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经济专页)
专栏:

  坚定不移地实现国企三年脱困目标
  国家统计局局长刘洪
  党中央1997年提出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的目标。这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实现这一目标确定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定信心,实现三年脱困目标,对于国有企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理解和把握摆脱困境的目标
  要有效地推进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脱困工作,首先要对亏损企业摆脱困境的标准有一个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十五大及十五届一中全会、四中全会,对于脱困目标有两种表述:一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一是使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这两种表述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其基本要求是,亏损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明显改善,经济效益指标有较为明显的好转,企业面貌有一个大的改观。按照这一要求,应当从以下两个层次去把握衡量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脱困的标准。
  从企业层次看,应当把扭转亏损与减少亏损结合起来衡量企业脱困情况,不应当单纯以扭转亏损、消灭亏损企业作为脱困目标。当前,亏损企业的情况差别很大。微亏企业中,少的一年只亏损几万元;而严重亏损企业中,最多的一年亏损10亿元以上。如果简单地把脱困理解为扭转亏损、降低亏损面,往往不能准确地反映脱困工作的实际。从一定意义上讲,严重亏损企业大幅度减少亏损,同微亏企业扭转亏损相比,工作难度要大得多,成效要明显得多,摆脱困境的基础要牢固得多。因此,应当把扭转亏损与减少亏损结合起来作为衡量脱困的标准。经过三年时间,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工业企业扭转亏损,或者大幅度减少亏损、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就标志着实现了三年摆脱困境的目标。
  从宏观层次看,在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工业企业摆脱困境的基础上,行业和地区的扭亏、减亏工作都应当比较普遍地取得明显的成效,使大多数行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整体扭亏为盈,大多数地区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也整体上扭亏为盈。
  根据当前企业扭亏增盈的发展趋势及各方面条件,用三年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工业企业摆脱困境,也就是扭转亏损或者大幅度减少亏损,是能够做到的。据我们分析,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到2000年末,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亏损面至少可从1997年的39.1%降到30%以下;亏损企业的总亏损额有可能比1997年减少40%左右。同时,除煤炭、军工等少数行业外,大多数行业的国有大中型工业可做到整体扭亏为盈;除少数特别困难的地区外,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有大中型工业可做到整体扭亏为盈。到那个时候,整个工业乃至整个经济工作就会更加主动,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将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认清当前形势,增强脱困信心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脱困的工作部署,做了大量的工作。1.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2.推进工业整体调整和改组,加大了破产兼并和重组的力度。3.加快结构调整,纺织、煤炭、建材、石化、电力、冶金、烟草等行业控制总量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工作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4.冲销、核销呆坏账的力度有所加大,并向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倾斜,解决了一批企业的突出问题,消除了一批亏损源。5.开始实施债权转股权,一批产品有市场但债务包袱沉重的企业可望减轻负担。6.严厉打击走私活动,稳定了国内市场,为一批受走私活动冲击严重的企业扭亏为盈或大幅度减亏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中央采取积极财政政策、连续下调利率、提高出口退税率、清理不合理收费等措施,既促进了社会需求的回升,保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又改善了企业的外部环境。
  上述这些工作,有力地遏制了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需求不足制约所引起的企业效益大幅下滑的趋势,企业效益明显好转。一是一批国有大中型亏损工业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下同)扭转了亏损,摆脱了困境,一些企业通过兼并,实现了资产重组。二是亏损行业扭亏、减亏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截至今年10月底,在40个大类行业中,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净亏损行业数由去年同期的22个减少到18个;大多数行业亏损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三是净亏损的地区大大减少。截至10月底,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净亏损的地区由去年同期的14个减少到9个;大多数地区亏损企业亏损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作为三年脱困重点和难点地区的东北三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去年。1—10月累计,三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增加120.8亿元,增幅达3.2倍;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减少24.5亿元,下降18%。这一系列变化,标志着许多亏损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了新的转机。
  三、突出重点,打好攻坚战
  应当看到,去年企业效益的大幅下滑给脱困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今年前十个月效益的明显回升带有一定的恢复性。特别是,当前社会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市场的约束力越来越强,这给企业改善经营状况形成了巨大压力。实现三年脱困目标,一定要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打好明年的脱困攻坚战。
  从全国看,现在亏损严重或比较严重的企业占亏损企业的60%左右,这部分企业能否扭转亏损或者大幅度减少亏损,对于实现三年脱困目标关系极大。因此,国家应当在抓好微亏企业的扭亏增盈的同时,以亏损严重或比较严重的企业为重点,加强政策扶持,促使它们大幅度减亏。对于政策性亏损企业,比如自来水、煤气、热电等亏损企业,要通过适当调整产品价格、收费标准或者增加财政补贴,使它们扭转亏损或者减少亏损。对于产品有市场,经营状况比较好,但因债务重而亏损的企业,国家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有重点地增加银行核销呆坏账准备金,实行债权转股权,支持股票上市,以解决它们负债率过高、资本金不足等问题。对于产品无市场、扭亏无希望的企业,要通过兼并、破产等形式,加以改组和关闭。
  目前,全国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年盈利额在100万元以下的微利企业约占盈利企业总数的40%以上。就大多数微利企业来讲,它们处于盈亏的边缘,盈利基础不牢固,市场一有波动,有些企业就可能由盈转亏。近两年一批老亏损企业扭转了亏损,同时又出现了一批新的亏损企业,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脱困工作中,我们的视野要放宽一些,不仅要重点抓好亏损企业的脱困,还要抓好微利企业的保盈增盈。这样,有利于确保亏损企业三年脱困目标的实现。


第12版(经济专页)
专栏:

  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应把握的几个环节
  刘印楼
  按照党的十五大以来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一系列指导方针,我们既要努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又要千方百计完成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阶段性攻坚任务。实现这一目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一篇大文章。
  我们根据唐山实际,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重点,一方面立足于适应市场需求、农产品更新换代以确保农民增收,狠抓了农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一方面着眼于农业现代化长远发展,狠抓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时,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在促进农产品流通、推广先进科技成果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积极措施。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意把握了以下环节。
  把握好餐桌——市场——生产的环节,狠抓农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在目前农业发展新的阶段,农业生产的组织和农业结构的格局,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抓结构调整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引进名特优品种,加快农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商品率,最大可能地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对接,从而实现农民增收。我们将其概括为餐桌——市场——生产,即把消费者的需要作为市场导向的基础,对农业结构进行以适应市场为目的的调整优化。如近年猪肉价格大幅度下降,而市场上的优质瘦肉型猪却供不应求。我们根据这种从餐桌上反映出来的市场信息,在生猪生产上利用中国和加拿大共上瘦肉型猪项目的优势,大幅度调整生猪的品种结构。目前,我市玉田、遵化等县(市)的优质瘦肉型猪年出栏在15万多头,市场价格比普通品种每公斤高出2元以上。为了使生产者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我们建立了全市农业信息中心,各县(市)区建立了信息站并相互联网,初步形成了全市范围内的农业信息网络,并以电波入户的形式,及时向广大农民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把握好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区域特色经济的环节,抓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抓好适应性调整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现代化目标抓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总的指导思想是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从本地的自然条件出发,围绕种养两业确定当地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相连接的区域特色经济。因此,我们在结构调整中,按照培育主导产品,壮大支柱产业,建设区域特色经济的思路,首先要求各县(市)围绕种养两业,把主导产业确立下来,并集中力量各自主攻一个优势支柱产业。此外,注重发挥支柱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区域特色经济的形成,必须把支柱产业的龙头建设作为工作的切入点。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70多家,对支柱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把握好科技——质量——效益的环节,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质量的竞争,质量提高关键靠科技。我们首先狠抓了优新品种的引进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全市每年都通过农业科技园区引进一大批国内外先进生产方式、技术和优良品种,经过试验示范迅速在生产中应用。仅去年以来,全市引进种养业优良品种近百个,其中粮食生产引进推广特种专用玉米、小麦25万亩,建立了5个特种蔬菜生产基地,猪、牛、鸡、羊等主要畜禽优新品种覆盖率达到了70%。其次是以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体系、提高农业科技素质为重点,抓好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我们在健全各级各类农业技术网络的基础上,改革现有体制,采取按产业建技术服务等机构,围绕某一支柱产业或产品开展综合技术服务。全市已有近一半农业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承包、技术服务,有的到基层创办领办农业企业。第三是狠抓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今年以来,全市先后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1.5万多次,共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220万人次,对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实际操作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抓农业结构调整,今年我市农业在面临较大市场制约并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稳定健康发展。1—10月份,全市农业增加值实现144.1亿元,农民人均实现现金收入2392元,同比分别增长4.4%和2.2%。
  (作者为唐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第12版(经济专页)
专栏:

  冀中新星
  ——记安平经济技术开发区
  陈宝新郭宏伟
  从北京出发,汽车上了京通快速公路,只需40分钟,便到了河北香河县安平经济技术开发区。那是在广袤的冀中平原上升腾起来的一颗新星。
  安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于1993年,5年多来,开发区累计投资2亿多元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使起步区内项目用地实现了水、电、路、讯、双气“六通一平”。北京938路至开发区公交专线开通运营;北京、河北双路国际、国内直拨电话直接通入区内企业;电信大楼开工建设;燃气公司注册营业;井字形区间公路及给排水管网畅通无阻。
  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奠定了坚实基础。安平开发区的决策者们紧紧围绕招商引资这个中心,在依托项目巧用京津的同时,利用多种途径将招商引资的触角伸展到广东及港、澳、台等沿海发达地区。为了加大与各大财团、公司的沟通,安平开发区在深圳设立了招商部。他们还注意发挥龙头优势,借“城”招商。投资近20亿元兴建的“天下第一城”是国内外著名的人造景观,也是安平开发区的龙头项目。开发区充分借助一年一度“天下第一城”举办的“两节”游园、周末焰火晚会、庙会等活动,结识各界人士。开发区设立了驻城办公室,在完善旅游服务的同时,以各种有效措施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热情的服务赢得了良好的回报。在“天下第一城”周围,一批有规格、上档次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相继建成。加工、餐饮、仓储、电子、食品等骨干行业,成为支撑开发区的脊梁,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项目是生命,服务是根本。多年来,安平开发区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强化软环境建设。他们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在提高办事效率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全程一站式”办公和项目引进“一条龙”、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体系。开发区实行服务承诺制和定期回访制,在全体员工中树立“服务就是工作,服务就是招商”的意识。对客商的需求当场能办的马上办,不能办的限期办,一个部门办不了的多个部门联合办。香河正大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从签约进区立项审批到办理营业执照,每一道手续都由开发区派出专人协助办理,担当“导办”,办完所有手续,仅用两天时间。在落实企业回访制度过程中,安平开发区坚持部门联合现场办公,为项目单位和企业解决建设和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区内恒福制衣有限公司是一家港商投资兴建的企业。在对企业回访时,开发区得知这个企业急需一批熟练工人,当即与县劳动部门联系,招收了一批县服装厂下岗女工,为该公司解了燃眉之急。公司老板深受感动,决定在安平开发区追加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
  为了加强开发区的服务功能,安平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设立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中心及三资企业合法权益举报中心,开通了举报电话,装配了举报箱,由专人负责,全日值班。
  几年来,由于开发区人“高效务实,开拓进取”的不懈努力,“天下第一城”、“德国贝德塑钢装饰公司”、“高氏纸制品有限公司”、“振援木业有限公司”等98个中外企业相继在安平开发区建成投产,投资总额达37亿元,形成了以“天下第一城”、“帝都”为龙头的旅游娱乐业,以贝德、高氏为龙头的现代工业,以恒福、鑫义为龙头的服装业,还有木制品加工、餐饮、电子、食品等骨干行业。


第12版(经济专页)
专栏:

  管市场·抓销售·建网站
  ——舞阳县积极推进粮改
  王玉有孙耀富
  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省舞阳县是有名的产粮大县。去年,国务院粮改政策出台后,该县依法整顿粮食市场,开展内促外销,实行多种经营,让粮食就地加工增值,迅速扭转了长期亏损局面,并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好势头,今年前9个月,已顺价销售粮食7568万公斤,占上级分配任务的275%,归还农发行贷款8165万元,利息92万元,比去年减亏1300多万元。
  管市场粮食收购市场,一头连着粮商,一头紧贴农民。以前,该县粮食收购市场管理混乱,私商粮价忽高忽低,且压质压秤,农民难以卖个公道粮,丰产不增收。作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因市软调销不畅,想收购,仓容爆满;不收购,愧对农民。
  国务院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出台后,舞阳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发了《关于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管理的通知》和专项通告,依法取缔了26家收购站点,并建立民营粮食加工企业粮源台账。堵死了非法收粮渠道,净化了粮食收购市场,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牢牢掌握粮源的主动权。
  抓销售如何解决粮食顺价销售,是落实国务院关于敞开收购农民手中余粮、确保农民利益的政策的关键。县粮食局认真分析形势,科学决策,不等不靠,主动出击,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粮食顺价销售。
  他们积极发挥本地市场优势,紧紧抓住县内市场消费粮食和民营粮食加工企业两大销售渠道,统一加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提供的原粮。为开拓外部市场,县粮食局局长亲自带领人员南下北上,赴四川,奔贵州,进山西,下两广,拓展销售,并注重和大型用粮企业联姻结亲,先后同五粮液酒厂、茅台酒厂、柳州饲料厂、广州粮食批发市场等单位建立供销关系。今年以来,县外销售粮食达4000万公斤。
  与此同时,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彻底改变过去单一销售原粮的经营办法,利用加工增值,把原粮加工成面粉和饲料用次粉,把面粉加工成挂面、馒头、面条,进行原粮转化,搞好多种经营,实现就地增值。他们不仅以生换熟,并实行小麦换杂粮等品种兑换办法,实行多元经营。北舞渡粮管所一次为湖北加工饲料用玉米粉200万公斤,这样既实行了顺价销售,又搞活了经济效益。
  建网站粮食收购市场净化了,粮食顺价销售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了,作为粮食部门,今后的路子怎么走?县粮食局又一次把眼光聚焦在农村:建立农村粮食购销服务站,让粮食职工扎根农村,服务“三农”。为服务“三农”,方便群众,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都在粮源充足、交通便利、信息灵通、辐射面广的地方建立粮油购销站,全县第一批49个网站已于8月6日统一开业;各服务网站转变思想观念,坚持全方位、多功能服务,延长营业时间,适应农民需要,开展登门服务、预约服务。
  经过两个多月的运行,全县粮食购销企业共收购农民余粮7761万公斤,开展品种兑换616万公斤,安置就业人员396名,实现了粮食职工分流不下岗,人人有活干,人人增收入的目标。农民对现在售粮不出村,当场就兑现,调剂余缺,品种兑换也感到满意。


第12版(经济专页)
专栏:

  为方便纳税人,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石家庄市地税局于近日购置了触摸式电子显示屏。今后,所有企业办税人员只需轻轻一按,各种最新税收政策、办税程序、生产供求信息即可轻松掌握。 朱建勋刘志华摄


第12版(经济专页)
专栏:

  泉州鞋业攒后劲
  兴宏
  改革开放20年来,福建泉州市制鞋业蒸蒸日上,已成为泉州市的支柱产业,泉州也一跃成为全国三大制鞋基地之一。目前,泉州市共有制鞋企业3000余家,从业人员50万人,日产各类鞋近100万双,产品远销欧洲、美洲、亚洲及中东地区,而且档次不断提高,已开发生产出全气垫PU、EVA中底运动鞋,各类休闲鞋款式也紧跟世界潮流。
  然而,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竞争激烈,泉州制鞋业面临的形势也极其严峻: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世界制鞋业先进国家正虎视眈眈,而泉州地区鞋类出口的单价却一降再降;尽管有些厂家也开始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但各项配套管理没能跟上;虽然也有不少国内知名品牌,像“富贵鸟”、“爱乐”、“安踏”等,但在外界仍然未能摆脱泉州只能制作3—5美元低档运动鞋的形象。
  泉州鞋业怎样才能进一步占领国内外市场?泉州市鞋业商会会长林清水认为,当务之急是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掌握全新的营销方式。为此,今年初以来,他们邀请制鞋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先后举办了鞋业市场研讨会、运动鞋与休闲鞋未来趋势研讨会,并组织部分厂家前往东莞台资鞋厂考察调研,组团到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地参加鞋类展览会。为了宣传、保护泉州鞋业整体形象,鞋业商会又率先在全国鞋业同行中制作多媒体光盘赠送外商,加紧起草了鞋业商会行规行约。
  要想在世界高中档鞋类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培养制鞋业专业人才,加快鞋业产品的开发力度是关键。为此,泉州市鞋业商会最近又和有关科研单位协商,酝酿成立泉州制鞋培训中心和运动鞋、休闲鞋研究开发中心……
  泉州鞋业,正在为进一步占领国内外市场充实后劲。


第12版(经济专页)
专栏:

  用技术创新构筑新优势
  张卫国
  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我们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谁在这方面超前一拍,领先一步,谁就能赢得跨世纪发展的主动权。这些年来,江苏昆山市通过不断扩大引进和利用外资,形成了开放型经济的特色和优势。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主动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趋势,紧紧抓住结构调整的第三次重要发展机遇,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跨世纪发展中增创新的优势。
  一年多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以各类园区为龙头的载体建设步伐加快,以骨干企业为重点的项目开发得到加强,以院校所为依托的科技攻关研发中心迅速发展,以联合协作为形式的外向配套向纵深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明显提高,今年1—10月,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和38%。
  加快技术创新工程的全面启动,必须坚持从昆山的实际出发,寻找和发现现实优势和技术创新的结合点,使技术创新工程落到实处、稳步推进。为此,我们明确提出,要以载体建设作为技术创新工程的主要抓手,分层次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的全面展开。在载体建设上,我们确定了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个层次是高新技术出口加工园、留学生创业园、高科技工业园、周庄中科院合作基地等特色科技园区。第三个层次是建设一批集科研开发和加工生产于一体的技术研发中心。第四个层次是引导中小企业广泛采用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必须从昆山实际出发,寻找切合点,找准切入口,拓宽工作思路,注重创新实效。我们根据昆山的地域、资源、经济等现实优势,着力推动技术创新的展开。
  注重引进著名跨国公司投资兴办高科技项目,借助外力推进技术创新。我们认真研究国际资本、技术的流动趋势和投向变化,主动调整招商引资策略,把引资重点放在举办具有先进技术装备、高科技开发能力和现代管理技术水平的大公司方面,坚持资本输入和技术引进并重。目前,世界排名前500强企业中已有19家在昆投资落户,台湾排名前100大企业中也有22家在昆山兴办项目。
  深化联合协作,依托外向带动技术创新。我们积极鼓励和引导内资企业加强与外资企业的联合协作,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要求,积极参与国际名牌产品的配套生产,主动纳入经济国际化的大循环,从而在联合中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在配套中不断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在协作中消化吸收先进工艺方法,提高产品深度加工水平。到目前为止,全市为国际名牌产品配套的企业已有293家,配套项目595个,今年可实现配套销售额30多亿元,利税3亿元,均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
  加强产学研联合,依靠科研院所促进技术创新。今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科研院所实行体制转换的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挂靠合作,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成果资源和信息资源,吸引和鼓励以转让专利、参股合作等形式参与我市的技术创新,努力实现产业资本与科研资本的结合。今年8月,我们组织了有关部门和20多家市属重点企业,赴京举办科技创新恳谈会和产业发展座谈会,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许多专家纷纷到会,不仅为我们提供技术咨询,而且还与昆山签订了长期合作、科研成果转化、人才资源开发等3大类18个项目。
  以观念创新来推动技术创新是确保全市技术创新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重认真研究、掌握科技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和开展工作,集中力量在构建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上下功夫,致力于营造有利于加快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作者为中共江苏省苏州市委常委、昆山市委书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