤化肥能增产7.6公斤粮食,而现在只增产2.6公斤。这使我们强烈意识到,如果再不从长计议,加紧培育地力改良土壤,就会给子孙带来灾难。
  我们开始在全盟范围内实施“沃土工程”。具体办法是,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大量增加农家肥料。目标是到2001年,全盟农区牲畜总数达到1000万头,人均10头。按每3只羊一年的肥料施1亩农田计算,3年就可将现有农田普施一遍农家肥,地力就可逐步得到恢复。这样做自然要下很大工夫,要有相当的投入,但从长远看,对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既可使牧业逐步发展为农区的支柱产业,成为大有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可确保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这一工程实施一年多来,效果显著。去年,全盟牲畜总数已达到556万头。今年春播前,在农区遍地是运送农家肥的大小车辆。“这件事可抓到点儿上了,不然咱可要吃大苦头。”听到群众的这些话,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地方领导,决不能只顾眼前的政绩,只有把眼前的和长远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开展工作,才能给一方百姓带来惠及子孙的财富。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城市新观察(10)

  达观自信唐山人
  本报记者江南施芳
  ●“新唐山的建筑要美化一点,要异样多彩。建设新唐山要很好地规划一下……”。
  ●大灾难造就了唐山人达观、宽容的性格。
  唐山曾有许多值得自豪的“第一”:我国的第一座现代化煤矿、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袋水泥、第一件卫生陶瓷均出于此,然而这一切都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化为乌有。
  1976年7月28日,7.8级的强烈地震夺去了24万人的生命,16万人重伤,7200个家庭毁灭,昔日繁华热闹的城市顿成一片废墟。
  从废墟上站起来的唐山人虽然一无所有,却依旧坚强
  许多人未及料理亲人的后事,就投入了灾后恢复生产。8月8日,国务院派出的联合工作组到达唐山,冒着余震的危险,60多位规划技术人员收集资料、调查研究,10月底完成了《唐山市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唐山人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数万名建筑工人一起,开始重建家园。同年,邓小平来到唐山,面对这座百废待兴的城市,语重心长地说:“新唐山的建筑要美化一点,要异样多彩。建设新唐山要很好地规划一下……”
  曾任唐山市第二书记的郭耀臣就在那时来到了唐山,那年他58岁。来不及跟家里打招呼,他独自一人急冲冲赶到唐山。一年半后干脆把家搬了过来,全家老少一起住进了地震棚,一住就是5年。那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有一户群众没搬进新房,干部就得让。到1986年6月底,唐山市建成1122万平方米的住宅,全市23万户居民陆续迁入新居。如此大规模的城市拆迁,竟没有一个“钉子户”,没有人到市政府上访告状,这真是件让人颇为诧异的事。可是仔细想想也并不奇怪,大灾难造就了唐山人达观、宽容的性格,正如他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都死过一回了,还计较啥”。在我们离开唐山后不久,有消息传来,唐山地震中最小的一位孤儿党育新已于近日披上了婚纱。至此,大地震留下的4204位孤儿都有了自己的家。
  地震创伤愈合之后,唐山人提出“十年重建,十年振兴”
  拿唐山人颇为自豪的住宅来说,曾有位外国参观者不无“幽默”地说:“唐山的建设成就确实了不起……但中国人真是守纪律,连建筑物都如队列般整齐。”知晓内情的人明白,这是他对唐山住宅建筑单调、呆板的一种善意批评。
  不过,要是如今他再来唐山,该会发出另一种喟叹。近年唐山市新建小区逐步突破震后“方块形”的建筑模式,既讲究实用,又注重美观。冒着盛夏正午的酷暑,我们走进培仁里小区。这里的高楼单从外观上看,早已不是灰蒙蒙一片,而是穿上了漂亮的外衣。户型各不相同,百姓多了几分选择的余地。小区四周是大片的绿地,那茵茵绿草地,点点繁花树,让人顿觉一股清凉。三三两两的老人摇着蒲扇,静静地坐在树荫下乘着凉。在他们安详的面容里,过去的一切似乎已经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
  与我们同行的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司机,一家老少住在地震后第一批建成的老楼里。车过家门,他颇有几分歉意地对我们说:“屋太小,又乱,不领你们看了。”而望着小区里的新楼,老司机高兴地说起他的新打算:“过些日子,咱家也掏钱住这楼。”“那得要多少钱?”老司机笑着说:“单位给一些,自家掏一些,应该没问题。”唐山人就是这般乐观。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随着京唐港的建成,唐山人又有了新的自豪
  唐山东南部的王滩,水深崖陡,不冻不淤。1989年8月10日,唐山港主体工程正式动工。3年后,港口驶出第一艘万吨轮。1993年,唐山联合北京市共同建港,唐山港因此更名为京唐港,正式对国际通航。目前,京唐港已建成一号港池8个泊位,具备了近千万吨的年货物吞吐能力。
  一项预测表明:京唐港2010年吞吐量可突破2200万吨;2020年吞吐量可达3600万吨,跨入大型国际贸易口岸行列。其时,从这里进出的,不仅有唐山当地的产品,其腹地还将扩展到华北、西北、东北……
  说起开滦煤矿,唐山人却是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开滦煤矿是一家有着十多万职工的特大型企业,有12亿元外债长年无法收回,企业运营资金短缺,产品销售不畅,职工每月只能暂时领取200元的工资。职工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控制成本,促进销售。1998年的原煤生产效率提高22.65%。眼下企业还没有完全走出困境,但这些纯朴的矿工们无时不期盼着自己的企业重现生机。(附图片)
  唐山市震后建起的第一座百米高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