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科技)
专栏:

  王淦昌最后的日子
  王国光谭德峰
  1998年12月10日,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王淦昌去世了。安卧在鲜花丛中的王老,神态从容,仿佛小睡之后,又会起来,为中国的科技事业殚精竭虑。曾有幸先后作过王老秘书的我们,不禁想起王老生命的最后时刻,还一直在挂念着由他开创的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工作的进展……
  1998年9月11日,王老因咳嗽伴消瘦入住北京医院。自1997年8月7日王老外出散步时被自行车撞倒骨折以来,虽经近半年的治疗,骨伤痊愈,但身体每况愈下,体重减轻了近10公斤。曾几次到医院检查,也查不出原因。一年时间内,这已是第三次住院。王老对此自嘲地说:“我这个院士,成了专跑医院、专住医院的‘院士’了。”
  我们非常为王老的身体担心,知道他一向工作起来不要命,一星期七天,只有星期七,没有星期日。王老总说我们的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工作起步并不晚,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却落后了,再不拼命努力,急起直追,心里不安哪!住院后,他仍然坚持要我们每天都给他送书报期刊,勤读不辍,时刻关注着世界核物理学界的研究动向。他说:“我自己感觉身体还可以,闲坐着、闲躺着就是浪费时间。我虽然不能到实验室搞研究了,但还可以看一些资料,还可以想一些问题,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我们多希望他这次能和上次住院一样,诊断结果只是肺部的轻微炎症。然而,经检查、化验,9月底出来的诊断结果却是低分化胃腺癌,而且已有远处转移,属胃癌晚期了。我们心情沉重,不忍将这不幸的消息告知王老。大夫说,像王老这样的大科学家,对生老病死应该是非常达观的,没有必要一直瞒着他。
  确如大夫所言,王老对此显得非常平静。他说:“人总是要死的,我已经91岁了,该做的工作也已经做了,虽然微乎其微,但总算没有交白卷。”
  王老自称“微乎其微”的工作,其实都是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1941年他提出《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后,美国科学家何伦按照这一建议做了俘获中微子的实验,结论是肯定的;领导建立云南落雪山宇宙实验站;发现反希格玛负超子;34年前他就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参与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他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物理学界优秀人才,李政道、李寿楠等都是他的学生。一个人的一生,要取得这其中的任何一项成就,就已经很了不起了。王老却总是那么谦虚,当人们赞誉他是“科学泰斗”、“一代宗师”、“中国原子弹之父”时,他就急忙解释:“不能这样说,这样说完全不对!”急得仿佛要跟人吵架。
  王老躺在病床上,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我聪明不够,勤奋也不够,致使这一生没有做出令我自己十分满意的成果。现在回想起来,越想越觉得过去如果能够更加刻苦、更加勤奋的话,就有可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又对我们说:“我们的国家现在还不够强大,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祖国的兴衰,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此我还做得很不够,希望你们年轻一代做得比我好,使祖国早日强大起来。”
  一般人都将自己的“生前身后名”看得很重,生死为之所累,王老却荣辱不惊,对此举重若轻,豁达从容,从不顾及自己,心中想的只是国家。有这样的胸怀,对于生命本身的自然过程,还有什么接受不了的呢?
  11月初,王老的病情开始恶化,经常呕吐,高烧,渐渐发展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静脉输液维持生命所需。
  对于前来探望他的领导同志,王老没有提任何要求,也没有为家属提任何要求,而是谆谆嘱托,要把工作做好,要把中国的科技事业搞上去,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要灭亡,这样的教训太深刻了,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对于前来看望他的科技人员,在谈到神光Ⅱ工程激光聚变钕玻璃激光装置时,王老说:“中国人不应当干得差,靠大家努力!”并代问实验室全体同志好,鼓励他们“一定能成功!”在谈到天光⒂号准分子氟化氪激光装置时,当听说打靶前的准备工作正在抓紧进行,明年一定能够进行打靶试验时,王老高兴地从被子里伸出双手,吃力地合手鼓掌,表示祝贺。
  医院给王老用一些贵重药品,王老不同意,说这是浪费,完全没有必要。人们送来花篮,祝愿他早日康复,他也不接受,说对他最大的安慰是工作上有成绩,早日拿出成果来。他对我们说:“你们不要总到医院来看我了,这样影响工作,我不能连累你们,你们还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
  12月初,王老病情急剧恶化。他明白自己来日无多,这时才流露出一丝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遗憾。他说:“从国际上看,激光聚变的点火试验,可能会在下世纪初。激光聚变‘点火’意味着惯性约束的科学可行性的验证。我要能活到95岁,看到激光聚变的点火试验,该有多好!”
  然而,可恶的病魔最终还是夺走了王老的生命。12月10日16时左右,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当晚21时48分,王老与世长辞了。
  王老虽然没能亲眼看到激光聚变的点火试验,但我们相信,有王老为中国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工作打下的深厚基础,王老的后继者们一定会再接再厉,以激光聚变点火试验的成功,来告慰王老的在天之灵。(附图片)


第7版(科技)
专栏:

  一年天象早知道
  余仁杰
  半影月食与月偏食
  今年内发生月食两次。其中一次是半影月食,即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时发生的月食。时间是1月31日22时05分至2月1日2时30分。但月球在半影里面时,肉眼是觉察不到的,只能用天文望远镜才能观测到。7月28日18时22分至20时46分的月偏食,亚洲东部可见。
  两次日食
  2月16日的日环食,在亚洲南部(南海以南)可看到偏食。8月11日的日全食,时间从16时26分至21时40分。我国呼和浩特、成都、昆明一线以西地区在当地的傍晚可看到偏食。
  火星冲日
  行星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火星,但观测它的好机会要每隔两年零50天左右才有一次。此时,地球处在太阳和火星之间,叫“火星冲日”。冲日时火星离地球较近,比平常亮得多,而且整夜可见。
  4月25日2时火星冲日,它处在室女座,距地球约8600万公里,亮度达-1.5等,各地都可进行观测。如用较大的望远镜,可看清它呈红色的整体、表面条纹和北极冰冠。
  水星凌日
  水星和金星都是内行星。它们在运行过程中有时经过太阳与地球中间,地球上的人可看见一个小黑圆点在日面缓缓移动,这叫凌日现象。其原理类似于日食。11月16日水星凌日,在亚洲极东部等地可看到凌始。
  流星雨
  流星雨是以星空的某一点向四周辐射出众多流星的天象。8月12日英仙座、12月13日双子座,都可能出现流星雨,流星数量预计每小时在50至100颗之间。
  最值得注意的是平均每33年一遇的狮子座流星暴雨,极盛时每小时可出现成千上万颗。1998、1999年的11月18日,都是它的极盛期。去年11月18日它比预计时间提前出现,结果北美人大饱眼福。今年11月18日凌晨仍可能出现,有利的监测区是亚洲中西部、欧洲或北美洲。


第7版(科技)
专栏:

  核子轰击来雕琢
  防伪图案夺天工
  马栩泉
  探测原子衰变后产生的粒子的运动轨迹,决不是件容易的事。上世纪末,英国科学家威尔逊发明了云雾室,才看清那微乎其微、稍纵即逝的径迹。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当年他煞费苦心才捕捉到的这一自然现象,会被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的专家们用来制造一种新型的先进防伪标志。这种产品称为核径迹防伪标志,它具有无法仿制的独特微孔结构,其防伪鉴别又特别简单、迅速、有效,因此,这种技术一出现,就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克星、名优产品的首选防伪标识。
  “核径迹”就是核反应产生的粒子在气体、液体或固体中所形成的轨迹。核径迹防伪标志是利用核反应堆或重离子加速器通过核反应产生的粒子制成的,这些粒子好像微型炮弹,穿过塑料薄膜形成许许多多核径迹,核径迹经化学试剂蚀刻形成肉眼看不见的圆柱形微孔,再通过成像技术形成人们所需要的图案。
  核径迹防伪标志必须使用国家专控的核反应堆或重离子加速器生产,国内仅有几家重点核研究单位拥有这样的设备。由核反应堆生产的核径迹防伪标志独具特点,它不同于用重离子加速器生产的防伪膜,其圆柱形微孔在膜上按统计规律分布,具有一定的散射角,是用其他技术无法仿制的。目前在国内,只有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的核反应堆具有生产这种核径迹防伪标志的能力。
  这种防伪标志利用图案区的微孔结构及它的透水透气性进行防伪识别。最简单的方法是在防伪标志上蘸上少量水,轻轻一抹,图案就会消失,待水一干,图案又会显现出来。也可以用钢笔、圆珠笔或其他彩色笔在防伪标志上涂画,擦干后,图案部分即留下相应的颜色,而没有图案的部分不留下任何颜色。
  核径迹防伪标志虽然是用核技术生产的,但它不带任何放射性。清华大学核研院生产的这种防伪标志经防疫部门检测,其放射性为环保水平,符合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因而是安全可靠的。它除了可作为一般商品的防伪标志外,还可以用在金融票据、保险单据和重要证件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7版(科技)
专栏:

  中国银行惠州市分行的科技人员近日研制出一种“PASS二○○○卡”。这种卡插入PC机主板扩展槽后,即可自动取得计算机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的控制权,修正计算机系统时钟电路,使之能顺利跨越二○○○年。壮锦摄


第7版(科技)
专栏:

  个人数字协理仪和掌上电脑
  岩缝里的小花竞艳争奇
  张敏
  计算机领域从来都是在狭缝里做出大产业。先是个人电脑钻了大型机的空子,后来是笔记本电脑钻了台式机的空子,没过多久,又有人在“便携式”这个小缝隙里继续打主意。个人数字协理仪(PDA)和掌上电脑即是从“便携式”的岩缝里绽放出的“小花”。
  这两者的前身,是前些时候颇受青睐的“电子词典”和“电子笔记本”。但因为内存有限,电子笔记本的成长受到限制。于是PDA挤了进来。以恒基伟业公司年前推出的“商务通”为例,一盒磁带大小,内存达1兆,可以存储50万汉字。高识别率的手写汉字输入系统老少咸宜。用它来存储名片、画图、记事的确十分方便。
  联想集团近日推出的掌上电脑在PDA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除了具备PDA的一些功能,还实现了与因特网的通信,插上电话线即可收发传真和电子邮件。在掌上电脑上,手写输入名片成了落后的东西,红外名片交换功能只需两台机器一碰头即可实现。此外它还能连续做两个小时数字录音和回放。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是一句受过批判的口号,但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今天,谁又能“想到”它明天能“做到”什么呢?


第7版(科技)
专栏:

  粉末冶金其妙无穷
  ——访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
  周科际覃德喜
  在中南工大粉末冶金研究所,黄伯云所长拿出一根蛇形空心镗孔钻头给我们看。别小看这根小小的钻头。要在高硬度的钻头里打出形状复杂的孔形来,再先进的数控机床恐怕也无能为力。这就要看粉末冶金的本事了——将极细的金属颗粒倾注在模具里高温烧结,无论构造怎样复杂的零件加工起来也不在话下。
  “粉末冶金这门看似高深的学问其实离我们很近。”作为中南工大的校长,黄伯云教授谈起科普来深入浅出,“我们电灯泡里的钨丝,就是用粉末冶金的方法制造的。”因为钨的熔点很高,延展性又不好,要在高温下拉出细丝非常困难。科学家们用钨粉烧结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现在,粉末冶金已经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机械加工、国防工业、新材料开发等众多领域。像火箭“发汗”材料的制备,就离不开粉末冶金。火箭高速运行时,箭体温度会迅速升高。在箭体中掺入少量低熔点金属,它们的熔化、蒸发像人体出汗一样带走大量热量,可以有效降低箭体的温度。原理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不容易。发汗材料多了强度不够,少了降温效果又差。中南工大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座核反应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洲际导弹、第一台捷变频雷达,都用了中南工大粉冶所的材料。墙上的一面面锦旗、奖状,都在诉说着这里的光辉历史。
  黄校长告诉我们,近年来,为减轻飞机重量,提高飞机的制动性能,国际上开始采用碳/碳复合材料作为刹车盘。1984年,国航飞机迫降汉城军用机场,在比民用机场短很多的跑道上,飞机竟然在最后一刻刹车成功,此事令这架飞机的制造商——前苏联的专家们都深感惊讶。为飞机生产刹车配件的就是中南工大。现在这副刹车就陈列在粉冶所。
  得知中南工大的科研实力,俄罗斯飞机制造商授权中南工大生产他们许多新型军用、民用飞机的刹车系统。最近,总投资1.5亿元的航空刹车副生产线开始在该校兴建。据黄校长介绍,建成后年产值为2亿元,年平均利润可达1亿元。它也将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自主研制生产该产品的国家。
  在旁边的车间里,我们看到了这种产品的“小兄弟”——无石棉汽车刹车片。这种无石棉刹车片虽然不含致癌物石棉,可是仍然耐高温,摩擦平稳性好,制动效率高,也是用粉末冶金的方法制成的。目前正在建设的生产线规模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左右,第二期工程完工后年产值将超亿元。粉末冶金,真是其妙无穷啊!


第7版(科技)
专栏:

  敲响清亮的钟声
  ——记北京桑德环保产业集团
  刘云霞
  冬日清晨,从东城去西城。曲里拐弯的胡同里,积雪的路面脏水横流,酱缸似的蒸腾着热气,平房里冒出的煤烟味儿呛得嗓子直发干。一辆洁白的“中巴”从身边驶过,“纯净水”的招牌让人眼睛一亮。“Sound”那宝石蓝的标志在灰蒙蒙的雾气中耀眼地跃动着,仿佛拂晓的静谧中一串清亮的钟声。“Sound”——北京桑德环保产业集团,我们的采访对象——就在前面。
  其实,做“纯净水”只是“桑德”的一项副业。准确地讲,“桑德”90%以上的业务是做“干净水”——污水处理。从4年前一家4个人的小企业起家,如今的“桑德”年产值已经超过亿元,在全国1万多家环保企业中名列前茅。
  有人说,“桑德”能有今天,靠的是总裁文一波的七项技术专利。当年,28岁的文一波凭借“SNP无剩余污泥悬浮型生物填料”等技术独步污水生物处理领域,不仅将传统固定型填料的寿命提高了七八倍,也使填料的处理能力大大增强。该项目1996年列入国家火炬计划,1997年获国际环保博览会金奖,1998年又被评为国家A类新产品。“桑德”确是以此发家,文一波本人也是因为这一成果受聘为美国高技术协会的会员。但如果文一波只是抱着这项世界领先的成果坐在实验室里,今天的“桑德”恐怕还是汗牛充栋的专利档案中一张无声无息的登记卡。
  可是自己开了公司,推广问题依旧艰难。行业间的森严壁垒,使“桑德”无法在大城市、大项目上立足。“桑德”只好从中小城市的工业污水处理做起,先是免费提供技术,培育市场需求。没钱的“桑德”给垫,设备使用不当损坏了“桑德”管换,净化指标提高后“桑德”无偿给用户升级……慢慢地,“桑德”的信誉建立了,即使货比人贵三分,用户也愿意找它。
  说“桑德”“货比人贵三分”,只是打比方。努力降低污水处理的费用,始终是“桑德”追求的目标。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污水处理的平均投入大约是1500—2000元/吨,文一波觉得这个价格难以接受。“一个百万吨级的污水处理厂,投资十几亿元,筹资就花了50年,最后如果真是满负荷运转,光维修费每年就是四五亿元,这样治污肯定没有出路。”
  文一波认为,处理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一是标准制定不切实际,结果经济难以承受,治了小巫(污)跑了大巫(污);二是行业垄断,不正当竞争保护了落后;三是盲目崇洋,高价引进的设备并不适用。
  天津化工厂的环氧氯丙烷污水处理工程,废水含盐量极高,有人认为只能靠国外技术才能解决。“桑德”不信这个邪:“说得不好听,一些‘大单位’图纸抄来抄去,技术好坏根本不管,花了很多钱治理不好就说‘中国就这个水平,除非洋人来做’。其实中国根本不止这个水平!”憋着一口气,“桑德”自筹资金进行小试和半工业性试验,终于以低于国外企业1000万元的价格中标。
  文一波是苦孩子出身,人活得精细,可对研发投入从来不含糊。380名员工中,高级技术人员超过了70人,集团的专业研究所搞得有声有色。“桑德”的员工谁都知道,不在科研、技术上下血本,“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企业联席代表”和“国家环保局重点骨干环保企业”这两块牌子根本就立不长久。
  面对国外环保产品借助政府贷款方式向我国大举进攻,“桑德”利用自身在资金及资信方面的优势,对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部分投资,一方面缓解国内城市污水治理资金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可大大提高设备的国产化率。按照“桑德”的方案,调整工艺路线,实行设备国产化,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厂吨水投资可望下降30%—60%。
  在工业废水处理上取得足够的经验后,“桑德”又移师市政污水处理领域。用文一波的话来说,全国每年600亿吨生活污水,现在处理量不到10%,而城市垃圾处理更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发达国家为了维持环境质量水平,每年环保投入达到GDP的2.5%,而人口众多、工业水平相对较低的我国,要真正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每年的环保投入应该在3%以上。真要达到这个水平,‘桑德’的前途难以限量。”
  查“Sound”的词条,有三层主要的意思:“声音;可靠,健全;彻底,充分。”“桑德”正是要以自己健全的机制,可靠的技术,为污水的充分净化、环境的彻底改善提供坚实的保证,敲响世纪之交中国环保产业奋进的钟声。作为民族高科技企业,“桑德”取这样一个洋名字,大概就是看中了这其中丰富的内涵吧?


第7版(科技)
专栏:

  京城首例计算机犯罪案告破
  我国新刑法实施以来,京城首例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的案件近日被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破获,犯罪嫌疑人张文明已被抓获归案。
  据介绍,北京无忧电脑软件开发公司开发部原主管张文明在公司开发的学习软件中设置了“逻辑炸弹”病毒,它拟于1999年3月27日和以后的每月27日爆发。届时,只要运行该学习软件,此病毒将导致硬盘文件被删除,并破坏分区。
  在证据面前,张文明供认了因与公司领导发生矛盾,挟私报复,利用工作之便将一个外国病毒修改逻辑后植入公司开发的这个学习软件中的事实。目前,无忧公司已售出的带有病毒的学习软件大部分已被收回。(李煦牛爱民)


第7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坐大”还是“做大”
  ——中国网络市场成长随想
  郭为
  从规模上看,中国的电信网和信息公用网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因特网用户的增长也较为迅速,达到200多万人。但由于我国网络市场的基数小,相对于发达国家,相对于中国的人口数量,中国还属于网民稀少的国家。与英国1000多万、美国8000万因特网用户、全球两亿台联网计算机相比,我们无论是上网人数还是联网计算机数量都相差甚远。不少大中型企业都没有建立自己的内部计算机管理网络。
  由于网络这张“饼”没做大,虽有众多网络服务商前来抢食,但商家多客户少,网络服务商极少盈利,网络生产商和分销商开拓市场也阻力重重。
  具体来分析,国家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可谓不大。信息产业部在“八纵八横”、沟通全国的长途光缆干线传输网基础上进行的扩容改造声势浩大,这是对网络商有利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互联网费用太高,网络服务商要投入巨资去租用线路,缴纳昂贵的信息流量费,电信部门的高价位限制了网络的发展。但也不能一味地责怪电信部门。因特网的中心在海外,国际线路访问的价格降不下来恐怕不是某个部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
  所以在希望电信部门努力降低市话价格、吸引网民的同时,网络服务商还得苦练内功。在网络市场的“初级阶段”,业界投入的多,产出的少。在这种情况下,可适当吸引风险资本介入这个市场,国内一些实力强大的厂商也要共同出把力。我国由于网民少,网上资金转账、网络付款尚处于起始阶段。这就需要中国的网络厂商拿出一定费用,共同开发信息资源和服务手段,宣传网络的功能,普及网络知识,一起来把市场做大。也只有这样,网络商和用户才能真正享受到网络技术带来的各种好处。
  在中国网络建设的过程中,有三方面的工作不容忽视。一是重“硬”更要重“软”,在斥巨资进行设备投入的同时,大力开发网上信息内容和应用系统。目前我国数据库数量是世界总数的1/10,容量却只有1/100,产值更只有1/1000。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二是提高网上信息的质量,重视所搜集信息的后期加工制作,创造网上的精品工程。三是加强行业管理,一方面打破垄断,另一方面克服企业内部经营不善和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总之,发展中国网络市场,满足于没有应用的“规模”只是“坐大”,只有踏踏实实地让它用之于民、造福于民,才能把这项前途无量的事业真正“做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