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低成本扩张规模 低价格渗透市场
  扬子客车总厂重现生机
  本报讯 记者钱志新报道:沉默了一段时间的扬子客车总厂如今又红火起来了,产品开始走俏国内市场。这表明,中国扬子集团在重振雄风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扬子集团曾创造过辉煌,也有过教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集团总结经验,积极探索,重新调整了产业结构,把发展汽车生产作为远期战略目标。在完成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之后,集团于去年7月开始正式恢复客车生产,并提出了“低成本扩张规模,低价格渗透市场”的策略。为全面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客车总厂实行三个全定额管理,即全定额耗料管理、全定额计件工资和质量工资,全厂从生产、供应、销售、日常管理等每个环节层层节耗。在此基础上,产品让利销售,每辆客车售价比国内同行低了5000至6000元,从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年产千余辆仍供不应求。有了市场,又为产量再上规模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目前,全厂上下正在为年产1万辆而拼搏。
  扬子客车总厂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千方百计为用户着想,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网。客车总厂已同一汽集团联营,售后服务一并纳入一汽服务网,网点遍布全国。此外,扬子客车总厂大力开发新产品,现有包括中巴、大巴、高级豪华大客等在内的6个系列18个品种。今年6月,他们设计的新型6760型客车,车内设备还未装配完毕,客户就来了50多张订单。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抓好生产自救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抓好灾后蔬菜生产自救工作,目前,该区已抢种速生菜4000多亩。这是北港乡蔡家村菜农王玉梅在进行早秋菜的田间管理。新华社记者殷菊生摄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头条竞赛

  帮助灾民选新址
  本报记者 刘杰
  编者的话:灾后重建家园是当务之急。但重建工作要有科学的态度,审慎地考虑,目光应放远一点。安徽省宿松县在组织灾民再造新村过程中,注意选址,统一规划,避开低洼地,不占良田。他们的这些做法受到群众欢迎。
  8月31日,一吃过早饭,安徽省宿松县县委书记王宜斌就急匆匆地往张畈村赶去,人们已记不清他是第几次去张畈了。如今,灾区重建的大事迫在眉睫,更令他心急如焚!
  皖江防汛重在安庆,安庆防汛险在宿松。在宿松同马大堤不断吃紧之时,7月22日深夜,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突然袭击了张畈村,几十分钟内,全村514座房屋轰然倒塌,警惕性很高的村干部救出了所有的村民,但农民600多万元的家当已荡然无存。
  受灾的当天,王宜斌和其他县乡干部就赶到现场,搭庵棚,发食品,送衣送药。以后他又来过多次,最让他揪心的是,地处低洼的张畈村几十年来不断遭灾,冲了建,建成冲,吃尽了洪水的苦头。他说:“再不能让老百姓受折腾了,必须考虑选择安全地,再造新村。”
  走进村里,不少灾民已下田间抢修水毁工程,补插稻秧,打药施肥。几个村干部来了,大家再商安置灾民问题。年轻的村支书张建平对王宜斌说:“您上次安排调查迁移的事,全村作了民意测验,有75%的群众愿意。”“只要大多数同意就行,选在哪里呢?”王宜斌问。“公路边。”张建平指了指不远处的一片稻田。“那不行!”王宜斌当即反对,“村里良田本来就不多,建新村再占掉几十亩,老百姓还吃饭吗?”
  村干部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王宜斌带着大家上了公路,来到一公里外的一块土岗。“就选在这里怎样?离公路近,又不占良田,有利生产,又有利于生活。”“好是好,可地是别村的啊!”“地由乡里负责调换,一亩好田可换好几亩岗地嘛。”乡长曾传采当即拍了胸脯。王宜斌却说,光拍胸脯还不行,还要多想些筹建措施,要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供应建筑材料,保质保量保工期,为发展新农村打下基础。
  说话间,又有几位农民围拢过来,王宜斌坐下来,与他们共话重建大事。村民们说,新村址选得好,就是钱难弄。为了再建新房,不少人准备水退后就外出打工挣钱。王宜斌说:“这很好,建房款当然以自筹为主,政府再补一点,亲戚朋友借一点,新房会早日住上的。”说得村民脸上露出了笑容。
  临走时,他又反复交待乡村干部,一定要尽快动手,争取早日建成新村,给沿江几个移民村做出个样子来。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天津开发区清理行政性收费
  本报天津9月5日电 记者陈杰报道:内外资企业1.6万余家、招商引资额超过百亿美元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刀阔斧地清理各种行政性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从8月15日开始,除企业注册登记费、国有土地使用费、税务登记费三项国家规定的必收项目外,停止其它一切行政性收费。
  同时,天津开发区严格区分行政性收费、事业性收费和中介服务性收费的界限。各行政单位不得再兼收事业性收费和中介服务性收费,也不得在国家法律规定之外,要求企业接受其下属中介服务机构的所谓“服务”。行政管理部门向个人收取的费用,如职称评定、户籍办理等,由申请人个人交纳,企业不予负担。对上级规定并要求开发区部门代收或收费后对上级部门有上缴比例的收费项目,必须报经区管委会批准,对未经批准擅自收费的部门,一经查实,除给予必要处分外,视情节核减该部门的办公经费。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千余党员扶贫攻坚结穷亲
  西藏墨竹工卡脱贫在今年
  本报拉萨9月5日电 记者张忠、王建新报道:记者近日在西藏墨竹工卡县采访时,看到一份该县党员与贫困户签订的“墨竹工卡县包户扶贫目标责任书”,上面有贫困户基本情况、甲方责任、乙方责任、监证人以及乡政府验收结果、县验收组验收结果等内容。据悉,该县全部1335名党员中,除少数自身尚未脱贫外,1056名党员都一一与贫困户签订了包户扶贫双向责任书。
  墨竹工卡县被喻为“天边之乡”,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自然灾害频繁,经济发展一直较为缓慢。为实现1998年全县脱贫目标,从1996年起,墨竹工卡县每名县级干部开始帮扶一户贫困户,后来逐步发展到每名区(科)级干部帮扶一户贫困户,去年,县委、县政府又决定在全县开展“千名党员帮千户”活动。按照扶贫到户的原则,从县委书记到每一名党员都和全县所剩的526户贫困户及已脱贫的巩固户逐一结成对子,进行“一帮一”的帮扶。仅半个月的时间,全县1000多名党员都找到了帮扶对象,并分别签订了双向责任书。广大党员把贫困户当成亲人,深入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和贫困原因,摸清贫困症结,找准脱贫突破口,一一落实帮扶措施。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仅县直机关的有关党员和干部就为各自的帮扶对象解决粮食、化肥、种子及其他生产资料费用15万多元。
  打好扶贫攻坚战,科技扶贫是关键。墨竹工卡县把科技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从普及科技知识、选用优良品种、推广实用技术等方面入手,帮助贫困户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今年,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的领导干部带头与贫困户一道种植挂牌良种示范田6300亩,乡村干部、党员种植挂牌科技示范田1510亩、种子田4300亩,为夺取粮食丰收和全县年内脱贫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新闻追踪
人进沙退看宁夏
  编者按:毛乌素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绵延700公里的风沙线东西夹击,沙进人退,占据了宁夏9%的面积。然而,近年来,宁夏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沙漠化土地由1.65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26万平方公里,减少近1/4,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实现沙漠化土地减少的省区之一。
  宁夏治沙有两大典型,一个是自治区最西端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中卫县,主要是引黄河水治沙,当地人称为“水治”;另一个是自治区最东头毛乌素沙漠南部的盐池县,主要通过种植旱地沙生灌木治沙,当地人称为“旱治”。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前夕,本报派记者实地考察了中卫、盐池两地的治沙情况。
  水治 河灌腾格里
  本报记者 洪岩
  爬上设在中卫县沙坡头沙研所30米高的瞭望塔环望四周,一道200米宽的绿色防护林带把腾格里沙漠与不远处的黄河分离开来,中卫人说,这两种生态就是中卫沙漠化和防治沙漠化进程的最好见证。
  中卫县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面积4671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占了近1/4,沙漠化一直是中卫人民的头号“公害”。在中卫,治理沙漠,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生存问题。
  大自然以另外一种方式给中卫作了补偿,浩浩黄河穿境而过,在中卫县形成的落差达94米,为中卫进行黄河自流灌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天下黄河富宁夏”,在宁夏,中卫又先从黄河得益。
  “中卫治理沙漠化,关键在于利用好黄河水”,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郭生岐介绍说,1991年,中卫县被列为全国治沙重点县之一。这几年来,县里大兴水利,以水治沙,建设起了10万亩的北干渠系新灌区和10万亩南山台子扬黄灌区。引来黄河水,润泽万民田,中卫就有很多群众依靠开发沙漠致了富。
  在中卫很多人向我们提起韦永贵,他一个人就在新北乡开发沙漠2000亩,建起了农场。不巧的是,我们去拜访的时候,他正好外出,负责管理工作的经理周正云领着我们参观了农场。
  农场紧靠几乎被沙漠完全淹没的明长城,1995年以前这里还是茫茫沙漠,当时还在跑运输的韦永贵自筹资金平沙修渠,引水进田,硬是从沙漠中整出面积达2000亩的农场来,还在田地周围栽种了2万多株防护林木和经济林。
  沿着长城,一条长长的引水渠伸向远方。引水渠旁,老周告诉我们:“这里是我们今年新开发的1000亩沙漠,浇上黄河水、种上草改变一下土质,到明年就可以种庄稼了。长城挡不住风沙,只有搞水利,搞绿化,这绿色长城才能保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话虽并不多,却讲述了一个朴素的道理。
  从这段明长城向内望去,除了韦永贵的农场,还有好多片沙漠正在开发,当地农民根据政府的统一规划,开渠引黄河水治理沙漠,既增加了经济效益,也改善了农业小环境。
  在中卫,大部分农民新开发的土地都在政府修建的引黄、扬黄渠周围,黄河水浇到地里就能结成一层薄薄的泥巴皮。不要小看这层泥巴,有了它就能起到固沙作用,起了风也扬不起沙。同时,这层黄河泥也为土地增加了肥力。在3.5万亩的碱碱湖沙区,政府把干渠建好后,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既给农民增加了可耕种土地,同时也收回了前期投资,基本上是当年投资,当年收益。农民种麦种稻,也是开发一片,见效一片。前年开始开发的碱碱湖,如今已是一片油绿。
  “看,水稻!”林业局的同志指给我们看远处成片的水田,稻田里还有农民在辛勤锄草。这里的水稻,仿佛江南一样旺盛,这里的水田,也仿佛江南一样肥沃。黄河水和腾格里沙漠孕育出的水稻,既让我们惊讶,也让我们兴奋,它成了中卫人民战胜自然的明证。
  在我们就要离开中卫的时候,郭副厅长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50年代黄沙逼近中卫县城,距城区只有2公里远。如今,中卫人民已把沙漠推后了10多公里,全县整体实现沙漠化逆转;经过近5年来的持续开发沙漠种植粮食,中卫全县年产粮食1.5亿公斤,人均产粮500公斤;沙漠改造地的产值已占全县农业产值的40%。他兴奋地说:“如今的中卫县,可是宁夏的好江南啊!”
  旱治 北拒毛乌素
  本报记者 陈陆军
  “曾几何时,盐池全县仅有2000多棵树;沙暴起处,明长城淹没在游移的沙浪之中;毛乌素沙漠一步步逼近县城城墙……”
  听完自治区林业厅同志的介绍,我们驱车向宁夏最东头的盐池县赶去。一路上,我们急切地在窗外找寻着毛乌素沙漠的影子,但是我们失望了——公路两旁始终是一望无涯的草场,极目远眺,蓝天白云下,不时有黑白相间的羊群在起伏的绿原上蠕动。
  这哪里是宁夏沙漠化最严重的县!莫非一个“水甘草丰,牛羊塞道”的历史场景重又回归?我们有些疑惑。
  但是,盐池人民不会忘记:肆虐的毛乌素沙漠曾挥师南侵,使地处沙漠边缘的该县由北到南依次呈现出明沙区、草场沙滩区、沟壑区的过渡地貌。到1983年,盐池县沙化面积达到53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2%以上。
  沙漠逼窄了盐池人的生存空间,盐池人岂能坐以待毙?他们大胆设想:在北部明沙区筑起防护林墙,切断毛乌素沙漠南侵的后路,再把伸向盐池境内的沙漠用大网格防护林分割消化掉,北拒毛乌素于长城以外。
  说干就干,一场围堵毛乌素沙漠的防风治沙攻坚战在盐池打响。近20年过去了,今天,当人们从飞机上往下看,盐池北部的明沙区已是绿色一片。
  到盐池来岂能不到“一棵树”看看?县林业局局长王富伟特地带我们来到与内蒙古交界的柳杨堡乡沙边子村,“一棵树”是这个村的别称,先前全村地面上仅有一棵大柳树。80年代初,冒贤一家迁回村里,承包了1000亩沙荒地没日没夜地植树治沙,现在,光他们家就种活了1万多株树。不仅如此,冒贤家还靠治沙致了富,畜牧林果业的收入去年达到了4万元,成了区里有名的治沙劳模。在他的带动下,村里70多户被沙漠逼走的人家又陆续迁了回来,昔日沙漠边缘的“一棵树”村实现了真正的人进沙退。
  治理沙漠的过程并不“轻松”,据王局长介绍,在年降雨只有200多毫米的干旱沙区植树造林,其间充满了艰辛和失败。就拿建防护林来说吧,先前总想以乔木为主,栽高高大大的杨树、榆树,结果不是长不大,就是栽不活,原因是缺水,盐池人为此吃过苦头。后来他们改乔木为灌木,使防护林的乔灌比例由8∶2调整为2∶8,柠条、杨柴、花棒、沙柳成了防护林的主力军。
  治理中部半沙化退化草场,盐池人找到了绝招,他们几经试验,认准了他们的“功勋树”——柠条。这是一种树叶呈银灰色的沙生灌木,根系发达、耐旱易活,固沙能力特强。除此之外,柠条叶还是该县70多万只羊的主要“口粮”,解决了林牧矛盾;柠条平茬后的枝干还是很好的燃料,缓解了牧民乱挖草根当柴烧的问题。目前,盐池县的柠条种植面积已达7.3万公顷。
  多年来,盐池人民已逐步摸索出旱地防沙治沙的一整套经验,为此他们在沙区专门建了几个试验示范基地和沙生灌木园。在造林方式上,盐池县近年来坚持飞播、机播、手播并举,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逐步实现了由生态治理向生态经济发展的转变。现在,盐池县已有13.4万公顷沙化土地得到治理,20多万公顷退化草场恢复植被,人均占有粮食已由1983年的150公斤上升到1997年的350公斤,人均收入由94元上升到1158元,可谓既治沙又致富。
  离开盐池的头天夜里,盐池县下了一场很透彻的雨。早上,县林业局的同志带我们来到城郊乡的明长城脚下,这里有一条偎依着长城的15公里长的柠条固沙带。登上古老的烽火台,我们眼前呈现的是雨后更加碧翠的绿色,一堆堆喝足了水的柠条密密匝匝地“抓”在沙地上。浩浩黄沙远离长城而去!(附图片)
  压题照片:宁夏境内包兰线上的方格沙障。林轩摄
  图为中卫县引黄灌区的农民正在栽种水稻。徐毅仁摄
  图为治理后的盐池北部明沙区乔灌混合林。宁林轩摄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广西大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公开选拔的30名副厅级干部开始上岗
  本报南宁9月5日电 记者郑盛丰报道:广西从2000多名报名竞争者中经多道程序公开选拔的30名副厅级领导干部,昨日开始走上工作岗位,由此揭开了广西任用领导干部的崭新一页。
  今年4月,广西开始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符合条件的有志之士纷纷报名,北京和兄弟省市也有20多人报名参与竞选。经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这批领导干部,一个显著特点是学历高、年纪轻,30人全都在45岁以下,其中40岁以下的16人,有5人不到35岁;有8人是少数民族干部;有16人是研究生和在读研究生;有3人来自外省区,2人来自中央直属单位。
  这次公开选拔干部,有力地推动了广西的干部制度改革,从根本上革新了过去封闭式的“靠少数人选官”和“在少数人中选官”的弊端,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办法,经过宣传发动、个人自荐和单位推荐并举的报名、资格审查、统一命题考试、组织面试、严格考核之后,30名佼佼者最后入选。他们到岗后,还要经一年试用,再经考评称职者,才能被正式确认任职资格。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新疆农村电网建设
  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本报乌鲁木齐9月5日电 记者祝谦报道:9月4日,新疆10位县长与自治区签订责任书,标志着新疆第一批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工程启动。
  投资2.55亿元的第一批农电工程,新建和改造变电站40座,输配电线路4200公里,更换变压器近千台。这批有83个项目的工程,1998年底将完成80%以上的实物工作量。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南京
  法院借助媒体曝光
  解决“执行难”顽症
  本报南京9月5日电 记者龚永泉报道:近日,南京市中级法院对一批拒不履行生效法律裁决的被执行人借助媒体曝光,并希望公民对其财产状况进行举报,收到了良好效果。
  7月20日,南京市中级法院将50个拒不履行生效法律裁决的被执行人见诸报端,涉及执行金额1.9亿元。截至8月底,已有38个被执行人主动来到法院清理债务,累计金额(包括实物)达1.11亿元。其中,有8件案件的被执行人全部或部分履行了债务,金额为760万元;签订还款计划的有21件,金额为3801万元;以物抵债的有15件,金额为5588万元。
  此外,有6名未被曝光的被执行人在看到法院的公告后,主动前来还款644万元。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哈尔滨用“新式武器”防洪
  高分辨率图像声纳险情探测效果好
  本报哈尔滨9月5日电 记者董伟报道:今年一种探测堤坝险情的“新式武器”———“高分辨率图像声纳”应用于哈尔滨市的防洪抢险之中,给堤防防险上了一道保险锁。
  8月21日,哈尔滨九站泵站地下排污管道被洪水冲坏,造成洪水倒灌、楼房断裂、坝面坍塌,情况十分危急。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桑思方在电视里看到这一情景后,马上向市防汛指挥部请战,用自己改进的“高分辨率图像声纳”应用于坝基的险情探测。
  桑教授的“新式武器”清晰地探测出九站泵站的险情,接着,又在防洪纪念塔至九站一带的堤坝下探测。20公斤重的探头深入水下,岸上的图像声纳立刻显示出坝底的渗水情况,一目了然。


返回顶部