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

  万里长空创业绩
民航辉煌50年
  闵行宣
  新中国民航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创建的。1949年11月2日,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军委民航局。随后,从陆军、空军抽调人员组建民航。这是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开端。
  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的2000多名员工毅然起义,摆脱国民党当局的控制,12架飞机从香港直飞北京和天津,回到新中国的怀抱,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两航”起义为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在技术、人才、设备等多方面打下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民航规模小,底子薄。1950年,我们只有12架飞机、12条短程航线和40个简易机场;年运输总周转量仅为150多万吨公里,载客量1万人次,货邮运输量500多吨。
  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民航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航广大干部职工坚持改革开放,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适应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力地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谱写了新中国民航发展史上光辉的篇章。
  航空安全明显提高
  全民航平均飞行事故万时率,已由50年代的0.42,下降到90年代的0.06。1994—1997年,全行业创造了连续33个月的运输飞行安全记录,安全飞行270万小时,安全起降200万架次,这是我国民航历史上最好的安全记录。1997年到1999年初,又保持了连续20个月的运输飞行安全。50年来,由中国民航执行的各类专机飞行任务,保证了绝对安全。自1955年开辟国际航线以来,国际航线飞行没有发生过等级事故。在50年的安全工作中,涌现出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飞行总队安全飞行44周年为突出代表的一批安全飞行先进单位。
  航空运输持续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民航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1998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93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5755万人,货邮运输量140万吨,1978年到1998年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8%、17.4%和16.7%。运输总周转量在国际民航组织各缔约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37位上升到第10位,旅客运输量由第33位上升至第6位,民用航空在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50年来,通用航空服务于工业、农业、林业、石油等行业,作业项目达十大类100多个,累计飞行作业近185万小时,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改革开放之初,全民航资产仅有22.4亿元,全年收入3.51亿元。到1998年,资产总额1965亿元,是1978年的87.7倍,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87亿元,是1978年的167倍。改革开放以来,民航仅上缴税利就达177.3亿元,为国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航线网络不断拓展
  1950年,中国民航开辟了以北京为中心,经过东北和西北地区,分别通往前苏联的赤塔、伊尔库次克和阿拉木图的3条国际航线和天津—北京—汉口—重庆和天津—北京—汉口—广州两条航线。经过5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航线网络迅速扩展,航线布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幅度增加了省会、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之间的航线,不断开辟通往旅游城市的航线,加速扩展沿海开放城市间的航线网络,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的航空运输。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民航的国际通航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航线已遍及世界五大洲。到1998年底,中国民航开辟的定期航班航线总数达1122条。国内航线983条,其中香港航线16条,通航全国135个城市;国际航线131条,通航34个国家64个城市;澳门地区航线8条。航线总里程达150.6万公里。中国民航已形成了国内四通八达、干线与支线相结合和连接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航空运输网络。
  机队规模不断扩大
  在50年代初民航机队建设的基础上,1959年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此后又先后购买了子爵号和三叉戟飞机、伊尔—62飞机、波音707飞机。到1978年,民航有运输飞机98架。80年代,我们通过融资租赁、经营租赁和贷款购买等方式,引进先进飞机,改善了机队结构,扩充了机队规模。到1998年底,全行业共有各类飞机1004架,其中运输飞机523架,主力运输飞机均为世界上技术先进、经济性能良好的机型。飞机维修设施设备和技术建设得到加强,北京、上海、成都、广州4家大型维修基地,具备了对我国多数在用飞机、发动机的检修和大修能力。
  机场和配套设施建设获重大进展
  1958年北京首都机场建成,是中国民航第一个较为完备的航空港。以后又新建和改建了上海、广州等大型机场,并相应改善了飞行条件和服务设施。到1978年,民航使用的机场共有81个,但多数是中小型机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民航机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建和迁建了深圳、武汉、福州、桂林等25个机场,改扩建了昆明、乌鲁木齐、拉萨、大连等48个机场,建设了一批支线机场。今年9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竣工投产,使我国机场建设达到一个新水平。目前,民航共有航班运营的机场143个,其中能起降波音737等飞机的机场90个,能起降波音747等大型飞机的机场19个。
  与此同时,日益现代化的基础配套设施,提高了中国民航的安全保障水平。中国民航加速了航管、通信、导航和气象保障系统的技术改造。目前,已在主要航路上实现了航管雷达覆盖和先进的通信导航设施联网。京穗、京沪、沪穗航路在7000米以上高空实现了二次雷达覆盖;1996年民航专用卫星通信网正式开通。1997年底,中国民航在北京终端区首次实施雷达管制,取代了沿用40年的程序管制系统。在省会、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机场以及繁忙机场,配置了仪表着陆系统,在全国机场终端区和航路上装备了全向信标台和测距设备。同时改善了空域结构,缩小了飞行间隔,提高了飞行流量。(压题照片为中国民航的飞行和乘务人员。沈铁摄)(附图片)
建国50年中国民航运输量增长示意图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

  把握发展规律再创民航辉煌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局长刘剑锋
  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50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观中国民航成长壮大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我们有很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鉴往知今,继往开来。面向新世纪,我们应该努力坚持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用中央方针政策统一思想和行动。新中国民航事业从一开始,就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1957年10月,周恩来总理对民航作了“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的重要批示,科学概括了民航工作的特点,成为日后指导中国民航建设和发展的总方针。邓小平同志1978年10月作出了“民航一定要企业化”的重要指示,为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航工作提出殷切期望和更高要求。江总书记指出:“民航工作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它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着国家的形象,责任十分重大。”我们要按照这样的定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中,确定自身的奋斗目标,把握大局,指导各项工作。我们深深感到,只有在中央的领导下,用中央的方针政策统一思想,我们才能够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我们的事业才会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不动摇。国庆节前,江总书记在视察首都机场新航站楼时再次强调,交通运输包括民航飞行要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工作就是要天天讲、时时讲,一天也不能中断。这个重要指示,对于我们抓好当前和今后的安全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确保安全是民航永恒的主题。对安全极端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是50年经验教训的结晶,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必须倍加珍惜,贯穿到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抓好安全工作,民航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就能放手去抓效益、抓改革、抓生产建设。而要确保安全,必须突出一个“严”字,实行严格管理。民航多年积累的保证安全的基本经验和措施、做法,核心是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坚持做到严字当头。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第三,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航空运输生产要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中,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际国内对航空运输需求量日益增大。在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民航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近年来航空运输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加上我们自身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导致1998年民航出现全行业亏损的局面。这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民航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极端重要性。经过全民航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预计今年可以扭亏为盈。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复杂因素仍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效益问题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为国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增强行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第四,必须始终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为民航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犹如插上了合适的翅膀,实现了民航历史性的腾飞。通过走企业化道路,实行政企分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管理体制,转变了政府职能,增强了企业活力,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形成了民航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我们不仅能够利用外资,大规模更新飞机,加强航管、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引进了先进的经营经验,在安全运行管理方面,逐步实现了与国际接轨。近20年民航的飞速发展,都得益于改革开放。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第五,必须始终坚持“科教兴业”战略。民航是应用高科技的行业,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人才。我们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在引进世界最先进的飞机、设备和高新技术的同时,加大人员培训力度,较快地消化和应用。50年来,科技教育服务于民航生产建设的各个层面,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在保证安全正常,改进服务工作,提高经济效益等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更加坚定地实施“科教兴业”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是今后民航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第六,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民航是重要的“窗口”单位,不仅要抓好物质文明建设,也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民航有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50年来,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促进民航中心工作、维护队伍稳定、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加强党建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为民航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

  让服务伴你始终
  刘辑之
  更方便、更快捷、更舒适,是旅客乘飞机旅行的期望。中国民航在硬件上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在服务上也向着更高的标准努力。
  自助售票:像在ATM上取款一样
  从1996年民航开展创建精品服务后,许多售票处延长售票时间,实行24小时售票,满足夜间购买机票的需要。今年,民航又推出更为方便的刷卡售票和网上售票。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今年5月开始在北京推出自助售票机系统。只要持有中国工商银行的储蓄卡,就可以在民航自动售票机上直接购买国内各航班的单程及往返机票,整个过程就像在ATM机(自动取款机)上取款一样简单。首批自动售票机已在北京一些主要商场、饭店、公司、机关投入使用。
  近日,东方航空公司在上海又顺利开通网上售票。想通过因特网购买东航机票的客户,在办理牡丹卡和网上交易安全数字证书后,即可在东航网站买机票。可送票上门,也可机场取票。
  中转服务:弥合航线间的缝隙
  中转服务是民航针对购买联程机票开展的一条龙服务。从售票环节开始,每个部门都把中转旅客的姓名、人数、换乘航班情况通知后续部门。中转旅客到达换乘机场后,只要到达大厅中转服务台,便会有专人协助其提取行李、办理后续航班登机手续、通过安检。南方、东方等许多航空公司都开展了中转服务。
  南方航空公司在推出名为“航线间无缝隙服务”的中转服务后,不断改进完善,在国内外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一次性办理登机牌以及行李托运手续,实现“一票到底”服务。同时,他们还把服务延伸到机场外的预订酒店、联系旅游观光等。
  空中服务:全行业推行规范化
  在前两年创建精品航线的基础上,民航今年向全行业推广,开展空中服务规范化,全面提高空中服务水平。规范化的要求有:安全事故为零,航班正常率达到90%,行李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空勤人员业务技能熟练,服务规范,热情周到;航班延误,及时向旅客说明原因,表示歉意,等等。
  自1993年以来,先后开展“旅客话民航”、“服务质量上台阶”、“中国民航优质服务奖”评选和创建精品服务样板等活动,使民航运输服务工作明显改进,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国庆前夕,全行业有白云机场等26个单位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附图片)
温馨的空中服务李德摄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

  展望十年——
  跨入世界民航先进行列
  政轩
  新中国民航50年的辉煌成就,为21世纪民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现在起到下世纪前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起步阶段,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民航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应该为增强综合国力作出积极的贡献。
  我国人多地广,经济活跃,社会稳定,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旅游、外贸的发展,我国航空运输市场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展望下个世纪的前十年,我国航空运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预测年均增长速度8%左右。到2010年,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将达到240亿吨公里,航空运输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和旅客运输量在国际民航的位次进一步提前。在这个基础上,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经过继续努力,中国民航的总体规模和运输实力将进一步增强,航空安全、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将真正成为世界民航强国。
  根据航空运输的发展,民航要不断提高运输能力,搞好机队配置,更新和引进飞机,鼓励使用国产飞机,重视增加货机和支线飞机,形成合理的大、中、小和远、中、短程机队,使运输能力有较大提高。通用航空飞机也要有较多增加和更新。继续加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飞机维修基地建设,提高飞机维修能力。进一步扩大和优化航线网络,继续开辟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连接的航线,增加省会、开放及旅游城市间的航线和航班密度。重视发展货运和支线运输,培育东南沿海开放地区和西部地面交通不便地区的区域航线网络。根据市场需求,开拓国际航线,增加航班。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航空运输综合保障能力。在机场合理布局规划的前提下,新建和改扩建机场,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国际机场和国内干线机场的现代化水平,支线机场的保障能力要有较大提高,机场供油、地面服务设施满足运输增长的要求。加强空管系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现空中交通管制由程序化向雷达管制的过渡,提高空管保障能力。
  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推动民航科技进步。继续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民航科技进步,增强科研能力和成果应用,提高科技贡献率。把教育培训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院校建设和在职教育,扩充培训能力,多方面聚集人才,以适应民航发展的需要。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

  1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新候机楼。郭守先摄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安全飞行享誉全球
  以安全飞行享誉四海的国航飞行总队,成功地保持了安全飞行44周年的纪录,先后得到了国务院的嘉奖、中宣部的表彰、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状和国际民航组织的充分肯定。
  在几代人44年的不懈追求中,国航的飞行员们创造了同行业诸多的第一。在50年代,飞越飞鸟不渡的“世界屋脊”;6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挥下,飞出中国飞向世界;70年代,完成了双机组双向环球飞行;80年代,飞越大洋,实践了周总理对中国民航人“飞出去”的嘱托。44年,面对由螺旋桨飞机到重型喷气客机的世界性最先进生产力的挑战,国航的飞行员们19次成功地改装机型,创造了没有发生任何架次事故的又一个世界纪录。44年安全飞行纵横五大洲的辉煌,在不足百年的世界民航历史上展示了中国人的风采。(郭行文)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

  中国民航利用外国优惠贷款约十四亿七千万美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航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国外资金,促进了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
  1982年,科威特政府向中国提供优惠贷款用于建设厦门国际机场,开创了中国民航利用外国政府贷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先例。自那时以来,我国民航已先后利用科威特、日本、法国、英国、韩国和奥地利等国的政府贷款以及日本、美国、英国等国的出口信贷,建设了20个机场以及空中交通管理、机场消防设施,共利用外国优惠贷款约14.7亿美元。(杜建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